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网络文学二三事

我与网络文学二三事

接触网络文学,还是少年时候的事情,那会放学回家的路上,挨街的文具摊上总会出现几本闻所未闻的大开本书物。彼时,尚且不知这些封面或玄幻,或诡异的书籍读物是后来盛行一时的网络文学,只觉得书里面讲述的故事奇妙,只觉得作者讲故事的方式特别,远不同于我们在课堂上读过的那些名家名著。

那会儿还在上学,中学的年纪总爱做些幻想,而书里面光怪陆离的描述刚好符合这样的心理。于是,总是舍得省下零花钱来买书,一本十块二十块,我还记得当时有个玩的挺不错的朋友,追天蚕土豆的《酒神》追得不亦乐乎,半年的连载出书下来,竟买了十九本之多,后来我问他,你那些年买过的网络小说,还在吗?他倒也是打趣,“都留给我弟弟当作传家宝了。”你瞧,网络小说在我们8090交界的年份悄然兴起,而也随着网络的进步,正向着后生蔓延。 而网络小说,蔓延的另外一种方式就是, 改编。

以前高中那会,偶然在同桌的推荐下看到了南派三叔写的《盗墓笔记》,那时候,在班级里也有着一股“盗墓热”,赶上盗墓笔记出了第八本大结局,不知道是谁的一套完整的《盗墓笔记》开始在班级里面传阅。等到我手上的时候,已经是高三前半年了,那几本书册页是早已经灰黑,有几本封面都没了。可依然止不住诱惑,还是见缝插针,有空就看。那会儿大家伙吃罢午饭,午休的时候总爱在一起讨论几句剧情,毕竟三叔在剧情方面有收有放,尺度把握的好,悬念吸引人。而一些女孩子,总是爱犯花痴,时常争论自己喜爱的角色哪里哪里好。可以说,一定程度上,网络小说在那一代人的心里,留下了许多印记。

这不,前些日子,《盗墓笔记》拍了电视剧,还是网络独播。消息是早就在微博上面留意到了,看到网友们一溜儿在吐槽定妆照。就算这样,追了这么多年的故事,在如今出了真

人版,文字的东西变成了可观可感的画面,许多当年动容的情节一下子都涌了上来。谁不想看看自己的梦呢。

也于是,麻利的去某宝买了网站会员,一口气看完了心心念念的“真人版”,无论改编的如何,我相信这人气肯定是不减的。无论有多少吐槽,我相信依然大多数的人看的激动万分。因为这其中,有的是情怀,你我都不会拒绝这样的情怀。多年的影响与发行早留下了一群固定的受众,我站在男生的视角,看到的是《盗墓笔记》《斗破苍穹》,而站在女孩子的视角,倒也可以罗列一二,《何以笙箫默》《甄嬛传》撇开专业意见不谈,都取得了不小的成功。 如果说,当初小说的盛行是一个网络文学的盛世。那么,这三年,网络小说改编正以惊人的速度努力成长为一棵参天大树。据不完全统计,2015-16年,计划开拍或播出的网络小说改编影视剧又将超过30部。?据统计,截至20xx年底,共有114部网络小说被购买影视版权,年代跨越古装、现代、民国,题材涉及仙侠、悬疑、权谋……其中,90部计划拍成电视剧,24部计划拍成电影,电视剧单集制作成本最高可达500万元。“这个数量在20xx年应该在七八十部之间”,盛大文学一位员工向新京报记者表示,“影视公司在疯狂地圈我们,我们在疯狂地圈作者。”在网络小说积累了人气之后而转型的影视作品更具“钱途”已成为业内共识,因此,网络小说以不断刷新的改编版权费,迎来了另一个时代。

有些人就会问了,这样的大潮下,网络写手肯定很有钱吧。而事实上并非完全如此。 “网络作家富豪”是存在的。去年公布的数据显示,著名网络作家唐家三少以3300万的收入名列“2012网络作家富豪榜”首位,引起广泛关注,要知道,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在20xx年的版税收入只有2150万元。

