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洛丽塔的语言特征》

论《洛丽塔》的语言特征

摘要: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代表作《洛丽塔》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此书不但有颇具争议的内容和后现代主义的种种形式特征,在语言表述方面也极富个性,本文试从《洛丽塔》语言风格的角度,通过对其语言的色彩及语言的修辞特征两方面的分析,以求归纳出《洛丽塔》的语言文本价值。 关键词: 洛丽塔 语言特征 纳博科夫

19xx年由巴黎奥林匹亚书局出版的俄裔美籍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被认为是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开山之作。这部描写中年男子亨伯特与12岁少女洛丽塔的畸形爱恋的小说,在充满情感纠葛与伦理纷争的事件里,纳博科夫不惜用重重叠叠的华丽词汇和另类多情的夸张比喻来表达他的纯文学理念,营造着他所追求的精神世界的精致富丽,从而使小说处处弥漫着诗一般的幻觉氛围和梦一般的情乱神迷。高尔基指出:“文学创作的技巧,首先在于研究语言,因为语言是一切著作、特别是文学作品的基本材料。” 由此观之,《洛丽塔》不仅在主题上和叙述手法上有着重大突破,更在其语言风格上有着独特的文本价值。本文试从《洛丽塔》语言风格的角度,通过对其语言的色彩及语言的修辞特征两方面来分析,以求归纳出《洛丽塔》的语言文本价值。

一、语言的色彩

语言的色彩是由作者使用的语句和语词的类别来决定的,作者在叙述中大量使用描写句式、大量使用表现形光色声味的形容词时,语言的色彩就显得浓烈而耀眼,而制造这种色彩明艳的语言正是纳博科夫的擅长。

超级精美的诗化语言

纳博科夫除了是著名的小说家之外,同时还是一位卓有成就的鳞翅类昆虫学家,他在世界蝴蝶学方面所建树的成就使他能够在哈佛大学的“比较动物学博物馆”拥有研究员的位置。于是对这种美丽炫目的昆虫的研究不可避免地在他的创作中产生暗示作用,或者说正是长时期审视蝴蝶所带来的心灵感受转化成了纳博科夫的内部语言,从而使纳博科夫的小说里充满了诗一般的华丽语句。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不时地用诗一般的句子让叙述如蝴蝶翅膀般异彩纷呈,比初他用这样的语句描写享伯特的童年时光:“我在一个有着图画书、干净的沙滩、桔树、友好的狗、海景和笑嘻嘻的人脸的欢快天地中长大,成了一个幸福健康的孩子。在我周围,华丽的米兰纳大饭店像一个私人宇宙那样旋转,像外面闪闪发光的那个较大蓝色中的一个用石灰水刷白了的宇宙。”比如纳博科夫描写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的初恋时这样写道:“当彼特拉克狂热地爱上他的劳丽恩时,劳丽恩也不过是一个十二岁的金发的性感少女,在风中、在花粉和尘土中奔跑着,是一

朵飞行的花儿,如他所描写从沃克卢思的山岗飞到了那片美丽的草原。”又比如享伯特带着洛丽塔在美国四处奔波时,纳博科夫仍不会忘记用诗一般的语言描写沿途所看到的风光:“远处的山,近处的山,更多的山,从未被人攀登或是即将变成一座座有人居住的山岗的瑰丽青山,东南走向的山脉,随着一座座峰峦远去,高度逐渐降低,令人动情地高耸入云,有着白色纹雪纹理的灰色石头巨像,以及严酷无情的峰峦在公路转弯处蓦然出现。” “在受到耕种的平原那头,在犹如玩具似的一排排屋顶那头,总会有缓缓地布满一片无益的美好景象,银灰色的雾霭中一个低低的太阳,用温暖的、剥了皮的桃子的色彩,把跟远处情意绵绵的薄雾融在一起的那道平面的、鸽灰色云层上部边缘染红。”这些色彩鲜明的风景、充满动感的人群、华丽而神奇的建筑都在纳博科夫的诗意的笔下熠熠生辉,以其词语的鲜活、震撼的比喻产生着令人向往的力量。纳博科夫正是想用这种诗一般的语句,给自己将要讲述的有悖常理的畸形爱恋披上一件华美的外衣,这种华丽的语句将有效弥合着故事中畸形爱恋所产生的恶俗感,使读者不致于把《洛丽塔》当成一部纯粹追求感官刺激的小说来读,于是纳博科夫就在语言的华美与内容的低俗之中平衡着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不至于坠入低俗文学的泥淖之中。 另类的狂人式语言

