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级心理咨询师考试总结:几个容易混淆的精神疾病的症状

总结如下:

几个容易混淆的精神疾病的症状的鉴别

1, 内感性不适 ,内脏性幻觉:

内感性不适:属于感觉障碍,是躯体内部产生的各种不舒服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蚁爬感、游走感、挤压牵拉感,常部位不明确,性质模糊甚至多变,多见于各类神经症、躯体化障碍、抑郁状态及精神分裂症。

内脏性幻觉:属于知觉障碍,是指患者感到躯体内部某一部位或某一脏器的异常体验,如肠扭转、肺扇动、肝破裂等,部位及性质比较明确,常与疑病妄想、虚无妄想及被害妄想等伴随出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及抑郁症。

Shangyuxiaozi补充:

关于内感性不适和内脏幻觉的区别中,有最重要的一点被楼主遗忘了,那就是:内脏幻觉往往是很荒谬的,如病人认为肠子扭转了,肝脏烂掉了等等,医生一听就知道不可能存在。而内感性不适往往让人可以理解,甚至相信它是存在的,如病人感到胸部不适,作为医生往往会首先怀疑心脏病,而不会怀疑是病人的感觉障碍。

2, 幻觉,错觉

幻觉(hallucination):指无客观事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出现的知觉体验,是一种虚幻的知觉。幻觉的内容是以往知觉痕迹的重现,如先天性的聋子无幻听,先天的瞎子无幻视。

错觉(illusion):指对客观存在的事物的整体属性的错误感知。正常情况下可出现错觉,如“太阳围着地球转”,又如生理性错觉“草木皆兵”,“杯弓蛇影”等。病理性错觉多见于感染,中毒等因素导致意识障碍如谵妄时,但也见于功能性精神病如精神分裂症。

客观事物 错误感知 例子

————————————————————————————————————————— 错觉 存在 整体属性 把一棵树看成某人

幻觉 不存在 整体属性 凭空看见某人

感知觉综合障碍 存在 个体属性 看见某人的手一只长一只短 —————————————————————————————————————————

3,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可分为真性幻觉及假性幻觉。

真性幻觉的幻觉形象鲜明生动,存在于外部客观空间,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病人常叙述是亲眼所见或亲耳听见的,因而常常坚信不疑,并对幻觉作出相应的情感与行为反应。

假性幻觉的形象不够鲜明生动,且存在于主观空间,如脑内或体内,不是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的,假性幻觉更具有诊断价值。

4,强迫思维,强制性思维

强迫观念(compulsive idea):是指同一意念的反复联想,自知不必要但欲罢不能。如某患者反复思考“讲话讲多了是否会死脑细胞?”,为此反复求诊,询问各种医生。对不同的医师肯定与否定的回答或模棱两可的回答均不能持久接受,自知整天思考这个问题实无意义,但不去想就更难受。多见于强迫性神经症,也见于精神分裂症。

强制性思维(pressure of thought):又称思维云集,指脑中涌现大量的,杂乱无章的联想(有别

于强迫观念的同一意念的反复联想),似乎是外部一种力量强制他联想的,但内容仍是自己的思想,来的快,去得也快,无法自控,“似放电影”。患者欲罢不能得感受明显。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李凌江 精神病学

jocking20xx评:

主要还是要看个体对思维的一种看法和应对(认知),这是区别一些精神科症状的主要关键。

5,思维迟缓,思维贫乏

思维迟缓是指联想抑制和困难,联想的速度减慢及数量减少,患者自感思考费力,反应慢,脑子不灵了,记忆力及注意力减退,客观上表现为言语缓慢、语量减少、声音低微、行为动作反应迟缓,常见于抑郁症。

思维贫乏是指联想数量减少,概念和词汇的贫乏,患者自感脑子空洞无物,没什么东西可想,患者常沉默少语,谈话内容空洞单调,回答问题简单,甚至对一切问题都回答不知道,常伴有情感及意志行为的变化,多见于慢性精神分裂症、脑器质性疾病及精神发育迟滞。

