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

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诗——《左传》

我国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我国第一部纪传体史书——《史记》

我国第一部语录体儒家经典散文作品——《论语》 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孙子兵法》

我国第一部专记一个人言行的历史散文——《晏子春秋》

我国第一部断代体史书——《汉书》

我国第一部文学批评专著——曹丕的《典论论文》

我国第一部文学理论和评论专著——刘勰的《文心雕龙》

我国第一部诗歌理论和评论专著——钟嵘的《诗品》 我国第一部科普作品——沈括的《梦溪笔谈》

我国第一部水文地理专著——《水经注》

我国第一部著名的戏曲作品——关汉卿的《窦娥冤》 我国第一部日记体游记——徐宏祖的《徐霞客游记》 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神话小说——吴承恩的《西游记》 我国第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 我国第一部个人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蒲松龄的《聊斋志异》

我国第一首长篇抒情诗——《离骚》

我国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

第一部法医专著《洗冤集录》

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

尚书 我国第一部记言体史书

仪礼 我国第一部礼仪制度书

周易 我国第一部哲学原典

尔雅 我国最早的字典,第一部百科名物词典

春秋左传 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洛阳牡丹记 我国最早的一部花卉专书

九章算术 我国第一部重要的数学专著

茶经 唐陆羽 我国第一部论茶著作

世说新语 南朝宋刘义庆 我国最早的笔记体小说集

文心雕龙 南朝梁刘勰 第一部系统的文学理论和文学评批巨著

孙子兵法 春秋孙武 我国现存最早的兵书,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军事著述。

史记,司马迁

 

第二篇:编年体

编年体

以年代为线索编排有关历史事件。编年体史书以时间为中心,按年、月、日顺序记述史事。因为它以时间为经,以史事为纬,比较容易反映出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以编年体纪录历史的方式最早起源于中国。如:《春秋》,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的《春秋》加以整理修订而成的;《左传》,我国第一部较为完备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名为《春秋左氏传》,简称《春秋》;《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也是我国编年体通史的杰作,北宋司马光(1019—1086)主编,上起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下至五代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花了19年的时间编写成的。

补充:按年月日顺序记载的中国史书体裁。起源于春秋。编年体史书数量极多。著名的有《春秋》、《左传》、《资治通鉴》等。其优点是便于考查历史事件发生的具体时间,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联系,并可避免叙事重复。缺点是记事按年月分列杂陈,不能集中叙述每一历史事件的全过程,难以记载不能按年月编排的事件,往往详于政治事件而忽略经济文化

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断代史:主要特点是只记录某一时期或某一朝代的历史。如《汉书》。《汉书》是我国第一部记传体断代史,分为12篇纪、8篇表、10篇志、70篇传,共100篇,80来万字。记事上起汉高祖元年,下至王莽地皇4年,共229年历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史,除了《史记》以外,均为断代史。以上的六种体例是按不同的标准分的。实际上,同一史书按不同标准可同时归入不同的体例。如《三国志》,就既是纪传体史书,又是国别体史书,同时还属断代史史书体例

