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李镇西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一) - 副本

读《给教师的36条建议》有感(一)

郑东新区众意路小学 张晓丽

读一本好书,就犹如在与一位智者面对面的交谈。李镇西老师所著的《给教师的36条建议》作为这个寒假我校全体教师的共读书目,无疑成为了众意人的假期加油站。关于“教育”这个庞大而冗杂的话题,在书中李镇西老师以回答问题的方式,摘取36个或典型、或棘手的教育问题,有理有据的做了真诚而详实的回答,有些做法甚至拿来就能用,对我们的一些教育问题有着切合实际的指导意义。

读完这本书以后,思绪是复杂的。有敬佩,对李镇西老师教育精神的敬佩;有自责,对自己不善于总结的自责;有信心,有新学期上好课、带好班的信心……

一、 做一个智慧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就是一位充满智慧的教师,在这本书中,他告诉了我们如何处理教育难题,比如“对待和转化后进生”、“班里有了小偷怎么办”等;也教会了我们如何与学校的领导、同事相处;还诠释了什么是“完美教室”以及“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自己是否也应该像李老师一样做一位智慧的老师,哪怕不及其百分之、千分之一,但是满怀着对李老师的敬佩,决定朝着智慧老师去努力,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吧!

二、 做一个善于总结的老师

李镇西老师一生的教育经历演绎了如何从一位普通教师关注自身成长不断进步从而成为一代名师的教育传奇。读此书时,时时会有共鸣。哦,这样的事情我也经历过;咦,我的做法和李老师的差不多呢!可是此刻,李老师是作者,我们只是读者之一,为什么呢?当然,我们和李老师的差距不止一二,但其中最致命的差距是我们没有如李镇西老师那样做一位善于总结的老师。我们总是沉溺于抱怨之中,为什么教案总也写不完?为什么作业总也改不完?为什么学生问题总也解决不完?于是,我们日复一日的重复和蹉跎着岁月。上班不到20xx年,当初的教育热情已经荡然无存,宁愿堕落的选择顺其自然。读完这本书,掩卷而思,自己是否也应该如李镇西老师那样做一位善于总结的老师?面对着每天看似差不多实则大不同的教育做一个有心人!多思、多写!

教师工作是具有重复性,也有着创造性的。选择做教师就选择了平凡,是的,是平凡,却绝不是平庸。也许我们永远也成不了李镇西老师那样的名师,但至少我们在努力的路上!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第二篇: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有感

读书,尤其是读名家的经典著作,是一种自我教育,自我提升的过程,也是一种自我修身、自我超越的手段。暑假期间,我有幸再次拜读了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一书,虽然以前也曾读过这本著作,但也只是泛泛而读,几年后的今天,当我再次捧起这本经典名著,无不被它那飘着墨迹的书香所陶醉,更被它那字里行间充满着的教育智慧所折服。

苏霍姆林斯基是世界著名的教育理论家和实践家,他当过30多年的小学、中学老师,写出的东西非常贴近教师的工作。这本书说出了我们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绝大多数问题与困惑,这里有“学困生”转化的问题,有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问题,有发展学生思维和智力的培养问题??,并且有着各种问题的解决办法。读完这本书后,感触颇深,受益匪浅。

在书中第5章里苏霍姆林斯基这样写道:在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始终把握住两套教学大纲,第一套大纲是指学生必须熟记和保持在记忆里的材料;第二套大纲是指课外阅读和其他的资料来源。

在这里,第一套大纲并不是教材,而是隐含于教材之中的那些关键知识、核心知识。这里的关键知识是指反映学科特点的、重要的结论和概括、公式、规则、定理和规律性;而称之为大纲,表明这些知识是可以用纲目的形式来加以编排的一个完整的体系。这是一个把书读薄的过程,需要学生很强的抽象概括与“逆向研究”能力。如果说第一套教学大纲是把书读薄的话,那么第二套教学大纲就是把书读厚,相对于第一套大纲,第二套大纲对学困生就显得十分重要,因为自己经验中相对应的感性材料严重匮乏,基础知识和技能的掌握也是不够牢固,这样就会出现理解上的障碍、迁移的困难。而这第二套大纲,其实就是帮助学生最大限度地理解第一套教学大纲而寻找到的一个课程资源库,每一个重要的知识,它都有许多感性的材料来支撑理解。

在教学中,我们对学困生的思维发展都非常关注,苏氏的“两套教学大纲”论给我带来许多的启发。面对学困生,我们在抓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更要认真落实好第二套大纲。如何认真落实好第二套大纲呢?苏霍姆林斯基在书中介绍了一位姓特卡琴科的优秀数学教师,他所任教的中学生就没有不及格的。这引起了我的极大兴趣:在我们小学高段数学几乎每个班都有不合格,何况是中学生,他是怎样做到的呢?在随后的阅读中我找到了答案,特卡琴科教的每一个年级都有一个绝妙的小图书馆,里面有不止一百种书籍,这些书都是以鲜明的、引人入胜的形式来讲述他觉得是世界上最有趣的一门学科——数学的。如果没有这些图书,我想他的某些学生是永远也不会达到及格的。

其实,这位特卡琴科老师建立的小图书馆就是一个巨大的课程资源库,这里有数学情境的创设、数学现象的引入和数学规律的揭示,这样可以有效弥补那些学困生感知经

验的匮乏、学习兴趣平淡、理解能力薄弱的情况,为有效落实第二套大纲做了很多有益的事情。这位教师的这项创举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劳动,他合理地组织学生进行有选择性的阅读,通过阅读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也发展学生的智力才能。

结合苏氏的学困生转化方法、第二套大纲的做法以及本人已有的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学困生转化的十条建议。

一是关键知识与核心知识的背诵默写过关、“知识树”建立;

二是丰富学生数学课外阅读的内容,特别是趣味题、智力题、故事趣题的收集,用好学校规定数学课外阅读书(两共本),学困生每人一本,相互轮换阅读;

三是学困生与优秀学生结对,在老师的主导下,帮助指导学困生阅读书本、《跟我学》、背诵概念公式、说思路等;

四是在家长的配合下,教师及时检查学困生的阅读、理解与掌握情况,并进行阅读方法指导,逐步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

五是用画图法帮助学困生解决问题,逐步培养把题目中的文字描述转化成头脑中表象的能力,特别是能用线段图来帮助他们分析数量关系,画出平面图和立体图来解决一些空间与几何的问题;

六是特殊对待、因材施教,逐步增强他们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多鼓励,及时指出存在问题和努力的方向,切忌用不当的言语来刺激他们,保护他们的自尊心;

七是练习设计时要降低要求,拾级而上,多一点集中,少一点扩散,多一点熟悉,少一点生僻,让他们能“伸手摘桃”;

八是千方百计地丰富他们的感知经验,通过亲手画、拼、量、做、观察等,培养他们的各种表征能力,发展逻辑抽象思维;

九是指导并教给他们适合他们思维方式方法的学习方法和解题策略,教师、优秀学生自认为好的解题策略不一定适合这些学生,因为他们是不在同一个思维层次及水平上,如果吃了也不会消化,结果是好心办了坏事。通过个别辅导,了解他们的思维轨迹和思维层次,从而提供朴素的、与他们思维层次相适应的方法;

十是要与学困生交心,让他们喜欢上你这门学科,喜欢上你这个人,多与学生沟通,不离不弃,坚持到底。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