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舞 鼓励 勉励 激励)的用法

鼓舞 鼓励 勉励 激励

1.老师经常用“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话来(勉励)我们。

2.从张海迪刻苦学习的事迹中,同学们受到了教育,得到了(鼓舞)。

3.实现四化的宏伟目标(激励)着千千万万的青年努力学习和工作。

4.我的学习进步了,老师( 鼓励)我说:······

1.勉励 就是劝人努力学习

2.鼓舞 就是鼓动,激发

3.激励 就是激发勉励,使振作

4.鼓励 就是鼓劲儿,支持

 

第二篇:激励、唤醒、鼓舞——浅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激励、唤醒、鼓舞——浅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池州市贵池区殷汇中学 吴存君

摘 要:随着新课程的进一步推进,语文教学正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授课形式,以学生自主参与活动为特征的综合性活动课越来越受到重视,它以其生动活泼、切实有效得到学生的欢迎。本文试图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革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结构,研究性学习,作文教学这五个方面探讨在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关键词: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 课堂结构 研究性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老师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急于传播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没有情感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没有欢乐鼓舞的心情,学习就会成为沉重的负担。”教学第一位的工作就是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以愉悦的心情,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能力的形成和精神品格的发展。〈〈课程标准〉〉中提出:“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中进行。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灵活 1

激励唤醒鼓舞浅析新课程下的课堂教学艺术

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因此,应改变以往结构繁琐、拖沓、千篇一律,组织形式单调、沉闷、缺乏灵活性的教学方式,倡导启发式、讨论式的自主平等、合作、创新的课堂教学结构,坚持面向全体学生,尊重学生个体发展,注重人文精神。

一、唤醒学生的自主意识,激发学生主动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中,应逐步交给学生质疑的方法,使学生的发问体现学习语文的“个性”特点。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疑”源于思,它是学习的开端,思维的引线,进步的向导。思维活动始于发现问题。它是对一些问题产生了渴望了解、或解决的需要后才开始的。要使学生认识深入,就要启发学生多疑多问。比如,可以从课题发问;从标点符号和词语的特别用法以及特殊含义方面发问;从句子和课文内容本身前后有没有矛盾方面发问。在教学中,教师应培养学生凡事都要问个为什么的习惯,使他们明白多疑多问是好学深思的一种良好学习品质。在预习中要让学生提出并讨论通过学习都还没懂的问题,要引导他们自己去发现。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主导。问题的提出、解决的思路,讨论的主题,问题的解决,操练的步骤等第,教师都要在课前精心设计。教师提出的问题要牢牢抓住学生的思路,使他们按照教师的设计一步步走进知识的宝库,并得到收获。问题的提出时,教师可以采用多种生动活泼的手法,引起学生的悬念、好奇心,使学生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同时要求学生从多角度、多方 2

位,以动态的眼光来思考问题,鼓励学生放开思考,寻求多方面解决问题的办法。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课堂环境,给学生充分的自由,使自己的想法充分讲出来。在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各抒己见,畅所欲言,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探索能力和自主学习的意识。

二、改革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要想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教师必须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具有高尚的人文精神,良好的文化素养,富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转变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素质教育是以人为本的教育。它的基础是培养文化素养,核心思想是做人,内涵是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爱心,爱心教育是教育的基础。教师诚挚的爱,能引起学生愉快的情感体验,唤起学生的爱心,使学生心情舒畅,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使学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爱、欢乐兴奋;使学生在爱心中把充沛的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取得惊人的进步。正如罗曼罗兰所说:“要散布阳光到别人心里,先得自己心里有阳光。”

语文教师必须适应时代的要求,寓素质教育于自己的教学中,开发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提高学生的做人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在教学中要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长期以来教师的职责就是“传道、授业、解惑”偏重于传授知识,忽视教学方法的研究。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我认为好的先 3

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叶圣陶先生也曾这样说:“教是为了不教。”我国古代也有“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的名言,因此教师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自己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才是最重要的。