6,功能性幻觉,反射性幻觉

机能性幻觉是一种伴随现实刺激而出现的幻觉,即当某种感觉器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的同时出现涉及该器官的幻觉,正常知觉与幻觉并存,如患者在听见闹钟声音的同时听见有人议论自己,常见的是机能性幻听。

反射性幻觉是指当某一感官处于功能活动状态时,出现涉及另一感官的幻觉,如听见广播声音的同时看到播音员站在自己面前。

7,思维破裂,思维不连贯

思维破裂(splitting of thought):指概念之间联想的破裂,建立联想的各种概念内容之间缺乏内在联系。表现为患者的言语或书写内容有结构完整的句子,但各句含意互不相关,变成语句堆积,整段内容令人不能理解。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语词杂绊。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不连贯(incoherence of thought):在意识障碍的背景下出现词语杂拌,称之为思维不连贯。

8,真性痴呆,假性痴呆

假性痴呆是指在某种特殊的心理背景下出现的一种类似痴呆的表现,而无明显脑器质性损害的证据。常见于癔症及反应性精神病,一般预后较好。常见类型有:①刚塞综合征:又称心因性假性痴呆,即对简单问题给予近似而错误的回答,给人以故意做作或开玩笑的感觉,也可出现一些愚蠢幼稚行为,但对某些复杂问题反能正确解决;②童样痴呆:以行为幼稚、模仿幼儿的言行为特征,如成人表现出儿童稚气的样子,学着幼童讲话的语态声调,逢人就称阿姨、叔叔;③抑郁性假性痴呆:指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在精神运动性抑制的情况下,出现认知功能降低,表现出类似痴呆早期症状,如计算能力、记忆力、理解判断能力下降、缺乏主动性,但患者有明显抑郁体验可予以鉴别,抑郁缓解后智能可完全恢复。

真性痴呆 =?器质性痴呆?

9,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不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

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言语动作增多,与思维情感活动增多相一致,不脱离客观环境。 患者的行为是有目的的,可理解的,整个精神活动是协调的,多见于心境障碍患者的躁狂发作。

不协调精神运动性兴奋:病人的动作、行为及其他精神活动之间的统一性和完整性遭到破坏,动作和行为既无明显动机和目的,又缺乏一定的指向性,以致杂乱无章,不可理解。如紧张型精神分裂症的兴奋,谵妄时也可出现明显的不协调性行为。

10,继发性妄想,原发性妄想

原发性妄想(primary delusion):是一种直接的、突然的、无中生有的、十分明显的、坚信不疑的妄想体验。包括突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妄想气氛,原发性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特征性症状,常在疾病的早期出现,结构不太系统,逻辑性差,对诊断精神分裂症具有重要价值。 继发性妄想(secondary delusion):是发生在其他病理心理基础上的妄想,或是在某些妄想基础上产生的另一种妄想,一般较原发性妄想系统,有一定逻辑性,可见于多种精神疾病。

11,思维化声、思维被广播

思维化声(thought hearing):患者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都能听到。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思维被广播(thought broadcasting)和思维扩散(diffusion of thought):患者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为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思想与人共享 ,毫无隐私可言,为思维扩散。如果患者认为自己的思想是通过广播而播散出去,为思维被广播。上述两症状亦为诊断精神分裂症的重要症状。

shangyuxiaozi:

思维化声、思维被广播:一个为幻觉,一个为妄想。

20xx-5-29

 

第二篇:心理咨询考试总结

简易行为矫治——阳性强化法:

工作程序:1明确治疗的靶目标(目标越具体越好,设立的目标应当可以客观测量与分析; 2监控靶行为(评定靶行为的基础水平。详细观察和记录该行为发生的频率、程度和后果。特别要注意靶行为的直接后果对不良行为的强化作用);

3设计新的行为结果(取代以往不良行为产生的直接后果);

4实施强化(继续记录靶行为,及时给予强化。阳性强化法的标准应是现实可行,可达到的。内外强化物要同时使用,对求助者有足够的吸引力。)

基本原理: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行为是后天习得,并且认为一个习得行为如果得以持续,一定是被它的结果所强化。所以如果想建立或保持某种行为,必须对其施加奖励;如果要消除某种行为,就得给予惩罚。以阳性强化为主,及时奖励正常行为,漠视或淡化异常行为,这种方法叫阳性强化法。

