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xx版》心得体会

学习《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xx版》心得体会 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教育的课程目标为培养——发展学生积极学习和探究信息技术的兴趣,养成——巩固良好的信息意识和健康负责的信息技术使用习惯,形成——提高信息处理能力,培养——强化学生使用信息技术支持各种学习和解决各类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新课标体现了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是为了适应技术迅猛发展的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而设置的必修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技术操作能力为主要目标,以操作性、实践性和探究性(创新性)为特征的指定学习领域。 强调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借助计算机和网络获取、处理、表达信息并用以解决实际问题、开展学科学习的过程;活动中理解感知信息的重要性,积极参加信息技术活动,主动探究信息技术工作原理和信息科技的奥秘。

新课标的有效实施可以提高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有效开展各学科学习和探究活动、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主动进行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拓展学生适应现代社会生活所需的信息技术技能,巩固信息素养和技术创新意识;对于培养国家建设和国际竞争所需的信息技术人才、提高全社会的科技文化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奠基作用。

通过新课程学习,使我明确了教师不在是课程的执行者,而是课程的建设者、调适者,是课程实施中问题的协商者、解决者。因此,新课程对教师在决策、开发、研究能力上提出了许多要求。教师在新课程中的最大变化是角色的变化。1、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发展的

促进者。教师作为促进者,其角色行为表现为: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服务;建立一个接纳的支持性宽容的课堂气氛;与学生一起分享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成功的喜悦;和学生一道寻找真理;能够承认过失和错误。2、由学生的管理者转化为学生发展的引导者。作为引导者,教师要记住自己的职责是教育所有的学生,因而要坚信每个学生都有学习的潜能。再课堂教学中,要尽量地给每位学生同等的参与讨论得机会。要经常仔细地检查、反省自己是否在对待不同学生上有差别。要常常了解学生得意见,看看他们是否察觉到了教师在期望上的偏差,随时审查,随时修正。3、教师在课堂的位置,将不在是知识传授着的固定位置——讲台,而在教室里流动起来,将参与道学生活动之中,与学生分享知识并获得情感体验。

 

第二篇:学习《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xx版》心得体会

小学美术课程标准(20xx年版)研读体会

美术课标是每一位一线教师必读必须研究的课题,我精心研读这份凝结着众多同行心血和智慧的文本,有感如下:

一、修订不是否定,而是修改完善

课改十年,我们已经从最初的激情与浮躁,追求课堂表面的轰轰烈烈、热热闹闹,到今天的成熟淡定,更加追求课堂的实效与内涵。过去我们认为过激的一些改革行为,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我们以一种从容平和的心态来审视美术课程。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以及美术学科的完善,特别是《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xx-20xx年)》的出台,美术课程又站在了一个新的起点,修订课标也是必然的事情。

这次课标修订定位于“调整、充实和完善”。新的课程标准保持了原有的理念和学习领域,没有进行大的改动。我认为变化不大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实验稿本身已经设计得科学严谨,突出了前瞻性;另一方面保持课改方向的一致性,也是为了让一线教师有较稳定的教学观念,避免引起不必要的教学混乱。

二、深化课程认识,表述更为清晰准确

课程标准是国家规定某一学科的课程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实施建议的教学指导性文件。修订后的课程在前言中表述课程性质、理念时,对实验稿做了一些改动,有了更为科学的界定。

1.美术课程的特征

修订后的课标指出:“美术课程以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了美术课程的轮廓形象,揭示了美术学科独有的特征属性,也填补了过去的大纲、课标实验稿对学科特性描述的空白。感知、理解属于审美的范畴,视觉形象的创造则需要技法的支撑,这与我们过去所讲的美术课既要有“美(审美)”,又要有“术(技法)”应该是一脉相承的。

2.美术课程的性质

实验稿中将美术课程性质定位于“具有人文性质”,这肯定是正确的,但由于很多学科(语文、音乐等)也有这样的属性,因此还不能全面概括美术课程的完整特性。修订后将美术课程性质概括为视觉性、实践性、人文性、愉悦性。比实验稿更全面、更准确一些。凸显视觉性这一特征,更容易实现美术课程发展学生感知能力、观察能力、形象思维能力等教育价值。

我特别赞同修订后新增的“愉悦性”这一性质。作为美术教师,我们不仅要知道“教什么”,“怎么教”,还应该关注学生“怎么学”,“学得快乐”也应该是我们教学的追求之一。

作为非应试学科的美术课程,我们靠什么来吸引学生?国家课程计划保证了美术课的开设,如何让学生在美术课上坐得住,学得好,这就要靠美术教师善于利用美术学科的特性,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兴趣来实现了。

尹少淳教授曾指出:“在学校众多面孔严肃的科目中,美术扮演的是一种活泼、轻松的角色,尽管它也有严肃之态,但那不属于它真正的性格。因此,美术学习相对倾向暖性。美术学习的程序和方法是丰富多样的,结果也是多样的,难以用简单的正误来评价。”美术活动还具有调节身心的功能,更多的学生期望在美术课上获得表达与放松。趣味是愉悦性的基础。我在本地美术教师的培训讲座中也多次提出美术课要体现愉悦性的教学原则。鼓励美术教师充分发挥美术课程的独特魅力,精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在课堂上组织开展一些游戏、表演、竞赛和展示等活动,让学生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进行美术学习,以增强美术课的吸引力。

