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佛语、参悟人生

经典佛语,参悟人生

佛语有云:心动则物动,心静则物静。

佛语有云:心清自然凉,心诚自然灵。

佛语有云:宁静而致远。

佛语有云:人既生亦死。

佛语有云:随心、随缘、随性。

佛语有云:万法唯心。

佛语有云:风亦不动,树亦不动,乃汝心动也。

佛语有云:一切皆为虚幻。

佛语有云: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佛语有云:救人一命,胜造七级浮屠。

佛语有云: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佛语有云: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佛语有云: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佛语有云:善恶一念之间。

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

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佛语有云:君子能忍,必成大器。

佛语有云:九九归一、终成正果。

佛语有云:祸往者福来。

佛语有云:无色无相,无嗔无狂。

佛语有云: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语有云:知足常乐。

佛语有云: 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佛语有云: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

佛语有云:众生皆平等。

佛语有云:有其因,必有其果。

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

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佛语有云:今生的相识是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来的。

佛语有云: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不相逢。千年修的共枕眠,五百年修的同船渡。

佛语有云: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语有云: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语有云:一刹便是永恒。

佛语有云:不可说,不可说。

(慧律法师著一)自觉篇

◆一个人,不能了解生命,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拥有财富的人,不如拥有智慧的人。

◆常常原谅自己的人,往往得不到上苍的原谅。

◆常常责备自己的人,往往能得到他人的谅解。

◆人很奇怪,不了解自己,却又每天想去干涉别人,弄得痛苦不堪。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是非,把它看作很正常,你就不会难过,因为是——人嘛!

◆犯错是平凡的,原谅才能超凡。

◆任凭你有多大的快乐,无常总是来到。

◆制心一处,无事不办。

◆伤人之语,如水覆地,难以挽回。

◆大家都知道,生气是一种无知,又无济于事,可是又奈何不了它。正因为少‘悟’,放不下得失之故。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五官刺激,不是真正的享受,‘内在安详’,才是下手之处。

◆自尊太强,优越感太重的人,将不堪一击,少许逆境,足以使他彻夜难眠。

◆嫉妒别人,仇视异己,就等于把生命交给别人。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轻信道听涂说,就像一只傻狗,别人随便扔了一块石头就急忙跑去捡。

◆不能把握现在,就无法获得永恒。

◆人心不好,环保、治安,自然不好。

◆遇到困难时不害怕,心中无事,是名真修。

◆时间总会过去的。

◆算命不如认命。

◆恨别人,痛苦的却是自己。

◆律己要严,待人要宽。

◆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在你知道一定会后悔的地方。

◆怀著一颗感恩的心,忘记别人的缺点吧!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平凡之人追求不平凡,智者则甘于平凡,却享受平凡。

◆能忍之人,事事称心;善嗔之人,时时地狱。

◆与其说你赚钱,不如说你被钱所赚,因为钱赚走了你的青春、时间、体力,和生命。 ◆有志气的人发一次愿,终身坚持。没志气的人天天发愿,浮而不实。

◆稻穗成熟,头自然低下。

◆事能知足心常惬,人到无求品自高。

◆有才而性缓定属大才,有智而气和斯为大智。

◆有德不在年高,无智空长百岁。

◆彻底的认识你自己,你就会认识佛。

◆因小果大,莫以恶小而为之,莫以善小而不为。

◆真正的布施,是把烦恼、忧虑、分别、执著,通通放下。

◆若无‘是非’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

◆透视一切变化的结果都是‘空’,就不会挂碍任何事物。

◆佛性是每个人的心,所以自己就是主宰。

◆各有因缘莫羡人。

◆肯低头的人,永远不会撞到矮门。

◆不让古人是谓有志,不让今人是谓无量。

◆生命是妄想的产物。

◆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不要相信权威,权威有时也会错误。

◆为而不有,善而不居。

◆烦恼比岁月更易催人颜老。

◆常常使别人过快乐日子的人,自己也必定很快乐。

◆诽谤他人就像含血喷人,先污染了自己的嘴巴。

◆想编织未来的美梦,现在正是时候。

◆千人千般苦,苦苦不相同。

◆向人低头,不曾矮小过。

◆作福莫如惜福,悔过莫如寡过。

◆量大福大。

◆遇顺境处之淡然,遇逆境处之泰然。

◆风平浪静,训练不出良好的水手。

◆填得饱你的肚子,却填不满人心贪念。

◆面对现实,逆境也会变为顺境,总有机会转机。逃避现实,虽暂时偷安,但没有翻身余地。 ◆甩掉你的假面具,你就能享受到自然的喜悦。

◆凡夫转境不转心,圣人转心不转境。

◆过去,已成过去,它只是记忆的残影。

◆智者知幻即离,愚者以幻为真。

◆一念放下,万般自在。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世界上的每一个人都在追求快乐,但却没有人真正了解什么是快乐。

