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文言虚词总结

文言虚词总结

【而】

(一) 连词

1. 表并列关系

(1) 蟹六跪而二螯。 (《荀子·劝学》)

(2) 秦师轻而无礼,必败。 (《左传·殽之战》)

2. 表递进关系

(1)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荀子·劝学》)

3. 表承接关系

(1) 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 (《石钟山记》)

(2) 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前赤壁赋》)

(3) 武夫力而拘诸原 (《左传·殽之战》)

4. 表转折关系

(1) 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庄子·养生主》)

(2)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荀子·劝学》)

(3) 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 (《殽之战》)

5. 表修饰关系:

(1)子路率尔而对曰: (《论语·先进》)

(2)于是饮酒乐甚,扣弦而歌之。 (《前赤壁赋》)

(3)项王按剑而跽曰。 (《鸿门宴》)

(4)吾尝终日而思矣。 (《荀子·劝学》)

6.表假设关系,如果、假如:

(1)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冯婉贞》)

(二)代词

指代第二人称,你,你的:

(1)而翁

(2)而其毋忘乃父之志!

【故】

1. 因此,所以:

(1) 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劝学》)

2. 原因

(1) 此何故也?以其亏人愈多。 (《墨子·非攻》)

3. 旧交情:

(1) 君安与项伯有故? (《鸿门宴》)

4. 故意地:

(1) 于众人广坐之中,不宜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 (《信陵君窃符救赵》)

(2) 侯生下,见其客朱亥,睥睨,故久立与其客语。 (《信陵君窃符救赵》)

【乃】

(一) 代词:你(的),你们(的)

(1)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示儿》)

(二) 副词

1. 表肯定,是,原来是:

(1) 吾乃常山赵子龙也。

(2) 赢乃夷门抱关者也。 (《信陵君窃符救赵》)

(3)此乃乡者朱家之羞也。 (《游侠列传》)

2. 表转折,竟然:

(1)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桃花源记》)

3. 表顺接,于是,才

(1) 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鸿门宴》)

(2)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信陵君窃符救赵》)

(3) 使牧羝,羝乳乃得归。 (《苏武牧羊》)

(4)然后乃敢尝酒食。 (《游侠列传》)

【其】

(一)代词

1.他的,他们的,它的:

(1)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他的) (《勾践灭吴》)

(2)其声呜呜然。(它的) (《前赤壁赋》)

2.他,它:

(1)方其(曹操)破荆州,下江陵。(他) (《前赤壁赋》)

(2)雷霆乍惊,宫车过也;辘辘远听,杳不知其所之也。 (它)

3.那些:

(1)其达士,洁其居,美其服,饱其食。 (《勾践灭吴》)

4.其中的:

(1)于乱石间则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二)副词,表示反问,要求,期望等语气:

1.加强反问语气,“岂”,难道,怎么:

(1)其有敢不尽力者乎?(《勾践灭吴》)

(2)其孰能讥之乎?(《捕蛇者说》)

(3)且行千里,其谁不知!

2.加强祈使语气:

(1)尔其毋忘乃父之志。(一定)

(2)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还是) (《左传·殽之战》)

3.加强揣测语气:“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1)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师说》)

(2)微管子,吾其披发左衽矣!

(3)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

(三)连词

1.表示选择关系:

(1)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马说》)

(2)其真邪?其梦邪?其传之非其真邪? (《祭十二郎文》)

2.表示假设关系:

(1)其无知,悲不几时。 (《祭十二郎文》)

(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不译。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离骚》)

【且】

1. 即将:

(1) 身且死,何以货为? (《哀溺》)

(2) 今吾且死,而侯生竟无一言半辞送我。 (《信陵君窃符救赵》)

(3) 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

2. 尚且:

(1)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鸿门宴》)

3. 用于连接两个同时发生的动作。一边??一边??

