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xx备战高考语文晨读材料二

语文备战高考晨读材料二

特级教师指导: 高三语文复习,从“看”开始

这里所说的“看”,是指广义上的“阅读”。它包括看书籍、报刊,也包括看“网络”、电视。视觉心理学原理告诉我们,视觉接受事物较之听觉接受事物更为直观,亦更易于识记和理解。所以,自己直接“看”纸质书和“看”网络、电视,都是新高三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内容。

尽管现在高科技发达,各种新的媒体和通讯工具,特别是电子化、数字化的媒体飞速发展,但高中学生,尤其是新高三学生的学习,最主要“看”的对象和途径还是“纸质书”,因为人类知识主要是通过“纸质图书”传播和承载的。

建议新高三的同学,在你现在相对来说还有时间的时候,认真“看”一点书,“看”一点报刊杂志。 你可以根据自己的阅读爱好列出一个“看”的菜单。比如:现代散文选,相关报刊杂志上的名着介绍、评论、鉴赏文章。尤其注意一些报刊上的“专栏”,比如:《新民晚报》的“夜光杯”,《文汇报》的“笔会”,《解放日报》的“朝花“等。

多“看”一点,多选择性地“看”一点,肯定受 1

益匪浅。

培根说“有的书浅尝即可,有的书可以狼吞虎咽,少数书则须咀嚼消化”,那么,我们就按照自己的看书习惯和爱好去确定每一次看的“程度”或“层次”。 这里,介绍三种“看”的方法:

“镜中看花”——“看”评论,鉴赏、介绍性的文章。犹如在镜子中看“花”,虽然没有看到“花”的本来面目,但是“花”的形态、色彩,乃至香味都能略知一二。这种方法是我们“看”名篇或名着的好方法。这种“看”的方法,对我们认识和把握名篇或名着的主旨、人物、艺术、语言等有一个“引导”和“辅助”的作用,它能极大程度地激发我们“亲近”名篇或名着的兴趣。现今的报刊杂志上,“名着解读”、“名着欣赏”、“名着评论”等栏目比比皆是,这为我们的“看”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天地。

“窥斑见豹”——这种方法就是如果遇到你爱看的某些长篇或长文,那么就选择其中的章节、片段,较详细地“看”。对这些章节、片段,可以进行或内容,或人物,或结构,或语言等某一方面的寻微探幽,咀嚼品味,精琢细磨。这样虽然只是“看”了其中的“一斑”,但是只要“点”抓得准,抓得巧,抓得好,同样可以达到“见豹”的效果。

2

“浮光掠影”——这种方法就是选择一些你喜欢的文章,只是简略地翻阅,对“看”的对象只有一个宏观的粗略的了解。这样可以更大程度上加快看的速度,扩大看的范围,也可以在更“高”层面上对“看”的对象有一个“提纲挈领”式的把握。

三种方法中,有略“看”,有详“看”;有粗“看”,有精“看”,选择哪一种方法,不必拘泥,只要有兴趣,有效果,有激情即可。

总之,书有时要看得“杂”。文学、美学、哲学、历史、天文、地理,看一切可看之书,就如生活中的甜酸苦辣,每样都“尝试”一下,才能懂得什么叫“滋味”,什么叫“美味”。

书有时要看得“泛”。中国的、外国的、古代的、现代的,就如生活中的观光旅游,每个地方都“游览”一下。只有这样,才能知道什么叫“淳朴”,什么叫“艳丽”;什么叫“愚昧”,什么叫“文明”。

书有时要看得“精”。如看《呐喊》,就要看其“自序”,看其小说,看鲁迅谈及《呐喊》的文章,看各名家大家评论《呐喊》的文章,就如生活中烹饪一种佳肴,慢慢熬,细细炖,久久煮。只有这样,才能吸收其中的营养,健全自己的身体。

“看”要有选择,有思考,有见解。对看有“选 3

择”的人,对生活必然有所选择;对看有“思考”的人,对生活必定有所思考;对看有“见解”的人,对生活必是有所见解。

莫里哀说过:“我写作为的是寻求生活的秩序,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与之同理,我们“看”也是为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美丽,更加美好。

