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缘政治摩擦正在加速世界能源格局转变

地缘政治摩擦正在加速世界能源格局转变

能源是当今世界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很多地缘政治摩擦都是因能源而起。像叙利亚内战,中日韩东海冲突、中越菲南海对峙、乌克兰危机、伊朗核子谈判,包括今年来发生的伊拉克内战,这些事件背后都有一条“能源锁链”串联其间。今年年初以来的乌克兰危机,俄罗斯占领克里米亚,以及美、欧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原因及影响也都与石油、天然气的供需与运输有关。至于美国,依靠页岩油气大量增产,目前原油加上从天然气转化的石油产量已达每天1100万桶,成为全球最大石油产国,天然气更是供过于求,使得其价格暴跌。美国不仅从20xx年起有能力扩大出口天然气,最近更同意只经过初步处理的“冷凝油”出口,每天最多可达100万桶,这将加大国际能源的供给。一旦乌克兰危机继续升级,西方对俄罗斯加强制裁,甚至大幅减少从俄国进口油气,短期内固然会引发国际油价动荡,但中长期却可能造成全球能源供需大洗牌。俄罗斯原油很可能大量转销中国及东亚国家,中、日、韩都可能购买;欧洲可能加强开采本身的页岩汽油,并改为从美国进口。而六强若与伊朗达成协议,全球每天便能增加200万桶以上的石油供给,亚洲国家便能向伊朗购买更多石油;非洲下撒哈拉区从东非的肯亚到西非的奈及利亚,南美的巴西、阿根廷,及解冻的北极圈,都发现丰富的油气蕴藏,未来都可能成为国际能源的新来源。在地缘政治摩擦加剧的当下,新的能源供给将不断涌现,这会加速世界能源格局的转变。

 

第二篇:世界地缘政治

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

作者:张文木

【内容提要】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险恶,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包围日益收紧。究其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于目前世界常规资源已不足以再支撑一个与西方同等消费水平的东方大国崛起。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基础性矛盾。

一、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与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一)资源的有限性与发展的无限性是世界经济的基础性矛盾

中国走到今天,最大的变化就是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成为世界经济从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中国的概念已经是个世界的概念,中国已不是过去封闭体系中的国家而是与世界联为一体的和正在发展中的国家,因此中国这时所面临的矛盾也就不是生存意义而是发展意义上的矛盾。我们封闭的时候,反倒是与美国的关系改善得最快的时候,我们和美国结成事实上的战略同盟关系;但随着中国开放和发展,新的矛盾特别是与西方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方面的矛盾也就来了。苏联解体后,中国面临的安全环境日益险恶,西方霸权国家对中国的包围日益收紧。究其因并不在于意识形态的差异,而在于目前世界常规资源已不足以再支撑一个与西方同等消费水平的东方大国崛起。这是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的基础性矛盾。 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资本全球化,资本催生技术,技术加速发展。欧洲是资本全球化的发源地。当时世界常规资源足以支撑欧洲的快速发展;随后美国出现,美国以前所未有的规模拉大了世界的常规资源消费总量,以至现在世界因资源匮乏而不足以再支撑东亚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我们对资源的有限性并没有清醒的认识,当时我们有个概念叫做"地大物博"。改革开放使我们解放了生产力,这就如我们为长个子就得多吃,多吃肠胃消化功能就得好。生产力解放对国家肌体而言就是增强了"肠胃消化功能",但同时也意味着资源消费量增大了。这就是全球化条件下国家发展的带有根本性的矛盾。现在,中国仅凭国内资源已支撑不起中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的发展目标,人们就得考虑走向世界,参与国际资源的分配,这样就与西方,尤其是美国这个资源消费最大国家发生了矛盾。

(二)用提前透支资源的方法发展经济,其结果将无疑是灾难性的

处于良性循环中的国家经济,应该是在GDP总量上升的同时,国内资源消耗总量在下降。如果经济大规模上升是以资源同比例大量消耗为代价,其结果就是零和。中国目前的资源利用有很多是浪费性开发,为了利润而浪费资源。我们现在是在依靠非常高的资源消耗来支撑我们的经济活动,这种透支行为,是对未来不负责任的表现。比如有的月饼、茶叶厂家为了推销产品,其包装有的已超过产品的价值。这是资源的奢侈型浪费。为什么,为了利润。今天这个商家叫你增加营养,明天那个商家又叫你减肥,减肥完了又叫你增加营养,这算起来都是GDP,但不是良性的经济增长,对生态也是一种破坏。听说内蒙古动物越境往外蒙跑,东部地区青蛙往大马路上跑,有的地方煤挖得地层都快塌了,这些用提前透支资源的方法发展经济,其结果将无疑是灾难性的。

国内资源的大量消耗使中国对国际资源的依赖日益严重。据统计,到20xx年,国内石油、天然气、富铁、富锰、铜等10种矿产已不能保证并需长期进口,铬、钴、铂、钾盐、金刚石等严重短缺。到20xx年,对经济发展45种矿产资源中可保证经济发展需求的只有5种。1 19xx年,中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是1.9%,到20xx年将达到62%,2这意味着中国多一半的资源要依靠海外。学者指出:"如果中国的石油消费也达到工业化国家的平均水平,到20xx年可能需要28亿吨原油,而中国自己所能生产的部分很可能还不到4亿吨。目前到今后世界石油的总产量将只有40亿吨,其中可以提供出口只有15亿吨左右,即使全部给中国也不够,实际上也不可能全部给中国。"3西方的高消费是建立在资源的高消耗之上的,是刚性和不能降低的,一降低其国内就会出现动荡。我们读马克思的著作,他说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结果到现在西方并没有出现工人阶级革命,这是因为西方从资本外围地区获得资源来补偿了本国工人的损失,使本国工人阶级贵族化。世界上哪有贵族造反的?中国现在也出现了"小资"阶层,但与西方不同,这部分是靠国内资源滋养的,其代价是让另一部分人更加贫穷。这是非常糟糕的,我们知道,贫穷是滋生恐怖主义的温床。

由于国内资源不足以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我们为此要参与国际资源分配,这必然要与霸权国家发生矛盾。地缘政治的本质是解决吃饭问题而非意识观念问题。我们的

一些学者以为只要我们胸怀再博大一点儿,站得更高远一点就与西方人没矛盾了,但是我们的基本底线在哪儿呢?台湾要不要?如果台湾都不要的话,那紧接着西藏你要不要?如果你再博大一点连西藏也不要的话,那就无话可说了。最后人家如果像对待东郭先生那样要你的命,你能再博大一点,站得再高一点吗?所以,不能太书生气。有人说"心灵互动",要有"更高的战略",可是我们的最高战略是实现共产主义,等共产主义实现了一切都好了,问题是现在没有,因此,现在我们也只能俗气些,为衣食住行的事而奔波。人不能图虚名,得先吃饭。现在世界的矛盾焦点是资源因各地区,尤其是亚洲地区的快速发展而出现匮乏。 世界仿佛是一个水库,资源是其中的水。水库里面原来只有一块海绵就是欧洲,后来北美起来了,而且美国这块海绵吸水量比较强,于是美欧两家就平分世界资源,尽管闹矛盾,但总体来说,世界资源还可能支撑北方七个发达国家。现在更大的问题就是东亚的崛起。按照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资源消耗速度远远高于它的再生速度。因为利润是市场的支柱。现在宾馆洗梳用具一天一换,这纯粹是为利润而造成的资源浪费。这不是一国的问题,也不是今天才有的现象。这对中国和世界的未来没有任何好处,是杀鸡取卵。但由于资本在起作用,利润就是一切,为了利润,资源透支性消耗便无法控制。由此可以说,市场并非实现资源合理配置的最好方式。资本主义必然要把世界带向毁灭。

国家需要国际资源与个人需要粮食吃饭是同类问题,这与觉悟高低没有多少关系。道德即善在历史中只是一个理想的动力,现实的历史多是由恶动力来推动的。财富在历史中总是随暴力前进的。有人说美国衰落,但其前提是美国获取外来资源的路径中断。在资源消费上,美国跟古罗马一样,简直是一个浪费型的国家。古罗马到最后消费奴隶,当时不断的战争使古罗马有源源不断的奴隶补充,大量的奴隶来源和奴隶劳动使罗马人无所事事,什么事情都是奴隶干,"垂死的奴隶制却留下了它那有毒的刺,即鄙视自由民的生产劳动"4,结果罗马人因不屑劳动反弄的没有智慧了。后来战争中断,没有奴隶补充,它就衰落了。美国人现在也是这样,长期的高消费使美国人也没有智慧了,大家看小布什,只要有一点儿战略思维就不至于干成这样。与老布什比,小布什真的不行。他似乎不读书或只读"快餐"书,因而也就没有大战略的考虑。这种威廉二世式的思维是长久不了的。美国的大战略到尼克松、老布什这些人后基本就中止了,因为那一代人是从二战过来的,又经过朝战和越战的挫折。老布什这一代领导人,还有点老谋深算,是老英国那一套,到了小布什这一代就胡来了,去挑战伊斯兰的"大风车"。上世纪50、60年代,美国人曾将"和平演变"中国的希望寄托在中国第三代第四代身上,现在和平衰变美国的可能将出现在小布什及其后代们身上。

