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论教育

名家论教育

我的教育信条(杜威)

杜威:教育即生长

爱因斯坦:论教育

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体系 教育的23常能--陶行知

陶行知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一)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二)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三)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四)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五)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六)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七)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八)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九)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十) 陶行知永不退色的教育思想(十一) 陶行知永不褪色的教育思想(十二)

托尔斯泰如是说(一)

托尔斯泰如是说(二)

托尔斯泰如是说(三)

托尔斯泰如是说(四)

托尔斯泰如是说(五)

托尔斯泰如是说(六)

托尔斯泰如是说(七)

钱理群

中学校园文化建设:一项不可忽视的教育工程 直面中学教育的深层次问题

做教师真难,真好

致青年朋友(一)

致青年朋友(二)

致青年朋友(三)

刘铁芳

何谓班级民主管理

必须超越技术主义

点亮我们的心灯

伟大的教育者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该给孩子什么样的班级生活

肖川

道德教育的目标

自述:我受教育的经历

我的教学主张

教师的六个学会 建基于信仰的教育 教师的幸福人生与专业成长 成为知识分子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一)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二)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三)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四):假如我能做一个校长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五)

肖川教育随笔精华实录(六):作为理想主义者的教师

周国平

比成功更重要的

周国平论教育(选、三)

周国平论教育(选、二)

周国平论教育(选、一)

做一个有灵魂的人

教育的七条箴言

张文质:

在逆光中行走(节录)

教育是慢的艺术(一)

教育是慢的艺术(二)

李镇西:初当班主任

吴非:反抗需要勇气和底气

吴非:论校长的教育使命

朱小曼:班主任与班主任工作——一种值得重视和挖掘的教育资源 许锡良:对习惯的追问 ——评魏书生先生的习惯

许锡良:教育评估正在将中国的教育引向死路

许锡良:能够让学生喜欢的学校才是好学校

李石华: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选一) 郑杰:为什么教育家办学可能是有害的

薛涌:张磊为什么把钱给了耶鲁

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自由!

品格之忧(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选一)

一旦失去信任,沟通再无可能(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选二) 当教育不再强调育人(徐九庆:《中国教育怎么了》(选三) 朱永新:追问教育的原点!

张志勇:做敢于直面“真教育”的勇士

冯骥才:人文精神是教育的灵魂

张志勇:都是教育体制惹的祸?

奥巴马:构建美国全面而有竞争力的教育体系

奥巴马总统对全国学生在线演讲的讲稿全文

奥巴马:美国的未来取决于什么?

聆听大师的声音

聆听大师的声音(一)

聆听大师的声音(二)

聆听大师的声音(三)

牛顿语录

教育是没有用的

林格:教育是没有用的(一)

教育是没有用的(二)教育之困

教育是没有用的(三)回归教育的纯真

教育是没有用的(四)全面依靠孩子

教育是没有用的(五)教育的目标是焕发人性光辉

第56号教室的奇迹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一)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二)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三)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四)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五)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六)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七)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连载,八)

政策 法规 规定 条例

教育名言大全

班主任管理经验50条军规

高中教室189条常用标语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教育部:《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关于进一步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意见

2006: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班主任工作的意见

四大亮点:教育部解读《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持续提升高中教学质量的18条建议

未成年人健康上网指导

升学率不得作中国教师考核指标 如东县实验中学教师“每日十问”

哈佛图书馆自习室墙上的训言

世界人权宣言

美国全国教育协会教育职业道德规范

21条学生品德规范准则

其他类

关于举办“全国班主任队伍建设及专业发展高级论坛”的通知 杜朗口“热”的“冷”思考

高校招生将添两道门槛 未来10年年年扩招

中国教改方向是“去官场化”

如果不是真心热爱,就请不要当老师

优秀班主任的五项追求 陶行知与南京安徽公学

思想者:教师的应然追求 择校费有碍教育公平

艺莲苑里的生活教育 电子图书馆

电子阅览室

孔庆东:温酒一杯话高考

《高三》

把学生带到高速公路的入口处

快乐班主任守则

班主任一定要面对的9个问题

辽宁本溪一中学校长涉嫌贪污千万元被批捕

广东紫金限期清退代课教师 执教17年补偿9千元落泪 农村代课教师新年集体遭清退 与学生合影落泪

“中国反传统教育全才培训机构”训练营中14岁男孩被打成病危 广西南宁通报"网瘾少年"被打死案

行走学校无法无天 意料之中的必然

杨永信网络成瘾戒治中心:86条规定

徐向阳的“行走学校”

戒除网瘾的“魔鬼训练营”(视频)

谁养大了“治网瘾”产业?

