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积累、理解“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任重道远、三人行必有我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成语。

2、能准确流畅地朗读并熟练背诵课文。

3、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的名言警句。

4、培养文言注释能力。

5、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开阔胸怀,提高成熟处事的思想修养。

6、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丰富精彩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朗读、背诵全文。

2、评点《论语》十则内容。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十则内蕴。

【教学时数】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教学内容〗

认读《论语》十则,整体感知,析读十则内容,就其语言材料进行充分有效的分类整理的实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告诉我,今天是几月几日???

9月28日,很好!有谁知道今天是什么日子呢???

今天是一个“圣人”的诞辰!说到圣人,我们想到的是谁呢???

中国人说“圣人”,就肯定是说孔子!每年的今天,都会有很多人去到山东省曲阜市“朝圣”,今年已经是孔子诞辰2556年了。今天我们还要上课,就不可能跑到山东的孔子庙去拜祭孔子了,但我们可以通过学习第10课《<论语>十则》来纪念孔子诞辰2556年。继续将孔子的儒家思想发扬光大,才是对孔子最好的纪念!

二、检查预习,积累文学常识

1、提问关于孔子的资料收集:

强调识记: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人。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公认的世界文化名人之人。

政治上,孔子主张仁义,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残暴统治,反对武力征伐,同情人民疾苦,俗话说“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就是这个意思。他的政治主张具有一定的开明态度,所以孔子学说成为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极大,被尊为“圣人”、“至圣”。

教育方面,他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所以也有人呼吁要以孔子诞辰为中国教师节。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一视同仁),因材施教,相传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

板书:

政治上:主张仁义

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

教育上: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2、提问关于《论语》的资料收集:

《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也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资料。从汉朝初年到五四运动以前的两千年间,《论语》一直是学童们的一本必读书,影响很大,书中有不少语句都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之中。

《论语》的体式有三种。

板书:

《论语》的体式 语录体(格言体) 对话体 叙事体

语录体(格言体),只指明是孔子的话,不写出说话环境和对象,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事的一般原则。课文的1~9则都属于语录体;对话体,记录孔子对弟子或其他人的问题所作出的回答,他写出了提问者的原话,但没有写谈话的背景,课文第10则属于对话体;叙事体,其中多少有一点情结,但也往往是以记录孔子的话为主。

南宋时,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而“五经”则是指诗、书、礼、易、春秋,即《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四书五经” 是我国古代科举考试的内容。

板书:

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

五经──诗、书、礼、易、春秋

三、反复诵读课文

1、听课文录音前先齐读课文前方框内的提示,标出“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三词。

2、听课文录音,完成两项工作:

⑴ 听清字词读音;

⑵ 思考这十则《论语》分别属于课前提示的哪一类内容。

3、总结三个通假字: 古汉语中,有些字可以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代替,这种语言现象叫“通假”。但由于语言的演变,有些借用字和本字之间,现在已不同音了,朗读中要读本字的音。

板书: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通“悦”,愉快。

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通“汝”,你;通“智”,聪明,智慧。

4、全班朗读,纠正字音,提示字义。

5、提问朗读。一个小组,每人读一则;再提问一男一女朗读。

6、全班跟录音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

四、小组讨论,合作探究

1、领会大概意思,试着用自己的话来表述。不必花太多时间在有注释的词语上,讨论、弄清楚没有注释的词语的意思。

2、把十则《论语》按照求知态度、学习方法、修身做人分类,注意一些句子是兼而有之的。 3、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举手提出。

4、提问10人,随便讲自己对哪一则的理解。讲出大概意思就行,只讲求理解,不追求准确翻译。

五、课外作业

1、抄写课文及注释。

2、背诵课文。

第2课时

〖教学要点〗

详细分析,具体探讨。

〖教学步骤〗

六、逐句翻译、理解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时:副词,时常;也可理解成“以时”,即按一定的时间,按时、及时。

习:实习、演习。孔子讲的功课,包括礼(礼节)、乐(音乐)、射(射箭)、御(驾车)、诗、书,既要学书本知识,又要实习各种技能,还要跟德育结合。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践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

朋:旧注“同门曰朋”,即同学、同班。句中指志同道合的人。

知:了解。

愠:怨恨,生气。

君子:有道德修养的人,高尚的人。

〖固定句式〗

“不亦??乎?”译作“不也是??吗?”

