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美学|一个70后旅游创业者眼中的乡村美学梦

乡村美学|一个70后旅游创业者眼中的乡村美学梦

李关平/文

乡村美学一个70后旅游创业者眼中的乡村美学梦

在互联网时代的今天,创业不仅是一场商业冒险,更被打上了情怀主义的标签。没有情怀,你都不好意思说自己在创业。二爷是一个天生的概念主义者,这是学哲学出身人的毛病,或许也只是学哲学出身人的武器。管他的呢,在没有成熟的产品出来之前,先讲讲情怀吧。

没有产品支撑的情怀,不是耍流氓吗?

在我们最近半个月的微信推广及个人社群身份上,给自己打上中国乡村美学的签名,引发了好奇,赞同、期待,也引来了质疑。一个志于教育培训的创业公司天天在微信上谈乡村美学,不好好琢磨产品,这玩虚的是作死的节奏么?

在这里,二爷越来越有说道说道的必要了。

1、为什么提出中国乡村美学的概念

乡村、农业现在太热了,简直热到100度的沸点上了,它无疑是符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一个风口领域,现在大家都把眼光聚焦到乡村,无论是旅游,文创还是产业,这是好事,同时也蕴藏着极大的危机,就是乡村的过度符号化、城市化、消费化,甚至是投机化。中国乡村生意要有未来,必须要生产出自己的价值观。个人觉得在政治、经济和社会价值之外,还应该提出一种美学价值。现在全国都在讲美丽乡村,讲乡愁,而美丽乡村的理论基础在哪里?从最本质上来讲,不应该是科学发展观,也不应该是和谐社会,而应该是更具有普适价值的乡村美学。中国的文化之根在乡村,我们70后这代人的情感起点也在乡村;中国

未来城市化的出路应该说也在乡村。所以乡村发展要有面向个体,面向老百姓的价值观,而不只是一套政治话语。美丽乡村确实要有个理论基础,我认为这个基础应该是乡村美学。

2、中国乡村美学的新型城镇化语境

在农业社会不需要提乡村美学,如果没有城市化进程的矛盾张力,乡村美学会变成很苍白的乡愿情结。在这个城市化撕裂传统与现代、城市与乡村的背景下,乡村美学才显示出它的存在价值。在过去30年的城市化进程中,以徽派乡村、江南水乡为代表的乡村审美,作为城市化进程的对立面,简直到了登峰造极的美化程度,甚至在今天已经完全被诗意化了。同时,中国的城市化过于追求高大上新,这种方式已经难以为继,需要更多智慧,尤其是真正从宏大的城市化叙事回归到满足老百姓需求的品质生活上来。当然不是说排斥城市化,而是一种追求再平衡的新型城镇化。乡村美学的意义,不在于它完全站在了城市化的对立面,而是在城市化语境中保护、保持和保留乡土性的东西,尤其是在与城市化的互动过程中强调另一个维度的价值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再平衡。中国乡村美学的核心是乡土性(山川形势、气候条件,水土物产),一方水土,一方人物风情,人与自然的平衡与和谐。

城镇化是不可变的大势所趋,但我们要怎么样的城镇化,却是可以选择的。高品质城镇化,霍华德提出要搞田园城市,在中国未必要去照搬,我觉得中国要有自己的田园美学。中国乡村旅游需要顶层设计,这是我们这个行业特别缺乏的。我提倡乡村美学,也希望大家在宏观层面共能更多共识,至少在价值观上能先形成共识,再落实为具体的共同行动纲领和原则,最后变成指导具体乡村发展的规划设计导则。

3、中国乡村美学的价值意义是什么

一讲到乡村美学这个概念或许容易形而上学,但回归到实用性认知层面,美学包括宗教美学,艺术美学,服装美学等不同的细分类型,乡村美学也可归入这

个范畴。我这里所说的乡村美学,不是以乡村作为一个区域,而是作为一个主题,它与宗教、艺术、服装等是在同一个层次上的词汇,是对美学进行领域细分的前置词。乡村美学,包含乡村景观、乡村生态,乡村文创,乡村体验,乡村生活方式,提倡更多面向当地居民和游客共享的一种生活、体验和审美价值。中国乡村美学是一种价值观,是一面旗帜,不是一个具体的技术路线,更不是一个很具体的产品形态,当然它可以作为技术路线、产品形态的灵魂东西。

我提出乡村美学概念,不是为了搞理论研究,而是以美学去指导乡村发展。乡土性是其最大的特征。我们可以有乡愁,不要有乡愿。保持乡土性基础上的旅游,才是真正可持续的乡村旅游。否则乡村旅游也会变成一种快餐化消费的灾难。

4、中国乡村美学不能唯旅游景观主义

现在乡村旅游是风口上的热点,我是搞旅游的,但乡村美学绝对不能流于唯景观主义与唯审美主义。旅游是锦上添花,乡村旅游的可持续更需要一个乡村发展的基本面。中国乡村发展,不是一个行业、产业,更不是一部分人能解决的时代课题,需要源自于文化、产业、景观与旅游等多方面的协作,需要整个时代人的共同努力。旅游其实是中国乡村大冰山的一角而已,而且还是开出花来让人欣赏的那一小段。如果只为了乡村旅游而去裁剪、包装乡村,这会是一种灾难,这就是所谓的开发性破坏。乡村旅游,只是乡村现代化很多方式中的一种,如果没有乡村美学价值观为前提,就会变成一种完全为了城市人周末消费的一种快餐。现在很多地方搞所谓的休闲庄园,搞得农村不象农村,城市化也不城市化,很多地方看到了这种同质化的现象。有地方性的乡村肌理,是乡村美学的根本所在,就象遗传DNA一样,肌理变了,乡村的魂也就丢了。信阳的郝堂村就是画家孙君老师他们做的乡村营建,就是做画龙点睛的事。尊重乡村,才能创造真正的乡村美学。

