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奥黛丽赫本传记有感

读奥黛丽赫本传记有感

英师4班 黄靖雅 20130201034

这个世界上恐怕没有人不知道奥黛丽赫本这个名字,世人评价她是优雅的同义语,是女人和小孩的精致混合,是美丽和圣洁的标尺。“连上帝都愿意亲吻她的脸颊,她就是这样一个讨人喜欢的人。”比利怀德导演这样评价她。读完她的传记《天使在人间》后,我也从自己的角度看到了她身上值得我终身学习的亮光。

赫本作为一个演员,演戏事业是她一生的追求。但很少有人关注过,她为自己设想的路最初却是一名芭蕾舞者。或许是因为我自己也跳过多年芭蕾,我能懂干这行的人需要付出多大的努力,艰辛,体会多少身体的痛苦和不被肯定的打击。因为童年营养不良,赫本的身体发育成为追梦的最大障碍。她被告知不能继续跳舞。迫不得已她开始选择另一些人生的方向,并阴差阳错成为演员。虽然演员是第二选择,但她却不像浮躁的现代人一样厌倦抵触,而是像对芭蕾一样给自己定下原则:努力工作,遵守纪律,职业精神。与其因为职业不理想二自艾自怜,不如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赫本做到了。

讨论赫本,自然要提及她的美丽。不论是外表还是内在,她都做到了顶级的

美丽优雅。外表自不必说,她对自己有很严格的要求,从锻炼到饮食都有讲究。 人们对一个优秀的女演员的期待她都能做到,而且完全不止于此。

如果赫本说仅仅是个漂亮的优秀演员,那么太小瞧她了。她说过一些名言,如“要有吸引人的双唇,请说好意的言语。”她认为内在的美更重要,人的修行是一辈子不能停止的。即使整容成了酷似赫本的样子,也不会有她那样的气度风韵,神采间的灵动。

赫本晚年时作为联合国儿童基金会的大使,走访许多穷苦的发展中国家,带去了援助和世界的目光。这点颇让我感动。也许作为公众人物,极为重要的自觉就是利用自己这些优势来做更有意义的事。她一人的力量也许微小,但是却能引领一种行动,重病缠身的赫本仍然坚持践行她人生的原则。这就是一种自知,自觉,良好的自我定位。

赫本一生不愿出传记,但功过是非留待后人评说。于是我们就在她儿子满含爱意的笔触中追寻了一个天使在人间的足迹。

 

第二篇:奥黛丽.赫本心理传记

奥黛丽.赫本心理传记

奥黛丽.赫本,在很多人心中,是完美的好莱坞巨星,她独特的气质魅力就是:高贵、优雅、美丽、美好的代名词。在电影的殿堂里,她是典范,她是一片纯真的净土。这是大众知晓的赫本。

好,下面我讲的将是一个女人的一生,拨开她电影明星的光环,我们来看赫本的生死连接。

奥黛丽.赫本曾对他的儿子肖恩说:“如果将来我要写自传,开头会是这样:我出生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六周后,我告别人世。”

奥黛丽.赫本出生六周后换上了严重的百日咳,她的母亲,艾拉.凡.赫姆斯特拉,是个虔诚的基督教精神疗治者。她相信上帝比医生更仁慈给你个万能。因此她没有带奥黛丽去看医生,而是在家中虔诚的祈祷。不幸的是,上帝似乎没有听到她的祷告,奥黛丽的状况越来越糟糕。在几次剧烈的咳喘后,小奥黛丽柔弱的身子终于禁不住折磨,没有了呼吸。她的母亲看到小奥黛丽的身子逐渐发紫,变使劲地拍打她的屁股,奇迹发生 ,小奥黛丽醒了过来,没过多久,呼吸也顺畅了,今天的奥黛丽就折磨奇迹般的活了过来。

