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主任语言集锦

[赞美]

从他身上我体悟到赞美是照亮人心灵的一缕最艳丽的阳光。无论成年人还是少年儿童,都渴望被鼓励、被赞美、被关注,这是人的心理需求。我们的工作就应是关注每个学生的各方面成长,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对那些“差生”一味地批评、说教,效果并未见得多好。而改变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用赏识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孩子,及时把他们身上的“闪光点”给予肯定与赞美,让他们在老师的肯定的眼神中,赞美的话语里体验到自己成功的喜悦,从而去唤醒其积极的情绪、曾强其上进的信心,这样学生才会在对待学习的态度上发生令人欣喜的转变。

一位外国教育家说过:“漂亮的孩子人人喜爱,只有爱那些不漂亮的孩子才是真正的爱。”让我们用满心的爱、亲切的举动,把“不漂亮”的孩子都精心“打扮”得漂亮起来吧!

案例37题分析如下:面对这样的事件,我想这是当下学校德育教育的一种缺失,这也是我们当下教育工作者尤其是班主任不应回避的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样的事件值得我们深思:我们的德育是否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心里?教育是否真正达到了育人的目的?案例中的小女孩表面看来已具有了美好的心灵,高尚的品德,但实际上她所做的这些,只是为了达到自己评选三好学生的目的,而并非是真正发自内心的一种高尚行为。同时,我们又不得不谈及案例中对学生的评价,是否客观、科学?仅凭几多小红花,就对学生进行了定性评价,这不免有些太过单一。学生的培养,按道理来说,不应是某一位教师,而应是全体教师,包括所有任课老师、学校管理人员及后勤人员的共同参与、团结协作的结果。因此,德育评价不应该是班主任一个人的事,而应是学校管理者、班主任、任课教师、后勤人员、家长、学生等所有人的事,应该有大家的共同参与。这样的德育评价,才会全面、客观、公正,才会引起全社会对德育评价的高度重视,才会真正发挥德育评价的作用。也才能真正评出学生的“真相”。 总之, 育人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路程,尤其作为班主任肩上的责任更是不言而喻。因而在工作中,我们应纯粹些,抛却一切“色彩”,真正的让教育走进学生的心田。须知德育是无声的滋润,是慢慢的渗透,是循循的感化。德育工作应不急不躁,不温不火,积极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向教育终极目标发展。

安全教育是班主任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班里的一些调皮孩子的行为往往会给自己及他人带来安全隐患,令我们担忧。究其原因是这些孩子还不能认识到安全的重要,没有树立安全意识。因此我们应通过巧妙的方法教育孩子们时时处处注意自身安全维护他人安全。 首先,我们应为孩子们营造一种注意安全的氛围。在走廊及班级布置“安全文化”,并为孩子们做适当的讲解。

第二、召开以安全为主题的班队会。在班会上通过多种形式使孩子们认识安全的重要、树立安全意识、掌握安全自救的方法、懂得维护他人的安全。

第三、针对好动调皮的孩子,要根据他们的性格特点,将不利转为有利,安排他们做课件“安全监督员”,负责排查课件存在的不安全隐患。相信每个孩子的内心深处都希望自己得到老师的认可,定会认真完成任务。

第四、组织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如踢毽子、打沙包、跳绳、班主任积极参与其中,孩子们的注意力集中在正当的课间活动上,就会避免一些不良行为,减少安全隐患。 希望在我们共同的努力下,孩子们能快乐安全每一天。

案例6题分析如下:

这样的困惑我也有过。而且记得一篇名为《堵住麻雀嘴巴的日子》的文章,作者作为一名班主任也表达了同样的困惑。事实上,我们存有这样的困惑,是因为我们传统观念中的

“师道尊严”还没有被完全打破。我们还不能真正的放下老师的架子,同学生平等相处,还不能真正的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去尊重他们。如果我们不能改变这种师生关系,我们就不能成为孩子们所喜欢和爱戴的老师。他们只能对我们“敬而远之”,而不能“亲其师,信其道。”更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

