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致学十要

太极拳致学十要

一、“中”。指“伸曲开合之未发谓之中”。就是说:在练太极拳时必须使整个身躯保持中直之意。

其一,指“尾闾中正神贯顶”,要使脊柱保持中正,不能偏倚。“顶头悬”之意是将下颚略下倾,这样能使呼吸通畅,充分发挥腹式和胸式呼吸的功能,保持心气中和。

其二,指“中定”之意,意思是“五行”保持平衡,无论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均能自由运行,无偏倚的弊病。

二、“正”。每一个姿势,务必力求端正,最忌偏斜。无论什么动作,均要使重心稳定,不能前倾后仰。重心稳定才能使开合灵活自如。否则易犯"虚实不清"的弊病。

三、“定”。指“寂然不动”的意思。要求保持神智稳定。《大学》:“知止而后有定”,意为懂得至善则为定。定的表现为“心气清和,精神贯顶”,为道家之本也。在练太极拳时,必须精神上保持清静无为,不受外界影响。《神会语录》:“即定之时即是慧,即慧之时即是定。”

四、“安”。安然之意,切忌牵强。于自然中求动作均匀舒展,无呆滞之感。

五、“静”。静是要求精神上高度集中。关于静有诸多的解释。

《大学》:“知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

《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妙。”

释家:“灵台清静,静能生慧,慧能生智。”“静”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上必修的境界,而且是高级的境界。无论做什么学问都必须达到的重要阶段。

练太极拳讲究“静”有三种境界:

(一)身静:呼吸平稳深长,即“气沉丹田”。中国称丹田有三:脐下为下丹田;心窝为中丹田;两眉之间为上丹田(见《抱朴子·地真》)。气沉丹田是指精神含蓄。《黄庭经》:“丹田之申精气微,??玉房之中神门户。”其道理即在于此。

(二)心静:指动作轻灵贯串。中国古代以“心”为精神上之主宰。动作轻灵贯串,即是表现精神上已能高度集中,无旁驽之弊。

(三)意静:指身舒展自然,即为无为之至高境界,不是简单能达到的。必须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而且需要有极高的"悟性"。

六、“轻灵”。“轻”相对重而言,这是太极拳相对其他拳术最为主要的特征。轻也可作“柔”的解释。

《十三势行功心解》说:“极柔软而后极坚刚。”“灵”是指动作必须灵活,也含灵敏之意。由轻灵而能松沉,由松沉而能粘黏,由粘黏而能连随,继之不丢不顶。轻灵并不意味着松懈,也不能用爆发力,用爆发力则陷入双重。松懈和双重是练太极拳的两大弊病,必须

十分注意。练太极拳讲究“似松未松,将展未展”。任何一个动作,包括出拳、出掌、或是出腿,均不能伸直,也不能并紧。任何一个动作都要求协调,不能有缺陷。

七、“贯串”。是指动作必须连贯,每个动作之间的衔接必须做到“天衣无缝”。其要点就是“慢”。慢的要求很高,是太极拳的另一大特征。

《太极拳论》说:“无便有缺陷处,无便有凸凹处,无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所以“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贯串必须注意虚实,每个动作虚实都要分得清楚。因此,“贯串”在太极拳中是十分重要的,应加以充分注意。

八、“圆活”。练太极拳时手脚动作都是圆的,走的是弧形,不能直来直去。活为灵活之意,表示:

(一)动作必须圆满,不能有缺陷、凸凹和断续,要求浑然一气而成。

(二)灵活而无滞重之弊,伸曲开合,进退仰俯皆能自由。

(三)圆是以腰为轴心,转动必须灵活,要与手脚之间,就像车轴与车轮之间的关系一样,不能散乱,如动作散乱,病症就在于腰腿之间。

九、“切”。“切”有双重意义,其一是认真。要求切切实实地下功夫,万万不能草率从事,无论哪个招式,都要做到准确无误。所谓 “专主一方,支撑八面”。其二是要研究。古人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研究既要实践,又要思考。《孔子·论语》:“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就是说在学习中,能有心得体会是最快乐之事。

十、“恒”。恒的要求也有双重意义。首先是要求“持之以恒”,就是无论严寒酷暑,都不能间断。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

其次是要求“定量”,根据自己的先天条件,逐步加大强度,但不能急于求成,要逐步加强。量的加强表示时间和基础。时间以45~60分钟为限,基础指下盘功夫,就像造高楼一样,必须把基础打好。下盘功夫指下蹲的姿势和腰腿功夫,初学者应高一些,随着功夫的进度,逐步降低重心。

