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经经典名句

金刚经经典名句

1、念起即觉,觉即不随。

2、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3、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4、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5、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6、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应无所住处生其心!

8、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9、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10、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1

菩提。

11、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12、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13、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14、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15、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16、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17、如筏喻者,法尚舍,何况非法。

18、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19、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20、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2

21、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22、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23、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24、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25、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26、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27、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28、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29、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3

30、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31、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32、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33、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34、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35、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36、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37、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38、人生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

39、诸行无常,是生灭法,生灭灭已,寂灭为乐。

4

40、迷途经累劫,悟则刹那间。

41、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42、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43、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44、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45、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6、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47、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

48、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49、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5

50、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51、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52、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53、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54、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55、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56、是法平等,无有高下。

57、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58、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59、所作福德,不应贪著。

60、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6

61、实无有众生如来度者。

62、应如是生清净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63、不取于相,如如不动。

64、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65、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

66、如来者,即诸法如义。

67、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

68、若菩萨通达无我法者,如来说名真是菩萨。

69、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

7

70、说法者,无法可说,是名说法。

71、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72、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

73、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74、如来说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75、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76、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77、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78、如来不应以具足诸相见。

79、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

8

80、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81、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82、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

83、诸心皆为非心,是名为心。

84、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85、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86、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9

 

第二篇:金刚经解读

金刚经解读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

【解】此乃经题,梵语译文。金刚喻自性,般若喻智慧,波罗蜜喻自性之玄妙,由此岸到彼岸之殊胜。经题之意为:本性妙智慧到彼岸。亦可译作:由修自心到见性证菩萨之途径(这里〖经〗通〖径〗)。

修道证果的过程,是由此岸到彼岸,由有到无的过程。有道是:念经不如解经,解经不如悟经,悟经不如无经。念经是文字般若,悟经是观照般若,无经是实相般若。有是此岸,无是彼岸。

金刚喻自性。自性是什么呢?自性就是自己的本性,灵觉,又叫本来面目。孔子曰:天命谓之性,率性谓之道,修道谓之教。本性由天赐,如如不动,不生不灭,清净无为,万法具足。但红尘众生,住五浊恶世,因六尘所染,物欲所蔽,血心用事,自性被污被遮,灵觉不现,所以才有修道一事。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译读】此经是中国南北朝秦姚时期,深谙释佛三藏正法、被称为人师的鸠摩罗什翻译的。

【解】三藏,即经藏律藏论藏,共分十二部。经藏诠心法,律藏阐戒律,论藏辨邪正。 说明:此金刚经分三十二品,是梁武帝儿子梁昭明太子所分,一千多年了,一直沿用至今。

第一品 法会因由分(会集说法,由此起因)如是我闻。

【译读】如此这样,我闻得大道。

【悟解】如是我闻,是佛经开头的通用语,是经之题眼,是经之中心。如,如如不动;是,这个,这里。〖如是〗形容大道,生天生地生万物之真道,在天谓道,在人谓性。我,真我;闻,听到了,明白了。〖我闻〗形容我由〖这个〗闻到了天地之真道,从〖这里〗见到了自己的真如本性。读经之人,若能悟到佛说的真理,就能明心见性,就是〖如是我闻〗,即我闻如是。

一时,佛在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与大比丘众,千二百五十人俱。

【译读】那时,佛在舍卫国道场与一千二百五十名僧众弟子,说此金刚般若波罗蜜经。

【悟读】佛经的话,大多言在此,意在彼,所以要悟,才能见真。一时,佛传道之时,亦是佛弟子闻道之时。舍卫封存,佛所住的地方,这里形容自性所居之处。祇树给孤独园,本是孤独长者所捐,却是形容自性所居之四周环境,有如〖紫竹林中观自在〗之意。〖千二百五十人俱〗更有奥妙:我们可想而知,佛说法该不止一千二百五十人到会吧?该不会每次法会都一样的人数吧?一理化二气,二气生五行,得道在十方。此数目实际是形容各种因缘成熟,万事万物圆满,正是师徒契机之时。

尔时,世尊食时,着衣持钵,入舍卫大城乞食。于其城中,次第乞已,还至本处。饭食讫,收衣钵,洗足已,敷座而坐。

【译读】那天吃饭时间到了,世尊穿上大衣,手捧饭钵,去舍卫大城化缘。佛在城中依次化缘之后,返回住处。吃过饭,收拾好衣钵,洗了脚,铺好座垫,开始静坐守玄。

【悟解】着衣,穿大衣,表示佛对众生的恭敬,印度出家人在入皇宫见国王,升座说法和乞食时必着大衣。乞食,即化缘,佛本可不食,为了亲民,为令众生种福田,得福报,不食而食。洗足,示弟子改毛病,去恶习,光明自性。

读此段文字,觉知佛亦平常:乞食作福田,收衣息劳累,洗足离尘缘,敷坐入禅定。不用言谈,般若自现,因为法在日常,道在目前。

【注】如来十称号为: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间解,无上士、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

第二品 善现启请分(善现长老,启请师训)

时长老须菩提,在大众中,即从座起,偏袒右肩,右膝着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

【译读】此时,一位叫须菩提的长老,与诸比丘,围绕在世尊周围。只见他从座位上站起来,袒露着右肩,右膝跪在地上,双手合十,向世尊行礼,然后十分恭敬地对佛说。

【悟解】须菩提,又名善现(善于发现之意),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德高而年长,故称长老。袒肩长跪表恭敬,双手合十表一心不二,道在此间。

须菩提聪慧过人,又受佛指点,解空第一。在此金刚道场请佛说法,为的慈悲度众生。这部文字金刚经便是佛与须菩提的对话内容。

希有,世尊。如来善护念诸菩萨,善咐嘱诸菩萨。

【译读】真是难得的机会呀,世尊!如来最善于教菩萨们守护好自己的心念,最善于吩咐叮嘱菩萨们如何用功修行。

【悟解】如来,指释迦牟尼。诸菩萨,即各位菩萨,菩萨们。菩者,觉也;萨者,性也。菩萨即自性觉悟之人,所以凡能发菩提心的众生都是菩萨,自己菩萨,自在菩萨。希有,少有,难得之意。须菩提借此难得的机会启请佛训。

如来以救度众生脱离苦海这一大事因缘来到世间作佛,能随时以般若智慧护持菩萨,使菩萨自身清净,不起妄念,还以善巧方便咐嘱菩萨,让其功劳果圆满,早成正觉。有缘遇得佛出世,此等众生菩萨是善根深厚,机缘成熟才有的佛缘啊!

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云何住?云何降服其心?

