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五经到底讲了啥?︱一句话概览四书五经

四书五经到底讲了啥?︱一句话概览四书五经

首先,请允许我做一个大胆的假设:大家平时听到“四书五经”大多数都是这样的表情吧?懵懂中带着一丝茫然,茫然中透露着些许哀伤,哀伤中不乏一些无奈……

总之,此时的心情用四个字可以概括:不明觉厉!

就好像“四书五经”是上古时期的神兽一样:超级厉害,但是我并没有见过。

如果有人告诉你他正在读四书五经,咱们的脑海里常常会蹦头悬梁锥刺股的画面。碰到这样的人,不管怎样都要先点个赞!

记得当年在上大学的时候,认识了几位外国友人,我用一口非常标准的中式英语问他:ni jue de zhong guo zui li hai de shu shi shen me shu?(翻译过来就是:你觉得中国最厉害的书是什么书?)他们的回答都是:丝书乌竟!

那么,作为最能代表中华儒家文化的四书五经,连外国友人们都知道一些,如果作为中国人的我们都不了解,岂不是丢人丢出了中国,丢出了亚洲,丢向了世界了?

所以,接下来我就为大家科普一下这传说中的四书五经到底讲了一些啥?话不多说,正式开始!

首先,四书五经不是指一本书,而是最能代表儒家学说的九部经典著作的合称。其中“四书”是指代以下四部著作:《大学》、《论语》、《孟子》以及《中庸》。

而“五经”则是指代《诗经》、《尚书》、《礼记》、《周易》以及《春秋》这五本著作。(注:《礼记》一般分两部)

其实“四书”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露脸的机会还是挺多的,初中课文里就有《论语》、《孟子》和《礼记》的文章了,所以要记下来也不算太难。而“五经”露脸的机会就比较少了,而且数量上也多了一部,所以记起来比较困难。这里分享给大家一句口诀,记住这句口诀就能比较快的记住这五部书的名字了:诗书礼记易春秋。

除了《礼记》和《春秋》,其余都是一个字代表一部书,这句话读起来比较顺口,所以多读几遍就能记住了,反正我就是这么记住的。

关键问题来了,仅仅记住名字并没有什么用。丢人的概率还是偏高。

那么这几本书究竟讲了一些什么内容呢?接下来就逐一给大家做一个简要的介绍,了解这些奇书的梗概。

一、“四书”之《论语》

其实这部书不用我过多介绍了,关于这部书的作者啊,内容啊,大家都多多少少了解一些。我这里就跟大家讲讲书名中的这个“论”字是啥意思。

大家都知道这个“论”字,在这里不能念第四声,要念第二声“lún”,但这个字是啥意思可能知道的人就比较少了。这个“论”字,是整理、总结的意思。

所以和“语”结合起来,《论语》这个名字就是“把说过的话整理总结成一部书”的意思。至于是谁说的话呢?地球人都知道是孔子。

所以,假设用一句话来概括《论语》的内容,那就是:

大家都别吵了,都听孔老师的!

二、“四书”之《孟子》

这部书也不用做过多的介绍,跟《论语》的性质差不多,也可以归类到精神偶像这一类。只不过偶像由孔子换成了他的再传弟子孟子。书名也更加直白,也许是因为压抑不住对孟子的如黄河之水般的崇敬之情。

所以如果要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本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

孟老师说的也不错,咱们也听听他的!

三、“四书”之《大学》

看到“大学”这两个字,智力正常的朋友们都应该知道跟我们现在所说的“大学”的意思是不一样的。因为当时还没有大学中学小学这种等级划分概念。那么这个大学是指什么呢?这就要从这部书的来由说起了。

《大学》原本是《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孔子弟子曾参所著。那么后来为什么会把《大学》从《礼记》中抽出来呢?因为后人(尤其是韩愈和程颐二位)觉得

《大学》写的太好了,实在值得独立门户。那么大学为啥写的好呢?因为它写的是“大学”,是很大的学问!大到什么程度呢?人这一辈子做人做事的学问都包含在里面了!

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大学》的内容的话,那就是:

看了《大学》,我的生涯一片无悔。

四、“四书”之《中庸》

“中庸”这个词放到现在好像不是什么好词,我们现在说一个人做事太中庸基本上就跟说他很怂是一个意思了。而实际上中庸可以说是儒家学说最精髓的所在,只是后来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曲解了而已。

可以说《中庸》是很牛的,牛到什么程度呢?跟《大学》一样,牛到可以自立门户--《中庸》也是从《礼记》中抽出来的。

《中庸》跟《大学》所讲的内容在性质上是差不多的,都是在讲做人做事的道理。但《中庸》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核心观点:中庸之道。

《中庸》的主要内容也就是在谈中庸之道在各行各业各种人群当中的运用之道。那么中庸之道到底是在讲什么呢?这个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在我看来概括就是:做人做事得掌握好度。

借用《让子弹飞》中的葛优说的一句台词来概括《中庸》:

路要一步一走,步子大了容易扯着dan!