“看”书,并不是一件很了不起的事情。它是平凡、平静、平常、平淡的事,有时它又是枯燥、乏味甚至是痛苦的事。鲁迅先生说过:嗜好的读书,就如游公园似的,随随便便,所以不吃力,所以会觉得有趣。如果一本书到手,就满心想到,“我在读书了!我在用功了!”那就容易疲劳,因而减掉兴味,或者变成苦事了。仅仅是为获奖,为考试,为名气,为金钱而读书是一件非常乏味、辛苦的事。

随便翻翻,有感悟时,有触动时,有需要时,不妨做一点摘录。看书必动笔,是一种“看”书的好习惯。

当然,我们也承认,“看”电视、网络也是我们新高三学生暑假生活的一部分。

当今的时代,网络、电视已经作为我们生活的重要内容,那么,作为新高三学生,除了你已经喜欢“看”的那些节目以外,我建议“看”这样一些专题节目: 4

《艺术人生》《财富人生》《波士堂》《头脑风暴》,以及一些纪实性、科学性的节目。丰富多彩的屏幕世界,为我们提供了汲取知识、品味艺术、审视人生、洞察世界的天地。在这块天地中,我们可以获取“纸质书”中难以获得的视觉享受,从而获得更生动的形象,更形象的知识。当我们把“观看”屏幕获得的材料,作为作文材料的时候,你的作文就会获得“新颖、鲜活、典型”的赞誉。

设想,当你有了丰厚、充实的“看”的积累时,面对《我想握住你的手》、《必须跨过这道坎》等这样的作文题,你的“思路”必将如清泉汩汩流淌。

周国平经典语录

1、一个不曾用自己的脚在路上踩下脚印的人,不会找到一条真正属于自己的路。

2、在这个没有上帝的世界上,谁敢说自己已经贯通一切歧路和绝境,因而不再困惑,也不再需要寻找了?我将永远困惑,也永远寻找。困惑是我的诚实,寻找是我的勇敢。

3、肖伯纳:人生有两大悲剧,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东西。

周国平:人生有两大快乐,一是没有得到你心爱的东西,于是你可以去追求和创造;一是得到了你心爱的 5

东西,于是你可以去品味和体验。

4、我们最熟悉的事物,往往是我们最不了解的。

5、可以没有爱情,但如果没有对爱情的憧憬,哪里还有青春?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待,哪里还有人生?

6、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待是那必然到来的死亡。但是,人们都似乎忘了这一点而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7、在神话时代,神替人解释一切,安排一切。神话衰落,哲学兴起,人要自己来解释和安排一切了,他几乎在踌躇满志的同时发现了自己力不从心。面对动物或动物般生活着的芸芸众生,觉醒的智慧感觉到一种神性的快乐。面对宇宙,它却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不得不承受由神性不足造成的痛苦。人失去了神,自己却并不能成为一个神,或者用爱默生的话说,只是一个破败中的神。

8、西来者人一再强调,智慧不是知识,不是博学。在博学的人,他所拥有的也只是对于有限和暂时事物的知识,而智慧确是要把握无限和永恒。由于人本身的局限,这个目标永远不可能真正达到。 6

9、尽管人的智慧有其局限,爱智慧却并不因此就属于徒劳。智慧的果实似乎是否定性的:理论上——“我知道我一无所知”;实践上——“我需要我一无所需”。然而,达到了这个境界,在谦虚和淡泊的哲人胸中,智慧的痛苦和快乐业已消融为了一种和谐的宁静了。

10、浩渺宇宙间,任何一个生灵的降生都是偶然的,离去却是必然的;一个生灵与另一个生灵的相遇总是千载一瞬,分别确实万劫不复。说到底,谁和谁不同是这空空世界里的天涯沦落人?

