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跟在基层、走进一线”心得体会

参加“跟在基层、走进一线”心得体会

我于20xx年x月20-27日参加了中央国家团工委统一组织的“跟在基层、走进一线”实践调研活动。具体分配到山东胜利油田第五调研组——黄河钻井总公司,与石油工人同吃、同住、同工、同勤。短短一周的实践调研活动已经结束,而内心依然为之感动,激情依然因其延续。现将心得体会汇报如下:

一、感悟及启示

(一)三点感悟

经过初步了解之后,我带着探索黄河钻井队屡创佳绩的成功之源这个主题深入到一周的学习、参观、访谈与跟班劳动之中。经过多轮的讨论、思考和总结,形成了一些初步的调研成果。

一是精神的力量。在调研期间,我先后在三个钻井队跟班劳动,亲身体会了钻井工人的艰辛。工人们每天早晨5点半起床,6点匆匆用过早餐后便各赴远在一个小时车程之外的野外工地。据介绍,他们实行的是“三班倒12小时”工作制,与我们熟知的“八小时”工作制不同,即他们每次要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两天之内要值一次夜班。钻井工人们不仅要抵御蚊虫叮咬、狂风暴雨和飞雪,而且还时刻面临着“井涌”、“井喷”等危险,属高危岗位。

二是实践的力量。除了精神的激励外,黄河钻井队之所以取得如此傲人的成就,还在于他们始终奉行“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工作态度。在跟班劳动期间,我参加了40577队的交接班例会。会议短暂却极其高效,体现了钻井工人的务实本色。会上,由交班的工人介绍当班时的情况、工作进展以及需要注意的问题,为接班的工人安排工作提供了有效的指导。在工地上,我们也遇到了一些80后的工人,他们有些刚从大学毕业,但我们从他们身上却看不到学生的“娇气”或“清高”。

三是机制的力量。在调研期间,我还参观了两个文化建设长廊和两间创新工作室。这两间创新工作室完全由工人自己组织建立,主要采取传统的带徒方式培养技术骨干,即由业务过硬、经验丰富、认真负责的职工分别“传、帮、带”1至2名职工。此外,工作室也还开展一些科研活动,或提出具有实践性的合理化建议。

(二)两点启示

一是加强了解基层,深入基层,让自己“接地气”。基层是我们最大的国情,每项工作都有它的规范和流程,正如每项游戏都有它的规则。在进入工作状态之前,必须有意识地去了解并熟悉规范,这是做好工作的基础和前提。作为旅游质量监管部门的干部,更应该主动深入基层,了解基层,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国情,了解我们的基层,才能更好地

指导我们的工作。

二是要将从基层学到“敬业、创新、进取”的精神贯彻到本职工作中。在跟班劳动过程中,我深切地感受到,与钻井工人相比,我们目前的工作环境相对优越,工作强度也相对较轻。我们应该以钻井工人的事迹和精神激励自己,在以后的工作和生活中与钻井工人开展“虚拟的比赛”,在自己岗位上做出成绩。

正所谓“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只要我们带着“三个力量”和团队的精神,把每一件工作都当作是钻井平台中的一次挑战,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战胜不了的难题,我们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二、建议

经过此次与基层工人“同吃、同住、同工、同勤”,我所在的调研组取得了“跟在基层、走进一线”活动优秀调研成果(5月x日—25日)宣传微博发布转发量最高奖、摄影照片最佳奖、发布微视频奖,本周总共三个奖项全部收入囊中。一方面感受到基层工作的艰辛,我们看到一些石油工人生活收入并非如宣传的那样高,另方面则备受教育与鼓舞,加深了对基层和团队的感情。

建议一是继续坚持并做好“跟在基层、走进一线”实践调研活动。这次千名青年干部下基层参加“跟在基层,走进一线”实践调研活动,是团工委给全体青年干部搭建的一个

学习实践的平台,提供了一条了解基层、学习基层的途经、创造了一个施展才华的舞台和一次提高能力的机会。我会把这次“跟在基层、走进一线”实践调研活动作为一次难得的人生体验与锻炼,把群众的满意、基层的满意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唯一标杆,严格要求自己,不辜负自身的职责使命。