〖翻译〗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实践、温习它,不也高兴吗?有志同道合得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是君子(的所为)吗?

〖理解〗

第一句讲学习的方法,第二句讲学习的乐趣。第三句讲为人的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不断实习,方能牢固,学习之乐;远道而来,切磋促进,人生之乐;自求长进,不怨他人,提高修养。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吾:我。

日:每天。

三:多次。文言文中的“三”、“九”都指“多”,不是确数。

省:检查、反省。

为:替。

谋:办事。

忠:尽心竭力。

交:交往。

信:真诚、诚实。

传:老师传授的知识。

习:复习。

〖翻译〗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往来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学业是不是复习过了呢?”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内容)。由此可见古代治学之人非常重视品德修养。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故:旧的(知识)。

知:领悟。

可:可以。

以:凭。以(此),凭借(这一点)。

为:做。

〖翻译〗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而无所得。

殆:危险、有害。

〖翻译〗

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学习与思考相结合,方能有所得。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诲:教导教诲。

知之:认识事物(的道理)。

为:是。

是:这(就是)。

〖固定句式〗

“??也??”译作“??是??”

〖翻译〗

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理解〗

讨论正确的学习态度:要有谦逊的态度,不可强不知以为知。要言行谨慎,实事求是,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贤:贤人。

齐:相同。

内:内心。

自省:自我反省。

〖翻译〗

孔子说:“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一样。看见不贤的人要从内心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三:虚数,几个。

行:走。

焉:于此,在其中。

其:代词,他们,指“三人”。

善者:优点,好的方面。

从:顺从,学习。

改之:改正自身同样的毛病。

〖翻译〗

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理解〗

讲正确的学习态度,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根他类似的毛病。要虚心求教,取长补短,改正不足。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士:有学问有抱负的人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

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

仁以为己任:即以“以仁为己任”,把仁作为自己的任务。

已:停止。

〖翻译〗

曾子说:“有志者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责任重大而且路程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这不也是很重大吗?为理想奋斗终身,这样的道路不是很遥远吗?”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仁”是孔子学说的核心,曾子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终身。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岁寒:比喻社会现象,指在浊世。

然:这。

后凋:君子不同于凡人。

〖翻译〗

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理解〗

讨论思想品德修养。处于浊世,君子能洁身自好。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以:作为。

行:奉行。

其:副词,大概(就是)。

欲:想要的事物。

加:施加。

于:在,给。

〖翻译〗

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理解〗

讨论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忠”和“恕”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正面要求;“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反面要求。其中都包含了相互体谅的意思。

七、课外作业

1、研讨与练习一(做到作业本上)。

2、《每日5分钟》第10课。

第3课时

〖教学要点〗

总结归纳,查缺补漏,在课堂上就完成背诵、默写。

八、总结归纳

1、内容小结:

⑴ 谈学习方法的:

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 谈学习态度的: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知之为不知,不知为不知;日三省吾身;人不知而不愠;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⑶ 谈品德修养的: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吾日三省吾身;士不可以不弘毅;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2、课文中出现的成语:

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贤思齐;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任重道远;死而后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文言字词小结:

⑴ 而:

① 表示顺接;

② 表示转接。

学而时习之──顺接

人不知而不愠──转接

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顺接

温故而知新──顺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转接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顺接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顺接

任重而道远──顺接

死而后已──顺接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顺接

⑵ 为:读 wèi 时,多作介词;读 wéi 时,多作动词。

为人谋而不忠乎?── wèi,介词,“替”。

可以为师矣── wéi,动词,“担任,做”。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wéi,判断动词,“是”。

仁以为己任── wéi,作为。

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wéi,作为。

⑶ 焉:

见贤思齐焉──语气词,无实义。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指示代词兼句末语气词,相当于“于是、于此、在其中”。 ⑷ 之:

① 指示代词,“这”;

② 第三人称代词,“它、它们”;

③ 结构助词,“的”;

④ 助词,放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⑤ 助词,在句中只起调节音节的作用,无实义。

4、固定句式:

⑴ 不亦??乎?→不是??吗?