令我无语的“教授”

WOW公会会长与陶宏开的一次电视PK

河南新密高三生自杀 遗书不满学校不正之风

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

国际视野下的中国高等教育

改变一生的五句话

数子十过,不如赞子一长

我们离成功还有多远?

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

侮辱教师,教育民主失衡的结果

父亲,原来可以这样做

一位浙大教授令人寒心的演讲

为什么上大学

不上大学也可以

给所有还在大学中徘徊的人 学校还是要慎提“开除”

我为你骄傲

导致学生缺乏学习兴趣的主要原因到底有哪些? 中国教育之“九问”!

我心中的班主任

又一个“早教”的悲剧

假如今天是我生命中的最后一天

我与一个高三逃课生的网聊

写给我亲爱的女孩们

愈行愈远的教育

多元智力理论的教育价值

新教育的时代使命

为幸福而做教师

也问易中天 励志培优咋就摧残人性?

驳易中天:励志非立志

世界上最大的教室和最坚强的学生

“另类教师”需要的是勇气

好一位老板老班

初识老板老班

我与老板老班的不期而遇

让学生进入学习轨道

看韩国教师惩罚学生

教育不转型 国人只能当苦力

超常规行为引发的思考

美国的一节语文课和中国的一节语文课

中美招聘广告的差异

从教师心理研究热点看30年“好教师”标准的变迁 如何选择一所理想的高中学校

中国的男人需要一点性感和阳刚教育

毕业班的中后期管理

高三典型心理10问

高三学生如何选择专业

自习课上16岁男孩跳下五楼身亡 家属校园内讨说法 《中国青年报》:班干部,选出来

感动中国的10大灾区教师

四川安县考生“巨型教室”中积极备战高考 高考改卷内幕

对江苏省美术高考统考评分的质疑

2008高考作文中的搞笑语句

一张凳子引发的改变

非教育类

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关于班主任的绝对雷人搞笑的两个小品(上) 关于班主任的绝对雷人搞笑的两个小品(下) 中国只是体育大国,还不是体育强国

中国公路奇观

很难看到的瞬间------绝对让你大饱眼福 原谅我们吧,炎黄!

女娲隐藏的密码

暴富秘籍

现在的歌名越来越怪了

 

第二篇:《论教育》——绪言

《论教育》——绪言

论教育

何谓教育?《说文解字》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上施故从文,下效故从孝”。“育,养子使作善也。不从子而从倒子者,可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

“教”:左右结构,左边是个孝字,右边是个文字,此字意味深长的告诫世人:人不能不孝,人不能不学文化,孝离不开文,文离不开孝,孝子学文是谓受教。“上”:教者(父母、老师、长辈、领导、宗教家等),上所施,是指教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是在教被教者;“下”:被教者(子女、学生、晚辈、员工等),下所效,是说被教者都在自觉与不自觉地学习、模仿父母、或老师、或长辈、或领导等教者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所以,父母、老师、长辈、领导等教者的一切言行举动在子女、或学生、或晚辈、或员工等这些被教者的面前能不纯善幺?是故上行善,则下学善;上行恶,则下作恶。此上行下效之哲理,世人不可不知!

“育”:上下结构,育字上面的字是一个倒写的子字,故说“不从子而倒子者,可谓不善者可使作善也。”善的反义的是恶,“不善者”就是恶人。“育”,就是把颠倒了的东西再倒过来放在原来的地方,以此义理来形容教育的力量是能够使人转恶为善的。“人之初,性本善”,现在善颠倒了变成恶,如是再把恶颠倒过来就是本来面目的善了,这就是“育”的哲理,世人不可不知!

