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心理学语录

人格心理学经典语录

1. 独身生活方式可能有其方便之处,在一段时间里可能令人愉快,但假若一个人不能超越这种生活方式,就会导致情绪和个人满足感发展的严重滞后。——埃里克森

2. 人对唯一的一次生命,是将它作为不得不是这个样子而接受的,把它作为必然的,不允许有其他替代物而接受的,是以“人的生活是人自己的责任”这样一个事实而接受的。——埃里克森

3. 简言之,做父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我们的社会中,尽管养育孩子是我们面临的最重要的事情之一,但在这方面缺乏培训,对什么人能养育儿童、怎样养育儿童都没有规定,其结果是,很多儿童缺少个人价值感,他们对父母感到害怕,不知道怎么与他们相处,他们担心因他们不理解的原因而受到父母不公正的惩罚,他们感到不安全和不适应,他们渴望温暖,他们需要支持,但却得不到。这些儿童感到迷惘、害怕、焦虑。——凯伦.霍尼

4. 现代民主的兴起,使人类不再被禁锢于封建制度的壁垒,我们获得了自由感……我们愿意成为怎样的人都行,高兴做什么就做什么。然而正是这种极端的自由给我们造成了很大的问题。自由可以是可怕的东西,它强迫我们每个人去面对那些我们必须独自承担责任的个人决定……为避免自由带来的焦虑,大多数人接受了社会为我们选定的角色和可预见的生活方式,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又回到了我们的祖先在封建制度下所拥有的安全的小牢笼里。我们找到了有保障的职业和常规的生活方式,这样,我们变成了一部大机器上的螺齿。——弗洛姆

5. 拥抱自由的关键是自发性——经历并表达出我们真实的欲望。当我们知道我们自己要做什么而不是别人期望我们做什么的时候,我们表达出了内在的感情。——弗洛姆

6. 我们是单个的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要负责,要找到我们人生的意义,正是这样一些观念,使许多人感到恐惧,宗教使他们能逃避这种恐惧。因此,与某些人将自己与有权力的政治和社会力量联系起来的原因一样,焦虑和不安全感使某些人转向宗教……但是,专制主义宗教和人道主义宗教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我们在一个强有力的宗教领袖控制之下,而人道主义宗教则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机会。——弗洛姆

7. 我们处在一个“焦虑时代”,在过去的美好日子里,我们下午在公园漫步,炎炎夏日的晚上在走廊里乘凉,这些日子都已经被日益增大的工作难度、越来越快的工作节奏和比别人干得更好的压力取代了。

8. 成人的依恋类型分为1)、安全型的成人,他们很容易与人相处及信赖对方(既相信自己,也相信他人);

2)、回避型的成人,他们怀疑那些说爱他的人,害怕离他们太近会受到伤害。他们也因分离不可避免而害怕付出情感(相信自己,而不相信他人。不怕被抛弃,但害怕亲密);

这是Psytopic的指纹密码:aHR0cDovL3d3dy5wc3l0b3BpYy5jb20v,您可以凭这个指纹在google搜索到我们的网站。3)、焦虑—矛盾型的成人,他们对同伴的爱缺少安全感,以致过于苛求对方,他们太希望受到注意以致于吓跑了同伴(相信他人,而不相信自己,需要依靠别人的肯定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不怕亲密,但害怕被抛弃);

4)、恐惧型的成人,这些人认为自己不值得爱……回避与他人的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害怕被拒绝的痛苦(既不相信自己,也不相信他人)。[括号内为个人注解]依恋类型会影响我们的爱情关系……但我们应该为那些不安全型依恋的人说几句宽心话。当这些人进入一个安全的长期的成人人际关系时,他们要想改变自己的依恋类型也是可能的。

9. 存在主义哲学家认为,人们最终要对所发生的事情负责,这就是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基础,它能说明我们为什么经常说“我必须”这句话,例如“我必须去上课”、“我必须去见朋友”等。其实,我们不一定非要干这些事,在某种程度上,我们可以不做任何事。人本主义心理学家指出,在特定的时刻,行为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

10. 只有按生活本来面貌去生活,我们才能成为真正完善的人。对过去和未来的思考虽然有益,但多数人花费过多的时间反省过去、计划未来,这其实是浪费时间,因为只有生活在此时此地,人才能充分享受生活。

11. 好的人生,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状态;它是一个方向,而不是终点。——罗杰斯

12. 多数人是在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环境中浙大的。小时候,我们的父母或监护人给我们爱和支持,但这些都不是无条件的。就是说,大多数父母都只是在孩子们满足了自己的期望的时候,才会爱他们。当父母对孩子的行为不满意的时候,他们就收回他们的爱。孩子们逐渐懂得,只有做了父母想让他们做的事情,才能得到父母的爱。孩子们需要的积极关注是以他们自己的行为为条件的。这种有条件的积极关注的结果就是,孩子们学会了抛弃他们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而只是接受父母赞许的那一部分自我。他们拒绝自己的弱点和错误。最终,孩子变得越来越不了解自己,而且在将来也越来越不可能成为一个心理和谐的人。作为承认,我们也还在继续这这一过程,我们只是把那些最有可能被我们生活中的重要人物赞许、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其实每个人身上都还有另一部分内容,它们不被赞许或有可能被反对,与接受和表达这些思想和情感的做法相反,我们会否认或扭曲它们,把它们从自我概念中剔除出去。那么我们就失去了与自己真实的情感的联系,也不可能成为心理和谐的人……我们需要无条件的积极关注来接受我们人格中的所有方面……一直爱孩子,接受孩子,在这种条件下,孩子就会觉得不需要去隐藏那部分可能会引起爱的撤销的自我,他们就可以自由地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到自己的自我概念中,自由地体验全部生活。——罗杰斯

