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对三毛文学作品的诗意启迪

爱情对三毛文学作品的诗意启迪

学 年 论 文

2011级

题 目 爱情对三毛作品的诗意启迪 专 业 汉语言文学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论文字数

完成日期 20xx年5月

湖 州 师 范 学 院 求 真 学 院 教 务 部 印 制 1

爱情对三毛文学作品的诗意启迪

摘要: 三毛,一位收拾起大地山河一肩背,历尽了渺渺程途、漠漠平林、垒垒高山、滚滚江海的奇女子;一位誉享中外、掀起几次“三毛热”、为人们津津乐道、魅力经久不衰的台湾现当代作家。她的散文不仅蕴含着对生活、对亲人、对祖国的绵绵深情,更饱含了对爱情的执着与渴望。三毛说过:“我的写作生活, 就是我的爱情生活,我的人生观,就是我的爱情。”由此可见,三毛的文学创作与其爱情观、爱情生活存在着某种契合性。若依据三毛的感情历程,纵观她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61——1974),是其朦胧爱情的雨季阶段;第二阶段(1974 ——1979),是其撒哈拉的诗意爱情阶段;第三阶段(1979——1991),是其爱情渐行渐远阶段。爱情正是激发她诗意生命激情并供她思想自由驰骋的源泉。三毛的生活,是艺术化了的生活,三毛的散文有一种散文诗的意趣。 关键词:三毛,爱情,诗意 Love for San Mao literary poetic inspiration

Zhu bingjing Abstact:Poetic explanation is that, like poetry gives expression to the aesthetic mood, [1] and I think San Mao in the poetic text, but also a poetic poetry, is a country with people who love good compassion enjoy and watch the world go whims recorded without modification of the text. Three Mao Yisheng wrote a lot of work to prose. Prose, often based on the daily stories on things Zhaobi fine place, has chosen to be able to distinguish people from the mundane into the novel taste, a glimpse of the essence of the nuances here nor there, so-called "see the world in a grain of sand, half-flap spend said human. "One of the reasons, the most important is a "feeling" word, the situation is that people struck a chord keys. An old saying: "Love is the text", "Vincent Love," "Love to which the text to" and therefore, the lack of true feelings of the writer, absolutely can not write good works. San Mao's works, which are all always reveal her sincere emotion, the source of such feelings is the love, look Sanmao early, middle and late works, all inspired by the influence of a love letter.

Key words:echo,love,poetry

正文中所涉及到的格式问题,如字体、字号、行间距等问题,你必须根据标准件进行修改。陆老师

你正文中的行间距、字体等都存在问题,请修改。

三毛,原名陈懋平,后因懋难写自己改名为陈平。19xx年出生于重庆,19xx年随父母迁居台湾,19xx年赴西班牙留学,后去德国、美国等。19xx年定居西属撒哈拉沙漠并与小她六岁的西班牙男孩荷西结婚,此时还以撒哈拉沙漠的生活为背景,创作出很多部脍炙人口的佳作。19xx年回到台湾以后,曾在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任教,19xx年辞去教职,而以写作、演讲为重心。19xx年1月2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人民总医院检查治疗,1月4日凌晨,在医院以丝袜自缢身亡,年仅四十八岁。 三毛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神奇女子。20世纪七八十年代誉享中外、几度掀起 “三毛热”、为人们津津乐道、魅力经久不衰。她最吸引让人的地方就是其对流浪生活的热衷及追逐,最让人憧憬和仰慕的地方是:首先,她身上寄托了很多人对自由自在的追求和对忠贞不渝的爱情的向往;其次,她如太空飞翔的小鸟般身体力行的游走了大半个世界,为了自己理想的生活而努力,为了追求纯真的爱情而付出。在日常生活中,她为了实现中西结合、自由奔放的人生理想而努力;在文学创作中,她创造出一种熔东西方审美理想于一炉的艺术精神。她的作品以传记为主,文字里流露出其年少情怀的验证,文字里的她既是一个真实的三毛,又折射出一个理想中的三毛;世界是她展示自我的舞台也是她一生的行程。三毛的一生虽短暂但并不遗憾,她用其有限的时间不仅将自己的梦想一个个实现,还为人们树立了一个努力建构自由健康的新的文化人格的寻找者的感人形象,多少有为青年在三毛精神的鼓舞下,勇敢的迈出家门,向着自己理想实现的地方前进、奔跑,为自己打造了一片广阔的天地。