美国现在的消费水平仅靠本国内部资源是支撑不起的。一个莱温斯基官司花多少钱?而中国农民的收入只够买法律教材而不够打官司,这样你怎么嫌他没有法律观念?所以说民主建设是要靠资源滋养的。如果一个农民能过上中产阶级的生活,遇到问题,他就可以很从容地打官司。现在大家说法律援助,但面对大量蜂涌进城的中国农民来说,这只不过是扬汤止沸。对政府公益性法律援助来说,需要援助的人群几乎是一个黑洞;而且这个黑洞还在继续扩大。中国有九亿农民,如有一半人涌入城市,其后果都是很可怕的,因为目前城市根本没有这个容纳能力。法国大革命就是这么爆发的。如果中国农民得不到援助,那遇到不平而又无力自助的农民就只能走极端。

民主是要靠资源支撑的,民主需要程序,程序都需要钱。目前中国的问题不是观念问题,而是资源问题。中国内部资源已接近枯竭。而美国却在从容地进行资源高消费。所以说中国一定要走出去,向世界要资源。中国走向世界,这不是霸权,这是我们的权利。我们今天只要求美国百年前向英国人要求的权利,即"自由贸易"。美国人当初向英国人要这个自由权利的时候,英国人不给,不给就打仗,结果美国人打出了一个强大的美利坚合众国。但是到今天,同样的要求,美国人就不答应中国,因为资源太紧缺了,不答应我们也得学习美国,准备应付美国动粗。这跟挤车一样,已上去的人就不愿意有人再挤上车。今天全球化这趟车里已挤满了七国集团的人,中国也想上车,可能得硬挤上去,既然是挤车而非排队上车,太文雅有时是不行的。

(三)世界性的财富转移,本质上不是靠贸易谈判而是靠暴力来实现的

19世纪40至50年代,整个欧洲出现动荡,马克思在《共 产 党宣言》中对欧洲革命的普遍爆发是非常乐观的。但是40、50年代英国在对中国和印度的战争胜利使大量东方财富被掠夺到西方,整个英国的工人阶级在英国发动的东方战争中与资本家"共同富裕",从被压迫的阶级一跃而成为"压迫民族"。这样他们的工人阶级就不闹事了。有钱了还闹什么革命

啊?"巴贝夫"和"布朗基"5式的密谋加恐怖的革命方式也就失去了社会基础。

有人说,现在中国只要经济发展,其他一切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但历史的经验并不支持这种看法。中国的经济在1700年占世界GNP的23.1%,接近整个欧洲的23.3%的水平,此后百年中,中国经济持续上升,不管是GNP总量或发展速度上中国在世界均名列前茅,182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32.4%,大概是同期整个欧洲的1.2倍,但结果是20年后即1840年中国被英国打败了。1890年中国GNP占世界的13.2%,是同期日本的5.3倍。6但五年后即1895年中国又让日本打败了。那时候中国的财富是非常丰裕的,丰裕得让西方目瞪口呆。但那时富裕的中国人讲究的是养生和"玩"消费:玩鸟,玩古玩,店内写"莫谈国事"。60年代中国还有太平天国革命。太平天国是清王朝内发生的政治地震。落后国家的政治地震,在许多时候是由国际资本的超量入境引起的。当时包括中国在内的受国际资本冲击的国家解决不了农民解体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法国大革命就是一个例子。1786年的时候,英法签署《伊甸条约》,这对法国农民是一个大冲击,农民种地不赚钱,只有进城打工,在城里,又没那么多的活儿干,于是大量流民就留在城里闹革命。中国的太平天国革命爆发也是这个原因,洪秀全也是从解决农民土地问题入手并以此号召农民的。太平天国与清朝政府的战争使中国元气大伤,与此相反,日本却在60年代迅速崛起。日本一开始没敢跟中国去较劲,对中国也只是"蔽林间窥之"而已。40、50年代,他们在两次中英战争中看到中国也不过"技止此耳",于是在1894年就"因跳踉大阚",7一举打败中国。战败后,中日签订《马关条约》,日本就由此掠得中国台湾。这里顺便插一句,未来中日再发生冲突,日本的第一目标还是要拿下台湾,这是日本地缘政治必需的东西。20世纪初年,中国爆发义和团运动,失败后八国联军进入北京,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和约》。从1840年到19xx年,相隔仅60年,中国人竟由世界首富国家的大清臣民沦落为"东亚病夫"。中华民国成立到19xx年,中国经济又一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8但从19xx年日本就开始侵犯中国,19xx年即中国国共开始合作的第二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在战争初期被迫痛失半壁江山。

真正世界性的财富转移或国家经济安全利益的维护,本质上不是靠贸易谈判,而是靠暴力来实现的。清朝时中国是很富的,西方军人进入故宫见大缸上的金子都要刮走,这说明他们才是穷疯了,没钱;中国人是很有文化的,咱们的宫女都能背唐诗,他们进来的那些人绝对背不了莎士比亚。但是中国人却代表不了自己的根本利益。原因在哪儿呢?就是国防不灵。国家财富并不是随贸易或GNP上去的。这与胖并不是战斗力的道理一样,穷人家的孩子瘦、精干,把富人家的小孩儿打得哇哇哭,怎么富人就打不过穷人呢?关键在于他们的财富不能迅速转化为力量。恐龙是庞然大物,竟然就那么灭绝了。为什么?当时的地理环境不允许它自由表现出自己的力量。所以一个国家不能光去追求表面亮丽和丰腴,而要追求随时可调动的实力。

所以看待财富问题,不要太幼稚,不要真以为贸易万能。现代人都以为商务是贸易加谈判,都在研究"谈判的技巧"。其实技巧是在暴力打下的格局中才起作用。霸权的暴力是不讲理的,因为世界本质上是无政府的。历史上中国是早期世界财富增长中心之一,东西方贸易使通往欧洲的阿拉伯半岛的人坐拥财富。11世纪开始西方人发动了持续两百年的十字军东征,军人先行,商人紧跟,结果是阿拉伯半岛的商路及其运转的财富便移到意大利人手里。意大利成了西方世界财富增长的中心。后来西班牙通过世界殖民掠夺而崛起,在掠夺中成为欧洲最富有的国家。1588年英国与西班牙海战,西班牙战败,此后世界的财富增长中心就移向英国。美国在抵抗英国殖民和封锁中崛起,又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和欧洲衰落中成为新的世界财富增长中心。

二、世界地缘政治要义与体系特征

(一)国家命运与国家地理版图息息相关

现在讲的地缘政治,很多都浮在面上,讲心灵互动,其实地缘政治是有目标和立场的,是为国家利益服务的。如果你在国外,难道你能用这个理论对付自己的祖国吗?当然不能。国际政治如果失去了政治对象,最后只能弄些数学符号式的东西出来唬人,这对计算机有用,在国际政治中没有多大用处。国际政治变化多是反常规和反逻辑的,而且变化速度极快,仅凭数学符号是做不出来的。刀架在脖子上,你不能说数学模型没出来人家就不一定要砍你;农民都知道这时立即要回手反抗,把敌人赶跑,而不是等数学模型出来再做结论。更不会等

到数学模型做出来又说"信息不完全",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这是十足的书呆子的作派。从方法论上说,地缘政治本质上是一门艺术的科学,艺术是人对世界的灵活把握,而不是那种僵化地按照所谓模型制造出来的函数。艺术时常是反逻辑的。9总之,地缘政治,顾名思义,是扎根于土地上的国际政治学,是国家为了维护国家利益的关于对外关系的学问。 国家命运与国家地理版图息息相关。好象是俾斯麦说过地理决定外交。当我们出了国,就容易理解它的含义。我曾同斯里兰卡、尼泊尔的学生在印度一起学习国际政治,我们看的是同样的书,感受却极不一样。斯里兰卡的学生学习国际政治,学得再好,作用也是有限的。大国战略,对他们来说只是知识而无太多的实用价值。就那一点版图,其外交只能在一个很小的平台上运转;这些小国根本没有操纵大国战略的能力和平台。尽管斯里兰卡、尼泊尔的学生回去后有的还当了总统顾问,但他们学习的只是技巧而非战略意义上的国际政治。小国永远都只能在大国的缝隙中生存,尽管有时它生活得不错,像瑞士就是这样。但大国不行,大国必须有原则,在原则问题上,大国是绕不过去的。因此,大国不能拿小国的眼光来说事。 国家地理版图对其公民的人生发展也有决定性的影响。比如拿破仑,拿破仑本来是科西嘉人,他那样的才干如果说还是在科西嘉的话,他永远都成不了拿破仑;只有到了法国,拿破仑才成了世界级的历史伟人。我从印度儿回来以后,尼泊尔、斯里兰卡同学一部分也回国了,尼泊尔只能在印度和中国的夹缝中生存;斯里兰卡只能在美国和印度的眼皮底下思考问题,他们的国家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有限。由此看,我生活在中国,是一种幸运,在中国有广大的做事平台,况且这还是个正在崛起和壮大的平台,它会拉动巨大的人生机遇,这是非常有意义的。中国的命运是龙的命运,中国有可使龙凤飞舞的大的地理空间。如果失去了这个地理空间,我们就什么都干不了了。所以李登辉和一些日本右翼分子要分裂和肢解中国。

(二)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

地缘政治,并不是只与土地相关的学说,但却是从土地中诞生的学说。这么说有两层意思,一是生活资源是地缘政治学说演绎的逻辑原点;二是地缘政治学说本质上是关于人类生活因而是扎根于土地而不是扎根天国的学说。围绕生活资源,人类对地理的控制手段经过如下演变阶段。