纪传体

东亚史书的一种形式,是以本纪、列传人物为纲、时间为纬、反映历史事件的一种史书编纂体例。纪传体史书的突出特点是以大量人物传记为中心内容,是记言、记事的进一步结合。从体裁的形式上看,纪传体是本纪、世家、列传、书志、史表和史论的综合。本纪,基本上是编年体,兼述帝王本人事迹。世家,主要是记载诸侯和贵族的历史。列传,是各方面代表人物的传记。书志,是关于典章制度和有关自然、社会各方面的历史。表,是用来表示错综复杂的社会情况和无法一一写入列传的众多人物。优秀的纪传体史书把这些体裁配合起来,在一部史书里形成一个相辅相成的整体。它既有多种体裁的混合,又有自己特殊的规格。我国最早的纪传体史书,也是我国最优秀的一部史书,是西汉司马迁编纂的《史记》。《史记》从传说中的黄帝写起,一直到作者所生活的汉武帝太初年间结束,上下三千年,共计一百三十篇,篇目分别为本纪、表、书、世家、列传。本纪以历代帝王为中心,表为大事年表,书记礼制、官制及经济制度等,世家、列传记各诸侯国以及武帝以前的各类重要历史人物,少数民族,邻近国家的史实,其中世家与列传就占了一百篇。司马迁为了写完这一巨著,费时二十余年,多次跋涉全国各地考察古迹民俗,倾尽毕生心血。〈史记〉的古史资料价值特别高,有许多记载成为今人研究古史的珍贵文献资料;《史记》的史实分析和评价也比较客观,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科学性,例如肯定农民起义领袖陈胜的进步作用,用「世家」体裁为之作传,这是古代史家中所罕见的。《史记》既是不朽的史着,又是优秀的文学作品,司马迁善用白描手法刻划人物形象,鲁迅甚至把《史记》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但《史记》只写到汉武帝为止,故汉代续补《史记》者丛出,其中以班固撰的《汉书》最为后世推崇,它是一部叙述了西汉二百二十九年史事的纪传体断代史。自〈汉书〉着成后,以纪、表、志、传为主要形式,以断代为史的史书体例,便成为后世修「正史」的标准形式。中国的官方正史“二十四史”的其他史书,都依照《史记》体例,以纪传体编纂而成。二十四史还附志、表等作为附录。朝鲜、日本的一些史书也是以纪传体写成的。但纪传体也有其弊端,即「一事而复见数篇,宾主莫辨」,分头叙述人物,历史事件则被分记到人物传之中,产生重复矛盾的缺陷。到南宋,始出现了克服编年、纪传二体缺陷而综合其优点的纪事本末体。

纪事本末体

以历史事件为纲的中国史书体裁。始创于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其后有明陈邦瞻的《宋史纪事本末》、清谷应泰的《明史纪事本末》、李有棠的《辽史纪事本末》、《金史纪事本末》等。其优点是每一历史事件独立成

篇,各篇按时间顺序编写,能够完整地反映历史事件的全过程,可补编年体与纪传体之不足。缺点在于不能表明同一时期各个历史事件的联系。

纪事本末体:以事件为主线,将有关专题材料集中在一起。首创者是南宋的袁枢,他的《通鉴纪事本末》就采用这种体例。纪事本末体,既不同于编年体之以纪年为主,也不同于纪传体之以传人为主,而是以记事为主,把历史上的大事,详其首尾,集中表述其过程。无论是编年体还是纪传体,在记事方面都存在着明显的不足

(一)纪事本末体概述

纪事本末体,是以事件为中心的著史体裁。它与编年体、纪传体,合称为古代三大史体。 纪事本末体裁,每事一题,为一专篇,把分散的材料,按时闲先後加以集中敍述,兼有编年体和纪传体的优点,详於记事,方便阅读。 南宋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正式创立此种体例。其後,用此体改编或创作的史书很多,明陈邦瞻《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张鉴《西夏纪事本末》、清谷应泰《明史纪事本末》、近人黄鸿寿《清史纪事本末》等,贯通古今,自成系统。这是朝代的纪事本末。

另外,清代每一重大军事、外交行动结束,将有关诏谕奏报按时闲顺序汇编成书,称为方略。《四库全书》也将其列入“纪事本末体”内,这是专史的纪事本末。总计29种方略,可分为3类:一类为平定叛乱,削除地方割据势力,统一和巩固边疆的活动;一类为镇压农民和少数民族起义起事的;一类为处理外交洋务问题的。

纪事本末类史书,以事为题,事与事之闲缺乏联系,读者无法从中寻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是其缺点。 历朝纪事本末史书概况表