在入围的2 0名富豪网络写手中,年龄最大的只有4 0岁,排名第四位的“天蚕土豆”只有2 3岁,而“2 012年中国作家富豪榜”中的作家年龄至少在30岁以上。记者还了解到,像“唐家三少”这样的网络写手的主要收入,一方面来源于网站分成,另一方面来自作

品在网上获得高点击量后,有出版商出版的版权税,以及改编成影视作品或者网络游戏的版权费。

可这只是盛世的一面。有记者调查过,目前的专职网络写手不下数十万人,但收入有着天壤之别,富的可以买别墅、开豪车,穷的一个月也就一两千元的收入,并忍受着身心的巨大压力。以起点中文网为例,目前该网站注册用户数已近6 0 0万,拥有8万名原创写手和9万余本原创小说。月收入过万元的作者逾70位,其中最高者月收入超过10万元。也就是说,这8万名写手中,得大笔稿费的是极少数,多数徘徊在“温饱线”边缘。

就其他方面而言。无限风光的背后,也许是沉闷压抑的劳作。此前,着名网络作家南派三叔因病封笔事件,引起业内外哗然,“抱歉,我扛不住了。”尽管屡次登上作家富豪榜,但他感觉“被榨干了,没有幸福可言”……

具体就我省网络作家群体来看, 湖南是网络文学创作大省,拥有四十余名全国重点网络作家,在中国网络作家排行榜前十名中占有两席,是我国网络文学创作的一支生力军,也是新世纪湖南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湘籍网络作家“血红”进入中国网络作家富豪榜和中国作家富豪榜更是引人注目。长沙晚报有过这样一篇报道《入作协成富豪网络作家也有春天》,报道中采访了两位湖南网络作家, “天下尘埃”和“菜刀姓李”

“天下尘埃”这样描述自己的生活。“我从不看电视,从不打麻将,业余时间几乎全部用来写作了。”“天下尘埃”是长沙高新区一家企业的都市白领,普通的上班族,凭着对写作、对文学的热爱,10年8部小说,写了600余万字。与很多自娱自乐、自生自灭的网络作家相比,“天下尘埃”觉得自己更接近于传统作家。 她的《倾城泪》曾获第四届中国移动E姆指手机文学大赛金奖;她的《苍灵渡》荣获20xx年度首届华语新锐小说大赛第一赛季冠军。她用细腻的笔触,抒写至纯至净的情感,写出一个小女子对人生的思索和感悟。

作为职业女性的“天下尘埃”说,她的时间表安排得很紧,每晚到家都已经6点多了,

煮饭做菜做家务,等到哄完孩子睡觉就到9点了。直到这时候,时间才属于她一个人,“一般能推掉的应酬我尽量推掉,坚持每天写两三个小时。”而对她来说网络文学创作是个体力活,“网上连载每天都要更新,这是很费精力和体力的事,所以往往男作家的收入会高过女作家。现在很多人都诟病网络文学的质量,这与网络文学作家的生存状况有关,他们码字的速度和数量决定了他们的收入,而我本身是有工作、有收入的,我可以不要写得那么快。所以我的作品在质量上得以保障,这也让我得以顺利成为中国作协会员。”

“底层写手没收入,成名作家不能停笔。这就是目前我省网络作家、写手的生存状态。”参与了今年5月中国作协对网络文学创作状况调查的“天下尘埃”介绍,作为收费阅读,一般一部作品只能签约卖给一个网站,网站为了收益,不会再卖给其他网站,除非移动平台,而与网站的分成,网络作家也处于劣势。“天下尘埃”说:“一般是按三、七分成,网站七,作家三。”“天下尘埃”说:“大多数网络作者都是高度体力透支地在写作,只获得较少收益回报,生存状态不容乐观。很多作者的作品就算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但是如果作品没有商业价值,网站是不会推这样的作品的,没有点击量,作者就没有收入。”