1.制陆权。人类生产最初是要解决人类最基本的问题即吃饭问题,因此农业就成了人类生产最初的基础产业。这样土地,特别是农业耕地,就成了当时关乎人类生存的第一资源。自然经济条件下,土地资源的占有量及使用这种资源的人力即农业人口总量是决定国家力量的主要因素。中世纪时国家土地总量决定人口总量,人口总量决定国家地租和赋税总量。应征参军是中世纪农民向国家交纳贡赋的形式之一,因此,地广意味着人多,人多意味着财源(贡赋)多和兵源多,兵多粮多则意味着王朝或国家强盛。这样便出现了以攻城掠地为目的制陆权学说。中国是中世纪世界性大国,也是当时世界文明的重心之一,其地缘政治学说中的陆权理论和实践也相应比较发达。"武经七书" 10为中国古代选拔将领考试内容之一,而制陆权则是其中的绝对主题。

2.制海权。但是工业革命出现以后,人类的生存和获取财富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变化。过去是以简单扩大再生产保障生存,现在则是以内含扩大再生产以保障生存,这时的生存已是发展意义上的生存。发展在工业革命出现后,成了决定国家兴衰的"硬道理"。这时是价值而非使用价值,是资本而非货币成了主导人类生产的目标;于是无限利润而非有限的贡赋,储量巨大的矿产资源而非已分割完毕的农业耕地等,就成了资本主义工业化时代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国家之间竞争的目标。11资本主义工业讲究利润,讲究动力和科技,讲究资源,在这种情况下,仅靠地租所获显然没有竞争力。结果是像英国小说作家哈代(Thomas Hardy,1840-1928)在《苔丝》(1891)中所描写的那样:农民总竞争不过工人,地主总竞争不过资本家,其原因是工业品技术含量高于农业品。这样便出现了人类经济活动重心从农业向工业转移。而暴力也成了这种转移的重要推动力。18、19世纪,英国的纺织品质量远不如印度的,英国在征服印度的同时,也把印度的纺织业用暴力人为地全部摧毁,几十年时间印度就由一个富饶的东方大国迅速衰落。121813年前,印度大体上是出口贸易国家,可到19世纪中叶,印度已经变成英国工业的主要国外销售市场。1850年,英国对印度输出总价值已达802.4万英镑,其中棉织品一项即有522万英镑,占英国对外出口总值的1/8,占棉纺织品对外输出的1/4。在棉纺织业已成为英国经济命脉的同时,印度也成为英国纺织业的命脉。13这又再次印证了前面所说的世界性的财富转移或国家经济安全利益的维护,本质上不是靠贸易谈判而是靠暴力实现的观点。有些学人只告诉南方国家要靠勤劳富国,但历史的

经验则是,富国更要靠政治,靠军事国防。19世纪印度和中国的财富向西方转移,都是从西方人对这两个国家的军事胜利开始的。

全球化是资本的本性。因此,资本全球化并不是近些年才出现的,而是随资本诞生而出现的。不同的只是19世纪西方是直接通过暴力即血与火征服殖民地来为资本获得利润开路,到20世纪,特别是70年代世界民族民主革命胜利,殖民地国家纷纷独立后,西方仍是通过暴力(比较典型的是21世纪初的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为资本在其全球化进程中的优势地位开辟道路。南方国家为北方国家提供廉价原料和市场。这时的世界矛盾仍是中心和外围的矛盾,这个矛盾是原先隐于商品内部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继而劳动和资本、工人和资本家的国内矛盾的国际性转移形式。

这样,一国经济的发展,已冲出国界并与世界市场和世界资源相互依存为一体。国家经济竞争力更多地表现为对世界市场和资源的拥有总量及其控制能力。而与世界联系的最方便的载体就是海洋,最简捷的途径就是海上通道。在资本全球化时代,谁拥有强大的海军并有效地控制海上通道,谁就在国际利益分割中居优势地位。因为与陆地相比,大海是各大陆地板块之间最方便的通道,控制海洋就能够及时地让世界资源流向本国。这正如医生重视血液检验一样,医生可通过血液了解身体病因所在,也能通过血液以最短的时间将药效送到身体发病部位。如果将地球比作人体,海洋也就相当于人体血液,海上通道相当于人体血管,国家可以通过海上通道将国家海上力量迅速送达危机发生地区并化解危机。制海权与制陆权的关系,相当于输液与吃药的关系,输液见效较快,吃药得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再进入血管以达效果。英国和美国都是随其民族资本崛起而崛起的国家,它们一上来就发展海军并由此控制了世界。所以在资本全球化时代,海权大国往往也就是财富大国,这与自然经济时代陆权大国就是财富大国的道理一样。1588年英国击败海上霸主西班牙,此后它也就成了世界财富的中心。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日益意识到制海权对中国发展的至关意义。今天中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已近一半,石油进口大部分都要通过海上运输。在这样的条件下,要我们不关心海洋,那是不可能的事儿。人的经济利益走向哪里,人的关心焦点就投向哪里。孩子从家乡到北京上学,父母就得关心北京发生的事,就得看北京的天气预报。国家也是这样,其关注点随利益移动。但利益并不是靠美丽的口头承诺而是靠枪杆子来保卫的。马克斯·韦伯说 "部署一打舰只在一定时刻比掌握一打可以废止的贸易协定更有价值" 。14伊拉克政府被美国颠覆后,原来伊拉克与一些国家签订的石油合同就作废了。15既然是自由贸易,怎么能这样呢?但历史的事实是,贸易首先随炮舰而非随合同同行。任何一个贸易大国同时也都是海上力量大国。海军更多的是威慑力量。航空母舰多用于威慑。有人说航空母舰没有用,那可不对。红海出了事,我们能一个导弹打到红海去吗?还得航母出面来解决问题。西方人历来都是这么处理问题的,这一点我们也要学,不能书生气。制海权问题即世界问题。今日之中国大局在于外面世界,我们已不是昔日种地的农民。我们有60%多的石油来自中东地区,庞大的贸易依托海外市场,因此我们必然对海洋、对中国之外的世界予以充分的关注。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制海权在二次世界大战前,还处在海水平面和浅水海域,二战后,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美苏争霸中,其制海深度已达300米至900米深海领域。16

3.制空权。战术的发展无非是攻防空间的发展。机械动力的出现使制陆权和制海权的拓展已覆盖地球主要平面;二战前后,飞机的出现使战争面临新的即低空攻防领域,这样,制空权成了决定战争成败的重要因素。战争样式从平面转向立体,制陆权、制海权和制空权成了支撑现代战争的三大支柱。在第二次大战中德国、意大利和日本由于率先获得制空权而赢得战场的初期主动。

这里也需要说明的是,随着微电子、计算机,特别是技术航天和人造卫星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至到20世纪下半叶信息成了一种可控并因此对人类生活有重大影响的资源。比如一颗静止通信卫星大约能够覆盖地球表面的40%,使覆盖区内的任何地面、海上、空中的地球站能同时相互通信。在赤道上空等间隔分布的三颗静止通信卫星可以实现除两极部分地区外的全球通信。这样制空权便进一步向太空领域延伸。争夺太空就成了控制信息资源,并通过控制信息资源获得国家在世界各种资源分配中的优势地位的关键。19xx年10月 4日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中国于19xx年 4月24日发射了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20xx年10月美国航天咨询公司蒂尔集团发表报告统计,19xx年至20xx年约有5070颗人造卫星被成功送入轨道。17人造卫星技术导致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出现。这在军

事领域再次引起新的革命。它使导弹精确打击和精确拦截成为可能。19xx年美国总统里根批准实施"星球大战计划",其目标是建立一个多层次、多手段的反弹道导弹的综合防御系统。19xx年,美国"爱国者"拦截导弹在海湾战争中初获战果,20xx年6月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并大幅度地调整美国太空政策。这里应当提前预警的是,随着外空技术竞争日趋饱和,争夺信息资源的战场将进一步转向深海。

(三)"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现代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

"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特征:从海上说,就是以印度洋为中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为两翼的构造;从陆地上说,则是以大中亚(整个中亚、南亚和中东地区)为中心,以欧洲大陆和亚洲大陆为两翼的构造。

从制陆权的角度看,大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麦金德(Sir Halford John Mackinder 1861~1947)认为这里也是世界地缘政治的轴心。从古代希腊的亚历山大(Alexander the Great ,前356-前323 ) 到蒙古帖木儿(Timur-I-lang,1336-1405),再到苏联的勃列日涅夫,历史上凡是造成世界性扩张的陆上帝国多发韧或结束于大中亚地区。谁占领了中亚,谁就控制了世界:古罗马灭亡、欧洲黑暗时期及蒙古人征服欧亚大陆都与中亚民族迁移有关。所以这个地方是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关键地带。除地理原因外,大中亚地区恰恰还是现代工业不可缺少的石油和天然气储藏量最丰富的地区。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在大中亚地区的高度一致性,使中亚成了近现代世界性大国必争之地。

从制海权的角度看,印度洋是世界地缘政治的海区中心。印度洋是世界级的海上交通要塞相对密集的海区,它西连曼德海峡东口,北衔霍尔木兹海峡,东接马六甲海峡西北出口,南面有莫桑比克海峡、南非好望角,都是国际大宗能源、矿产资源及粮食运输必经要道。位于印度洋北岸并被称为"亚洲命运的旋转门"的阿富汗一向是海陆大国争夺世界霸权"大规模汇合的地点之一" 。18