(1)且浴且思,竟不能无动。 (《书鲁亮侨事》)

【虽】

1. 虽然,后面说的是事实。

(1) 虽然,每至于族。(虽然是这样) (《庄子·养生主》)

(2) 此虽免乎行,犹有未树者也。 (《庄子·逍遥游》)

(3) 虽趣舍万殊,静躁不同。 (《兰亭集序》)

2. 即使,后面说的是假设。

(1) 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荀子·劝学》)

(2) 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邹忌讽齐王纳谏》)

(3)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前赤壁赋》)

【为】

(一) 动词

1. 做(官)

(1) 而君侯亦一荐严协律,入为秘书郎。 (《与韩荆州书》)

(2) 自是之后,为侠者极众。 (《游侠列传》)

(3) 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论语·先进》)

2. 治理(国家):

(1)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论语·先进》)

3. 给,替:

(1) 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庄子·养生主》)

(2) 谁习记会,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 (《冯谖客孟尝君》)

(3) 窃以为君市义。 (《冯谖客孟尝君》)

4. 成为

(1)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2) 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 (《前赤壁赋》)

5. 给予:

(1) 君尝为晋君赐矣。 (《烛之武退秦师》)

6. 策划,谋划:

(1) 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7. 认为:

(1)窃为大王不足取也! (《鸿门宴》)

(二) 副词

1. 表判断,是:

(1)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兰亭集序》)

(2) 杀者亦竟绝,莫知为谁。 (《游侠列传》)

(三) 表被动:

(1) 如姬父为人所杀。 (《信陵君窃符救赵》)

(2) 既自以心为形役。 (《归去来兮辞并序》)

(四) 语气词,不译

(1) 秦则无礼,何施之为? (《左传·殽之战》)

(2) 身且死,何以货为? (《哀溺》)

【以】

(一) 动词

1. 任用,使用。

(1)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

2. 认为:

(1)(众人)皆以美于徐公。 (《邹忌讽齐王纳谏》)

(二)介词

1.表原因,因为:

(1)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陈情表》)

(2)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陈情表》)

(3)吾以捕蛇独存。 (《捕蛇者说》)

2.表条件,凭借:

(1)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陈情表》)

(2)去以六月息者也。 (《庄子·逍遥游》)

(3)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庄子·逍遥游》)

3.用

(1)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陈情表》)

(2)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庄子·逍遥游》)

(3)为国以礼,其言不让。 (《论语·先进》)

(4)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5)翌日,以资政殿学士行。(以??的身份)

4.表示动作依据的标准,按照:

(1)以言举人,若以毛相马。

5.表时间:

(1)武以始元六年至京师。 (《苏武牧羊》)

(三)连词

1.表目的,翻译成“来”:

(1)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陈情表》)

(2)有好事者船载以入。 (《黔之驴》)

(3)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因】

1.顺着,循着:

(1)故事因于事而备适于事。 (《韩非子·五蠹》)

(2)批大 ,导大窾,因其固然。 (《庄子·养生主》)

2.按照:

(1)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3.趁机:

(1)不如因而善遇之。 (《鸿门宴》)

(2)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鸿门宴》)

【于】

1. 地点状语,在:

(1) 龙蟠凤逸之士,皆欲收名定价于君侯。 (《与韩荆州书》)

(2) 于乱石之间择其一二扣之。 (《石钟山记》)

(3) 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 (《兰亭集序》)

2. 比:

(1) 州司临门,急于星火。 (《陈情表》)

(2)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劝学》)

(3) 使负栋之柱,多于南亩之农夫。

3. 对:

(1) 后之览者,亦将有感于斯文。 (《兰亭集序》)

(2) 又尝语于众曰: (《原毁》)

4. 仅表连接,无意:

(1)详,故人难于为善。 (《原毁》)

【则】

1. 表转折,却:

(1) 今之君子则不然。 (《原毁》)

2. 那么:

(1) 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 (《庄子·逍遥游》)

(2)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论语·先进》)

3. 就:

(1) 居则曰:“不吾知也。” (《论语·先进》)

(2) 居则备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 (《左传·殽之战》)

(3)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荀子·劝学》)

(4) 轻则无谋,无礼则脱。 (《左传·殽之战》)

【之】

(一) 助词

1. 的:

(1)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 (《阿房宫赋》)

(2)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陈涉世家》)

2. 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将单独的句子作为另一句的成分:

(1) 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 (《阿房宫赋》)

(2) 鹏之徙于南冥也 (《庄子·逍遥游》)

(3) 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隆中对》)

3. 做宾语前置的标志:

