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远的救世主语录

我们这个民族总是以有文化自居,却忘了问一句,是有什么文化,是真理真相得文化,还是弱势文化,是符合事物规律得文化还是违背事物规律得文化,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改革开放,摸着石头过河,咱们这些人还没有弄清怎么回事就胡里胡涂闯入战场,得先活下来。等定下神来,时代已经变了,真的是穷则思变。可中国毕竟是政治文化搭台,传统文化唱戏,不知道老祖宗得那点东西还能把这条船撑多远。

马克思主义得道理归根到底一句话,客观规律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什么是客观规律,归根到底也是一句话: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中国得传统文化是皇恩浩荡得文化,他得实用是以皇天在上为先决条件,中国为什么穷,穷就穷在幼稚得思维,穷在期望救主,期望救恩得文化上,这是一个渗透到民族骨子里得价值判断体系。太可怕了!

《自嘲》本是后山人,偶坐前堂客;醉舞经阁半卷书,坐井说天阔。大志戏功名,海斗量福祸。论到囊中羞涩时,怒指乾坤错。

我还没有装腔作势到可以无视可能发上得事情,但是你看到得东西不一定是个东西,天知,地知,不会有结果

女人是形式逻辑的典范,是辩证逻辑的障碍,我无意摧残女人,也不想被女人摧残

红颜知己自古有之,这还得看男人是不是一杯好酒,自古又有几个男人能把自己酿到淡而又淡得名贵,这不是为之而可为得事,能混就混吧

你是一块玉,但我不是匠人,我不过事一个略懂投机之道得混子。充其量挣几个打发凡夫俗子得铜板,你要求得是一种雄性文化得魂,我不能因为你没有说出来而装作不知道,接受你就接受了一种高度,我没有这个自信

正法了一个罪犯包含打死了一个人,这就是法律得价值、法理、道理,都在那儿搁着。如果女性心理不适合刑警工作,那是性别问题

着相了,佛教得一个术语,意思是执迷于表象而偏离本质

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 技术、 制度、和文化。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归根到底都是那种文化属性得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 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

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得文化,弱势文化就是依赖强者得道德期望破格获取得文化,也是期望救主得文化。 强势文化在武学上被称为秘笈, 而弱势文化由于易学、 易懂、易用、成了流行品种。

比如说文化产业。文学、影视是扒拉灵魂得艺术。如果文学影视得创作能破解更高思维空间得文化密码,那么他得功效就是启迪认得觉悟,震撼认得灵魂,这是众生所需,就是功德、 市场、 名利、精神拯救得暴利与毒品麻醉完全等值。而且不必像贩毒那样耍花招没有心理成本和法律风险

那个暴利不是由我决定得,是由认得主决定的。主让众生把他口袋里得钱掏出来,由不得他不掏,因为不是我让人有了灵, 是上帝

没有主, 主义, 主意从哪儿来?主无处不在,简单得说,支配人得价值取舍行为得那东西就是主,就是文化属性

理论上只要判断正确就有可能,但是在判断得实践上通常会有错误,所以可能得概率取决于错误得大小

这个人需要一个句号, 你可以帮他画一个

灵魂归宿感, 这是人性本能得需要,是人性你帮他找块干净得地方归宿灵魂。

他需要得不是忏悔, 而是一个忏悔得理由

文明对于不能一人字界定得人无能为力

死马当作活马医, 再糟,死马还能再死一回

股票的暴利并不产生上产经营,而是产生于股票市场本身的投机性。他的运作动力是 把你口袋里的钱装到我的口袋里去,他的规律是,把大多数的肉填到极少数狼的嘴里。私募基金是从狼嘴里夹肉。这就要求你得比狼更黑更狠,但是心理成本也更高,而且又多了一重股市之外得风险。 所以,得适可而止

这说明你还有自我认同得需要。 这是人得特性、如果你连这个起码得需要都没有。我就有理由对你作为人发的属性提出质疑

强盗得本质是破格获取,破格获取和直接获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你们没有自信与强者在同一个规则下竞,这只能说明你是弱者,因为弱势文化所追求得最高价值就是破格获取。所以,强盗得逻辑从本质上讲是嘴懦弱得生存哲学,所以你不算好汉

圣经得理由是, 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 因不信有罪了 ,下地狱。用这种哄孩子,吓孩子得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得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得怕死

得一面。贪婪得一面,这样得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行得机会,人连追求高尚得机会斗没了, 又何以高尚呢

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得因果关系而具有得极高人生境界,就是窄门。

你要是真把这事看玄了 那就真会出魔了

神即道,道法自然, 如来

这世上原来就没有什么神话。所谓得神话,不过是常人得思维所不易理解得平常事

无论做什么,市场不是一块无限大的蛋糕。神话得实质就是强制力作用下得杀富济贫,这就可能产生两个问题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得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

这就是圆融世故,不显山不露水,各得其所。可品行这个东西今天缺个角,明天裂个缝,也就离坍陷不远了

悟,悟道休言天命;修行勿取真经。一悲一喜一枯荣,哪个前生注定。袈裟本无清静,红尘不染性空,幽幽古刹千年钟,都是痴人说梦

所谓真经,就是能够达到寂空涅盘得究竟法门。可悟不可修。修为成佛,在求。悟为明性,在知。修行以行制性。悟道以性施行 = 。觉着由心,生律;修者以律制心,不落恶果者有信无证,住因住果,住念住心,如是生灭。不昧因果者无住而住。无欲无不欲。 无戒无不戒。如是涅盘

