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活着》读后感

余华《活着》读后感

作为一部作品,《活着》讲述了一个人和和他命运之间的友情,这是最为感人的友情,因为他们互相感激,同时也互相仇恨;他们谁也无法抛弃对方,同时谁也没有理由抱怨对方。此外,它还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等等。

其实,读这本书也是经朋友介绍开始的,从开始漫不经心的翻页到如今的投入,我只能说,这是一本很值得大家品味的故事。

这部作品不仅让我对人生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而且让我有决心去改变自己的一些不足和缺点。步入大学生生活已近两年半了,有时会觉得很累、很悲观。后来我才明白,我在长大,我在适应社会。想想自己在过去那两个月做了些什么,真觉得不值一提,每天似乎忙忙碌碌,却忘记自己要追寻的是什么;每天都觉得压力很大,却不知道为何要让自己活在不该有的压力之下;每次都要考虑人情世故,却忘记了最真诚的自己。时常抱怨、时常抑郁、时常烦躁……我发现自己一直在追寻着什么,我总是拼命跑、拼命追,忽视了一路上的所有风景!细细想想,我好像一直是父母长辈眼中的好孩子,一直是左右邻居口中的勤奋孩子,所以后来考上了不错的大学,也给爸妈争脸了。现在回想走过的大学路,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我在深造的路上,似乎不知所措。

教师这一职业近在眼前,又似乎离我很远,因为我一直知道自己在这方面缺少的是什么,哪些,我还仍需不断努力才能赶上别人,我

都会努力。所以当我读着《活着》这本书的时候,很多东西都能触动我心里那片最敏感的地方,人活着,不是专为自己的,从自身出生到现在,就被赋予相应的义务,至于每个人的生存状态,不是事先预定的,是自己怎样看待,自己追寻的。

读完它,我没有理由不平静,没有理由不思考,脸上的泪痕告诉我,这样的一个故事莫名的让人投入,也会莫名的让你感动。“二喜,有庆不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这句话总是萦绕在我的耳旁,所有的这些名字,这些人物,都让我觉得是活生生的。也许是从小在农村长大,对于书中描绘的场景都觉得那样地熟悉,他们的形象似乎都可以在我的生活中找到代言人。小时候,不明白那些在地里劳作的老者,为什么对着一头不言不语的老黄牛喋喋不休;小时候,也有很多像有庆一样的玩伴;小时候,也见到像凤霞一样的姐姐以及家珍一样的女人;小时候,也取笑过像二喜一样的女婿……一切都那么的亲切,所有的人都那么的生动,他们的故事,平凡而感人,琐碎而深刻。

在这样的一个故事中,我深切的感受到生命中充满变数,我如何才能踏上教育这一行业以及今后的发展。前些天,看了家乡20xx年小学教师方面的招生情况,招小学英语教师(本县),且只招3人(乡村),大专及以上(英语教育或小学教育英语方向)。看完,我就思考了,回去?应该有一半的机会给我。不回去?也该着手准备考研的事。手摊开,总感觉两边都挺重的,所以我犹豫了,我不知道该怎么办?也就选择了暂时性的遗忘。直到《活着》出现我的眼线间,我知道我

想起来了,我不能再逃。有些事不是执着就能成的,我开始放宽对自己的要求,也许我可以两手抓,能力还需提高,但努力还得进行,因为我活着,为了价值而奋斗着。

 

第二篇:读余华活着有感

走进余华,感受《活着》

读《活着》原因有两个:一、手机里的苹果商店里有这本书;二、这本书的名字比较文艺。可能因为年轻,总是喜欢故作深沉,所以选了这本书来看。

初读这本时,我经常会笑。家人会问我,什么书让我看了以后笑的这么开心。说说其中的两个情节吧。

第一个是书的一开始,福贵跟老牛福贵说话,说家珍、凤霞、二喜、有庆怎么样怎么样。笔者一问才知道,原来啊老头福贵在跟老牛福贵聊天呢,随便说了几个名字,是想让老牛福贵知道其他牛都在帮忙干活,没有偷懒,是牛就应该帮忙干活的。可是这本书看完以后我才突然回忆起来书开头的这段有趣的情节,福贵口里说的那些人全是离自己远去的亲人的名字。

第二个情节是在福贵被抓去当壮丁打仗那会,因为国民党的不抵抗政策,国民党军队一片涣散,空投下来的子弹撒了一地,没有人要,甚至都找不到一块合适的地来舒舒服服地躺着睡觉。每次空投大家都忙着抢米和大饼,后来因为缺乏草料,有米也没有用生不了火。福贵说没抢一次比拉一个星期的大炮还累,浑身酸痛,全身也是青一块紫一块的。就在这样的情况下,春生竟然没有人堆人,人叠人去抢大米,而是专门脱其它人的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胶鞋底是可以生活的。