3.美术课程的基本理念

所谓教育理念,就是教育者所持的教育理想与信念,理念是针对教师而言的。新的课程标准确定了四个美术课程基本理念:(1)面向全体学生;(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3)关注文化与生活;(4)注重创新精神。

尽管这四个理念不是美术课程所独有的,但应该是在美术教学中倡导和张扬的。其中,“面向全体学生”是新的课程标准新增的和反复强调的。我是这

样认为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近年来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新目标,也是社会关注的焦点问题。“让孩子们受到公平的义务教育”已成共识。就美术教师而言,我们不能只面向少数特长学生,而是“必须坚信每个学生都具有学习美术的潜力,能在他们不同的潜质上获得不同程度的发展”。农村和民族地区学校也要开齐、开足美术课,让每位孩子都享受到基础美术教育的权利。

三、学生素养要求更加明确具体

课标中所占篇幅最多的就是“内容标准”部分,它规定了不同阶段学生在三维目标上所应达到的基本要求。美术课标其实就是表述国家对公民在美术方面的基本素质要求。这个标准是最低的标准(达标要求),而不是“一刀切”的标准。

与实验稿相比,修订后的课标在内容选择上与课程目标更加融合。内容标准的表述更加明确具体,出现了很多定量的具体要求,更具有“标准”的性质。比如:

1.知识与技能方面:

“辨别12种以上的颜色。”“识别3种或3种以上公共场所中常用图形的符号。”“能说出至少6位重要美术家(中外各三位)及其代表作品。”

2.过程与方法方面:

“知道3种或3种以上制作的方法,了解工艺制作的过程。”“通过观摩录像或邀请当地工艺美术家、民间艺人,了解中国传统工艺制作方式与特点。”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

“知道2种或者2种以上的中国民间美术种类的主要特点以及作品的寓意。”“描述和分析美术作品的意义和审美特征,写出300字以上评论文章,并有兴趣与同学讨论,分析现实生活中发生的美术现象或事件。”

认真研读内容标准,我们不难发现:修订后的课标在课程内容的选择上,既注重了美术知识、技能的学科主线,也关注了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教育功能的拓展,还体现了不同学习活动方式所经历的过程、方法,是一种“均衡式”的课程体系。这一体系有利于规范美术教师在操作层面体现多维的课程目标,克服“裸课”与“裹课”的偏激现象。

四、教学、评价建议更加客观可行

由于师资水平与教学条件的差异,各地美术教育水平发展很不平衡,许多农村学校美术教师感到教材难度较大,内容不适合农村学生生活背景,许多课业难以完成,感到无所适从。针对这一问题,修订后的课标在教学建议部分增加了“坚持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观”的要求,特别提出“农村和边远地区的教师要因地制宜,灵活选用和创造适合当地美术教学条件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可以看出新的课标的教学建议贴近现状,走的是“现实主义”路线。

这一建议给美术教师提供更为宽松的教学空间,教师可以根据情况对教材进行变通处理,自主研发一些地方美术课程资源,开展有特色的美术教学活动。我县在探索农村学校实施美术新课程时走的就是这一道路。许多小学兼职美术教师利用本地丰富的资源,开发出了“泥塑盆栽”、“树叶小草粘画”、“卵石画”、“种子贴画”、“树叶书签”等系列乡土美术课例,让更多的农村孩子享受到了美术学习的乐趣,实现了一定程度上的教育公平,也丰富了美术课程的内容与方法。

修订后的课标在评价建议上也较实验稿更加实际,删去了不易操作的“美术教师评价体系”。对学生美术学习的评价,要求尽量采用质性的评价方法,强调过程性评价、多元化评价,以激励学生为主。的确,与其花很多的精力去搞美术教学质量评价,倒不如多搞几次对学生发展有用的作品展示来得实在。

此外,修订后的课标还十分重视回应美术教师的诉求。为保障美术课的基本教学条件,在课程资源建议中对学校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美术教学中,必

备的美术教学设备与器材包括素描、水彩画、中国画、版画等绘画工具、材料,泥工工具、材料等??这就为美术教师争取教学条件的合理要求提供了依据。

美术教师是美术课标重要的阅读者和使用者。与实验稿相比较,修订后的课标不仅与时俱进,在概念界定上更加准确严谨,在行文表述上也更加简洁精致、通俗易懂,具有很强的可读性。相信能够得到美术教师们的喜爱。

修订后的课标是美术课改十年来的积累与沉淀,凝结了学科专家的智慧,也反映了一线美术教师的愿景,必将引导美术课程向纵深发展,更好地完成美术课程的使命。当然,以一种科学发展的眼光来看,任何“完美”的课标也只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还需要在课程实践中进行验证并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