13. 达到目的可以获得有能力的感觉,但是真正的快乐是在过程中而不是取得成功之后……只有当我们努力在每时每刻发生的体验中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乐趣的时候,真正的幸福才能够来临……到达目的并不是终点。奋斗过程才能带来享受。幸福来源于控制自己的生活,而不是屈从于社会准则或他人的要求。

14. 自我表露与主观幸福感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一个人之所以能够自由地向别人表露自己的信息,是因为他本身是心理健康的人,而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也得益于对朋友、爱人的自我表露。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的关键,是使自己更透明。我们要愿意并且能够向生活中的重要他人充分地表露自己。当然,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是很难做到的。我们通常会尽力避免别人发现我们身上的许多不被人喜欢的人格特点或者坏习惯。我们害怕会使自己陷入难堪的境地或者失去自己喜欢或崇拜的人的尊重。但是,所有这些欺瞒的结果是使我们更加担心,永远害怕别人发现真正的自己……人只有通过自我表露才能逐渐地真正认识自己。通过把感情转变成文字,我们会更加认识这些情感,仅仅在头脑中思索这些情感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的……用词汇来表达内心的感觉将使人“看见”自己的情感,并且能更有效地对待它们。——朱拉德(Jourard)

15. 男性和女性只有在适合自己的社会性别角色范围内表露时才被接受。对于男性来说,这通常意味着保留信息(隐忍、沉默,尤其是对于心中的一些细腻感受,听听《男人哭吧不是罪》会更明白);对于女性来说,则意味着开放和表露,但只是在有关社会认为是适合女性探讨的话题上(比如化妆心得、情感经历,而不是政治新闻、个人野心等)[括号内为个人注解]……或许随着传统性别角色逐渐被弱化,男性和女性和他们的朋友交流时都会感到更加自由。

16. “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你可以与别人只有很少的接触,但只要你对此满意,就不会觉得孤独。相反,即使你已经有了很多朋友,但只要你仍然感到需要更多更深刻的友谊,你依然会觉得孤独。

17. 在集体主义文化中融入社会和完成自己份内的事是骄傲的源泉,而在个体主义文化中个人成就和独立性最被看重……在个体文化中良好的自我感觉是过上好日子的关键,而符合社会角色是集体文化中通向幸福的法门。

18. 人们以为自己知道自己行为的原因是什么,其实许多行为的原因人们并不知道。——斯金纳

 

第二篇: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新版

人格心理学复习重点

考试时间:17周 周四(6.24)9:00-11:00二教609

Lecture 1_ Introduction (1)

第一讲:绪论(1) 课后复习题

1.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如孔子、孟子和荀子都对人性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例如,孔子认为有三种气质类型:狂者、狷者和中庸,他们分别有什么样的特点?

孔子

1)孔子的气质类型理论:不得中庸而与之, 必也狂狷乎! …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

2)孔子的人格特质理论:文 vs 质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质朴胜过了文饰就会粗野,文饰胜过了质朴就会虚浮,质朴和文饰比例恰当,然后才可以成为君子。)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在人际交往中能与他人保持友善的关系,但在对问题的看法上却不苟同别人;小人习惯于迎合别人的心理、附和别人的言论.但在内心深处却并不抱有友善的态度。君子与他人和谐相处,却并不与他人互相迎合。小人互相迎合,却常常矛盾重重。)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团结但是不拉帮结派,小人拉帮结派,但是不团结。君子合群而不与人勾结,小人与人勾结而不合群。 君子以公正之心对待众人,不徇私护短,没有预定的成见及私心;小人则结党营私。)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服从义的原则,小人服从利益原则。)

孟子

1)孟子性本善—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2)孟子的特质理论:仁、义、礼、智,四种品德。

四善端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荀子

荀子性本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2. 根据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论,盖伦归纳了哪几种气质类型?分别有什么特点?

1)希波克拉底体液气质说:血液、粘液、黄胆和黑胆

2)盖伦归纳的四种气质类型:

胆汁质 :情绪体验强烈、爆发迅猛、平息快速,思维灵活但粗枝大叶,精力旺盛、争强好胜、勇敢果断,为人热情,但这种人遇事欠思考,鲁莽冒失,刚愎自用

多血质:情感丰富、外露但不稳定,思维敏捷但不求甚解,善于交往但交情浅薄,行动敏捷适应力强,但是缺乏耐心和毅力,稳定性差,见异思迁

粘液质 :情绪平稳、思维灵活性略差但是考虑问题细致周到,踏踏实实、自制力强、交往适度但交情深厚,沉默寡言、行动迟缓、缺乏生气

抑郁质 :情绪体验深刻、细腻持久、情绪抑郁、多愁善感,思维敏锐、想象丰富,不善交际、行为举止缓慢、胆小怕事、优柔寡断

Lecture 2_ Introduction (2)

第二讲:绪论(2)人格研究方法课后复习题

1.认知流派的心理学家Kelly曾说,“人是科学家”。他的意思是,人类天生就爱探究事物的来龙去脉,去探究他人的人格。的确,探究真相绝非科学家的独揽的权力,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在做着种种“研究”。那么,科学家的研究和非科学家对事物的探究有何异同呢?在对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科学方法与日常生活有何异同呢?你在日常生活中曾经对哪些事情进

行了探究,并得出了你的理论,你认为这个过程与科学研究相比有什么异同?

