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大学究竟读什么感想(1500字)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从小学开始,大学就是我们心中的彼岸,寒窗苦读十数载,也为的是有一天能进入一个理想的大学。今天,坐在大学的课堂里,我们开始真正的思考,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大学就是人生最重要的一步,读一个好大学就能找一个好工作,就能有一个好未来的思想根植于很多同学的心里,所以大学成了很多人的终点。因此,很多考上好大学的同学自以为进入了保险箱,便开始在大学里游手好闲,不学无术,沉迷于各种与学习无关的项目中,自娱自乐,荒废学业;而很多考入不知名大学的同学却对前途和未来失去希望,开始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然而,在一个知识更新迅速、市场经济瞬息万变的时代,任何把大学看作人生终点的想法都是幼稚的。或许大学真的也分三六九等,也不可否认,名牌大学的学生拥有更好的教育资源,拥有更适宜的校园环境,甚至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但是有一点可以却不容置疑——天道酬勤,屋檐下也可以飞出穿云的燕;只要你肯努力,就可以取得想要的成绩。事实也证明,即使是跨专业考研或工作也并不是神话。所以,必须把学校等级主义的思想撇开,既来之则安之,是自己的选择就没理由后悔,更何况以后的路还长。

我们来读大学,就不能再是如初、高中般一味的去接受知识,尽管当今的大学有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但是它也无疑为我们提供了更广阔的追求知识的空间。在这里,我们是自己的主宰,可以把梦想的触角伸向我们渴望的地方;在这里,我们有更自由的空间可以向着心中的高度起航。大学相对自由的教学模式给了我们很大的空间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大学的图书馆又是我们不可多得良师益友。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去充实自己,没有理由不去丰富自己,也因此没有理由荒废自己。

我们来读大学,就要有更长远的打算,要为以后的工作和自己的前途着想,不能把“六十分万岁,多一分浪费”的谬论当作至理名言顶礼膜拜。我们在大学里的每一次飞跃都应该是一个个计划书铺垫出来的,也就是说,我们一定要善于做计划,这也是我在这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中感受最深的一件事,脱离了中学时期老师管、家长看的学习环境,很多同学正变得迷茫,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这些计划书就是给我们指路的明灯,使我们目标明确,动力十足。当然我们不能超出自己的实际水平去制定不切实际的计划,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判断,也许刚开始我们制定的计划不够合理,无法按时完成,但是这时一定要沉住气,仔细寻找原因并不断改进,在任何时候都要牢记,大学掌握在我们自己手里。

我们来读大学,就一定要学会做人,近年来有很多关于大学生因心理扭曲而做出各种匪夷所思的事情的报道,这说明很多大学生并不能算是一个健全的人。我们要学会做人,不是在生活上互相攀比,在他人面前显摆阔气;不是因为自己的贫穷而自卑;也不是因自己的缺陷而自弃;而是要理智的看到这些表象背后隐藏的事实:挥父母的钱如土的人注定庸碌无为;贫穷不是自卑的理由,知识就是明天的财富;缺陷是上帝为我们关上的一扇窗,他一定还为我们开了一道门。我们要学会做人,就要有一颗包容的心,要有海纳百川一样的胸襟,相信吃亏是福;就是要做一个讲信用的人,要明白大丈夫一诺千金,言必行;就是要乐于帮助身边的人,要知道人脉决定成败,施比受更有福。

我们来读大学,读的不是大学的建筑;读的不是六十一分都嫌多的考卷;读的更不是穿金戴银;我们读的是人类文明一代代的传承;读的是父母含辛茹苦的爱;读的是自己的前程;读的是年轻的人生。

1

 

第二篇:《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书笔记

信于心,勤于思,敏于行。

--《读大学究竟读什么》读书笔记

这学期开学的时候在书店里无意间看到了这么一本书—《读大学究竟读什么》 觉得这本书对于规划我的大学生活应该是有帮助的,索性就看起这本书来。在读过这本书之后,脑袋里充斥的不仅仅是对其内容的反思,更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庆幸,庆幸自己在恰当的时候读了一本有用的书。相信上大学之前,每个人对大学都充满了憧憬,但进入大学之后,生活的安逸和理想的淡漠让很多大学生迷茫。这本书则是为刚上大学的我们敲响的警钟;是为我们指路的明灯;是挽救我们人生的强心剂······

这本书的作者覃彪喜以一名成功的创业者,同时也是一个大学毕业不久的过来人身份,结合自己在求学、求职和创业过程中的经历,跟大学生深入、全面地谈论了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考研、留学、求职、创业等方面要注意的问题,观点新颖、全面、深刻、实用。书中的很多观点跟目前一些主流的观点完全背道而驰,对于那些信奉金科玉律的人来说,作者完全就是一个颠覆传统的另类。比如说,大家都认为逃课是不思进取的表现,作者却说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很多人都认为考研是大学生最好的,甚至是唯一的出路,作者却把考研比喻成了痛苦的安乐死。如果你在看目录的时候对作者这些观点无法接受,请不要因此而搁下这本书。作者写这本书无非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跟你平等地交流一些想法。