合理情绪疗法

工作程序:1心理诊断阶段:主要任务根据ABC理论对求助者的问题进行初步分析和诊断,通过与求助者交谈,找出他情绪困扰和行为不适的具体表现(C),以及与这些反应相对应的诱发性事件(A),并对两者之间的不合理信念(B)进行初步分析。咨询师要分清主次,找出求助者最希望解决的问题。协商咨询目标,向求助者解说ABC理论。

2领悟阶段:首先进一步明确求助者的不合理信念,其次结合具体实例,从感性到理性,反复向求助者分析说明,使求助者达到三种领悟①使他们认识到信念引起了情绪及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②他们因此对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反应应负有责任;③只有改变了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他们目前存在的各种症状。

3修通阶段:最主要的部分。主要任务是运用多种技术,使求助者修正或放弃原有的非理性信念,并代之合理的信念,从而使症状得以减轻或消除。技术包括:①与不合理信念辩论(苏格拉底的方法),通过咨询师积极主动的提问来进行的,咨询师的提问具有明显的挑战性和质疑性的特点,其内容紧紧围绕着求助者信念的非理性特征,不断重复的辩论。②合理情绪想象技术。首先使求助者在想象中进入产生过不适当的情绪反应或自感最受不了的情境之中,让他体验到这种情境下的强烈情绪反应。然后帮助求助者改变这种不适当的情绪体验,并使他能体验到适度的情绪反应。最后,停止想象。让求助者讲述他是怎样想的,自己的情绪有哪些变化,是如何变化的,改变了哪些观念,学会了哪些观念。对于求助者情绪和观念的的积极改变,咨询师应及时给予强化,以巩固他获得的新的情绪反应。③家庭作业:主要是RET自助表和RSA合理自我分析报告。

4再教育阶段: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重建。咨询师的主要任务是巩固前几个阶段治疗所取得的效果,帮助求助者进一步摆脱原有的不合理信念及思维方式,使新的观念得以强化,从而使求助者在咨询结束之后仍能用学到的东西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以能更好地适应现实生活。

基本原理:旨在通过纯理性分析和逻辑思辨的途径,改变求助者的非理性观念,以帮助他解决情绪和行为上的问题。ABC理论是合理情绪疗法的核心理论。强调情绪或不良行为并非由外部诱发事件本身所困扰,而是由于个体对这些事件的评价和解释造成的。看重的是咨询师的主动、直接和理智的指导作用。

主要目标是减低求助者各种不良的情绪体验,使他们在治疗结束后能带着最少的焦虑、抑郁和敌意去生活,进而帮助他拥有一个较现实、较理性、较宽容的人生哲理。

主要非理性观念有:绝对化要求、过分概括化、糟糕之极。

缺点在于:对于有严重的情绪和行为障碍的求助者,以及过分偏执以及领悟困难的人效果不太好。对于患有自闭症、急性精神分裂症等症状的人所提供的帮助也非常有限。而且此技术的咨询效果与咨询师本身有关。

系统脱敏法

工作程序:1学会放松技巧(重点强调面部肌肉的放松)2建构焦虑等级(一般让求助者给每件事件指定一个焦虑分数,最小焦虑是0,最大焦虑是100。每一级刺激因素引起的焦虑,应小到能被全身松弛所拮抗的程度。)3系统脱敏(按照设计的焦虑等级表,由小到大依次逐级脱敏。首先让求助者想象最低等级的刺激事件或情境,当他确实感到有些焦虑紧张时,令其停止想象,并全身放松。待平静后重复上述过程。如果分数超过25,就需要继续放松,直至不再感到紧张焦虑为止,此时算一级脱敏。如此逐级而上,并在现实生活中不断练习,巩固治疗。)

基本原理:(交互抑制)让一个原可引起稍微焦虑的刺激,在求助者面前重复暴露,同事求助者以全身放松予以对抗,从而使这一刺激逐渐失去了引起焦虑的作用。

注意事项:超过50分,表明等级设计不够合理。

冲击疗法、满灌疗法——暴露疗法之一。

工作程序:1筛选确定治疗对象(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以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排除严重心血管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严重的呼吸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患者、老人、儿童、孕妇及各种原因导致的身体虚弱者、各种精神病性障碍。)

