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知识

《论语》十则知识整理

一、文学常识 1、关于《论语》:

《论语》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约485章,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是早期语录体散文,语言基本上是口语,明白易懂。文字简括,一般只叙说自己的观点,而不加以充分的论证。由于孔丘对现实人生和社会生活往往有很深刻的认识,《论语》中颇多言简意赅、富于哲理性和启发性的语句。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流传后世,成为人们常用的成语、格言。 《论语》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是儒家学派的经书。 2、关于孔子: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学学派的创始人。后人尊为“至圣”“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反对残暴统治,同情人民疾苦。孔子首开私人办学、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是我国历史上致力于教育事业的第一人。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二、文白互译: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讲解〕第一句讲的是学习的方法。“时”,这里是副词,相当于“以时”,可以解作“按一定的时间”或“及时”。“习”的本义是“鸟数飞”,引申为“实习”“演习”。孔子所讲的功课如礼、乐、射、御等都需要实习才能掌握;但另一些功课如讲经,那就只能是“温习”或“复习”了。这类字眼要懂得活解。

第二句讲的是学习的乐趣。“朋”旧注:“同门曰朋。”跟现在说的“同学”“同班”相近。孔子说这句话是有背景的。《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辞官以后,专力讲学,“弟子弥众(越来越多),至自远方”。这自然使他感到很快乐。这句话是孔子对他的弟子说的,所以“朋”指的是志同道合的人。 第三句讲的是为人态度,属于个人修养范围。“人不知”,“不知”什么呢?没有说出来,但意思很明白,就是“自己”。从《论语·宪问》中“不患人之不己知(不必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这句话,也可以看得出来。“君子”,在《论语》一书中有多个义项:有时指有道德的人;有时指在高位的人。在这句话里,可取前义。因为这个词现在也常用,大家都懂得它的意思,我们没有翻译;一定要译,也可以译作“高尚的人”。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1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了。 ”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和思考的辩证关系,认为二者不可偏废。其中,“罔”“殆”二字历来解释纷纭。朱熹注云:“不求诸心,故昏而无得;不习其事,故危而不安。”“不求诸心”指的是不思考;“不习其事”,指的是不读书。讲这一章,要防止产生片面理解,要使学生认识到“学”是基础。孔子就很重视“学”,反对离开“学”这个基础去胡思乱想。他曾说:“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卫灵公》)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讲解〕关于这段话的背景,《荀子·子道》中有记载: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批评了他;子路于是改服而入,但颜色依旧充盈。孔子又对他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言要则知,行至则仁。既知且仁,夫恶有不足矣哉!”据此,最后的“知”字当破读,通“智”。孔子说这番话的意思是,言行要谨慎,不要夸大自己的知识和本领。用现代的表述方式,就是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译文: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译文:7.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这两章内容相同,故予合并。

〔讲解〕这两章也是讲学习态度的,意思是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不但要学习别人的长处,还要借鉴别人的短处,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类似的毛病。老子也说过类似的话:“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资,也有借鉴的意思。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讲解〕“士”,在《论语》中大约出现十五次,大多指有抱负或有特殊社会地位的人。“弘”,胸怀宽广;“毅”,意志坚强。胸怀宽广,才能接受重任;意志坚强,才能长期坚持奋斗。“仁”,是孔子

学说的核心。曾子说这番话的目的是,鼓励门人要一生为实现“仁”的理想而奋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讲解〕曾子曾说过:“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忠”和“恕”正是孔子“仁”的学说的两个方面:“忠”的要求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是积极的一面;“恕”的要求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消极的一面。孔子关于“仁”说过许多话,细分析起来,都跟这两点有关,例如“修己以安人”,“修己”也就是“恕”,“安人”就是“忠”。由于子贡问的是“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实即问“道”),所以孔子拿“恕”来回答他。 知识储备】 三、字词积累: 1、通假字:(1)不亦说(yu?)乎(“说”同“悦”,愉快。)(2)诲女(rǔ)知之乎(“女”同“汝”,..你。) (3)是知(zhì)也。(“知”同“智”,聪明。) .

2、词类活用: (1)学而时习之(时,时间名词用作状语,按一定的时间。) .(2)温故而知新(故,形容词用作名词,学过的知识。)(新,形容词用作名词,新的体会,新的..发现。) (3)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用作名词,贤人,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

3、古今异义: (1)可以为师矣(可以,古义:可以凭借。今义:表示允许或能够。) ..(2)是知也(是,古义:这,这个,这样。今义:表示肯定判断的动词。) .

(3)死而后已(已,古义:停止。今义:已经。) .(4)三人行(三,古义:表示多。今义:三,表示确数。) .