二战时,由于身在波兰,由于遭遇饥荒,身无分文,几乎被饿死,身材从此只能是干瘦扁平型的体型,一生没有忘记饥饿和死亡的感觉。最后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救助,这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她在生命

的后期用自己的爱和身体去回报这个组织,把这份救助回报给更多同样因为饥饿在死亡线挣扎的儿童。

在控制欲颇强的母亲照顾下,卖力追逐自己的芭蕾梦想。赫本在六岁时就读于英国伦敦的贵族寄宿学校(19xx年~19xx年)。但那时她的父亲支持纳粹,忽然不告而别,抛下他们一家人。父爱的缺失,影响着她后面的婚姻。那份伤心,奠定了她一生的情绪基调。那份忧伤,是她特殊气质的底蕴。19xx年赫本的父母亲正式离婚了。虽然约瑟夫在赫本的希望和要求下取得了探视权,实际上约瑟夫并没有来看她。二次大战继续,赫本跟随母亲一起回到荷兰的姥姥家。19xx年时她进入安恒音乐学院(Arnhem Conservatory)学习芭蕾舞,之后二战爆发,宣称中立的荷兰被纳粹占领。当时的身份文件大多为手写,为避免她原本非常英国味道的名字招惹麻烦,她母亲篡改了自己的身份文件替她制造了一个荷兰假名艾达·凡·赫姆斯特拉。

19xx年,赫本进入著名的玛莉·蓝伯特(Marie Rambert's)芭蕾舞学校学习,期间曾因缴不上高额学费而返回荷兰,并在一部宣传片中饰演一位空姐。经过数月训练,她的老师告诉她,由于她太高了,所以没有一个男演员可以和她完成最起码的托举。因此,她做不了她梦想的芭蕾舞团首席女演员。面对家庭的经济压力,她转而成为兼职模特儿,并参与歌舞团演出。赫本击败多数应征者,成为音乐剧《高跟纽扣鞋》(High Button Shoes)的合唱团员。由于表现突出,她还参与了另一部音乐剧《鞑靼酱》(Sauce Tartare)的演出。

19xx年,赫本正式成为电影演员是在英国电影《天堂笑语》出演的时候,此后在电影中扮演一些较次要的人物。她在《神秘客》中首次扮演配角,之后在电影《双姝艳》里施展她的舞技,同时接演另一部电影《蒙特卡罗宝贝》(Monte Carlo Baby)。为了拍摄后者的法国翻拍版《前进蒙特卡罗》(Nous irons à Monte Carlo),奥黛丽要到法国出外景。演出期间却被坐在台下的法国著名女作家高莱特夫人一眼认定她就是自己作品《金粉世界》(Gigi)中“姬姬”一角的化身,夫人邀请她到纽约好莱坞出演音乐剧《金粉世界》的女主角,开启了赫本到美国发展的机缘。同时,她还被《双姝艳》的导演推荐给威廉·惠勒,参加了新影片《罗马假日》的试镜,获得非常好的赞誉,从而得到这部电影的女主角角色。19xx年奥黛丽·赫本到美国正式参与舞台剧《金粉世界》的演出。其间十分出色,广受人们的欢迎,因此获得世界戏剧大奖(Theatre World Award)最佳女主角。但为赶拍《罗马假日》,在《金粉世界》巡回八个月演出后被迫结束。这年因无法兼顾事业与婚姻,她取消与未婚夫詹姆士·汉森(James Hanson)的婚约,但两人日后仍保持良好的友谊。19xx年,与好莱坞名影星格里高利·派克一起主演的电影《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正式上映,由于她的成功演绎,该片放映后迅速风靡世界。赫本在片中扮演楚楚动人的安妮公主形象,表现出公主高贵、优雅的气息,外貌优美脱俗,体态轻盈苗条,一头黑色短发。在那个性感金发女郎受欢迎的年代,赫本的形象却一下子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著名的赫本头表现出的天真无邪,使她成功地赢得到多数人的赞赏,一下子成了国际流行