在这本书里,我对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远的“人民公社”、“大锅饭”、“红卫兵”等等词眼有了一些了解。第一次真的感觉我们现在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公公婆婆的年龄要比我的爸妈要稍微年长一些,问了一下他们记忆中的那时候。公公家在农村,公公的爸爸还是村里的大队书记,再加上公公那时候是家里唯一的男娃,所以公公回忆起来说那个时候他有的吃,他清晰地记得当时家里就他一个人吃的山芋其它人全吃的萝卜,他还依稀记得当时很多人都在食堂吃饭确实是很热闹很好玩。婆婆的家不在农村,婆婆说那个时候整天都很饿,去了食堂也是很稀很稀的稀饭根本没得吃。婆婆说有一次好不容易2分钱买了一个烧饼,刚拿到手就被一个小叫花子抢了去,那个小叫花子年级也不大,一抢到饼就往上面狂吐口水。还有一次邻居阿姨带了块肥肉给婆婆吃,可能是因为那块肥肉没煮熟的关系,婆婆吃完就头晕,仿佛那块肥肉吃到脑子里去了。刚跟公公婆婆住那会,我其实有点受不了,实在太节俭了。做什么事都是小心谨慎,如果跟钱有关肯定是算了又算了。听公公婆婆讲完这些,终于能够理解他们了。我想如果我也曾经历过那样的生活,我可能比他们对自己更狠了。还好现在的我读到了余华的文字,了解了那一段特殊岁月的生活。现在的我不愁吃不愁穿,整体还要想办法减肥。现在的我衣服一大堆,有些甚至穿都没穿过。以后,也许我也得换一种方式去活着,简简单单、平平淡淡就足够了。

福贵是家里唯一存活下来的人,他送走了一个又一个他最亲的人。而那样的悲剧就是在那样的年代那样的大背景造就的。我认为福贵很可怜,他面对了亲友的一次又一次的死亡,亲手给他们挖好坟墓。福贵却看的很开,他心想自己能把自己的亲人一个个送走他也就放心了,这样他自己死的时候也就能安心了。

福贵的妻子家珍,人如其名,真可以说是家里的珍宝。这样的女人让我很佩服,如果不是她的执着,福贵可能早就在哪个犄角旮旯死掉了。在福贵还是一个阔少爷时,福贵整体在外面吃喝嫖赌,家珍始终苦苦守着福贵,等福贵回心转意。聪明的福贵还给家珍做过特殊的菜,四盘蔬菜下面全夹着一块肥肉,也就是告诉福贵,女人看起来不同,其实都一样。福贵破产以后,福贵的丈人把家珍接回家了。家珍在娘家把儿子有庆生了下来就回来了。就像福贵他妈说的:“家珍是你

的女人,谁也抢不走。”后来的家珍更令我佩服,福贵被意外抓走了去打仗,家珍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一个人送走了老婆婆,拉扯大两个孩子。她完全可以回自己富裕的娘家,丢下孩子不管,福贵不在家,她把家里打点的井井有条。家珍这样的女人,用福贵的话说,一生都是清清白白的,其它女人死了以后多多少少都有人说闲话,家珍这样的女人死了以后绝不会有一个人说闲话。一个女人死后没有人说闲话,这也许也可以作为女人一生成功的写照了。

家珍的儿子有庆和女儿凤霞都死于医疗事故。县长的老婆生孩子,大出血,需要大量的血。校长便把学校里所有五年级的孩子带到医院去献血,结果只有有庆一个人的血型符合。医生为了救活县长的女人,抽血竟然能抽上瘾,听到有庆喊头晕,脸色发青,嘴唇发紫也不闻不问,就这样活活把一个12岁的孩子抽血给抽死了。凤霞童年发了一场高烧变成了哑巴,哑巴凤霞在家里总是抢着活干,尽管这样,为了攒钱给有庆念书,福贵和家珍商量着把家珍送给了人家。后来的家珍还是回来了。然而到了试婚年龄的凤霞却没有人来提前。二喜出现的章节是我认为这本书里写的最温暖的,我觉得好人有好报,哑巴凤霞竟然找到了真正疼自己的偏头二喜。二喜给丈人家修房子,给丈人买酒喝,还风风光光地把凤霞给娶回了家。书里的一个情节总是让人感觉很感动,那就是哑巴凤霞和偏头二喜俩人每次都是手牵手回娘家。想到这一幕,总是让人感觉小人物也有小幸福。但是我心里总是害怕,我知道这样的书里没有一个人会有好结局的,现在越美好,等会更悲惨,果然,幸福的凤霞在生儿子苦根的时候大出血死了。

这家够惨了,结果勤劳沉默的二喜竟然在下水泥板时被两块水泥板活活压成了一块肉饼。爷孙两个相依为命,小苦根发了高烧,福贵心疼孩子给孩子煮了豆子吃,结果孩子没数,活活把自己给吃撑死了。

从此老头福贵就与老牛福贵相依为命,福贵把自己的亲人一个都埋了,他还在自己的枕头底下放了10元钱,再穷也不动那10块钱,村里人都知道,哪天福贵走了,埋他的人就拿这10块钱帮他操办后事。

看完福贵的故事,觉得福贵的一辈子真的很惨。课时福贵说他不惨,那个年代像福贵这样的人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们跟福贵一样都是小人物。小人物要么病死了,要么就县长女人的命死了,要么生孩子死了,要么施工死了,要么撑死了。那个时候的大人物,比如说村长被踩在地上打,比如说县长春生被活活逼死了。像福贵这样的活着的人就这么活着吧……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