击水, 不起浪花, 也泛涟漪

天下之论论道极致,百姓得柴米油盐,人生冷暖论道极致,男人女人得一个情字

佛说,看山是山,看水是水。我只是依佛法如实观照,看摩登女郎实摩登女郎,看红颜知己实红颜知己

你的生存状态不是病态,用佛教得话说实自性,无所挂碍,是自在。自在实什么?就是解脱

当有人笑话耶稣实傻子得时候,其实谁都不傻,仅仅是两种价值观不兼容

如果一个民族得文化从骨子里就是弱势文化属性,怎么可能去承载强势文化得政治、经济衡量一种文化属性不是看他的积淀得时间长短而是看他与客观规律得距离。五千年得文化是光辉,是灿烂。这个没有问题。但是,传统和习俗得过过客观规律的筛子

 

第二篇:遥远的救世主的主题辨析(修正版)缩编版

拯 救

——《遥远的救世主》主题辨

内容提要:通过对小说的解读,作者发现了蕴藏其中的“拯救”主题。本文从四个方面对此进行解析,一什么是拯救;二是多人物多层次多维度的拯救需求和方式;三是大拯救:“神话”的阐释——文化的自我更新;四是拯救的层次论,学理性与现实性思考。

Summary: In this paper, the analysis of the novel. Found to save the theme with the myth, this article will be three aspects to this analysis, one to explore the nature of the rescue; II is a multi-character multi-dimensional multi-level needs and ways to save; The third is the "myth" of the interpretation - Culture self-renewal;Four is the theory of save, rational thinking and reality.

关键词:拯救 神话 信仰 文化自我更新 层次论

Key words: rescue; myth; belief; culture of self-renewal

引 语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具有与常人迥异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的

“鬼才”丁元英,在德国融资,通过对中国法律真空地带的把握和对中国文化密码的破解,操纵近两亿资金,不到一年就从中国股市卷走两亿多,但丁元英的心里却越来越不是滋味,并且终止了这项活动,结果收到了董事会的制裁。被制裁的他回到中国,在一个距北京不远的小城——古城隐居下来。

由于和住房委托人——女警官芮小丹在音响方面及审讯高智商犯人的密切联系,芮小丹最爱上了丁元英,经过一番波折,丁元英也接受了芮小丹。在两人坠入爱河不久,与制作芮小丹的音箱时有联系的叶晓明、冯世杰、刘冰等人希望通过芮小丹和丁元英接触,让丁元英给他们和王庙村指条道儿,让他们步入上层社会,让王庙村脱贫。于此同时,芮小丹也跟丁元英要了一个礼物,这个礼物是一个“神话”,一个能使王庙村改变贫困状况的“神话”,这对于文化属性决定王庙村贫困的原因和一个“神话”就能改变贫困的文化属性是一种什么关系。由此,丁元英设计了一场“杀富济贫”的高招,事成之后,引发了社会广泛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传统和现代遭遇,文化和真理遭遇,人们不能不去思考其中的秘密。但此时,芮小丹却在追缉逃犯时不幸身亡了。丁元英在处理好格律诗公司的事务后,身心俱疲,他觉得自己面临着另一个巨大的价值谜题,也许是要思考,也许是多清净,他离开了古城。

这部小说深入地思考了拯救与神话的问题,从四个层面观照可得而出,一探索拯救的本质;二是多人物多层次多维度的拯救需求

和方式;三是“神话”的阐释——文化的自我更新。

一、什么是拯救

所谓拯救就是基于对自身物质状况、精神状况的不满而生发的追求更高层次的物质、精神的一种活动。拯救的起点是自救的意识,在拯救的过程中他救扮演着促进和阻碍的条件作用;拯救的结果是得救,得救的最高境界是觉悟。觉悟到本来如此,自由意志如此、自然环境如此、历史进程如此。

从有限的时间和空间来看,拯救是一个必不可少而且贯穿于人类始终的活动。人类对于世界来说是一个有限去面对一个无限,有限的时空面对无限的时空,有限的感知面对无限的浩瀚,有限的知识体系去面对无限的知识体系。庄子《逍遥游》中说“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知大年”,所以小不知大,而大能知小。人类就是一个不断地从小走入大的人类,一步步接近真相真理的人类。人的想自我拯救是一种“理性的宿命论”,人类在面对命运时的失败是因为“有限知识和无限知识的矛盾”(邓晓芒《中西人生观念之比较》湖南社会科学2001.3)。这也就是说所有的拯救都是不断迈向无限的过程,不断去除妄想接近真相真理的过程。

(然而人又是宇宙中最高贵的灵长,他在迈向无限的时候,有一种动人的风致。不是雄赳赳气昂昂,因为未来不能尽知;也不是忧伤而颓丧,因为人总是有一种向上的精神动力;他更像一