教育二字的意义,完全是依汉字之结构而阐析,既发人深省,又妙不可言。故汉字不仅仅是智能的符号,也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更是世界人民的共同文明。

一 教育应回归本质

教育二字的本义来自于自然,人,也是自然生物,故教育应回归自然,回归本质。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其本质有四。一是童蒙养正;二是依人之本性;三是有教无类;四是慈悲为怀方便为门。

(一) 童蒙养正

童蒙养正是教育的基本点,也是教育的根本点。故教育回归本质,必从童蒙养正始。

《易传?彖上》说:“蒙以养正,圣功也。”蒙:还未启蒙、发蒙的儿童。养:教养、教育。正:天真纯正的品性。圣功:圣,不是指圣人,此借喻是教养蒙童的教育者(泛指父母、幼儿园老师、小学教师、艺术家、作家等等);圣功,此借喻是指教养蒙童的教育者真正将蒙童养育成为品性端正的人格,其功德就如同圣人之功德。这句话的现代意义就在:真正的教育者应该懂得,培养品性纯正、人格端庄的人才,一定要在还未发蒙的儿童时,就应以圣贤之教向童蒙言传身教,使之耳濡目染,使之潜移默化,这才是与圣人所做的事情无二无别。所以,真正培养能为国为民为众生服务的人才,是要在其童蒙时就要为其奠定好圣贤教育的品行根基,此才是教育的真正本质。

童蒙养正的受教时期,就是现代教育的幼儿园、学前班的教育阶段,这个时期就是童蒙养正的最佳时机。例如,毛泽东一生“为人民服务”和“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的贡献”的伟大品德,就是在童蒙时养育的,毛泽东曾说,“我小时候读过六年孔夫子的书”。所以,培养真正的品德端庄的人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家庭、学校、社会不污染童蒙,只要家庭、学校、社会有机会让童蒙学习到圣贤之教,则品德端庄的真正人才自然成就。故教育是一件非常简单的事情,培养人才也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只要不污染儿童们就成功。

(二) 依人之本性

教育,应遵循人之本性而教育之,则事半功倍。人之本性是什么?“教子以幼”和“愤启悱发”。“教子以幼”,是针对少儿的教育方法;“愤启悱发”,无论儿童、大人都适用的教育方法。

1. 教子以幼

《颜氏家训?教子篇》说:“孔子云: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是也。俗谚曰:教妇初来,教儿婴孩。诚哉斯语。”为什么要“教儿婴孩”呢?因为“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颜氏家训?勉学篇》又进一步举例解释说:“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吾七岁时,诵《灵光殿赋》,至于今日,十年一理,犹不遗忘。二十以外,所诵经书,一月废置,便至荒芜矣??幼而学者,如日出之光。”这段1500年前的祖训,非常科学的告知了世人:人在幼小的时候,思想非常纯洁没有受到污染,故精神集中,注意力专一而记忆力惊人,“固须早教,勿失机也”,这就是说,对孩子的教育,一定要从儿童开始,千万不要错过这个良机;人成大以后,思想就复杂起来,行为自然松散,贪图安逸生活,故精神不能够集中,注意力不能专一而记忆力恍恍惚惚,似有似无,如果是到了这一个情景之下才去教育孩子的话,则教育的质量也就大大的降低了。现代科学研究证明,事实正是如此。

例如:人类的听觉神经在0——3岁就发展成熟60%——80%;人类一生所需要的脑细胞在0——3岁就几乎定型了;人类的听觉神经在4——6岁就发展成熟70%——90%;7——13岁,人类的听觉神经完全发展成熟。也就是说,人类的记忆力,在人生中的0——13岁时就完全发育成熟,13岁以后,人类的记忆力不再增长,反随着年龄的增长,记忆力而不断衰退。13岁以后,人类的记忆力虽然不再增长,但是人类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却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故孔老夫子说:“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教子以幼”应以人之自然本性分两步进行。

第一步:0——13岁的儿童,只能培养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培养孩子们的记忆能力和语言会话能力。

孩子们的本性是天真,是无邪,是好玩,是好奇。所以0——13岁的儿童,让孩子们天天感觉到读书好玩,读书快乐,没有压力,十分轻松。其教育方法就是要让孩子们读诵儒家经典《弟子现》、《三字经》、《四书五经》,使之滚瓜烂熟,这样不但将孩子们的记忆力培养得根深蒂固,而且使孩子们与人沟通的语言能力也自然养成,更重要的是孩子们读书的兴趣被培养起来了,而使得在学校的学习教材内容自然也变得更加容易懂得,此一举三得之功,利自利他利民利国。