人格评估方法 人格研究方法

观察 量的研究

相关研究 相关研究方法只能得到两个变量之访谈(例,故事评价法)

间的相关,不能得到因果关系。 投射测验(墨迹、TAT、笔迹等)

实验研究 问卷测量

质的研究 内省、观察与思辨 认知实验和脑功能成像

个案研究(单个案与多个案) 生理实验

人生叙事(自传、传记等)

2.有人说,我们接受的“科学教育”,很大程度上是违背科学精神的。我们接受科学给出的结

论,而不是去怀疑和探究。你对这个说法有什么看法?

Lecture 3_ Personality Theories of Psychoanalytic Approach

第三讲: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 课后复习题

1.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模型中,遵循“道德原则”的是;遵循“现实原则”的是我 ;遵循“快乐原则”的是 本我 。

2.自我(心理)防御机制有哪些主要的类型?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是什么?

主要类型:压抑 拒绝(否认) 投射 替代(转置)反向形成 理智化 合理化 升华 作用: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3.什么是合理化、投射、反向形成?

A 合理化:对可怕的无意识念头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在它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先从中去掉情感的成分。

B 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

C反向形成: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向行动,以躲开可怕的念头或欲望。

压抑:一种积极的努力,自我通过这种努力,把那些威胁着他的内容排除在意识之外,或使这些内容不能接近意识。

升华:把无意识冲动转向社会能接受的活动,能起到缓解焦虑和改善个人生活状况的双重作用。

替代:将冲动导入一个没有威胁性的目标物,但替代行为不会带来社会奖赏。

否认:否定特定事实,从看不到现实到歪曲自己的记忆,以缓解创伤事件带来的焦虑。我们否认接受某些事实,与压抑不同,否认不是忘记了,而是坚持某些事实不是真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反向作用:在运行反向作用时,我们会按照与无意识欲望相反的方式行动,以躲开怕可的念头或欲望。

理智化:使用一种严格的理智而非情感的方法检查我们的意念,可使某些想法进入意识,而不造成任何焦虑。

投射:有时我们把一种无意识冲动归为别人的,而不是我们自己的。将不可接受的思想和情感归于他人身上,从而保护自身免受威胁性焦虑影响的方式。

合理化:对可怕的无意识念头进行自我控制的一种方法,在它进入意识层面之前,先从中去掉情感的成分。用一种自己能接受的、超我能宽恕的理由来代替自己行为的真实动机或理由。 移置:指将一种引起焦虑的冲动投注改换为另一种不会引起焦虑的冲动的投注。

认同:指个体潜意识地向别人模仿的过程。如自恋认同(对那些与自己有相同特点的人的认同)、目标定向认同(个人的对某个成功者或伟人的认同)、强制性认同(个人同权威者的禁

令保持一致,通过顺从潜在敌人的要求以避免惩罚)。

固着:指行为方式发展的停滞和反应方式的刻板化。一是不随年龄的增长而成熟,二是一再遇到同样的挫折而学习到一种一成不变的反应方式,以后即使情况发生变化,仍以这种方式反应。

退化:指个人遇到挫折时以其年龄较幼稚的行为来应付现实的困境。与固着同时发生,总是退化到固着的发展阶段。

4.弗洛伊德认为,了解无意识有哪些途径?举例说明。

了解无意识的途径:

释梦 投射测验 自由联想 口误 催眠 对意外的解释 象征行为

梦:弗洛伊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捷径。 梦为本我冲动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梦是一种愿望的实现。弗洛伊德把梦境分为“显梦”和“隐梦”两部分。显梦是指人们体验到的梦,隐梦是指梦的真正含意,我们的许多无意识想法和欲望都是以象征的方式进行表现的,即梦象征性表现被压抑的潜意识欲望。梦的分析就是从显梦中破译出隐梦来,从而揭示出梦境中所表达的潜意识的本能欲望,揭示出梦的真正意义。

投射测验:向受测者呈现模糊刺激,要求受测者根据呈现的刺激编故事,辨认物体,或画一幅画,这些答案表明他们内心深处的想法。描述模糊的物体,可以反映出看到的但一般情况下不会说出的东西,是获得无意识内容的另一种方法。

罗夏墨迹测验 主题统觉测验 画人测验

自由联想:我们经常清理掉一些想法,以避免其侵扰,但弗洛伊德认为这些侵扰包含有价值的心理内容,因为这些想法通常被排除在意识之外,能帮助我们了解爱被监督的日常谈话中看不到的那部分心理。

口误:也许藏有潜意识的情感。

催眠:在深度催眠的过程中,自我进入一种暂停状态,成功的催眠师能避开自我的监督,直达无意识。

意外:弗洛伊德认为,许多看似意外发生的行为其实是受无意识冲动驱使的。

象征行为:许多日常行为可以看做是无意识想法的象征性表达。以象征的方式表现出来的行为,对自我不会造成威胁,因为它们不能被察觉到。但无意识欲望在这些行为中得以发泄。

5.弗洛伊德提出的心理性欲阶段是什么?每个阶段有什么特点?