种了解自己迈向无限的未知、忧伤、兴奋,然后又知道这一切都可能也都不一定,成功与否是不知道的。于是,就自然地走去,向无限走去。)

人类的拯救也是一个勇敢地面对自身最基本的精神需求的活动。每一个人都有人的属性,人的属性除却动物性的食色之欲外还有自己有别于动物的精神需求。虽然这些精神需求从层次上来说有高低之分。但是最起码的精神需求是一样的,只不过满足的需求的方式多样而已。有人说精神需求是一种社会心理需求,严格地说,这并不准确。精神需求的确有社会的成分,有一种历时性成分在其中,而且,除此之外,它还有一定的个人主观色彩。比如对艺术的需求,有人对音乐感兴趣,有人对绘画感兴趣,也有人对雕塑感兴趣。但是,这些都埋没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人类最基本的精神需求是具有普遍性的。从人类开始到现在一直存在,无论哪个人都具备。

小说中写了人的诸多需求,从王庙村村民的希望赚一点钱,发烧友(叶晓明、冯世杰、刘冰)对发达的渴望,到丁元英了却心苦的愿望,芮小丹发现自己之后,特别想去做文化产业的需求,王明阳洗涤灵魂的需求。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是处于现实的每一个人的自然要求。王庙村是一个贫困县里的贫困村,作为本村村民他们自然地对物质财富有着更特殊的需求。他们辛辛苦苦的种地,还有人去城里打工。但是这些都很难改变现状,种地只能管一个自己饱,赚不了钱;打工刨去住宿费、饭费、路费一年下来

也剩不下几个,况且还有要不回工钱的可能。而叶晓明他们是一群对上层社会非常向往的人群,他们有一些聪明,也有自己的想法。但是没有资金和路子,不知道该怎么去做。他们千方百计地想和丁元英拉上关系,借机会刁难丁元英,请芮小丹吃饭、送花生、枣子。这些都是他们的行径。正如叶晓明在丁元英提出投资方控股时所说:“我没意见,起码有资金,有事业了。”他们这样一种需求。除去财富之外,还想要社会地位,想玩高雅的。芮小丹作为一个在德国读了九年书的人有机会去获得德国永久居留权,但是他却回到祖国做了警察。这在常人眼里是病态,然而芮小丹却并不这样认为。因为在德国她所没有的东西就是主流社会的参与感,他们会给你很好的待遇,高收入、高福利、自由出入欧美国家,甚至还有华侨商店的待遇。但是芮小丹所拥有只能是德国给她的,还有德国不愿给也不能给的。那就是进入主流社会。警察是主流社会的标志,在德国芮小丹做不到,在中国酒可以做到。这就是国籍和血统给她的权利。因为这种强烈的精神需求,芮小丹才回过做了警察。丁元英的了却心苦有三次,一次是私募基金,一次是“杀富济贫”,还有一次是面对芮小丹的死亡。私募基金的事情,丁元英是用德国的钱来中国股市套利,不到一年就赚了两亿多人民币。他的心里越来越不是滋味了,无奈之下,自己停止了私募基金的活动。杀富济贫的事情是为了王庙村的扶贫工作,这里有很大的个人名誉牺牲,当他做了这件事之后,社会舆论将会把这样一个人活埋了。丁元英知道这些,然而他又不

得不去做,非冒天下之大不韪,不足以对得起芮小丹的爱;非打破点东西不足以唤醒世人。芮小丹死后,丁元英一个人自省了很久,他的体系崩溃了,需要重新构建。王明阳是一个智商非常高的罪犯,一个人永远不会持久地做他认为是错误的事情。王明阳也是这样的。他所认为的“强盗逻辑”“生存艺术”在受审时被芮小丹从理论上否定时,王明阳开始了面对自身灵魂需求的活动,在和芮小丹辩论了许久之后,王明阳认识到了自己内心深处的需求。给自己的灵魂找一个干净的地方。于是开始了忏悔,开始了赎罪之路。

处于每一个时代的人都会面临这些不同层次的需求,这里包括你我。满足这些需求的是什么呢?是正视,是得到(可以满足自己的),是觉悟(自己的需求,认清楚需求本身和满足的方式,从思与存在去把握自己的生命)。王庙村的村民学会了技术,芮小丹自己准备去做文化产业,王明阳在生命的最后时刻确立了信仰,丁元英了悟了人生价值和作为价值的更深层次。当然,也有没有得救的,叶晓明、冯世杰、刘冰他们就属于扒着井沿儿看了一眼花花世界又跌入了谷底,刘冰竟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成功不成功是一回事,需不需要拯救是另一回事;不能因为有机会失败,就不去面对自己的需求无异于因噎废食,是一件荒唐的事情。所以拯救是所有人满足自身需求的一种难以替代的方式。

二、拯救的众生相——多人物多层次多维度的拯救需求和方式

1、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丁元英的得救之道

体悟到道法自然的人是真正可能得救的人,一个人的智慧能够了悟到世界和人自身的“本来如是”是了不起的。最根本的存在就是“它”的存在不以他物的存在而存在。这种存在被人称为上帝、第一推动力、绝对精神。能够达到这种思维层次的人,得救是迟早的事,需要的是时间和机缘。

