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代的感受

多层文本表述下的暗黑时代

小时代的感受

九只苍蝇撞墙 2013-09-01 05:55:01

两集《小时代》让我感觉最有意思的是,它们强烈吸引了一部分人的同时,引起了另一大部分人的极度反感。后者除了泛泛地指责它们散发出的无耻倒错价值观之外,大部分都是一些情绪强烈的形容象形词“烂、恶心、胡编、呕吐”等等。令人好奇的是,其实今年来价值观扭曲而大卖的片子并不少,像《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所展现的内在逻辑都说不上光明正大,但所引起的成人观众愤怒程度都远远不及小1和小2。这是引起我想仔细瞧瞧这俩片子的原始动机。

我并不喜欢两集《小时代》,但却觉得它们“烂”地并不像大部分人直观感觉的那样简单,相比起类似题材的《致青春》这样单层面叙述的片子,《小时代》其实是比较精心构造了多层文本的组合叙事体。

它们的最表层文本是姐妹淘风格的少女动漫真人片,这一层文本是完全针对13-18岁的怀春少女的。《小时代》有意思的地方之一,是它摆脱了现实生活的逻辑构筑了一个童话幻想世界,在这个世界里活动的那些活道具,就是这些演员和他们在影片里的生活,在年龄和外表上似乎都是接近成人世界的,但是具有颠覆性的是,影片把判断这个世界价值观的主宰者,留给了银幕前的那些13到18岁的少女,这是话语权把握在她们手里的一个幻想世界,这个世界里所有的成人没有了客观自主权,必需按照她们的逻辑来行事和判断,或者说《小时代》的世界是作者郭敬明在这层文本中以她们为主体,以她们现在的知识、地位、心态、接受能力、创造能力和无边幻想而构造的一个按照她们逻辑运转的未来童话成人世界。(《小时代》和《致青春》之类的所谓青春片本质区别也在此,那些电影说的是少年事,但是以22岁以上成人为主体观众群,消费他们的青春回忆的)。我觉得郭敬明能够在他的目标观众和读者群里取得极大的成功,他给目标受众创造的这种虚幻话语权感受至关重要。因为恰恰是这一部分少年人,他们在中国现实中的社会范畴话语权几乎为零,他们的理想、感受、尊重、认同和自我肯定只有在《小时代》这样的作品里才找到了深层情感寄托。

其实同理,大部分的日本少女动漫同样是以这个方法论创作和产生市场效应的。但在中国,绝大部分26岁以上的成人明显缺乏对这样虚幻世界的想象能力和接受能力。这里有一个客观主观的全面彻底倒置,成年人发现身边的现实社会运行逻辑在这部表面看上去年龄定位并不清晰的影片中完全失效,少女世界在两集《小时代》四个小时的框架内成为严肃的主体存在,而他们被剥夺了话语权挤到一旁成了少女电影游戏的看客,不但找不到进入影片内容的入口而且无从解释,甚至成为少女们的想象对象而失去了真实存在感,便忍不住怒从心生——这是成年观众对小1和小2产生极度反感的深层心理原因之一。

第二层文本是散发着铜臭的拜金主义价值观。影片中对象征财富的衣服、鞋、房子和宴会的浮夸过火刻画充满了暴发户色彩,正是这点激起了许多成年卫道士的强烈反感。不过正象开头我疑问的,同时期不少口吻和力道稍微缓和但带有类似价值观的影片,为什么基本没有遭遇这样强大的怒火?

我觉得有意思的是,类似《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这样的电影尽管也背负着一些相当扭曲的价值观客观事实,但电影的创作者都站在了电影主角的立场上替他们和她们的背德行为努力开脱,抹平甚至美化那些“不道德”行为,并都为他们最后带来梦幻良好的结局。实话说,这样的立场和处理手法实际上是摸透了观众的心理而处心积虑地准备为观众揉脚捶背洗腰的。在现今的中国社会城市生活里,能够做到“不背德”的普通人都已经开始越来越少了,同时,人们需