在光鲜的背后,藏着的是更多不为人知的心酸,有来自经济水平,生活水平,以及精神层面的问题,都时常困扰着网络作家们。

而当我们撇开“收入””作家状况”“影视作品”,诸如此类十分具体的问题不谈,随着网络时代以及网络文学的进一步发展,在网络上,就“网络文学是否真的能取代传统文学”也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之前很热的《甄嬛传》、《致青春》、《何以笙箫默》、《盗墓笔记》都是网络小说改编。网络作家雪灵之曾说:“不管你承不承认,网络文学就是要取代传统文学。” 网络文学始于20xx年,最早只是爱好者们将自己的作品以发帖的形式发布在文学论坛上。随后,国内原创文学网站起点中文网推行VIP制度,读者读小说的部分章节需要购买

才能看到。这笔利润由网站和作者分账。自此,标志网络文学商业化模式开始。

对于这样的问题,有让笔者想到了少年时候心高气盛,去注册了起点中文网的写手帐号,希望像唐家三少,南派三叔一样,名动天下。虽然是很幼稚的想法,但也由此接触到了网络文学比较真实的状况。“读者付费点击阅读 网站和作者再分账”,这样的运营模式下孕育而生的作品,在早期,有很明显的功利心里。谁都想赚钱,也就忽略了文章本身的质量。还记得第一次尝试发稿子,洋洋洒洒写了八千字准备收费发表,结果系统提示,需要10万字才能申请收费,而要获得稳定的月收入,更需要每月更新2-3万字。看到这样的要求,尚在学生时代的笔者自然退却了。但也可以看到,最开始的网络文学作品,反复拖沓,多用长短的修辞格,两三句说的清楚的东西非要一两行来说,也难怪有老一辈的作家诟病网络文学。

讲到这里,又让我想到了被认为是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的作家笛福,也曾经为了经济利益将小说写得冗长累赘,招致编辑的不满。我倒觉得,文学这种东西你不能一竿子全都打死,不像硬币,反面是反面正面是正面,文学这种随心的东西,可说不了这么绝对。虽然承认部分,或者在现在说是大部分网络小说还存在着低俗,功利等等不良的方面。但优秀的作品依然是存在的。还是拿我钟情的三叔作品来说,节奏把握到位,细节描写传神,再加上三叔本身丰富的历史、考古、风俗知识,使得盗墓笔记完全可以作为一篇优良的文学作品来看。当然,三叔自己也承认,有时候写不出稿子为了凑字数确实做了一些“挖坑”的事情。但无妨,只要读者怀着理解宽容的心情去接受,三叔这样的言谈倒显得可爱了。

虽然网络的发展让网络小说这样的通俗文学占了上风,但是纯文学作品依然有着她的魅力。笔者也很喜欢伍尔夫,卡夫卡,余华,余秋雨等等古今中外,引领了一代文风的作家。不过他们的作品,并不适合在地铁上,在街角去阅读,他们带给我们的是整体的世界感受,不同于通俗文学,你可以随时点开,消遣一二。

三湘都市报副总编龚旭东认为:“公众应用更加开放的态度对待网络文学,无论是在人物塑造、故

事的结构等方面,网络文学作家的创作力决不亚于传统文学作家。网络文学特有的文学标准需要重新界定。”

打个不怎么合适的比喻,传统文学就像是白酒,需要去品其甘醇,年份越久越深;而网络文学,或者说通俗文学,就像是西方传来的啤酒,鸡尾酒,畅兴而饮,亦是快哉。倒也不需要去担心谁取代谁,你爱喝白酒,我爱喝啤酒,在桌上了,总能干杯。

倒是假酒劣酒,不近就好。

 