本书从一开始就写了丁元英面对私募基金时的矛盾心情,越来越难受的他在一次跟朋友的谈话中这样说“中国的股市何以成了一台取款机?谁破译了文化密码谁就能开箱取钱。愚昧对于智者固然是一种社会资源,可是利用这种资源掠取的好处越多,心里就越不是个滋味”。 这段话明确地表达了丁元英的看法,就是“愚昧对于智者固然是一种社会资源,可是利用这种资源掠取的好处越多,心里就越不是个滋味”,丁元英的心理不止是作为中国人的难受,还有对于弱者的同情,以及对中国文化的担忧。所以他决定第一停止私募基金;第二找一个清净一点儿的地方呆着;第三听听音响,顺便参一参中国的文化属性以及改变的可能与方式。这是一种心理需求,一种高智力者自然的心理需求。所以说他有自救的能力和意识。事实上,文中如果没有芮小丹的出现,丁元英一定会这样走下去。芮小丹出现之后,让丁元英给他一个“神话”的礼物。丁元英就精心设计了一个“杀富济贫”的招数,给芮小丹这样一个大礼。但是这样就会引起社会对丁元英本人的品质和所做的事情有一种道德和世俗层次的评判。而丁元

英也不知道这样做对不对?一是杀富是不是破坏性开采市场资源?二是让井底的人扒着井沿看了一眼再掉下去是不是让他患上精神绝症?三是杀富济贫到底救得了救不了贫苦的王庙村村民?为了了心苦跟好友韩楚风去五台山求访高僧大德,以慰心田。当智玄大师说“以施主之参悟,心做心是,何来讨个心安呢?”时,丁元英说:“无忏无愧的是佛,晚辈一介凡夫,不过是多识几个字的嘴上功夫,并无证量可言。我知道人会骂我,我以为佛不会骂我,是晚辈以为,并非真不会挨骂。大师缘何为大师?我以为是代佛说话的觉者。”智玄大师以修证之理如实观照,给了丁元英四个字:大爱不爱。丁元英由此了却了心苦,坦然去做了这件事。

在芮小丹不幸逝世后,丁元英的生活陷入了更艰苦的境地。他的价值体系和方法体系瞬间都崩溃了。难以摆脱的痛苦的困境,以生平第一次因为心痛而吐血表明。他佩服和羡慕来去自如的芮小丹,那种当生则生,当死则死的潇洒和自性。她的一生留给丁元英的是永生的魂和永恒的美,是关于“作为价值”与“人生价值”更深刻、更本质的重新思考。价值体系崩溃了之后的丁元英将会怎么解救自己?文中没有说。但是,那个“个人价值”和“作为价值”考量的问题,已经暗示了丁元英从整体上重新思考问题的切入点。

他得救了么?没有!他没得救么?不是!他介于得救于不得就之间。“我与佛的缘站到门槛就算缘尽了,不进不出,亦邪亦

正。与基督而言我进不得窄门,与佛而言我不可得道。”那时,他还是这样。

人呵,真理真相之外还有真情,“社会作为价值”之外,还有个人。作一天人,尽一天人事。丁元英思考的结果会是什么?我们不得而知,但是自我拯救的能力,作者通过案例和暗示已经说明了,丁元英是一个能够自我拯救的人。然而自我拯救的成功不只是看个人有没有能力,它对机缘还有要求,对外在环境也有要求。那么,在真理真相真情方面丁元英会不会成功,不知道,只是可能会成功吧。

2、打开窄门——王明阳得救之路

人类的特质之一在于有一颗心,有了这颗心,人就有诸多不同于动物的地方。心中最重要的就是灵魂,灵魂之所以是重要的是因为人们必须面对它,回答它提出的问题。而它提出的往往是价值问题,在生命中的某一刻总是这样问自己,这样值不值,此生来是做什么的,这不仅仅是价值观的问题,它还涉及人的感受,涉及“使命”的问题,涉及对灵魂安顿的问题。历来面对此种问题的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用审美的方式来回答灵魂的提问,把世界、历史、自身审美化,在审美中忘记灵魂问题的煎熬。苏东坡即如此,超逸旷达和无可救药的乐观,皆是在把世界、历史、人生审美化之后化生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的“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完全沉浸在整个历史、人生的大美之中,而逾越了历史、人生的沉重,用一双超迈的眼睛看着整个历史人生,

忘记了灵魂提问的煎熬。一是直面灵魂,用牺牲精神来体现人的高贵和尊严,把人性中的神性最大程度的高扬。基督教有这种精神,耶稣用自己的生命唤醒世人的觉醒,十字架上的人一霎那便体现出了无限神性。于是人们纪念耶稣基督。近代西方,在尼采、席勒等人高扬抒情诗的审美意义时,阿尔多诺却看出,抒情诗的发达是因为神恩不能安慰个人,个人不得不自己唱着安慰自己的歌。超验价值的消失,造成了诗人对诗歌形式的疯狂追求,而这却是一种徒劳。牺牲是伟大的,信仰是必须的。穿越了虚无主义的隧道,人们又回到了宗教这里,而这一次是更高层次的宗教——自由宗教。