要的不是对于自身“扭曲价值观”居高临下的指责、教育甚至是意识形态灌输,人们需要的是有人边按摩边在耳边轻语:“没关系,一切都会变好的,你还是一个好人,你还可以成功。”这就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这类“背德者心灵鸡汤”的真实价值和功能,它们当然不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当我返身看《小时代》,我发现郭敬明采取了一种异常大胆的方法,他似乎由一个充满“正能量”的阳光起点出发,以满足少女对世界的幻想为借口,甩出来一个已成为既成事实的暴发户拜金主义主体世界,在这个世界可见的每个角落,都以富贵、奢华、各种匪夷所思的财富炫耀和不择手段的个人成功为立足点和行为目的。说实话,我看到这样的世界并不觉得惊讶,反而觉得它相当现实主义,我所认知的当代中国和影片里所描述的并无本质的逻辑差别。郭故意以极尽想象之能事放大夸张极度吹捧渲染了这种暴发户躁狂的生活思维状态,其实起到了很好的“棒杀”作用,我看到了一个这样深层反讽所勾勒出的荒诞世界,它可能是一个十六岁少女的幻想,但同时又何尝不是一个三十五岁白领所面对的现实,只不过过分夸极致的刻画让对财富奢华高贵的正面描述走到了极致接着走向了反面,我们做为成年人开始觉得反感甚至恶心要呕吐了。这是一个非常大胆但最后被证明有效的美学反讽手段,君不见卫道士们都跳起来愤怒谴责了。好比《白雪公主》里的巫婆对着镜子问她美不美,如果镜子给她放的是《北京遇上西雅图》《中国合伙人》,她会感到相当的轻松释怀,但冷不丁放一个《小时代》,巫婆肯定会暴跳如雷,道理太简单,因为她看见自己了嘛。

从某种程度上,我感觉到潮水般的对《小时代》的价值观批判正中郭的下怀,他骨子里仇恨和想要抹黑的也恰恰是这个暴发户时代的荒淫无度,金权泛滥和道德败坏,尽管他自己也身陷其中不能自拔,这就是他拍《小时代》的目的之一,也是第三层文本所在。

第三层文本的分析必需涉及到对郭本人的粗放个性分析。

我对郭了解并不多,知道他身高不足一米六,来自四川自贡,家庭并不富裕。我可以想象这样一个条件的十八九岁的男生刚到上海受到的压力。二十岁左右是人最后可以被深层扭曲心理人格的年纪,但很多人都逃不过这一关,具体可以参照马家爵药家鑫等等。

我感到看到小2以后,郭对他所构筑的这个奢靡世界和其中的人物的仇恨逐渐暴露出来,我举个例子:

在小2的中段,郭采洁在豪华生日宴会因为和好朋友的男友上床被揭穿,失落的她在深夜的大街上坐在一个马路墩子上,如图:

/view/status/raw/public/2eb9800970fbf99.jpg

但熟知早年另一个著名性生活润滑油平面广告的话,我们会发现他巧妙借用了该概念: http://scaryideas.com/content/88

尽管此时的音乐挺煽情,显示郭采洁陷入悔恨之中,但画面的反讽意味却把我们从情绪中一下带出,潜台词太明显:导演在讽刺郭采洁什么都能上,没什么道德底限。

在小1开始的时候,我们都短暂陷入了一种《小时代》在歌颂四个主角女孩和她们之间友谊的错觉,但随着剧情展开,我们发现影片的“叙述口吻”和“叙述事实”拉开了距离,在“叙述口吻”上它保持着充满迷惑性的已经令人感到十分不适的正面煽情,但“叙述事实”其实是在刻画这四个女孩子如何互相背叛、欺骗和利用,以及围绕在她们身边的男孩子如何冷酷、劈腿、搞基和搞阴谋。正如上面的举例,煽情的音乐和美妙的MV画面中,出现的却是对郭采洁到处乱搞的嘲讽。郭敬明本人的潜在意图,他内心的仇恨,尤其是对金钱的仇恨和蔑视,使他采取了一种居高临下的上帝般的视角非常冷酷地嘲笑诸如杨幂、郭采洁之类“微小星辰”的挣扎,讽刺他们都是嘴上说一套实际做一套的俗物。即使是对hold住姐这样明显的弱者,郭敬明也让她瞪着男生的下体问“鸡好吃嘛?”,让她用奇怪的姿态啃香蕉。这有搞笑的成分在内,但同样表现出郭对这样人物冷酷的蔑视和鄙夷,弱者在他的心中也没有生存的位置。

我们开始搞错的是以为这是一部无脑赞颂片,但其实除了郭敬明的替身“周崇光”以外,郭敬明对影片里的每一个角色都是抱着嘲笑、仇恨和报复的心态。我在猜想,这里的每个人都代表了郭敬明在上海这个城市里挣扎的过程中扭曲他心灵的一只黑手。