此外,南印度洋西岸的非洲地区储藏丰富的战略矿产资源进一步提高了印度洋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地位。世界已知铬矿的96%在南非、津巴布韦。南非占世界石棉的1/10,黄金1/2,锰矿1/3,铀矿1/5,金刚石1/3。交通运输方面,欧洲国家所需的战略原料70%,石油的80%都是通过好望角海路运往欧洲的。

最后,印度洋西北岸的波斯湾为世界最大石油产地和供应地,这里已探明石油储量占全世界总储量的一半以上,年产量占全世界总产量的1/3。所产石油,经霍尔木兹海峡运往世界各地,素有"石油宝库"之称。中东是最大的石油输出地区,所产石油75%用于出口;世界石油进口国主要是美国、西欧和日本, 20xx年它们进口石油占世界各国进口总量的62.1%。其中,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进口国。随着中国的发展,海湾地区对中国的战略利益日益重要,20xx年,中国从海湾地区进口的原油份额高于世界其他地区,占原油进口总量的56.2%。中东是世界石油出口量最大的地区,约占世界总出口量的45%。19尼克松在《真正的战争》一书中认为,"欧洲把基本能源从它自己的煤改为进口的石油,这一点大大改变了世界的地理政治结构。中东长期以来是亚洲、非洲和欧洲交界的十字路口。现在中东石油成了现代工业生命所必需的血液。波斯湾地区就是把这种血液输送出来的心脏。波斯湾附近的海路是输送维持生命的血液所要通过的咽喉"。鉴于此,尼克松得出结论认为,"谁在波斯湾和中东控制着什么的问题,比以住任何时候更加是谁在世界上控制着什么这一问题的关键"。20 正是大中亚和印度洋地区丰富的海陆要道使其成为世界地缘政治的中心,而波斯湾和非洲的丰富的资源又使大中亚和印度洋成为世界资源政治中心。地缘政治与资源政治的统一,是现代地缘政治学说的本质特征。

六、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中国国家安全利益

(一)中国的安全空间已近底线

大国政治是主导世界地缘政治体系变化的主导力量。从某种意义上说,地缘政治体系同时也是大国政治力量的空间分布。大国之所以为大国,不仅在于它的物质总量,而在于这些物质所能转换出的力量及其发挥的空间总量。我们的小学生都知道要在两人课桌中间划条界线,谁也不能多,谁也不能少。国家之间也是这样。从19世纪的维也纳会议到20世纪的巴黎和会及雅尔塔会议,都是胜利国家地缘空间的分割会议。在雅尔塔会议上丘吉尔与斯大林底下交换也就是双方各自在欧洲的势力范围。与会者都明白这个道理。这说来不好听,但却是一个古老的事实。但是应当说明的是,大国的地缘政治空间划分历来都是军事较量而非嘴

皮子争吵后的结果,这与动物世界比没有多少变化。

今天中国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的地位及中国所拥有的地缘政治空间,是毛泽东那一代人为我们打下来的,但现在东南面海区方面有些部分虚化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在南沙地区还打仗,现在则不打仗了,于是我们就有人说目前"中国周边安全环境是历史上最好的时期"。55但不打仗与打不了仗,可是两回事。安全环境好坏的标准应以国家利益,尤其是国家地缘政治利益的保障程度为标准。如果以没有战争为安全环境好坏的标准,那么,甲午海战后的清朝晚期,是否可被认为是中国安全环境的"最好的时期"呢?显然不可以。所以不能以是否发生战争为安全环境好坏的衡量标准。

"国家安全"的概念56应该是"安全边界"和"边界安全"两个概念的统一。"安全边界"是国家利益边界,利益走向哪里,国家的安全边界就应该在哪里。自从中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后,中国的国家利益就与世界利益发生了不可分割的联系,中国已从一个封闭和自守家门的国家转变为一个开放的和世界性的国家。这时的中国国家利益边界的扩展就是一个世界性的过程,从安全角度看,国家利益的边界就是国家的安全边界。安全边界的扩展是一个动态和无限的过程。"边界安全"就是国家主权安全,尤其是作为主权物质载体的领土安全。领土对任何国家而言都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它与"安全边界"不同,它的边界是有限的。对一个国家而言,安全边界与边界安全是相互影响的:安全边界离领土边界越远,领土边界安全度就越高;安全边界与边界安全如果重合,则是国家安全已到了不可退却的底线。中国目前的情况是,利益边界扩展很远,但没有保障;主权利益,比如台湾、南沙、钓鱼岛等不仅还没收回,而且与毛泽东时期比较,却离我们越来越远,统一的难度越来越大了,边界安全实际上是虚化、萎缩和后退了。

统一台湾,是21世纪中国最核心的国家利益所在。台湾问题主要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威慑范围的问题。如果我们保障边界安全的军事力量不能伸展到台湾以东海区即东经125度海区,统一台湾的目标就没有绝对保障。现在我们是否做到这一点呢?不仅没有做到,而且与50、60年代相比,我们的边界安全和安全边界的保障能力反而后缩了。这正是目前台湾陈水扁当局敢与中央政府叫板的原因所在。目前,不算台湾在内,我们的安全边界和边界安全日臻重合,如算台湾,我们的安全边界已退缩到边界安全线以内。我们的安全保障能力不出我们的大陆东海岸,也就是说它已到了决不能再退的底线,这已包含了极大的国家风险。20xx年4月的中美"撞机事件"就发生在我们大门口,不算台湾,如果再让,我们就要受到入侵了。美国人说,这是正常的飞机航行。但苏联人在古巴修导弹基地,还没怎么样,美国人就不答应,即使打核战争也在所不惜,最后赫鲁晓夫被迫退回。假设20xx年是中国的飞机在事先不通知的情况下,到夏威夷转一圈,想必结果又是一样:"误打"。

前面讲过,大国必然要有与之相应的安全边界和外延空间。美国的安全边界是非常大的,覆盖全世界,因为它的利益已遍布世界。我们的利益虽然也卷入世界,但是我们的安全边界基本上就没有出中国的主权边界,这是我们长期的本土防御的国防观念造成的。事实上,我们讲的全球化应该也包含自卫手段的全球化,利益走向哪里,我们的自卫手段就应该走向哪里。所以中国未来的军人,军校学生应该有面向世界的观念,中国的安全观念也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我们再也不能只独守家门,应该走向世界;我们国防不应仅注重边界安全,更要注重安全边界。

中国未来是大有希望的,但不能空等天时。近代史中,我们有好几次化险为夷。第一次是在19xx年《辛丑和约》签订后,中国已近被肢解的边缘。但天不亡我,19xx年萨拉热窝事件使欧洲燃起战火,这迫使在中国的洋人们都回去打仗了。此后没几年,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崛起,紧接着就是中国北伐,北伐使四分五裂的中国基本统一,国家统一又使中国的民族工业有了相对统一的民族市场,这大大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从19xx年国民政府成立到19xx年,是中国国民经济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而这时日本人就不高兴,它怕中国崛起。那个时候对日本是个历史时机,中国如彻底垮下去,日本就会在亚洲有了稳固的霸权地位。甲午海战后,日本占了台湾,19xx年日本吞并了朝鲜,19xx年日本人占领了中国东北,19xx年驻华日军以武力迫使南京国民政府签订《塘沽协定》,此后,日本全力推行"华北自治运动"。19xx年12月18日,在北平正式成立"冀察政务委员会"。紧接着19xx年7月7日就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为什么时间选在19xx年?这是因为19xx年12月中国抗日统一战线形成,国共两党终于团结起来一致抗日了。但是,如果日本人当时不触动东南亚英美势力范围,不越过北纬30度以南,不搞珍珠港偷袭,美国很可能在中国东北、华北问题

上对日继续绥靖。这对后来的中国就是致命性的灾难。40年代初,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南地区已是日本扶持的傀儡政权,中国已被分裂成几块。但天不亡我中华,这时日本军人上台,一鼓作气打过北纬30度以南,又偷袭了珍珠港,逼使美国参战。此后,中美结盟,亚太形势就发生了有利于中国的变化。19xx年日本战败,它的地缘政治版图被推回到明治时代的原点。

今天的中国正在崛起,与此相伴的是因中国崛起而产生的政治风险也在积累。近世我们已有两次化险为夷,凡事不过三,今后中国的富强得靠中国人自己。

(二)不能用账房先生的眼光看待中国的国家利益

中国国防工业发展最快的是20世纪60至70年代的计划经济时期,那时候实行国有制,产权交易成本低,资金全部投入建设,因而国家发展快。尼赫鲁也曾学中国,但是他学不下去,因为他搞的是上层革命,所有制动不了。毛泽东是从基层开始触动私有制,生产资料实行国有化,分给农民的土地通过人民公社很快也收归集体所有。很多人想不通,我到农村去一看明白了,工业化之初的基础建设需要大量的征地,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搞私有制,中国现代化成本就因生产资料交易的介入而高得惊人。当时,只要中央一声令下,农民敲锣打鼓的把地让出来。没有今天那种哭爹喊娘的现象。在公有制条件下中央才可能搞"三线"建设,铁路一下子就直通到大西南和大西北。使现在中国仍在享受毛泽东时代公有制的好处,比如,今天的西气东输工程及当前快速发展的高速公路交通建设,如在彻底的私有制中,其成本仍会让我们今天的中国经济不堪重负。尼赫鲁做不到这一点,印度的基础设施到现在还是英国时期留下的,难以改造。为什么?因为产权交易的成本大,每块地都得买,现在西方有些国家的基础设施老化而难以改造,也是这个道理。有了毛泽东留给我们的强大的国民经济体系后,中国再搞市场经济,调动了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经济高速发展。这是邓小平时期领导集体对中国的贡献。