书 名 卷 数 编 著 者 记 史 范 围

绎史 160 清 马 驌 太古~战国末

左传纪事本末 53 清 高士奇 春秋史事

通鉴前编纪事本末 100 近人 沈朝阳 唐尧~周威烈王二十三年

通鉴纪事本末 239 宋 袁 枢 周威烈王二十三年~五代末

续通鉴纪事本末 110 清 李铭汉 宋~明末

皇宋通鉴长编纪事本末 150 宋 杨仲良 北宋太祖~钦宗

宋史纪事本末 26 明 陈邦瞻 太祖~文天祥谢枋得之死

辽史纪事本末 40 清 李有棠 太祖~西辽

金史纪事本末 52 清 李有棠 有金一代

西夏纪事本末 3 6 明 张 鉴 李思恭~李睍

元史纪事本末 27 明 陈邦瞻 世祖至元中~顺帝末

明史纪事本末 80 清 谷应泰 太祖起兵~清兵入关

明朝纪事本末补编 5 清 彭孙贻补谷应泰书之阙

续明纪事本末 18 清 倪在田 南明史事

三藩纪事本末 4 清 杨陆荣 明末福王、唐王、桂王事

清史纪事本末 80 近人 黄寿鸿 起太祖~德宗

十通

十通,是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清朝通典、清朝通志、清朝文献通考、清朝续文献通考这十部政书的总称,唐代杜佑撰《通典》一书,专就历代典章制度,分门别类地,系统、全面而又概括地编撰成我国最早的一部专史巨著,开创了史书的新体例。出版之后,一直为历代学者视为不朽的名著。此后宋郑樵撰为《通志》,元马端临撰《文献通考》,连同《通典》合称“三通”。清乾隆时加入官修的《续通典》、《续通志》、《续文献通考》以及《清通典》、《清通志》、《清文献通考》合称“九通”。19xx年再加上《清续文献通考》,总称为“十通”。其中以马端临的文献通考最有价值。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

《十通》包括:

(1)通典系列:《通典》(唐)杜佑编,共200卷,所记典制上起上古,下至唐代中期(肃宗代宗)。《续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肃宗至明末的典制。《清朝通典》(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清初至乾隆中期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典”。

(2)通志系列:《通志》(宋)郑樵编,200卷,记载上起上古下至隋唐的典制。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续通志》(清)《清朝通志》,记载清初至乾隆末年的典制乾隆32年官修,记载唐初至明末的典制。。三书并称“三通志”。

(3)通考系列:《文献通考》(元)马端临编,348卷,记载上古至南宋宁宗嘉定末年典制。《续文献通考》(清)乾隆32年官修,记载南宋宁宗嘉定年间至明神宗万历初年典制。《清朝文献通考》,记载清初至乾隆50年的典制。《清朝续文献通考》,刘锦藻编,记载乾隆51年至宣统三年的典制。合称“四通考”

「十通」系统完整地记录了中国历代典章制度沿革发展。「十通」再加上汇编某一朝代各项经济、政治、社会制度的会要,如《唐会要》、《宋会要》等,统称为「典志」。

三通之续修,始於《续文献通考》,其立意甚佳。但从形式上来看,《续三通》、《清三通》皆是乾隆时敕修的,内容颇多重复,礼、乐、职官、选举、刑法各书皆有,颇感累赘,此六部大书纯属因循旧例,无创新之处,反映出乾隆的好大喜功。

十通

序号 书名 作者 卷数

1 通典 唐·杜佑 200

2 通志 宋·郑樵 200

3 文献通考 元·马端临 348

4 续通典 清·嵇璜、刘墉等 150

5 续通志 清·嵇璜、刘墉等 640

6 续文献通考 清·张廷玉 250

7 清朝通典 清·嵇璜、刘墉等 100

8 清朝通志 清·嵇璜、刘墉等 126

9 清朝文献通考 清·张廷玉 300

10 清朝续文献通考 近代·刘锦藻 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