(1) 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2)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师说》)

(3) 凌万顷之茫然。 (《前赤壁赋》)

4. 做补足音节用,增强句子美感,不译:

(1)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二) 代词

1. 指代第三人称:

(1)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 (《阿房宫赋》)

(2) 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师说》)

2. 指代第一人称,我:

(1) 君将哀而生之乎? (《捕蛇者说》)

3. 表示近指,“这”“这种”“这些”

(1)均之二策,宁许以负秦曲。

(三) 动词

1. 往(到??去)

(1) 之旁郡国,为人请求事。 (《游侠列传》)

(2) 吾欲之南海,何如? (《蜀僧》)

(3) 胡为乎遑遑欲何之? (《归去来兮辞并序》)

 

第二篇:赤壁赋文言虚词总结

《赤壁赋》文言虚词总结

1.之

⑴(代词)它。①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②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⑵(代词)这。①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⑶(助词)的。①壬戌之秋②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③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⑷(助词)取独。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②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③不知东方之既白(20xx年浙江)

⑸(音节助词)①扣舷而歌之

2.与

⑴(连词)和。①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20xx年湖南)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③客亦知夫水与月乎 (20xx年山东)

3.于

⑴(介词)在。①月出于东山之上(20xx安徽),徘徊于斗牛之间(20xx年重庆)②于是饮酒乐甚③托遗响于悲风③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20xx天津)

⑵(介词)表被动。①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4.焉

⑴形容词词尾。①少焉

5.所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纵一苇之所如②而不知其所止③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6.而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扣舷而歌之②顺流而东也③倚歌而和之(20xx年浙江)④抱明月而长终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正襟危坐而问客曰②羽化而登仙③耳得之而为声④客喜而笑 ⑶(连词)表转折关系。①而今安在哉?②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⑷(连词)表并列关系。①侣鱼虾而友麋鹿

7.其

⑴(代词)它的。①而不知其所止

⑵(代词)他。①方其破荆州

⑶(代词)这,那。①其声呜呜然②何为其然也③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20xx天津) 8.乎

⑴(介词)于。①枕藉乎舟中

⑵(疑问语气助词)①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⑶(反问语气助词)①而又何羡乎!

⑷(句中停顿语气助词)①知不可乎骤得

⑸形容词词尾。①浩浩乎如冯虚御风②飘飘乎如遗世独立③郁乎苍苍

9.者

⑴组成名词性短语。①逝者如斯②客有吹箫者③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0.然

⑴(代词)这样。①何为其然也

⑵形容词词尾。①凌万顷之茫然②苏子愀然③其声呜呜然

11.为

⑴(动词)成为。①耳得之而为声

⑵(介词)表原因。①何为其然也

12.也

⑴(疑问语气)①何为其然也

⑵(肯定语气)①而卒莫消长也

⑶(判断语气)①固一世之雄也②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 13.哉

⑴(疑问语气)①而今安在哉

14.则

⑴(连词)那么。①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②则物与我皆无尽也 15.以

⑴(连词)表修饰关系。①挟飞仙以遨游

⑵(连词)表承接关系。①举匏樽以相属

16.且

⑴(连词)表递进关系。①且夫天地之间

 

第三篇:九年级上册文言文虚词总结

其:

一、 代词:

1.第三人称:百姓多闻其贤 未知其死也 卜者知其指意 皆刑其长吏 而其主不能守 保其岩阻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以彰其咎

2.表指示:以激怒其众

二、助词:句中用来加重语气:安陵君其许寡人

为:(二声)

一、

1.

2.

3.

4.