建议二是油田把文化培育与工业旅游结合起来。在油田听到过“上延安上井冈再上胜利,从胜利走向胜利”的豪言壮语,也知道其获得了胜利油田科技展览中心3A景区、东营市首家五星级饭店——东盛大厦(全国首批金叶级绿色旅游饭店)等优异成绩,但该企业没有列入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6家山东企业名单,这与胜利油田的企业发展以及企业文化宣传定位不符,与国家大力推进工业旅游的背景有差距。建议胜利油田在处理好安全、宣传及效益的基础上,适当推进工业旅游规划,提升胜利油田的企业形象,推广企业文化,提升公众对油价等国计民生问题的理性认识,使企业得到广泛的认可。

活动还在继续,路在脚下。我会带着责任、带着问题、带着感情继续与“跟在基层、走进一线”站在一起,落实好各项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的政策,忠实履行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的职责。

国家旅游局 邹爱勇

 

第二篇:参加“三万”活动走访农户心得体会

参加“三万”活动走访农户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就是一种读书、实践后所写的感受文字。 读书心得同学习礼记相近;实践体会同经验总结相类。 精品学习网 论文频道为您提供各类心得体会范文参考, 解决您在写作心得体会时的难题。 20xx年x月x日,冬寒料峭。 湖北日报头版头条刊发省委书记李鸿忠署名文章《春节前与全省农村干部谈谈心》。 一石激起千重浪,地处江汉平原腹地的公安县, 感受到阵阵春意,广大干部内心奔涌着汩汩暖流。 公安县环保局干部胡xx,在办公室,手捧散发着墨香的报纸, 字里行间,他认真仔细阅读着。 “农村工作抓落实需要坚定信心,需要饱含深情,需要提振精神,需要扑下身子。”谆谆话语重重敲击着他的心房. 1个月后,全省开展“万名干部进万村入万户”活动, 作为单位派驻下村参与“三万”活动的一员,胡xx踏上了他最熟悉的农村这片热土。 带着深情访农家 3月x日,胡xx来到麻豪口镇新华村。 这个村,国土面积x亩,x户x人,村民有一半祖籍是湖南人, 全村地势低洼,水源丰富。 落脚新华村的第一晚,看着笼罩在夜色中的村庄, 脑海里不断回响着鸿忠书记说的“研究农村问题要进村,研究农业问题要下田,研究农民问题要入户”。 进村!下田!入户! 每一项任务都是嘱托、每一个目标都是责任! 这一宿胡xx久久难寐,心潮难平……

一带三,4个村x余户,如何更有效地联系上、走访到、并且深入了解, 这是摆在胡xx眼前最为紧迫也最为首要的事情。 于是,他按县“三万”活动工作组的要求,设计表格, 制订计划,迅速进行民情走访……

这里有胡xx一天的走访行程,这也是他工作在新华村两个多月来的一个缩影: 20xx年x月x日。 早上8:00。走访新华村12组张世奇家。 养殖大户。家4口人。 反映养殖业扶持贷款和农村环境整治问题。 9:30。访新华村12组严宏贵家。 党员。

10:00。 走访新华村12组谢光宝。 养鸭专业户。 在油菜地里。 12:30。走访12组特困户夏顺军。 15:30。13组易志辉家与6户农户座谈。 晚17:00,在村主任孙家兵家,商量第二天开会事宜。 ……

走访工作量大大超出了他的想像,腿走累了, 口讲干了,有时他真想坐下来休息几天,但是他没有, 甚至双休日也没有回家,脚步依然没有停下,继续坚持着往前走。 渐渐地,村里便传开了:“村里来了胡干部”, “全省开展?三万?活动”,“还是李书记号召的”……

胡xx82岁的老母亲卧病在床,兄弟姐妹几个轮流照顾着, 3月份正轮到胡xx,他想自己应该回家尽孝心,照看母亲。 但是回是留?他心有犹豫。 想到鸿忠书记说过:“情为民所系,这个情就是视群众为父母的赤子之情。我们要带着这种感情做农村工作”, 在小家与大业之间,他选择了后者,花1200元钱请人照顾了母亲一个月。 家里人责怪他:“你在村里不过呆三个月时间,你干嘛这么认真。”他回答说: “就是因为时间短,我更要把工作做好!”