正如同《洛丽塔》倍受争议题材一样,此书处处充满了纳博科夫的狂想式描写,他用一种疯狂的、不确定的叙述者的姿态向读者陈述着他的违反人伦的经历,此时的叙述,似真似幻、如梦如魇,令人烦燥不安。如在描写享伯特与洛丽塔争吵的场面时,作者有声有色地渲染着那个场面的嘈杂与混乱:“我捏住她尽是骨节的手腕,她却不停地把手腕扭来扭去,偷偷地想找到我的弱点,好在一个有利的时刻猛地挣脱出去。但我紧紧地抓住了她,事实上弄得她很痛,我希望的心会为此而腐烂。”在追赶逃走的洛丽塔时,享伯特眼前的景色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正牵着费比恩小姐那条患了水肿的狗,在她们灯光明亮的门廊前散步,海德先生差一点把它撞倒。走三步,跑三步,一阵温热的雨点开始噼噼拍拍地打在栗树上。??这时,那场雨成了一阵激起淫欲的大雨。”又如在寻找洛丽塔的途中,享伯特身边的景物又是这样的:“奥波西特小姐又悄悄地复活了,由她的两个侄女推着轮椅来到外面门廊上,仿佛是一座舞台,而我是一个表演明星。我赶紧朝着我的汽车走去,??一条多么陡峭的街道,一条多么幽深的林荫道,汽车的刮水器和挡风玻璃之间夹着一张红色的罚款通知单,我小心谨慎地把它撕成两片、四片、八片。”在享伯特即将杀死他的对手奎尔蒂时,享伯特也有了狂人般的幻觉:“用上百只眼睛扫射着他紫色的丝绸浴衣,他那多毛的胸膛,预见到子弹穿孔、血肉模糊和痛苦的乐曲。”如此颠狂的情景描述,把享伯特混乱不堪的内心世界烘托得很典型,突出了这个狂人偏执的精神状态。为了留住洛丽塔在他的身边,享伯特抛弃了正常人的生活而驾车周游各地,两年颠沛的日子再加上混乱的

性行为以及与洛丽塔之间的不可调和的纷争使这个本来就有着精神症状的中年人陷入更深层的迷狂之中,因此,他眼里的世界完全被异化了,他看到的人物充满了病态:“浮肿的狗”、“激起淫欲的大雨”、“心会为此而腐烂”等就是这种迷失于偏执世界里的人物的精神症状的外在形式,只有通过这种狂人式的语言,才能使读者更加物化地通透享伯特的内心。

充满哲思的语言

尽管纳博科夫笔下的享伯特是一个有着严重精神症状的人物,但基于他作家和学者的身份,基于他所受过的良好的教育和非常的语言天赋,享伯特对于周围事物的观察仍然是深刻而独到的。他能看到人物心里最细微的活动表现,也能抓住景特最动人的变化,并从中得出哲学意味的思考。如在杀死对手奎尔蒂之后,享伯特开车行走在路上,他看到的是:“小镇那边,条条道路纵横交叉在好像百衲被似的深色和浅色的田野上,再往远处,是密林覆盖的群山,然而比所有这些无声而欢快的色彩更为鲜明的是―――这些色彩,这些明暗深浅的色调副融合在一起,似乎自得其乐――听起来要比看上去更为鲜明,更为飘忽的,是积聚起来的声音像水汽似的震颤。”听要比看更为鲜明,是一种独特的感官感受,同时也是一种非常吻合心理学特征的观察效果,而纳博科夫用他犀利的目光捕捉到了这一点。又如在抒发自己对戏剧的感受时,纳博科夫这样写道:“我讨厌戏剧,认为历史地说,它是一种原始又腐败的形式,一种带有石器时代的礼仪和平民百姓的胡闹的风味的形式,尽管出现了那些个别的注入时代精神的作品。”作者对于戏剧这种古老的文学样式的概括如此精辟,如此简洁,让人叹服又让人深思。而在享伯特童年爱恋的女孩安娜贝尔死去之后,享伯特顿时感到了时空的坍塌,此时他的语言冷峻而锋利:“我也知道阿娜贝儿的死引起的惊骇更巩固了那个梦魇般夏天的挫折,成为我整个冰冷的青春岁月里任何其他浪漫韵事的永恒障碍。”