因此,我们每一位教师都应极力改变原有的教育观念,尝试改变自己的教学方式,改变对待孩子们的那种权威的态度。力求做到走进课堂面带微笑,关注每一个孩子,给予他们充分展示自我的机会,平等的尊重每一个孩子,对孩子们的建议给予充分的肯定,对每个孩子付出真诚和真心。相信我们的孩子会更加爱戴我们,这种教育的力量也一个定会大大超过那种威严、强制所达到的的效果

1、(李凤兰)第8题:

原题:班级有这样一个学生,总是给班主任添麻烦。新学期第一周把投影仪的盖撞了个洞,第二周和学校保安打架,第三周有个下午没上课,去上街买衣服。开学才几周,就迟到10多次,天天欠交作业,上课打瞌睡,成绩当然只能从尾排上来了。对于这样的“差生”,你该怎么办呢?

答:针对这样的“差生”,我认为应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

1、以诚感动学生,换得信任。

赢得学生的信任是班主任工作成功的一半,老师不仅是传道授业解惑者,更是为了促使帮助学生成材的。我主动放下班主任的架子,真诚地以朋友的身份和他谈话,谈话的地点也改为教室,甚至室外边走边聊。 对于一些不善于交谈的“差生”,可以通过开展集体活动拉近与他的距离。

2、以爱抚慰心灵。一般来说,班主任老师的关心都是对于“优等生”而言的,对于“差生”的关心比较少。我认为,相对于那些“优等生”,“差生”更需要老师的关爱。

3、用鼓励唤发自信。 通过与他交流,发现他的优点长处和兴趣爱好,鼓励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目标,增强他的自信。“差生”坏习惯的养成并非一两天的事情,是长期养成的习惯,是长期各种因素影响的结果,所以对他的引导也并非能够立竿见影,这需要在注意方法的同时,能够付出更多和长期的耐心,爱心和关心,只有这样,我们的“差生”才能慢慢走上正轨,班级的整体氛围才能得到提高。

案例:班主任每天都在接触形形色色的学生:调皮的、贪玩的、任性的等等。要想改变这些学生,使班级形成良好的班风,对于这些纪律差的问题生就得设“隔离带”、设“专座”、 用“游击式”的方法来安排座位,才能解决真正问题。你认为这种做法对吗?假如你是班主任,你会怎样去做?写出你的教育策略。

答:这种做法显然是不对的。因为以上三种做法都没有从学生的心理角度出发去分析原因,没有从实质出发去转变学生的思想观念 这样会对“问题生”造成一定的心理压力,以致伤害到孩子的自尊心,并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孤僻的心理,也可能给孩子终生留下可怕的阴影,不利于他们今后的成长。假如我是班主任,我将采取如下教育策略:

(1)要关爱、尊重、相信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

如果教师能对 学生“爱”起来,关心他们,体贴他们,在理解、信任、尊重基础上和学生进行交流沟通,用教师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真诚地跟学生交谈,渐渐走进学生的心灵,学生就会把老师当成他们的朋友,才会把心中的话语向老师倾诉,老师的教育才会有作用 。

(2)学会赏识,善于激励。

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及时的给予肯定和表扬。一句不经意的表扬,一个小小的礼物,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育效果,在教育中还可灵活地运用情感、榜样、目标等多种激

励方法,让学生获得自信并体会到获得成功的快乐。

(3)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

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是转化问题学生的关键之一。问题学生的出现大多与家庭密不可分。及时地与家长们沟通交流,了解学生日常的表现,更有助于对问题学生的教育转化。如,老师可以和家长合作起来,对学生的良好表现,由老师在班级里表扬,再由家长在家里加以肯定及鼓励。学生就会有被老师和家长重视的感觉。从而产生改正缺点的决心和力量。

(4)要有持之以恒的精神,认识到对待问题学生转化工作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转化问题学生是一个复杂、漫长的过程。 要特别有耐心,这要求班主任老师要深入地了解问题学生,要对他们进行细致的、全面的调查,包括学生的性格、爱好、家庭背景,甚至是其成长过程等。在充分了解学生及其家庭背景后,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与措施。

作为一位教师,特别是一位班主任,要想真正了解学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感受学生的心理变化,与他们心心相印,息息相通。 在平时的教学工作和班级管理中讲究工作的艺术性。

