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小说鉴赏

洗尽铅华 真美永存

——读沈从文《边城》有感

摘要:沈从文的《边城》是一本隽永清新的书,描写了湘西凤凰小镇的美丽风景和真挚的人性美。

关键词:边城 风情美 人性美

手捧一杯热茶,静静品读沈从文的《边城》,让人心灵颤动、浮想联翩的,是小说展现在我眼前的那一幅幅山灵水秀、天人和谐的风俗画。这些画洗尽铅华,返璞归真,让我想起那袅袅炊烟的村庄,想起那落日映红江水的隽秀,让我不自禁沉醉其中,不能自拔。

沈从文先生是湖南凤凰县人。湖南凤凰县也就是川湘交界的茶峒一带。在作者的笔下,那里似乎还停留在原始社会,山是自然的山,水是自然的水,人是自然的人,民情风俗还没有为儒家道统文化所熏染,淳朴正直的人情人性还没有被现代都市文明所扭曲。它确实显得落后、蛮荒、愚昧、闭塞了一些,但自然的神力与人们美好的天性却依然蓬蓬勃勃地生长。

沈从文先生的行文如潺潺流水,给人一种诗意。没有扣人心弦的悬念,也没有惊心动魄的氛围,更没有曲折跌宕的情节,但沈先生能够深入到人物的内心深处,以简练而又细腻,散淡而又自然的笔法刻画出人物的心理,使你情不自禁地融进人物的心灵世界。《边城》隽永的文字弥漫着边地山村的浓郁气息,沈先生给我们展示的是湘西世界

和谐的生命形态。正如他谈及《边城》时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边城》中的美体现在两方面,一是风情美,一是人性美。 如诗如画的湘西风景,仿佛把我带入了一个美丽的世外桃源。在《边城》的开篇,有这样一段描写:“小溪流下去,绕山岨流,约三里便汇入茶峒的大河。人若过溪越小山走去,则只一里路就到了茶峒城边。溪流如弓背,山路如弓弦,故远近有了小小差异。小溪宽约二十丈,河床为大片石头作成。静静的水即或深到一篙不能落底,却依然清澈透明,河中游鱼来去皆可以计数。小溪既为川湘来往孔道,水常有涨落,限于财力不能搭桥,就安排了一只方头渡船。”寥寥数笔,勾勒出一幅明丽的图画,边城里的文字是鲜活的,处处是湿润透明的湘楚景色,处处是淳朴赤诚的风味人情。美丽的湘西凤凰的风景是动人的,山城凤凰,山水环抱,常年深翠绿色的细竹,逼人眼目。

确实,湘西很美,凤凰也很美。凤凰,湘西的这座小城,在沈从文先生的笔下,令无数人魂牵梦绕。

在这样美丽的山水中,养出来的人,当然也是很美的。有人说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湘西生活是一种世外桃源的意境生活。那里没有纷争,没有城市的喧嚣,甚至连那青楼女子也楚楚动人。那里的风景,那里的人们,那里的事,在他笔下,灵动的湘西河畔充满着真、善与美。

边城的人民是“一群未被近代文明污染” 的善良人,他们保

持着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纯朴勤俭的古老民风。透过字里行间,我们能感受到沈先生努力建构了一个充满自然人性的世外桃源,创造的人物闪烁着人性中率真、美丽、虔诚的一面,边城的人民就是人性美的代表。

沈先生所描绘的人性美首先体现在老船夫和孙女翠翠身上。老船夫自甘贫苦而生性达观、洞悉世情而信守天命。他有重重的心事,他牵挂翠翠的将来。他的后半生是为翠翠而活,他的惟一的生活目标就是要使翠翠快乐。“他从不思索自己的职务对于本人的意义,只是静静的很忠实的在那里活下去。代替了天,使他在日头升起时,感到生活的力量,当日头落下时,又不至于思量与日头同时死去的,是那个伴在他身旁的女孩子。”他和翠翠相依为命,对翠翠的挚爱展示了淳朴、善良的人性。而翠翠呢,这个天真无邪的小女孩,是全书的灵魂人物,她从小和青山绿水为伴,“为人天真活泼,处处俨然如一只小兽物”“从不想到残忍事情,从不发愁,从不动气”。湘西的清风、丽日给了她一个壮健的躯体;茶峒的青山、绿水给了她一双清明如水晶的眸子;撑渡船的简单生活赋予了她一颗毫不世俗的心。她和老船夫不贪财、不嫌贫、不偷懒,乐于助人,在这两人身上我们看到了勤劳、善良、淡泊的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翠翠也多了一份心思,多了一份忧愁,对爱情的羞涩和不解增添了她的烦恼。从小时候的学羊叫、学牛叫,到在头上戴小花再到后来有了少女的心事??她和傩送之间的爱情没有山盟海誓,没有骇人之举,有的只是原始乡村孕育下超乎自然的朴素纯情,洋溢着含蓄之美。沈先生正是