教师应广泛阅读,开阔视野,积累丰富的新知识,保持对时代的敏锐、对生活的新鲜感以及思维的张力,并把这种新鲜感带进课堂,融入讲授过程中,传递给学生,唤醒学生的求知欲,启动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诱发学生思考、分析、发言、讨论,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改变以往教师的满堂灌。

三、精心构筑课堂教学结构,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

新的课堂标准强调指出,语文课应当成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场所,要重视教师的指导,更要强调学生自主的、积极的、多样的,充分的参与,使语文学习真正成为师生的一种生命活动。课堂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真正形成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线的课堂教学结构。教师应是学生探索知识追求理想的引路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所学知识体系和结构的逻辑特点,运用知识的正迁移规律,认旧引新,使学生能由已学过的知识顺利过渡到新知识的学习,由易到难,水到渠成。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自学中出现的思维受阻,注意适时、适当点拨。让学生借助教师设计的各种类型的引题凭借自己已有的知识和方法,对照教 4

师出示的学习提纲或者老师提出的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去自学新课程内容。教学时,要特别注意留给学生一段时间让其自由支配,以照顾学生个体差异,达到因材施教,人人受益的目的。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强调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文本的意义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自行发现、自行建构起来的,要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学会阅读。“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的不一样,就应当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作出有个性的反应,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传统的课堂格局是教师设计好的一套程序,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在学习。对教师设计的程序必须在规定的课堂上完成,教师设计的问题,不管学生有没有兴趣,能力是否达到,都必须在教师引导下思考作出回答。这样的课堂格局,虽有时也能畅所欲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感受、体验等,但过于强调接受性学习,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的机会被剥夺,不可能充分展示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四、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研究性学习

随着社会各方面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知识更新周期日益缩短,科技和人才竞争日益激烈,全社会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加关注和重视教育,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也正是从社会发展的角度,从人的发展的角度考虑而做出的富有时代意义的选择。因此,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正是为了适应这一改革。语文阅读活动也是一种研究性学习活动。语文学科的性质决定了 5

这种活动具有强烈的社会性、开放性和实验性。语文阅读活动是一个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它要求学生必须学会思考,主动的思考,成为学习的主体。阅读是通过学生自己创造性的思考来获取意义。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学习阅读的方法,自己阅读文章,概括主要的内容,摘录重要的信息,自己质疑并提出问题,从而达到深入理解文章的目的。

语文研究性学习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教学活动,而主要指学生的学习活动。它侧重于以学生的学习活动为中心组织教学,因而活动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就与传统的必修课课堂教学有明显的区别。传统的课堂教学常常以必修课教材的教学为中心,内容显得狭窄,有时也有点陈旧,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研究性学习则是开放的,其教学内容往往涉及了语文应用的各个领域,特别是触及最新和最实用的领域,并与一定的生活实际相联系,有较强的时代色彩和生活色彩,因而,它能够补必修课堂教学的不足,全面反映社会生活对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促使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又能给学生具体生动的感受有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作文教学突出个性

长期以来,在作文评价中,存在着教师对学生尊重、理解不够的倾向:一是对学生的情感理解、尊重不够。我们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来审视学生在作文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总以为学生抒发的思想感情不够成熟,不够深刻;二是对学生的实际生活理解、尊重不够。学生真实地书写自己的生活,常常 6

被判为幼稚、琐碎、不典型。这样一来,学生面对写作常常怀疑自己的情感和生活的价值,不敢写自己的普通的生活和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只好撇开自己真实的生活体验而编造生活,装腔作势,故作高深。因此教师要学会欣赏,对于学生作文中的闪光点要及时加以肯定和表扬,发掘学生在作文中所表现的语言表达、思维发展的优势和特长,并帮助其进一步发展。课堂是学生的主要阵地,他们的活动天地毕竟不宽广,他们的见闻和情感体验有限,因此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就是教师的一大任务。教师要多组织一些活动,如参观、游览、访问、社会调查、社会劳动等,指导学生组成各类兴趣小组,让学生去观察四季的变化,体验世间的嘻笑怒骂,让他们将笔触面向家庭、学校、深入到社会。用眼睛观察生活,用心灵感受生活。

7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