2签订治疗协议(仔细介绍治疗的原理、过程和可能出现的各种情况,对求助者在治疗中可能承受的痛苦不能隐瞒和淡化。同时也告之疗效之迅速可能是其他任何心理治疗所不及的。) 3治疗准备工作(首先确定刺激物;根据刺激物的性质决定治疗的场地;为了防止意外,应准备安定、心得安、肾上腺素等应急药品若干。)

4实施冲击疗法(求助者生理穿着等准备好后,接受血压和心电监测,进入治疗室,在指定位置坐下。咨询师迅速、猛烈地向求助者呈现刺激物。求助者受惊后可能惊叫、失态。咨询师不必顾及,应持续不断地呈现刺激物。其情绪反应要求超过求助者以往任何一次焦虑紧张的程度,力求达到极限,其生理反应要求出现明显的植物神经功能变化。过极限5-10分钟后,当求助者显得筋疲力尽,对刺激物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此时便可停住呈现刺激物,让求助者休息。冲击疗法一般实施2-4次,1日1次或间日1次。

基本原理:(消退性抑制)尽可能迅猛地引起求助者极强烈的焦虑或恐惧反应,且对这种强烈而痛苦的情绪不给任何强化,任其自然,最终使导致强烈情绪反应内部动因逐渐减弱乃至消失,情绪反应自行减轻乃至消除。

缺点是完全无视求助者的心理承受能力,求助者痛苦大,实施难,可能欲速则不达。 注意;咨询师切不可以协议为凭,一意孤行。当遇到通气过度综合症和晕厥或休克情况时应立即停止。

若题目为冲击疗法与系统脱敏的区别,则从治疗程序和基本原理2方面进行简要比较即可。 厌恶疗法:

工作程序:1确定靶行为

2选用厌恶刺激(必须是强烈的,使其产生的不快远远压倒原有的种种快感。常用的厌恶刺激有:电刺激、药物刺激、想象刺激以及其它刺激。)

3把握时机施加厌恶刺激(要尽可能地形成条件反射,将厌恶体验与不适行为紧密联系起来。)

基本原理:经典条件反射。(铃响喂食—进食通电—电击逃避)

注意事项:刺激物要安全严格控制。一定要签订知情同意书。靶行为要单一而且具体。 模仿法:

工作程序:1选择合适的治疗对象(除了必须是适应症之外,还要评估求助者的模仿能力。)2设计示范行为(示范的情景尽可能真实,顺序为易到难,简到繁,循序渐进。) 3强化正确的模仿行为(及时强化达到将模仿行为吸收、巩固和融合。)

具体方式:生活示范、象征性示范、角色扮演、参与示范、内隐示范(通过想象)。 基本原理: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生物反馈法:

工作程序:1治疗前准备(设立专门治疗室;咨询师熟练掌握反馈仪的使用方法;向求助者讲解生物反馈疗法的原理、方法、特点和功效。)

2诊室训练(A求助者进餐后30分钟方可开始训练,之前不饮酒、茶、咖啡等刺激性饮料;B求助和取仰卧位,两臂自然平放身体两侧,枕头有利颈部肌肉放松,头脑保持清净、不考虑任何问题,呼吸自然;C安放电极;D测肌电水平的基线值;E反馈训练;F再次进行诊室治疗前,咨询时要和求助者交谈约5分钟,了解求助者进行训练的体验,并查看求助者家庭训练的记录,肯定求助者治疗效果,增强信心。G待求助者初步掌握放松技巧后,咨询师可让求助者改变体位,进行双向训练,在不同背景下继续进行训练,增强自控能力;H疗程安排,每次30分钟,第一周1-2天一次,第二周起每周2次,共4-8周。以掌握本技术为度。) 3家庭训练(将诊室所习得的体验用于日常生活之中。)