在此阶段中,教育者必须注意五点。

其一,不要教孩子们认字,因为读书多了,自然会认字,故认字不教就会。 其二,不要教孩子们写字,因为会认字就自然会写字,故写字不教就会,但可以教书法。

其三,不要教孩子们作作文,因为写文章不是教出来的,而是从读书之中熏陶而得的灵感灵知,所以背书多、读书多的孩子,其文章也自然写得很好,故作文不教就会。

其四,不要教孩子们理解所读课文的意思,朱熹说:“读书千遍,其意自见。”苏东坡说:“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朱熹和苏东坡两位大师所说,就是孔夫子所说的“温故而知新”的道理,所谓功到自然成,故课文之意不教自明。

其五,不要教孩子们考试竞争,这样做法不但影响孩子们的读书兴趣和情绪,而且增加了孩子们的心理压力,觉得读书太苦而厌倦读书,使之摧残孩子们的天才、本性。例如,近代中国几十年以来再也没有培育出一位如毛泽东、鲁迅、钱中书、章太炎、钱学森等一样的大师级的人物出来(中央电视台《新闻调查》20xx年4月22日节目报导)。

以上五点,一至四点就是顺应人之本性而教的自然结果,自利(老师教学简单化了)利他(学生读书轻松愉快,又学到了真正学问);第五点是违背人之本性而教的结果,此恶性循环害自害他。真正人才的培养,不是靠考试竞争而得,而是靠环境的熏陶、气氛的的渲染,教育者的耳提面命,学习者的潜移默化而成就的。如孟母三迁,孟子直接拜读孔子之书而成为亚圣之史实,学者不可不知!不可不觉!

第二步:13岁以后,才能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们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 人类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为什么要到13岁之后才能够去培养?是什么原因?一是因为人类的思维能力、理解能力是从13岁开始才慢慢形成并缓慢成熟,所以人类在13岁之前所有学到的、所记忆到的学问,在13岁之后的几十年之中,才有能力去思维,才有能力去理解,才有能力去实践,才有能力去证实;二是因为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知识的学习,完全是靠思维能力和理解能力而才能够学成的,故人类要到13岁之后才能承受数学、物理、化学等科学科目的学习压力,此是人之本性,决定不可违背,否则文理两科的教育都遭失败,现在的教育结果正是如此,故家长们、老师们应当猛醒了!

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与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教育理念。记忆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培养是:不懂就要教,教多了就自然懂,等到懂了时再教就来不及了。为什么?人长大了就不听话了。

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不懂不能教,越教越胡涂,越教越失败;所以数学、物理、化学是要懂了才教,教多了就更加懂。只有这样,就才能够培养出孩子们学习科学理论的兴趣和爱好,就才能够培养出孩子们为科学技术创新、为科学事业献身的崇高理想。

由此可知:记忆能力、语言能力的培养,是靠把握时机,是靠耳渲目染,是靠潜移默化;思维能力、理解能力的培养,是靠把握时机,要根据靠个人兴趣和个人爱好,来不得半点虚伪和勉强,学者不可不知!不可不觉!

2. 愤启悱发

《论语?述而第七》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句教诲的意思是:孔子说:读书没有激愤的心情,就不能启发思维;心里没有对学问产生疑问,就不能发现新的学问。面对只有四个角的物品,已经告知了一个角而不知道有其它三个角的人,则不要再讲新的内容了。

“不愤不启”。中国字是智慧的符号,愤是竖心傍的字,故愤字,表示激动的心情。“不愤”,就是没有激动的心情,寓意不爱好读书、不想读书、对读书不感兴趣等等心态,这样的人当然就“不启”了。也就是说,一个人心里没有读书的激情,他就不想动脑子,而一个不动脑子的人,他会启发出自己的思维吗?当然不会。所以“不愤不启”这四字真言,就是孔子教导我们自己、或孩子、或学生在读书的时候,一定首先要把自己、或孩子、或学生的对读书的兴趣、爱好激发、培养出来,因为只有想读书、想学习的人,就才会动脑筋,人的脑筋一动,思维自然也就启发出来了。一个人的创造力是无限的,然而一个人的创造力却来自己的心。如果自己的心对某一方面有兴趣,则自己的心就会被激发起来,就会发愤的学习而成才,这样的实例在历史上很多很多。