五、“五经”之《诗经》

《诗经》大家也比较熟悉了,我就不做过多介绍了。这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内容都是各地搜集来的诗歌。当中的诗歌当时都是可以演唱的歌词。形式是诗歌,内容却非常丰富。不同的人群(贵族、平民),不同的题材(爱情、战争、叙事、讽刺、史诗等等)都有。可以说能比较完整的反映当时的社会风貌了。

用一句话来概括《诗经》的内容就是:

请跟着我的歌声回到我的家乡。

六、“五经”之《尚书》

“尚书”这个词,我们最常听到是在历史电视剧当中。在电视当中这两个字就是权利的象征,代表着一个部门的最高领导。比如兵部尚书、吏部尚书等,那都是位高权重的大人物。显然,作为书名,这两字不是这个意思了。因为这部书明显不是在教我们怎么当官的。

《尚书》意为:“尚者,上也。上所为,下所书也。”简单来说,《尚书》就是“上古之书”的意思。那就很明显了,这部书的内容就是记录上古时代的那些人,那些事儿的书籍。

春秋战国时期称《书》,汉代的时候才叫《尚书》。汉代的人概念中的上古时期,那肯定是很久很久很久以前了,也就是虞夏商周时期。那些时期的人都是真正的大神,大神说话一般都是有很多名堂的,所以《尚书》的语言在四书五经中是最深奥难懂的。但因为是记录上古大神,所以在四书五经中的地位也是非常高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尚书》的内容,就是:

小屁孩儿们,来看看你们的老祖宗吧!

七、“五经”之《礼记》

《礼记》中的文章来源及作者在四书五经中是最复杂的,多是战国至秦汉年间儒家学者解释说明经书《仪礼》典籍,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又叫《小戴礼记》(因为通行的版本是西汉时的戴圣整理编纂的。)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从这部书的名字就可以看出来它的主要内容了,主要是在讲先秦时期汉族人的礼仪制度。这里的礼仪制度不仅仅是包括人与人交往的礼仪,还包括社会、政治、伦理、哲学、宗教等各个方面的制度。简单来说就是讲规矩的,当时的人做啥事儿有哪些规矩。

“礼”在儒家学说中的地位是非常之高的,孔子毕生的志愿就是要恢复西周时的“礼乐政治”,后世朝代的统治者也经常将“以礼治天下”挂在嘴边。这里的“礼”,其实核心就是规矩。不然社会没规矩,大家都去造反了,所以儒家学说满足了封建统治者的需求,统治者们都爱用。

用一句话概括《礼记》的内容就是:

都别乱动!按规矩来!

八、“五经”之《周易》

《周易》可以说是四书五经当中最神奇的一本书,街头算命先生往往都有一本儿,如果没有,那他就是个骗子。还有,不要把武侠小说中的《易筋经》当成《周易》了。

“周易”这两个字的意思是啥呢?“周”是指“周文王”的意思,因为据说这部书是周文王坐牢的时候写出来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司马迁《报任安书》)。这个“易”字理解起来稍微麻烦一些,是取“易”的本意,也就是甲骨文的中的意思。甲骨文当中的“易”字写法是日出地平线之意,象征着自然世界,阴阳变化。

所以《周易》的内容是在探究世界变化的规律,大家最常听到的就是“奇门遁甲、阴阳八卦”。大家都知道,大自然的规律那是玄之又玄的。以我们现在的认知水平,都不敢说了解大自然的规律了,更何况是在当时。只能靠一群高智商的人去推演,高智商的人推演出来的东西,低智商的人想要看懂那就不容易了。所以《周易》的内容也是玄之又玄,穷其一生去研究《周易》的大有人在。

用一句话概括《周易》就是:

对不起,您的智商余额已不足,请充值。

九、“五经”之《春秋》

《春秋》比较好理解,就是时间的意思。刘欢都唱了嘛“几度风雨,几度春秋。”也就是说《春秋》是一本史书,而且是孔子的祖国--鲁国的史书。但因为文字过于质简,也就是字太少,所以后人对这部书进行了一些补充解释和说明。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左丘明编写的《春秋左氏传》也叫《左传》,还有公羊高编写的《春秋公羊传》以及谷梁喜编写的《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估计有人会说,一个小国家的史书能有这么重要的地位吗?要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能留下的文字记录的内容本来就不多,像《春秋》这种系统完整的记录鲁国十二公的资料就更少了。而且,史书中含有大量的反映当时社会的珍贵资料,所以也是相当宝贵的。

用一句话来概括《春秋》的内容就是:

孔子的老家,就住在这个屯儿!