二、语言的修辞特征

为了使自己故事叙述的更加精美,纳博科夫用极致的描写使所有的人物和场景动感十足,他不惜用无以复加的纤细和夸张的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使故事的叙述变幻莫测,如梦似真,让读者产生如同图画般的临场感觉,而这种感觉对于小说的阅读又是如此的传神和如此的必要。

无以复加的纤细:

如在描写享伯特枪杀奎尔蒂的场面时,纳博科夫用了最精彩的文笔表现那一刻的奇异:“他从椅子上一下子跳起来,越升越高,样子看上去就像年纪衰老、头发花白的疯狂的尼金斯基、像忠信泉,像我过去的一场噩梦等升到惊人的高度,至少看上去是这样,他划破了空气,空气里仍然颤动着那宏大的深沉的乐音――发出一声嚎叫,脑袋向后仰着,一只手紧紧地按着门,另一只手抓住胳肢窝,仿佛遭到了大黄蜂的叮咬往下落到地上,很快站住,又成了一个穿着浴衣的正常的

人,急急匆匆地到外面的门厅。”这只是一瞬间的情景,变化多端,快得几乎让人的眼睛都无法分辨得出来,然而却在纳博科夫的笔下用了惊人快捷的语词,来把一个混乱而怪诞的冲突场面精彩地呈现出来,作者精细的观察能力和高超的语言水准一下子显现出来,诚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家应当明白,他不仅用笔写,还要用语言来描绘,他的描绘不像画家那样把人画成静止的,而是要尽力把人表现在不断的运动中、在运动中、在无休无止的互相冲突中。”

拟人化的景物

纳博科夫的描写充满各种各样的风景和物体,为了使这些没有生命的物体鲜活起来,充盈起来,纳博科夫使用了大量的拟人手法:比如不会发出声音的门铃是:“对我所按的门铃的回答是一片谨慎的具有嘲讽意味的寂静”,这种描写使这个本来破败的门铃顿时有了生命和心理活动,似乎也在对眼前这个疯狂的人物进行不客气的嘲讽;而一座“年久失修的房屋似乎茫然不知所措地呆在那儿”,也把老建筑与新环境之间隔膜表现得非常传神。

夸张的比喻:

基于对大自然的痴迷,纳博科夫形成了处处联想的思维习惯,并有惊人的想象能力,他善于用一些超凡的想象来描绘景、物、人,常常以一些出乎意料的比喻将事物的特征描绘出来,造成意外的视觉冲击能量。如他笔下的米兰纳饭店“像一个私人宇宙那样旋转,像外面闪闪发光的那个较大蓝色中的一个用石灰水刷白了的宇宙”,而“一小块弯曲的牛奶瓶碎玻璃,像一片愤怒的嘴唇”,地图上满是“如此平滑可爱的道路,它们越过用碎布接成的被子似的四十八个州,我们贪婪地吞掉那一条条道路,屏息肃静地开过它们那光滑的、舞蹈似的黑色路面。”这些鲜明的比喻甚至超过了文学的疆域,没有任何籓篱地随意伸延,有时显得十分刁钻,如:“我的嫉妒的锯齿状的爪子也给性感少女不诚实的那块精细的织物钩破”,“她的两排宽大的牙齿像酒浸过的象牙或火钳夹下发红的薄木片似的闪闪发光”,“宝贝,我的紫外线宝贝”等。

批评家们常常用“彼岸世界”的理念来形容纳博科夫对文学的追求,纳博科夫认为“此岸世界”是人类的现实生活,这种生活是丑陋的,不堪忍受的,而“彼岸世界”是艺术创作的世界,是精致而美丽的。的确,在《洛丽塔》这部小说里,纳博科夫关于“彼岸世界”的文学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他用唯美的语言尽可能精细地描绘了人物和与人物相关的一切,使人从作者的语言里体会到了文学的高贵与神秘,从而达到一种用艺术重塑生活的目的。正如纳博科夫所言:“文学,真正的文学,并不能像某种也许对心脏或头脑—— 灵魂之胃有益的药剂那样让人一口吞下。文学应该是被掰碎成一小块一小块—— 然后你才会在手掌间闻到它那可爱的味道,把它放在嘴里津津有味的咀嚼;于是,也只有在这个时候,它那稀有的香味才会让你真正有价值地品尝到。”又如高尔基所言:“差不多每一

本书都告诉我许多我所不知道的和未曾见过的人物、感情、思想和关系等等,好像在我眼前打开了一扇通向未知世界的窗子,??我醉心于书籍在我面前展开的新鲜和精神上的光辉意义,我以为书籍比人更美丽、更有趣、更可亲。”在《洛丽塔》一书中,正是通过纳博科夫精美的叙述,书中的世界显得更加耀眼夺目,书中所展现的艺术世界也更加让人迷醉。

