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复习《师说》导学案

必修一文言文复习案

第二课时 师说

一、通假字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同“ ”) 2.句读之不知 (“ ”同“ ”, ) 3.或师焉,或不焉 (“ ”同“ ”) 二、古今异义 1.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2.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古义: 今义:连词,表示因果关系 3.吾从而师之 ..古义:

今义:连词,上文是原因、方法等,下文是结果、目的等;因此就 4.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古义: 今义:大家;许多人 5.小学而大遗 ..

古义:

今义: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 6.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古义:

今义:副词,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三、一词多义

1

?古之学者必有师(?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吾从而师之( 1.师?

)?吾师道也( )

??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 )??

时予方以讨贼督师桂林(《〈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2.传?

)?朔气传金柝(《木兰诗》)( )

??

舍相如广成传(《廉颇蔺相如列传》)( )??

作七十列传(《太史公自序》)(

)?虽以史迁之善传游侠(《〈黄花岗烈士事略〉序》)(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蜀道难》)( )3.道??策之不以其道(《马说》)(

)?将军身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陈涉世家》)(

??

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鸿门宴》)( )?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念奴娇·

赤壁怀古》)( )??

来吾道夫先路(《离骚》)(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惑??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惑而不从师( )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 )?孰能无惑()?

5.无??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苟富贵,无相忘(《陈涉世家》)(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问刘十九》)(

)6.徒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

??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故余与同社诸君子,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五人墓碑记》)(

2

)?古之学者必有师(

?人非生而知之者( )?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7.之?

作《师说》以贻之( )?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鸿门宴》)( )?

?君将哀而生之乎(《捕蛇者说》)(

)??

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 四、词类活用 (一)名词的活用

1.名词作动词

(1)吾师.道也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3)惑.而不从师 (4)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名词的意动用法

吾从而师.之/孔子师.郯子 ( (二)形容词的活用 1.形容词作名词

(1)小.学而大.

遗 ( (2)吾未见其明.也 ( (3)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 2.形容词作动词

位卑则足羞. (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而耻.学于师 ( 五、判断下列文言句式的类型并翻译 1.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 )

3

( ( ( ( ) ) ) ) ) ) )) )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不拘于时。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而耻学于师。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 )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语句翻译

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翻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第二篇:高中语文必修三《过秦论》 导学案

《过秦论》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欣赏本文纵横捭阖、气势磅礴的语言。体会文章叙事时极力铺陈,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2、了解作者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政治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明白“以史为鉴”“古为今用”的意义。

3、归纳掌握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知识导学】

1、 见《夺冠方略》第55页

2、解题:本文是史论,“过”是________(词性),“过秦”意思是______________,“论”是一种________文体,重在阐明自己的意见。

3、本文是《过秦论》上中下三篇中的上篇,着重叙述___________,揭露___________,指出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作者总结秦王朝的历史教训,意在____________,目的是劝汉文帝对人民实行宽松的政策。

4、“外连衡而斗诸侯”中“连衡”也写作“连横”,是秦国采取的一种离间六国,使它们各自同秦国联合,从而各个击破的策略。而当时六国联合起来共同对付秦国的策略,叫“合众”。提出前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张仪,提出后一种策略的代表人物是苏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时代背景 2、朗读全文,读准字音,读准句读

3、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 4、研读文章第一段,积累文言知识

【基础演练】

一.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崤山 膏腴 逡巡 箭镞 黔首 氓隶 隳名城 .......

锋镝 鞭笞 藩篱 瓮牖 墨翟 劲弩 ........

孝公既没 俯首系颈 践华为城 蹑足行伍 .....

将数百之众 度长絜大 比权量力 万乘之势 一夫作难 ......

二.阅读第一段,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窥周室 务耕织 修守战之具 于是秦人拱手取西河之外 .......

2、据肴函之固 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 ....

内立法度 外连横而斗诸侯 ...

【合作探究】

一、整体把握:

1.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2.理清文章结构,完成下面填空:

按表达方式可将全文分为两个部分:

(一)记叙部分(

第一层:(

第二层:(

(二)议论部分(

二、研读第一段:

1.文章第一段主要写的什么内容?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的?

2.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过秦论》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研读文章二、三段,理解文章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基础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字:

合从缔交 威振四海 ..

2.分析下列加点字的活用现象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 ....

尊贤重士( ) 会盟而谋而弱秦( ) ..

约从离衡( ) 追亡逐北( ) ..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 吞二周而亡诸侯( ) ...

履至尊而制六合( ) .

以弱天下之民( ) .

以愚黔首( ) .

3.实词积累(一词多义),解释下列词在句中的意思:

①蒙故业,因遗策( ) ②践华为城,因河为池( )

③相如因执壁却立( ) ④因利乘便( )

①振长策而御宇内( ) ②蒙故业,因遗策( )

①覆至尊而制六合( ) ②廉颇、赵奢之伦制其兵( )

③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 ④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 )

):写 ):写 ):写 ):写 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 .却匈奴七百余里( ) .

①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 ) ②时北兵已迫修门外( )

①乐毅之徒通其意( ) ②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

①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

②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以致天下之士( )

①秦人开关延敌( ) ②延及孝文王、庄襄王( )

①追亡逐北,伏尸百万( ) ②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 ) ③汉王引诸侯兵北( )

①明智而忠信( ) ②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

③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 )

【合作探究】

1、第二段叙述了哪几位秦国国君时期的事?惠文王即位是前3xx年,庄襄王死于前2xx年,其间长达xx年,作者是怎样叙述这xx年间的历史的?

