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学习体会

扬起美学的风帆远航

——美学课学习报告

课程:美学入门

姓名:谢芸珊

学院: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班级:10公关2班

学号:20100706310075

电话:187xxxxxxxx

教授:章汝先

二零一二年六月

罗丹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那到底美是什么呢?我一直百思不得其解。幸运的是,在大二的这个学期,通过《美学》课程的中学习,在可亲可敬可爱的章教授的带领下,推开了迷茫厚重的大门,慢慢步入了恢宏美学殿堂,一步一步地学习美学,了解美。

一、展开美学画卷——在美学理论中徜徉

在本学期对《美学》课程的学习中,章教授通过十个章节,循序渐进地将我们引领到美的氛围中,感受美的魅力。

第一讲美学与美育就通过设问与思考,激发我们对美的探知与好奇,在热烈的讨论氛围中,章教授首先向我们娓娓道来为什么要学习美学、美学的发展史和美学的研究对象这三大内容。美学课是一门美学理论入门课,可以让我们从理论层面上认识美,在社会实践中更好地感受美提升审美水平与情趣,从而使我们以更加理智和虔诚的心态去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因此,美学是我们大学生基础素质提升的必要阶梯。而后,又介绍了关于美学的教育——美育的各种情况。在介绍中国古代美育思想时,还举行了庄重的礼请《弟子规》仪式。礼仪是是中华美德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重礼、守礼,行礼,讲礼,尊礼历史上一直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特征与基本表征。《弟子规》正是传统礼仪的经典教科书,此后,我们每节课课前都齐诵《弟子规》以正气凝神、修身养性。接着又紧凑地介绍了中国近代美育思想、美育的任务与功能等内容,最后以分享历届师兄师姐美学的学习收获作为第一讲的精彩结尾。

第二讲章教授就给深刻地和我们探讨了美的本质。什么是美?美是什么?自从柏拉图二千多年前提出这个对美学基本问题的哲学探讨以来,在美学思想史上经历了漫长的探索时期,但至今没有一个公认的答案,最终的结果。在章教授的课堂上,分别从中西方角度、美学派别角度来分述各家对美的理解与定义,同时还介绍了新中国美学界以蔡仪为代表的认为美的本质是事物的典型性的“典型说”、以李泽厚为代表的认为美的本质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统一说”、 以朱光潜为代表的认为美的本质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这三个关于美的本质问题三个代表性观点。最后章教授谦虚地提出“一家之言”,即“‘美是什么’这个问题是个假问题,对它的探讨无意义,也永远找不到答案。人们只能回答“什么是美

的”。而无法回答‘什么是美’”,如此深刻的见解把我们深深地折服、让我们深深地钦佩。

在前两讲丰富充分的入门铺垫后,章教授又接着给我们讲述了第三讲美感论。告诉我们我们所要追求的是各层次美感的全面发展,既要满足较低层次美感如本能美感与性爱美感的基本需求,更要努力追求知性美感、德性美感等更高层次美感的需要,我们需要的是全面发展。

在综述美感论之后,紧随其后的第四、五、六、七讲中,章教授分别概述了自然美、人的美、日常生活美、艺术美这四大具体形象的美。讲述每一种美的类型、特点以及我们应该如何去欣赏不同的美、如何去寻找塑造各种美。比如自然美章节中,章教授告诉我们自然美的类型分为奇险美、壮丽美、幽静美和秀丽美;人对自然美欣赏有三个层次分别是欣赏客观自然美、欣赏主客观相统一获双重美感的自然美、享受人与自然的默契忻合,物我同一的美等。在章教授的美学课件里,图文并茂,让我们对奇山秀水如同身临其境,大开眼界。讲课过程中又不乏诵读欣赏优美的诗句,让我们不仅陶醉在风景中,更陶醉在诗意里。整个课程如醍醐灌顶,让人耳目一新,身心陶醉。丰富的举例更是让我们清楚地接触了解到各种美的形态与内涵。可谓是听卿一节课,胜游十年山。

