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茶学茶史

茶经茶学茶史

楼主 2006-05-01, 02:42

茶经 说起茶经,就必然要谈到陆羽。陆羽享有茶神、茶圣的盛名,就是靠这一本《茶经》。至今学界仍无法破译这一文化史现象:在陆羽之前,中国的各种典籍均无茶的记载,而陆羽却石破天惊撰写出了一部《茶经》,最令人感到不可思议的是,这部《茶经》虽是开山之作,其水平之高与包容之广,却是直到今天,世界上仍无后起之作可与之比肩。 《茶经》成书于唐代公元770至780年前后,学界早有定论:《茶经》是中国茶文化乃至世界茶文化的奠基之作。尤其是日本的茶道与中国的功夫茶艺,无不是以《茶经》为理论基础与精神源泉的。据记载,19xx年《大英百科全书》甚至全文收录了《茶经》,可见其文化价值举世公认。 《茶经》全文7000字左右,分三卷10节,体例森然,结构宏大,标题分别为“一之源”,论茶的起源、名称与品质,还谈到土壤环境以及栽培方法;“二之具”,论采制茶叶的用具,列举了19种制饼茶工具的名称、规格与使用方法;“三之造”,论茶叶种类与制作方法以及工序、节令;“四之器”,论煮茶饮茶的28种器皿,包括规格、用材、形状、制法与用途;“五之煮”论煮茶的方法与各地水质的高下优劣;“六之饮”,论饮茶习俗与方法;“七之事”论古来饮茶的故事、传说、掌故以及茶的产地;“八之出”专论唐代八大茶区所产茶的优劣品级;“九之略”论在何种情况下可省略哪些茶具、茶器;“十之图”,提出应把《茶经》内容书写于四幅或六幅素绢之上挂于座旁以便参考温习。 至今的茶学研究中,都把《茶经》推为必读书,注释或评介《茶经》一直是显学,近来仅国内就有不下十数种版本。但是,坊间几乎一直处于脱销状态,近两年来我在各地书店搜集《茶经》单行本,足迹遍及华北、华南、华东、华西,至今只找到一本台湾版的《茶经》和一部上海版的线装影印版,再有就是茶馆企业自印的小开本 线装书,与其说是出版物,不如说是宣传品。几次和出版社的相识谈起这个市场现象,然而对方于茶无缘,因此没有任何反响。出版《茶经》单行本,在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两方都有很好的保证,同时本小利厚,何乐而不为?倒是茶馆对此书表现出极大热情,有点像是寺庙抄经印经的劲头。 据我所见,燕莎的茶艺馆就摆了一部用册页誊写的《茶经》,抄写并非书家,可是开价却是万元。 《茶经》是唐代作品,文字并不艰深,但是由于陆羽不仅限于谈品饮,而是从生产、加工一路讲到品饮,因此,就必须有茶树栽培、茶叶生产、加工的学术背景,才可胜任注释任务。目前最好的注本《茶经述评》,便是当代茶学泰斗吴觉农主编完成的。 《茶经》在中外茶学界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丰碑,后世茶书虽也有称《茶经》的,但在影响上都远不能望陆羽项背。上海文艺出版社前几年推出了《中国茶经》,但是并非个人专著,而是邀集了国内茶学界一时之选的专家名流共同编撰,内容很扎实,是国内目前最完备的茶书之一,比《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业卷》似乎更胜一筹。虽然此书是大部头,价格也一涨再涨,却一再脱销,成为书市一个奇景。 茶学 和茶的普及与广受欢迎无所不在相比,茶学实在是太冷清而寂寞的学科。研究与学习茶学的人是如此之少,全中国设有茶学方面的专业与研究机构的大学,加