◆知因果即知进退,知佛法即得‘开心果’。

◆菩萨以正觉为习惯,众生却以烦恼为习惯。

◆家里的垃圾知清倒,内心的垃圾(贪、嗔、痴)不知‘倒’。

◆学佛的孩子不变坏,学佛的老人不痴呆,学佛的少年不永不败。

◆智者善植因果。

◆圣人可以掌握时空,而凡夫却被时空所限制。

◆真正的看破是提起,积极地为大众服务。

◆诚恳可以感动人,谦虚可以说服人。

◆老实是很平淡的字眼,但是要想成就,就非它不行。

◆犯了过错,造了罪业,别人知不知道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自己知道。 ◆善于保护自己的,永远谦虚谈话。

◆好、坏,都会随时间消失,没有例外。上苍对时间的安排,绝对平等。 ◆临事须替别人想,论人先将自己想。

◆‘禅’,就是要在心中留点空间,好作回旋。

◆失去了鸭子,你会急忙找回来,失去了良心,却不见有人著急。 ◆心志要苦,意趣要乐,气度要宏,言动要谨。

◆言多必失,尽量少给自己这种机会。

◆赞叹别人,要在大庭广众;责备人,必须在私下。

◆有智慧的人,从周围取乐,没有智慧的人,希望别人给予快乐。 ◆贪心,你的嘴脸,就是贫穷相。

◆色心不除,生死不了。

◆有生必有死,人应惧生,不应惧死。无生即无死,究竟解脱。 ◆忍人所不能忍,行人所不能行名‘大雄’,故名‘大雄宝殿’。即佛也。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

◆佛是觉悟的众生,众生是在迷的佛。

◆一个人如果不被恶习所染,幸福近矣!

◆笛卡儿:‘我思故我在’,佛法:‘我观故自在’。

◆人必须在自我中觉醒,才能破除我执。

◆凡有追求,必定有烦恼。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要做好你个人的卫生,尤其‘心理卫生’最为重要。

◆得失心不放下,想要不痛苦,都不可能。

◆世界上有一种生意是永远亏本,那就是发脾气。

◆有了智慧,自然能了解真理,能了解真理,生活自然快乐。

◆鱼生活在水中,所以我们见不著他的泪。

◆真正的神通,是把烦恼弄通。

◆是非的原则是将心比心,设身处地的为他人想一想。

◆健康,是真正的财富,不要糟蹋它。

◆我慢高山,不留德水。

◆佛是教育家,不是政治家。他慈悲的教导众生,从不控制众生。

◆是非天天有,不听自然无。

◆愚人求境不求心,智者求心不求境。

◆为人正直,则与道相应。

◆见一切人皆菩萨,唯我一人是凡夫,则心自息怒。

◆德修而谤来。

◆缘由愿来,愿力强,善缘自然具足。

◆责人,先责己于人,是名君子。

◆能觉他人之诈,不形于言,受人之辱,无动于色,道成近矣!

◆境来不拒,境去不留,一切随缘,能得自在,放下即得解脱。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一个常常看别人缺点的人,本身就不够好,因为他没有时间检讨自己。

◆有智慧的人,永远不见他人过失。

◆聪明难,糊涂更难。

◆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己能,不扬人恶,自然化敌为友。

◆心能平等,我们就能处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把自己的欲望降到最低点,把自己的理性升华到最高点,就是圣人。

◆对自己的享受消极,对大众的福利积极,就是行菩萨道。

◆两个人吵架,甲对乙说你很主观,乙对甲说你并不客观,主客二观,无所标准,是非永远存在。 ◆凡爱说人不是者,往镜前一站,镜中出现一个丑陋的影子,才知正是自己尊容。

◆知足之人,虽卧地上犹为安乐;不知足者,虽处天堂亦不称意。

◆再大的功德,抵不过一念骄心;再大的罪过,抵不过一个悔字。

◆人忙心不盲即有定力。

◆山不转路转,境不转心转。

◆世间一切,为我所用,非我所有。

◆觉悟真理的人,即拥有真正的生命。

◆体会到生命无常的人,便不会再放荡和贪逸,所以说对于生命无常的觉醒是智慧的开端。 ◆施比受更有福。

◆彻悟本性的人,纵然全世界的人都不了解他,他依然不觉得寂寞。

◆起烦恼时,要回光返照——退步原来是向前。

◆所谓的‘放下’即是把什么事都化为没有的力量。

◆凡事能站在别人的角度为别人著想,便是慈悲。

◆适当的欲望,是人类所必须的,但超过了范围,痛苦、罪恶,便如影随形。

◆人的价值,在于奉献与牺牲。

◆当你心中有美时,从你眼中看到的世界将会不同。

◆知足者虽贫而富,不知足者虽富而贫。

◆多数人在缘生缘灭中,搞不清楚自己的去来。

◆凡事要随缘,不要攀缘。

◆佛陀从不勉强别人,做不喜做的事情,他只告诉众生,何者善?何者恶?生命还是要自己掌握。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错误必生烦恼,罪恶终归毁灭。

