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秋雨语录

余秋雨语录

人物简介

余秋雨,19xx年8月23日生于浙江省余姚县,现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中国著名文化学者,理论家、文化史学家、散文家。

19xx年毕业于上海戏剧学院戏剧文学系。19xx年陆续出版了《戏剧理论史稿》《中国戏剧文化史述》《戏剧审美心理学》。19xx年成为中国大陆最年轻的文科教授。19xx年被授予上海十大学术精英。19xx年被授予国家级突出贡献专家的荣誉称号。

20xx年被授予甘肃联合大学荣誉教授。

20xx年起担任澳门科技大学人文艺术学院院长。

语录

我看到,最不能消解的是半句龃龉。

善良,这是一个最单纯的词汇,又是一个最复杂的词汇。它浅显到人人都能领会,又深奥到无人能够定义。它与人终生相伴,但人们却很少琢磨它、追问它。

人生的追求,情感的冲撞,进取的热情,可以隐匿却不可以贫乏,可以恬然却不可以清淡。

诚恳坦然地承认奋斗后的失败,成功后的失落,只能变得更沉着。

一个混浊的中游不可能带来一个清澈的下游。

我看到,被最美丽月光笼罩着的总是荒芜的山谷。

我看到。最坚决的分离大多是由于情感。

我看到,最容易和解的是百年血战。

我看到,最怨纷的苍老叹息总是针对早年的好友。

很多老人的长寿,是牺牲很多乐趣换来的。例如,拼死冒险的乐趣、孤立无援的乐趣、遭受围攻的乐趣。文化也是一样,长寿的代价就是失落太多。

现在,电脑早已可以几万倍、几十万倍地超过那些记性最好的脑子进行贮存和检索,

那种对记忆的崇拜实在是太老旧了,却还在奇怪地流行。

诗人比美人更加自我,他们用诗情筑造了又一堵尊严的城墙。

要的原因是,韩国艺术家不知道中国评论家,而超女根本不在乎评论家的存在。

人格尊严的表现不仅仅是强硬。强硬只是人格的外层警卫。到了内层,人格的天地是清风明月,柔枝涟漪,细步款款,浅笑连连。

我看到,最早到临终床前的总是小人。

社会理性使命已悄悄抽绎,秀丽山水间散落着才子、隐士,埋藏着身前的孤傲和身后的空名。天大的才华和郁愤,最后都化作供后人游玩的景点。

罗丹说,什么是雕塑?那就是在石料上去掉那些不要的东西。我们自身的雕塑,也要用力凿掉那些异己的、却以朋友名义贴附着的杂质。不凿掉,就没有一个像模像样的自己。

文化人不要在地域上敏感。

最大的悲剧,莫过于把并不存在的文明前提当作存在。文明的伤心处,不在于与蒙昧和野蛮的搏斗中伤痕累累,而在于蒙昧和野蛮错看成文明。

阅读的最大理由是想摆脱平庸,早一天就多一份人生的精彩;迟一天就多一天平庸的困扰。

我只是肯定:学者、教授们失去人格的吹捧习惯,助长了某些领导人的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这就是文化所起的负面作用。我还记得某某大学一位教授的发言:“良宇上个月所说的这句话,虽然德国启蒙主义哲学家也说过,但更有新意。”

我看到,最后被告知噩耗的总是挚友。

真希望世间能有更多的日珍视自己的每一步脚印,勤于记录,乐于重温,敢于修正,让人上的前前后后相互滋润。

(中国)文艺作品让全世界都承认的几乎没有。我们的文化形象,国内外都承认的是姚明,当然还有郎朗。但文艺作品却是缺席的。我们到处都是人,但是优秀的创造者被各种各样的麻烦困住了。被各种人事关系、某种体制、谣言、争论、麻烦事,一下子困住了。如果海明威、贝多芬生活在这个时代,被很多绯闻困住,那也完全没有办法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