德国古典哲学家黑格尔在其著作《精神现象学》中把宗教分为三等:自然宗教、实用宗教、自由宗教。自然宗教即迷信,表现在崇拜一切神秘力量,如自然、祖先、个人等。实用宗教比自然宗教要高一层次,所采取的是一种实用主义的态度,务实不务虚。比如儒家的“六合之外,存而不论”“子不语怪力乱神”“未知生,焉知死”,另外也包括神道设教。古罗马宗教也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当罗马帝国开疆拓土时,各国神灵,如埃及、不列颠、日耳曼、叙利亚开始在帝国内部流传。为了稳固统治,罗马政府设了一个万神殿,将各国的神灵统统搬进了罗马。这里,信仰和利益难以分开。自由宗教又称绝对宗教,这里的信仰是指那种具有超越物质性的超验层面的信仰。黑格尔认为基督教就是这种宗教。马克思则称基督教为“宗教的宗教”,这里精神归精神,物

质归物质。追求一种绝对精神的信仰,不因外部的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强大的内心力量、需要一个人直面上帝的力量直面世界、直面内心。

高智商犯罪分子王明阳的审讯问题是艰难的。王明阳是一个十恶不赦的人,但也是一个非常冷静和理智的人,学识丰富、胆量过人。这个人被抓住之后没有一次审讯成功。芮小丹和丁元英此时已相互熟悉了一些,她让丁元英帮着设计了一套审讯方案。在审讯时两人开始了对话。王明阳认为他所秉承的是一种生存艺术,一种“强盗逻辑”,是一种直接获取,冒险刺激的好汉行径。但以芮小丹的说法来看,这是一种弱者的懦弱的生存哲学,是一种不敢和强者在同一平台上公平竞争而产生的破格获取的生存艺术。接着,他们谈论了灵魂的净土。在拯救灵魂方面,学士丰富的王明阳认为《圣经》作为拯救灵魂的经典不能让他臣服。因为《圣经》的理由是:因信着得救了,上天堂;因不信有罪了,下地狱。这种哄孩子、吓孩子的方法让人去信,虽有利于基督教的实践,却也恰恰迎合了人的怕死的一面、贪婪的一面。这样的因果关系已经不给人以自觉、自醒的机会,人连追求高尚的机会都没有,又怎么能够高尚呢?

问题到这儿已经到了深层的宗教层面,双方辩难需要的才学、智慧、哲学深度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准。芮小丹却认为神不想做无名救主,神需要报恩。哄孩子和吓孩子的办法是基督教的

历史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具体实践,这是智与善的魔术,非读懂的人不能理解。但是基督教的最高理想却是窄门,是一种不因上天堂与下地狱的因果关系而具有的极高人生境界。

这里明确了两个概念一个是普通人的得救概念,用哄孩子吓孩子的办法让愚者在行为上高尚,降低了得救门槛,实现基督教的社会价值。另一个方面提出了基督教最高的道德理想——窄门,窄门需要极高的悟性和极深的行动力。这实现了基督教最高到的理想。两者同样都是真实的,只是层次不同。这时候,王阳明已经了解到这个分别了,对《圣经》和芮小丹都很叹服,那种被遮蔽的感觉豁然开朗,一下子变得敢于面对“人性”这个正常而又陌生的词了。临死了,他需要赎罪,而这就是救赎。此后王明阳与芮小丹在理论和态度上讨价还价,终于接受了芮小丹的建议从而忏悔。

这里面有一句很重要的话,在芮小丹向丁元英介绍王明阳的情况时,丁元英说了一句话“他需要的不是忏悔,而是一个可以忏悔的理由”。人,最终都要找一块干净的地方让灵魂安宿。王明阳一直迷惑的也就是这种问题。冷静理智如王明阳,以他的智慧读《圣经》,找到的只是一种“欺骗”,灵魂存在与否的问题困扰着他,灵魂迷失的感觉袭扰着他,他只能以一种高级工具而存在。用他的智慧去策划、组织一系列犯罪活动,践行着自己的“强盗逻辑”。这里明确地提出了一个人灵魂拯救的重大事件。只要是人,就不可能没有灵魂。你可能触不到灵魂的实体,却不能不

感受到灵魂的作用。许多事物是藉于其用而体现其体的。灵魂的拯救关乎信仰,王明阳以前一直没有信仰。因为照邓晓芒先生的说法,中国一直没有信仰。“中国人的信仰有着两大特色:其一,中国人的信仰中混杂着种种迷信;其二,中国人的信仰可以包容多种宗教。这是中国信仰的特点。”“实际上,这种信仰并不是一种真正的信仰。从严格意义上说,真正的信仰是指那种超验的、彼岸的信仰,或者说是纯精神性的信仰。”(邓晓芒《中西信仰之辨》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xx年3月第一期 总第31期)这种特点在儒家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圈内都有体现,如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的民间信仰也具有上述特点。王明阳迷失在传统文化和自己有限的智慧之中,难以得救。要解救灵魂,首先要询问信仰,而信仰恰恰是宗教的看门本事。王明阳缺少的就是这种道路,丁元英借芮小丹之口告诉了他,他知道了,理解了,觉悟了。灵魂最终要归于天国,而天国就在你的心里。王明阳的觉悟就是灵魂的得救,是灵魂层次的得救。