2、读第三自然段,回答下列问题:

① 首句写秦始皇统一全国,只有一个意思,却连用四句来表达,为什么?

② 次写扩大版图,有什么作用?

③ 试用几个词来概括秦始皇的对内政策写秦始皇对内政策这一层的目的是什么?

④ 末句写始皇的设想,有什么作用?

⑤本段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

《过秦论》第三课时

【学习目标】

1、研读文章4、5段,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知识

2、学习文章的论证方法,赏析文章语言特色

【基础演练】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倔起于阡陌之中 ②赢粮而景从 ②百有余年...

2.解释下面加点的字词:

①才能不及中人( ) ②将数百之众( ) ③赢粮而景从( ) ....

④斩木为兵( ) ⑤山东豪俊( ) ⑥同年而语( ) ....

3.分析下面字词的活用现象:

①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 ②天下云集而响应( ) ....

③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 ④并起而亡秦族矣( ) ...

⑤序八州而朝同列( ) .

4.选出下列句子中句式相同的两项:( )

A.为天下笑 B.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C.蹑足行伍之间,而倔起阡陌之中 D.非尊于齐、楚??中山之君也

E.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合作探究】

1、分析作者写了陈涉起义的哪些弱势(不利条件)?作者为什么要详写陈涉的不利条件与天下人的积极响应?

2、第5自然段写了哪些对比?文中还有哪些对比?这些对比有何作用?

3、本文题为“过秦论”,是一篇论说文,但全文却用了十之七八的篇幅来叙事,试讨论分析为什么这样安排

总结本文的语言特色:

一、具有赋的特色,讲究铺排渲染。例如开头写秦孝公的雄心,连用“席卷天下”“包举宇

内”等四个短语;中间写九国之师攻秦,四君、九国、谋臣、策士、武将,一一列名,显得很有气势。

二、行文多用骈偶,琅琅上口,它的骈偶不同于后来的骈体文以“四六句”为基本形式,而

是非常灵活,有时字数不完全相等。如“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有时骈句包含在散句之中,如“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变化多端,不显得单调。

 

第三篇: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知识点总结

20xx-03-18 15:03 来源:互联网

[ 标签: 文言文 高一语文 必修一 ]

小编寄语:关于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重点,有很多知识点需要我们进行总结,为帮助大家学好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小编为大家提供高一语文必修一文言文 知识点总结,供大家参考。

一、通假字。

1、木直中绳,輮以为轮。(輮: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弯曲。)

2、虽有其槁暴,不复挺者。(有:同“又”。 暴:同“曝”,晒干。)

3、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知:同“智”,智慧)

4、君子生非异也。(生:同“性”,天赋,资质。)

5、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受:同“授”,教授。)

6、或师焉,或不焉。(不:同“否”。)

7、浩浩乎如冯虚御风。(冯:同“凭”。)

8、山川相缪。(缪:同“缭”,连结,盘绕。)

9、举匏尊以相属。(尊:同“樽”,酒杯。)

10、自余为僇人。(僇:同“戮”,刑辱。)

11、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趣:同“趋”,往,赴。)

二、词类活用。

(一)名词作动词。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游泳)

2、其下圣人也亦远矣。(低于)

3、方其破荆州,下江陵。(攻占)

4、顺流而东。(东进)

5、卧而梦。(做梦)

6、故为之文以志。(写文章)

7、外与天际。(交会)

(二)名词作状语。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每天)

2、上食埃土,下饮黄泉。(向上,向下)

3、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向西,向东)

4、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向南)

5、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

6、四望如一(名词用作状语,向四面;数词用作形容词,相同)

(三)形容词作名词。

1、其曲中规。(弯曲的弧度)

2、吾未见其明也。(高明的地方)

3、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4、自远而至。(远处)

5、穷山之高而止。(顶点)

(四)形容词做动词。

1、不知东方之既白。(显出白色)

2、穷回溪。(走到尽头)

3、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

(五)使动用法。

1、舞幽壑之潜蛟。(使??起舞)

2、泣孤舟之嫠妇。(使??哭泣)

(六)意动用法。

1、吾从而师之。(以??为师。)

2、而耻学于师。(以??为耻。)。

3、孔子师郯子。(以??为师。)

4、侣鱼虾而友糜鹿。(以??为侣,以??为友。)

5、始指异之。(以??为异。)

三、古今异义。

1、輮以为轮。 古义:把??做成 今义:认为

2、金就砺则利。 古义:文中指金属制成的刀剑等 今义:黄金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古义:广泛地学习 今义:学问广博精深

4、古之学者必有师。 古义:求学的人 今义:指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

5、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古义:不一定 今义:不需要

6、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古义:无论 今义:没有,常为否定副词

7、吾从而师之。 古义:跟随、而且 今义:表目的或结果的连词

8、今之众人。 古义:一般人 今义:许多人

9、小学而大遗。 古义:小的方面学习; 今义:指小学教育的阶段

10、徘徊于斗牛之间。 古义:斗宿和牛宿,都是星宿名 今义:一种游戏方式

11、白露横江。 古义:白茫茫的水汽 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