1. 口唇期(0-18个月)

口欲人格:过度依赖性,不现实且富于幻想,爱做嘴巴动作,惯于吮吸拇指,咬指甲,好吸烟,贪食等。

2. 肛门期(18个月-3岁)

肛门人格:固执,吝啬(有时又过度大方),过度整洁,喜好收藏,言辞富有学究气,且说话不着实际,扯三拉四,爱用无意义的术语等。

3. 性器期(3岁-6岁)

性器崇拜人格:鲁莽、冲动,实际胆小却佯装大胆以掩饰惧怕,两性关系的不正常表现。

4. 潜伏期(6- )

5. 生殖期(青春期以后)

生殖人格:在性、社会、心理等各方面达到成熟、完美状态,获得独立性,俄狄浦斯情结的解决。

Lecture 4_ Psychoanalytic Approach-related studies

第四讲: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的相关研究 课后复习题

1.一些研究发现,梦中出现的人物的性别与梦者自己的性别存在一定的关系。问:男性是更多地梦见男性还是女性?女性呢?你认为这种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男性更多地梦到男性,而不是女性;女性梦中无性别比例差异。

一种解释是,与恋母情结和恋父情结有关,男人从未彻底战胜与自己父亲的冲突,这些感情的某些部分被转移到其他男人身上,他们与男人的冲突会多于女性,如果无意识层面被这种冲突占据,那么这种偏见就会在其梦中以男性人物的形式浮现出来。

另一种解释是,男人因为白天接触的男人比女人多,所以梦见的也比较多。

2.研究发现,攻击和性是幽默的最重要主题,这个现象说明了什么?

攻击和性是幽默的最重要主题。

1)弗洛伊德的理论:

A用不友善的幽默降低攻击性

B紧好笑的水平

攻击性的笑话可使平时被抑制的冲动表达出来,尽管我们有攻击某些人的无意识冲动,但自我和超我通常会有效阻止外在的暴力行为,但是一个有关攻击性的笑话却能以一种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同样的攻击欲望。因此不友善的幽默有时能减少攻击行为,但也并不总是如此 同样,通过社会认可的性幽默方式,我们可以谈论禁忌的性话题。

而且人们不是因为内容而发笑,而是我们的紧张得到了减缓,称为精神宣泄,先因为攻击和性话题使人紧张,最后再抖出包袱,使紧张得到缓解。且紧张感越大,就越感到好笑。

2)幽默的非弗洛伊德式解释——不一致理论:

幽默源自人在某种情境中的期望与笑话中的事实之间的存在不一致。

人们对性和攻击性感到可笑是因为他们按理不会出现在笑话的情境中。

超我的暂时松动:幽默是一种人际交往中由交往双方共同认可的一种认知-情绪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个体可以表达平时不被认可的冲动(无论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的)。这种情绪状态个体所说的东西被预先假定为不真实的,仅仅是一种对不会变成现实的冲动的描述。幽默所表达的冲动在说者和听者都存在,但通过这种特殊的表达方式,缓解了说者的焦虑。

3.弗洛伊德认为纯粹笑话和倾向性笑话有什么不同?

“纯粹”笑话包含双关语和聪明想法--意识

“倾向性”笑话包含着敌意和性方面的内容,可以使人洞察到听者和说者的无意识层面。 --无意识冲动的表达

“倾向性”笑话--被抑制的冲动(敌意与性)以一种被社会认可的方式表达出来 ( Lecture 5_ Theories of the Neo-Freudian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第五讲: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 课后复习题

1.弗洛伊德与阿德勒在人格发展动机方面有什么不同的看法?你的意见是什么?

弗洛伊德在其本能论中把性本能称为里比多,认为里比多是人最基本的驱动力,促使人们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并且根据性和攻击来描述人的动机。

阿德勒的理论有异于弗洛伊德的人格动机因素,认为只有一种动机推动着人们,即寻求优越。寻求优越始于自卑感,认为人一生下来就存在不同程度的自卑感,为了克服自卑感,儿童寻求补偿,使自己的人格在文化与顺应中得到发展。自卑感是推动每个人去获得成就的主要推动力。

2.心理学界认为弗洛伊德的古典精神分析学理论存在一些局限,试举出三个例子。

1.人格发展方面:只重视早期经验,认为早期经验决定人的一生,忽视儿童期及其以后的人格发展(青春期,成年初期,中年危机…),没有把人的发展看成连贯的一生。

2.忽视文化环境对人格的影响。

3.人格结构方面:理论整体上的消极性,对人性抱着消极的看法,认为人是本我的产物。 忽视人性的积极方面(例如,社会责任感、勇气、宗教精神)。

3.Garcia提出的自我认同感的四种类型分别是什么含义?

心理学家尼迪亚(Nydia Garcia Preto)

自我认同感的四种类型:

认同获得,提前获得,延迟,认同混淆

自我认同是指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从而对“我是谁”这个问题给出自己的答案。它是一个人在与他人交往时,把信念和价值观融合到自己人格中去并对自我价值进行评价的过程。这种评价通常来自与在日常生活中对自身的看法。一个人可能在某些事情上觉得自己很聪明或很苯,在某些行为上觉得很劣或是很卓越;他可能很喜欢自己或是很讨厌自己……类似这些常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自我印象和经验,日积月累就成为人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就是自我认同感。

4.举例说明沙利文提出的人格意象中的good-me, bad-me,not-me的含义。 人格意象:对别人和自己的心理意象

自我意象三方面:

好的我(good-me):好的自我意象

坏的我 (bad-me):坏的自我意象

非我(not-me):自我中感到害怕的方面,将之与自我体系割裂,排除在意识之外

5.自动服从(automation conformity)的含义?