【译读】世尊,那些具有善要、懂得要修行的善男信女,往往能发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心。阿耨多罗,无上之意;三藐,即正等(是法平等是正等);三菩提,即正觉(法法无我是正觉);菩提心,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即佛心。

善男信女发菩提心之后,如何住于菩提不退转,如何降服颠倒狂妄之心,不受世俗邪念所干扰,不被尘世物欲所污染,得以离色离相,开悟见性。须菩提的问题正是佛在此经中所要讲的中心问题,两心完全契合,心心相印。修道唯心,古时唯心,今时依旧唯心,所以须菩提的问题亦是我们当代修行人的问题。

佛言,善哉善哉!须菩提,如汝所说,如来善护念诸菩提,善咐嘱诸菩萨。汝今谛听,当为汝说。

【译读】佛说,好啊好啊!须菩提,正如你所说的那样,如来一向善于维护垂念菩萨们,善于叮嘱托咐菩萨们。你们现在仔细听着,我当为你们讲说。

【悟解】修道修心,学佛降心。众生能否作佛,全凭一颗心,故曰〖我心即佛〗。须菩提一发问,就问应如何降服其心,住于菩提心,此问正合佛意,两个〖善哉〗,说明须菩提与佛配合默契。佛曾赞叹须菩提:汝善得我心,善会我意,如汝所说,皆不错谬。所以佛当下应允:你们仔细听着,我当为你们解说道之真谛,法之妙理。(谛:真谛、妙谛之意)

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唯然,世尊,原乐欲闻。

【译读】无限诚信佛法的善男信女,如果你们有了追求无上正等的菩提心愿,应该如我讲的这样守护好真正的佛法,如我讲的这样降服那不时产生的虚妄之心。须菩提说,是的,世尊,我们都喜欢听你说法。

【悟解】应如是住,即应住如是。住,守护;如是,如如不动之真心、自性,亦称道心,佛心。能守护真心,便除了妄心,即是降服其心。唯然,是这样,须菩提得佛指点,心领神会。愿乐欲闻,指心愿迫切,乐意听佛说法。

此段文字之中心是两个〖如是〗。前一个〖住如是〗,是守护好道心;后一个〖如是〗,是说从此处降服妄心。〖如是〗是心法,是禅宗以心印心之妙法。佛说:吾有正法眼藏,

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佛称之为教外别传,弟子迦叶第一个得此法。此法便是正法,是直指人心之法,即〖如是〗之法,得此法就得道了。当然得道后还得修道、证道。

第三品 大乘正宗分(大乘之法,正宗无二)

佛告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降服其心。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各位菩萨大菩萨,你们应该如此这样(或于〖此处〗)来降服自己那虚妄之心(或来制止那些不正确的心念)。

【悟解】摩诃萨,梵文音译,意为大菩萨。如是,如这样,如这个,方寸福田,真如宝地,至善之所。应如是降服其心;自古佛佛唯传本体,师师密付本心,此句就是佛为弟子密传本体,密付本心。前边说了,〖如是〗,是如如不动之真心,是自性,是道,佛传的就是这个。

慧能六祖说,但用此心,直了成佛,何能简捷。学佛修道之人必须先度已,再度人,唯有降服了自己的心,住如是,才能以正法教化众生,这就叫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真正的菩提之心。

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若卵生,若胎生,若湿生、若化生,若有色、若无色、若有想、若无想、若非有想,非无想,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

【译读】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诸如依卵出生的、母腹受形成胎的,或因潮湿孳生的,无所依托凭业力化成的,或有形的、无形的,或是有思想的、无思想的,甚或排除妄念的,或妄念不尽的,等等一切生命,我都能使它们清净永恒,出离生死苦海,而达到涅槃彼岸,即进入光的世界,回归无的怀抱。

【悟解】无余,无烦恼、习气、妄想之剩余。涅槃,梵语音译,指圆寂,灵性归空时,寂灭清净,一切烦恼妄想尽皆空灭除,唯有涅槃妙心现前。灭度之,意为使它们寂灭清净,出离生死苦海,到达彼岸。涅槃又分为有余涅槃和无余涅槃两种,前者指涅槃后仍存有心念,是罗汉的境界;后者指圆寂后再无一切心念,是佛的境界。月慧菩萨说:无余涅槃已到了最上境界,超生了死了;到了究竟之地,圣凡无分了;到了纯清之所,不生不灭了。

佛如是寂灭度化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其神通与威力不可思议,无法以语言文字来形容;〖如是〗之真如自性之神通与威力亦不可思议,无法以语言文字来形容。

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

【译读】如此这样,我虽然灭度了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可事实上并没有什么被众生灭度。

【悟解】实无众生得灭度者,是因为众生须〖如是〗度,自性自度。众生生来无,生死本来寂灭,迷时则有,悟时则无,如睡里做梦,梦里有无数众生,醒来一个不可得,方知梦幻是空。

修行之人,众生(这里指心中一切妄念)灭度后,唯有菩提心现前,扬眉瞬目,均显禅机,却无踪迹;守护好〖这个〗,色相不起,依此修行,自成道理。这就是正觉。 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即非菩萨。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果菩萨心中持有我的相状,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长生不老,无生无灭的相状,那就不是菩萨了。

【悟解】我相,自我色身,有我相则有生老病死,身不空。人相,你我他,张三李四各有分别,则有恩怨爱憎,心不空。众生相,因众缘而生,范围很广,男女老少,花草树木及各种妄想杂念,性不空。寿者相,有寿命长短、生灭相状及各种相状的生续不断,法不空。此四相中,人相、众生相、寿者相都因我而生,舍了我,还有什么众生相、寿者相?还有什么物相、法相?如果把假我丢了,真我自然回归,立马见性。

请记住,有相性迷,无相性现。迷失佛性则有生灭,有生灭便是众生。所以佛说,有四相,即非菩萨。反过来,无四相,便是菩萨了,因为迷性见相,离相见性。

第四品 妙行无住分(菩提妙行,不住色相)复次,须菩提,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

【译读】再次,须菩提,菩萨于一切法,应无所执着,行无相布施。

【悟解】布施分内外两个方面。中国禅宗流行一句话:放下就是布施。人在红尘,最难得的是放下。放下即是丢开,一切丢开,自性清净,所以又有放下即菩提之说。此为内布施,外布施又分财施、法施、无畏施等。

〖菩萨于法,应无所住行于布施。〗无所住,就是不执形相,无形相就是般若,般若就是菩提心。菩萨于法,妙行无住,慈悲喜舍,普济群生。观音菩萨救苦救难,千处祈求千处应;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菩萨无分别,无对待。众生平等、是法平等是正等,无形无相、不法无我是正觉,正等正觉即菩提。

所谓不住色布施,不住声香味触法布施。

【译读】所说的是不执着色相而行的内外布施,不执着声音、香气、味道、感触、意识等尘念而行的内外布施。

【悟解】行内处布施时,不住色相,慈悲喜舍,财施法施,无布施之我,无受布施之物,三轮体空,便是自性智能。不住声香味触法,即是说布施时空了六尘,甚至空了时间空间,一切清净,便是自性般若。般若也不住,一切自然,无所用心,便是道。

修行人,一身可行七宝布施:眼不贪美色奇物是色宝布施,耳不贪好声音韵是声宝布施,鼻不贪喜嗅妙香是香宝布施,舌不贪珍肴美味是味宝布施,身不贪绫罗轻裘是触宝布施,意不贪名利恩爱是法宝布施,性不贪欲乐胜景是佛宝布施。由此可知,凡夫菩萨亦可以不住色声香味触法而行布施。

须菩提,菩萨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译读】须菩提,菩萨应当以如如不动之真心(自性)行布施,不执任何色相。

【悟解】无相布施即无为布施,不动真心之布施,就是布施时,自性清净,无有妄念,无所希求,不着任何色相,即使布施无量,也一切归于无。因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一切动静,出于自然,合乎天理;所行无住,不执不着,一切功德,归于性理。以上就是佛所说的〖如是布施〗,这就叫妙行无住。

何以故,若菩萨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

【译读】为什么呢?如果菩萨不执色相、行无为布施,那么他们所获得的福报和功德便不可思量了。

【悟解】有为法住相,有相则有大小多少,故福德可以思量;无为法无相,去相则无心无念,无大小无多少之别,故福德不可思量。有道是:有相难为道,无住便能玄;有相难返无相之都,无住方证菩提之果。所以说,有形有相皆是假,无形无相才是真。 佛行无为布施,拈花示众,虽只一朵小花,却可供养十方如来,可见其福德的不可思量。 须菩提,于意云何?东方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须菩提,南西北方,四维上下虚空,可思量不?不也,世尊。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象那虚空的东方,可以想象得出来吗?不可以,世尊。须菩提,南方西方北方,四维空间,上上下下,渺渺虚空,可以想象得出来吗?不可以,世尊。