通过他们的爱情表达了人性美。

书中这种处处洋溢的自然、纯洁、真挚的人性美,同样体现在天保和傩送两兄弟身上。沈先生既写出了他俩对爱情的忠诚、坚贞,又表现了他俩自我牺牲的美德。他们爱翠翠,都是以感情为重的。在他们心目中,爱之所在,与世俗的钱财、地位毫不相干。傩送不选择碾房而宁愿撑渡船;天保先是选择车路(指托人提亲),后选择马路(指唱三年零六个月的歌以夺得心上人的芳心)。同样爱上翠翠,但“兄弟两人在这方面是不至于动刀的,但也不作兴有‘情人奉让’如大都市懦怯男子爱与仇对面时作出的可笑行为”。 爱情本身有“排他性”,但他们却都以互助互爱的德性,以一种优美健康而自然的“人生形式”,演绎出一曲平凡而崇高的爱情之歌,不能不让人为之动情。 《边城》的人性美还表现在边城人民的邻里之爱上。这里的人民质朴,不存在尔虞我诈的奸险用心,邻里之间和睦相处,患难与共。他们朴实无华:像老船夫拒收过渡人塞来的钱;到集市买肉时卖肉的老板给他多称一些;还有船总顺顺也总是尽力帮助需要帮助的人;在老船夫过世时,面对无依无靠、孤苦伶仃的翠翠,顺顺尽释前嫌,忙前忙后??这就是湘西的风土人情,这就是质朴的边城人民之间浓浓的一份真情。良好的民风世代相传,造就了边城的山水情。 沈从文先生是以自己故乡的真人真事为素材来完成《边城》的写作的。他在《题记》中说,“就我所接触的世界的一面,来叙述他们的爱憎与哀乐,即或这支笔如何笨拙,或尚不至于离题太远。因为

他们是正直的、诚实的。”正是这种诚实的笔风,使得他笔下的人物个个逼真鲜活,就像是镜头记录下的一段历史,完全真实。而这座边城,由于远离繁华的大世界,所以至今依然保存着原始的、自然的生活习惯和风俗。这又使《边城》中的故事没有了时间的约束,可以亘古不变,可以留传千载。因为,这里的人,一代一代,永远生活在美丽纯洁的自然山水中,他们的爱情与人生也同样自然、真诚、朴实。上辈子,他在溪中撑船,她在茶园采茶,他们纵情对歌,忘乎所以,这辈子,他在河滩抹桨板,她背着竹篓踩着台阶来赶集,他们照样纵情对歌,在这个世界里,光阴只是承载生命的一种形式,人们从小到大,从生到死,演绎着同样美丽、纯洁的人生,经历着同样朴实、直爽的情感。

。《边城》的语言像是一幅清丽淡远的画卷。画卷里巍峨着山,清澈着水,挥舞着和谐动人的画卷。〈〈边城〉〉里的小城故事犹如流淌的小河一样,船浆划过,波痕徐徐攒动,却又平静缓和。〈〈边城〉〉里的纯朴民风仿佛如失传的秘色瓷般纯净澄明

看了《边城》,你除了会为故事中的人物所感动,更会为故事发生的场地,人物所处的环境所感动。云贵高原的边界,美丽的湘西,层峦叠嶂如画屏,溪流潺潺如明镜。在这样秀丽而洁净的天堂里,什么样的故事不是美丽的,什么样的人物不是如画的呢?

然而,在现今的时代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显得是那样的陌生和功利。为了自身的利益,大家似乎都卷入你争我夺的潮流当中。在

建筑物空间越来越狭小的同时,人与人的心灵同样显得狭窄;在交通便利的今天,人与人来往的途径是那样的便捷,但人的沟通却是那样的艰难。一道墙,不单是隔绝了人与人之间的居住场所,也同时隔绝了人心灵的来往;一扇防盗门,似乎避免了外人的闯入,但同时也囚牢了自己与外界的联络。

《边城》里的纯朴民风,像是在这个物欲纵横的社会里难以找寻。边城,那是一片思想的净土,洗涤着人们浮躁的心灵

《边城》诗化的意境,美化的人情,恋之风景,思之风物,惜之风情,遗憾,欢喜,向往,憧憬,期待!一次心灵的旅程。

 

第二篇:简论沈从文小说的方言使用——从边城到短篇

简论沈从文小说的方言使用

——从《边城》到部分短篇作品

湖南科技大学 法学院 11思政二班 和永发 1113010208

摘 要:沈从文作为公认的“乡土文学”代表作家之一,他的小说创作中大量运用了湘西方言,增添了其作品的独特魅力,本文整理搜集了《边城》与部分短篇作品中的方言使用实例,并进行了简要分析,以期增加对沈从文作品魅力和小说创作中方言使用的感悟。 关键字:沈从文;小说;方言