以上就是“四书五经”的简要介绍了,那么问题来了,如此经典神奇的书为什么现在的流传度却越来越小了呢?原因很简单,都是文言文写的,而且是早期的文言文!我们现在已经不用文言文了,字都看不懂那还咋看书?

所以,学好文言文是了解这些神秘又神奇的书籍的前提。

 

第二篇:四书五经介绍

十三种儒家文献取得“经”的地位,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汉代,以《易》、《诗》、《书》、《礼》、《春秋》为“五经”,官方颇为重视,立于学官。唐代有“九经”,也立于学官,并用以取士。所谓“九经”包括《易》、《诗》、《书》、《周礼》、《仪礼》、《礼记》和《春秋》三传。唐文宗开成年间于国子学刻石,所镌内容除“九经”外,又益以《论语》、《尔雅》、《孝经》。五代时蜀主孟昶刻“十一经”,排除《孝经》、《尔雅》,收入《孟子》,《孟子》首次跻入诸经之列。南宋硕儒朱熹以《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与《论语》、《孟子》并列,形成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四书》,并为官方所认可,《孟子》正式成为“经”。至此,儒家的十三部文献确立了它的经典地位。清乾隆时期,镌刻《十三经》经文于石,阮元又合刻《十三经注疏》,从此,“十三经”之称及其在儒学典籍中的尊崇地位更加深入人心。

书籍名称 书籍作者 书籍评价 周易 ★★★★ 阅读此书 古代占筮用书,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全书分《经》、《传》两部分。《经》以八卦两两相覆,得六十四卦。每卦包括卦画、标题、卦辞、爻辞四部分。卦辞较简单,一般作说明题义之用。爻辞是各卦内容的主要部分。

解《易》之作最早是《易传》,共7种10篇:《彖》上下篇、《象》上下篇、《系辞》上下篇、《文言》、《说卦》、《序卦》、《杂卦》,统称“十翼”。《彖》与《象》中的大传(解说卦辞部分),主要是宣扬儒家政治、伦理、修养等观点的。《象》中的小传(解说爻辞部分),强调爻位说,是为尊奉君位而作的。《系辞》与《文言》是前人解经遗说的辑录。《系辞》上下两篇,是《周易》的通论,以论述《周易》的义蕴与功用为主,是《易传》思想的主要代表作。它阐述宇宙事物间的矛盾与发展。《文言》是《易传》中专门用以解说《乾》《坤》两卦的。《说卦》收录了汉初经师的“卦象”、“卦德”说;《序卦》和《杂卦》是对卦义的两派解说。

尚书

《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史书,也是古代世界著名的历史典籍之一。《尚书》也就是上古史的意思。 包括虞、夏、商、周四代,上起原始社会末期的唐尧,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大部分是帝王的号令,小部分是君臣相告的文字。大体上说,平时的叫“诰”,战时的叫“誓”,君告臣的叫“命”,臣告君的叫“谟”。

我们今天通行的《十三经注疏》本《尚书》,即今文《尚书》与梅氏所献的古文《尚书》的合编本,共58篇,即《虞书》五篇、《夏书》四篇、《商书》十七篇、《周书》三十二篇。

《尚书》为我们研究我国原始社会末期和夏商周奴隶社会历史,留下了珍贵的资料。如《尧典》记载着尧、舜、禹的“禅让”故事,反映了原始公社制度权位继承情况。《禹贡》是我国最早的历史地理文献。《盘庚》记述商朝迁都情况。 ★★★★ 阅读此书

诗经 ★★★★ 阅读此书 《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

经》共分风(160篇)、雅(105篇)、颂(40篇)三大部分。它们都得名于音乐。“风”的意义就是声调。古人所谓《秦风》、《魏风》、《郑风》,就如现在我们说陕西调、山西调、河南调、“雅”是正的意思。周代人把正声叫做雅乐,犹如清代人把昆腔叫做雅部,带有一种尊崇的意味。大雅小雅可能是根据年代先后而分的。“颂”是用于宗庙祭的乐歌。

周礼 ★★★★ 阅读此书 《周礼》亦称《周官》或《周官经》,儒家的经典之一。

《周礼》是搜集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添附儒家政治理想,增减排比而成的汇编。《周礼》是中国最早和最完整的官制记录,也是世界古代一部最完整的官制记录。