◆佛法是什么?佛法既现实又超越,既超越又现实。

◆给人希望,不要给人绝望。

 

第二篇:佛悟人生 佛曰

佛悟人生

佛曰: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佛曰:不可说,不可说,一说即是错。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种如是因,收如是果,一切唯心造。

佛说:众生善恶。

问:有人说:明心见性后,生死便了,对吗?

答:明心见性的人,离了生死尚远,正像上面所说,暗室的电灯,虽已开亮,垃圾尚待清扫,不能认为开电灯等于扫清了垃圾;也不能认为垃圾未清,就说电灯没有开。有些人虽已开悟见性,只因习染深厚,一时不能净尽,遇个别境界当前,未能不动此心,但并不妨碍其已开正眼,自能不失觉照,知其虚妄,不取不舍,不至于黏滞执著,留连忘返。譬如有线风筝,虽在空中飘荡,却有一线牵住。只要假以岁月,勤加打扫,习染分分化,佛性分分显,毕竟能了生死、成佛道。另外,历史上高僧大德已明心见性,而生死未了的事例很多,像唐朝惠林寺的圆泽和尚,曾与李源友善,有一天他们相约去朝礼峨嵋山,圆泽想取道斜谷,李源要取道荆州。最后圆泽和尚同意从荆州方向前去,当船到南浦,看见一妇人在汲水,和尚望而悲泣。李源惊问其故,他说:‘我原想取道斜谷,正欲避开这妇人。因为她已怀身孕,正待我为子,不逢则已,现既相遇,实难避免。’他约李在三日后相见,以一笑为信,并说‘十三年后,杭州天竺寺外,当再与公相见。’圆泽和尚当晚入寂。过了三日,到妇人家探望,果生一儿,并对李源微微一笑,李便把来龙去脉向家里人讲清。十三年后,李源自洛阳到杭州,以赴前约,在葛洪井畔听到一牧童扣牛角唱歌:‘三生石上旧精魂,赏月吟风莫要论,惭愧情人远相访,此身虽异性常存。’李源上前招呼说:‘泽公健否?’牧童说:‘您真是诚信君子!但我世缘未尽,未能亲近,彼此勤修不怠,以后自可再见。’大家看!圆泽和尚已知过去未来,得了宿命通,在生死关头仍然不能打破,这正说明仅仅开悟见性,而见思烦惑未尽,还是不免随业流转呀!此外,草堂青禅师转世为曾鲁公,五祖戒禅师转世为苏东坡,历史上一直流转。这几位禅师都是宗门巨匠,有解有行,只以情染未脱,依旧生死轮回,实值得人们深思!

问:这样看来,明心见性,彻悟根本,好像也不管用,生死关头仍难透脱,是吗?

答:不!人们依于般若正智而明悟本具的光明性体,这是学佛的根本。所以菩萨六度万行,都以般若为先导,若无般若,五度莫非世间有漏善法,不名为度。但众生根性千差万别,故佛随机施教,开示了无量法门。在无量法门中,学人必须自谅根性,择一专修。总的说来,专仗自力为难,兼仗他力为易。例如净土法门就是称为三根普被的、得他力加持的特别法门,也是普济一切含灵的大总持法门,这是许多往圣先贤——文殊、普贤等诸大菩萨,莲池、蕅益、彻悟、印光等诸大祖师所走过的道路,他们为我们作出了光辉榜样。总结上面所说,‘以般若为先导,以净土为归宿’,实是我们断惑证真,了生脱死,出离无尽无边苦海的正确航

向!

佛说:放下红尘之事得人间大道!好淬炼舍利子得正菩提!浑忘世间一切烦恼。风声,雨声,一世的相思。涅磐,顿悟,一世的禅锋。

佛说:皈依我佛吧!跳出红尘外,不在五行中,行僧之旅。

佛曰:爱别离,怨憎会,撒手西归,全无是类。不过是满眼空花,一片虚幻

佛曰: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佛曰:一切皆为虚幻。

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着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苦海无涯,回头是岸。

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的身心里。我们由于欲望难以满足,而产生贪欲之渴与憎恨不满之火,焚烧我们的身心。期求解脱之道的人,亦必须远离欲望之火。就像背负号草的人见到野火须走避一样……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为何不必?