3、精神绝症——发烧友的得救之梦

有梦的人希望自己会实现自己的梦,这是每一个人的梦想。可是,并不是每一个人都具有实现梦想的能力,还可以说不是每一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梦,甚至还可以说那些看似是“自己的梦”的东西其实背后只不过是一种无我的外在推动力。这种能力除去外部因素就成了自己的觉悟、思维、观念。这些内部因素在实现自己的梦想之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毛泽东说过决定事物发展方

向的不是物而是人,任何一个想要实现自己梦想的人都应该记住这句话。如果没能发展自己的觉悟和思维方式,那么最终也就实现不了梦想。历史发展到今天,人类还是难以摆脱生物性本能冲动和群体性社会意识的影响,甚至是更严重了。消费主义的风靡和制造单向度的人的体制之发扬,让人类在生物性冲动和群体性社会意识的迷雾中看不见自己,一起沉沦或者上升。有时候真是认为世界被一些金融家们控制着,凭借他们强大的经济力量在舆论、意识等支点上撬动着整个世界。被迷雾遮蔽着的人有的还是梦吗?不如说是欲是幻吧。那样还怎么去实现?

古城发烧友叶晓明、冯世杰、刘冰的“发达之梦”就是这样的。三人借丁元英的智慧、王庙村的“扶贫”事宜想走出自己原来的困境,去赚更多的钱,拥有更高的社会地位,能够发达。在丁元英的精心设计下,在王庙村设臵生产体系,并把王庙村农户和公司设计成利益上有依附关系但法律上是平等地位的模式,在北京开办公司,在柏林、伦敦、巴黎三个城市设代理商,让斯雷克公司当打手,让法院、媒体起哄,让伯爵电子公司落井投石,和乐圣公司打官司并确保能赢,然后和乐圣合作,利用乐圣的销售网络和影响力分出低成本加工部分,优势互补,从而快速地发展起来。

和乐圣公司打官司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件事。胜了,坐收渔利;败了,永世难以翻身。

在和乐圣打官司之际,基于自己的判断,三人转让股份给董

事长欧阳雪,意欲逃避难以翻身危机。却不料,官司胜利,现实给他们狠狠地上了一课。而以后,丁元英设计了考验刘冰人品的生死路,刘冰因为贪执,未经过考验而自杀了。

三人判断乐圣会赢的根据是立场、心态、观念和思维模式、摄取信息解读信息的方式的不同。其中,观念方面有事实胜于雄辩的观念,疑罪从有的观念,青天大老爷观念。不管从哪个方面说,物质上还是观念上,这三个人都没有得救。

这是一群从没想得救的人,从一开始开会的时候文中写道。当叶晓明在会议记录上最后一个签完字,有意无意地笑着说:“丁哥一来,我们哥儿几个的前途就有救了。” 另外一次,当他们疑惑丁元英自己为什么不投资的时候冯世杰说了一句“咱们到底是请人家帮忙还是成心找个冤大头坑一把?”也写出了他们的心态。 他们从来从一开始就没有准备站起来,有了那种想法就从根本上没救了。丁元英说的好“扶贫的本质在一个扶字,如果你根本就没打算自己站起来,老天爷来了都没用。”这是他们的心态,是想傍一个大款跟一个高人。不用自己想问题做判断,只要高人在就行了。但是丁元英要给他们的是觉悟,是得救。当然,里面更可能的是这几个人扒着井沿看一眼又摔下去的万劫不复。只有从观念上、态度上、思维模式彻底转变了才是得救。

这几个人在以后的过程中,想的就是稳扎稳打,一步一步地走下去。的确这样也能成功即赚到钱,但不会从根本上得救。他们是否有得救的意识,是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却未能去想得救,

最终成了得救过程中的牺牲品。有得救的意识却无力的人,在物质层面上和思维层面上得不了救,成不了功。

4、你送给我的礼物不是神话,是觉悟——芮小丹的得救之悟

芮小丹是一个自性本来,自然知道的人,生活境界颇高。那么,这样的她也需要被拯救吗?是的。而且拯救芮小丹的就是这个“神话”的本质。它让芮小丹自己提升了觉悟。人的觉悟的提升就是被拯救的成功,是得救的开端。从意识、观念、思维上改变才是正途。

在第十章 第2节中芮小丹和她父亲芮伟峰谈到择业问题,芮小丹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按父亲定的计划去做。

在第十八章 第3节丁元英和芮小丹谈到国家机器不缺一个迟早要被淘汰的女刑警,而社会应该多一个有非常作为的人才,这不是通俗的英雄主义和通俗的平等意识可以理解的价值。芮小丹还是坚持了自己的想法没有改变。尽管为此很感谢丁元英。

在第二十二章 第2节中,丁元英和芮小丹谈到境界上来,认为芮小丹是一个不去作为自己不应该作为的,而这正是一种正确的作为。从这个方面来看,丁元英不如芮小丹。因为丁元英无法摆脱“参”这个字。只能在思维的圈子里转悠。

在第二十五章 第3节中,芮小丹又与其父亲谈论职业的事情,给了芮小丹一个不错的建议,做编剧。可是芮小丹此时依然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去学习法律,当律师。