参考书目:

纳博科夫著,主万译,《洛丽塔》,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纳博科夫,《固执已见》,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1998

林焕平编,《高尔基论文学》,广西人民出版社,1980

李小均,《纳博科夫研究------那双眼睛,那个微笑》,20xx年

席勒,冯至,范大灿译,《审美教育书简》,北大出版社,1985

 

第二篇:小说_洛丽塔_的后现代特征

小说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20xx年4月  第25卷 第2期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Southwest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 Apr.2008Vol.25No.2

《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蒋秀珍 廖志勤

(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 四川绵阳 621010)

【摘要】后现代主义质疑客观真理、拒绝价值判断、强调意义的不确定性。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时时暗示其中叙述的故事并非真实,并将多种传统文体融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一个杂合体。作者还通过对经典文本进行剪辑拼贴,以游戏的心态进行模仿,以轻松甚至油滑的笔调叙述严肃紧张的场面。不少词汇和短语经过作者巧妙的分解及重组,与情节、人物结合起来,营造出奇幻的美感。整部《洛丽塔》体现出强烈的后现代色彩。【关键词】《洛丽塔》;纳博科夫;后现代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860(2008)02-0049-05

PostmodernistParametersofLolita

JIANGXiu2zhen,LIAOZhi2qin

(SchoolofForeignLanguagesandCultures,ofandogy,

Mianyang621010,)

Abstract:Postmodernismdoubtsuncertaintyofmeaning.Asamixtureofquitea,byNabokov,ismulti2genericandithintsfromtimetoe.Nabokovclipsandpastessomeclassictexts,orimitatesthemjseriousandurgenteventsinaneasyormischievousmanner.Thenewwordsorphrasesfromthedissolutionandcombinationofsomeotherwordsproduceafantasticscenea2gainstthebackgroundoftheplotandcharacters.Asaresult,Lolitaisstronglycharacterizedbypostmod2ernism.

Keywords:Lolita;Nabokov;Postmodernism

  一、引言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为20世纪最富想象

[1]

力的作家,被推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在文学史上享有崇高的声誉。此声誉的来源之一便是他的《洛丽塔》。小说讲述了欧洲中年男子亨伯特恋上13岁的“小仙女”洛丽塔的故事。后来,洛丽塔被一个叫克莱尔?奎尔蒂的人拐走。亨伯特历尽艰辛终于找到奎尔蒂并将他杀死。亨伯特被捕入狱,在那儿他完成了一本自传,取名《洛丽塔》,又名《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也就是现在读者看到的这部小说。不久,亨伯特因冠状动脉血栓症死在狱中。

 收稿日期:2007-12-06  

小说作者娴熟地运用了多种后现代主义技巧,开启

了美国后现代主义小说的先河。而后现代主义可能是迄今为止最难以捉摸的文化思潮,因此要深入理解纳博科夫殊非易事,《洛丽塔》也不例外。本文拟从后现代主义视角就《洛丽塔》的艺术特色作一尝试性的分析。

  二、元小说、反体裁

1.元小说

元小说最简洁的定义,就是关于小说的小说,即对自身语言的虚构性进行揭露和评论的小说。传统小说,如现实主义小说,总是竭尽全力抹去作品创造

 作者简介:蒋秀珍(1975-),女,西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在读硕士研究生。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说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50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过程的一切痕迹,力图给读者一种故事的真实感,让读者以为书中记叙的事件曾于某个时间某个地点真

实地发生过,并将自身置于其语境中,产生强烈的共鸣。元小说则告诉读者,他目前正阅读的故事仅仅是作者的文字创造,而非现实中发生的事情。后现代小说家力图用这种方式表明,语言具有一种魔力,把读者卷入其中而不自觉,并推而广之,人的现实生活也是语言编织而成的,也是虚构的。简言之,元小说就是要唤起人们对语言的虚构能力的认识,正如赵毅衡所言,“这就好比傀儡戏的牵线班子,本有一道布帘遮羞,现在撕掉布帘,读者就不再可能把演出当作‘真实的’,这样读者就赢得一个批评距离”。