三毛创作了众多优秀作品,主要以纪实散文为主,而“爱情”则是其散文创作的永恒主题。因为爱情,所以三毛的散文溢满了诗意。所谓“诗意”就是作者用一种艺术的方式,对

[1]于现实生活以及文学想象的真实描绘和个人感受的表达。三毛的文章描述的往往都是日常

生活的细微之处,却常常带给读者惊喜和感悟,让读者从并不华丽的辞藻中品味出诗意、浪漫、真实的味道,在细微之处窥见宏旨精义,切实做到了“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古人云:“情生文”、“文生情”、“情至而文至”,三毛的作品便是她真情实感流露,而这种真情实感的活水之源便是“爱情”。纵观三毛作品,无论是早期还是中期,亦或是晚期,统统受“爱情”二字的启迪。

一、 朦胧的爱情雨季

在那个十七八岁的年纪,人们总是对爱情充满憧憬与渴望,憧憬着幸福与快乐,渴望着经历与收获。三毛也如众多少女一样,在那个朦胧的雨季里经历了朦胧的爱情。

(一)爱之初体验

三毛在幼年时期,由于遭到数学老师的不公平对待,她便从此抑郁,是她的数学老师为她开启了长达七年的自闭生活。三毛执意不去学校读书,每天将自己关在房间里不愿意见人,父母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为了帮助三毛树立自信心,走出自闭的阴影,父亲做了很多努力。不仅自己给三毛当老师,亲自教她古典文学和英文,还为三毛聘请了钢琴家教和绘画家教,以便使她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尽快走出阴霾。功夫不负有心人,三毛在开明父母的帮助下由自闭变得活泼、自信起来。

(标点符号应在全角状态 下,你有很多半角状态下的符号,请修改)19xx年, 三毛得到中国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昀先生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选修生,此时她19岁,她的初恋就发生的这一年。刚刚入学不长时间,三毛就开始了她轰轰烈烈的初恋,她爱慕的对象是当时戏剧系小有名气的才子梁光明(笔名舒凡,现为台湾作家)。三毛在怀念美好的初恋时说:“一直跟着这位如同亲人般的男同学??恋爱并不是小说中形容的空洞和不真实,许多观念的改变、生活的日渐踏实,对文学热烈的爱、对生命的尊重、未来的新信心、自我肯定、自我期许??都来自这份爱情中,由于对方高于我太多的思想而给予的潜移默化。”然而, 三毛这次恋爱从根本上来讲是一种“单恋”。戏剧才子梁光明是在三毛猛烈又执着的追求下才勉 1

强同意与其交往的。尽管如此,获得初恋的欣喜也让三毛沉醉了许久。然而,好景不长,由于梁光明大他一届,两年之后面临毕业、工作,不想马上结婚,打算等事业有成之后再考虑结婚的事,但倔强的三毛却异想天开要马上休学与梁光明结婚,为了逼男友结婚,三毛使出了浑身解数,威胁男友说不立即与她结婚她就要去西班牙留学,结果,不但没有结成婚还弄假成真把西班牙的出国申请、护照签证一一办妥,最后硬着头皮去了西班牙。用三毛父亲陈嗣庆的话说:“三毛把人家烂打苦爱,双方都很受折磨,她放弃的原因是不能缠死对方。而如果再住台湾,情难自禁,还是走吧。”三毛的初恋至此夭折。初恋的失败给已经走出自闭症阴霾的三毛一次沉重而猛烈的打击。三毛的爱情并没像她想象的那般美好,情窦初开的感情闸门随者初恋的结束也随之关闭。三毛创作的作品记录了真实生活的点点滴滴,此时,她为了躲避失恋带来的痛苦,为了不再碰触伤痕累累的心灵,毅然决然的放弃了文学创作而去默默等待,等待时间的洗礼,等待伤口的愈合[2]。然而, 这一等就是十年,在漫漫的十年中,她一直没有挣脱恋爱给她带来的苦痛与辛酸,也始终没有勇敢的拿起手中的笔记录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变化。