第二篇:“网络文学”质疑

返回首页│联系信箱│留言飞语“网络文学”质疑周泽雄网络文学(在英特网上发表的文学作品)与传统文学(在纸质媒介上发表的文学作品)相比,优越性显而易见。主要是:原来危如蜀道、小似羊肠的发表渠道,转眼成了一条没有阻碍的通衢大道。如果“人皆可以为尧舜”属于不可企及的理想,“人皆可以当作家”则早已成为互联网时代的既成事实。你只要把大作往某个网站或个人主页上一贴,作品就已发表成功,所有传统媒介中的复杂流程,在这里已简化为鼠标的轻轻一击。如何命名你的作品,也悉听尊便。理论上,全世界所有网民都是你潜在的读者。如果你夸口大作相当于印行了两亿册,我也没法驳斥你。网页上寥寥无几的点击率,充其量只能说明大作(借用传统媒体的说法)暂时积压了大量库存而已。一旦群众的眼睛被擦亮,文学觉悟被提高,他们随时可能蜂拥而至,成千上万只鼠标像蝗虫那样没命地朝你的网站扑来。——这至少是可以展望一番的。在传统媒体上发表作品,固然可以获得荣誉,但也难免付出代价。最要不得的代价是:作者的创造主体意识多多少少会遭到损害。要知道作家就其职业本性,本属单打独斗型,写作纯系个人事务,荣誉由他一家独吞,失败由他全盘吃进。曹雪芹的光荣谁也休想分享,三流文痞的耻辱只能让他独自领受。虽然作家们习惯于说说编辑的好话,但考虑到两种角色间存在着明显的利益关系,这些“好话”的诚实性就得大打折扣。编辑固然是无名英雄,但他们手上若不掌握发表权,这个英雄恐怕也当不成,“有名”还是“无名”更需缓议。我们都说没有制约的权力易滋生腐败,据我所知,编辑的权力固然会受到制约,但作为他们雇主的作家,恰恰没资格成为制约力量。除掉个别德高望重之辈,绝大多数作家在编辑面前只是听命者。发掘出重要作家的编辑会到处得到颂扬,将大作家重要的处女作遗漏掉的编辑,几乎无人清算。而在类似情况下,比如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因工作失误导致一家重要客户他投,老板会恨不得杀了他。由于发表无需看任何人脸色,写作无需听任何人指令,网络文学起步伊始就获得了对文学创作最为重要的自由感。要知道这可是传统文学奋斗了两千年都没有得到过的殊荣。如果他担心自己发表在虚拟世界的作品会在现实世界遇到麻烦,他只要简单地隐掉自己的真实身份即可,每一个网虫都会告诉你,这是虚拟世界最容易做到的事情,以至这么做是否合法都变得无关紧要、无人过问了

。写作不受限制,发表没有阻碍,秦始皇焚不掉你的书,乾隆皇帝拿不了你的短,你的读者群理论上可以无限庞大。假如莎士比亚打算在网络上发表作品,我看不出他会因此降低作品的质量,如果索尔仁尼琴能够在网络上发表《古拉格群岛》,更是有百利而无一害。然而,网络文学最大的敌人,正在于它那不受任何限制的自由。我们知道,正如遥遥无期的长寿不是生命,没有任何限制的自由也不再是自由。上面提到的那句世俗名利场上的箴言“没有制约的权力会导致腐败”,在网络世界同样极易发生,而且某种程度上几乎不可避免。谁来制约网络作家呢?除了他本人,没有任何人,这便和世上最无道的帝王一样了。所以,网络文学的美好,注定只是理论上的,网络文学的自由也和网络的本性一样,注定是虚拟的。个人立身行事中弥足珍贵的责任意识,在这里因为缺乏明确的负责对象而突然进入真空状态。由于以匿名方式存在(在网络世界甚至已产生了匿名强迫症,就是说当他完全没必要匿名时,仍然会不假思索地选择匿名,理由仅仅是:匿名太方便了),他甚至不必对自己负责。在文学的自由得到最大程度张扬之时,文学的尊严竟也难觅影踪;创造的限制消失了,创造的激情竟也一去不返。没有压力,何来动力。原因恐怕是:网络世界赐予人的自由,是远远超出人实际需要的,人类发展至今,无论体质上还是精神上都没有发展出能够消化这份自由的身心机制。网络是无限的,而在现实生活中,无限从来只是一个抽象概念,作为一种实体的无限,既在人的能力之外,也在人的心智之外,我们运用不了这个无限。在传统媒体上发表固然不易,但一经发表,多少可以算得上某种成功,至少,你在那位发稿编辑手里获得了认可,由此你可以确信自己起码有了一位读者。网络文学发表诚然容易,承认却谈何容易。极端地说,当所有人都将涂鸦之作不加节制地放到网上,事实上也就最大程度上等于所有网上作品都将处于无人阅读状态。成功只能归结为例外,而且肯定比在传统媒体上艰难百倍。在传统媒体上,如果每一百个作者中会涌现出一位作家,网络上每一百万名作者都不定能诞生一位作家。那便和中头奖相似,而将自己的人生寄望于某次意外的大奖,怎么说也不是严肃的态度。所以,网络文学充其量只是一种对现状的描述,无法成为值得展望的前景。就文学而言,网络只能代表技术进步,这一点它和电脑给作家的写作带来方便没什么两样,文学的真正功能不会因为网络发生变化。网