【悟解】有形有相,才可思量。东方虚空,无大无小,无形无相,故不可思量、无法想象。南西北方及四维上下亦如是。事实上,虚空无东西南北之分,怎么可以思量呢? 此段文字,佛与须菩提一问一答,其意是为下文作铺垫,佛以虚空之不可思量来比喻佛性之不可思量。

须菩提,菩萨无住相布施,福德亦再如是不可思量。

【译读】须菩提,菩萨无为无相,普度众生,布施万物,所以福德亦如虚空广大无边,不可思量。

【悟解】菩萨无住相布施:观音菩萨大慈大悲,寻声救苦,有求必应;普贤菩萨不舍因地,修六度万行;文殊菩萨劝发菩提心,令得根本智;地藏菩萨幽冥救苦,地狱不空不成佛。菩萨们都以菩提心行布施,即〖如是〗布施,不住一切法相,内舍悭贪烦恼,外利一切众生,所以福德犹如虚空,不可思量。

菩萨戒经云:我本自性清净。菩萨若住相,本性何以清净?六祖慧能说,自性是佛,离性无别佛。所以修行人必须离开色相,才能守护自性。自性常如如,福德当无量。 须菩提,菩萨应如所教住。

【译读】须菩提,菩萨应该按照我的这种开示来把握真正的佛法。

【悟解】菩萨都是按佛的教导修行,尤其是大菩萨没有不离相的,无相的功德住于无相的菩提,却住于无相的自性(法身)之中,但又住之无住,自然而然,才是正住。正住亦无住,才是真住,才是佛说的〖如所教住〗。佛要求所有菩萨按这种理义去修行。 第五品 如理实见分(如理如法,实见妙有)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身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为所说身相,即非身相。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样?我们可以凭如来的身体相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吗?不可以,世尊,我们不可以依如来的体貌来认识如来的真实本性。这是什么原因呢?世尊,因为你所说的身相其实就不是什么身相。

【悟解】如来有三身:法身是自性之本体,不生不灭,永恒常在;报身是父母所生之身,有形有相,尘世活佛;化身是修成佛以后化成的许多身。

为保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呢?因为如来所说身相即非身相。世尊在这里说的身相是色身如来,父母所生之报身,有形有体,不是如来的真实本性,即不是如来法身。色身有相,法身无相,色身是假,法身是真。法身等同虚空,大而无外,小而无内,灵明空寂,无为而无不为,肉眼凡夫,谁能见得到呢?若是见到由法身如来显化的应身佛,也不是如来的真实本性,不能执着于相,读正文便知其理。

佛告须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大凡所有相状,都不是真实的。如果在修行过程中,所见一切相状,都能洞明它是虚无的,不真实的,不执不着,那么此人就能见到法身如来,即自性金刚。

【悟解】修行者应该明白,法身佛不离有相佛,因为无有众生即无佛;正如无水亦无浪。波浪即是水,众生即是佛(未来佛)。但若着了波浪生灭的相状,就难见到纯清一体的水性;众生若着人我诸相,就难见到纯善天真的自性。人生如梦,但谁都不知道自己在做梦,所以谁能洞明诸相非相呢?很难很难!只有修持有素、善根成熟的人,才能了知诸相非相,才能一闻佛法即悟道。若无根基,又无修持,但想超生了死,见性成佛,那就非找明师不可。

【注】明师是接线员知心法的大善知识,明自性金刚之人,即有道之师。

第六品 正信希有分(实信正法,希有难得)须菩提白佛言,世尊,颇有众生,得闻如是言说章句,生实信不?

【译读】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将来如果有那么些众生,听到佛说的这种大乘正宗之法的言辞章句,能生出真实的信心吗?

【悟解】如是,如这个,如如不动之真心。章句,洞章之句。洞是幽玄洞,渊深无底,章是真如地,彰明无遮;句是无字经,一句当天。此章句便是〖如是〗之道,不举而自举,不运而自运。

《最上心经》云:顿悟无生理,只缘一句深。顿悟一句,便超生死,〖此句〗何其珍贵,何其稀有!但又云:大地诸众生,至理而莫解。众生为何不解至理(真理)?〖只因业缘重,难解真如言。〗原来如此。

此洞章之句,是佛是法是僧,所以说是三宝心法,此法无人无我,正等正觉,所以是无上正法。正法必须正信(诚信、实信),但末法时期,不少修行人,舍本求末,不信正法,甚至诽谤正法。且看这个〖正〗字吧,〖止〗上加〖一〗,意为止于一,住于一则是正。此一,就是佛讲的洞章之句,正法眼藏,就是道。古人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圣。此〖一〗,佛家谓金刚,摩尼宝珠;道家谓金丹,黍米玄珠;儒家谓浩然正气,九曲明珠。三家都修这个。还有,佛家说万法归一,道家谓抱元守一,儒家曰执中贯一,回教称清真返一,耶教叫默祷亲一,万教都归一,都归〖这个〗,都归道。彻底相信吧,两千多年过去了,莫让须菩提长老佛再为众生不信正法而担忧吧。

佛告须菩提,莫作是说,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有持戒修福者,于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为实。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不要这样说,在我寂灭后,后五百年(即二千五百年之后),如果有遵循维护佛家戒律和修善积福之人,对于我说的道理,章句之法能生正信之心,并以此作为真实的教导。

【悟解】如来灭后,后五百岁,意为五个五百岁,民以是二千五百年。佛住世时为正法时期。正法时期是禅定坚固,相法时期是寺庙坚固,末法时期是斗争坚固。现在是末法时期,若佛的弟子能以佛的教导为真实,远离争斗,坚定信心,持无相戒,修无相定,积无相福德,能明白佛的章句,〖如是〗之道,见诸相非相,便能见自性如来。这就是佛说的〖以此为实〗。

末法时期,上天慈悲,普济群生,道传庶民,法落居士。在家修行居士千万不要错过时机,要念念不离章句(无字真经),时时转动自性法轮,事事行为相布施,处处利济众生,所行一切不着色相。如此这样:心净性定智能生,牟尼宝珠自然成。

当知是人,不于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种善根,已于无量千万佛所种诸善根。闻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净信者。

【译读】应当知道,这些人不只是在一尊佛、二尊佛、三四五尊佛处种下了善根,而是已经在无数无量、千千万万的佛前种下了诸多的善根,一听我说的法就能大彻大悟,甚至在一念之间生出空灵纯净的信念来。

【悟解】种善根,修行人持戒、布施、忍辱、精进、禅定、般若都是种善根。马祖得道后二十年不说话,二十年种善根;达摩祖师九年面壁,九年种善根。善根成熟,闻法即悟 。闻是章句,听了佛讲的话,传的道 。闻,闻说,听到;是,这个;章句,洞章之句,前边已作了解释。生净信,意为对〖是章句〗能断除疑虑,生大信心。

成佛不难,难在清净,难在〖闻是章句〗、〖一念生净信〗,清净经云: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归于哪里?归于〖为全〗。只要歇下狂心,一切放下,心地空灵纯净,就能入佛之见,悟佛之见,就能无中生有,明心见性,如来自现。

须菩提,如来悉知悉见,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

【译读】须菩提,自性如来佛心尽知,佛眼尽见。以上讲的对我的话生实信的众生,就能得到这种自见佛性的无量福德。

【悟解】自性如来即十分如来,一念净信就在十方净土生。悉知悉见,到底见知什么了?十方如来知见如来实义、天地玄根;知见有无一体,色空不异;知见道为天下母,万物不离道;知见宇宙真理,佛道即光……一句话,明心见性知〖道〗了。所以佛说,是诸众生得如是无量福德,这句话的真实意思是,这些众生得到自见如如不动之真我的无量无福德。