(二)爱从现实走进文学

《雨季不再来》是一本散文集,以三毛的生活经历为主题,记录了三毛十七岁到二十二岁的成长历程,将三毛少女时代的生活历程展现的淋漓尽致:辍学、自闭、叛逆、体验初恋到留学西班牙、漫游德国、美国后,在生活的洗礼中逐渐变成一位自信、自立的阳光青年。书中透露的纯真情怀和异质美感,可以清楚地印证她传奇性格的痕迹。其中的《惑》、《极乐鸟》、《异国之恋》、《雨季不再来》等作品中的主人公都对三毛本人的真实写照:自闭、孤单、多愁善感却又对爱情坦诚、热烈、执着;对爱情充满期待与憧憬,却又在爱的边缘迟迟不敢前进一步??实际上,“爱情”是文学创作“永恒的主题”。当三毛对爱情似懂非懂的时候,就坚定地选择了以爱情为主题作为其文学创作的突破口,将自己对爱情的朦胧认识用真实的语言记录下来。《雨季不再来》这部作品则很清晰的向读者倾诉了她这个时期的迷茫、无助忧郁的心理状态。在失恋的苦痛中苦苦挣扎的她无助地呐喊:“我不知道这永恒空虚的时光要何时才能过去,我就那样一无抗拒的被卷在雨里,我漂浮在一条河上,一条沉静的大河,我开始无助的浮沉起来。”她将无助的心理具体化、精确化,使读者更清晰的感受她的感受。终于,在经历痛苦的挣扎于无助的迷失过后郑重地宣布:“我再不要做一个河童了,我不会永远这样的沉在河底的,雨季终将过去。总有一日,我要在一个充满阳光的早晨醒来,那时我要躺在床上,静静的听听窗外如洗的鸟声,那是多么安适又快乐的一种苏醒。”清新的文笔、率真的表达、无限的憧憬仍旧难以掩盖内心矛盾、挣扎的痕迹,她的成长总是伴随着痛的磨练。三毛从懵懂少年到感伤青年生命历程既有爱的温馨与幸福,也有痛的苦闷与无助,这便是她这一时期的成长过程。

三、撒哈拉的诗意爱情

19xx年初恋失败之后,三毛弄假成真独自奔赴西班牙。此后三年间,三毛先后在西班牙马德里大学、德国歌德书院,在美国伊利诺大学法学图书馆工作。在马德里大学读书期间,三毛的生活可谓多姿多彩,去咖啡馆、抽烟、喝酒、跳舞、听歌剧,无拘无束,自由自在,很快便从失恋的阴影中逃出来。到西班牙的第二年,她还去了巴黎、慕尼黑、罗马和阿姆斯特丹等地游历。让三毛最为开心的是在宿舍里,每当暗月当空的夜晚总有西班牙男生的“情歌队”在阳台下弹吉他唱情歌,那活泼轻快的旋律总是让三毛如痴如醉,而情歌队又总是将最后一首歌曲指明先给“echo”(三毛的英文名)这也是让三毛最得意的事情。三毛的率真和洒脱为很多人所迷恋,其追求者也渐渐增多,她的第一个追求者就是后来陪伴她走进撒哈拉的西班牙男孩荷西[3]。一次荷西翘课找到三毛,苦苦哀求三毛等他六年,由于他的年纪比三毛小了三岁,所以尽管三毛也很喜欢他,但还是拒绝了他。随后,三毛的追求者此起彼伏,先是有钱的日 2

