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寒作品读后感

叛逆与回归

韩寒是我最喜欢的作家之一,而且今年7月份导演了自己的电影。韩寒的《一座城池》,《他的国》,《1988》,这是我比较喜欢的几本书,而且韩寒写这三本书,按他的说法:“差不多五年前,我构思了一个剧本,想自己导演一部电影,于是往返各个城市寻找投资方。我的想法和当年开始赛车时一样,自己的版税加投资方的一部分钱就可以开干了。当时的电影市场还没有今日那么火热,所以各方面都不太成熟。一年后,我把这个故事写成了小说出版,那本小说就是《他的国》。

然后是三年多前,我又构思了一个剧本,还是想自己导演这个故事,又往返各个城市和不少人谈。当时电影市场日渐红火,新导演也有了更多的空间,无奈这个故事本身稍敏感,所以还是没有成功。我又把这个

故事写成小说出版,那本小说就是《1988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

韩寒是一个非常叛逆的人,他17岁就选择了辍学来写作。他在《三重门》里写道:“大红灯笼高高挂,照亮我的前程。”因为他在9门科目中7门不及格。他的文字中也带有这种色彩,他用冷峻的文字和设计精巧的黑色幽默来攻击“大人们的世界”、比如说在《一座城池》中“突然间,一声巨大的爆炸声传来,一朵小小的迷你蘑菇云腾空而起。后面一片’爆炸了爆炸了’的叫声,人群欢欣鼓舞,想当年广岛被炸中国人民也没这么高兴过。”这一小段文字中,他描绘了一个矛盾,明明是危险的爆炸,在他笔下的人们却为此而疯狂,奋不顾身地冲向现场,并不是想去拯救这个爆炸了的工厂,他们只是一群看客。他用幽默的笔触狠狠地批评了中国的看客们。

但人是一个不断长大的过程,韩寒也是一个人。韩寒也在慢慢地回归,他在《我所理解的生活》里收回了上面一句话:“照亮你前程的,不是大红灯笼,而是你的才能。”他的文字也收起了刀锋,但在关键时刻,他还是会毫不留情地出击,将这个世界的虚伪一分为二。这一点在他的作品中尤其明显,尤其是在后期作品中,在《他的国》里,他塑造了一个有志青年,他首先想要去创办自己的合唱团,后来又计划横穿中国,但他是一个哈莫雷特式的人物,这些当然也没成功,仍然是一个小人物,但是比起前作中那些迷茫,生活在虚幻中的主人公,我们更能在这个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找到自己的梦想。而在《1988》里又有一位名叫娜娜的女性,她虽然地位低下,挣钱也不多,也没什么文化,但还是有着美好的梦想和母性的光辉,十分坚强,这是韩寒对女性的一种思考,也是他对那些平凡之人的关注。

随着岁月的流逝,韩寒从“韩少”变成了“国民岳父”,但不变的是他肩负于身上的作家之责任。

人与世界

高二(8)班 袁迪

卡夫卡的小说被誉为小说中的珠穆朗玛峰,不仅因为其理解难度颇高,更因为其深邃的哲学思考和宝贵的社会价值。暑假中浅尝了他的一些小说,引起了一些我浅显的思考。

比如说《铁桶骑士》,它是卡夫卡一个随性的产物,对他来说,这些片段的产生反映了他彼时彼刻的感触和心境。小说写于19xx年寒冷的一二月间,背景是一战中奥匈帝国最艰苦的一个冬天的真实情况:缺煤。一个穷得买不起煤的人想去煤店老板借煤,他不是拎着煤桶走着去的,而是骑着煤桶飞着去的,结果可想而知:他没有借到煤,反而被煤店老板的围裙扇到了冰山区域。

小说对于一件悲惨的冻馁事件做了冷峻的幽默处理。叙述语调谈不上严肃,想法带有一点冷幽默的感觉。如作者注意到的细节:“火炉里透出的寒气”,作者使用的比喻;“天空成了一面银灰色的盾牌,挡住向苍天求助的人”煤桶骑士的自我宽慰:“在十诫之一’不可杀人’的光辉照耀,也不得不把一铲煤投进我的煤桶”;设想骑桶飞翔这样一种方式;结尾被妇女的围裙扇走等。这些地方,都有一种很辛酸的自我解嘲式的幽默在。 卡夫卡的小说中着重于探讨人与世界的关系,但是在他的小说中却很少有积极向上的角色,大多都是颓废消极的那种,而且故事极其荒诞,毫无丝毫逻辑可言。我对这一切有自己的看法。