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由自我的观点产生了过去、未来,产生了好、坏、顺、逆,人一直活在企盼与欲望中。

佛说:如果人不执着世间的一切物质名利,就不会被物质名利所控制;正由于人追求这些感官之物,他们才会变得不快乐……

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我问佛∶为何不给所有女子羞花闭月容颜。

佛曰∶那只是昙花一现,用来蒙蔽世俗的眼,没有什麽美可以抵过一颗纯净仁爱的心,我把它赐给每一个女子,可有人让她蒙上了灰。

我问佛∶世间为何有那麽多遗憾?

佛曰∶这是一个婆娑世界,婆娑既遗憾,没有遗憾,给你再多幸福也不会体会快乐。

拈花微笑示天机,祖师西来无意,万法本闲人自闹,庭前柏树子,烦恼即菩提

我问佛∶如何让人们的心不再感到孤单?

佛曰∶每一颗心生来就是孤单而残缺的,多数带著这种残缺度过一生,只因与能使它圆满的另一半相遇时,不是疏忽错过就是已失去拥有它的资格。

我不是一尊千面观音佛

可是我心底有一种佛性

人间的烟火熏黑了心灵

我孤独地寻觅我的光明

不可说,皆虚幻的一切

我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

我不敢怜悯自己的感情

因为我要一个人的悟性

我感悟本无树的菩提林

我感悟亦非台的明镜影

我感悟一叶花的平常心

问:佛教常说‘一切众生悉有佛性’,搞清楚佛性问题与学佛关系重大,所谓佛性究竟是什么?

答:五十年代我曾和佛教青年探讨过有关佛性问题;近年来,也曾围绕这一问题,谈过我的一些肤浅见解,现在综合起来进行解答,作为参考,并就正于大德长者。

佛性也叫觉性、自性、本性,也叫真如、实相、圆觉、本来面目……等等,随义立名,假名很多。按照佛教教义不但人类有佛性,一切众生包括蠢动含灵,也都有佛性,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但因迷妄的深浅,而有明昧的不同。诸佛因悟此性而成道,众生因迷此性而流转。

问:佛教说:佛性‘不落空有,不可言说’,又有能离肉体而客观地存在的说法,佛性既不是物质,怎能独立存在?那岂非堕入唯心论,而与灵魂等幼稚学说名异实同?

答:‘不落空有’即不著空有的两边,因空有对待,都是生灭的有为法,著空著有,都不能显中道佛性。‘不可言说’正说明言语文字,只能勉强说明佛性,不能代表佛性,可见佛法重实验的精神了。同时,佛性既类似一种能量,故有客观存在的可能。佛法对哲学上的根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具有它圆融的看法——心物不二,这与唯心论哲学的论点有所不同。至于灵魂之说,属于业识、中阴一类,是虚妄的、偏执的、有漏的、生灭的;而真如佛性是真实的、圆融的、无漏的、不生不灭的,不能相提并论。

我问佛∶如果遇到了可以爱的人,却又怕不能把握怎麽办?

佛曰∶留人间多少爱,迎浮世千重变;和有情人,做快乐事,别问是劫是缘。

我问佛∶如何才能如你般睿智?

佛曰∶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我也曾如你般天真。

我问佛:为嘛总是在我悲伤的时候下雪?

佛说:冬天就要过去留点记忆。

我问佛:为嘛每次下雪都是我不在意的夜晚?

佛说:不经意的时候人们总会错过很多真正的美丽。

我问佛:那过几天还下不下雪?

佛说:不要只盯着这个季节,错过了今冬,明年才懂得珍惜。

我问佛:你多大?

佛说:我就算一岁,我也是佛;你就算100岁,如果固守自己的心灵,那也是人。

我问佛:世事本无常是什么意思?

佛说:无常便是有常,无知所以无畏。

我问佛:为何我的感情总是起起落落?

佛说:一切自知,一切心知,月有盈缺,潮有涨落,浮浮沉沉方为太平。

佛曰- - 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佛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

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

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曰:吾法念无念念。行无行行。言无言言。修无修修。会者近尔。迷者远乎。言语道断。非物所拘。差之毫厘。失之须臾。佛曰:财色于人。人之不舍。譬如刀刃有蜜。不足一餐之美。小儿舔之。则有割舌之患

佛曰:如人锻铁。去滓成器。器即精好。学道之人。去心垢染。行即清净矣。

佛曰。净心守志。可会至道。譬如磨镜。垢去明存。断欲无求。当得宿命。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以物物物,则物可物;以物物非物,则物非物。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老子曰。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佛言:众生以十事为善,亦以十事为恶。何等为十?身三、口四、意三。身三者,杀盗淫。 口四者,两舌、恶口、妄言、绮语。意三者,嫉恚痴。如是十事,不顺圣道,名十恶行。是恶若止,名十善行耳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