在第八讲中,章教授又系统地总结了美的表现形态,让我们更加巩固明晰了之前接触学习到的各种各样姿态万千的美。美的存在形态有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美的表现形态有壮美与秀美、悲剧与喜剧。细致地讲述了之间各种的区别,还清楚地从各个层次阐析了每一个表现形态。比如壮美:章教授告诉我们,壮美的事物比较强大——形体上的巨大、力量上的强大、道德品格上的伟大或崇高。其中力量上的强大还分为体形巨大兼力量强大如狮子等;体形虽小,但却以其力量强有力而显示出壮美如不畏风暴的海燕;强大的声音,比如强大的松涛声。如此生动细致、神形兼备的课堂,让我们对各种表现形态的美都记忆犹新,美深深地存在在我们脑海里,存在在我们心里。

第九讲审美论告诉我们如何去分辨、如何去评判美。即告诉我们如何通过审美认知发现美——通过移情、联想、象征、隐喻和夸张等手段;又为我们树立健康积极的审美观打下基础,为下一节课程的展开做好了铺垫。

第十讲可谓是美学课程中的压轴宝典,“阳光心态美——让心和脸一起微

笑”。这个章节是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进行的。讲座浓缩了章教授几十年的心灵体验以及对美学的研究成果,通过讲座章教授给我们塑造了一个积极向上的健康阳光的心灵模范形象。章教授向我们介绍了如何“让心和脸一起微笑”,这些内容已经被收录出版到她所编著的《养心手册》当中。“阳光心态美”讲座以及章教授的观念就像是现实版的心灵鸡汤,是一份滋润的精神食粮,把我们的心灵涤荡,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做美事、如何美化自己、美化社会。

二、扬起美的风帆——关于实践美的远航

在这一学期的《美学》课程学习中,可谓感受颇多、收获丰厚,而且我们的课程是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进行的。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深了我们对课程学习的感受。本学期美学课中共展开了“谁不说咱家乡美”、美化宿舍活动、“清风明月”月光美、“德之根——孝亲尊师”晚会这四个实践活动。每一个活动都精彩万分,让我们领悟到关于美的不同的含义,收获到了更多关于美的创造与理解。我们边学边用,又在运用的过程中学到更多,可谓是将学以致用发挥到极致,更升华到了更高的层次,这一切都得益于章教授的引领与教导。

在家乡美活动中,来自五湖四海四面八方的同学结成小组,通过歌唱、舞蹈、朗诵、话剧等各种形式展示了家乡的风土人情,山美水美情更美。家乡美活动引导了我们要爱我们的根,我们对家乡引以为豪,才是立足于大千世界千变万化的美中最牢固的基脚。想要从内心焕发出美,就需要坚定的自信心。而坚定的信心就源于对家乡的肯定与热爱。就像要先爱你自己,别人才会爱你一样。先爱自己的根,才能真正体会到世界上万千的美丽。

美化宿舍活动中,每一个寝室都发挥自己一千分的创意加上十足的细心与热爱,把自己的宿舍收拾得整洁发亮,装饰得美轮美奂。不只是单调的整齐、更融入了每一个宿舍都各有千秋的宿舍文化,让我们亲身体验了如何感知美,如何塑造美。宿舍是我们的第二个家,是我们在大学生活中与我们联系最紧密的地方。“不扫一屋,何以扫天下”,章教授用心良苦地让我们懂得,只有先装点好生活环境,才有能力去创造去塑造更多姿多彩的美。同时,我们还可以在共同装点宿舍的过程中,吸取别人优秀的想法,提升自己对美的理解与认知,可谓一举多得。

“清风明月”赞月光美活动是结合实际天文情况而展开的一次富有趣味而且十分高雅的户外课程。章教授创新教学,把课堂搬到清风徐徐的草坪间。银色的月光下,以击鼓传花为活动方式,每个宿舍都带来了与月光有关的才艺展示。有柔柔的歌声、有袅袅的舞姿、有深情地诗颂,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创意与对美的理解融合到节目中,展示到大家面前。这节月光美就是一场视听盛宴,在渺渺的月光下,一切如梦如幻,让人觉得以后都不能够再拥有如此美的课堂了,因为这一刻已经美到了极致。银白月光已然惊艳,同学们的丰富创造、才情横溢更是出彩。自然美、人的美、艺术美这三者,在“清风明月”活动中完美地结合,让人难以忘怀。