例如,《三字经》说:“苏明允,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若梁灏,八十二,对大廷,魁多士。”“苏明允”就是苏东坡的父亲,他在二十七岁的时候才开始发愤读书,结果他和两个儿一起成就为唐宋八大家,历史上一家人出了三位大师级的人才,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若梁灏”就是五代时后宋的梁灏老先生,他在八十二岁的时候还能考上进士,而且在殿试的时候对答如流,结果一举夺魁成为状元。由此可知,只要是一个人读书有了兴趣和激情,他就才会发愤向上,则他的思维也就会自然而然的启动起来,则一定是没有年龄限制的了,也就是说,无论什么年龄阶段的人,一律是可以成才、成就的。此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不懂!

“不悱不发”。悱:这个字很怪,《说文解字》没有记载此字,《康熙字典》和《辞海》均没有单一悱字之义的解释,而且都是以宋朝朱熹所注《论语?述而》“不悱不发”为结论。朱熹说:“口欲言而未能之貌。”《辞海》将朱熹所注翻译为:“心里想说而说不出来。”中国文字是智慧的符号,例如:凡是代表口说的语言文字,哪一个字没有带口傍、或带口字的呢?又如:凡是代表心想的语言文字,哪一个字没有带心傍、或带竖心傍的呢?再如:凡是代表植物的语言文字,哪一个字没有带木字傍、或草字头、或竹字头的呢??所以这个“悱”字有奥妙!朱熹将竖心傍当成口傍来解,这是完全违背汉字的原理原则的,谬之毫厘,失之千里!所以,一个观念的错误,就会导致整个教育的失败。

悱:竖心傍加一个非字,非者:不是、不、不对、反对。所以,一个人把书读好了,就要开始研究学问,而学问并不一定都是真理,因为一种事物就只有一个真理,因此,我们在研究学问的时候,不能一味的不假思维而照单全收,而是要用心思考学问,善于提出疑问,善于否定、善于发现,只有这样,才能去伪存真,才能去旧迎新。这一个问题上,孔子为我们子孙后代做出了很好的榜样。如孔子删《诗》、《书》,定《礼》、《乐》,注《易经》,编《春秋》,就是最好的证明。所以,“不悱不发”,就是孔子教育我们子孙后代要敢于对事物提出疑问,或敢于否定谬误,或敢于修正不足,只有这样,就才能发现新生事物,就才能发现真理、肯定真理、落实真理。

例如,孟子学习孔子,他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提出了“民贵君轻”思想;提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思想;提出了“学问之无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的思想。这就是孟子对孔子的思想、学说的“悱”。所以,“不悱不发”,有悱就有发,这就是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也是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不明白!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面对只有四个角的物品,已经告知了一个角而不知道有其它三个角的人,这种人为什么不要对他再讲解新的内容了呢?比如:有一个人天天坐在桌子边吃饭,则告诉此人这张饭桌的一个角(这就是“举一隅”),问此人这张饭桌一共有几个角?结果此人回答不出来(此就是“不以三隅反”),这就证明了“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人,就是一个没有基础知识的人,就是一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人。所以,现在面对的是一个没有基础、又不想学习、又不动脑筋的人,如果越是继续讲解新的内容,他就越来越不懂了,因此孔子才说“则不复也”。因为你再讲解新的知识、新的内容,不是教育他,而是害他更加的不想学习、更加的厌烦学习,这就叫做教育上的恶性循环,现在这些不想学习、厌烦学习的孩子们,还有谁不是这种情况所造成的呢?所以,我们的老师,我们的家长,我们的社会,再也不能走这一条教育上的恶性循环之老路了,当猛醒了!

《论语?雍也》说:“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因此,面对没有基础,又不想学习、又不动脑筋的这些“举一隅不以三隅反”的

人,只能从基础教起,只有将其学习的兴趣、爱好、激情培养出来,就才有可能达到教育的目的。所以,“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这是孔子教育我们子孙后代:当自己学习和教育别人时,一定要从基础学起,学习一门知识,就要掌握一门知识,这一门知识还没有学习好,就不能学习新的一门知识。这就是教育的本质,我们不能不清楚!