⑵ ??也。→??是??。

九、文言文翻译技巧(略略带过)

1、文言文翻译的原则:

⑴ “信”──忠实于原文,字字落实,句句落实,不随意增减。

⑵ “达”──表意明确,语言通畅,语气不走样。

⑶ “雅”──用简明、优美,富有文采的现代汉语把原文的内容、形式和风格准确地表达出来。

2、文言文九字翻译法:

⑴ 留──专有名词,人名等照译

⑵ 补──补出省略成分,如主语,宾语

⑶ 删──删去不译的词语

⑷ 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

⑸ 调──调整倒装句句序

⑹ 选──根据上下文,选用恰当的词义

⑺ 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及通假字

⑻ 固──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

⑼ 意──文言文中的比喻、借代、引申,直译不通,用意译

十、小组讨论

1、你喜欢哪一则?为什么?

2、你觉得哪一则对你启发最大?

3、你觉得怎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

4、你还知道哪些指导我们如何学习的名言?

十一、堂上默写《<论语>十则》

十二、国庆假期作业

1、复习所学的课文,10月8日进行基础知识测试。

2、背诵课外古诗两首:《题破山寺后禅院》、《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假后默写,基础知识测试中也有课外古诗默写的内容。

3、作文一篇,择优推选去参加中小学生“书香”作文竞赛。

内容:与读书有关;

体裁:可以是读书笔记、小说、诗歌、散文等;

题目:自拟,可以参考《我最喜爱的一本书》、《书与我飞翔》、《我一直想买的一本书》、《我与书的故事》等等;

字数:800~1200;

要求:写到每页400个格子的原稿纸上。

4、制作一份手抄报,假后进行评比。

主题:漫游语文世界;

内容:与语文或文学相关的任何内容,自由发挥即可;

规格:最小要像试卷般大小,有兴趣的可以做成报纸一般大小,单面;

形式:可以独立完成,也可以小组合作,自由组合,每组1~4人。

十三、教学反思

名著导读《论语》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滕利玲 地区:张家界 学校:慈利县第一中学 邮编 427200 电子邮件:tll197999@163.

学 科 语 文 教材名称 高中语文必修1 教材出版社 人民教育出版社

课 题 名著导读《论语》 年级 高一 学期 上期 学段 第1学段

标 1、了解《论语》的创作背景、内容及影响;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激发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的兴趣和热情;

3、学习孔子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的精神。

教学

重点 1、 识记《论语》中的名言警句;

2、感受《论语》的魅力。

教学

思路 温故知新——阅读品味——归纳总结

主要

教学

方法 阅读法、讨论法、探究法

教学

资源 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预设(共一课时)

课时 环节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的呈现) 学生活动

(学习活动的设计) 设计意图

时 一、导入:

孔子及《论语》的 影 响 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xx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 魅力《论语》

——名著《论语》导读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回顾初中课本中课文《论语十则》 教师引导回顾:

1、试着背诵《论语十则》

2、《论语十则》中哪句话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请说说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明确《论语》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的形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1、学生背诵回顾所学《论语十则》及由此了解到的孔子。

2、 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孔子的精神。

3、 了解《论语》的结构和形式。 切入对《论语》魅力的体会,消除学生对这本经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补充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论语》,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三、感受领悟(一)

三、感受领悟(二)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4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6-10均谈及为人处世。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

兴趣。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