《洛丽塔》似乎在叙述一个真实的恋爱故事。亨伯特详尽地记叙了他与洛丽塔的认识和交往过程,描写清晰,感情细腻,让人身临其境。然而,这种感觉是虚幻的。从头至尾,纳博科夫在制造幻觉的同时又含蓄而执着地揭露幻觉。小说序文中,小约翰?雷博士把《洛丽塔》作为一部一个犯罪嫌疑人的回忆录或自白书介绍给读者。强调真实性的,但小约翰?系在一起讨论,评论《洛丽塔“如果把《洛丽塔》,倘若书中场面和情感的表达方式被闪烁其词、陈词滥调的手法弄得苍白无力,那么这种场面和情感对读者就始终会显得令人

[3:3]

恼火地含糊”。雷博士尽管用了“如果”一词表明这是个假设,但“看作一部小说”的说法还是有意无意地阻止了读者过分沉溺于虚构的故事中。小约翰?雷博士还把这本书看作“一部伟大的艺术作

[3:4]

品”,要讨论其“道德影响”,告诉读者他面前的这本书是一部小说,正是元小说常用的手法。小说还通过叙述人称的变化破坏故事的真实感。作品基本上是亨伯特在以第一人称“我”叙述自己的经历,如“我发现自己在一种文明中成熟起

[3:27]

来”,但不时地转为有限的第三人称视角,以名词“亨伯特”或第三人称代词“他”指称自己,如“亨伯特?亨伯特竭力想安分守己。说真的,他确实这

[3:29]

么做了”。当第一人称叙事转成第三人称时,从一个人讲述自己的经历变为陈述他人的故事,读者对故事的注意力受到干扰,心里会升起一种疑问,“这究竟是关于谁的故事?讲故事的人到底是谁?”接着会意识到自己仅是读着一些虚构的文字而已。

[2]

亨伯特在叙述自己或幸福或痛苦的往事时,总是深深地沉浸其中,读者也受到感染,与他一起回到

过去。但纳博科夫时时让亨伯特转过身来,对读者说上几句,如“我无法告诉我的有学问的读者(我猜想这时他已经把眼睛瞪得不知有多大了),我无法

[3:74]

告诉他我是怎么知道这桩事的”。纳博科夫还通过作品的制作过程干扰读者的阅读,如“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洛丽塔。印刷工人,重复下去吧,直到把这一

[3:171]

页全都排满”。这些手段都会让读者从小说虚构的世界中惊醒,意识到刚才自己经历的那些事物和情感的虚幻性,意识到文字构成的世界与自己的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

2.反体裁

后现代主义是反对一切成规的,小说的传统体裁自然也遭到毫不留情的批判,,自身,难。约定俗成的各种,、散文、戏剧及其亚体裁,各种非文学体裁,如广告、新闻等,都可能被后现代小说加以利用。因此,后现代小说中什么体裁都有。而当一种文体可能是任何体裁的时候,也就取消了自己的存在。然而,这正是后现代小说体裁的特性,即是说,后现代小说在对传统小说体裁的叛逆中成就了自身,故而查尔斯?纽曼称后现代小说为“无体裁的写作”。

《洛丽塔》讲的是亨伯特对洛丽塔的畸恋故事,似乎就是一个爱情小说———一个变态的爱情小说。然而这部小说的体裁远远没这么简单。叙述基调上,小说是主人公亨伯特在狱中对自己奇特经历的记叙。他在剖析自己丑陋的灵魂,在向洛丽塔道歉,向法官坦白自己的过失,在争取读者的同情。因此,小说是一部忏悔录。的确,小说的另一个名字就是“一个白人鳏夫的自白”。小说揉进了日记的体裁。第一部第11章,连续十来页的篇幅都是亨伯特19xx年6月的日记。段落以星期几的方式开头,有

的后面还有天气记录。小说第二部前半部分讲述了亨伯特带着洛丽塔游历美国的过程。他们从新英格兰出发蜿蜒南行,接着转向西海岸,最后回到比尔兹利城。叙述者以优美的笔调引领读者欣赏沿途风光,感受汽车旅馆的杂乱和旅途的劳累。这是游记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说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第2期          蒋秀珍,等 《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51

的写法。后半部分记叙了洛丽塔失踪前后的故事,恰似一部侦探小说:陌生人一路跟踪,洛丽塔变幻莫测,然后在医院神秘失踪,亨伯特与拐骗者斗智斗勇,最终凭借蛛丝马迹揭开真相。整个故事悬念迭起,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洛丽塔》的反体裁特征,相对于后来的某些后现代小说家如巴塞尔姆的作品来说,也许没那么明显,但依然是客观的存在。