这里我比较欣赏的是郭敬明采用了奇特的方法来展现他仇恨的意图:他努力的夸张的用正面手段去渲染情爱和拜金,爆发出一种相当大的力道去煽动少女观众漫无目的的所谓友谊情感,然后在关键时刻秀出这些人和事不能成立的暗黑逻辑,勾勒出一个潜藏在被宣传的阳光美好下面的邪恶黑暗。而正是这样的暗黑主宰了每个人的命运,也是这样的暗黑逻辑和为了达到目的而不择手段的欲望成就了小2结尾所有人的快乐。这种正和邪无缝对接的手法让这两个片看起来感觉非常cult。手段和内容之间的间离反差让《小时代》带有了属于电影美学范畴的真正风格化色彩,我们好似在看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在愉快地讲述她如何血腥肢解让她恨地咬牙切齿的敌人。同时以两集《小时代》为框架,完整成系统的价值观在影片中都不存在了,无论是拜金还是情爱,都不能自圆其说独立成篇,存在的是郭本人一手创造的逻辑和运行体系,这就是靠他让人恶心到吐的自恋自怜自我欣赏,通过“周崇光”这个没有缺点近乎完美的病人天才构筑起来的最后一层也就是第四层文本。

“周崇光”在小1的结尾所做的“小星辰”演讲让十六岁少女听起来是对一种对浩瀚宇宙无限可能性的期许幻想,但在成年人听起来却带有相当毛骨悚然意味的诅咒:你们这些小星辰无论如何如何闪亮,最终都逃不过宇宙的吞噬。而最后,能让这些暗黑的折磨别人也都被别人折磨的人都感到释怀的,是无因的由郭本人自上而下以上帝姿态施加的他认为“纯粹”的“爱”和“情”,这才是让人寒毛倒立的一种解脱方式,每个人都被不属于自己的“情感”所统一而脑傻至欢乐。

小2的结尾所透露出的那种以散播情感而征服所有人,已达到报复仇恨和统治主宰的终极目的的意图心态让我有点不寒而栗。它透露了郭敬明本人极其复杂扭曲的仇恨心态。那种超越一切世俗认可价值(包括影片里所描述的财富、金钱、成功)的叛逆欲望而将自身价值置于一切之上的独裁者自恋(对周崇光和凤小岳的各种细微完美刻画)。如果说《小时代》有什么可谴责和值得警惕的东西,正是这种在受到强压之后反弹而起想成为上帝主宰一切的姿态,它的暗黑性远远超过影片捎带表现的浅层拜金主义世俗价值观,后者很大程度其实也是受其伤害的郭本人想要嘲笑摧垮的。

所以我们看到的是一个附加着多重充满反差矛盾文本的统一体,它满足了少女对未来世界爱情友谊的表层幻想,它夸张表现了一个拜金主义爆棚权力欲狂躁情绪统治下的世界,它嘲讽了这个表面光鲜时代里生活的人的利欲情欲挣扎,而最后捧出了最暗黑扭曲的上帝情感姿态来拯救一切。这不是一个小的轻松生活的无忧时代。这是一个外表华丽而苍白情感泛滥,而内在每个人都无法摆脱充满欲望诉求漩涡的暗黑时代。

从电影创作的角度来看,《小时代》改变了我对郭敬明能力的看法,感觉这不是一个创作上的等闲之辈。尽管在具体叙事手段和电影手段运用上,两集《小时代》缺陷业余之处很多,但在大格局的设置上,中国电影界有组合多重文本涵义于一体能力的创作者并不多见,同一部作品能让不同组的观众群各有所得能收获不同感受的创作者更稀少。当然这或多或少都取决于郭敬明本人复杂扭曲的人格所形成的多重表达意图。

 

第二篇:感悟《小时代》

感悟《小时代》

最近一名改编自同名小说的电影《小时代》,在全国各地掀起了一阵热潮,各人议论纷纷:有人说郭导简直是自己亲手把自己的小说毁了;有人说电影和小说同样的精彩,云云。笔者不是一个经常看电影的人,所以我也不是很会判断什么是所谓的烂片子,什么是好片子。顶着各种的说法,我走进了电影院,看了这套时长1小时56分的电影,看后抛开影片的好与坏不说,但真的是感触不少。