何以故?是诸众生,无复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

【译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已悟道,不再有我的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和永不生灭的相状,既无有法的表相,也无有不是法的表相。

【悟解】悟道之人,空五蕴,无我相;破四大,无人相;灭妄念,无众生相;生来死去自由,无寿者相。悟道之人,绝相超宗,对于佛家三藏十二部经文乃至八万四千法门不执有,不执无,却了了分明,洞观无碍。

何以故?是诸众生,若心取相,则为着我人众生寿者。若取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着我人众生寿者。是故,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

【译读】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众生,如果心中执有种种妄念和名相,那就会执着于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如果心中有法之名相,那也会执着于我、人、众生,寿者的相状。那是为什么呢?(反过来说)如果执着于不是法的名相,那其实就着了我、人、众生、寿者之四相。因此,不应该执着于法,也不应该执着于非法。

【悟解】万物归一无,却不可执无;以有破空,又不可执有。这就叫色不异空,空不异色。龙华心经曰:有无无中有,色空空有色,知空空不空,知色色无色。不执有,不执无,有无皆不住,便是般若。修行人离有无,行中间,便是中道;中道不二,正法眼藏。 正法即中道,中道即自性。自性能包含万法,万法又在诸性之中,正如虚空能包含万物,万物又在虚空之中。所以佛法是不二之法,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诸相非相,是法非法,不应取非法。

以是义故,如来常说,汝等比丘,知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

【译读】因为这种真实道义的原故,如来经常说:你们这些修行的比丘(和尚),都应该知道,我所谓的说法,就如乘筏上岸那样,上岸舍筏,心空舍法。法还应舍去,何况不是什么法呢?

【悟解】舍法即舍心,舍心即舍法,心法俱舍,即到彼岸。上岸舍船,明心舍法,心尽法穷,即见如来。所以说,自心即佛,身外无道。佛法僧三宝全在自身;自性明了是佛,是心真正是法,自身清净是僧。除了自心无别法,除了自性无别佛,如来说法皆是借物作比、借事说理而已。要知道,佛言只是相授,悟解方得实义。

第七品 无得无说分(得而无得,说而无说)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耶?如来有所说法耶?

【译读】须菩提,你觉得如何呢?如来得了正等正觉之无上道吗?如来说了什么法没有呢?

【悟解】如来能者多劳相之心求无相之道,心与道合,如水流入大海,水何曾得大海?但水就是大海,大海就是水。如来到家之日,真妄两空,无得而得,是真正的无上道。如来证道后,说了四十九年法,要说没有说法那是妄言,要说说了,那是不真实的,是谤佛。因为法不在纸上,即不在言语之中,文字之上。法在自心,是不用说的,众生却不理解,佛才不得已用大量语言文字来解说。

天无二天,道无二道,所以无边无量众生都从自性金刚门下入道成佛。自性之门便是不二法门,此门广大无边,遍周法界。若能了知自性,应用便知一切。修行人若能时时真性自用,一真则一切真,一法通则万法通,贝叶经文不诵自明,无上菩提不修自成。 须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说义,无有定法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亦无有定法如来可说。

【译读】须菩提说,如果依我对佛所说的道义之理解,那是没有什么固定的法名无上正等正规的,也没有一定的法,如来可以说的。

【悟解】无有定法,就是无为之法。若有定法,定于有执有,定于无执无,定于大乘着大乘,定于小乘着小乘。无定则无执,菩提只是一个借名,如来说种种法逗众生种种机,为的是引导众生得以入佛道之门。

心行处灭,言语道断。诸法寂寂,真经如如;昭昭其有,冥冥其无。有无不计,一切自然。此即不定之法,亦为无为之法。

何以故?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贤圣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

【译读】为什么呢?如来所说的法,都不能执着不放,不能从表面言辞去理解,既不是法,也不是非法。那是为什么呢?因为一切圣贤菩萨对佛法各有不同理解,度众生亦有各自的方法,虽然都修无为法却有差别。

【悟解】如来所说法,须修至心法两空或得明师指点方能真实领会,故云不可取。自性佛法超越语言文字,不可言宣,故云不可说。佛法本现成,扬眉瞬目,当下可悟,但言语道断,心死神话,即有即无,故云非法非非法。〖达摩西来一字无〗,〖无〗即无为法,是这个〖0〗,展开是〖一〗。一切圣贤菩萨都修这个,但又有差别:地藏无为,幽冥救苦;观音无为,慈悲度众生;普贤无为,六度万行以济世;文殊无为,劝发菩提心,令得根本智;老君修清净玄妙之道,孔圣倡仁义礼智信之德,等等。他们都以各自方式修无为法而各得其所。

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诸佛诸法,依次经出)须菩提,于意云何?若人满三千千世界七实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如果有人用盛满三千大千世界的各种珍宝,拿来布施,这人所得的福报和功德,多不多呢?须菩提说,是有很多呀,世尊。

【悟解】三千大千世界:我们人类红尘世界为一小千世界,三个小千为一大千,三乘三得九,九即不尽不义,所以三千大千世界形容宇宙虚空之无内外。还有多种解释,不敢妄取,更无法悟解。此处的〖三千大千世界七宝〗极言珍宝之多,布施之大。但这种布施是有相布施,有能施的人,有受施的众生,还有所施的七宝,有数有量,有形有相,所以〖是人〗所得福德亦有大小多少,故须菩提答言甚多。

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来说福德多。

【译读】为什么呢?因为这种福德不是佛性(自性)福德,所以如来才说福德很多。

【悟解】七宝布施是有为布施,不是无为布施;无为布施无相,无相布施得无相福德,即佛性福德,就是如来说的〖福德性〗。佛性无相,周遍法界,犹如虚空,无边无际,不可思量。佛性布施所得福德亦如此周遍虚空法界,不可思量。所以性之福德即无相福德,无相福德即无,无即道。

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受持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胜彼。

【译读】如果再有另外的人,于这金刚般若波罗蜜经中,领会其意,虚灵不昧,难持诵此经,甚至只记住四句偈,并为他人解说,那么他所得的福德远远胜过前边那位布施的人。

【悟解】此经,即指此部文字金刚经,亦指自性金刚经,因为文字金刚经是解释自性金刚经的。受持,信力为受,念力为持;指点作记为受,虚录灵不昧为持。四句偈: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大乘金刚经云:菩萨之人,知身是幻,悟世无常,不惜身命,救度众生,名为无我相;等观众生,皆如赤子,不择冤亲,平等济度,名无人相;于世间心,一了永了,更无相续,名无众生相;明悟自己无生实性,不随心境意识流动,但依方便愿力行持,名无寿者相。有此四相名凡夫,无此四相名菩萨。弥勒菩萨说,若论四句偈,应当不离身。所以对修行者来说,四句偈亦就是无身相、无心相、无性相,无法相。一切福德不及见性之福德,故说受持此经乃至四句偈之福德胜过用三千大千世界之七宝布施之福德。 何以故?须菩提,一切诸佛及诸佛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皆从此经出。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所有的佛,以及所有佛所证得的至高无上的正等正觉之大

法,都出自金刚自性,即般若波罗蜜经。

【悟解】此处的此经,指自性金刚经,不是指文字金刚经,因为白纸黑字之书是不能出诸佛菩萨及正宗大法的。自性是佛,解脱的佛性,觉悟的佛性,有智有慧,便是般若。所以一切诸佛圣贤都依〖此经〗修成,所有诸法般若都从〖此经〗派生而出。一句话,若佛若法,都从自性智能出,从金刚般若出。六祖有偈云:摩诃般若波罗蜜,最尊最上最第一,无住无往亦无来,三世诸佛从中出。