本同学,然后是一心想当外交官的德国同学,还有英俊的东德军官、在美国读书的博士同胞??然而,短暂的交往或一时的冲动之后最终都未能有一个圆满的结果。周游欧美之后,19xx年三毛返回台湾, 受张其昀先生的邀请,在文化大学任教。1972与一位德裔男子相恋,两人情投意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临近结婚的时候,一天其未婚夫心脏病突发,抢救无效死亡,三毛伤心欲绝。三毛原本血迹斑斑的心再次受到沉重的打击,她不得不离开这个让她伤心、绝望的地方。当时,三毛得知深爱她的荷西还在痴痴等她的时候,便如一只受伤的鸟儿渴望得到关怀一样从容的独自奔赴,与分别已久的荷西重逢。19xx年,她心中流浪的梦想再次燃烧起熊熊的火焰,禁不住撒哈拉沙漠的诱惑打算飞去她梦中最美的地方,让她始料不及的是暖男荷西先三毛一步来到了撒哈拉, 并且在撤哈拉找到了一份工作正期待着三毛的到来。这次重逢让两颗相知、相爱的心紧紧地印在了一起,并闪烁着美丽耀眼的火花。爱情使那个曾在雨季里跌跌撞撞前行的三毛,终于将雨季里生活忘得一干二净,将全部的身心和爱献给了沙漠,献给了荷西。沙漠里热情的阳光和猛烈的风雨把她实实在在地变换成了一个外表不算精致, 而面上已有风尘痕迹的三毛。至此,三毛与荷西的诗意爱情在撒哈拉沙漠拉开帷幕。

(一)爱在撒哈拉

三毛与荷西来到撒哈拉的的西班牙属地,并于19xx年5月在沙漠小镇阿尤恩举行了简单却深刻的婚礼。他们是第一个在沙漠里公证结为夫妇的夫妻,他们的婚礼与众不同,没有洁白美丽的婚纱礼服,也没有娇艳欲滴的玫瑰花束,却让人们懂得了什么是真实、纯洁、诚挚的爱情,让人们感受到了他们与众不同的品位,更让人们看到了这对夫妇在平凡的生活中追求爱情的伟大,在艰苦的岁月中寻找浪漫的情趣。此时的三毛幸福而阳光的生活着,在此期间,三毛渐渐摆脱了以前的悲观情绪,逐渐变得热爱生活、热爱自然、乐于助人[4]。 三毛第一天来到撒哈拉,那时已经是荷西为他们的生活打了前站之后的好长一段时间了,到了沙漠她被眼前的景象惊醒,她才知道自己曾经想象的沙漠的美丽景象和浪漫情怀是错误的。眼前能看到的只是随着大风漫天飞舞的黄沙和租借来的破旧不堪的住所,购买物品要走很远的路去很远的地方才能买到,另外还有水资源的高度匮乏以及随意的撒哈拉威人,当所有这些令人头疼的问题一股脑的都堆在三毛眼前的时候,那一刻,她沮丧的情绪濒临决堤。但由于爱人荷西存在,短短的时间里,她绝望的念头如轻烟般慢慢散去了,并与荷西共同努力,在沙漠里构建了属于他们两人的温馨家园,这个温馨的家一度成为了众多人崇拜的对象。三毛说:“生命的过程,无论是阳春白雪,青菜豆腐,我都得尝尝是什么滋味,才不枉走这么一遭。其实在沙漠里压根吃不到青菜豆腐,没什么了不起,这世上,能看到‘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的幸运儿又有几个我?”