“德之根——孝亲尊师”晚会在母亲节这一特殊的日子拉开精彩的帷幕。晚会通过朗诵、演唱孝亲尊师的诗词、歌曲,启迪学生的孝心、爱心、恭敬之心,感恩之心。孝亲尊师是德之基础,德之根本,培养美德正是美育任重道远的任务。孝养父母,尊师重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瑰宝。这次“德之根——孝亲尊师”晚会的举办,是我们对《弟子规》学习的成果展示,更是对中华民族“孝亲尊师”的传统美德的弘扬。通过这次晚会,我们更加深刻地把孝亲尊师镌刻到心灵最深处,因为我们为之付出,我们对之肯定,我们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 “孝亲尊师”的声音随着晚会的歌声、颂声越传越远,扬帆远航。

尽管这学期的《美学》课程已经接近尾声,但是在章教授的引领下,步入美之殿堂的我们不会停下脚步。通过这学期的学习,在章教授理论的指导下,我会在今后生活中不断努力地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做美的事,做美的人!我希望能秉承着章教授的理念,让心和脸一起微笑,做一个像章教授一样气质高雅、感恩慈悲、热心奉献、独立、果敢、美丽的人,美化心灵,美化自己,美化社会!

 

第二篇:美学学习心得

民俗风情之美

最先接触到的有关美学的书籍是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从中我看到了我国历史上各个时代不同的美:汉代文艺,魏晋风度,北朝雕塑表,唐诗宋词,宋元山水,明清小说戏曲,这些绘画、雕塑、建筑、文学、书法等艺术带给了我们的美的享受。这使我对美学有了初步的认识:美不仅仅体现在自然景物、绘画等具体事物上,还体现在精神文明上。通过这学期《美学》这一课程的学习,我对美学的认识更进了一步:从对审美对象的初步认识提升的可以运用美学理论对审美对象进行进一步理论分析、审美。透过学习,对美的认识逐步提高,使我逐渐形成了正确的审美观,在审美同时,我的情操得到了陶冶,思想内涵也提升了不少,总之,获益良多。纵观整个课程的学习,我认为审美考察这一部分内容很切合实际,增加了实践活动,可以让我们更好地将理论运用到实践中。此外,我认为可以再适当增加一些实践审美活动,比如老师可以带领我们对某一对象进行实地审美等等,可以促使我们将理论与实践更好地结合,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去发现生活中的美。

接下来我来谈谈我的家乡的民俗风情之美。什么是民俗风情呢?民俗即民间风俗,是由民间创造并在民间世代相习的传承性事象。它是人类历史上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属于一种历史文化现象。而民俗风情,就是民俗的风光和情调,属于社会美的范畴。民俗包括物质生活民俗、精神生活民俗、社会关系民俗。

一、物质生活民俗审美中的饮食民俗审美

我国各民族的饮食民俗异常丰富多彩,既有营养学价值又有美学价值。我的家乡台州临海的节日饮食习俗有着其独特的饮食民俗之美。

台州的风俗习惯,无论是节令,还是礼仪、生产习俗,多与饮食相联系;特别是节令习俗,更是充分展现了 “民以食为天”的中国古训。在台州,每个节令都有特定的食俗,而其做法之讲究、要求之精细更以临海为最。

从大年初一到除夕,临海的每个节令几乎都有特色饮食相伴。比如,大年初一中午的扁食、晚上的水浸糕 (临海本地人对 “年糕”的俗称)。“十四夜”的咸糟羹 (以芥菜叶、冬笋、猪肉、豆腐干、油泡、川豆板、豆面、香菇、木耳等为末,和芡粉或米粉,调煮而成),十五夜的甜糟羹 (用糯米粉丸、川豆板、红枣、红糖/白糖、金桔饼末等加藕粉或山粉,调水煮成,取其圆满甜蜜之意)。清明的青饼(味甜)、青团(味咸)、炒面、海蛳 (俗以为是日食之有亮眼的效果,故又称 “亮眼蛳”)。四月初八的乌饭麻糍,立夏日的各种滋补点心,猪肉酒、姜汁炖蛋、酒酿调蛋,不胜枚举。端午节的粽子、青皮鸭蛋,六月六的漾糕 (即发糕,有麦粉和米粉做的两种),七月半的麦油脂(也称食饼筒),八月十六的糕软,九月九的重阳糕 (用糯米粉一层、红糖一层,加至九层,蒸熟,然后嵌入先期蒸熟的板栗,再在表层加一层薄薄的红糖浆即可,谓之 “九层糕”。“糕”、“高”谐音,表示人寿年丰,步步登高;“九层糕”,取其谐音 “九重高”,正与重阳登高、敬老之习俗相应)。不难看出,每一个节令的食俗都凝聚着府城老百姓的勤劳和智慧。冬至日,家家吃圆,圆又有咸、甜两种:咸的称冬至圆,包法与青团相似,但全用雪白的糯米粉;甜的叫擂圆,用糯米粉做成盅口大小的团子,煮熟后放在豆黄粉 (黄豆炒熟磨粉,拌以红糖及少量芝麻)里拌滚而成。除夕的年夜饭,虽然各家不尽相同,但同样离不开当地的一些风味小吃——麦油脂、庆糕、馒头段,更有传统人家还要特别烧一锅饭盛放起来,上面放些红枣,俗称 “隔年饭”,留到新的一年中吃,表示有吃有剩,年年有余。