全书6篇,即《天官冢宰》、《地官司徒》、《春官宗伯》、《夏官司马》、《秋官司 寇》、《冬官司空》,各篇分为上下卷,共12卷。这6篇中的《冬官司空》早佚,到汉 时补以《考工记》。

仪礼 ★★★★ 阅读此书 《仪礼》一书记载同代的诸般礼节及其仪式。

士冠礼:年到二十岁谓之成人,要加冠服,规定给他为“士”的种种礼节。士昏礼:即婚姻成家的礼仪;士相见礼:与人交接、相见,对待的方式。乡饮酒礼:乡“士大夫”在乡党之间,宴饮、集会的礼仪;乡射礼:春秋两季,人民集会,射于州序;燕礼:朝廷或诸侯,欢庆或纪念,集会、宴饮的一种礼节规定;大射:诸侯举行祭祀以前,举行的一种礼仪;聘礼:聘是朝聘或国与国之间的外交礼节;公食大夫礼:国君以一种礼节,招待来聘的大夫的礼仪;觐礼:诸侯国君见天子的礼节;丧服:自天子以下死丧的礼制、包括丧服、丧期等等。士丧礼:“士”丧其父母,从死到殡葬的礼法;既夕礼:士丧礼的下篇;士虞礼:父母死后,祭祀、尸祝的方法;特牲馈食礼:诸侯之士祭祖先的规矩礼制;少牢馈食礼:卿大夫祭祖先于家庙的礼节;有司:少牢馈食礼的下篇,讲祭祀后的一些措施。

礼记 ★★★★ 阅读此书 《礼记》是中国古代一部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也是一篇重要的仁义道德教科书,其第一篇就开宗明义,指出:“道德仁义,非礼不成。教训正俗,非礼不备。分争辩讼,非礼不决。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礼不定。宦学事师,非礼不亲。班朝治军,涖官行法,非礼威严不行。祷祠祭祀,供给鬼神,非礼不成不庄。”

《礼记》共20卷49篇,全书保存了大量的先秦时代的社会史料。

该书49篇中,仅关于婚丧祭礼的就有17篇之多,它对于研究先秦以至秦汉时代的婚丧嫁娶制度、家族制度、社会风俗等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

《内则》中记载的家庭规制和敬老制度,《大传》中尊祖敬宗和大宗小宗的区别,《大学》中有关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等等,对于研究古代中国的家庭结构、政治结构和社会结构,探索20xx年封建社会长期延续的原因,具有重大参考价值。

左传 ★★★★ 阅读此书 《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30卷。

《左传》的体例是编年纪事体,内容大部分是传注史事,叙述《春秋》经文重要史事的过程。起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终于鲁悼公四年(前464年),比《春秋》多出17年。

《左传》补充并丰富了《春秋》的内容,不但记鲁国一国的史实,而且还兼记各国历史;不但记政治大事,还广泛涉及社会各个领域的“小事”;一改《春秋》流水帐式的记史方法,代之以有系统、有组织的史书编纂方法;不但记春秋时史实,而且引征了许多古代史实。这就大大提高了《左传》的史料价值。因此,《左传》是研究春秋史的宝贵参考书籍。

公羊传 ★★★★ 阅读此书 《公羊传》又称《春秋公羊传》、《公羊春秋》,儒家经典之一。上起鲁隐公元年,止于鲁哀公十四年,与《春秋》起讫时间相同。相传其作者为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齐人公羊高。

起初只是口说流传,西汉景帝时,传至玄孙公羊寿,由公羊寿与胡母生(子都)一起将《春秋公羊传》“著于竹帛”。《公羊传》有东汉何休撰《春秋公羊解诂》、唐朝徐彦作《公羊传疏》、清朝陈立撰《公羊义疏》。

《公羊传》的主要精神是宣扬儒家思想中拨乱反正、大义灭亲,对乱臣贼子要无情镇压的一面,为强化中央专制集权和“大一统”服务。《公羊传》尤为今文经学派所推崇,是今文经学的重要典籍,历代今文经学家都常用它作为议论政治的工具。它也是研究战国、秦、汉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穀梁传 ★★★★ 阅读此书 《谷梁传》亦称《春秋谷梁传》、《谷梁春秋》,为儒家经典之一。起于鲁隐公元年,终于鲁哀公十四年。体裁与《公羊传》相似。其作者相传是子夏的弟子,战国时鲁人谷梁赤(赤或作喜、嘉、俶、寘)。起初也为口头传授,至西汉时才成书。晋人范宁撰《春秋谷梁传集解》,唐朝杨士勋作《春秋谷梁传疏》,清朝钟文烝所撰《谷梁补注》为清代学者注解《谷梁传》的较好注本。