自动服从:接受社会为我们选定的角色和可预见的生活方式、稳定的职业、有保障的生活、时尚。

6.弗洛伊德、荣格和弗洛姆对宗教的看法有何异同?

弗洛伊德:宗教是一种文明神经症(文明与个体发展的相似性),把宗教作为一种集体愿望的实现。上帝不过是以幼稚方式创造出来为我们提供安全感的无意识的父亲式人物。 荣格:认为每一个人都在其集体无意识中继承了上帝的原始意象。上帝仅仅存在于人类的头脑中,是原型、神话,宗教能够提供生命、意义(目的性)和美。宗教能为其信徒提供目的感和安全感。

弗洛姆:认为人们求助于宗教从而逃离无力感和孤独感。专制主义宗教和人道主义宗教是不同的,前者强调我们在一个强有力的上帝的控制之下,而后者强调上帝只是我们自身力量的象征。专制主义宗教否认人对个人的认同,而人道主义宗教则为个人成长提供了机会。 Lecture 6_ Neo-Freudian Approach-Related Studies

第六讲:新精神分析流派人格理论相关研究 课后复习题

1.比较coping strategies(应对策略)和defense mechanism(防御机制)之异同。 应对策略:面临可觉察的威胁时处理焦虑的努力。

防御机制:自我的一种功能,为了减轻或消除人格内部的冲突、降低或避免焦虑、以保持人格的完整和统一。

异:应对策略是处理焦虑的有意识、深思熟虑的做法,而防御机制是无意识的做法 同:应对策略和防御机制都具有缓解焦虑的作用

2. 应对策略有哪些分类方式?各种应对策略的效果如何?

积极应对策略:积极认知策略 积极行动策略

问题中心策略:直接关注压力源——直接关注恩提,以克服焦虑。

情绪中心策略:关注体验到焦虑时的情感反应

回避应对策略:通过把引发焦虑的情境排除在意识之外来处理他们的焦虑的。

应对策略的效果:

1)使用应对策略总比不使用好。

2)积极策略比回避策略有效。回避策略在短期内有作用,但它的有效性局限于相对适度的

压力,或至少是个体能部分控制的压力。

3)问题中心策略和情绪中心策略各有利弊。要取决与情境,选择策略。

关键在于是否有改变问题的方法和是否不得不接受事实。

当确实有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采取问题中心策略。

当一个情境不能改变时,使用情绪中心策略比较有效。

3.爱因斯沃斯Ainsworth提出的三种依恋关系分别是什么?

(依恋理论)

亲子关系的三种类型:

1)安全型关系:妈妈对孩子关心、敏感,孩子知道妈妈的负责与亲切,即使妈妈不在时也这样想。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2)焦虑—矛盾型关系:妈妈对孩子的需要不时特别关心和敏感。婴儿在妈妈离开后很焦虑,一分离就大哭。别的大人不易让他们安静下来,这些孩子还害怕陌生环境。

3)回避型关系:妈妈对孩子也不是很敏感。孩子则对妈妈疏远,冷漠。当妈妈离开时孩子不焦虑,妈妈回来时也不特别在意。

4.马勒Mahler认为,幼儿在4个月到三岁之间处于什么阶段?这个阶段的重要主题是什么? (对象关系理论 客体关系理论)

4周:正常的婴儿自闭时期(缺乏自我组织和自我知觉)

1-8个月:共生期;作为伙伴而被依赖的母亲,共同边界感。

4-36个月(3岁):分离-个体化阶段。他人被理解成是与自我分离的,儿童在失去他们个体 化感觉的同时与他人发生联系(边缘型、自恋型人格在此时形成-创伤或阻碍)。 Lecture 7_ Personality Theories of Humanistic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第七讲: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理论

1.Rogers的“潜知觉”“扭曲”和“否定”等概念的涵义。

A 潜知觉:人们是在意识之下的某一水平接受与其自我概念不一致的信息。

B 扭曲:当外界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的时候,通过扭曲事实来维持自我概念。

C 否认:当外界信息与自我概念不一致时,通过对外界概念的否认,极端认为外界的信息是错的,来维持自我概念。

D 整合失败:当自我概念与现实之间的差距非常大的时候,防御机制就不能发挥作用,人就会体验到一种整合失败的感觉。

2.关于人格发展的动力,弗洛伊德、阿德勒、马斯洛的观点有何异同?

弗洛伊德:在弗洛伊德看来,里比多是人格的动力,本我是人格的基础。人类没有纯粹的利他动机。

阿德勒:个体心理学 寻求优越、自卑感

马斯洛:两种基本需要:

匮乏动机:是有饿、渴等基本需要的缺乏而产生的。

成长需要:包括无私地给别人爱和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

需要的层次理论: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3.什么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它和有条件积极关注对人产生的作用有何不同?