4、一词多义:

(1)而:①表承接(学而时习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温故而知新。)②表转折,却(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

(2)知:①了解(人不知而不愠)②领悟(温故而知新)③明白(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④......同“智”,聪明。(是知(zhì)也。) .5、涉及的成语:

(1)不亦乐乎:不也快乐吗?现用来表示达到了很厉害的程度。

(2)温故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也指重温历史经验,更好地认识现在。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指要老老实实,不要不懂装懂。

2

(4)见贤思齐:看见贤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

(5)三人行,必有我师: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表示要善于向别人学习。 (6)择善而从:选择好的向他学习,也指采纳并实行正确意见。

(7)任重道远:担子沉重,路途遥远。比喻责任重大,需要长期奋斗。 (8)死而后已:死了以后才停止。形容为事业奋斗到底的决心。

(9)岁寒松柏:严冬之时,才知道松柏耐寒而不凋谢。比喻在艰苦的逆境中才能看出人的高贵品格。

(1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的,不要施加于别人。 6、需掌握的字的读音:

论(lún)语 不亦说(yu?) 乎 愠(yùn ) 三省(xǐng) 传(chuán )不习乎曾(zēng )子 罔(wǎng) 殆( dài ) 诲(huì)女( rǔ )知之乎 是知(zhì)也自省(xǐng )弘(hóng)毅( yì ) 凋(diāo) 己(jǐ)所不欲,勿(wù)施于人 死而后已(yǐ ) 焉(yān) 哉( zāi ) 四、特殊句式:

1判断句: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省略句:(1)可以(之)为师矣。(2)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3、固定句式:不亦说乎?(不亦??乎:不也是??吗?)解释加点词的含义。 ...五.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同“悦”,愉快2、吾日三省吾身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殆:有害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齐:相同 .5、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女:通“汝”,你。是,这。知,通“智”,...聪明。 6、温故而知新 故,旧的知识7、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毅:刚强,勇毅 ...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欲,想做的事情。施,施加。 ..六、区分内容: 1学习方法:(1)学而时习之。(2)温故而知新。(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2学习态度:

(1)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4)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3、思想品德修养: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2)吾日三省吾身。(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6)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8)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名句默写:①阐述学习与思考关系的句子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②生活中表示既善于从正面学习,也善于从反面借鉴的意思时,我们常引用《论语》中的话: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③在生活中,我们要表示应当向有长处的人学习,常用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来表示; ⑤阐述正确的学习态度是实事求是,不能不懂装懂的句子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⑥当别人不了解甚至误解自己时,孔子在《论语》中认为应当采取的正确态度是: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⑦ AAPP会议在重庆召开,山城百姓喜迎各国嘉宾,《论语》中有一句话可以表达这种喜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古城营小学中高段必背古诗词

长相思

清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宋 辛弃疾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墨梅 竹石 石灰吟 泊船瓜洲 元 王冕 清 郑燮 明 于谦 宋 王安石 我家洗砚池边树, 咬定青山不放松, 千锤万凿出深山, 京口瓜洲一水间,朵朵花开淡墨痕。 立根原在破岩中。 烈火焚烧若等闲。 钟山只隔数重山。不要人夸颜色好, 千磨万击还坚劲, 粉身碎骨全不怕, 春风又绿江南岸,只留清气满乾坤。 任尔东西南北风。 要留清白在人间。 明月何时照我还?游子吟 长征

唐 孟郊 毛泽东

慈母手中线,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游子身上衣。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临行密密缝,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河横铁索寒。 意恐迟迟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宋 辛弃疾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19xx年12月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卜算子 ·咏梅

宋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菩萨蛮 ·大柏地

毛泽东19xx年夏

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雨后复斜阳,关山阵阵苍。

当年鏖战急,弹洞前村壁。装点此关山,今朝更好看。

示儿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宋 陆游 唐 杜甫

死去元知万事空,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但悲不见九州同。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王师北定中原日,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家祭无忘告乃翁。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长歌行 七步诗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 三国 曹植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煮豆持作羹, 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然, 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塞 唐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论语》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学而》)

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地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与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呢?” 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译文: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得到新的理解与体会,这样的人是可以当老师了。 ” 4.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肯读书,就

3

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5.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译文:孔子说:“由,教给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是聪明智慧。”

6、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里仁》)

译文: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7、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 译文: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8.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泰伯》)

译文: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

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罕》)

译文: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10.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卫灵公》)

译文:子贡问道:“有没有一句可以终身奉行的话?”孔子说:“那大概是‘恕(道)’吧!自己所讨厌的事情,不要施加在别人身上。”

4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