《谷梁传》则着重宣扬儒家思想的另一方面:重礼义教化和宗法情谊,为缓和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稳定封建统治的长远利益服务,因而也受到统治阶级的极大重视。它是我们研究秦汉间及西汉初年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论语 ★★★★ 阅读此书 《论语》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语录结集,儒家重要经典之一。结集工作是由孔子门人及再传弟子完成的。《论语》名称的来由,班固《汉书·艺文志》说:“《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这一说法,大体可

信。原始记录杂出于众手,最后编定当在战国初期,以曾参门人为主。

现在通行的《论语》20篇,内容以伦理、教育为主。《论语》在汉代有《鲁论语》、《齐论语》与《古论语》等不同本子流传,后来统一于郑玄。现存旧注有魏何晏注、宋邢邴疏《论语注疏》、宋朱熹《论语集注》及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等,今注本有杨伯峻《论语译注》。

孟子 ★★★★ 阅读此书 这是记录孟轲言行的一部着作,也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

《史记.孟荀列传》:“孟轲所如不合,退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谓《孟子》七篇由孟轲自作,赵岐《孟子题辞》曰:“此书孟子之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又曰:“于是退而论集,所与高弟弟子公孙丑、万章之徒,难疑答问,又自撰其法度之言,着书七篇。”此亦主孟子自撰。清阎若璩《孟子生卒年月考》亦以孟子自作,且曰:“《论语》成于门人之手,故记圣人容貌甚悉。七篇成于己手,故但记言语或出处耳。”但考诸《孟子》,孟轲所见时君如梁惠王、梁襄王、齐宣王、邹穆公、滕文公、鲁平公等皆称谥号,恐非孟子自作时所为也;又记孟子弟子乐正子、公都子、屋卢子皆以“子”称,也断非孟子之所为,其编定者极可能是孟子的弟子。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

孝经 ★★★★ 阅读此书 《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着作。有人说是孔子自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自西汉至魏晋南北朝,注解者及百家。现在流行的版本是唐玄宗李隆基注,宋代邢邴疏。全书共分18章。 该书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它肯定“孝”是上天所定的规范,“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书中指出,孝是诸德之本,“人之行,莫大于孝”,国君可以用孝治理国家,臣民能够用孝立身理家,保持爵禄。《孝经》在中国伦理思想中,首次将孝亲与忠君联系起来,认为“忠”是“孝”的发展和扩大,并把“孝”的社会作用绝对化神秘化,认为“孝悌之至”就能够“通于神明,光于四海,无所不通”。

尔雅 ★★★★ 阅读此书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来编纂的词典。《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尔雅》全书收词语4300多个,分为2091个条目。这些条目按类别分为“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yuè)”、“释天”、“释地”、“释丘”、“释山”、“释水”、“释草”、“释木”、“释虫”、“释鱼”、“释鸟”、“释兽”、“释畜(chù)”等19篇。

这19篇的前3篇与后16篇有显著的区别,可以分成两大类。前3篇,即“释诂”、“释言”、“释训”解释的是一般语词,类似后世的语文词典。

《尔雅》后16篇是根据事物的类别来分篇解释各种事物的名称,类似后世的百科名词词典。其中“释亲”、“释宫”、“释器”、“释乐”等4篇解释的是亲属称谓和宫室器物的名称。

大学 ★★★★ 阅读此书 《大学》,原是《小戴礼记》里一篇,旧说为曾子所作,实为秦汉时的儒家作品,这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著作。

经北宋程颢、程颐竭力尊崇,南宋朱熹又作《大学章句》,最终和《中庸》、《论语》、《孟子》并称“四书”。宋、元以后,《大学》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大学》提出了“三纲领”和“八条目”,强调修己是治人的前提,修己的目的是为了治国平天下,说明治国平天下和个人道德修养的一致性。

中庸 ★★★★ 阅读此书 《中庸》原是《小戴礼记》中的一篇。旧说《中庸》是子思所作。其实是秦汉时儒家的作品,它也是中国古代讨论教育理论的重要论著。

北宋程颢、程颐极力尊崇《中庸》。南宋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学》、《论语》、《孟子》并列称为“四书”。宋、元以后,《中庸》成为学校官定的教科书和科举考试的必读书,对古代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中庸》是儒家阐述“中庸之道”,并提出人性修养的教育理论著作。 《中庸》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中庸之道”,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通过后天的学习,即《中庸》所说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共一页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