324号———洛丽塔的家,他与洛丽塔住“着魔的猎

人”旅馆的324号房,他们驾车旅途中共住过324家旅馆。最后,由于司机想避开邻居家的一只狗而将黑兹撞死。而作者选用“狗”而不是其它的什么如猫或鸡、鸭、鹅之类的动物,意在暗示黑兹的死亡是

(dog)逆向拼写就是“受命运操纵的。因为“狗”上

(God)。这样的文字游戏可谓登峰造极,让人叹帝”

为观止。其实,类似的“巧合”在作品中处处可见。它们提供了许多真实细节,仿佛故事确实发生了。然而这些天衣无缝的“巧合”以及“绝对真实”的感觉只是纳博科夫用文字建造出来的幻象而已。

  三、文字游戏

意义丧失、价值虚无是后现代主义文化的基本面貌。后现代主义不再相信什么真理。真理只是人在某一特定时空条件下的体验,随着时空的转换,真理也相应地改变面貌。真理不存在了,自然也就没有了追求真理的必要。因此,后现代人拒绝宏伟的历史叙事,拒绝厚重的传统,拒绝在作品中传达任何对永恒价值的追求。于是,“思想不复存在,只有文字写满纸张”。他们总是生活在当下现实中,抓住一切机会享受哪怕是片刻的愉悦。表现在小说中,后现代主义常常玩弄文字游戏,放浪形骸,娱乐自己,娱乐读者。

言的高手,。《洛丽塔》,可其中掺杂了法语、拉丁语等。纳博科夫利用多语种大玩文字游戏,如换音词、双关语等。比如,亨伯特把左右他一生的“魔鬼”称作“麦克费特”。“麦克费特”的英语原文是McFate,‘Mc’是姓名前缀,意为‘儿子’,‘Fate’的意思是‘命运’,所以‘McFate’即为‘命运之子’。很明显,纳博科夫把抽象的命运人格化了,赋予其一个人的名字。

纳博科夫的文字游戏往往对理解小说的主题没什么作用,但可以增加娱乐性,让读者参与猜谜。比如,小说中一个次要角色维维安?达克布鲁姆(Viv2ianDarkbloom),此名实际上是作者姓名弗拉迪米尔?纳博科夫(VladimirNabokov)的十五个字母一个不漏地颠倒组合而成的。他与奎尔蒂一起创作了戏剧《小仙女》,洛丽塔在戏剧的演出中,扮演了小仙女这个角色。这其实就是说纳博科夫本人与奎尔蒂合作导演了《洛丽塔》。再比如,亨伯特与洛丽塔第一次发生性关系是在“着魔的猎人”旅馆,奎尔蒂也跟踪到那儿,而奎尔蒂的一部戏剧也叫《着魔的猎人》。另外,亨伯特第一次见到洛丽塔是在街区第

[4]

  四、拼贴、戏仿

后现代社会,人的主体性随着理性主义的破产

无可避免地衰落了。作家们不再企求树立独特的个人风格,他们“在无可依赖之余,凭,透过种种借说,人的声音发

[5:]

、句子、典故、文体、风格以及小说情节等稍加修改(有时甚至不作改动),再组合在一起,从而创造出一种新的形式,如同绘画中对现成的作品进行剪辑粘贴一样。从某种程度上,这是后现代派“懒惰”和缺乏创造激情的表现。使用的材料是前人现成的东西,自己干的事仅是把那些材料撕成碎片,然后选取其中用得上的加以拼凑而已,但有时候拼凑的结果倒也别具趣味。

《洛丽塔》中时有拼贴法的运用。比如,第一章末尾有这样一句,“第一号证据是六翼天使———那些听不到正确情况的、纯朴的、羽翼高贵的六翼天

[3:10]

使———所忌妒的”。此句是用爱伦?坡的诗《安娜贝尔?李》第11行中的名词“六翼天使”和第22行中的动词“忌妒”拼贴而成的。又如,亨伯特谈到他在一些默默无闻的刊物上发表小品文时,特意提到过几行诗:

...FrauleinvonKulp

mayturn,herhanduponthedoor;Iwillnotfollowher.NorFresca.NorthatGull.(Nabokov,16)(……冯?库尔普小姐

可能会回转身,她的手放在房门上,我不会跟着她走。弗雷斯也不会。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说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52