络不会优化你的遣词造句能力,不会帮助你轻易获得灵感,不会使你的叙事能力突然大幅提高。比如,人们常常津津乐道这样一段“网络文学”经典:如果我有一千万,我就能买一栋房子。我有一千万吗?没有。所以我仍然没有房子。如果我有翅膀,我就能飞。我有翅膀吗?没有。所以我也没办法飞。如果把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出,也浇不熄我对爱情的火焰。整个太平洋的水倒得出吗?不行。所以我并不爱你。说句实话,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段话摘自一部名叫《第一次亲密接触》的网络文学,单单要我相信仅凭它就能断言“网络文学”的魅力和独特性(有人就是这么做的),我可做不到。我承认写得很棒,但我认为这是属于文学的“棒”,而不是属于网络的“棒”. 文学是人学,不管它写在网络空间里还是出现在传统媒质上,都不会有什么两样。不同的只是载体或介质,相同的是人的基本属性。网络文学充其量只会使文学写作变得容易,文学传播变得方便,而无法颠覆文学的本质。其实,今天人们谈论的某些网络文学的特征,与文学的本质并无关联,而只是别种因素的介入,一旦这种因素不复存在,寄生其上的文化、技术特征也将随之消失。比如,网络文学由于不必担心因文惹祸,所以放言大胆,无所顾忌,而一旦现实社会中的政治防范松懈了,言论自由能够得到保障了,这一暂时被人视为特色的东西,立刻会因其粗疏无文而遭到淘汰。相比较而言,网上的文学批评目前更具有网络文学的鲜明特征:它们童言无忌,凶悍泼辣,擅长一刀封喉,一剑毙敌。然而,这一特点是否与目前上网费用过于高昂有关呢?一旦上网资费不再令人生畏,人们可以有更多的时间斟酌词句,掂量观点时,这一让人咋舌的网上批评奇观,会不会同样不复存在了呢?此外,网上文本中普遍泛滥的错别字和滥用标点符号现象,也不能放在文学特征中进行考察,那也依旧可以在资费、输入法等经济、技术领域找到答案。至于被人视为网络文学标志性特征的“小说接龙”,更是与文学无关,它属于游戏范畴,和打桥牌没什么区别。也许我的结论有点出人意料,我认为“网络文学”是个伪问题,网络文学并不具备如同电影区别于舞台剧那样明显的个性特征。人们在互联网或电子读书器上阅读小说,与在书籍、报刊上阅读,有什么两样呢?纸张消失了,文学依然故我。互联网对文学最大的打击,不是在传统文学外另立一座名唤“网络文学”的山头,而是有可能大幅度削减传统文学的读者队伍,正如电影的

出现没有改变话剧的本质,却实实在在地影响了剧院的上座率。当然,这已经把话题从文学延伸到社会学领域了。这正好说明,不少人在谈论“网络文学”对“传统文学”的侵犯时,有意无意间放弃了文学的立场,而被社会学领域的种种花哨现象弄迷糊了。2000/4/19?2000-2001 All Rights Reserved思想的境界转贴传播请保持文章完整并注明出处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