三毛来到沙漠的时候,荷西说对她说:“你的沙漠,现在你在它怀抱了。”三毛喉咙被哽住了;为了置办家具,三毛拿了一枕套父亲给她的钱去付款,(语句意思不对)荷西一边阻止她付钱一边自己迅速掏钱说:“你爸爸给你的钱存到银行,用我的薪水过日子,”那一瞬间三毛的心被融化了.在沙漠中,黑夜是那么无边无际,三毛害怕独自一个人呆着家里,她希望爱人荷西可以放弃加班在家陪伴自己,但荷西却为了给三毛一个更好的生活不得不去加班赚钱,荷西很为难也很心疼三毛,三毛也知道她自己再追出去,荷西眼圈就红了。他们的爱情不只是单纯的爱情,是一份理解,是一份责任,是一份抱歉的爱惜[5]。当荷西为了建设他们更加美好的家园而拼命工作,连晚上短短的休息时间还在不停的为家里置办家具时,三毛说她为有这样一个好丈夫而骄傲、自豪。此时,在三毛眼里撒哈拉不再是一个物产贫瘠的沙漠,而是见证他们爱情、婚姻,洗礼他们的精神的地方。三毛因为向往沙漠而与荷西来到撒哈拉,又因为撒哈拉里有荷西而爱上撒哈拉,爱上他与荷西在撒哈拉的这种彼此信任、理解、相互包容的生活。她憧憬着撒哈拉沙漠的流浪生活,生活中还有一个视她如宝的荷西陪她一起等待日出、欣赏日落,这美好的画面怎叫人不如痴如醉?

3

三毛与荷西的爱情并非轰轰烈烈、惊天动地,而是体现在平凡生活的小家情趣中。在那广袤无垠的沙漠海中,三毛凭借她坚强的信念和对爱情的执着与爱人荷西白手成家,之后便有了用棺材改装成的家具,用破旧的汽车轮胎装饰成的精致又温馨小沙发。三毛凭借丰富的想象力和超强的创造力,在这满是荒凉与贫瘠的地方创造出了一个美丽多彩的世界。由此可见,女人所憧憬的浪漫并非别人给予的而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创造出来的。无数女人所企盼的可望不可及的浪漫,让热爱生活的三毛发挥得淋漓尽致[6]。快乐是一种心情,不关乎外界条件。在三毛的生活中,类似包饺子、吵架等家庭琐事中仍显情趣,物质生活不丰富依旧快乐。

荷西与三毛的爱情并未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相反,岁月的沉淀让他们彼此更加珍惜对方。尽管结婚多年,荷西对三毛仍然宠爱有加,但他们夫妻之间却并非耳鬓厮磨、卿卿我我。三毛不让荷西对她说什么甜言蜜语,她尊重荷西独特的性格,并不认为荷西爱看电视侦探片就是肤浅,不强迫荷西去了解文学艺术,因为三毛明白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就算是夫妻,也不能强迫对方和自己保持一致,荷西就像“一个平原大野的男人”,这是他的个性,也是他可爱之处。三毛和荷西,凭着彼此的包容、理解和信任,构建了沙漠中最幸福的家园,为沙漠留下了一段爱情佳话。

(二)撒哈拉的生活美与文学美

沙漠中多姿多彩的生活让三毛感到很幸福,因此,她便情不自禁地拿起了手中的笔, 将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如实地记录下来。不仅包括她自己的生活,还有她的见闻和感受。此时幸福和快乐溢满了她的世界,这也决定了她创作的基调已不再是苍白、忧郁和迷茫,而是开朗、豁达、幽默、风趣、充满阳刚之气。三毛沙漠时期的创作动力来源于她炽烈的爱情生活。所以,这一时期作品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描述她与荷西的恋爱、结婚、生活。三毛在沙漠生活的这段时间创作了很多描写爱情生活的文章,如《沙漠中的饭店》写三毛变着法儿的给荷西做好吃的,巧手为厨的她被荷西一把抱起,直夸她是齐天大圣孙悟空;《结婚记》里两人花了三个月的时间将结婚所需的所有申请完毕,结婚当天荷西送给三毛一副惨白完整的骆驼头骨作为新婚礼物,这突如其来的“恐惧”让三毛欣喜若狂,于是跑到厨房里拿了一把香菜别在帽子上,穿着一双凉鞋,两手空空的就跑去行礼了,结果证婚人比他们还紧张,发生的一箩筐的趣事使得这场婚礼喜上加喜;《荒山之夜》里,夫妻两人相互扶持,经受住了酷寒折磨、坏人的侵袭,彼此的至深感情不言而喻;《素人渔夫》里两个活宝的欢喜剧格外动人;《白手成家》里,过去都市整齐打印情书的荷西摇身一变成了希腊神话里推巨石的神祗,夫妻二人变废为宝,有效利用各种废弃物品,最终经过两人的共同努力终于将自己的小窝建成了一个全沙漠最美丽、舒适、幸福的家;《警告逃妻》写三毛因为非常想念的父母而“逃” 到台湾结果又被丈夫荷西骗回沙漠的夫妻生活的闲情逸致??这些日常生活中的事情在我们看来都是琐碎无趣的,几乎跟美扯不上任何关系,更没有创作成作品的价值,但三毛却用她那点石成金之笔将这些看似无色、无味、无意义的生活琐事真真切切地描述出来,并未它们增添了无限的光彩,让读者细细品来则爱不释手、回味无穷[7]。