作者在书中列举了大量的事例,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取材于作者身边现实的生活。这些生活在作者身边的大学毕业生比任何一个权威的案例都更为生动而真实。虽然我们可能梦想着成为比尔·盖茨之类的风云人物,但是我们将来更大的可能只是成为作者在书中提到的这些平凡的大学毕业生中的一员:毕业时找一份满意的工作,然后挤着公交车上下班,接着盼望老板给自己升职、加薪。最后,我们在某个恰当的时候选择自主创业。请原谅本书的作者无法让我们摆脱这种平凡的模式,他所能做的,只是让我们在这条平凡的道路上走得更快、更稳、更坚实。

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三个问题:1、“读大学究竟读什么?”,即大学生应该学什么,怎样学,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学习。2、大学期间应该怎样生活。3、大学生的情感问题。就让我随着这3个问题再一次回味这本书吧·····

“大学生和非大学生的区别是什么?”相信很少有人去考虑这个问题,但对这个问题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大学生的大学生活怎样度过。作者在书中首先提出了一个观点:大学不是技校。说的是大学不是以学到某一种专业技术为目的,而是要学习一种思维能力,一种处理问题的能力。其次,大学生应该让自己更有深度,承担更多的历史使命。应该接受系统的思维训练,具备独立思考、深入分析的能力,而且应该用思想的深度来将自己与非大学生区别开来。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作者提出:1、多看有思想深度的书。2、将自己的思想植根于现实的土壤。

“读大学,必先读大师”这是本书提出的又一个非常有见地的观点。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先生当年说过:“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现如今,有“质量”的大师在中国的大学里少之又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老师大有人在。

另外“图书馆,大学的心脏”。书是丰富一个人最好的“补品”,图书馆是一座宝藏。联系一下长大的图书馆,的确如此,图书馆的自习室更是“兵家必争之地”,

必须提前半小时去排队占座,否则座位将被抢占一空。

在论述大学该读什么时,本书并未与现实脱节。相反,作者将大学该学的内容与今后的就业和职场所需紧密结合,并列举了相当多真实的例子。比如,书中将大学生的就业大体分为三种:仕途,商界,学术。而且,大学生应该对自己的职业方向早做规划。正如文中所言:“要想走更远的路,既要马不停蹄地赶路,还要尽量不走弯路。不走弯路一开始就要明确自己的目标,并且矢志不渝地朝着这个目标前进。” 选择这三者中的哪一个,要依据自己的性格特点和兴趣,以及自己的择业“动机”,然后做出选择。

书中讲:专业无冷热,学校无高低。主要是让大学生热爱自己的专业,热爱自己的学校。但本书的开明之处就在于:虽然是劝说大家热爱本专业,但是如果实在不感兴趣又无法转专业。与其浪费四年光阴,还不如专心于其它专业的自学。有时,作者这样一个实事求是的态度更能够感染人。并且现实中也有很多这方面成功的例子。然而大学生也不能只满足于学好本专业,而应该广泛涉猎以求丰富自己。这样的“产品”才更有竞争力。当然,千招会,不如一招熟。自己的专业知识是自己立身之本,必须过硬。在掌握好本专业之后,再去丰富自己。 本书最受争议的一个观点:“不逃课的学生不是好学生”。作者认为如今的很多老师并无真才实学,因此教书无异于误人子弟。作者希望学生们应该有选择的逃课或者去听适合自己口味老师的课。这样才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让自己“利益”最大化。作者套用了一句古话:君子有所逃,有所不逃。

另外,本书还特别强调了计算机的学习态度,即:不要太冷也不要太热。大部分女生将电脑当成了影碟机,大部分男生将电脑当成了游戏机。大学生要掌握必要的计算机操作能力,但是,很多时候电脑会成为浪费时间的堂而皇之的借口。有电脑的大学生非常多,可是,这中间很多人可能大学毕业的时候还不会Excel,不会做一个像样的PPT。在谈到大学该怎样生活时,书中还告诫我们:大学一定要学会理财;做事不如做人,人脉决定成败。大学期间一定要多去图书馆多去自习室。很多书你现在不读,一辈子就再也没有机会去读了。虽然不是每本书看了都一定有用,但是,因为你不知道究竟哪本书以后会有用,所以只好多看书,并且抛弃那些过于功利的想法。尽管每次网到鱼的不过是一个网眼,但要想捕到鱼,就必须要编织一张网。而对于大学生情感方面,书中则谈到爱情是不期而至的,可以期待,但不可以制造。花开堪折方须折,莫让鲜花败残枝。一个有一万块钱的人为你花掉一百元,你只占了他的百分之一;而一个只有十块钱的人为你花掉十块,你就成了他的全部。真的很深刻,也很有建树! 总之,这是一本值得每一个大学生看的书。看过之后,对于规划我们的大学生活定会有所帮助。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