【美文赏读】

一 滴 雨 中 的 水 声 在非洲,有一种叫黑鹭的鸟,它捕食的方法很特别。它的特别之处在它的翅膀,站在水中,它翅膀张开来,围成一圈,围成伞的形状,然后头蜷缩在伞当中,而尖锐的喙静等猎物的出现。

开始,我很为黑鹭这种掩耳盗铃的捕猎方式而好笑。恰好是那些小鱼和小虾,喜欢往 7

岸边水浅而又阴凉的地方去,比如树阴下或者高大水生植物的阴影里。

于是,这些黑鹭静静地等着,一条小鱼来了,又是一条,钻进它的“阴凉”之下。它用这种几近守株待兔的方式就能“坐等”着猎物送上门来。那些小鱼于是便只有死路一条了。生活中,有些习惯常常是致命的。有时候我们失败了,甚至败得一塌糊涂,也并不是败给了谁,而是败给了我们某种习惯的思维方式或者性格中的某种习惯倾向。

还有一种叫剪嘴鸥的鸟,它的喙上边的一半短些,下面的一半长些,像一把剪刀。

捕鱼的时候,它一边贴近水面飞翔,一边把下面的一半喙伸到水中。如果碰到或者看到鱼,它便迅捷地合下上面的一半喙。 8

但这样常常是很危险的。如果不幸撞上隐在水上的礁石或其他的硬物,高速飞行的它会因为来不及收回,而使下面的一段喙生生折断。

但剪嘴鸥的家族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的捕猎方式。或许它们明白,生活中注定是要付出代价或者做出牺牲的,没有谁能够毫不付出地把一生走完。

生活的法则永远都是:想得到必须首先付出。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为所有动物不受虐待(节选)

莽萍

人有许多种学习的方式,全看他们怎样看 9

待世界。如果觉得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为人所用,人是一切生物的中心和主宰,就会无视其他生命的价值,就会把任意滥用和伤害能力低下的其他生物视为当然。

如果我们把自己看作地球生命共同体中的一员,就会发现,我们的许多做法都值得检讨。譬如,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就是一个不人道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这一点,连有的学生都已经意识到了。可是我们的教育体制和成人教师却没有反省。有一位着名大学附属中学的学生,因为反对这种残酷的实验课,跟学校和老师作了多次交涉,恳求老师能不能不要伤害青蛙,或者分成小组,共同解剖一只青蛙,而不是人手一 10

只。可是,她到底没有劝说成功,于是就决定在那一天拒绝到校上课。那是她整个学期第一次请假不去学校。

她的勇气有没有引起注意,有没有成为下一次类似实验课的真正有意义的障碍,我不知道,但是,我真心为这个中学生的爱和勇气感到骄傲。她不因为生命弱小就去欺负,不因为善小就不为。

现在许多国家都取消了小学和中学的动物活体实验。这是近几十年来环境伦理观念和道德进步的结果。生物学已经建立很多年了,写作的书籍成千上万,现在还有了各种模型、图谱和视听网络可以用来学习。而我们却要在赶上“发达国家的实验水平”的口号下,努力设置活体动物实验课。的确,在以 11

往的历史上,一些西方国家有过名目繁多的残害动物的实验,但是,随着动物保护哲学和生命伦理观念的强烈冲击,动物福利组织的实际抗争

得到极大的认同,中学里野蛮的动物实验课逐步被取消,换成观察动物在自然环境下的生活,或者解剖动物尸体来学习。为什么我们非要做日渐被别人废除的残酷实验呢?在中学阶段,有什么知识是非要透过折磨动物来学习的呢?可能,我们需要赶上的不是生物课的实验水平,而是其他的东西,比如对待动物生命的态度。

香港环保先驱温石麟在回忆自己怎样走上以保护自然为己任的道路上来时,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生物老师——他大学预科的生 12

物教授。这位外籍老师是他爱护自然的最初的带领者。一次,他们去香港海边作海岸生态考察。那位老师站在退潮的烂泥里,告诉正在寻找生物样本的学生们:你们可以取上来观察,但是,完事后要放回原位,因为他们是属于这里的,我们是大自然的观察者,不应该破坏、扰乱大自然的平衡。这位赤脚站在烂泥里的教师,一直引导着他的学生走向尊敬生命、爱护自然的生活。

我深信,这就是教育。善待自然、善待动物是需要学习的,没有人天生具备这种态度。 (原载《中国青年报》)

[品评]