(三) 有教无类

《论语?卫灵公》说:“有教无类。”这句圣人的教诲,给世人两个重要启示。一是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无论贫富贵贱人人平等;二是教育人的方法不能千遍一律,而要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

孔老夫子68岁开始教学到73岁仙逝,教学生三千,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贤人,此教书育人成果,在中国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什么原因?就是“有教无类”。孔老夫子的教学活活泼泼,自自然然,实行彻底地开门办学方针,流动办学,以社会为课堂,以六艺为教学内容;教育学生因人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施教;没有小学、中学、大学分别;没有考试,没有文凭;没有贫富贵贱之分,没有年长老幼之别。孔老夫子教而无教,无教而教的育人方法正是教育的本质。所以教育回归到本质,就和教育的成果成正比例。

“有教无类”就是自自然然教与学;就是活活泼泼的教与学;就是轻轻松松的教与学;就是教喻于学,学喻于教,教学一体,学教合一。简言之,教育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无定法可依,真是大道无道,“道法自然”。

(四) 方便为门

“方便为门”既是佛陀教育的教学宗旨,也是佛陀教育的教学方法,它与“有教无类”无二无别,但境界高于“有教无类”。因为“方便为门”的服务对像是尽虚空遍法界的一切众生,而“有教无类”的服务对像只是限于人类。“方便为门”,即是“佛氏门中,不舍一人”。“不舍一人”,就是受教育的机会和权力无论贫富贵贱、无论有情无情一切众生平等。“方便为门”,就是指教学的方法要因人

施教、因众生施教,因时施教,因地施教,因事族教,释迦牟尼佛慈悲到了极处,其教育众生的教学方法有八万四千种无量法门,可谓亘古未见。法门,就是教育的方法。因此,释迦牟尼佛的教学成果是一千二百五十五人都成正果,亘古未有! 佛陀教育不但自自然然、活活泼泼、轻轻松松,而且“无缘大慈,同体大悲”。佛陀教育的本质:教育众生认识真正的自我,帮助众生恢复真正的自性,启迪众生开发智慧。所以接受佛陀教育,不但是“人生最高的享受”,而且是让人生享受到了最高境界的学问,让人生享受到了最简单、最至诚、最至善的教育方法,故佛陀教育就是至善圆满的本质教育。

二 教育方式

教育方式有四大类:一是家庭教育;二是学校教育;三是社会教育;四是宗教教育。此四种教育关系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互为因果。所以一个真正的人才是要接受四种教育的洗礼,而且四种教育都要学习合格。

(一)家庭教育

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传统教育之灵魂,是一切教育之根基。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是胎教和五伦、五常、尊师。

1. 胎教教育

家庭教育是从胎教教育开始的,这是祖先们真正的教育智慧。

《烈女传》记载了享国800余年的周朝王妃太任的“贤行胎教法”。《烈女传》说:“太任之性,端壹诚庄,维德之行。及其有身(身孕),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淫声,口不出傲言,能以胎教子,而生文王。”周文王是历史上著名的笃行仁义、敬老慈少、礼贤下士、具圣智慈理的君王。这则真实的历史记载,无疑是给现代家庭年轻夫妻的一剂清醒剂,一篇启示录。

《颜氏家训?教子》也说:“古者圣王,有‘胎教’之法,怀子三月,出居别宫,目不邪视,耳不妄听,音声滋味,以礼节之。”由此可知,胎教教育源于古代帝王推广而流传至今的。此祖宗之德泽,滋今人之福田,润今人之心田,守德!惜福!

胎教教育相当科学。例如,中央电视台《健康之路》节目报导(20xx年)了北京儿童医院的专家研究结果:将怀孕七个月左右的孕妇睡在床上,放当今流行的摇滚音乐,利用B超图像发现孕儿在母体中全身像抽筋一样颤抖,当音乐改成悠雅的古典音乐时,则发现孕儿在母体中全身舒展轻松自如。这个研究表明了孕儿在母体中,就能对外界产生见闻知觉。所以,年轻的夫妻如果想生育一个像周文王一样的旷世奇才,果然按祖训接受胎教教育,则肯定如愿以偿。有哲人说,母亲是儿女的第一个老师。此真理之言!