此经究竟在何处?在天上,在地下,在人间,在万物,尽虚空,遍法界,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她是无上大道,是宇宙真宰,是明明上帝,是诸佛之母,是众生之父,是天地之根,是万物之本。她在紫竹林中,在白莲台上,在扬眉瞬目之间,在息妄止念之时,不可再说了,还是自己悟吧。

须菩提,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译读】须菩提,所谓佛法的意思,就不是什么佛法。

【悟解】般若无形相,经文只是文字般若,能悟解经文是观照般若,开悟后明心见性是实相般若。经也好,法也好,一切皆借名而已,都是从此无字真经(自性金刚)派生出来的。

道由心学,心借相传。无佛即无众生,无众生亦无佛,所以佛即非佛,法即非法,为引导救度众生,般若借相,才有此经,才有三藏十二部,才有各种教化,乃至八万四千法门。所以佛说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第九品 一相无相分(本来一相,实无有相)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译读】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须陀洹能起这样的念头,说自己已得到须陀洹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呀,世尊。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义是入流,他虽然修到六根清净,灵光独耀,人法性流,但真正的佛法是无所能入的,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有入流之名,却无入流之相,这才是真人所以才名之为须陀洹。

【悟解】须陀洹,梵文音译,与后边的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分别为佛教小乘四果罗汉位。须陀洹通过修行悟道,已断除三界偏见,六根清净,初入法性流,证入流初果。但法性无相,无有证的我,无有得的我,无有得的果,哪里能起心动念,认为自己证了须陀洹果呢?

【注】入流,指入法性之流,只有不入色声香味触法者,才可以入法性流。譬如眼见色,心不动,是色不入心,称为不入色,声香味触法亦如是。凡六根清净、灵光独耀、般若显现者,已初入法性流。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来而无往来。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斯陀含能够起这样的念头,说自己已得到斯陀含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什么原因呢?因为斯陀含的意义是一往来,但真正的大乘佛法无往亦无来,斯陀含有入来之名而无往来之相,这样才名之为斯陀含。

【悟解】斯陀含为往来果,通过悟道已断除人性烦恼,证得二果位。一往来,意为一往天上,一来人间,便了生死,出离三界。斯陀含目睹诸境,心内只有一生灭,无第二生灭,故名一往来。前念妄起,后念即止,前念有着,后念即离,故实无往来。斯陀含已见性,入法性流,性流无相,当然无往来之相可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译读】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阿那含有有这样的念头,认 自己得到阿那含的果位

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因为正法无来无不来。阿那含有不来之名,却无不来之相,惟有相而有名,所以才叫阿那含。

【悟解】阿那含为往来果,仅次于阿罗汉之果位。有阿那含天(四禅天之一)。不来,是欲习除尽,决定不再来欲界受胞胎,就在阿那含天修行。但阿那含已入性流,同上边所说之理,性流中无不来之相可得,故云实无不来。虽无不来之相可得,但却有名叫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须菩提言,不也,世尊。何以故?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样呢?阿罗汉能起这样的念头,说我得到阿罗汉的果位了吗?须菩提回答说,不可以,世尊。为什么呢?因为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法的相状叫阿罗汉。

【悟解】小乘四果称阿罗汉。阿罗汉意为〖无生〗,所以阿罗汉为无生果位,不再受生死轮回。证得阿罗汉,无相亦无相状,已经无生死,还有什么生死之法可得呢?故曰:实无有法名阿罗汉。

大乘佛法真空不空,真空不空就是妙有;小乘佛法真空而无妙有,所以罗汉只证个偏空,此为着空之故。

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

【译读】世尊,如果阿罗汉起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已证得阿罗汉果,那便是着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

【悟解】如果阿罗汉不空色相,认为自己得到阿罗汉道,那就是依真起妄,即是执着于得罗汉的我相,执圣人相,有生起各种妄念的众生相及不再轮回,无有生灭的寿者相。四相皆着,还是什么罗汉呢?所以不能作是念。

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

【译读】世尊,你说我得了无诤三昧,在弟子中最高、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可以起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已是离欲的阿罗汉。

【悟解】无诤三昧:诤通争,无诤即与世无争,宠辱不惊,清净无为;三昧为梵文音译,意思是正受正定,平声静气之境界,楞严经谓〖妙湛总持不动尊〗。

须菩提解空第一,〖无诤三昧〗亦是修行人中第一。一切罗汉均已离欲,但一般罗汉尚见有欲可离,唯须菩提不见有欲可离,所以是第一离欲阿罗汉。

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证得不同果位,者不执着于相,所以才名之为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

世尊,我欲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译读】世尊,如果我起了这样的念头,认为自己得了阿罗汉道,那么世尊,僦不会说须菩提是乐于在山林中寂居的清净修行人。因为须菩提实无诤行可得,世尊才说须菩提是乐于阿兰那那样的修行。

【悟解】阿兰那,梵文音译。阿兰那行就是无争行,亦称无怨行、寂静行。此行无争,与世无争,与万事万物无争。须菩提因为无相,所以才能无争,内心清净,无限光明快乐,故世尊赞叹为他〖是乐阿兰那行〗。

第十品 庄严净土分(庄严佛土,清净心地)

佛告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译读】佛问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如来过去在然灯佛住世时,得到什么大法了没有?须菩提说,没有,世尊,如来在燃灯佛住世时,于法实无所得(实际上没得什么法)。

【悟解】法是什么?法是佛性,是自性清净之佛性,亦为性净之理。性又是什么?孔子云,天命谓性。性是天赋,明白的说,性是一度灵光,此性光人人本有,是人之元神。因为众生有人我之相,被五浊所污,七情六欲所染,自性遮蔽,所以才要修炼,要把有相无明炼得干干净净,才能见性归真。

释佛在然灯佛所提以授记的是无为性理,就是真性之所,《法华经》喻之为衣里明珠,《心经》称之为自在菩萨,此是无上至尊大法。但为何又说于法实无所得呢?因为有得便有心,有心则有相,有相不是道;无得便无心,无心则无相,无相才合道,才是般若。所以无提而得才是真得。

须菩提,于意云何?菩萨庄严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如何呢?菩萨修行庄严了佛土吗?没有,世尊。为什么呢?因为菩萨修行虽然庄严了世间佛土,但菩萨行无为法,佛性本得清净,不见有庄严之心可得,即不是什么庄严,空了庄严之相,是名之为庄严。

【悟解】佛土即心土、性土、净土,庄严佛性即为庄严佛土。菩萨以无相为体,无念为宗,无住为本,于相离相,于念离念,一切不住,清净庄严。同时,菩萨又以修六度万行,以持戒、禅定、智能等无量功德庄严清净心,即庄严佛土。但菩萨无庄严之心可得,地能庄严,无所庄严,即非庄严,是名真庄严。所以修行者从性起修,清净无为,万行圆满,永远庄严,成佛无疑。

是故,须菩提,诸菩萨摩诃萨,应如是生清净心。

【译读】所以,须菩提,各位菩萨大菩萨,你们应该〖如是〗这般,成就圆满自己的清净心。

【悟解】何谓清净心?凡心去尽,欲念全无,所行无为,唯性与天合,此便是清净心。太上老君曰:人能常清净,天地悉皆归。真要清净,谈何容易:血心扰乱,欲望牵缠,妄念颠倒,邪行百出,清净得了吗?但或不清净,那无数无量的仙佛菩萨、无数无量的圣贤真人,又是怎么修成的呢?佛在这里教导我们:应如是生清净心。如是如是,真心如如不动,无牵无挂,无惧无畏,不嗔不喜,不亲不疏,事来则应,事去不留,万得不离自性佛,时时观自在菩萨。如此这样,清净心自然生。修行者以清净心修清净行,以清净行庄严清净心。清净心就是佛心,古人说的〖我心即佛,无心是道〗,就是这个道理。