本文开篇即一针见血地指出:“在中学阶段就用小动物活体来做所谓实验,??+对于 13

学生的心灵是一种伤害,而不是健康的养料。”并且通过典型的例证和鲜明的正反对比论证,深入地展开剖析。

由于材料精警动人,议论鞭辟入里,使文章具有很强的冲击力。

【美文赏读】 专题阅读:敬畏生命

野性的生命 田雷

曾经,被电视上的《动物世界》深深地吸引着,虽然并不那么喜欢看电视(而它至今仍是经久不衰的热门节目)。喜欢它,并不是 14

因为难得见到这些凶猛的大型野生动物的新鲜感,而是那在莽原旷野中,驰骋天地间的自由与彪悍,是那扞卫生命的勇猛搏斗和艰辛觅食的生命意志,是那份生命在我的独立、自尊和自信。

曾经见过一幅照片,并深深地为之而振奋。那是雪地里一双狼的眼睛,凝神注视着我,坚定、深邃、英气逼人、摄人心魄。它积聚着强悍的力量,蓄势待发,随时攻击觅食或者反应攻击,扞卫自己生命的存在和尊严。

还见过一幅荒漠上奔腾的两匹斑马的照片,地面上扬起的尘土更突出了它们高昂着头仰天嘶鸣的奔放向上的气势;其雄浑壮阔与豪迈,在铅灰色的沉沉乌云的映衬下,越 15

发地激荡人心,如同风尘古道上一首回肠荡气的战歌。

而这里是海拔五千多米的高寒缺氧地带,任何动物都可能因缺氧衰竭而亡,生命的存在极其艰难,但是它们依然凭借着对生存的强烈渴望和不屈的生命意志,大范围地迁徒,艰苦地寻找水源和草场,在充满危险的静谧中顽强地生活着,构成茫茫草原上跳动的生命旋律,成为美丽草原上的生命风景线。 欣赏,是有的。毕竟在城市中,生活在钢筋水泥构筑成的空间里,需要面临和应付工作中的压力以及人和人之间的竞争,是极其难得有机会见到野生动物的。尤其是大型野生动物;更不要说亲眼目睹并亲临感受那山林间、草原上、旷野中自由地纵横驰聘的英 16

豪气度。

但更多的是,常常地被这种野性的激情感染着;渴望如它们一样的盎然的生机勃勃,激扬奔放;聆听着它们强劲的生命节拍和旋律,在心灵深处荡起强烈的回应和信念,那可以追溯到原始人类时期与生俱来的对生命的真诚信仰,而终于领悟了生命。

正是由于自然界其他万物生灵(尤其是野生动物)的存在,才使人类在这个世界中不再孤独。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有个性,有灵魂,更有张扬的激情——为自己生命的尊严和追求奋斗拼搏的激情。

自由、自信、奔放、激昂,生命本该如此。如果没有了野生动物,已经被文明越来越远 17

的隔绝了自然的我们,又该从何、如何去欣赏生命的激扬,领悟生命的真谛呢?

对于自然而言,每一个生灵都是平等的、自由的,生命是充满激情的。自然界充满了残酷的竞争:有骄傲的胜利,有惨烈的失败,更有无情的死亡;有甘甜,更有艰辛和苦难;但是无论如何,不能也不会没有生命的激情。 自然竞争是残酷的、野性的,然而整个自然界是和谐的、完善的。人类来到世界,也是自然界的一个组成分子,向往野性,回归自然是人类内心深处埋藏着的本性。

约束自己,善待生灵,敬重生命,保护自然。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

(摘自《广西环保》)

18

[品评]

文章描写与议论有机结合,先以形象的笔墨展示野生动物激扬奔放的“野性的激情”,给读者以强烈的感染,在此基础上阐发精到的见解——“野生动物不仅仅是人类的朋友,它们更是世界中与人类一样的平等的生命??”“地球上不能只剩下人类自己,地球也不只为人类而存在”。观点新颖而有见地,行文凝练而有气势。

19

 

第二篇:20xx届备战高考语文晨读材料

2012届备战高考语文晨读材料(十九上)

编写:高三语文组

板块一:背诵默写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板块二:热点材料

推动教育平权不仅要靠大学

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的渠道,推动教育平权远远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制度安

排。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将在20xx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其中,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表述,尤其引人关注: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