起来也不超过10所。中国的茶学研究中心在杭州、安徽两地,浙江大学的茶学系与安徽农业大学茶学系,是国内最权威的茶学业重镇。茶文化的研究,则集中在北京、上海、江西三地。这里把茶学与茶文化分开说,是因为前者主要是农学领域,而后者是文化学餐饮领域。在茶学与茶文化的研究著述上,虽然其他地方亦偶有名家,但是档次往往相形见绌。 茶在学术理论领域可分农学、商学、卫生保健学、史学、文化学,多种角度都可自成一体。大致说来,如今的茶学成果,大都集中在农学与卫生保健学两方面。谓予不信,请到各地的书店去找找看,坊间和茶有关的书,往往不是茶树种植,便是药茶保健。 陆羽的《茶经》,可谓茶学的经典作表作。其实,陆羽的茶学研究,就是以人文为主导的,有百科全书的视野与科学态度的。出于种种原因,到了今天,中国的茶学,别说发展与突破,连继承陆羽的传统,都谈不到。 坦白地说,从农学角度出发的茶学,我基本上没有发言权,而且也不大感兴趣,但是在文化学角度出发,我多少有点自信。概括地说,中国的茶文化研究,如今仍处在汇编史料、总结整理的阶段,所出的书籍中,原创性的研究,卓然成一家的学说,都付之阙如,大多是改编之作、耳食之言,二手货极多。 有意思的是,二渠道书商对茶近来很是青睐,短时间内上市了若干种茶艺、茶道方面的书,浏览一下不难发现,它们几乎全是东抄西的凑杂货铺,作者也尽是些全无根基,既无文字素养,更无茶学造诣的不入流文人。值得肯定的是,这些人或为名或为利,能不辞劳苦攒出一本又一本的茶文化、茶艺知识、茶常识图书,在普及茶文化知识、推广饮茶的风气方面,还是有功无过的。 无论如何,茶学近两年急剧升温,成为显学,当然,这一轮的茶学热,茶馆与茶叶经济的带动作用功不可没。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此之谓也。 茶史 吕国是个文明古国,人类社会的很多造福万世的重大发明,都是中华民族的贡献。造纸、印刷、火药与指南针这四大发明早已成为常识,其实,自古炎黄子孙享有专利惠及五洲的发明,远不及这四项。茶就是一个例子,是中国人的祖先发明了采茶、制现饮茶,举世亿万茶民至今爱其赐。 根据战国时代的典籍《神农本草》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也就是说神农发现了茶。作为史实,茶具体何时进入华夏先民的生省事,看来是无法详考了,我们只知道它是一个很久很多久以前的故事。 现在学术办的共识是,茶叶最早产于四川与云贵一带,而且至今存世的最古老茶树,也生长在西南的崇山峻岭,这就是云南勐海县野生茶树王,树龄已1700年。当然,这里就出来一个问题,那便是西南似乎不是华夏的发祥地,那么,若真是神农氏发现的茶,那么他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呢?他有可能跋涉万里到彩云之南吗?这恐怕将是千古不解之谜了。 神农毕竟是神话传说,不可作为信史,有案可稽的茶史,大约是以秦汉朝为起点的,著名茶学家陈椽说西汉时夜郎市场上即有售茶叶。从唐朝开始,茶才进入兴盛时期,成都市无处无之的国饮。白居易的《琵琶行》名句“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刻协了当日茶叶生意已相当普遍。 唐朝茶叶与茶文化进入鼎盛发展时期,其里程碑便是陆羽的《茶经》问世。宋朝时日本僧侣荣西从中国带回去了茶种,并写了一部后人视为日本茶文化滥觞之作的《吃茶养生记》,从此日本人认识了美妙的茶。不难想象,没有茶的大和民族,该是多么缺少韵味与风采的呵! 中国原产的茶树,随着日月推移传播到海外,在印度、非洲、锡兰等地扎下了根,形成了世界产茶区的基本格局。不过,这些国家所产的茶叶以红茶为主,多是由当初的英国