班主任应该学会幽默。

求实的确聚集了无数的精英,你们不仅教学效果显著,而且幽默的交流技巧令我佩服。虽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长时间的耳闻目睹,我也改变了很多。有一次正上课找不到黑板擦(当时东校的黑板很高,黑板对于我来说真的不能做到物尽其用)我正要发火,我发现同学的目光聚集到黑板的上方,旁边的一位调皮的男孩露出狡黠的笑容,此时我完全可以用教具把黑板擦捣下来,但我顺手在黑板上拍了一下,板擦儿落在我的手中,并告诉大家一句:智慧永远比身高重要。博得大家的认可,活跃课堂的气氛。所以幽默有助于我们创造明快欢乐的课堂气氛,有助于我们巧妙摆脱某种不期而至的窘困与尴尬。

第五,班主任应学会微笑。

你微笑着对待学生,学生也会也会微笑着对你。当老师尤其是班主任更应学会微笑。一个自身感觉到快乐的教师,那么她的学生也一定是快乐的。

通过找快乐,我们会学会赏识学生;激励着学生向我们所希望的方向发展,这样,我们和学生之间的关系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使得我们师生双方都能在一个民主、平等、和谐的班级气氛中快乐地学习和生活。

总之,一个快乐的班主任会教育出一群充满阳光的孩子。因此我们要用微笑去迎接孩子,用爱心去打动孩子,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

相信学生,培养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相信与信任学生,培养和大胆使用班级干部,让学生自己管自己,培养其自我约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能力,是做好班主任工作的重要一环。

一个好的班级,除班主任的主导作用、任课教师的鼎力相助,班级学生干部的力量决不可低估。为了充分发挥班干部的作用,我在班级中开展了“一日班主任”制度,班级干部轮流主持一日班级日常工作,充分调动了大家的积极性,使班级工作秩序井然。

“把每一件简单的事做好就是不简单,把每一件平凡的事做好就是不平凡”。对于这句话的理解,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每天做着平凡的工作,我们用心去爱我们身边的每一个学生,教育每一个学生,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有着不同的进步和提高,帮助他们树立人生的理想,鼓起生活地勇气,充满自信地面对未来的人生,那么我们就是不平凡的。

作为班主任,难免会遇到一件件琐碎的小事,事虽小却很难处理,对学生大动干戈,声色俱厉吧反而显得黔驴技穷,毫无威性;苦口婆心,循循善诱吧有时又显得苍白无力,一但反复,没有效果,自己感觉日益沉重而且压抑,有时真觉得自己就像是一只困顿的小兽,总在原地转来转去,长此下去,我想年复一年的班主任工作,势必会变成可怕的劳役。 我很赞成魏书生的话,“做教师不做班主任很吃亏,”然而我更想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诚然,做班主任的确很辛苦,都说苦和乐是一种心境,乐生乐,苦生苦,人食五谷杂粮,不可能没有烦恼,快乐不仅是保持好的心情,还要把烦恼化为快乐。快乐更是班主任的一种能力,当把快乐传递给别人时,好比你站在群山之间,大声喊:“我爱你”,群山会多几倍还你“我爱你”,这就是所谓乐生乐。在班主任这条道路上我也努力在修炼这样一种心境,培养这种能力,所以我试着为自己的教育行为注入理性和艺术的力量,让难问题,巧解决,努力做一个快乐的班主任。

工作的每一天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我希望我能掌控好批评这把双刃剑,难问题,巧解决,快乐地教,快乐地学,做一名快乐的班主任,培养一群快乐的孩子,奏响教育进行曲中一段快乐的乐章。

人心与人心之间,像高山与高山一样,正如一位诗人写的那样:“你对着大山呼唤:我尊重你,——那么,高山的回音便是:我尊重你;你对着大山呼唤:我理解你——,高山的回答便是:我理解你——”我想,如果我们面对学生的心灵高山失去了应有的耐心,那么还能期待学生心灵的回音吗?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宽容是一种境界,是一种教育的智慧。