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译读】不应执着色相而生妄想,不应执迷于声香味触法而生各种妄念,应当没有任何执着(万行无住)而生其清净明彻的真心。

【悟解】修行者必须离色除妄,须知见色住色是迷人,见色离色是悟人。声香味触法亦属色相,不能执着。譬如说声吧,若闻声是离声,赞我不喜,谤我不嗔,便是清净心;若闻声而生分别,便是妄念。香味触法亦如是。修行人要见情离情,见物离物。如果做不到无所住而生其心,至少要做到生其心而无所住,在尘而无染,在世而出世,这就如莲花出淤泥无尘垢,如日月行虚空无挂碍。这就是菩萨,一切法不住,唯有清净心,此心便是法身佛。

须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须弥山王,于意云何?是身为大不?须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

【译读】须菩提,比如有人功德圆满,修证报身佛,身体像须弥山那样大,你认为如何呢?此等身体大不大呢?须菩提回答说,很大啊,世尊。为什么呢?因为佛所说的身体并不是真实的身体,真身是无相状的,空了此身,才名之为大身。

【悟解】得法是见道,万行庄严是修道,功德圆满成报身佛是证道。尽管报身佛如须弥

山王,但报身佛离相,离相功德与法身相等,法身即是真身。真身无相状,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充满虚空,已不存在什么身体,也就无所谓大小了。所以佛说非了此身,空了此身,才能见性,才是真大身。

大乘见道、修道、证道三法不离般若,不离自性金刚。

第十一品 无为福胜分(修无为福,远胜布施)

须菩提,如恒河中所有沙数,如是沙等恒河,于意云何?是诸恒河沙,宁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诸恒河尚多无数,何况其沙。

【译读】须菩提,就好象恒河中所有沙料之数,如这样每一粒沙又是一条恒河,你意下如何?像这样多沙数之恒河中的沙,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当然很多,世尊,仅那诸多的恒河就多得不可胜数,何况这么多河中的沙数呢?

【悟解】恒河沙:恒河,位于今印度,孟加拉国境内,流入印度洋的一条大河。佛教经典常用〖恒河沙〗来比喻数量之多,也作〖恒沙〗。但,仅。

此段话,为较量功德文字,极言数之多,以衬托下文受持金刚经乃至四句偈所得福德之多。有数有量是有为法,有为法可获人天福报,但有漏有尽,有生有灭。自性法身无为,无为则无相,不坠诸数。法身佛性,犹如虚空,不可表量。

须菩提,我今实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宝满尔所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译读】须菩提,我现在以真实的话告诉你们,如果有善男善女,用七种珍宝来装满上边说的所有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三千大千世界 ,来行布施,那么他所得的福报多不多呢?须菩提说,很多啊,世尊。

【悟解】实言,真实的话。七宝,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虎珀。七宝布施,是有相布施,布施特多,福报特大,这是成正比的。只是有为之法,只能受人天福报,有限有漏。这里,释佛大力铺陈,再次作比,为的是强调〖此经〗及〖四句偈〗在修行中的重要,且看下文。

佛告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而此福德,胜前福德。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子善女人,于此经中所悟之道,哪怕就是四句偈,向他人解说,那他们所得的福报和功德更多。

【悟解】〖此经〗即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此经在十方刹土,在众生心中,在方寸宝地。四句偈指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亦可说是无身相、无心相、无性相、无法相。

为何受持此经、向他人解说四句偈福德无量呢?因为此经即自性金刚,是道;受持此经是得道守道,〖君子谋道不谋食〗,何其重要,不用言说。向他人解说四句偈是法施。法施是无相布施,〖四句偈〗能令人空四相,无相即净,即定,即慧、即空,空了就能见自己的本来面目,就能超生了死成佛成道,这就是度化人,所以福德无量。菩提心,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要知道,自佛不求佛是真佛,有道不匿道是真道。

第十二品 尊重正教分(受持正教,天人尊重)

复次须菩提,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当知此处,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皆应供养如佛塔庙。

【译读】再次须菩提,随顺众生,随时随地讲解这部经,甚至只讲四句偈,就会明白所说的地方(或应当知道这个地方),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都应该像供奉佛塔庙宇一样来供奉她。

【悟解】天人,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阿修罗,梵语音译,此种人天上人间都有,其性格好斗。此处,自性所居之地,玄关一窍,金刚之体由此处修,牟尼宝珠由此处成,自

性如来由此处见。如佛塔庙,塔供舍利,庙供佛像。

善男信女如果得了道,即般若在心,自性显现,修性则佛,有佛道成,故应供养〖此处〗如佛塔庙。有道是: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就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请莫大意,灵山塔就在〖此处〗。

何况有人尽能受持读诵。须菩提,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之法。

【译读】何况有人完全能够领悟此经,自由性生发,时闻心佛,时作佛事得的佛法。

【悟解】什么是〖受持读诵〗呢?《佛说大乘金刚经》云:若是明心见性之人,或见道众生,当闻自己心佛,时时说法,时时度众生,时时现神通,时时作佛事。得此理者,名持金刚经,或名诵金刚经。

〖最上第一希有之法〗是什么法?就是无为大法,大乘正宗之法,就是自性金刚法,般若波罗蜜法,就是万法归一的〖如是〗之法,是成佛作祖之法。道是无法却有法,就是佛讲的〖这个〗,是一切众生修行的根本大法,为最上第一希有之法。

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若尊重弟子。

【译读】如果有人明白〖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所在之处,那么此处便为有佛,就应当像尊重佛的弟子那样尊重她。

【悟解】此句的真实意义是:如果有人明白自性经典所在之处,那么其人之心便是佛法僧三宝之和合。性是佛宝,如如不动;心是法宝,明决公正;身是僧宝,清净斋戒。所以,必须像尊重佛的弟子那样尊重这个十方宝刹。有人认为〖经典所在之处,则为有佛〗,是经书放的地方,就有佛,这就大错特错了。我们读经,必须明白:言谈这经,文字之经都不是真实的,要认真悟解佛所讲的每一句话,每一个字,要透过语言文字求取实质。讲吃饭不是吃饭,一没吃,二没饭,所以不真实。

第十三品 如法受持分(如理如法,信受奉持)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当何名此经?我等云何奉持?佛告须菩提,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以是名字,汝当奉持。

【译读】此时,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应当如何称呼这部经呢?我们应该如何信奉护持这部经?佛告诉须菩提,此经的名字叫做金刚般若波罗蜜,就因为这个名字,你们应当供奉持诵,遵照修行。

【悟解】须菩提请佛为大法安名,以便依名而修,依名教化众生。佛说此经名为金刚般若波罗蜜,译作汉语的意思是:本性妙智慧到彼岸。金刚喻自性(本性),般若是智慧,波罗蜜喻自性智能之玄妙,由此岸到彼岸之殊胜。观音菩萨心经云: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天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释佛和慧能六祖都说,三世诸佛皆从此经出。此经之重要,还用言说吗?还用怀疑吗?但是,金刚般若无名相,名字是虚,借名而已。假名之下,必有实体,才能奉持。此实体又叫虚灵,有道 是:无中生有守虚灵,自尔明心见性。实体也好,虚灵也好,它在何处?在六根门头,十字路口,扬眉瞬目之间,方寸金玉之地。若不能悟解,请找大善知识指点,有目标方可奉持。