 

第二篇:学练太极拳

学练太极拳

要明确一练拳目的

如果你想参加套路比赛或者参加表演的,你就练国家套路的太极拳。如果你想参加技击应用(如散打、搏击)的比赛你就修练民间传统的太极拳,但必须从基本功开始。如果你想练太极心法,修心养性、祛病健身、延年益寿。你就修练套路比较长的民间传统的太极拳。时间一般在30分钟以上。这样修练太极拳就会有明显的提高。

一是选准一门太极拳。专门学练某一武林门派的一种太极拳,所称民间传统太极拳。我看后者是比较可取的,而且所练太极拳的效果也比较明显。不但动作准确,而且打出来的拳架也美观大方。更主要的是健身作用明显。

二是练好拳架。练好拳架是练太极拳的基础。也是先师们所总结的叫练体固精。首先,第一位的就是,通过练好拳架,先把自己的身体练好,调整好。

四是意念动作要领的技击含义。太极拳作为武术的一个重要拳种,离开了技击应用就不称其为武术。而太极拳作为武术它又是达到太极功法和太极心法的一个重要过程。所以技击应用它并不是目的。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达到身体的阴阳平衡,精、气、神、虚为混然一体的太极之光。所以掌握好太极拳每个动作的技击应用,是达到太极高层次的一种途径一种手段。

初学太极拳最大的障碍是好高骛远,急于求成。太极拳好比是爬悬崖,初始阶段是最难的,但是只要爬到崖顶,后面几乎就是一马平川。又好象是种果树,不可能今天下种,明天就发芽,后天就结果,必须得几年如一日的浇水施肥,修枝剪叶,但是树长成之后,你就可以年年享受甜美的果实了。

太极拳从开始训练到基本掌握,需要一个过程。过去有“傻三年、悟三年、练三年”之说,即便是有天赋、有明师的高手胚子,也是“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三年,是基本可以掌握全部技术,十年是自己访师寻友,历练提高,使拳与道合、拳与性合的过程。

现在,经过太极拳明师们的提炼,提升了训练程序的效率,可以免去“傻练”的过程,一般人三个月就可以掌握一个梗概,具备一定的功力。但是“悟”和“练”这两个环节是别人无法代替的。

关于怎么学太极拳,在此,把入门阶段的程序、重点和注意事项详细解说一下:

松静第一!松静桩是无极桩的简化版,调整内形的要求较少。为的就是减轻大家的心理负担,先把松和静这两个宝贝抓住再说。形体放松,筋骨自然会锻炼,心理放松,精神自然会旺盛。这和吃饱了不饿,睡足了不困是一样的。

体会到了松静,把气、血、神养的比较足了。再慢慢增加要领,把十二大关节一个一个调整过来,把各脉各经的大筋都挑起来,功夫自然就上身了。这就象种树一样,把种子种下,保证阳光和水,种子自己会慢慢长成大树。记得有名人说过:这树为什么这么粗?因为它站的时间长!

初始阶段,首要体会整体的放松、舒适,精神的愉快,然后重点是“松肩”,现在有的太极拳友连手臂的沉坠感都没找到,就去做丹田裆胯的功夫,那可是“跳级”了,一定会摔交的。先松肩,拳谱上说“撒开二六连环锁”,一种解释指的就是二十四块脊椎骨。松肩是开锁的第一关。大家就不要和自己的肚子、腰较劲了。尤其不要人为的去控制呼吸,平时怎么喘气就怎么喘气,别难为自己。

第一点,心态上要保持轻轻松松。别把练功夫当负担,宋世荣老先生说“要玩而求之”,这是太极拳入门的钥匙。大家要往轻松愉快里练,往神清气爽里练。站桩的时候可以听轻松的音乐,可以看风景。 刚开始诸事不问,累也不管,错也坚持!先在姿势大概正确的前提下保持时间。最起码冲到四十分钟,然后再往里面转。大家放心,这个阶段筋骨疲劳酸痛是很正常的,每天只要不超两个小时的标准训练量,想落下毛病也难!