3月x日,胡xx走访到新华村11组吴瑞珍家。 初到吴家,生活境况让他备感心酸:壮年时,吴瑞珍夫妻俩罹难不幸, 妻子吴瑞珍患乳腺癌、胆结石,连续2次住院手术, 丈夫张玉良高位截瘫。 几年下来,医药费共花去12万多元,至今欠债2万多元。 20xx年丈夫去世,母女俩相依为命,艰难度日, 唯一的电器是别人用旧的17英寸黑白电视机。 从吴家出来,胡xx心情一时难以平复,既为这一家的不幸遭遇深感同情, 更为吴瑞珍坚强的生存意志所感动。 “群众看到干部在他们身边,就有了主心骨,就有了心理上的依靠。某种意义上,这比救灾物资还宝贵”, 胡xx此刻更深深明白,自己的意义就是鸿忠书记所说的“主心骨”。 想到李书记的话,胡xx觉得吴瑞珍家需要他……先后他去到吴家8次, 不仅自己拿出200元钱缓解吴瑞珍燃眉之急,还专门向环保局党委作了汇报, 局领导很重视,抽出时间,拿出钱物,一行人专程来到吴家, 为吴家送上生活用品和钱,吴瑞珍逢人就说:胡干部对人真好! 4月x日这一天,是妻子袁丹凤的

生日。 胡xx原本想着陪妻子逛逛街。 回城路上,途经新华村1组路口,胡xx远远看到有一群人在争吵, 他迅速上前了解情况,原来是两家人因买卖粮食引起纠纷。 于是胡xx领着大伙到屋里去谈,并让人把组长杨立松请来。 胡xx手机“铃铃铃……”响个不停,是儿子儿媳催促他回家吃生日宴的电话, 他接:“正在村里有点事,不要等我。”调解中, 家里还是电话不断,后来他“狠心”摁掉铃声, 苦口婆心直到两家言和,不觉己过了吃晚饭的时间。 出门后,胡xx长舒了一口气,此时外面已是星空满天, 胡xx想起妻子生日心有愧疚,对妻子“欠账”太多的过往一一在眼前浮现, 他赶紧给妻子打了个电话,又编了条长长的道歉祝福短信, 好在妻子很理解他,深夜,他久久不能入睡……

两个多月下来,老胡记了上万字的笔记。 在他的本上,密密麻麻记着走访的每家每户情况, 从基本人口到种植田亩,都很详细,对困难户、老党员户他更是如数家珍。 截止4月x日,胡xx走访新华村农户484户,其中空巢老人36名, 留守儿童48名,孤寡老人12名,特困家庭26户, 走访入户率达96%。 真情入户送政策

“胡干部,我们家修房国家有没得政策补贴?”

“养猪还差点钱,想贷点款,胡干部,能帮忙跟上头说说不?”

“我领的低保钱咋没得隔壁村的多,胡干部?”

……

每天在新华村,胡xx都会遇到许多这样或那样的问题。 但他从来没有表现出不耐烦,即便是一大群村民围在那七嘴八舌地向他咨询, 他也是温和地让大家一个一个来,耐心回答、细致解释。 有时也会碰到自己不大清楚的政策问题,他就先记在走访笔记本上, 留下联系方式,待自己弄清楚了再跟农户答复。 胡xx很少回家,即便回家一趟,胡xx也闲不下来, 本子上那些问题时刻督促着他。 回城后第一个跑的地方总是驻村干部的“大本营”公安县“三万”办公室, 积极报送驻村信息,收集各种政策资料,“要想很好的解决农民提的问题,首先自己要释疑解惑。”胡xx如实说。 3月x日,新华村14组姚新兵家。 老姚曾任村干部30多年,担任支部书记8年。 听说曾任村支部书记每月可以领到100多元的国家补贴, 而他没领到,心里不平衡,想知道个中缘由。 胡xx理解他的心情,答应帮着去了解清楚。 次日一清早,胡xx就专门到了镇里。 得到的答复是:补贴政策有年限和职务两项要求, 必须是连续任村正职xx年以上才可享受。 而老姚只有8年,不够年限。 胡xx回来跟老姚耐心解释,还复印了相关文件带回来, 老姚心里平和多了。 在新华村,还有这样一则“古有礼让六尺巷,今有新华争稻场”的故事。 事起新华村12组两农户,张家与夏家,屋住前后。 住前屋的张家因建房把沙土堆在了夏家门前稻场上, 直到建完还有部分沙土堆着。 夏家恐张家把场地占据,久而久之稻场变成张家的, 多次要求张家把沙土运走,张家以种种理由不予理睬。 胡xx走访时了解到这一情况,便分头做工作,张家态度强硬, 夏家得理不饶人,怎样让双方心服口服、和平化解? “是的,政策!”胡xx心里想着,于是找张家耐心解释农民宅基地有关政策, 又用“六尺巷”的典故开导他,最终让张家想通了, 问题解决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