2. 五伦教育

父子,夫妻,兄弟,君臣,朋友这五种自然关系合称五伦。五伦是天地之大道,是人伦之纲纪。五伦之序谓之道,五伦和谐是谓德。五伦之道是自然之理!五伦之道是:父子有亲,夫妻有别,兄弟有序,君臣有礼,朋友有信。

五伦之德是将五伦之道具体落实在生活当中。五伦之德是:《三字经》云:“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有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此十义,人所同。”

五伦教育,是家庭教育的第二关,这一关十分十分重要。为什么?五伦教育不但是人类最根本的道德标准,而且是人类日常工作、日常生活、日常处世待人接物的最根本准则。《三字经》说:“养不教,父之过。”若家庭教育没有五伦,若做人不知有五伦,则人和动物又有何区别?

做事必先做人。纵观古今中外,无论是政治领袖,还是商家鉅子, 无一不是五伦之楷模。故做人成功,其事业则必定成功,此就是种善因必得善果之哲理,人不可不知!

家庭五伦教育不是用来说教的,而是要求父母以身作则做到的,行胜于言。也可以说,五伦教育就是无声的教育,就是让儿女们耳濡目染、潜移默化的身教。所以五伦教育非常简单,只要做父母的自己按照五伦的标准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则子女们自然养成“父子恩,夫妇从,兄则友,弟则恭,长有序,友与朋,君则敬,臣则忠”十义。此举手之劳的最高境界、最高成就、最最简单的教育方法,为人父母者不可不知!为人父母者不可不做!

3. 五常教育

五常学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根。《三字经》说:曰春夏,曰秋冬,此四时,运不穷;曰南北,曰东西,此四方,应乎中;曰水火,木金土,此五行,本乎数;曰仁义,礼智信,此五常,不容紊。”所谓五常,就是天、地、人、自然合一的、不变的规律,习惯上称为“天人合一理论”。五常在天叫五季。即:春、夏、长夏、秋、冬;五常在地叫五方。即:东、南、中、西、北;五常自然叫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人之自性叫五常。即:仁、礼、信、义、智。

人从母体出生一来到这个世界上,就自然受到天时、地理、人事、万物的制约,故人不能胜天,人只能顺天。五常教育就是教导人要顺应天时,顺应地理,顺应人性,顺应万事万物,此和佛陀教育之礼敬诸佛,随喜功德,恒顺众生,善巧方便的教导无二无别。

五常教育就是教人顺应自然之理,教人回归到人自己的自性德能——仁、礼、信、义、智。儒家五常教育与佛陀教育五戒是一不是二。不杀生是仁,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偷盗是义,不饮酒是智。

仁礼信义智五常之义来源于木火土金水五行自然之理。即:木主仁,火主礼,土主信,金主义,水主智。五常教育,就是喻借自然界表法的教育。

木主仁。木为什么等于仁?木就是植物,植物在自然界中,只有奉献,没有毫分索取,故木主仁。所以孔老夫子说:“仁者乐山,仁者静,仁者寿。”的确,世上难见百年人,千年树木随处有,此就是“仁者寿”之真实写照。

火主礼。火为什么等于礼?火将自己的光和热照亮别人、温暖别人,而自己无欲无求,这不就是礼的本来面目么?

土主信。土为什么等于信?地大物博,地生万物,无论什么人只要合情、合理、合法的向大地求取矿物,求取动物,求取植物,求取食物等等,大地有求必应,这就是信!

金主义。金为什么等于义?义是正义,是正义气概。万物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五行春木、夏火、秋金、冬水,故秋收代表五谷丰登,用金器割下五谷枝杆收取五谷,使之颗粒归仓。这种割收代表正义,而植物舍身成仁代表深明大义,这不正是人类所需要的么?

水主智。水为什么等于智?古时之水没有污染,使之清沏明净,一眼就能清沏见底,水中之物,一目了然,没有障碍,故水为智,名符其实。水性奔腾不息,此寓意为见闻广博,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无止境。所以孔老夫子说:“知(智)者乐水,知者动,知者乐。”此真理之论,意味深长。

五时、五方、五行、五常??多即是一,一即是多。五常教育的方法自自然然,随处随时都可以借物施教,借事明理,使之“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