无条件积极关注:不付任何条件的关爱,即使他们不满足自己期望和不符合自我价值观时,仍给予关注和爱。

无论他做什么,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

有条件积极关注:爱的关注是有条件的,当符合价值观和能满足自我的要求和期望的时候才给予关注,反之,就不给予爱。

有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个体拒绝、否认或文饰自己的缺点或缺陷,逐渐抛弃自己的真实感情和愿望,只是把得到爱和支持的内容纳入自我概念。

在无条件积极关注中,我们知道无论自己做什么,都会被接受,被爱。无需隐藏那部分可能引起爱的撤回的自我,就可以自由的体验全部的自我,自由地把错误和弱点都纳入自我概念中,自由的体验全部的生活。

4. 契克岑特米哈依Csikszentmihalyi归纳的乐观体验的八个特征是什么?

A 活动具有挑战性,且需要一定的技能。

B 人的注意力完全被活动所吸引。

C 活动有明确目标。

D 有清晰的反馈

E 人只注意正在干的工作

F 人获得一种个人控制感

G 人失去了自我意识

H 人失去了时间感

5.什么是Q分类技术?

为了观测治疗效果,测量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相关程度,经过治疗后再次测量,也可用于测量其它心理学概念(如,亲子依恋、恋爱关系等)。

这项技术是由斯特芬森创立的。

Lecture 8_ Related Studies of Humanistic Approaches

第八讲: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理论相关研究 课后复习题

1.当你对别人进行自我表露时,你最希望别人做什么?最不希望别人做什么?如何用心理学的知识解释这些愿望?

希望别人表示关心或做出回应,最不希望别人不关心,对所涉及内容漠不关心。 解释:相互吸引和信任。

自我表露指人与人的沟通过程中,把自我的真实情况自愿地告诉给别人的行为。

自我表露是个体体验到成长和快乐的重要环节。在一个值得信任的关系背景中把自己公开地表露给另一个人,是逐渐理解自我的重要一步。

自我表露的相互性:信任建立后,其中一方会根据另一方已达到的接受程度进行自我表露。但当亲密关系达到一定程度时,不需要对方做出相应的自我表露就能进行自我表露。

2.什么叫自我表露的相互性?

社交原则中的一种,双方的自我表露程度表露信息的隐秘程度大概在同一个水平上,表露是双方相互的。

在社交规则中有一条被称为“表露的相互性”,人们在初次结识时的交谈中,所表露信息的隐秘程度大致在同一水平,只有你逐渐地把隐秘信息告诉我,我才会把我的告诉你。表露会使得交流者感到互相信任和吸引,人们把自己的私密信息表露给别人,别人被他们吸引,并形成信任感,作为回应,别人也把自己的私密信息表露给对方,这就形成了相互效应。

3.孤独和独处的区别与联系?

孤独是由人所期望的社会交往数量和质量与实际的社会交往数量的质量之间的差异所导致的内心感受。(当一个人的社会关系网比其期望的要小或较为不满时,就会产生孤独感。)长期孤独的人在交谈过程中伴随着消极的预期,他们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无意中遏止了社会交往,使可能成为朋友的人离开了。

独处是一种自我修复,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可以把呈现给别人的社会自我剥离出去,重建我们的自我感觉。偏好独处的人既喜欢独处的时间,也喜欢跟别人相处的时间。

孤独的原因:缺乏技巧(喜欢谈论自己,不恰当的自我表露、对谈伴缺少兴趣和关注、不

去做出努力加入谈话)

独处的原因:内向、社交恐怖、回避型人格、精神病、自我实现者

独处七个好处:问题解决、内心平静、自我探索、创造力、隐秘、亲密性、精神超越 独处与心理健康:社交有利于心理健康、独处时人更容易抑郁,但中度的独处有益于增强人的适应能力。

4.自尊与自恋有何区别与联系?

自我概念是关于你自己人格特点看法的总和。(你认为自己是一个什么类型的人。) 自尊则是指你对自我概念的评价。(你是否喜欢你所认为的这个自己。)

科胡特提出自恋其实就是里比多的本质,或者更直接说自恋其实就是人类的一般本质,每个人本质上都是自恋的。自恋是一种藉著胜任的经验而产生的真正的自我价值感,是一种认为自己值得珍惜、保护的真实感觉。也就是说一般个体的自恋并不是不健康的,而且我们整个社会也是允许适度自恋的,而只有个体过度自恋并超出了社会对与自恋允可的范围那才是不健康的。

A 自尊:是指你对自我概念的评价,其实质是,你是否喜欢你所认为的这个自己。

B 原发自恋:婴儿原初的对自体的爱。

次级自恋:幼儿将力比多向客体投注的尝试遭到挫败,而退回到原发自恋(自体爱)的

状态。

极端的自恋状态:分裂症者的自大妄想

Lecture 9_ Personality Theories of Behaviorism

第九讲: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流派人格理论 课后复习题

1.在解释心理问题的形成方面,精神分析与行为主义有何异同?他们是否存在本质的区别?

2.列举一些在日常生活中能用经典条件反射解释的现象。

A 当看到血时会害怕

B 闻到巧克力味道时,会想吃

C 离开地面几英尺时,会感到紧张。

3.比较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的异同。

异:经典条件反射:刺激——反应的联结。

操作性条件反射:通过对自发的行为给予强化或惩罚而增加或减少该行为。

同:都产生相应的反射

4.选择题:能够增加所期望的行为的频率的是

A正强化

B惩罚

C负强化

D分化

Lecture 10_ Related Studies with Behaviorism Appro

第十讲:行为主义与社会学习流派人格理论相关研究 课后复习题

1.Rotter认为,行为潜能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在某一特定场合做出某种特定反应的可能性。

行为潜能= 期望+ 强化值

2.自信、自我效能感、自尊、自我价值感分别是什么含义?