卡夫卡当时的时代流行独裁思想,比如当时的张学良在欧洲游历一圈后,回国以后都认为法西斯才是拯救中国的道路。卡夫卡身为奥匈帝国的国民,当然是深受独裁之害。在他的小说里都有种一种浓浓的孤独感,

比如在《城堡》中,主人公身为被城堡雇佣的土地丈量员,但却无论如何无法进入城堡,反而离城堡越来越远。而城堡里的人呢,总是以各种理由推脱责任,无论如何,这篇小说都让人感到绝望,是那种慢慢咬噬你内心的绝望。这或许也是卡夫卡面对强权统治时的感受,对社会这种对人的压迫的控告。这个社会不允许异端,他想要的是产品,完美复制的工艺产品,就像工厂中生产的产品一样,毫无创造力,这也是工业文明所带来的一种思潮,他扼杀了人身上的真正理想,填上了带有石油味儿的普世价值观。但是,现代的价值观没有强化人们的理性,反而让他变得麻木迟钝。因为,这种理性所采取的思考眼光,针对的是大众的平均化的,并没有真正考虑作为大众的一份子的个体的发展要求,因此大众在欲望被满足的同时,大众中的每一个个体则被规范、定位,直至彻底迷失自己的独特的要求。卡夫卡的这种荒诞、反理性、压抑,

正是在鼓励人们发现并培养个体的价值观和个性风格,而并不是去被所谓的普世价值观同化,变成工业产品。

 

第二篇:韩寒作品

· 19xx年 于《少年文艺》等刊物发表《傻子》等作品

韩寒(14张)

· 19xx年 获得“首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一等奖 。初赛作品《求医》《书店》,复赛作品《杯中窥人》。随后因期末考试七科不及格而留级,引发社会关于“学校应当培养全才还是专才”等系列教育问题的激烈讨论。

· 20xx年 凭借作品《穿着棉袄洗澡》获得“第二届全国新概念作文比赛”二等奖

· 20xx年 出版长篇小说《三重门》畅销200多万册,成为中国近二十年来销量最大的文学类作品。[1] ·

20xx年出版文集(散文、随笔和短篇小说的合集)《零下一度》,畅销110多万册,20xx年全国图书畅销排行榜第一。 [2]

· 20xx年 出版小说《像少年啦飞驰》畅销100多万册,该书还出了同名漫画[3] · 20xx年 出版作品精选集《毒》、《毒2》畅销80多万册[4]

· 20xx年 出版杂文集《通稿2003》畅销90多万册,20xx年全国文学类畅销图书排名第三。

· 20xx年 出版小说《长安乱》[5]畅销160多万册,20xx年全国图书排行榜文学类畅销书第一。

韩寒作品封面(11张)

· 20xx年3月 出版文集《韩寒五年文集》[6]畅销78多万册。作品有法国、韩国、香港、新加坡、台湾、日本版本。其中法国版本获得法国20xx年10月法国最畅销图书。

· 20xx年 出版赛车随笔《就这么漂来漂去》(接力出版社),首印40万册 · 20xx年9月 开通博客,开始博客写作。

· 20xx年 出版长篇小说《一座城池》[7](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首印50万册 · 20xx年 出版文集和唱片《寒·十八禁》

· 20xx年 出版长篇小说《光荣日》[8](二十一世纪出版社),首印60万册,畅销70多万册

· 20xx年3月 出版博客精选集《杂的文》[9](万卷出版公司),首印30万册

· 20xx年1月 出版长篇小说《他的国》[10](万卷出版公司),首印50万册,畅销70多万册 《独唱团》第一辑· 20xx年6月 出版精选文集《草》[11]

· 20xx年7月 出版博文精选集《可爱的洪水猛兽》[12]

· 20xx年9月 出版长篇小说《1988 我想和这个世界谈谈》[13](国际文化出版公司),首印70万册

· 20xx年,主编杂志《独唱团》,于20xx年7月6日正式发行。首印50万册,畅销150万册

· 20xx年9月29日,在台湾出版博文集《青春》(新经典图文传播有限公司)

· 20xx年12月28日凌晨三时,韩寒在自己的博客中证实《独唱团》因种种阻力已经无限期停止出刊,《独唱团》团队解散。

20xx年韩寒三部小说触电,包括《他的国》、《长安乱》和《光荣日》,其中由关锦鹏执导《他的国》《我想与这个世界谈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