首先最让我感动的无可厚非就是四个女主角的友情。她们可谓是活在四个不同的思想层面的人,但是她们走到了一起,擦出了各种的火花。她们为不同的事情争吵着,有时甚至会激动到打起架来,但是最后她们总能和好如初。这样的友情是这个世界上多少的人所羡慕的:每当自己有困难的时候,总能有像顾里这样的知性女出来帮忙解决;每当有心事的时候,总能窝在温柔而善于倾听的南湘的被窝,向她倾诉;每当自己不高兴的时候,总能被唐宛如做出各种好气而好笑的事情逗乐;每当自己想到处乱逛的时候,又总能有林萧一样的安静小女生跟在身旁然而,或许就是这四个人的性格的冲突和互补,使她们能一直如同家人般相亲相爱。但是,我们现在很多人虽然羡慕这样的友情,却不愿意为这样的友情而付出。当下,有很多不成熟的友情就是吵两句架就搬出绝交这样的狠话又或者在吵架之后,谁都放不下面子,都不肯先说一句对不起。我们检讨一下自己,看看自己能否做到像四位女主角一样的宽容和大方,如果不能,我们没有这么铁的姐妹,亦只能自己怨自己了。所以我们看影片,不仅仅要学会羡慕,更加要体会女主角坚定不摧的友谊背后她们各自所付出的努力,从中收获自己做人交友的方法,充实自我。

接着,让我动容的当然还有顾里和顾源的爱情。多少人感叹这是一对多么完美的情侣:两人虽然都是富二代却凭自己的努力开创出一片新天地;两人都冷漠、高贵但却处处充满着理性;小说中顾源是唯一一个能配得上顾里的人,而且无论发生什么事,顾源都一直认定顾里是自己的终生挚爱看完我只想说一句:现实中有这样完美的两个人吗?可能有,但是我觉得这绝对是需要建立在物质生活的基础之上的。影片中的顾里曾经说过一句话:没有物质的爱情只是一盘散沙,都不用风吹,走两步就散了。我觉得这就是顾源和顾里之间的爱情的高度概括。

我们身边不乏富二代为了一个穷小子而甘愿为爱出走的事例,但是又有几个是真真正正能坚持到最后?或许公园里的老爷爷和老奶奶并不富有但却相濡以沫走过了风风雨雨的几十年,但难道他们就没有为了柴米油咸这些围绕这钱的事情而争吵过?换个角度想,即使富二代和穷小子一起白头到老,老爷爷和老奶奶继续幸福地生活,但是他们的生活能比得上顾源和顾里吗?当然比不上!因为他们即使幸福但却没有充裕的物质生活啊,但是他们的精神生活却不一定会低于顾氏夫妇。所以,我们需要告诫看完这部小说和电影的女生,不要沉迷在顾源和顾里那完美得几乎不真实的爱情,自己自立自强远远要比依靠别人好,有些时候我们学会知足就好,没有必要为了追求完美而错失身边的种种美好事情。

最后,对于各主角身上的名牌的衣物,这也是很多人对小四的这部电影和小说最多质疑的地方。小四在微博上曾有一条转发了4万多次的微博称,电影中的这些女生之所以能够全身名牌衣物,都是因为她们的努力和奋斗。我只想说,如果一个家庭收入普通并且不靠任何社会人际关系的大学生出来社会打滚奋斗,到他们能够这样全身上下都是国际一线品牌的时候,他们至少也应该会是一个三十有几的中年人了吧!小四写这本书的时候,给予了太多物质生活去修饰它,使人看上去是那样的向往但是却不真实。

然而,整部电影或者说小说让我最敬佩的一个人却是顾源的妈妈叶传萍。小四提及她的笔墨并不多,只是短短写了她为了自己家的事业替儿子顾源安排政治婚姻和她后来出任某集团的董事时的情景。我却觉得她这个人非常地真实:她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商人,她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利益而去做一些别人看来并不可取的事情;她会为了自己的公司能有更好的发展,而不顾旁人的眼光想尽办法把另一集团的千金安排给自己的儿子见面,即使最后这桩生意没有谈成。但无可否认,叶传萍体现出来的是一个非常鲜明而有对比性的形象,相比起书中其他的人物更能体现出我们现实社会的一种真实情况。

总的而言,我们看任何小说电影都应用一种辩证的心态来看,要学会吸收影片中的精华部分而且弃掉影片中的糟粕部分,这样我们才能以理性的态度立足于当下琳琅满目的电影、小说世界!

高一:liangxiaowen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