今天我们应该感谢毛泽东。毛泽东的眼光放得长远,政治学在他那里决不是会计学,他反对学者学成账房先生。我们现在很多经济学人,算投入产出,过于讲求即时效益。由此否定抗美援朝,否定人民公社,就差否定中国搞出原子弹了,如果这样,接下来就会否定中国革命。如果没有社会主义所有制的改造,中国建国之初的国民经济基本建设就因交易成本太高而不可能有任何速度,没有速度何谈效益;如果没有原子弹,就不会有后来几十年的和平,而这几十年和平又给国家创造了良好的国家融资环境,而这些治国大手笔及其贡献,并不是哪个账房先生可以算出来的。

共 产 党刚执政的时候,如果按照现在某些"布哈林式"的眼光,就应该集中精力发展经济,追求GDP。而毛泽东反手打天下,也反手治天下。5719xx年10月建国,次年毛泽东就西东开弓,年初出兵西藏,年末进军朝鲜。由此为新中国打下了至今不可动摇的国基。

印度19xx年独立,美国、印度的一些人开始策动西藏脱离中国, 同年中国国共在打仗,根本就不能西顾。尼赫鲁也是西洋秀才,花架子,压根就不知道毛泽东的厉害,一点点抠我们的西藏,谁知19xx年初毛泽东直接出兵,一步到位,等尼赫鲁反应过来,西藏已在中国手里了。毛泽东此举意义重大,西藏使中国有了广阔的战略纵深,这也使我们在西部地区减少了很多边防驻军。如果19xx年尼赫鲁先下手将西藏控制在印度人支持的达赖手中,那我们西部的国防安全就真麻烦了,航天、核试基地就在人家的监控之下,杨利伟的太空之行就困难多了。其次,拿下西藏,雅鲁藏布江就在我们手里了,这使印度的布拉马普拉河的上游在我们手里,水是生命之源。 19xx年下半年,美国军事介入东北亚朝鲜半岛,逼着毛泽东表态。按今天一些人的想法,中国根本就不应当出兵抗美援朝,应先以发展经济为中心。但当时中国就那么一点重工业,东北是振兴中国的基地,相当于今天的上海。毛泽东当时就是主动打出去,虽然把美国给得罪了,却换来了苏联支持。这样就打出了一个相对有利的地缘政治格局,同时保护了东北的安全。这些在建国第二年就决定并完成的惊天伟业,并非"布哈林式"的账房先生,更不是那些天真的学者们,所能想得到和做得到的,也不是那些喜欢摆弄"数学模型"的学人们所设计出来的,这只能是我们的毛泽东及其战友们所能想得到、做得到的。

朝鲜战场上的胜利,使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大为上升。斯大林加大了对中国的援助。19xx年万隆会议上,周恩来在会上受到英雄般的欢迎,欢迎并不为周恩来个人,而是为我们新中国打赢了美国。我们当时穷得就跟现在的阿富汗一样,硬是将战争打赢了,这使中国在第三

世界中威信很高,欧洲人也佩服新中国的领导人。东南亚国家也曾受西方人和日本人的殖民压迫,也希望中国强大,你强了就有号召力。19xx年的万隆会议就是个证明,中国在会上受欢迎,美国人不高兴,但亚洲人高兴。今天中国外交要学习毛泽东那代领导人以斗争求和平的艺术,不能老是"表示遗憾"。你今天遗憾,是因为你要"韬光养晦",但这样时间长了,你也就没朋友了。

今天的中国已从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变为世界经济,从而世界政治的一部分。与此相应的是,中国与世界大国之间的经济矛盾也日益向政治矛盾乃至军事矛盾转化。新中国之初,50至60年代大家考大学愿意学理工科,70年代中国人又一窝蜂研究政治,改革开放后,大家又回归50、60年代学理工,陈景润是当时的楷模;之后,又学政治经济学,后将"政治"去掉,改成了"经济学" ,90年代经济学不学了,又一窝蜂改学"金融学" 。可什么时候整个国家只靠金融流通而发展的话,这个国家的经济就已经虚拟化和泡沫化了,经济泡沫就会为政治矛盾所挑破。现在国际政治又成了热门,说明政治矛盾正在上升,与60、70年代不同的,只是人们将阶级斗争的政治换为国际斗争的政治罢了。政治后面就是军事。现在中国东北军工和西北战略产业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前面讲过"世界性的财富转移,本质上不是靠贸易谈判而是靠暴力来实现的",暴力当然不是盲目的暴力,而是以国家利益的增长为目标的政治军事力量。

毛主席说,没有一支人民的军队,便没有人民的一切;而没有一个人民的国家,也没有人民的一切。有人说只要我有钱就行,管他国家不国家。那犹太人有的是钱,可希特勒硬是把他们塞到焚尸炉里面去了,有些人跑出来后终于明白了国家的含义。恐怖主义厉害不厉害?本·拉登厉害不厉害?他们能炸五角大楼,却打不过以色列,而整个阿拉伯世界对其也奈何不得。这么小的一个国家,凭什么立国?就凭其爱国精神!爱国心从哪儿来的,是从希特勒的焚尸炉里炼出来的。那些从焚尸炉边跑出来的犹太人,就像从太上老君八卦炉中跑出来的齐天大圣一样,有了认识国家意义的"火眼金睛",不仅对德国人的"历史问题"抓住不放,而且坚持对在逃纳粹战犯的追捕和国家审判。犹太人建国后,在美国的犹太人长期倾其家财支持以色列。他们终于明白,国家不是仅靠财富堆积出来的,也不是在账房里的算盘珠子中算出来的,而是靠枪杆子确立和保卫的。

(三)中国崛起,是大国天命所在

中国是有大国天命的。

历史上有好几次重大危机,中国都化险为夷。20世纪初,西方人闯入北京要肢解中国,不久第一次大战在欧洲爆发,洋人只有回国打仗,无力东顾,结果造成中国民族资产阶级迅速崛起,与工农联合成功北伐,中国接近统一;40年代初,中国已被肢解为若干块,但不久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美国参战又使中国绝处逢生。结果反使中国收回在《马关条约》中失去的主权;19xx年7月,李登辉喊出"两国论",不久台湾就发生大地震;20xx年小布什上台后说中国是对手,话声刚落,就来了"9·11" ;目前中国内政比较困维,但同时美国外交陷在中东,比我们更困难。美国一会说要打叙利亚,一会说要惩罚朝鲜。美国在伊拉克已经吃尽苦头了,现在塔利班又要杀回来。这已使布什焦头烂额。美国是一个大国,转弯很慢,这是它所谓"民主政治"的特点,他们国会争吵,等到转过头来得五六年,这对中国来说就是发展良机。

风水轮流转,似乎也是大国更替的历史线索。中世纪时,中国占尽世界风水,后来风水转到欧洲:先到意大利、法国,接着到西班牙,后转入英国。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后,世界文明中心就完全转向西方。20世纪世界大势从英国转向美国。现在看来,大国天命有继续西渐,再次降临中国的趋势。如果今天中国能有当年美国人顶住英国的压力一样的精神,也能顶住美国的压力。我想21世纪应该是小平同志所预言的"亚洲世纪"58。

"多少事,从来急",美国人一年内就打破了英国的霸权封锁,实现了一个工业大国必需的世界地缘政治利益。反视中国,我们统一台湾的口号喊了50多年,台湾却离我们越来越远。所以在国家统一问题上要有俾斯麦的决心和林肯统一国家行动中的反霸勇气。有人说,我们得先把国内的事情搞好。但问题是现在中国的问题已与世界问题连为一体,中国的利益已正在日益深刻地融入世界。大家查一下历史,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美国人的社会问题比今天中国多得多,厉害得多。到了20世纪初,美国打破"西方"海上封锁,大量海外利润回流到美国后,美国反倒走入福利国家行列,国内开始有了注重保护消费者、提高教育投资

等政策。为什么?有钱了。钱从哪来,从海外高额利润回流中来。我们再查一查新中国建国初的历史,19xx年10月建国,那时的国内百废待兴,按现在一些人的道理来说,更应该"把国内的事搞好" ,"先把经济搞上去" ,但毛泽东恰在19xx年初决定出兵西藏,年底决定出兵朝鲜,由此为新生的共和国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国基。

中国现在有些人忘记了陈云同志"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的遗训,不看资源供给允许的限度,一味埋头于经济发展。这样的话中国就真麻烦。中国提出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的奋斗目标,但背负着这个目标的却是传统和正在解体的小农业,是近十亿收入日下的中国农民群体和日益匮乏的资源环境。民族的而非附属于国际资本的现代化农业和丰富的资源供给是现代化国家工业的基础。美国的农业已工业化和市场化了,美国又有来自世界的资源供给,所以它巨大的生产发展就是可持续的。中国农业不仅没有经历工业化和市场化改造,而且目前正面临失去其民族性的同时又陷入拉美化困境的危险,这会极大制约中国工业可持续性发展。农业破产将造成大量农民蜂拥进城,其数量对容纳外来人口能力极为有限的中国城市而言,将是灾难性的。今天中国正在经历美国一百多年前同样的历史进程,如果中国要实现其崛起的目标,大概也只有学习早期美国:在反霸中统一国家主权,在反霸中强化统一的民族市场,并在反霸中不惜用枪杆子捍卫主权国家本应具有的平等分享世界资源的权利。