所以者何?须菩提,佛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是名般若波罗蜜。

【译读】为何这么称呼呢?须菩提,佛说的般若波罗蜜,其实不是什么般若波罗蜜,若不执着,空了般若,见到诸法实相,这才名之为般若波罗蜜。

【悟解】佛说的般若波罗蜜,记录在纸上,是文字般若。若能从自性起观照,照见万法皆空,般若亦空,便是佛所说的〖即非般若波罗蜜〗,此乃观照般若。般若空时,诸法亦空。佛性实相现前,即〖是名般若波罗蜜〗,此为实相般若。

此段文字,佛教导弟子,不要执着名相,要用智慧观照,空了名相,则生实相。诸法实相即是自性如来,清净圆满,不生不灭。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有所说法不?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来无所说。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呢?如来在这里说了法没有?须菩提对佛说,世尊,如来没有说过什么法。

【悟解】须菩提解空第一,名与实符。他明白如来以佛智慧空自性,自性空一切法,法空佛心亦空,所以说如来无所说。

佛临入涅槃时,曾对文殊菩萨说:吾成佛至今四十九年,未曾说一字。佛分明讲经主法四十九年,却为何未说一字?要知道,释佛是为救度众生,为众生超生了死这一大事因缘,才来到娑婆世界的。他由凡体到成佛的实证向众生表明有道可修,有佛可做,且人人有佛性,个个可成道。他讲的经、说的法,如药治病,如水洗尘,病好药除,尘净水泼,众生如果得道见性了,还要什么经呢?还有什么法呢?

〖如来无所说〗一句,表明如来修道至极,心空法空,心空无所说,法空无所得,但更重要的是,佛再一次暗示,佛法不在纸上,不言谈文字之中。

须菩提,于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是为多不?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译读】须菩提,你意下如何呢?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尘多不多呢?须菩提回答说,当然很多呀,世尊。

【悟解】微尘,佛学称为最小的因子。

用凡夫肉眼看,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尘,当然很多,但若用般若观照,如来心空法空,大千世界空,微尘亦空,既空,便无所谓多不多了。此处,佛是用微尘来比喻众生的妄念的,如果心空法空,妄念亦空。须菩提可能是一时没悟解佛意。答言甚多,读下文便知其误。

须菩提,诸微尘,如来说非微尘,是名微尘,如来说世界,是非世界,是名世界。

【译读】须菩提,所有的微尘,如来说并不是什么微尘,空了微洼尘,一切清净,有微尘之名,无微尘之相,才名之为微尘。同样,如来说世界,也并非世界,空了世界,一切清净,有世界之名,无世界之相,才名之为世界。

【悟解】非者,空也。非微尘即空微尘,非世界即空世界。

世界由微尘造,即由各类微尘聚合而成。大千世界的果报由妄念微尘造。善妄念,恶妄念,嗔恨妄念、骄慢妄念等等,多得不可计数。修道修心,止息妄念尤为重要。妄念时时有,如何能止息?佛教导我们:应如是住,如是降服其心。就是说守护好如如不动之真心,以真心灭妄念,前念起后念灭,即起即灭,一个不留,微尘也罢,世界也罢,一切皆无,就是佛说的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空了微尘,妄念微尘变作清净微尘,是名微尘;空了世界,果报世界变作清净世界,是名世界。

须菩提,于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见如来。何以故?如来说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译读】须菩提,你认为怎么样呢?可以依三十二种相状来认识如来的本性吗?不可以,世尊,不可以依三十二种相状来认识如来的本性。为什么呢?因为如来所说的三十二种相状并不是如来的真实相状,空了三十二相,不见有无,是名三十二相。

【悟解】为教化众生,如来以三十二相应现娑婆世界,所以三十二相是应身。应身由法身所现,从本垂迹,本是法身佛,迹是应身佛。上段文字里,佛说微尘非微尘,世界非世界,同理,三十二相亦非三十二相。如果不空三十二相,就不能见法身如来,因为着相迷性,离相见性。要切切记住佛的教导: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

须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复有人,于此经中,及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其福甚多。

【译读】须菩提,如果有善男女善女人,用恒河沙那样多的身体生命来行布施,如果再有另外的人,能如此经悟得道义,哪怕只用四句偈为别人解说,那他的福德就非常多了。

【悟解】以恒河沙等身命的布施已是了不得,可依然只得有漏的人天福报,无法了生死。佛在此段话中,再次强调〖于此经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为他人说〗的福德之多,胜过以恒河沙数等身命布施的人天福报。

为保受持金刚经和为他人解说四句偈,福德如此之多呢?因为受持金刚经是受持心法,心法是以心传心,以心印心。金刚般若波罗蜜是本性妙智慧到彼岸之意,妙智慧就是超越时空的顿悟。此法重在无形之到达,一步直超,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佛说的教外别传,眼藏之正法。此道一得永得,永绝一死轮回,且一法通万法,三身四智五眼六福通无不具足。所以持诵此经福德无量无边,不可思议。相法则着相修道,无法回归无极理天,所以哪怕舍其恒河沙数之身命布施也只有福报缘分,仍是六道种子。至于为他人解说四名偈,亦是度人出苦海。四句偈是指修行无四相,能脱离相法就是菩提种子。无相则无为,无为是由此岸到彼岸之桥梁。所以多多为人讲说,使众生远离色相,若空了色相,实相现前,就是明心见性,同样得道证果,修行之人,真能尽其寿形上求佛道,不遗余力下化众生,那此种人的福德还用说吗?

第十四品 离相寂灭分(离诸形相,清净寂灭)

尔时须菩提,闻说是经,深解义趣,涕泪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说如是甚深经典,我从昔来所得慧眼,未曾得闻如是之经。

【译读】此时,须菩提听到了佛说的经,传的道,已深切地理解和领会自性金刚之真谛,不由得眼泪汪汪,悲伤哭泣,非常诚敬地对佛说:这真是难得的佛缘呀,世尊,你说的〖如是〗经典,这么玄妙幽深,我从过去得慧眼以来还未曾听到过这样的真经呀。

【悟解】当时的须菩提只证罗汉,得慧眼二十余年尚未见法身,今日得闻佛说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方悟大乘第一义谛之道,不但空了我执,法执亦空,法空见法身,见诸法实相,故云深解义趣。他恨自己闻道太迟,今日佛的〖如是〗之经让他大悟诸法真实义,远离一切虚妄相,所以激动得涕泪悲泣。

须菩提闻道而涕泪悲泣,请问同修,你闻道进感受如何?若未闻道,尚在生死轮回之中,又作何想?恳望大家认认真真读这部经,深解义趣,早成佛道。

世尊,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当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

【译读】世尊,如果又有人得以闻到此经,一心奉持,信心清净,那就能见到法身如来。我们应当知道,此人必将成就圆满第一希有功德。

【悟解】是经,指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即自性金刚经,无字真经。则生实相,实相即自性、法身。因为有了清净心,便见诸法实相,微尘实相,世界实相,得见法身如来。第一希有功德:所有一切佛的功德,如三身、四智、五眼、六神通等等。

得闻是经,信心清净,若起观照般若,一刹那间便至诸佛境界,得见法身如来。开悟见性之人,不见一法可得,但万法都在自性之中,不见三藏十二部,但所有经典都在自性之中。慧能六祖不识字,却能悟解所有经典,演教说法,国为一窍通,窍窍通,一法通,万法通,真是无法不知晓,无时不神通。这就是得闻是经,见性成佛之功德,故谓第一希有功德。