丹尼尔·笛福,英国作家,新闻记者。英国启蒙时期现实主义丰富的小说的奠基人,被誉为英国和欧洲的“小说之父”。其作品可读性强,主要构架为:主人公个人通过努力,靠智慧和勇敢战胜困难,表现了当时追求冒险,倡导个人奋斗的社会风气。其代表作《鲁滨逊漂流记》,创造了与困难抗争的典型人物功德圆满的鲁滨逊

1719年第一部小说《鲁滨逊漂流记》发表,大受欢迎,它成功地塑造了一个理想化的资产者的形象,在欧洲小说史上是一项创举。同年又出版了续篇。

 

第二篇:班主任语录

班主任语录

你不可能被考试打败(刘墉《我不是教你诈》)

一个人不可能被考试打倒,只可能被考试打得自暴自弃,如果他因为没考取,而在未来的人生失败了,绝不是被考试淘汰,而是被他自己“沮丧的心”所淘汰。

我们可以不跟别人争,但不能不跟自己争。只有“超越自己”的人,才能真正地成功。 三十年后,回顾大学联考,我发现一个巧妙的比喻:

中国的高考,就像个非常著名、却座位有限的餐馆,当你挤进去,能吃到最营养、最健康、最好吃的东西。

如果挤不进去呢?

你可以改天再去,也可以不再光顾,毕竟这世界太大了,处处有餐馆、处处有美食。 只有那死心眼的人,才会说:

“我挤不进高考大餐馆,我要一辈子挨饿了!”

人,就是一种美(刘墉《我不是教你诈》)

火可以烧死人,但它红得很美。冰雪可以冻死人,但它白得真美。战争很残酷,但能写成人类的史诗。古迹已经颓败,但能发思古之幽情。

一位民族音乐采集创作者的画面突然袭上心头。被关进监狱十多年之后,有人问他的感想,他一笑: “那时嘛,就好象照相,当他的镜头往右,你就偏左了;当他的镜头往左移动,你又变得偏右了。不过没关系,你可以不准我写、不准我说,甚至不准我哭。不准我笑,只是你没办法不准我想。于是,我在心里想我的音乐,还是活得很美。”

不必如意,不必富有、不必有如诗的画境当前。只要我们心里有美。眼里就有美。所有的离合悲欢,都能被咀嚼出一种美。即或是凄美,也很美。

学校教你学习的方法,但不教你思考。思考,是你自己的事。

我带着六岁的女儿,去纽约自然历史博物馆参观。

还没到,就发现博物馆有特别的节目,门口高高挂了两道大布条,写着好大好大的英文字——“远征(Expedition)”。

一进门,就有人走过来,送给我小女儿一个本子;

“小妹妹!要不要参加远征?这小本子里介绍了我们的博物馆,从古到今,从美洲到非洲、亚洲都有。你只要把每个部门都看了,而且请每个部门的人为你在小本里曾盖个章,拿回我们这里,你就可以得到远征成功的奖赏——一本填色书。”

于是,我们开始一关一关跑。我已经走得很快,小丫头还嫌慢,在人群里钻来钻去地找“盖章的地方”。

终于,在跑完四层楼,几十个展示厅之后,五个章盖满了,远征成功!她得到了填色书。 然后,我们回家。

坐在车子里,小丫头已经迫不及待地翻阅她的奖品,连我叫她回头看曼哈顿美丽的夜景,她都没反应,只是,我再想想,今天一下午,她对博物馆哪样东西有反应呢?包括我和妻在内,我们都好象不曾细细看过任何一样展品,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快找到盖章的地方。

我相信博物馆安排这样的节目,一定有他们的美意。可是,他们的美意会不会产生了反效果?过去每次带女儿到那儿,我们慢慢逛、慢慢看,可以在中美洲一个陶制的玩具前面,读博物馆的说明,知道那轮子或许传自中国。也可以在亚洲人馆,细细看中国人的族谱,一面教小丫头认中文,一边分析给她听。

可是,今天,我们除了腰酸腿痛,和得到那本填色本,真是连博物馆的橱窗都不曾好好看过。

为什么?因为我们失去求知的欲望,只想到“现实”的目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