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一个看破红尘的女子,她似乎把她把生命看得顶透,她用她无比冷艳张扬的文字来表达他对生活的看法,她是一鄙视沧桑的灵魂。余秋雨说,张爱玲真的如水中的一朵冷艳的花,恣肆绽放,不见凋落,但见临水照花花更娇!

她用苍凉的笔调诉说的故事是极其凄婉的,“生命是一袭华美的袍子,爬满了蚤子”,是的,那看似繁华的的城市却都是肮脏的渣子做成的,以致于一阵风就能把所有的一切都连根拔起,那是一个充满金钱,充满利益,充满猜测,充满挣扎,充满手段的世界,所有的空间都被这些填满了,以致于人间的友情,爱情,甚至亲情都被挤变了质。亲情是要靠金钱和利益作保证的;爱情纯粹就是一场文字游戏,游戏中彼此互相猜疑;而友情更是不绝如缕,一阵凉风甚至就会挂断两人的联系。在那个时代里,没有绝对,永恒,固定的东西,一切都是那样的偶然,那样的飘忽不定,甚至连天空也由珠黄变成死灰,由死灰变成黑色,所有的背景却是那样炫目,让人头晕。

读了她的作品,不难发现其中那些遍地可寻的繁复,影射了一张怎样凄艳的脸。她笔下有变态的人性,病态的人格,尤其是一个个悲哀的女性。她极度不满“过渡阶段新时代”女性的生存状况,于是,基于对文化败落命运的思考,把笔下的女性推向绝望。张爱玲作品中的人物大都是市井俗人,没有什么英雄,张爱玲认为“凡人比英雄更能代表这时代的总量”,她的作品只求真实,反映的是人生朴素的一面。多的是琐碎平凡的生活,多的是微妙尴尬的局面,却没有壮烈。她认为,壮烈只有力,没有美。她更喜欢苍凉。因为苍凉能给人以悠长的回味。

《倾城之恋》就是张爱玲笔下的一部具有苍凉之美的小说。她给我们描述了一个经过战争的洗礼,可却并不伟大壮烈的爱情故事。小说没有“灵与肉的斩钉截铁的冲突”,也没有“善与恶的明显对立”,无论是人物形象,还是故事本身都明显地带有作家本身的审美倾向。

《倾城之恋》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爱情故事,它没有缠绵悱恻,浓艳香丽的情节,这是一篇小说也是一篇传奇,而它的传奇色彩充分体现在白流苏和范柳原在情场上真假莫辨,亦虚亦实的感情纠葛中。他们一个是旧式大家族中的新式女人,想要创造自己的命运;一个是现代风月场上的偶露真情的调情高手,范柳原对白流苏有一点爱意,但这点爱意不足以让他承担起婚姻的责任,白流苏只要一纸婚约,她知道爱情不能长久,而婚姻却能提供生存所需的一切,她只是想生存,生存得好一点。在绵绵情话营造成的甜腻的气氛中,展开的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他们各自设了精妙的陷阱,期待能猎获对方,却都不能如意。双方既有爱的真意又有相互算计的精明,在张爱玲的笔下他们这对自私的男女终于因为战争这个非人力因素而走到了一起。

白流苏是一个离过婚的女人,在那暧昧的时代和同样暧昧的旧上海,离婚恐怕还是要受道德谴责的。白公馆是守旧的,他们用的是老钟。他们的十点钟是人家的十一点。他们唱歌唱走了板,跟不上生命的胡琴。白公馆有这么一点像神仙的洞府:这里悠悠忽忽过了一天,世上已经过了一千年。可是这里过了一千年,也同一天差不多。”离了婚的白流苏,少不了受家人的指点。当她的钱财被盘剥净之后,她在家里的存在成了拖累和多余。为了逃脱守寡的命运,她的出路,除了另一个男人的怀抱以外,再无其他,寂寞倒是其次。她希望得到一纸婚约。她觉得一个男人若能以婚姻的形式接受一个女人,心里必定会沉潜下来很多东西,也就是白流苏期翼的那一点点“真”,但或许仍是无关爱情的。

范柳原是一个海外归来的浪子,本是无根的浮萍,四处飘摇。加上生活的纸醉金迷,便把“女人看成他脚底下的泥”。他不相信也不敢指望爱情和婚姻。但他的内心深处却渴望安稳。他知道白流苏不爱他,却

仍不只一次的问:“你爱我吗?” 面对白流苏的反问,他冷冷的说“我不至于那么糊涂,我犯不着花了钱娶个对我毫无感情的人来管束我……”爱情在他眼中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想望”他渴望得到却吝啬付出,他甚至认为 “婚姻就是长期卖淫……”

在浅水湾一边山的高墙下,范柳原对流苏说:“这堵墙,不知为什么使我想起地老天荒那一类的话。有一天,我们的文明整个的毁掉了,什么都完了——烧完了、炸完了、坍完了,也许还剩下这堵墙。流苏,如果我们那时候在这墙根底下遇见了……流苏,也许你会对我有一点真心,也许我会对你有一点真心。”爱情总是发生在自私的男人和自私的女人之间。各自为了捍卫那一点自由或者追逐物质上的算计相互不妥协。当终于有一天,精神上的追求再寻不到现实的依托时,两个人方始彼此亲近。但究竟与爱情不大相干。

流苏和柳原——两个不彻底的恋爱者。两次的香港之旅,虽然间隔了一段时间,但两人心灵的游戏始终不曾中断。就那么扑腾扑腾地挣扎着,和对方较着劲。与其说这是他们的恋爱经过,不如说是他们的一场精神游戏。《倾城之恋》给了我们一个看似圆满的结局:因为香港的沦陷成全了一对平凡的夫妻,流苏和柳原终于有了实实在在的婚姻。但是,细思这婚姻的成就,却只让人感到悲哀。张爱玲不喜欢“大红大绿”的强烈对照,也不会让两个主要人物带着病态的恋爱一下子步入美满的婚姻的圣殿,事实上,这圣殿是否存在,张爱玲是怀疑的,何况又是这两个人的婚姻?“王子和公主历经磨难,终于幸福地生活在一起了。”——阅尽人世沧桑,窥破红尘滚滚的张爱玲写不出这种童话式的结局。于是,留给流苏和柳原的结局是圆满的,却更是苍凉的:柳原现在从来不跟她闹着玩了,他把他的俏皮话省下来说给旁的女人听。那是值得庆幸的好现象,表示他完全把她当作自家人看待——名正言顺的妻,然而流苏还是有点惆怅。

张爱玲的小说多以沪港社会为背景,以洋场遗老遗少,摩登青年男女畸形的婚恋故事为中心,在剖析旧中国儿女在现代社会的丑陋、畸形的人性心理的过程中,赋予作品苍凉,阴郁的色彩。表现自己领悟人生的悲剧感和荒诞感。于青在《张爱玲传略》中,称《倾城之恋》“对人性冷漠的描写令人震慑,仿佛出自一个饱经沧桑的大家之手。”张爱玲是否“大家”,自有评定,只是这“沧桑”二字,用得是准确的,也许正因为张爱玲自身的坎坷经历,使她在审视人生的时候,采用了和其他人不同的角度,并将自己内心深处的苍凉感、宿命感投射到笔下,成为人文互应的人生注解。于是《倾城之恋》这篇小说就通篇笼罩在一片苍凉之中了。但是苍凉也是美的,感谢张爱玲。

参考书目:

于青:《天才奇女——张爱玲》,花山文艺出版社,19xx年7月

 

第二篇:喧嚣的浪漫——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喧嚣的浪漫读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