沙漠,对大部分的读者而言是陌生的, 印象中撒哈拉沙漠除了沙粒外和狂风外,别无他物。沙漠的昼夜温差极大,一天之中似乎就要过几个季节,终日狂风卷集着沙粒打在人们的身上、脸上,水比任何液体更加珍贵,气候干燥得足以使人脱一层皮。在这种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的生活状况我们是可想而知的。然而,在爱的沐浴中,三毛将沙漠描绘的如诗如画,令人神往。在《撒哈拉故事》一书中,三毛以她的笔取代相机,将沙漠的景色以文字传达到读者的脑海中:

黄昏了,太阳正落下地平线,辽阔的沙漠被染成一片血色的红。(《娃娃新娘》61)

这些沙堆因为是风吹积成的,所以全是弧形的,在外表上看去一模一样。它们好似一群半 4

圆的月亮,被天空中一只大怪手抓下来,放置在撒哈拉沙漠里,更奇怪的是,这些一百公尺左右高的沙堆,每一个间隔的距离都是差不多的。(《荒山之夜》72)

“血红色的沙漠”、“海市蜃楼”、“沙漠中一群半圆形的月亮”,这些意象带给读者新奇感,颠覆了人们传统思维中沙漠的形象,使人们不仅感叹沙漠竟然如此美丽。幸福的人会用幸福的目光看待一切事物,此时的三毛就是因为幸福而将现实生活完美化:

漫漫的黄沙,无边而庞大的天空下,只有我们两个渺小的身影在走着,四周寂寥得很,沙漠,在这个时候真是美丽极了。(《结婚记》39)

上面引用散文原文的请标注上标,作成参考文献的样式

三毛的父亲曾为三毛请过绘画老师教其画画,所以她对于色彩与构图的美感十分敏锐。三毛创作的散文以白描为主要叙述手法,读者可以轻易地从文字中想象到一幅幅美丽而清新的生活风景图。文学作品中的景色描写,可以透过作者的联想、修辞,展现各种灵动的影像,读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联想与心境想象出不同的画面,比照片更具灵活性[8]。

爱情的力量是巨大的,巨大到甚至能够改变一个人性格、素养和品质[9]。在荷西的精心呵护与真挚的爱中生活的三毛也将自己的爱传递给他人,不仅爱荷西爱父母,还会尽力去帮助周围的其他人:民族英雄巴西里沙伊达、沙漠里的平民沙伦姑卡、连身体都不属于自己的底层没有人身自由的社会最底层人哑奴、萍水相逢的流浪汉、穷困潦倒的日本友人莫里甚至还有无人照料的西班牙老人。三毛的爱心不仅仅局限在人类身上,就连受伤的小鸟她也会同情。她在沙漠中开办学堂,将爱心播撒到沙漠上.在异国他乡,她拥有民族国家的大爱,更现实出了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总之,三毛在日常生活中会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帮助他人。记录自己广博的爱心也是三毛作品的主要内容之一。

