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宾虹: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内美静中参

撰文/滕黎

“江山本如画,内美静中参;人巧夺天工,剪裁青出蓝。”或许从黄宾虹的这首诗里,我们能隐约感觉到他画中的玄机。在他看来太极起于一点,墨法才是真正的关键。在弥留之际,他曾预言五十年后才有人能看懂他的画。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黄宾虹的绘画越来越受到美术界的广泛关注,并逐渐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影响着当今的中国画坛。

黄宾虹,出生于浙江金华,老家在安徽歙县,早年“白宾虹”的风格疏淡清逸,受到了“新安画派”的影响。黄宾虹亲历了辛亥革命、清朝灭亡、军阀混战,那些20世纪中国时局变化最频繁的岁月里他历经了很多磨难,70岁入蜀大悟,以打点作皴,逐渐形成了我们所熟知的“黑宾虹”的风貌。

黄宾虹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青绿写意山水》 19xx年

黄宾虹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西溪放棹图》 19xx年

在北平的十年当中正遭日本侵华,除了每周二去北京古物陈列所国画研究所代课以外,黄宾虹闭门谢客在家潜心作画研究,并总结了五笔七墨之法,每一笔都具有美学价值,甚至道德价值。这个阶段他发表在刊物上的作品和著作都用“予向”署名,以表示不与日本人合作,不屈于敌人之意。当时一些友人向他求山水画,他还会送给他们一张花卉,在这样一个比较黑暗的时期,他希望给别人带去一些愉快,也能够慰藉自己的心灵。

黄宾虹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紫薇花》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作画是他的一种思考方式,同时和传统文人一样格物致知,是为了诚意正心。19xx年黄宾虹85岁,他离开北平到杭州,在最后几年的教学和艺术探索中,也是在新中国解放后的新气象里,他的作品里焕发了新的面貌。晚年黄宾虹喜画夜山,大起大落,变幻万千,如梦一般的夜山意趣。他的宿墨画,黑里面非常的丰富,墨是一层层画上去的,而每一层的画都是完整的。他甚至把水当做一种颜料来使用,虽然笔不洗,但是水是干净的,所以画面乱而不乱。有时候他没时间磨墨,就把墨泡进水里,墨还没溶解就整团的笃在这个画面上,可谓纵情挥洒,透露出极大的气势。

黄宾虹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栖霞岭晓望图》 19xx年

黄宾虹内美静中参

黄宾虹《设色山水》

黄老89岁那年白内障急遽恶化,双目近乎失明,但是他借助着放大镜仍然作画不辍,笔墨达到出神入化的地步,此时的黄宾虹已不再是用手在画,而是用心用意念在画。此次中国艺术馆的黄宾虹个人作品展,展出的多为他晚年时期的山水作品,兼及花卉与书法。这幅《设色山水》就是他八十九岁的作品,题款歪斜不正却力扛千斤,金石味十足,而山水如同随心生长出来一般,将他胸中的丘壑化成笔底的奔流倾泻而出,这是一个近乎是百岁老人的勃发,所有的点线都是人书俱老,骨气洞达。让我们感觉到一个透明的心灵,一个真正浸透着中国文化精神的心灵。

黄宾虹个人作品展 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网 展览场地:中国艺术馆近现代厅

 

第二篇:黄宾虹语录

黄宾虹语录

文章来源:墨儒斋艺术沙龙 【大 中 小】 时间:2010-3-12 14:16:39

画法:(黄宾虹)

山以时间光的不同,可分为朝阳山、正午山、夕阳山。朝阳山与朝阳山因阳光斜照,所以呈半阴半阳。正午山因阳光直射,所以近处平坡白,而远处山峦黑,画中山水,常见近处清淡,远处反浓黑,即此理。

作画落笔,起要有锋,转要有波,放要留得住,首要提得起。一笔如此,千万笔,无不如此。

笔力透入纸背,是用笔之第二妙处,第一妙处,还在于笔到纸上,能押得住纸。画山能重,画水能轻,画人能活,方是押住纸。

古人言有笔有墨,虽是分说,然非笔不能运墨,非墨无以见笔,故曰:但有轮廓而无皴法,即谓之无笔;有皴法而不分轻重、向背、明晦,即谓之无墨。

作画最忌描、涂、抹。

描:笔无起伏收尾,也无一波三折;

涂:是仅见其墨,不见其有笔,即墨中无笔;

抹:横拖竖拉,非人用笔,是人被笔用。

画有四病,邪、甜、俗、赖是也。

邪—是用笔不正;

甜—是画无内在美;

俗—是意境平凡,格调不高;

赖—是泥古不化,专事模仿。

用笔须平,如锥画沙;用笔须园,如折钗股,如金之柔;用笔须留,如屋漏痕;用笔须重,如高山堕石。至于笨、浊、滞、涩之笔便非重。

离于法,无以尽用笔之妙;拘于法,不能全用笔之神。

用笔时,腕中之力,应藏于笔之中切不可以露出于笔之外。锋要藏,不能在画中露出气力。

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

写字先明执笔,学画必须读书明理。不观古人书法评论,自难谈发扬传统。

古人于用笔之外,尤重用墨,画中三昧,舍笔墨无由参悟。

论用笔法,必兼用墨,墨法之妙,全从笔出。明止仲题画诗云:“北苑貌山水,见墨不见笔,继者惟巨然,笔从墨间出。”魏晋六朝,专用浓墨,书画一致。东波云:世人论墨,多贵其黑,而不取光。光而不黑,固为弃物,若黑而不光,索然无神。要使其光清而不浮,湛如小儿目睛。古人用墨必择精品,盖不特借美于今,更得传美与后。晋唐之书,宋元之画,皆传数百年,墨色如漆,神气赖以保全。若墨之下者,用浓见水则

积点可成线,然而点又非线,点可千变万化,如播种以子,种子落土,生长成果,作画也如此,故落点要慎重。法而活不而板,学者应深悟其之!

用墨有法,但在灵活运用。

古人墨法妙于用水,水墨神化,仍在笔力,笔力有亏,墨无光彩。

画重苍润,苍是笔力,润是墨彩,笔墨功深,气韵生动。

画先笔笔断,而须以气连贯之。

笔墨之妙,尤在疏密。密不容针,疏可行舟。密密不相犯,疏疏而不离。

用积墨作画,意在墨中求层次,表现山水浑然之气。。。。。。,实属画道中的一个难关,多加议论,道理自明。

杂树宜参差,但乱而不乱,不齐而又齐;笔应有枯有润,点须密中求疏,疏中求密。。。。。。密不透风,疏可走马。

作画最忌者:死、板、刻、浊、薄、小、流、轻、浮、甜、滑、飘、柔、艳。

应该做到的:重、大、高、厚、实、浑、润、老、拙、活、清、秀、和、雄。

点点染染,用笔运墨宜分明,但又不要太分明。应该要分明,而不分明为妙。画春光明媚,点染不必太分明,宜求其通体光洁,此时以不分明而求分明。画湖山烟雨,点染宜分明,当于笔迹间得雨意,墨韵中出烟雾,此时分明而不分明。

破墨法,即以浓墨渗破淡墨,或淡墨渗破浓墨。又直笔以横笔渗破,横笔以直笔渗破之。均宜将干未干时之行。破墨之效果,如见雨露滋润,永远不干于纸上。能如此,则所画物象,分外鲜明,气韵随之而生。

墨为色,故呼之为墨黑。用之得当,变黑为亮,可称之为“亮墨”。 “亮墨”妙用,一幅画之精神,或赖之而焕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