世尊,是实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来说名实相。

【译读】世尊,这实相法身如来,其实也不什么实相,空了,不见有无,因此之故,如来才称名为实相。

【悟解】实相即自性,即法身如来,非有非无,不生不灭,不可破,不可坏,火不能焚,水不能溺,所以谓金刚。但又不能执着这个,如来说实相即是非相,有即无,色即空,执着持相,自毁大道。

世尊,我今得闻如是之经,信解受持 ,不足为难。若当来世、后五百岁,其有永生得闻是经,信解受持,是人则为第一希有。

【译读】世尊,我今有幸(遇佛出世),能听闻如是经典,信奉理解,守护读诵,不是很难的事。若是将来末法时期,还有那么些众生得闻此经此道,深信无疑,理解经义,守护自性,摄受读诵,那么这样的人真是修行第一,实在希有难得啊。

【悟解】当来世,后五百岁,意为前边的:〖如来灭后五百岁〗,即二千五百年之后,末法时期。

须菩提有缘遇得佛出世,亲身受教,所以说,闻是经典不足为难。他考虑到佛涅槃后,尤其是末法时期,若还有人能信解受持此经,那真是希有难得之人。为何呢?国为末法时期,物欲横流,斗争坚固,人心不古,慧命损耗重,自性沉埋深,且迷恋邪法,不信正道。所以在这个时候,若还有人对佛所说的〖如是〗之经能信、能解、能行、能说,那真是火里红莲,希有难得了。

此部经文后边有个赞:断疑生信,绝相超宗,顿忘人法解真空,般若味重重。四名融通,福徳叹无穷。末法时期,若真想修行,就应对佛说的〖如是〗金刚之法断疑生信,绝相超宗,才能顿悟直超。

何以故?此人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译读】为什么呢?国为这种人已经没有四大假合的自身相,没有张三李四,冤亲债友的人相,亦无有八万四千尘土劳烦的众生相,更无年龄高低、生来死去的寿者相。

【悟解】《龙华经》云:〖一切相中事,尽属情所计;若要会自真,离宾问主人。〗此中的〖宾〗即是相,主人即是自性(真我)。诸佛无相,凡夫住相。就说佛教之三皈依吧,如果仅仅皈依相中三宝,拜佛念经,恭敬供养僧人,那是枉修真道。佛经上的三皈依前边,分明有个〖自〗字,是〖自皈依〗,即皈依自性三宝。试问,佛在何处?自佛不见,何处所归?法从何取?自法不明,何处所悟?僧从何生,自僧不净,如何能觉?要自心觉了悟了,才能清净光明现。

佛说此人无四相,此四相包括了一切相。无我相,则天下为公;无人相,则众生平等;无众生相,一切烦恼业障尽消除;无寿者相,生来死去,一切无碍。有此四相名凡夫,无此四相名菩萨。离了四相,就能超生了死,即与天地合为一体,不生不灭了。

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永生相、寿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译读】为什幺这么说呢?因为自我的相状就不是真实的自我相状,他人的相状、众生的相状、永不生灭的相状都不是真实的相状。为何呢?因为离开了所有的相状,就能明性,即现真空实相,那就是佛了。

【悟解】非相,就是假相,四大组合为我,四大皆空,五蕴和合为我,无一是实,唯有天命之性是真,生来死去由其宰,天堂地狱任其判。非相,就是空相,空了我相,那么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亦空;四相空,即四相非相。佛说,若见诸相非相,则见如来。如来即佛,所以,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

【注】四大为地水火风。五蕴为色受想行识。

佛告须菩提,如是如是。若复有人得闻是经,不惊不怖不畏,当知是人,甚为希有。

【译读】佛告诉须菩提,如此这个,如此这个(心印妙法)。如果再有人得闻如此般若波罗蜜经不惊异,不恐怖,不畏缩,那应当知道,此等人是十分希有难得的了。

【悟解】如是,如如不动的这个,前边已释。是经,自性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如是〗之经。得闻是经,是指〖是人〗已经得道。

〖是经〗便是道,有道则无相。无相的境界则是世界粉碎,灵光独耀,没有了空间、时间、自性与虚空打成一片,但得不惊不怖不畏,远离颠倒梦想,直下承担。此谓真正的大丈夫,甚为希有之人,只有此种人才能到达彼岸。古人云:临岩撒手,直下承当。心中无我,无我则无一切,无一切就能绝后再生。

何以故?须菩提,如来说第一波罗蜜,即非第一波罗蜜,是名第一波罗蜜。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如来所说第一波罗蜜,就不是什么第一波罗蜜,万法皆空,但无相而有名,所以是名为第一波罗蜜。

【悟解】第一波罗蜜,其实就是般若波罗蜜。波罗蜜喻自性之玄妙,由此岸到彼岸之殊胜。凡能通过某种方式修炼自性到达彼岸的便是第一波罗蜜。不过,万法归一,一又归无,即万法皆空,波罗蜜亦空,借名作喻而已,第一波罗蜜亦如是。

普贤菩萨说,人人有个真如性(自性),生死谁能肯炼磨。磨什么?磨心。从什么地方去磨?从菩萨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去磨,从方便万行去磨,从信愿力去磨。磨炼必然吃苦,吃苦便 是波罗蜜。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是名忍辱波罗蜜。

【译读】须菩提,同样的道理,忍辱波罗蜜,如来说也不是什么忍辱波罗蜜,到了彼岸,证得忍辱的实相,但心相诸空,无相可得,是名忍辱波罗蜜。

【悟解】忍辱是什么?忍是指心,指心之不动,如忍自己的嗔心不起,忍自己的烦恼不生,忍一切悲苦无畏。忍则无烦恼,无妄想不造孽;不忍则起嗔心,有烦恼,入生死轮回。辱,指境,指污浊之境。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人心不下,罪恶遍布,浊世难离,辱境难忍。佛却难离能离,难忍能忍,以忍辱波罗蜜悟道证果,读下文便知。

【注】五浊指劫浊、见浊、命浊、众生浊、烦恼浊。

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译读】为什么呢?须菩提,就象我过去(隔世前)被歌利王割切身体一样,我在那时完全没有自己被割截之我相,没有歌利王持刀相割之人相,也没有烦恼的众生相和自己性命被损害之寿者相。

【悟解】歌利王,古印度波罗奈国王,有名的暴君。忍辱仙人(后来的释迦牟尼佛)成佛以后,第一个度的就是歌利王,即桥陈如尊者。

歌利王为试忍辱仙人的忍辱力,得过且过用刀割截仙人的耳朵,接着又割截仙人的鼻子、手、足等。可忍辱仙人却如如不动,心静如水,不见有自己受辱之我相,不见有歌利王暴虐行凶之人相,亦不见为此事生出烦恼的众生相及自己被害而担心性命生灭的寿者相。自性作主,真我不动,四相皆空,法身现前,惟有神通显现,所以身体立即平复如故。

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嗔恨。

【译读】为什么呢?我在往昔,身体一节一节支解 时,如果见到自己被人切割的相状,见到有歌利王辱割我的相状,见到有其他众生观我被割切受辱的相状和内心产生的各种烦恼,以及见到自已的身体生命被损害的相状,那么我肯定会生出怨恨嗔忿的心情。

【悟解】身体被人割截支解,这是何等受辱,又是何等痛苦!可是忍辱仙人能空却色身,守住自性(法身),所以在身体受到割截时不生烦恼,不觉痛苦,无烦恼则无怨恨,无痛苦就无嗔忿。再说仙人四相皆空,法身如如不动无丝毫情感可言,嗔恨心从何而起呢? 须菩提,又念过去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译读】须菩提,再回想过去,我在歌利王之前,已作了五百世(五百年)的忍辱仙人。还是在那个时候,我就空了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因此希菩提,菩萨应该离开一切相状,发无上正等正觉之菩提心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