五、大西洋地缘政治格局与欧亚互动的世界意义

(一)大西洋两岸地缘政治互动与英国的衰落

接下来我们来看大西洋。由于大西洋与中国的现实地缘利益太遥远,这里我们且不多作大西洋的地理要道及欧洲大陆内部各大国的地缘政治分析,而只板块式地讨论大西洋两岸及欧亚大陆之间的地缘政治关系。

所谓大西洋两岸的地缘政治关系,在近现代史中,对欧洲大陆而言,是与英国和后来的美国的关系;对英国而言,则是与大西洋两岸国家的关系,而组构这些关系的原则,则是大陆的地缘均势原则。

英国对欧洲的传统政策是大陆均势。其要义是确保大陆国家力量平衡,在这种平衡中使之相互制衡,从而造成谁也不能单独挑战英国霸权地位的地缘政治格局。16世纪初,英国首席大臣 T.沃尔西支持西班牙同法国作战,但当西班牙取得支配欧洲的优势时,转而倾向法国。1896年英国首相索尔兹伯里在伦敦市长宴会致词时提出:英国应该不参加固定的同盟与集团,保持行动自由,便于操纵"欧洲均势"。均势外交在欧洲政治中有很广泛的影响。黎塞留(1585-1642)、拿破仑(1769-1821)、梅特涅(1773-1859)和俾斯麦(1815-1898)均是推行均势外交的大师。梅特涅是以强大的中欧为支柱,联合英国,团结普鲁士,对沙俄若即若离,其目标是建立奥地利在中欧的霸权。为孤立法国,防止两线作战,俾斯麦的均势结构是巩固德、俄、奥三皇同盟。但由于英国所处相对超脱的地理位置,均势外交理论和实践相对圆熟。美国崛起后,美国政治家全面继承并在全球范围内推行源于英国的大陆均势政策:在欧洲使西欧与俄国相互制衡,在西欧则是德法制衡等;在亚洲是中、俄、印、日等国相互制衡。

在地缘均势战略的运用方面,值得提及的是拿破仑。如果说,黎塞留、梅特涅、俾斯麦等利用均势手段创造的只是有利于本国的地缘政治格局的话,那么,拿破仑则利用其均势手段创造了一个多极化的地缘政治格局和多极化时代。

拿破仑时期,法国的主要对手是英国,而获得独立后的美国,则始终是平衡英法关系的砝码。拿破仑不仅从军事和经济上考虑打败和封锁英国,而且他还通过人为制造新的地缘政治格局来最终削蚀英国。

1789年法国爆发革命,1793年,英国组成第一次反法联盟。1799年,拿破仑通过"雾月政变"成为法国最高执政。1802年3月英国被迫与法国签订《亚眠和约》表示与法国和解。为了确保法国在欧洲大陆的政治优势和军事优势,拿破仑并未因暂时休战而放弃打击英国的计划。英法关系再度恶化。1803年5月英法断交,转入军事对抗。1804年英俄奥就缔结反法联盟达成原则协议。

就在英法关系大起大落之际,拿破仑对美政策也迅速变化。当时法国在北美洲密西西比河与落基山之间拥有面积82.8万平方英里的路易斯安那。美国13州全部在阿巴拉契亚山脉以东地区,总面积为32万多平方英里。1801年3月,托马斯·杰斐逊就任美国总统(1801-1809),上任伊始就与法国谈判,渴望购得路易斯安那。此时,法英关系转向缓和,拿破仑不仅不想让出路易斯安那,而且还要从西班牙手中夺得佛罗里达。然而,就在不到一

年的时间里,法英关系急剧恶化,开战在即。如何最终在世界范围摧毁英国的霸权地位,成了拿破仑的首要考虑。1803年1月11日,杰斐逊派门罗作为特使前往法国商谈。拿破仑态度急转,同意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1804年,法美签订《路易斯安那条约》,美国以每英亩3美分的价格买下整个路易斯安那。美国领土一夜间扩大近两倍。47

主动出让路易斯安那等于在英国的西面再造一个大国,而英国的世界霸权只有在东西两个大国的夹击下才能垮台。法国要最终打败其长期对手英国,除了经济军事手段外,还要在地缘政治上在英国的西面扶植一个像法国这样并与法国有同样版图的对手。如果美国起来了,美国和法国在大西洋两岸同时牵制英国,英国即使不垮,法国也会因美国的牵制而减轻来自英国的压力。反之,如果美国垮下去,或分裂的话,英国就是法国永远的痛,英法矛盾就是世纪性的无解矛盾。为此,拿破仑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他用英国力量制衡原理,也为英国制造了美国这样一个永远的对手。目前尚未见到直接资料证明这是拿破仑当时的考虑,但这确是拿破仑迅速决定将路易斯安那卖给美国后所造成的事实。美国独立战争后,英国一直不希望美国继续扩大版图。而在1803年3月法英矛盾在归还英占马尔他岛问题上激化后的一个月,拿破仑就把路易斯安纳州卖给美国。这显然是针对英国的行动,但这给美国制造了一个很大的机会,路易斯安那加上美国原来的13个州,美国竟兵不血刃地将领土扩大了近两倍。不仅如此,拿破仑进一步挑拔美英关系,导致第二次英美战争于1812年6月爆发。此前一个月美国宣布将佛罗里达并入密西西比地区。

拿破仑让与路易斯安那及由此造成的美国领土在不到十年的时间神奇般地成倍扩大的后果,引起英国的巨大恐惧。1814年,美英战争形势对英国有利,拿破仑在欧洲也是败局已定。8月英国占领华盛顿烧毁白宫国会大厦。8日,英国向美国议和代表提出"沿美国边界成立一个中立的印第安缓冲国"48的要求--这与今天美国支持达赖分裂中国西藏的作法何其相似。只是由于欧洲维也纳会议谈判不顺和法国国内的混乱,才使英国放弃这一要求并与美国于12月24日签订《根特和约》。但英并未最终放弃分裂美国的意图。1860年11月林肯当选美国总统,南方南卡罗来纳州于12月宣布退出联邦,接着又有六个州步其后尘。1861年2月成立南部各州同盟,公开打出分裂旗帜。由此爆发美国南北战争。5月13日,英国宣布对美国内战奉行中立政策,承认南方同盟为交战国,这是承认南方同盟为独立国家的重要步骤。同时英国秘密向南方提供金钱、武器和其他物资援助,英国还将海军开入美国海域,向联邦政府施加压力--这些都与今天美国在中国台海之间扮演的角色如出一辙。只是由于后来的战场优势迅速倒向北方,"英国承认南方和干涉美国内战的计划彻底告吹。"49从此一个强大国家--美利坚合众国,在大西洋西岸迅速崛起。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促成一个强大的美国可以此牵制英国,这在当时欧洲大国中有着较多的共识。

与拿破仑一样,沙皇俄国也曾对美洲有着强列的扩张野心。早在1799年就成立"俄美公司"殖民机构。计划将俄国控制范围从俄属阿拉斯加扩张到加利福尼亚。1821年9月,沙皇亚历山大一世颁布《白令海航行敕令》,宣布俄属阿拉斯加的南部边界在北纬51度,规定在北纬51度以北的沿岸100海里以内的地区禁止一切外国船只航行。俄美关系曾为此一度紧张。1853年到1856年,俄国在克里米亚战争受到英法联军的打击,俄英关系严重恶化。这促使俄国"希望强大、统一的美国成为抗衡英国的力量"。50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俄国采取与英国完全对立的支持北方统一国家的立场,并于1863年9月派两支舰队分别驶入美国东西海岸的重要港口纽约和旧金山,成功阻止南方同盟舰队对旧金山海上攻击的计划。1853年克里米亚战争爆发之初,俄国的东西伯利亚总督正式向沙皇尼古拉一世提议将阿拉斯加卖给美国。南北战争一结束,俄美就此商谈加速,最终于1867年3月30日双方正式签订了购买阿拉斯加的条约。由此美国成为一个拥有位于北纬35-70度之间庞大版图的大国。具有讽刺意味的是,20世纪后半叶,当美国成为唯一可以主导世界事务的超级大国时,当年阴险狡诈的英国人却成了美国铁杆朋友,而在美国南北战争中坚定支持美国联邦政府并"受到了几乎是歇斯底里般热情欢迎和招待"51的俄国人,这时却成了美国人的死敌。当然这是后话,这里要表明的是,自拿破仑将路易斯安那出售给美国后,美国就注定成了英国世界霸权的克星,以至最终取代了英国世界霸主的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拿破仑不仅是地缘政治大师,同时也是多极化运动最初的缔造者。