基本原理:根据生理活动通过仪器转化,将获得的各种电信号以被试者可以识别的形式显示出来,让被试者了解此时此刻的生理状态,然后根据信号学会调节自己的生理状态。

常用生物反馈:肌电生物反馈仪;皮肤电反馈仪;皮肤温度生物反馈仪;脑电生物反馈仪,其他反馈仪。

认知行为疗法(合理情绪疗法;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贝克和雷米的认知疗法工作程序:1建立咨询关系(咨询师扮演诊断者和教育者;求助者要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不正确的观念加以细致的体验反省;同时发挥自己在其他问题上尚有的正确认识事物的能力来解决目前的问题。求助者是一个主动再学习的过程。)

2确定咨询目标(该疗法认为错误的认知和观念是导致情绪和行为问题的根源。因此他们咨询的根本目标就是要发现并纠正错误观念及其赖以形成的认知过程。)

3确定问题(咨询师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求助者引导到某个特定的问题范围内,要求求助者集中注意那些具体的问题和可以观察到的事实,而且这些问题和事实通常是求助者所忽略的。方法有:提问和自我审查的技术。)

4检验表层错误观念(可以通过建议、演示和模仿的技术实施。)

5纠正核心错误观念(深层错误观念往往表现为一些抽象的与自我概念有关的命题,通常可以使用“灾变去除:通过严格的逻辑分析使求助者认识到他对事物不良后果的可能性估计过高”“重新归因:对庆祝着非现实的假设作严格的逻辑批判,使他看到自己思维的不现实性,从而做出对挫折和失败更为客观的归因”“认知重组:使求助者学会如何正确的使用思维工作来代替非逻辑认知”)

6进一步改变认知:行为矫正技术

7巩固新观念:认知复习

基本原理:认为导致不适应行为和情绪的根本原因是错误的认知过程和观念。通过改变思维和行为的方法来改变不良认知,达到消除不良情绪和行为的短程的心理治疗方法。

梅肯鲍姆的认知行为矫正技术工作程序:1通过角色扮演和想象使求助者面临一中可以银达焦虑的情境;

2要求助者评价其焦虑水平;

3教给求助者察觉那些他们在压力情境下产生的引发焦虑的情境;

4帮助求助者通过重新评价自我陈述来检查这些想法;

5让求助者注意重新评价后的焦虑水平。

基本原理是通过学习何如矫正认知“定势”来获得更有效的应对压力情境的策略。

补:压力接种训练SIT包括:信息给予、苏格拉底式讨论、认知重组、问题解决、放松训练、行为复述、自我监控、自我指导、自我强化和改变环境情境。压力三阶段模型:概念阶段;技术获得和复述阶段;应用和完成阶段。

求助者中心疗法

原理:帮助求助者去掉那些由于价值条件作用,而使人用来应付生活的面具或角色,把别人的自我当成自我的成分,使其恢复成真正的自我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通过建立良好的咨询关系,协助求助者寻找迷失的自我,探索真正的自我,重建新的自我的过程,也是求助者学习与改变自我的过程。

目的:促进个体的自我成长,使其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

目标:促使求助者变得较为开放、协调、信任、适应、变化。

主要技术:理解(关注、设身处地的理解的言语和非言语交流,沉默)。坦诚交流(并不固定角色、自发性、无防御反应、一致性、自我的交流)。无条件积极关注

七个阶段:一、求助者对个人经验持僵化和疏远态度,不愿主动寻求治疗和帮助。对待自己的经验是刻板的、固定的。二、求助者开始“有所动”阶段。三、能较为流畅地、自由地表达客观的自我。四、能更自由地表达个人情感,但还有顾虑,还不能做到自我完全开放。五、能自由表达当时的个人情感,接受自己的感受,但仍然带有一些迟疑,已能认识到自我内部的不协调与矛盾。六、能完全接受过去的那些被阻碍、被否认的情感,他的自我与情感变得协调一致。七、他可以自由的表达自己。

对人性的看法:是积极乐观。人有自我实现的倾向、拥有有机体的评价过程、可以信任的。 自我理论:经验(现象场—人的主观世界)、自我概念(对自己的总体的知觉和认识)、价值的条件化。

心理治疗的实质:重建个体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和谐。

心理失调的实质:自我概念与经验之间的不协调是心理失调产生的原因。

注意事项:体现人本主义的思想,是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理论体系;首要责任在求助者;局限初学者倾向于接受没有挑战性的求助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