所谓“乡土文学”,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对于“乡土文学”,鲁迅先生最早在他的《中国新文学大系.小说二集导言》中说:

蹇先艾*叙述过贵州,裴文中?关心着榆关,凡是用笔写出他的胸襟来的人们,无论他自称用主观或客观,其实往往是乡土文学。从北京这方面说,则是侨寓文学的作者。但这又非如勃兰兑斯?所说的“侨民文学”,侨寓的只是作者自己,却不是这作者所写的文章,因此也只见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他的眼界。

从鲁迅先生对“乡土文学”及其特征的描述来说,结合作品特色,沈从文毫无疑问属于乡土文学作家,他的作品也无不体现出了“乡土文学”的特色。

一、 方言使用——沈从文作品“乡土”的集中体现

沈从文曾不止一次地强调自己“乡下人”的身份,而且在自己的作品中塑造了大量的“乡下人”,做能体现这些作品人物“乡下人”身份的无疑是他们的方言。下面就跟随笔者一同领略沈从文作品——从《边城》到部分短篇作品的方言使用(表1):

沈从文作品——从《边城》到部分短篇作品的方言使用(表1):

简论沈从文小说的方言使用从边城到短篇

笔者注:

*蹇先艾(1906-1994),笔名罗辉、赵休宁、陈艾利、蔼生等,贵州遵义人,被称为我国五四运动以来于国内外享有盛誉的卓越的短篇小说家、散文家和诗人。

?裴文中(1904-1982),中国现代考古学家、古生物学家,直隶丰南(今属河北唐山)人。中国旧石器考古学和第四纪哺乳动物学的奠基人,中国古人类学创始人之一,北京人的发现者,同时也是一位优秀的科普、乡土文学作家。

? 勃兰兑斯(1842- 1927)丹麦犹太人,思想家、批评家,代表作是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这套书几乎已成为举世公认的权威教本。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语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语

简论沈从文小说的方言使用从边城到短篇

二、浅析——方言使用对小说创作意义

小说是一种叙事艺术,语言是小说叙述方式最基本的要素,它制约甚至决定着叙述方式、这体现着语言是一种思维的工具,是某一特定人群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反映这一特点。

1.对方言的挖据和创新,体现了作家崇高的使命感,即对故乡的敬畏与感激。从某种意义上说,无论哪一个文学创作者,他的作品的方言使用都是启蒙与家乡的启蒙,由此,小说的方言使用便会有作家家乡的烙印,体现了作者对家乡的情感。正如画家黄永玉给沈从文写的碑文“一个士兵不是战死沙场,便是回到故乡”所反映的。

2.方言运用体现了本体语言与地域文化在作品中的有机统一。普通话作为写作的本体语言,方言作品中的地域文化语言。普通话的大量过度使用,往往会掩盖和戕害作品中作家、作品人物的个性与独特经历,造成小说艺术性的损伤。所以,方言获得了大量作家的钟爱,塑造了一个有一个颇具特色、独一无二的艺术形象。

3.方言使用增加了小说内容的真实感,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共鸣。小说中的方言的使用,往往可以让我们在阅读小说的时候忽略或者忘记艺术与现实的区别,尤其是对小说所描写得相关的地域文化有认识或者感兴趣的人来说,这种感染力往往更加强烈。

二、 总结——沈从文小说方言运用对其作品的意义

“这世界上或有想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选山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彻它。精致,结实。匀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 ”这句出此《沈从文晚年自述》的话,使我们看到了“人性”这一主题在沈从文作品中的重要性。

“沈从文作品多描写少数民族和旧军队生活,也常写青年男女的恋爱故事。代表作《边城》通过一个悱恻动人的爱情故事描绘湘西风土人情,富有牧歌情调。不少作品在自然美和人性美中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着原始活力的乡村生活小景。”这句选自《大不利颠百科全书》里面叙述沈从文的话再次使我们看到了“人性”在沈从文作品中的含义。

具体到本文的主题,可以说最能体现沈从文作品“人性”的便是他的作品中的大量的方言使用。在沈从文的笔下,无论是就是的军人、旧知识分子、妓女、水保、普通的船员等等大量人物的方言使用。熟悉沈从文生平的人自然知道这与沈从文丰富的人生经历以及对生活一以贯之、灌注一生的情与敏锐的观察和思考分不开的。正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各色人物的方言的使用,各色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成就了沈从文小说独特的“人性”魅力,这对于我们今天的文学创作也是很有启发意义的。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语

简论沈从文小说的方言使用从边城到短篇

参考文献

沈从文.沈从文 乡土小说[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xx年.

沈从文.边城集[M].长沙:岳麓书社,19xx年.

贺 忠.从湘西方言看沈从文的乡土小说[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xx年3月第二期. 王亚蓉(编).沈从文往年口述[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xx年.

凌 宇.沈从文传.北京:东方出版社.20xx年.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照我思索,可认识人!——沈从文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