发式。一时间,赫本成了国际知名人士,全世界都在播放她的新闻片,电视台用黄金时间赞美她。大量的报纸欣喜若狂地赞美她的美貌、活力、妩媚、典雅,人们称赞她是继嘉宝和褒曼之后的最佳女演员。许多报纸评论称赞赫本说:“一位新嘉宝诞生了!”据说英格丽·褒曼在意大利观看《罗马假日》时,竟发出一声惊叫,她丈夫罗西里尼问她:“你为什么叫喊?”褒曼说:“我被奥黛丽·赫本深深感动了!” 赫本不仅俘虏全世界亿万影迷的心,同时连评论家们也都不知不觉被她吸引。19xx年3月25日,赫本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三天后,因《翁迪娜》(Ondine)中的精彩表演再荣获托尼奖(Tony Award)殊荣。19xx年她与亨佛莱·鲍嘉、威廉·荷顿又一同演出比利·怀德拍摄的爱情片《龙凤配》。后来由于《翁蒂娜》的演出加上抽烟过量,赫本在医生的建议下到瑞士休养。不久接受参与《美人鱼》演出的梅尔·费勒(Mel Ferrer)的求婚,两人于9月24日步上红毯。

19xx年奥黛丽·赫本再度获得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提名,可惜未获奖,同年因意外首度流产。之后几年,她主演的《战争与和平》、《甜姐儿》、《黄昏之恋》等片都获得不错的评价,声势扶摇直上。但丈夫梅尔的演艺却遭遇挫折,逐渐转到幕后。19xx年赫本三度怀孕,为防止半年前的流产再度发生,她推掉包括《西城故事》等片的片约,直到生下第一个儿子西恩·赫本·费勒(Sean Hepburn Ferrer)后才同意主演《蒂凡尼的早餐》(Breakfast at Tiffany's)。虽然《蒂梵尼的早餐》的作者属意原出演舞台剧的主角饰演女主角霍莉·戈莱特丽(Holly Golightly),拍摄过程赫本也一度为了主题曲是否采用