自信:相信自己 ,他自信能把它做好

自我效能感:一个人对自己能够成功地表现某一行为的期望。

自尊:是指你对自我概念的评价,其实质是,你是否喜欢你所认为的这个自己。

自我价值感:是关于你自己人格特点看法的总和,也就是说,你认为自己是一个 什么类型的人。

3.什么是双性化?性别类型与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之间存在何种关系?

双性化意思是指男性化和女性化的混合和平衡。

A 适应最好的是同时具备男人气和女人气的双性化的人。

B 只有男人气或女人气的人缺乏适应能力。

4.什么是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人们在最初不受控制的情境中获得了无助感,在以后的情境中,仍然不能从这种情境中摆脱出来。

因为无助经验、被告知和替代经验(观察别人)从而产生的对于情境的无力感,认为自己无法控制。

后来的研究证明,并不一定要有最初在不受控制情境中的无助经验才能产生习得性无助。只要被告知他们不可能克服一个严重的困难,或通过观察他人的无助,他们也能产生习得性无助。

5.什么是心理控制源?

心理控制源是从泛化的预期中衍生而来,又称控制点,就是对行为结果的归因,认为控制事情发展的源头。分为外控制点和内控制点。

个体对自己生活中发生的事情及其结果的控制源有不同的解释。内控制点—认为人可以影响将要发生的事情,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都是自己造成的。外控制点—跟多数人相比,更能相信发生在自己和别人身上的事情是不受自身控制的。

Lecture 11_ Personality Theories of Cognitive Appr

第十一讲:认知流派理论 课后复习题

1.人们是否完全按照Kelly的personal construct systems(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来理解他人? 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凯利认为人即科学家,能不断地把关于经验的复杂信息纳入个人建构之中。他把人们解释和预期事件的主要工具称为"个人建构",它被个人用来解释或说明经验,赋予经验以意义,或者对经验作出预言。是一种用来解释和预测事件的认知结构。人人都拥有自己独特的个人建构。

A 建构元素

(1)内容(友好-不友好,随和-坚持己见,傲慢-平等,外向-内向)(有吸引力-相貌平平,高兴-不快,体贴-疏远)

(2)元素方式(随和-固执,外向-忧郁,兴奋-平静)

B 建构方式

(例,对于把友好看得很重要的人,友好-不友好,如果友好,则进一步了解,否则,停止了解)

C 建构理论对咨询的启示

心理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建构系统时,才能更好地帮助他们(文化、亚文化对咨询师的要求)

2.Kelly的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与社会心理学探讨的光环效应等有何联系和区别?

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又称“光环效应”,属于心理学范畴,晕轮效应指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判断首先是根据个人的好恶得出的,然后再从这个判断推论出认知对象的其他品质的现象。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好"的,他就会被"好"的光圈笼罩着,并被赋予一切好的品质;如果认知对象被标明是"坏"的,他就会被"坏"的光圈笼罩着,他所有的品质都会被认为是坏的。这种强烈知觉的品质或特点,就象月亮形式的光环一样,向周围弥漫、扩散,从而掩盖了其它品质或特点所以就形象地称之为光环效应。

3. 认知流派人格理论中,“理想的我”、“实际的我”、“应该的我”和“可能的我”这些概念

与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人本主义流派人格理论的那些概念相似或相同?为什么? 理想的我:即你对自己想要成为的人的心理表征。

实际的我:包含所有关于自己是何种人的信息。

应该的我:是对我们将来可能会成为的人的认知表象。包括我们渴望成为的角色或从事的职业,不想成为的角色,希望将来具有的品质。

可能的我:对我们将来可能会成为的人的认知表征。

Lecture 12_ Related Studies on Personality with Cognitive Approaches

第十二讲:认知流派相关研究 课后复习题

1. 举例说明什么是“抑郁图式”?

抑郁图式:一种包含了对各种抑郁事件和想法的记忆及其相互联系的认知结构。使用这种图式的人会注意消极信息,忽视积极信息,并用抑郁的方式解释模棱两可的信息。

比如,如果让你回想高中时,发上在你身上的事情,你可能会想起一次考试失败,或者有一次,你被朋友拒绝了。

2. 思考题:在心理咨询与治疗中,为什么认知的改变能够导致情绪的改变?

抑郁想法——抑郁情绪 (双向因果关系)

抑郁想法与抑郁情绪紧密相关,可以用认知方法来解释抑郁的原因。

抑郁认知三角:抑郁者常常消极的看待自己,对自己未来持悲观态度,对正在发生的经历也总是消极地看待。

抑郁图式和消极认知风格阐释了人们解释和回忆信息方式的不同影响了他们的抑郁体验。 使用消极认知风格的人倾向于把他们的问题归因为持久、普遍的原因,并且常常预期最糟糕的结果,并坚信出现的问题是他们个人缺点导致的,或是个人不足的一种反映。

Lecture 13:Personality Theories of Biological Approach

第十三讲:生物流派的人格理论

Lecture 14_ Related Studies with Biological Approach

第十四讲:生物流派相关研究

课后复习题

1. 新生婴儿就有抑制、非抑制和中间型三种大致的不同类型,哪一种类型在成年后倾向于

发展成外向的性格,哪一种倾向于发展成敏感的性格?