《芳邻》里的撒哈拉威女人什么都借,若不借便认为是在伤害她的自尊心;《似曾相识燕归来》在三毛因失去爱人而悲痛欲绝时,公公婆婆竟提出分割财产;《哑奴》中的哑奴是连身体都不是自己的奴隶,这些人在还是面对需要资助的陌生三毛眼里都是平等的,三毛都会真诚的帮助关心和宽恕他们所做的一切。《哑奴》写的最为真实生动,主人公哑奴作为社会最底层的人物常常遭到周围人的讥讽,只有三毛一如既往的关心他、帮助他并且读懂了他的善良。哑奴将三毛给他食品留下来,带回去给自己可怜的妻子和孩子吃。三毛早上常常能看到门口放着一株新鲜的生菜,那是哑奴为了向三毛表达谢意的方式。三毛在沙漠中的一举一动无不流露出其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对美好的人情、人性的弘扬。她寂寞无聊的沙漠生活变得多姿多彩,自己也为 此而感到幸福、满足。她不仅用心将生活打造的愈加完美,还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进一步将生活美化,最后把最美好的文章献给读者。 三毛的纪实散文《沙漠中的饭店》于19xx年10月6日登在台湾的《联合报》副刊上,这也是三毛的成名作,发表后蜚声文坛并受当时台湾联合报副主编平鑫涛的鼓励持续写作,19xx年5月第一部作品《撒哈拉的故事》出版,此后作品源源不断并集结成书。《撒哈拉的故事》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朴实的语言,平凡的生活,纯真的情感,看起来一切都那么普通,这普通中却蕴含着一份深深的真爱[10]。

三、渐行渐远的爱情

对于爱情,三毛认为完美的爱情是永恒的,虽然爱情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生活里没有了爱情便会变得枯燥,心中也有一丝荒凉。没有爱情的心田会干裂,即使播下再多的种子 5

也不可能发芽。三毛始终在追求纯粹的天使般的爱情,且不被一切世俗观念所干扰,然而,爱情似乎与她渐行渐远[11]。

(一)与爱人说再见

荷西与三毛结婚后,共同度过了六年的美好时光。然而,六年的幸福生活却如流星般转瞬即逝。当三毛如孩子般静静的享受爱情、享受生活的时候,命运跟她开了一个大大的玩笑:19xx年为了荷西的工作三毛只能追随爱人去拉芭玛岛生活。就是这一年的中秋夜,荷西在海底捕鱼时不慎失去了生命。残酷的命运给了三毛当头一棒,她绝望到了极点。三毛在岛上哭干了眼泪,在停灵的小屋握着荷西冰凉苍白的双手,肝肠寸断地度过了他们的最后一夜,撕心裂肺地看着她深爱的丈夫下葬,她亲手为他挖墓穴,亲手为他刻了一块墓碑树立坟头。荷西喜欢大海、热爱大海,于是三毛就将他的墓面朝大海。丈夫走后,三毛伤心欲绝,痛苦不堪,整日滴水不进,白天去荷西的墓前守候一整天,夜晚又如行尸走肉般痴痴等待明天的到来,等着去丈夫的墓前陪伴他,常常在墓前哭得痛彻心扉,也曾无数次双手用力的挖丈夫的墓,直到手指鲜血淋淋。三毛这种近似癫狂的行为不得不让人心痛,此时,她别无他求,只是想再抱抱深爱着的爱人。身上的伤口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可以愈合,然而,心灵的伤口似乎永远不会愈合。三毛遭受着丧夫之痛和寂寞的煎熬仍至死不渝的坚守与荷西的爱情,真是令人赞叹[12]。

(二)在苦闷中挣扎

爱情可以激发一个人的所有能量,使其释放出万丈光芒:同时也能毁灭一个人,使其沉溺在痛苦之中,一蹶不振。爱情使三毛在撒哈拉得到重生,然后又给了她致命的打击。荷西去世以后,三毛不愿再触碰心中的伤痛。她说过去不能回头,回头就会变成盐柱了。因此,三毛在之后两年中所出版的《梦里花落知多少》和《背影》都表达了她失去爱人后痛苦的情绪。“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外界事物往往会因为人的主观情绪的改变而有所改变。此时笼罩着三毛的情绪是感伤的、痛苦的,因此,她眼中的看到的一切事物必然也带有凄婉、哀怨的色彩。以《梦里花落知多少》为例,三毛到海边散步,感觉到、听到的是“ 海滩的风很大,有海鸥在哀鸣” 。春天是万物复苏、欣欣向荣的季节,是一切美好的开始,然而可怜的三毛却说:“春天的绿,在细雨中竟也显得如此的寂寞了”。三毛在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有很多这种感伤情怀的流露。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时期,沙粒、狂风、夕阳??在三毛的笔下这一切编织成一道独特而耀眼的风景。三毛前后描写景物的感情基调发生了如此大的变化,原因在于其感情生活的改变[13]。 荷西的去世后,三毛的人生观发生巨大的改变。此时,她更热衷于一种超脱人世间的一切欲望、痛苦与快乐的完美人生境界。