5. 动词: 修筑,修建:为坛而盟 做,作:为忠善者 担任,充当:为屯长 举宠为督 变为,变作:以弱为强者 当作,作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陈胜自立为将军,吴广为都尉 功宜为王 乃立为王 以君为长者 可以为援 愚以为

6. 表判断,是:若为佣耕 项燕为楚将 号为张楚 谓为信然 俱为一体

7. 创作,写:好为《梁父吟》

为:(四声)

8. 一、介词:

9. 1.向:为天下唱

10. 2.被:士卒多为用者 贤能为之用

者:

一、代词:指人或事物,的??:佣者笑而应曰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宜多应者 卜者知其指意 士卒多为用者 戍死者固十六七 诸郡县苦秦吏者 长者 跨州连郡者 为忠善者

二、语气词:

1.表判断:陈胜者,阳城人也 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 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2.引出原因、解释等: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

谋也 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

3.表疑问:者乎

以:

一、 动词:

1. 用,使用:诚以吾众 祭以尉首 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以大易小 以君为长者 以十倍之地 以头抢地 此可以为援 悉以咨之 咨臣以当世之事 遂许先帝以驱驰 临崩寄臣以大事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以弱为强

2. 认为:或以为死,或以为亡 吴广以为然 愚以为

二、介词:

1. 因为:扶苏以数谏故 徒以有先生也 是以先帝简拔 不以臣卑鄙

2. 依靠:以五十里之地存

三、连词:

1.表目的:以激怒其众 杀之以应陈涉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箪食壶浆,以迎将军 以光先帝遗德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以遗陛下 以告先帝之灵 以彰其咎 以咨诹善道

2.表结果:以塞忠谏之路 以伤先帝之明

四、助词:表方位、时间的界限:徇蕲以东 受命以来

五、通“已”,已经:固以怪之矣

六、所以:(拿来)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表原因)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用来)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然:

一、 指示代词,如此,这样,那样:虽然,受地于先王 谓为信然 然后施行

二、表肯定,对的,是的:吴广以为然

三、连词,表转折:然足下卜之鬼乎 然志犹未已 然操遂能克绍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四、形容词词尾,表示“??的样子”:秦王怫然怒

于:

一、 介词:

1. 在,到,向,从,对于:受地于先王 使唐雎使于秦 请广于君 仓鹰击于殿上 休祲降于天 何至于此 欲信大义于天下 至于今日信义著于四海 出于秦川 于是 不懈于内 忘身于外 欲报之于陛下 试用于昔日叹息痛恨于桓、灵 躬耕于南阳 苟全性命于乱世 不求闻达于诸侯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还于旧都 至于斟酌损益

2. 表示比较,相当于“比”: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曹操比于袁绍

而:

一、连词:

1.表并列:长跪而谢之 名微而众寡 挟天子而令诸侯 国险而民附 报先帝而忠陛下

2.表顺承:佣者笑而应 夺而杀尉 为坛而盟 收而攻蕲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与臣而将四 挺剑而起 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可计日而待

3.表转折:而戍死者固十六七 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 而君逆寡人 而智术浅短 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而其主不能守 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乃:

一、连词:

1.表示顺接,于是,便:陈胜、吴广乃谋曰 乃行卜 乃丹书帛曰 乃诈称公子扶苏 乃令符离人葛婴将兵徇蕲以东 乃入据陈 乃立为王 羽、飞乃止

二、副词:

1.表肯定,就是,原来是:当立者乃公子扶苏

2.表示两事顺承相同,才:乃见

之:

一、 动词:往,到:辍耕之垄上 之次所旁丛祠中

二、代词:

1.指示代词:卜之鬼 固以怪之矣 时人莫之许 先主解之

2.第三人称代词:二世杀之 楚人怜之 令辱之 陈胜佐之 皆下之 杀之以应陈涉 愿终守之 受地于先王而守之 长跪而谢之 先主器之 将军岂愿见之乎 将军宜枉驾顾之 贤能为之用 高祖因之以成帝业 欲报之于陛下 悉以咨之 先帝称之曰能 亲之信之

三、助词

1.的:鸿鹄之志 楚国之社稷 五百里之地 百万之众 用武之国 天府之土 智能之士 帝室之胄 荆州之军 益州之众 危急存亡之秋 侍卫之臣 忠志之士 先帝之殊遇 恢弘志士之气 忠谏之路 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宫中之事 贞良死节之臣 汉室之隆 草庐之中 当世之事 败军之际 危难之间 先帝之明 忠陛下之职分 攸之、祎、允之任 讨贼兴复之效 治臣之罪 先帝之灵 无兴德之言 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2.取消句子独立性:天子之怒 布衣之怒 庸夫之怒 士之怒 专诸之刺王僚 孤之有孔明 鱼之有水

3.补充音节:怅恨久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