亨利·曼西尼(Henry Mancini)与约翰尼·莫瑟(Johnny Mercer)的

《月亮河》(Moon River)而与电影公司起冲突,事后证明她的演出

与坚持是对的:19xx年奥斯卡金像奖获得两项音乐性奖项,奥黛丽·赫

本第四度获得最佳女主角的提名。这部影片使她的演艺生涯再创高

峰,但她开始挑战更有演技难度的作品。同年年底,赫本接下《双姝

怨》的演出,但评价平平;之后的《谜中迷》试图挑战悬疑片的角色。

但她最成功的作品还是19xx年主演的《窈窕淑女》(My Fair Lady),

这部改编自同名音乐剧的歌舞片获得8项奥斯卡的奖项,但主演的赫

本却因导演让由别人幕后代唱的关系无法获得提名。

三段婚姻,前两段相继维持13年、11年后以离婚告终。父亲当

初的离家出走,给赫本情感世界造成很大的创伤,这创伤带来根深蒂

固的遗憾的怅惘感。不管她怎样为婚姻和家庭放弃自己的如日中天的

演艺事业,一放就是九年,安心的在厨房做饭,在花园种花,孕育和

抚养两个孩子,跟着心爱的宠物狗在屋后跑步,热爱和享受生活,但

是,仍然没有能够夫妻间的渐行渐远。可能她太想要给自己给孩子一

份完整的家了,这份超过常人的渴望和放弃,反而带给男人太大的心

理负担和压力,他们更需要在“招蜂引蝶”中去寻求一份轻松感。

19xx年冬赫本遇见了罗伯特·沃尔德斯,这个后来被她称为“灵魂

伴侣”的男人影响了赫本原已经出现危机的婚姻。在赫本与安德烈·多

蒂离婚后,两人最后成为永久的人生伴侣。

她虽然息影多年,但演技并未逊色。继《罗宾汉和玛莉安》后,

她又主演了《血统》(1979)、《哄堂大笑》(1981)、《直到永远》(Always)(1989)。进入70年代以来,欧美的妇女解放运动日趋高涨。妇女不再满足于做男人的玩物和附庸。她们走出家庭,走向社会,和男人一样工作奋斗。不少女演员成功地塑造了这种新女性的形象,很受欢迎。相比之下,赫本复出后仍然跳不出天真无邪、活泼善良的少女形象,这就不能不给人一种落伍、怀旧的感觉,令人感到哀叹、惋惜,这也是她重返影坛后所拍四部影片均不很受欢迎的主要原因之一。

无论如何,奥黛丽·赫本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她在黄金时代所创造的银幕形象,正如她自身一样,留给人们美好的印象太强烈了。她在电影史上所占的独特的一页,是不会被岁月所抹掉的。19xx年4月22日,美国林肯中心电影协会向赫本授予Gala荣誉奖,该项奖自19xx年起每年向全世界最资深望重的艺术大师颁发,获奖者先后有卓别林、劳伦斯·奥立弗、伊丽莎白·泰勒、詹姆斯·史都华等影界巨星,这是对赫本影坛生涯以及非凡演技的崇高褒奖。

二战时的赫本由于身在波兰,由于遭遇饥荒,身无分文,几乎被饿死,身材从此只能是干瘦扁平型的体型,一生没有忘记饥饿和死亡的感觉。最后被联合国儿童基金会救助,这似乎冥冥之中注定了她在生命的后期用自己的爱和身体去回报这个组织,把这份救助回报给更多同样因为饥饿在死亡线挣扎的儿童。

赫本生命最后的十二年,服务于联合国儿童基金救助会,最初身份是志愿者,薪酬是1美元,最后是亲善大使。用媒体聚光灯对明星

的她的追逐去告诉更多人非洲儿童的真实生活状态。在这期间出访了85个国家,尤其是一些深受战争创伤的非洲国家。

没有办法改变那些儿童的生存状态,让赫本深深的无奈和悲伤,她说,“我做不到将上层和下层连接起来”,她无法消化她那么多感同身受的饥饿感和无助感。她无法再心安理得在自己发达和平的国度里享受美味,坐头等机舱。她心里最深处的共情和同情,想要让自己和那些孩子在一起,用某一种方式体会他们的痛苦,体会他们的无奈,陪伴他们,因为,她本来就是这些孩子的一分子,在她最幼年的时候。

于是,忠诚的身体,接受到了太多她潜意识的渴望,用自己的疾病成全了她的心愿。

来看看她的病和病状。当然是癌症,癌症多为心理问题所致。最初发病的部位是在胃部。胃部是连接身体上部和下部的部位,是消化食物的主要器官。胃出了问题,赫本身体的上部和下部也无法和好的连接起来,真是多么形象的疾病啊。症状是无法吃午饭,(午饭又是连接一天上午和下午很重要的一餐)只能靠打营养液来补充中午需要的能量。她说“索马里的孩子们饿得没有食物,无法进食,只能通过输液来补充营养,我终于和他们一样了”。

后来是阑尾炎癌,阑尾是一个已经退化的无用的器官,里面储藏了太多身体消化不了的食物,也隐藏了太多赫本消化不了的情绪。癌症转移到结肠。63岁的赫本死在自己的家中,她也是希望在自己心

爱的瑞士某个小村庄的家里离开人世间。当时没有一架飞机掠过天际来打扰到你宁静的最后的逝去。

她对非洲儿童深度的悲悯,对改变不了的现实有太多的悲哀和无奈,就象她的身体抵挡不了癌症的侵袭和扩散。

她无法做到心安理得的优雅地生活在美丽的无战争无饥饿的国度。

她以自己的死亡,实现了最深的陪伴。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