在第二十八章 第2节丁元英向芮小丹说谁本该成为哪种人

是条件的可能,是因果,因果不虚,因果是规、是律,不可思议。芮小丹此时没有表态。但她过了一会儿就转移了话题。

在第三十六章开篇中,芮小丹给丁元英提出了三个问题。其中之一就是自己要改变想法,由刑警向写剧本、小说方向转变。用小说的形象思维和影视艺术的语言去揭示文化属性与命运的因果关系,去传播强势文化的逻辑、道德、价值观。我们很奇怪的是为什么芮小丹是这样的一种转变。这种转变是对自身的一种高层次的觉悟。

上面这些对话涵盖了芮小丹在自己未更高一层次的觉悟之前的态度和逻辑——一种很圆融的自我生活的态度和逻辑。她不知道自己,所以她是自己。没有人能从这种理论和逻辑上把芮小丹辩倒,使其改变初衷,包括丁元英跟她的对话。可是,当她觉悟提升了的时候,自己选择了一种他人千方百计想去说服她去走的一条路。那么多疑惑在等待着她,那么自然地去承受、去做。芮小丹此时像换了另外一个人。这种转变只能是觉悟在起作用。悟不到,你就是给了她,她也拿不住;悟到了,想不给,她也会自然地得到。芮小丹的得救之悟是丁元英呕心沥血之作,是一个“神话”换来的。当然,芮小丹也是一个具有极高悟性的人。只有这样,才能有更高的觉悟。悟到了,境界到了,做同样的事也会有不同的状态,说同样的话也会有不同的内涵。何况,做更有益于自己也有益于人的事了呢?佛理在悟不在修,佛行在修不在悟。觉悟的提升是得救的根本。

5、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王庙村村民的得救之初

传统观念一直弥漫在整个社会中,农村更是这样。在这个“弱势文化”的浸泡下,大部分人都是一个“靠”字,靠父母,靠兄弟,靠朋友,靠皇帝,就是不靠自己。而市场经济环境中,各种条件已经完全变化了。不能再靠其他因素,只能靠自己。这里不讲人情,讲的是产品的质量,是过硬的服务,是实力和眼光。“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做别人做不到的成本和质量。”在法庭作证时,吴志明说最信丁哥(一些人对丁元英的称呼)的一句话。市场经济领域里的规则如何被一个农民如此快而且刻骨铭心地接受了,是一个大问题。在第二十章中丁元英在和好友韩楚风对话时说“我救不了他们,我能做的,就是通过一种方式让他们接受市场经济的生存观念,能救他们的只有他们自己”这是何等的深刻。

最终,王庙村的人的确转变了生存观念。这是得救之初。

综上所述,本书描写了多人物多层次多维度的拯救需求和方式,呈现了一幅关于拯救的众生相。

三、大拯救:“神话”的阐释——文化的自我更新

本文中所说的神话只以文中的神话含义为准。在本部小说中,关于神话的讨论出现了3次。

在第十五章第3节中丁元英和芮小丹谈了一些有关神话的议题。所谓神话不过是常人的思维所不易理解的平常事。王庙村的

贫困是由文化属性造就的,但是神话改变了这种现状,那就需要回答这又是什么文化属性了。在这个实施过程中神话的实质就是强力作用的杀富济贫。

在第二十章第2节,丁元英和好友韩楚风也表达了同上的看法。

在第三十六章第1节芮小丹对神话的觉悟是这样的:能做到实事求是就是神话。

关于神包括道、自然、如来的讨论出现了4次。

在第十五章第1节中,芮小丹审讯王明阳时提出了神即道,道法自然,如来。

在第二十章中,丁元英认为佛乃觉性,非人,人人都有觉性不等于觉性就是人。佛法是究竟真理真相的辩证思维,如是不可思议,佛法如实观照。

在第二十一章中,了妄唯真即是神。神和人的关系是不一不异的。

在第二十八章第2节中说天是道,是无规律和自然法则。又讲解了不可思议一词。不可思议不是众生道里的对神秘事物的描述,而是如是、本来、就是如此,容不得你思议。也是一种告戒、提示,是告诉你不可以思议,由不得你思议。

上述是有关“神话”和“神”片段。从中可以看出来这两个概念的内涵。神话是平常人难以理解的平常事,是实事求是。神是觉悟,是能抓住真理真相的觉悟,符合自然规律和自然法则。

这些都是靠智慧和大爱才能领略到的。而在本文中,神话的另一重意思是文化的自我更新。体现在具体的人上,是人的觉悟变得更高,具体到行动上则是通过事物去惊醒人们,然后再思考、讨论,由个人转变到社会,由量变转化成质变。

文中丁元英的做法是让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他们承担了极大的牺牲。本来如果只是让他们富裕起来,这不是一件很难的事。在组建运行格律诗的时候让叶晓明负责营销部分也能使自己和王庙村富裕起来。但是这样一来,叶晓明、冯世杰和刘冰只不过是一群发了财的发烧友,王庙村的村民也不过是有了钱的农民。内在并没有变,传统观念、传统思维模式,皇天在上的文化属性不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就不是神话。这就违背了丁元英的初衷,他的初衷是让芮小丹了悟神话就是觉悟,就是事实求是。觉悟是这里的重中之重。而且这样做不会更快的发展,不会引发社会的广泛思考和讨论。不打破点儿东西就难以发出点动静。所以,丁元英这么做了。宁愿背负天大的骂名而不悔不惭不愧。