(二)欧亚板块地缘政治互动及其世界意义

今天美国人也在学习当年英国对付他们的方式来对付中国,也用老英国的大陆均势手段

来对付亚洲大陆。美国既不希望中国真正崛起,当然也不希望中国彻底垮下。因为这样就会打破亚洲大陆均势格局。

但是我们更应注意到,今天的欧洲也从美国的单边外交中感受到了当年英国对欧洲的压力。"9·11"以来美国在一系列问题上对欧洲施加压力并受到欧洲人的抵制。在《京都议定书》、TMD,特别在美国退出《反导条约》等问题上,布什根本不体谅欧洲人的感受,欧洲人明显感到压迫。52在这次伊拉克战争及其战后重建问题上,欧美矛盾表现明显。这将迫使欧洲人再次重复他们当年反抗英国压迫的方法:在美国西部地区再造一个牵制美国的力量。这个力量目前看就是中国。看来现在欧洲人也是自觉或不自觉地选择了这条道路。除了欧盟一体化进程加快之外,欧盟日益重视发展与中国的关系。19xx年、19xx年和20xx年,欧盟分别发表《中欧关系长期政策》、《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和《欧盟对中国的战略:19xx年声明的执行情况与今后使欧盟政策更为有效的措施》等一系列对华战略文件报告,这些都是欧盟对华政策自19xx年以来转变的重要标志。20xx年9月10日,欧盟委员会通过欧洲未来三年对华关系题为《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的共同利益和挑战》的战略文件,该文件,阐述了未来三年内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与短期战略发展框架。文件中包括了加强对华关系的六个主要方面:欧盟与中国共同承担的责任;支持中国社会的全面改革;促进中国经济的对外开放;加强实施欧盟与中国之间的互利合作计划;提升欧盟在中国的形象和改善双边对话机制,在提高对话水平的同时注重对话质量。53作为回应,10月13日,中国政府发表《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表明中国"致力于构筑中欧长期稳定的全面伙伴关系"的愿望。10月14日,欧盟委员会主席普罗迪表示,中国政府发表的《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是对进一步加强欧中对话与合作的"重要贡献",欧盟将深入细致地研究中方在这一文件中提出的建议。54 "9·11"后,在对待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方面,欧洲与中国的共同利益增多。这一方面是双方的国家利益所致,另一方面双方也有地缘政治的考虑。与当年欧洲希望美国强大一样,现在欧洲也希望中国强大,因为一个强大的中国有利于从西边牵制美国以减轻美国对欧洲的压力。这是欧洲古典地缘均势思想在现代国际关系中的宏观运用。

由上可见,欧亚联合与当年欧美联合一样,本质上都是产生于多极化历史进程中的国际民主诉求的天然反映,其历史意义无疑是极其伟大和深远的。

三、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区域的大国政治

(一)中亚是世界地缘政治的中枢,也是世界霸权的坟墓

上面已经分析了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基本概貌,现在我们将注意力集中在世界地缘政治体系的中心区域。21

自从苏伊士运河开通,印度洋与地中海连接后,印度洋北岸地区就成了大国地缘政治利益交汇最密集的区域。这一地区对世界霸权来说,既是战场,也是坟场。

法国大革命时期,英法矛盾尖锐,为了打败英国,拿破仑不是直接进攻英国而是出兵埃及,并最终占领印度并控制印度洋,目的是直接从英国的大后方击败英国,拿破仑深知对英国这样的国家而言,从资本外围地区打击它比直接进攻其本土更能达到釜底抽薪的效果。22但拿破仑在其海军被英国纳尔逊的舰队打败后不得不放弃这个计划。拿破仑帝国之后,紧接着就是俄国跟英国的长达一百年的"冷战"。当时俄国跟英国的关系与二战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很相似,他们从欧洲争霸开始,到阿富汗争霸结束。德国崛起后,英俄两国于19xx年签了协议,英俄长达百年的"冷战"才算和平结束。二战后,美苏争霸路线则从大西洋和太平洋两翼开始,最后也在中亚阿富汗结束。

历史表明,大国力量增殖于地区性守成,消释于世界性扩张。而中亚在世界地缘体系中的轴心地位反使其往往成为大国争霸的终结点。而当大国力量触及中亚的时候,其国力透支性扩张也基本达到尽头。从古代罗马到当代美国,没有一个国家的国力可以长期独霸世界,更没有一个大国的军事力量可以长期驻扎在中亚地区。因此,地区性守成--这是俾斯麦在德国统一后始终坚持的外交原则,也应是中国未来外交遵循的基本策略。中国决不能走德国威廉二世在世界全方位扩张的道路。长期守成式地经营亚洲,才能使中国较久地长期立于不败之地。毛泽东"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思想,邓小平的"中等发达国家"的目标,其中都贯穿着长期坚持地区性守成,不做超级大国的国策理念。现在,美国小布什重蹈德国威廉二世的老路,冲进中亚,自封为世界霸主,历史看,这似乎还没有成功的先例。23

(二)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的地缘政治与印度未来安全

在印度洋及其北岸地区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大国是俄国、美国(二战前是英国)和印度,他们之间是一种直接博弈的关系。欧洲和中国在这一地区的利害关系则属于间接博弈关系。

1.中亚地区大国地缘政治博弈

打通从中亚进入印度洋的战略通道,是自彼得大帝以来所有重要政治家的理想。1725年彼得一世临终前在遗嘱中向后继者明确了他关于世界地缘政治的思想及争霸世界的战略目标:"尽可能迫近君士坦丁和印度,谁统治那里,谁就将是世界真正的主宰。因此,不仅在土耳其,而且在波斯都要挑起连续的战争。在黑海边上建立船坞,在黑海边和波罗的海沿岸攫取小块土地,这对实现我们的计划是加倍必要的。在波斯衰败之际,突进到波斯湾,如有可能应重振古代与黎凡特(今中东和巴尔干南部)的贸易,推进到印度,它是世界的仓库。达到这一点,我们就不再需要英格兰的黄金了。"24

马汉曾从美国人的视角对俄国在印度洋的意图也有过分析,他说:"不少人猜测俄国对印度也有野心。这如果是真的,那它就是从中间地带而不是两翼发起推进了。研究一下地图就可知道俄国在波斯的进展不仅会使它靠近海湾,也可能使它跨越阿富汗的山脉,如果暂不考虑阿富汗的艰辛环境和居民强悍性格所造成的困难。这样,俄国就能在阿富汗及其与北部地区的交通方面获取良好区位,从而便于进行针对印度的行动。"25

20世纪70年代末,勃列日涅夫在中亚发动了自斯大林以来最大胆和最直接的行动:直接出兵占领阿富汗,对此尼克松写道:"莫斯科已经打到离霍尔木兹海峡--西方石油咽喉上的战略性控制点--不到三百英里的地方。从阿富汗西南部的基地,米格战斗机能够飞到海峡,而在这以前,它们是飞不到这个地方的。"尼克松分析说:"整个西方联盟战略地位取决于可靠地获得波斯湾的原油。而这则需要我们成功地制止苏联为在这个地区获得占统治地位的影响所作的努力。"最后,尼克松呼吁美国政府"不仅必须作好准备,而且还必须使人们看到我们作好了准备。我们必须表示这种意志。我们还必须拥有可以使用的力量。我们在保卫我们在波斯湾的利益时可能冒有风险。可是,如果我们不去保卫这些利益,我们就会冒大得多的风险"。26

20世纪大国在阿富汗的争霸并未随苏联解体而结束,在19xx年波兰、匈牙利和捷克加入北约的同时,美国借科索沃战争成功地将其影响力首次嵌入俄国的传统势力范围--巴尔干半岛。20xx年,美国借"9·11事件"在阿富汗战争后将军事力量有史以来首次插入阿富汗。这样从西南两向堵死了俄国南下地中海和印度洋的陆上通道。在往后的若干年内,美国将通过整合中亚各种战略力量,逐渐消化在中亚已取得的地缘政治利益,以确保美国在印度洋北岸地区的制陆权和对印度洋的制海权。为此,布热津斯基19xx年就开始为美国未来的地缘政治谋篇布局。关于中亚地区,他说:"美国的首要利益是帮助确保没有任何一个大国单独控制这一地缘政治空间,保证全世界都能不受阻拦地在财政上和经济上进入该地区。"针对遏制俄国南下的战略目标,布热津斯基将阿塞拜疆、乌兹别克斯坦和乌克兰列为该地区美国必须"给予最有力支持的国家",并认为"这三个国家都是地缘政治的支轴"。27其中,处于中亚中心位置的乌兹别克斯坦则最具战略意义。20xx年11月,布热津斯基在接受俄罗斯《独立报》访谈中,当问及在20xx年底是否有必要对上世纪90年代写的《大棋局》中的观点进行修改的问题时,他说:"我认为没有必要做大的原则性修改。显然,出现了新情况,事态发展有了新特点,这些不能不引起注意。"他再次强调"从战略的角度看,乌兹别克斯坦是中亚的一个关键国家","乌兹别克斯坦是这一地区最重要的国家,因此美国如此重视与它的关系"。28 20xx年11月格鲁吉亚发生亲美政权更迭,中亚西大门向西方彻底敞开。

随着中国近年来的快速发展及对中东地区能源的需求的急速增加,中国对其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倍加关注。随着中国西气东输工程接近完工,中国东中部地区经济发展就与中亚富油地区的稳定息息相关。19xx年4月26日,中国、俄罗斯联邦、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国元首在上海举行首次会晤,建立"上海五国"会晤机制。20xx年6月14至15日,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六国元首在上海签署了六国联合声明。无疑今后中国将会在与中亚各国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中扩大在中亚地区的地缘政治利益,保证中国西气东输管道西端能源的稳定供应。

2.位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中心位置的印度安全

如果说,历史上中亚地区大国关系本质上是英国人及其后继者美国人与俄国人的博弈关系的话,那么,在印度洋地区的大国关系,则更多地表现为英国人及其后继者美国人与印度人的博弈关系。关于这一点,印度人的认识具有悲剧色彩。