第二点,重心在前脚掌上,保持下肢三节(胯、膝、踝)的弹性,千万不要把腿站死了。站满脚跟是其他训练体系的要领,后面的训练步骤有其特殊要求。虽说太极拳各宗各脉殊途同归,但是起始阶段大家不要乱套用。人家是有传承的,练到一定阶段,老师会告诉他,怎么调整一下,人家功夫就上去了。那个要领你不知道,还一直站在脚跟上,时间长了,很容易伤后脑。

第三点,颤抖是好事,出汗也是好事,不用担心。长辈说“出完大汗出臭汗,出完臭汗出细汗,出完细汗出香汗”。到了只细细出汗,但不疲不喘才算进门。刚开始大汗淋漓的关是一定要过的。抖是调整内里的上乘法门,妙处说不尽,大家自己在练里体会,金子撒在地上,谁拣到算谁的。

第四点,“松肩”,但“肩”的问题不要多问、也别多想,记着“松”这个大要领,先站去。松肩涉及的要素太多,说不明白,越说越糊涂。其实就是耗的肌肉没劲了,筋就抻开了,筋一开就不用别人给讲了,自己就明白了。如果能把肩松下来,手就沉了,这是个标准。利用手的沉劲,进一步松肩,慢慢就把颈、背的筋腱抻开了。这样劲才能顺着脊椎沉下去,然后才能谈到练腰。

有几个观念必须贯穿在锻炼的始终:

一、抓住桩功的根本,舒舒服服的去站

传统的桩法是在舒畅中温养筋骨,而不是追求强度的静力性训练。累是必然的,但也是阶段性的,累过去了就不累了,这才是正常的,别以为累是长功夫的标准,更不要去追求疲劳。静态的桩功是如此,今后的动功也是这样,“慢练入道”,因为慢练是有氧运动,即使是抻筋拔骨,也只是韧带发酸,不会出现无氧运动的呼吸急促、心跳加速、气血上头的现象。一旦有这些现象,可能是意念过重,或者人为的追求强度,导致精神紧张,进而引起身体疲劳。这就大大违背了松静桩的本意。

二、脑子不要太累

松静桩脱胎于无极桩,无极的要求就是混混沌沌,有什么就体会什么,没有了就没有了,什么也不管。有些朋友练功体会精细的吓人。你光一处一处体会这些细节了,脑子怎么静?脑子不静下来,身体又怎么会真正放松?

三、不要盲目相信初级阶段的感觉

太极拳入门,最重要的是姿势正确,这一阶段的感觉是靠不住的。“感觉”不能作为检验自己功力的标准。感觉好,不代表练对了。没感觉,也不表示功夫不长。大家应该把注意力放在“调身”上,把松肩、舒适、气顺等要领做对,做到可以无意为之,自然而然的程度才好。尤其不要形成发贴子比“感觉”的心态。

一句话:站桩就是休息,就是滋养,绝不是体能锻炼,更不是头脑风暴,傻乎乎的站就好了!傻乎乎的站就行了!

四、要学会传统太极拳的学习方法

太极拳本身是一种技术,但学习的方式属于艺术类。 怎么说呢?这好比学书法,开始写得字歪歪扭扭,但是谁也不能说这是个错字,但从书法的角度来讲,这还不行。注意,“不行”和“错”是两个概念!错可以改,不行就要继续练!

现在有些太极拳友的问题,如肩膀酸痛、腰腿酸痛等,是因为筋骨强度还不够,而不是方法错。所以这类问题的答案,就是松松静静的去站。象练书法一样,一个不好看写十个,十个不行写百个,有志气的话就写一万个,你看到时候行不行!这一点,我们自己有体会,有些问题,当时百思不得其解,苦恼啊!等站个把月之后,让问都想不起来了,自然就过去了。

此外,太极拳绝对是个实践的学问。有些太极拳友的问题尽是理论方面的。研究问题有三个方面“是什么”、“怎么办”、“为什么”。我们就努力解决前两个,处理好这两个,功夫就可以上身。至于“为什么”,就是纯理论,这个先别管。陷到这里面,就没完没了。事实上太极拳友也体会到了,有些东西,即使你不明白,只要按着老师说的做到了,马上就有效果,不用花什么意念啊,寻找什么解释啊。

古代老前辈用阴阳五行解释太极拳,有练出来的,也有练不出来的。民国的时候,引入了西方体育的理论,还是有的能练出来,有的练不出来。所以理论这个东西,是解释结果的,就像经济学理论,它和赚钱本身是两回事。

既然咱们是练传统太极拳,就先把思维换成传统的。咱们现在就奉行老祖宗的实用主义,怎么练身体好,就怎么练。至于为什么?还是留待以后,我们再慢慢研究。西方逻辑的、思辨的思维方式,大家可以在功夫上身之后,再捡起来,那时才能说是用科学的观点分析太极拳。想把理论全弄明白了再练,就什么都练不出来了。

以上只是初级阶段的要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