统揽三毛这一时期的作品,她的文笔更臻于成熟。至《梦里花落知多少》、《背影》时,由于她经历了感情的起起落落,此时的创作也达到了顶峰时期。同时,她创作风格又有了焕然一新的改变。沈君山评价三毛的创作时说其创作应经上升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文学高境界。三毛此时写的是最基本的人性,表达的是一种无可奈何的情绪,所以每读者看过后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14]。

四、 小结

总而言之,在三毛的作品中,爱情是永恒的主题,也是其活水之源[15]。性格的多愁善感让踏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形成初期苍白、忧郁和迷惘的风格;初恋的夭折又十年不曾提笔;完美的爱情生活又激发了她创作的热情,进而她的文学创作步入顶峰时期,并形成撒哈拉时期风趣、幽默、洒脱的特征;而后爱人去世、爱情之花枯萎,使三毛的情绪跌落到谷底。读者在读她的作品时,也深刻体会到三毛的这三种情感的变化:雨季少女的情怀;丰富多彩的幸福婚姻生活;中年丧夫之悲痛。

6

中国现代作家中,像三毛那样率性而为,不趋炎附势,不追名逐利,勇敢的将自己美好的时光留在偏远、枯燥的撒哈拉沙漠,并且梦想在此过一种诗意生活的作家是很少见的。她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不惜一切地去实践,并用充满诗意的文字将实现梦想、享受梦想的过程真切的展现出来[16]。每一个读者无不被她那洋洋洒洒的一百六十多万字的散文所感动,这感动是三毛作品所具有的最宝贵价值,也体现了她作为一个诗意生命作家曾经存在的价值,我们将永远怀念她。

参考文献:

[1]唐嘉荣.纯真人性的展现与实证——我观三毛[J].学术探索﹒2003(1):22-24

[2]郭惠玉.浅析三毛及其作品的永恒魅力[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7(4):1.

[3]刘纪萍.悲与爱—三毛及其作品的悲剧性因素探析[D].云南大学﹒2012:45.

[4]李琪.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35.

[5]张博华.三毛旅行文学在华语世界的传播与影响[D].重庆大学﹒2010:24.

[6]史唯平.追寻三毛足迹的奇妙之旅[J].家庭之友(佳人).2011(06):34-35

[7]石银丽.探索三毛的精神世界[J].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2(2):1.

[8]李爽.解读三毛的创作风格所带来的影响[J].文学界(理论版) ﹒2011(06):45-47

[9]周倩倩.大陆学术界的三毛研究综述[J].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12,2(1):1.

[10]韩雪.浅谈台湾当代女作家三毛的悲剧[J].喀什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3,2(4):1.

[11]钱虹.用生命浇灌梦中的“橄榄树”——台湾女作家三毛的创作历程及其作品的阅读接受

[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6(4):2.

[12]李琪.三毛作品及三毛形象分析[D].广西师范大学﹒2004:25.

[13]肖芳.三毛创作及其现象研究[D].湖南大学﹒2012:72.

[14]张毅蕾.一个时代的梦——三毛女性意识解读[J].芒种﹒2012(10):42-43

[15]吴华山.论“三毛热”产生与消减的隐性因素[J].晋中学院学报﹒2006,3(4):1.

[16]朱少培.哭泣的百合花——评《凄美的欢颜三毛》[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 ﹒2010(03):34-35

参考文献格式有误,请对照标准件修改。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