城乡二元制之下,农村教育、经济发展的长期落后,导致了中国重点大学农村生源逐年减少,农村孩子越来越缺少改变命运的机会。面对这样的社会不公,大学需要担负起社会责任,尽可能地为农村孩子提供教育机会。无论清华大学的“自强计划”,还是人大的“圆梦计划”,都是教育平权的可贵尝试,期望更多的中国大学能行动起来,共同破解因农村生源减少而加剧的阶层固化现实。

“圆梦计划”初衷虽好,却招来诸多质疑之声,有不少考生、家长、网友认为“三代内无大学生”的规定太雷人。得承认,这些质疑虽有些情绪化,但不无道理。大学出有限的名额照顾农村学生,显然应当针对农村中最弱势的群体,可一个家庭三代内无大学生,未必就是弱势家庭,比如农村的干部、企业主等等。而对一个三代出过大学生的家庭而言,祖父辈的荣光未必直到现在还荫庇着他们的后代,此时,祖父辈的一纸文凭对这些家庭的孩子有何意义?

而且,“三代内无大学生”也难以去查证。外人很难了解,大学也查不了,即便公安部门,也未必能把一个家庭几代人的学历查个清楚,如此一来,所谓的“三代内无大学生”的门槛很有可能形同虚设。这会不会造成寻租的机会,让一些强势家庭的孩子获得升入重点大学的捷径,无疑让人担忧。

严格来说,大学招生为农村学子提供政策优惠,是不应当将农村学子分门别类,区别性地加以对待,因为农村学子作为城乡二元制的受害者,他们其实是一个整体。不过大学也有其利益考量,自主招生的名额主要是用于抢优秀生源,照顾弱势可能成为点缀,要设置门槛严格名额的控制。这样的结果,自然是极个别人受惠,绝大多数人依然与教育平权无缘。 显然,通过大学自主招生的渠道,推动教育平权远远还不够。我们需要一个国家层面的制度安排,例如,面对大学农村生源逐年走低,是否可以就不同的大学的情况,规定录取农村生源的最低比例呢?对于农村生源中确实需要优先照顾的群体,也需要给出一个明晰而公平的标准,如对于农村低保家庭学子、孤残学生等群体实行加分优惠等等。这样的制度可以通过公众广泛参与来制定,尽可能减少争议。

更应看到的是,在大学教育阶段再去争取教育平权,其实为时已晚,教育的公平首先应当是起跑线上的公平,中小学的招生同样应当注重教育平权,向农村孩子作出一定倾斜,例如城市优质学校招生应照顾农民工子女,县乡优质学校招生应照顾偏远不发达地区的孩子,等等。相比大学招生,中小学招生的教育平权更值得去做,也更容易做好。

——摘自《新京报》

默写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2012届备战高考语文晨读材料(十九下)

编写:高三语文组

板块三:诗词鉴赏

桂枝香 金陵怀古

王安石

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图难足。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千古凭高对此,谩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 此词抒发金陵怀古人之情,为作者别创一格、非同凡响的杰作,大约写于作者再次罢相、出知江宁府之时。词中流露出王安石失意无聊之时颐情自然风光的情怀。

全词开门见山,写作者南朝古都金陵胜地,于一个深秋的傍晚,临江揽胜,凭高吊古。他虽以登高望远为主题,却是以故国晚秋为眼目。“正”、“初”、“肃”三个字逐步将其主旨点醒。

以下两句,借六朝谢家名句“解道‘澄江净如练’,令人长忆谢玄晖”之意,点化如同已出。即一个“似练”,一个“如簇”,形胜已赫然而出。然后专写江色,纵目一望,只见斜阳映照之下,数不清的帆风樯影,交错于闪闪江波之上。细看凝眸处,却又见西风紧处,那酒肆青旗高高挑起,因风飘拂。帆樯为广景,酒旗为细景,而词人之意以风物为导引,而以人事为着落。一个“背”字,一个“矗”字,用得极妙,把个江边景致写得栩栩如生,似有生命其中。

写景至此,全是白描,下面有所变化。“彩舟”、“星河”两句一联,顿增明丽之色。然而词拍已到上片歇处,故而笔亦就此敛住,以“画图难足”一句,抒赞美嗟赏之怀,颇有大家风范。“彩舟云淡”,写日落之江天:“星河鹭起”,状夕夜之洲渚。