首任印度驻华大使,同时又是印度现代海权理论的奠基人潘尼迦(K.M. Panikkar)在其著作《印度和印度洋--略论海权对印度历史的影响》一书坦率地说:

"正是由于英国在印度大陆上的地位,才使英国得以享有印度洋的绝对制海权,才使它得以把势力伸张到太平洋上去的"。"认真研究一下印度历史上的各种力量,就可以毫不怀疑地认识到:谁控制印度洋,谁就掌握了印度"。"从近三百年的历史来看,任何强国,只要掌握住绝对制海权,又有力量打得起陆战,就可以控制印度帝国"。29

印度前外交部长贾斯万特·辛格(Jaswant Singh)在《印度的防务》一书中持与潘尼迦相同的认识,他说:

"印度历史的转折点并不是最终发生在陆地上的冲突","我们只需思考一下17和18世纪的一个重要失误,就可正确地评价印度洋和通向印度的海路的重要性。这个失误导致外国势力到达印度洋沿岸,最初是为了贸易,发展到后来就是为了征服"。"在这里,陆地上的胜利是紧随着海上的征服而来的", "因此有必要承认,出现一个意义重大的战略转移,即陆路被海路所取代"。30

自印度独立后,印度洋的制海权从英国人手中转到美国人的手中,印度人始终对其海上安全而保持警觉。潘尼迦对此看得清楚,他说:

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成了至高无上的海军国。不错,它还没有能搞成世界海权国必备的一系列基地、油站、船坞等等,但是从它在对日战争中所表现的海军联合作战规模之大,以及从它在海军建设中强调航空母舰的重要,都说明了美国海军可以远离基地作战,实际上是爱在哪里动手,就可以在哪里动手。它在太平洋上有珍珠港和马尼拉,又占领了从前日本手里的雅浦岛和关岛,真是不可一世。而对印度洋,美国战后确也搞了不少名堂。美国在阿拉伯、中东、巴林群岛的油权,表明了它同印度洋区域的联系正在大大增长。就是对伊朗的统一,阿富汗的建设,美国也是兴趣很浓。实际上,由于美国奉行到处"遏制"共产主义的政策,所以各国沿海,凡是共产主义可能插足的地方,此刻都成了对美国安全有关的地区。战后的世界形势给印度洋带来的对立局面如此,它很可能又一次把印度变成一个主要的战略性战场。31

更令人敬佩的是潘尼迦发表上述见解的时间是中国和印度双边关系最吃紧的19xx年。而持这种观点的潘尼迦又能被任命为首任驻华大使,这不能不说与尼赫鲁本人对二战后印度安全大战略的考虑有关。

印度独立后首任总理尼赫鲁在对印度共和国历史有深远影响的《印度的发现》一书中说: "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消声匿迹,中间地位不能引动我,我也不相信中间地位是可能的。" 32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有些中国学者写文章将尼赫鲁这句名言当作印度首届领导人在南亚地区"推行强权政治"和"印度中心论"的霸权主义心态的表白,33其实,这是对尼赫鲁思想的误读。对于长期受英国文化教育,并对英国地缘政治学说有深刻理解的尼赫鲁而言,他在这句话中所表达的与其说是地区"强权主义"的野心,不如说是表达了他对存在于世界地缘政治体系心脏海区即印度洋并拥有巨大版图的印度能否长期完整存在的前途的不安和忧虑。潘尼迦的话大概可较准确地解读出这种忧虑,他说:

"印度如果自己没有一个深谋远虑、行之有效的海洋政策,它在世界上的地位总不免是寄人篱下而软弱无力;谁控制了印度洋,印度的自由就只能听命于谁。因此,印度的前途如何,是同它会逐渐发展成为强大到何等程度的海权国,有密切联系的。"34

印度的安全取决于印度洋的安全。一个值得说明的事实是,冷战结束后,印度的安全环境并不是好转而是严重恶化了。其主要表现是印度洋的制海权日益向美国人手里集中,而不是象上世纪70、80年代那样被分散在苏美两家手中。冷战时期,作为印度洋东西屏障的中南半岛和巴尔干半岛都在苏联人手里,印度因支持苏联在阿富汗和越南在柬埔寨的军事行动而与苏越形成准同盟关系。也正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印度于70年代初才可能肢解巴基斯坦和吞并锡金。90年代初,苏联解体,经过海湾战争(1991)、科索沃战争(1999)、阿富汗战争(2001)和伊拉克战争(2003),印度洋西翼的巴尔干已脱离俄国的影响。在印度洋地区,美国不仅全面回收俄国人的制海权,而且在相当程度上也获得了印度洋北岸的部分制陆权。"9·11"后,美国在印度洋面上对阿富汗和伊拉克实施的快速有效和毁灭性的军事打击,不能不在印度领导人,尤其是视印度洋安全为第一生命的印度领导人的心理上投下重重的阴影。

19xx年印度人民党竞选获胜,为了扭转日益恶化的安全困局,印度人民党政府日益重视印度洋安全。印度在成功拥有核武器的基础上,逐渐将国防资源向海军倾斜。据印度国防部年度报告:19xx年到20xx年的国防支出中,陆军军费支出年均递增15%;空军约9%;海军约18%。35《简氏防务周刊》披露:印度2001-20xx年度军费比上年度增长13%,陆军虽占整个预算的60.4%,但和上年度相比,陆军在三军中增额最少。20xx年1月19日印度海军参谋长马德维德拉·辛格海军上将在印度南部港口城市科钦表示,印度军队拥有可信的反击能力,其造成的破坏程度超出对方的想像。印度海军拥有的火力已超出"足够"的范围,能执行任何类型的作战任务。在回答印度海军是否已在军舰上装载了核武器时,他强调,任何奉行"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国家都会确保拥有海陆空三位一体的"第二次打击"的核能力。2月8日,印度和俄罗斯签署一个涉及范围广泛的军事协议,为双方即将进行的数十亿美元的军火交易奠定基础。此前(2月6日)美国《世界网每日新闻》转载美国战略预测公司《印度扩展核能力》文章评论道:"印度的采购单清楚地反映了三个问题。第一,印度在集中发展海上能力。第二,它的战略计划范围已经扩大,并非专门针对巴基斯坦的威胁。第三,印度真正想成为一个核大国","它突出反映了新德里决心发展能够威慑南亚任何挑战的三位一体战略核力量,并使印度取得该地区霸权地位。这是印度防务决策的主要目标"。"9·11事件"后,与美国投兵于阿富汗的方向相反,印度却着手加强其在印度洋的防御力量。20xx年9月18日,印度国防部宣布成立安达曼-尼科巴战略防御司令部,它与印度大陆西侧的海军两大军区及印大陆本土陆军相呼应,在空军的配合下形成强大的陆海空一体化的综合国防力量,并对美国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基地形成犄角攻势。

冷战后印度国防政策,特别是印度人民党上台后的印度国防政策向印度洋倾斜,主要是基于印度对其安全环境,尤其是印度洋海区的安全环境急骤恶化的现实的担忧。这不仅由于印度目睹和经历了美国发起于印度洋的海湾战争(1991)、阿富汗战争(2001)和伊拉克战争(2003)及其毁灭性的后果,而且还由于印度海上防务力量与美国在印度洋的军事存在严重不对称的现实。印度已在印度洋地区已建立了以印度本土为依托的东自安达曼-尼科巴群岛 ,西到拉克沙群岛的海上防务体系,但这个体系也遭到美国北从阿富汗、沙特,南到迪戈加西亚岛的海陆打击力量的纵向切割。尤其是美国在印度洋上的军事力量经过海湾战争、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的牵动,日益向印度大陆逼近收紧,印度政府对此不可能不产生忧虑。

为了消除长期以来国防布局存在的南北掣肘的被动局面,将有限的国防资源集中用于确保印度洋安全,印度在核试造成的国际震荡基本平息后,果断采取步骤,在缓和印巴冲突和改善对华关系方面迈开较大的步伐。20xx年4月18日,印度总理瓦杰帕伊首先向巴基斯坦伸出"友谊之手",表示愿意与巴方进行对话,以解决两国间所有悬而未决的问题。10天后,巴基斯坦总理贾迈利给瓦杰帕伊打电话,邀请其在"方便的时候"访问伊斯兰堡。贾迈利的"电话外交"最终打破了印巴关系长达17个月的僵局。此后,印巴高层频频相互示好。5月2日,瓦杰帕伊宣布印度将与巴基斯坦彻底恢复外交关系以及航空联系,并表示他将为印巴和平作最后努力。7月15日,印度新任命的驻巴基斯坦高级专员(大使)梅农抵达伊斯兰堡。此前两周,巴新任驻印高级专员阿齐兹已赴新德里上任。印巴互派大使为两国全面实现关系正常化和早日启动对话进程铺平了道路。与此同时,印度也大幅改善对华关系。20xx年6月印度总理访华。11月14日,中国和印度在上海附近海域举行有史以来第一次举行军事演习。中印海上军事演习结束不久,印度斯坦时报11月17日援引印度国防部发言人谈话透露,由印度陆军第四军司令、中将莫欣德·辛格率领的一个印度军方高级代表团接受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邀请,将访问西藏。访问期间,印军代表团将参观中国军队设在当地的若干个基地。这自19xx年中印两国间爆发边界战争以来尚属首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