二、精神生活民俗审美中的民间口头文学民俗审美

民间口头文学是用口头语言传承的文学,是民间文学的主要形式。人们通过对民间口头

文学的审美欣赏,既可以直接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又可以领略丰富的民俗风情。台州千年风俗的传承、演变,在民间积累下了不少优美动人的民俗故事。这些故事或是支持正义的行为,注入爱国主义的内容;或是讴歌当地的名人,寄托热爱家乡的情怀;或是伴随着神话传说,表达美好的祝愿;或与生产习俗、百姓生活密切相关,反映着老百姓的聪明智慧。

当我们在日常生活、岁时节令中不经意间品味着这一段段美丽的典故时,无疑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伴随着古老风俗产生的民俗故事让我们在知晓民俗的同时,又使我们对祖先的生产、生活状况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四月初八 “牛生日”的风俗故事,让我们明白了先民对农耕的重视;天后神、渔师爷的供奉,又反映出渔业生产在台州的重要地位;黄岩翻簧学艺的传说、葛仙翁发明染料的故事,显现出我们祖先在劳动生活中,不断追求创新的精神;祭灶神的故事、扫尘的传说又让我们发现了祖先消灾纳吉的迷信心态。而清明插柳的由来、水浸糕与方腊的故事、方国珍改定元宵和中秋的典故、杨公忌的传说、继光拳的流传,则展现了台州人独特的英雄情结。

三、、社会关系民俗审美中的宗教节日民俗审美

社会关系民俗,是通过某种独特方式把人与人的关系固定下来并约定俗成的民俗事象。它主要包括家族和亲族民俗、村落民俗、民间组织和民间职业集团民俗、岁时民俗、人生仪礼民俗等。节日民俗便是最有审美价值并广泛传承的社会关系民俗之一,它所包含的宗教节日民俗更具有独特的审美价值。

宗教是影响台州民俗的一个重要因素。汉代开始,道教与佛教又双双传入台州,至唐、宋时更形成了佛、道并盛的局面。尤其是天台山一带,既有佛教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又有道教南宗的发祥地桐柏观;既有唐代诗僧寒山子隐居处寒石山,名扬五洲的 “济公活佛”故里,又有东汉刘晨、阮肇采药遇仙的 “仙源”桃溪,道书第六洞天玉京;千僧万道,寺观林立。更有那释道双栖的华顶、赤城,一派 “佛国仙山”的景象。长期以往,释道两教的宗教理念及仪式就多沁入当地民俗,为台州的民俗增添了许多鲜活的内容。其节日活动有一定的审美意义。比如,正月初八,妇女遍游城乡主要寺庙,称 “走八寺”,取与生辰 “八字”同音,以求来生幸福。清明、七月半、冬至被称作 “三大日节”,专门祭祀祖先鬼神,以护佑后代,俗称 “请老太公”。七月卅日地藏王寿诞这天,家家入夜遍地焚香,感谢地藏王菩萨,同时希望来年再得地藏王体恤。

以上是我截取的家乡民俗风情中颇具特色和审美意义的几个典型,这只是家乡民俗风情中的一小部分,更只是我国民俗风情海洋中的一朵小小浪花。民俗已经融入了我们的生活,只有认真生活,体验生活中各种不同的民俗风情,我们的民俗风情才能不断的提升其审美价值并继续延续下去。美,无处不在,尽情享受家乡的风情民俗之美吧!

参考文献:

黄艺农:《中国民俗风情审美》,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8卷,第58-62页;

赵杏根:《中华节日风俗全书》,合肥黄山书社,19xx年版;

李 一,周 琦:台州文化概论[M],中国文联出版社,20xx;

临海市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历史文化名城临海[M],天津人民出版社,199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