下片另换一幅笔墨,感叹六朝皆以荒淫而相继亡覆的史实。写的是悲恨荣辱,空贻后人凭吊之资;往事无痕,唯见秋草凄碧,触目惊心而已。“门外楼头”,用杜牧《台城曲》句加以点染,亦简净有力。

词至结语,更为奇妙,词人写道:时至今日,六朝已远,但其遗曲,往往犹似可闻。此处用典。“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此唐贤小杜于“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时所吟之名句,词人复加运用,便觉尺幅千里,饶有有余不尽之情致,而嗟叹之意,千古弥永。

板块四:美文欣赏

小扇轻摇的时光

丁立梅

暑假了,母亲一直盼望我能回乡下住几天的。她知道我打小就喜欢吃些瓜呀果的,所以每年都少不了要在地里面种一些。待得我放暑假的时候,那些瓜呀果的正当时,一个个碧润可爱地在地里面躺着,专等我回家吃。

天气热,我赖在空调间里怕出来,故回家的行程被一拖再拖。眼看着假期已过一半了,我还没有回家的意思。母亲首先沉不住气了,打来电话说,你再不回来,那些瓜都要熟得烂掉了。

再没有赖下去的理由了。遂带了儿子,冒着大太阳,坐了几个小时的车,回到了生我养我的小村庄。

村庄的人都是看着我长大的,看见我了,亲切得如同自家的孩子。远远地就笑着递过话来,梅又回来看妈妈啦?我笑着应。就听到他们在背后说,这孩子孝顺,一点不忘本。心里面刹时涌满羞愧,我其实什么也没做啊,只偶尔把自己送回来给想念我的母亲看一看,竟被村人们夸成孝顺了。

母亲知道我回来,早早的把瓜摘下来,放在井水里面凉着。是我最喜欢吃的梨瓜和香瓜。又把家里惟一的一台大电扇,搬到我儿子身边,给我儿子吹。

我很贪婪地捧了瓜就啃,母亲在一边心满意足地看,一边就说,田里面结得多呢,你多呆些日子,保证你天天有瓜吃。我笑笑,有些口是心非地说,好。儿子却在一旁大叫起来,不行不行,外婆,你家太热了。

母亲就惊诧地问,有大电扇吹着还热?

儿子不屑了,说,大电扇算什么?我家有空调。你看你家连卫生间也没有呢。 我立即用严厉的眼神制止了儿子,对母亲笑,妈你别听他的,有电扇吹着不热的。 母亲没再说什么,一头没进厨房间,去给我们忙好吃的了。

晚饭后,母亲把那台大电扇搬到我房内,有些内疚地说,让你们热着了,明天你就带孩子回去吧,别让孩子在这儿热坏了。

我笑笑,执意要坐到外面纳凉。母亲先是一愣,继而惊喜不已,忙不叠搬了躺椅到外面。我仰面躺下,对着天空,手上执一把母亲递来的蒲扇,慢慢摇。虫鸣在四周此起彼伏地响起,南瓜花在夜色里静静开放。月亮升起来升起来了,盈盈而照,温柔若水。恍惚间,月下有小女孩,手执小扇,追着扑萤。依稀的,都是儿时的光景啊。

母亲在一旁开心地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着话,重重复复的,都是些走过的旧时光。母亲在那些旧时光里沉醉。

月色潋滟,我的心放松似水中一根柔柔的水草,迷糊着就要睡过去了。母亲的话突然喃喃地在耳边响起,冬英你还记得不?就是那个跟男人打赌,一顿吃二十个包子的冬英?

当然记得,那个粗眉大眼的女人,干起活来,大男人也及不上她。

她死了。母亲语调忧伤地说,早上还好好的呢,还吃两大碗粥呢。准备到田里面锄草的,还没走到田里呢,突然倒下,就没气了。

人啊,母亲叹一声。

人啊,我也叹一声。心里面突然警省,这样小扇轻摇,与母亲相守的时光,一生中还能有几回呢?暗地里打算好了,明日,是决计不回去的了,我要在这儿多住几日,好好握住这小扇轻摇的时光。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