)([3:24])那个傻瓜也不会。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第25卷

但是,纳博科夫并非要提供一个证明弗洛伊德理论的例子,因为亨伯特的人生经历和精神分析学说的

一致仅仅停留在表面,而没有在文本更广泛处体现出来,相反,纳博科夫是用这种方式对弗洛伊德进行挖苦。如果读者执意要去寻求《洛丽塔》中的精神分析价值,那么他“就永远会被屏斥在《洛丽塔》的世界之外”。纳博科夫也戏谑他讨厌的作家。他认为,陀思妥耶夫斯基仅仅是一个神秘主义者,而非一个艺术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塑造“影子人”的形象。所谓“影子人”,就是“双重人格”的人物,他分裂为极为相象,几乎不分你我的两个人,从一个人身上能看到另一个人的影子。纳博科夫非常鄙视

“影子人”的说法,称其“极度无聊”。在《洛丽塔》中,他极尽模仿之能事,对此予以嘲笑挖苦。他将小说的男主人公命名为亨伯特?亨伯特,名和姓完全一样,具有强烈的“人”和“影子。亨影子”。他们一!甚。起,他追踪亨伯特和洛丽塔;后来亨伯特成为猎人,到处寻觅奎尔蒂。同对弗洛伊德的模仿一样,纳博科夫对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模仿也仅止于表层,由此可见,模仿学习是假,游戏讽刺是真。

[7]

亨伯特说,这首诗是“模仿他人风格”“拼凑而成”的。的确,这首诗的很多内容直接来自T?S?艾略特的长诗《小老头》。第1、2行来自艾略特诗的第31、32行:“FrauleinvonKulp/Whoturnedinthehall,onehandonthedoor”。第3、4行中的具体名词则分别来自艾略特诗的第70和72行。这不仅仅是主人公亨伯特在拼凑,更是作者纳博科夫在拼凑,是纳博科夫借主人公之口表达他的文学趣味。与拼贴相比,戏仿也是在特定的原本基础上进行加工,但似乎多了些创造的成分。戏仿成为后现代主义小说钟情的手法乃是因为它能体现作者“讥讽原作的冲

[5:17]

动”和“取笑他人的意向”。后现代小说家主张价值虚无,打倒偶像,消除中心,自我娱乐,因此,任何人、任何作品、任何风格都可能成为他们模仿、嘲讽的对象。

纳博科夫很擅长戏仿。他在《洛丽塔》中戏仿了几十位西方著名作家。以他对诗人兼小说家的埃德加?爱伦?坡的戏仿为例。小说中,了13岁的小姑娘洛丽塔,仿:爱伦?亚。,。,如亨伯特童年的恋人名叫安娜贝尔,这是戏仿爱伦?坡的诗歌《安娜贝尔?李》;亨伯特与洛丽塔投宿“着魔的猎人”旅馆时使用埃德加?亨?亨伯特博士的化名,这是戏仿埃德加?爱伦?坡的名。第30节“你这靠一个男孩子读书给你听的不幸的荣誉退休教授!”(youwretchedemeritusreadtobyaboy!)是对艾略特诗歌《小老头》第4行和第5行的戏拟:“我羁留在这里,垂老于干旱的年月,/听着童子的读书

(HereIam,anoldmanina声,渴盼雨水的滋润。”drymonth,/Beingreadtobyaboy,waitingfor

rain.)

  五、反讽、闹剧

反讽就是以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方式达到讽刺目的的表现手法。在《洛丽塔》中,纳博科夫借用反讽手法将多处情节设计成闹剧。比如,当黑兹看了亨伯特的日记,知道亨伯特娶自己的真正目的后,激愤之中写了几封信向人述说此事,出门寄信的途中却被车撞死了,亨伯特接到电话后赶到现场:

这位鳏夫是一个特别善于自我克制的人,既没有哭泣,也没有叫骂。他走路有点儿蹒跚,这就是他的表现;但他张开嘴巴只是为了对一切与验明、检查和处置一个亡故女人有关所绝对必需的手续作出指示或提供信息;这个女人的头顶心已经混杂成一堆模糊的骨头、脑浆、红褐色的头发和血肉。

这段引文很有意思。上下文都用了第一人称的叙述方法,这段却用了第三人称“这位鳏夫”。人称的转换拉开了叙事距离,读者从先前的与亨伯特内心的同一跳离开来,作为第三者站在一边冷冷地看着亨伯特井井有条地处理妻子的后事,还对他评头

[3:154]

上面提到的戏仿基本上都是正面的,表达了对前辈作家的敬意。另一方面,作者又有意进行“揶揄模仿”,即讽刺挖苦的反面戏仿。它是通过人物、结构或文体等不同层面的滑稽模仿,来讽刺自己反对的作家作品。纳博科夫一贯反感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称之为迷信的“伏都教仪式”。亨伯特童年时的恋人安娜贝尔夭折,他成人后具有强烈的恋童癖,这似乎是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的明证。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小说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第2期          蒋秀珍,等 《洛丽塔》的后现代特征    53