抑制型儿童是自我控制的、温和有礼的,动作也是有控制的。抑制的。

非抑制型儿童用一种精力充沛的和自发的方式来表达自己。

抑制型儿童在面临不熟悉的人和情境时更容易焦虑,称作陌生焦虑。成年后,当他们在新环境中感到不舒服时,会表现为社交退缩。

所以,非抑制型儿童倾向于发展为外向的人格,抑制型则倾向于发展为敏感的人格。

2. 人格和智力都与遗传有关,相比之下,哪一个受遗传的影响更大一些?

智力遗传率估计为40%~80%,人格中约有50%的差异归于遗传。所以智力受遗传影响大。

3. 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分别对应于BIS和BAS的哪一个?为什么?

外向性——BAS

情绪稳定性——BIS

4. 根据进化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人格是与人的生存适应性密切相关的,那么如何解释如下

的现象:

(1) 对陌生人的恐惧感

(2) 成就动机

(3) 父母对子女的付出远多于子女对父母的付出

(4) 攻击性

在进化人格心理学流派的学者看来,人格是人类有利于个体及群体的生存和繁衍的内在结构特征,这种内在结构特征在相当的程度上可以遗传。

5.艾森克从内外向性和情绪稳定性两个维度定义的四种人格类型分别对应于希波克拉底和盖伦归纳的哪四种气质类型?如何对应?

内外向性——内向性、外向性

情绪稳定性——神经质、精神质

6.左前额叶活动性超过右前额叶的人,情绪倾向于消极还是积极?

左半球活动:接近情绪源;右半球活动:远离情绪源

所以情绪倾向于积极。

7.根据进化人格心理学,在选择配偶时,男性和女性有哪些不同的偏好?

A 男性都愿意娶比自己年轻的女性为妻

女性都愿意嫁比自己年长的男性

B 男性更注重漂亮的相貌和生理上的吸引力

女性更注重良好的经济前景

8.什么是感觉寻求倾向?

个人感觉寻求倾向的四个特点:

寻求刺激和冒险

经验要求

去抑制

无聊易感性

9. 在你看来,“生本能”与“死本能”,“积极动机”和“消极动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正强化”与“负强化”,“趋进”与“回避”、“BIS”和“BAS”、“外向性”与“稳定性”、“追求”与“畏惧”等不同流派人格理论中出现的二元对立的概念有何联系和区别?

Lecture 15: Theories of Trait Approach to Personality

第十五讲: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特质—类型理论)

Lecture 16: Related Studies with Trait Approach

第十六讲:特质流派的人格理论相关研究

课后复习题

1.什么是基本特质、核心特质、次级特质?

核心特质:最能说明个体人格的特质

基本特质(首要特质):主导人们多数行为的单一特质

次级特质:只在少数的具体情境中影响人的行为的特质。

2.大五人格模型由哪几个维度构成?

a) 神经质

b) 外向性

c) 求新性

d) 随和性

e) 尽责性

3.人格的“特质”与“类型”有何异同?

同:无论特质理论还是类型理论,都是把人格特征从几个方面进行分类,而不是像精神分析

那样着重探究人格的内在运行机制,也不像人本主义那样去分析人的动机层次,不像行为主义和认知流派理论那样去分析人格的刺激-反映模式。

异:特质理论与类型理论的差别在于分类的方式。类型理论将人分成许多“亚群体”,注重群体内的相似性和群体间的相异性。特质理论将人的特点(特质)分成许多“亚特质”注重亚特质内的相似性与亚特质间的相异性。

4.什么是A型性格?这种性格与哪一种生理疾病有关?

A型性格的人试图用越来越少的时间干越来越多的工作,总是处于匆匆忙忙的状态,缺乏耐心,易冲动,争强好胜,对别人怀有潜在的敌意。

心血管疾病与A型性格只有低相关。

5.人格的特质理论如何回应“person-by-situation”这种看法?

person-by-situation指情境论。

情境论和特质论之争。

情境论认为:

a.特质测量不能准确预测行为。

人—情境法(person-by-situation approach)是一种研究特质、情境和行为之间关系的方法。 b.没有证据支持跨情境的一致性。

特质论的回应:

(1)行为的测量:特质心理学家认为,研究者不能在人格特质与行为之间建立有说服力的联系,是因为他们对行为的测量不准确。用人格特质分数来预测行为,若是只基于一个题目或一个测量,所获得的行为分数在新都上是非常低的。研究者可以用“数据累加”替代。

(2)确定相关特质:可能原因是研究者也许考察了错误的特质。

(3)10%的变异的重要性:批评者批评特质测量与行为之间的相关微弱,但实际上,转换为相关系数上看,情境变量的作用在统计学意义上也并不比特质变量更重要。

6.一些研究发现,成就需要与基层管理者的成功正相关,但与高层管理人员的成功无关,这如何理解?为何较高的成就动机不利于高层管理者的管理绩效?

高成就需要者并不一定就是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原因是高成就需要者往往只对自己的工作绩效感兴趣,并不关心如何影响别人去做好工作

成功的高层领导者的特征:称职的管理者和激励者。

高层管理或行政人员的成功通常取决于他们代表上级激励下级的能力,那些过分关注自己成就的人可能难以放弃对细节的控制和不切实际地依靠下属。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