这样才能使有志之士、有识之士好好地反省才能有关于得救之道和得救之标准的思考和讨论。作者在第四十四章花了整整1节来录写有识之士关于得救的讨论《是法律的失败还是文化的失败?》《给强者的道德构建一个文化平台》《谁在移动道德底线?》《关于杀富济贫的思考》《弱势群体的得救之道在哪里?》《最好的强盗最坏的英雄》《当奶妈走了以后……》《扶贫的出路在哪里?救世主在哪儿?》这些都是有摘录的,没有摘录的还有很多。

这个有识之士的思考和讨论就是文化自我更新的具体行为,就是神话的一部分。讨论中当然有对丁元英本人的谩骂和攻击,但也有对得救的思考,对农民等弱势群体的得救思考,对强者道德平台的思考。这就够了,虽然这并不是一次就能解决的问题,这样的思考和讨论以后借助别的事件也会发生。这是一个持续性的活动,永远的未完成。

每一个人的命运归根结底都是由他的文化属性所决定的。所以,神话就是不断的刷新自己的文化,让自己的文化不断接近真相真理。这种文化下的人的命运才能更好——没有很多的烦恼、贪执、嗔怒。这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锻造过程,不是说经历了这些事的人就理解了神话,而是说觉悟了的人才理解了神话,永远有多远,它就会走多远。

文化的自我更新是一个无休止的活动。

四、拯救的层次论,学理性与现实性思考

拯救是否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一样是不断向上攀升的需求所激励的?为此有必要了解一下需求层次论。

需求层次论是研究人的需求结构的一种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Abraham h. Maslow,1908-1970)首创。他在19xx年发表的《人类动机理论》( A Theory of Human Motivation Psychological Review)一书中提出了需求层次论。这种理论的构成根据3个基本假设:1.人要生存,他的需求能够影响他的行为。只有未满足的需求能够影响行为,满足了的需求不能充当

激励工具。2.人的需求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从基本的(如食物和住房)到复杂的(如自我实现)。3.当人的某一级的需求得到最低限度满足后,才会追求高一级的需求,如此逐级上升,成为推动继续努力的内在动力。马斯洛提出需求的5个层次如下: 1、生理需求,是个人生存的基本需求。如吃、喝、住、性等。 2、安全需求,包括心理上与物质上的安全保障,如不受盗窃和威胁,预防危险事故,职业有保障,有社会保险和退休基金等。 3、社交需求,人是社会的一员,需要友谊和群体的归属感,人际交往需要彼此同情互助和赞许。4、尊重需求,包括要求受到别人的尊重和自己具有内在的自尊心。5、自我实现需求,指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自己对生活的期望,从而对生活和工作真正感到很有意义。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认为,需求是人类内在的、天生的、下意识存在的,而且是按先后顺序发展的,满足了的需求不再是激励因素等。

那么拯救也是这样为需求层次所引导而实现的吗?

当下中国,消费主义横行,个人异化为欲望的存在。那些本来正常的现象被许多人嗤之以鼻,纷纷追求被异化了的现象。如对奢侈品向往,对金钱、权力、美色的膜拜。近期江苏卫视《非诚勿扰》栏目组中有一个英国小伙子上镜,这位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音乐家的英国小伙子持有环保理念,住在一个小房子里,经常捡一些我们认为的废品回去重复利用。当时,在场女士全都表

示不会和他谈恋爱。还有一位做汽车贸易的富二代上镜,一位女士在问了几句话之后问道,如果和富二代谈恋爱的话,他能不能送她一辆车。物质、物质、欲望、欲望。全世界饮食文化最发达的是中国,那么是否可以说,中国人在满足自己生理需求上的花费要比其他国家的人大得多。需求层次已经异化为欲求层次,唯经济的高速发展怎能在精神文明上筑起高楼?

拯救是要有人得救,得救是觉悟。它不是按照层级理论逐渐攀升的,它需要一双慧眼穿透世俗的迷雾,破除欲求和无我的迷障,直视内心,正视肉身,平静地面对灵魂,而后,才有得救的契机。这与物质层次关系不大,因此认为拯救在学理上与实践上与需求层次论不同。

结 语

每一书都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表达自己的思考见解。以一种形象化的思维去给人们说故事,而这个故事所包含的内涵就要考自己去探索了。本文正是这样的探索,《遥远的救世主》无疑是一部智性小说。它给人们的启发在于怎样的接近真相真理,理解神,尊重人,最终觉悟、得救。对每一个人来说,这种意义都是难以或缺的。

参考文献:

《遥远的救世主》 豆豆 作家出版社 20xx年5月第1版

《中西人生观念之比较》邓晓芒湖南社会科学2001.3 《庄子》庄子

《中西信仰之辨》邓晓芒福建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xx年3月第一期 总第31期

《精神现象学》黑格尔

《拯救与逍遥》刘小枫上海三联书店 20xx年7月第1版 《单向度的人》

《消费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