东印度公司垄断经营。在欧美等国,除了来自中国的茶叶,人们还同样欢迎印度、锡兰茶叶,尤其是到了二十世纪,以达吉岭茶为代表的洋红茶,甚至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之势。日本与台湾的茶树,都是从中国大陆移值过去的,中国大陆当代茶艺与茶文化却是从日本与台湾返销来的,这是中国茶史一个耐人寻味的现象。 中国的茶史,是与中国文明史同步的,但是茶史的整理与著述成果却并不是相称。中国是世界第一史学大国,然而在茶史方面,目前仅有陈椽的《茶业通史》一种学术性史著,再有不多的几种论集,如庄晚芳的《中国茶史散论》与朱自振的《茶史初探》,再有就是通俗性小册子,谈不上史学,它们极少例外,都是由农学界的茶叶科研人员所撰,专业内行有余,史家的文采不足。近来汕头等地的大学对茶史开始重视,研究生学位论文也出版了几种断代史或茶史专题研究,但是总体说来,茶史的整理工作还远远不够。 几年前去燕园访季羡林先生,曾问老人家有何新作,答曰刚写了部《糖史》,记得我当时误以为是唐史,待确认季老研究的就是糖以后,感慨不已。糖何有幸,能得大手笔如季老者撰史!中国何日能有大师级的人物来写一本《茶史》?

 

第二篇:茶学专业介绍

茶学专业介绍

一、培养目标

1. 学历层次:四年本科,农学学士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政治信念坚定,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社会适应能力、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对国家和社会有高度责任感,从事茶学、食品有关的技术与设计、推广与开发、经营与管理、教学与科研等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

2. 掌握的知识: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生物科学、茶学、食品科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茶树栽培与育种、茶叶加工与品质检验、茶叶经营管理与贸易、茶道及茶艺表演、食品工程、工艺、饮料加工的基本训练;具有茶树栽培育种、茶叶与茶用植物加工生产极其综合利用、营销、茶艺表演、食品及饮料加工的基本能力。

本专业主要课程:茶叶生物化学、茶树栽培学、茶树育种学、茶树病虫防治学、制茶学、茶叶审评与检验、茶叶机械、茶叶经营管理、茶文化学。

3. 具备的能力:

(1)具备扎实的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计算机等基本理论知识;

(2)掌握茶叶生物化学、茶叶优质高产、茶叶品质形成和食品工程的基本理论;

(3)具备茶树栽培育种、茶叶加工、审评、检验、茶文化和经济贸易方面的方法和技能;

(4)具备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意识和基本知识,了解茶学学科前沿和发展趋势;

(5)熟悉国家对农业和茶业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

(6)掌握科技文献检索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7)有较强的调查研究与决策、组织与管理、口头与文字表达能力,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信息处理和创新的基本能力。

4. 优势或特色:

青岛农业大学地处山东茶叶产业最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良好的外部环境为茶学专业的快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注重学生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创新性教育和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上,借助山东东南沿海地区茶叶生产优势,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和吃苦耐劳精神的培养。使学生既具备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又具备在生产一线指导和管理能力,增强学生对社会的适应性,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二、学习经历

1.主要基础课程


2. 主要专业课程:

(1) 专业课

(2) 专业选修课

3. 主要实践项目:

三、就业情况

1. 就业方向:

(1)各级农业行政管理部门及乡村的管理工作;(2)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技术指导工作;(3)企事业单位茶叶栽培、加工、运输及营销工作;(4)茶厂的技术指导和组织生产管理工作;(5)各级茶馆、茶叶专卖店的营销及组织管理工作;(6)茶叶进出口公司的进出口业务管理工作;(7)独立从事茶叶及其它经济作物的生产、管理、经营与销售;(8)高等学校或科研单位;(9)茶学硕士研究生优质生源。

2. 就业前景:

近几年来,山东半岛茶产业的发展倍受国内外关注。其强劲的发展势头预示着对人才的需求将会与日俱增。据初步了解,山东半岛有较大规模的茶叶企业200余家,目前从业人员的平均学历为初中以下,学历层次普遍较低,近几年虽从安徽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高校引进了部分本科生或硕士生,但数量极少且不稳定,能够从事茶叶专业技术服务的人员不足30人,远远不能满足整个茶产业发展的需要。茶学专业技术人才在近五年内将会存在较大缺口,就业前景较好。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