论足,“这就是他的表现”,如同看戏一样。另一方面,“验明、检查和处置”、“作出指示”、“提供信息”等行为则是一连串冷静、严肃的法律行为。这种冷冰冰的描写与当时那种令人震惊,令人悲伤的场景形成强烈反差,也与亨伯特欣喜若狂的内心极不协调。读者知道,当亨伯特得知妻子知道他的秘密后,不知所措,甚至想过杀人灭口。可就在这关键时刻,妻子意外身亡。无疑,这将是他人生的转折点,从此,他可以随意玩弄洛丽塔。可以想见,亨伯特心里是何等的欣喜。但这段描述却不带任何感情色彩,场面的冷静与亨伯特内心的狂喜形成强烈对比,令人忍俊不禁。作者正是通过这样的方式把惨不忍睹的车祸和一个老谋深算的变态狂揉在一起,形成一场闹剧,从而达到娱乐幽默的效果。

另一场典型的闹剧就是亨伯特枪杀奎尔蒂的场面。亨伯特认为奎尔蒂彻底毁灭了他的梦想,于是持枪寻到奎尔蒂家报仇。在传统小说里面,这种枪杀场面一定是紧张激烈的,然而作者运用滑稽的对话,慢节奏的动作将整个场面转换为一场闹剧先,奎尔蒂猛扑向亨伯特,飞到橱柜下面,:

他大惊小怪、奸诈狡猾地一边说一边又站起身来。我在橱底下摸索,同时密切注意着他。突然我发现,他早就发现我似乎还没发现我那伙计正在橱下面的另一只脚那儿露了出来。我们又搏斗起来。我们抱成一团,在地板上到处乱滚,好像两个无依无靠的大孩子。他浴衣里面是赤裸裸的、淫荡的肉体。在他翻到我身上的时候,我觉得要透不过气来了。我又翻到他的上面。我被压在我们下面。

[3:478~479]

他被压在他们下面。我们滚来滚去。

随后,亨伯特让奎尔蒂大声念一首诗,诗是亨伯特自己写的,控诉奎尔蒂偷走洛丽塔,为此,奎尔蒂必须死。念完之后,亨伯特朝他开枪,可奎尔蒂逃进了音乐室,干脆弹起钢琴来。这真是不折不扣的闹剧。除了在闹剧中,哪个杀手会写一首诗让被杀者自我批评呢?哪个被杀者面对杀手的追击还有心情弹钢琴呢?由此,我们不得不折服于纳博科夫的娱

乐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他硬将一场激烈的战斗改写成了一出滑稽的笑剧。

  六、结束语

本文从写作技巧着手,分析了《洛丽塔》作为一部后现代小说的特征,再一次领略了它的艺术魅力。面对评论家对《洛丽塔》缺乏道德教育意义的指责,纳博科夫表达了他的小说审美观:“我不读道德说教小说,也不写道德说教小说……《洛丽塔》并不带有道德寓意。我以为,小说之为小说在于它带来我直率地称之为审美愉悦的东西。这是一种感觉,一种在某个地方以某种形式与艺术主导下的其它状态

[6]

相联系的感觉”。正是因为对艺术的执着追求,才有了这部后现代杰作。后现代不相信永恒,也不信奉权威,但我们还是想说,将来某个时候谈论后现代小说的历史时,倘若没有《》的位置,那部ClassicNot网页:http://www.

./classicnotes/titles/lolita/themes.html

参考文献

[1] Perkins,George,etal.TheAmericanTraditioninLiter2

ature(Volume2)(6thedition)[M].NewYork:Ran2domHouse,1985.

[2] 赵毅衡.后现代小说的判别标准[J].外国文学评

论,1993,(4):12~19.

[3] 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洛丽塔[M].主万译.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

[4] 朱立元.当代西方文艺理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

学出版社,1997.377.

[5] Jameson,Fredric.

Postmodernism,or,TheCultural

LogicofLateCapitalism[M].Durham:DukeUniver2sityPress,1991.17~18.

[6] Nabokov,Vladimir.Lolita[M].Beijing:ForeignLan2

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332~333.

[7] 于晓丹,廖世奇.作家及作品介绍.VladimirNabok2

ov,Lolita[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5.

? 1994-2010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