5、中国乡村美学不能拒绝与市场共舞

《舌尖上的中国》纪录片,可以说是中国乡村影像美学的经典之作,它以乡

愁为核心,扣动国人心弦,也让很多的传统美食绽放出时代再生的商机。从这个角度上说,在今天这个时代,影像化的乡村美学本身也会变成一种商业策略;如果能传递一种正能量,美学也未必需要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中国乡村美学如何与市场,与资本共舞,是我们这些从业者必须要理性选择的,拒绝资本,我们将寸步难行,当然一个好的商业美学作品背后往往是成千上万的粗制滥造。从业10年的工作经历来说,我还是相信资本、市场是可以有正能量的,因为人心思变,人心也思美,资本并不是魔鬼。过去那种跑马圈地,单纯政策套现的时代已经不可能再成为主流。不否认仍然有很多资本以开发之名在搞破坏,也不可否认,企业真正的美学价值追求让一部分资本可以有条件与能力去追求可持续的长久利润。从宏村、乌镇,包括古北水镇,我们都可以看到确实有一大批企业正在做着一些名利双收的事,而且效益已经显出来了。

所以,我个人观点,中国乡村美学不是乌托邦,是有社会语境和市场主体支撑的。如果要讲俗一点,中国乡村美学,除了道层面上的理想主义,在技层面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文化消费策略,美学可以让乡村更美好,并具有一种促进乡村旅游消费可持续的动力机制。

6、中国乡村美学是一种有情怀的行业信仰

乡村是中国发展的负担所在,也是中国发展的希望所在,尤其是在互联网开启一个“情怀商业”时代的背景下, 大家可以在这个领域有更多作为。乡村创业与生意不好做,商业追求与个人情怀如何兼得,首要有价值观,要有正能量,才能做得长久。个人观点,乡村旅游,首先要与土地和解,与传统和解,与农民和解,同时也要与对手和解,才能真正走上正途。再回到我们志于从事教育培训的业务上说,教育培训的根本不在于技能的传授与习得,而在于生产与输出一个时代、一个行业和一个人群的价值观。

中国乡村发展是一场大众投入的新社会运动,

也是一场万众参与的新商业实践,

在这条路上需要更多的同盟军与同道者。

中国乡村美学,有你是最美!

视之务虚者,不多解释;

纯玩概念者,也请离开。

(作者简介:李关平,旅课草堂(北京)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创始人,乡村美学倡导者,游学筹智会发起人,专注于乡村旅游开发与产业旅游咨询。)

 

第二篇:浅谈美学与旅游美

学院:人文学院

班级:历史101

姓名:高梅松

学号:1005010098

浅谈美学与旅游美

“酸甜苦辣品尝,万水千山走遍”,这是老师上课时所说的话语,总觉得很够味。它没有“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浅谈美学与旅游美

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读书三境界的诗情画意,可这句话却很实在。主要强调心灵与肉体的高度统一,总括了人们学习知识的艰苦历程。在我们的生活中,学习贵在坚持,是一个不断攀岩的过程,重要的不是爬到最高点,而是永不停息的向上,在其间才会有幸福可言。因此,结果对我们来说是次之的,重要的是过程,过程才是最美的。

“人生有代谢,往来成古今”,我们是历史的人,就应该做点历史的事。对“过去的现在,现在的现在,将来的现在”要好好把握,铭记历史,过好现在,放眼未来。有人说每个人都是被判了死刑的,只是要完成她(他)该完成的任务,才能离开纷繁的世界。人生就是到世间来购买一段或喜或悲的回忆,载入到个人的历史中。那我们就是历史的人,有自己的过去,美学又何尝没有自己的成长历程呢?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美学,在人类历史上,人们只承认西方文化产生了美学。可见每一个新生事物的成长都是坎坎坷坷,步履维艰的。章海

荣曾说“美学至今还是一门沉寂的学科”,没有真正的打入这个世界,但是它真实的存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无论你是否意识到。

鲍姆加登带来了美学的春天,出版了《Aesthetics》一书,给美学取了名字;谢林的《艺术哲学》使美学渗入到对此学科感兴趣的学者血液里;黑格尔则从建筑、音乐、绘画、雕塑和诗歌五个方面是美学这棵树枝繁叶茂;康德的《判断力与批判》给了美学正式的“名份”,美学得到了认可。后经过一代代学者的努力,美学进入到中国的学科市场,得到进一步的发展。王国维发展了中国美学并从中悟出美学是给人“人文关怀”的,它是终极的关怀,可我们只见大海,没看到小溪。朱光潜则是引进西方美学的第一人,奠定了美学研究的框架。接着李泽厚提出实践美学,却很空,没有实现它原本的真正价值。还好,美学到了张法,终于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或许在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都为美学尽自己的微薄之力。美学在中西方发展的过程,我们似乎为以后的美学找到了祖宗,表明了存在的合法性。

人总是要落叶归根的,不能忘本。既要知道美学的历史痕迹,又要不断向前迈进,做到将美学应用到现实生活中。这里美学的家庭一员——旅游美出现了。

什么是旅游美?旅游美三个字仿佛比美学两个字更加陌生了,有人甚至没有听说过。我们学历史的人都知道一份文献要流传下来必须要有载体,于是便出现甲骨文,金文和简帛文,成为后人理解古代的工具书。那么没学的载体又是什么奥秘的东西呢?张法先生说过:没有部门就没有美学,美学具体表现为部门学,存在于建筑、饮食、绘

画、诗歌、居室、服饰、旅游等部门之中。只有通过部门美学,人们才更容易接受美的概念。其实,我们对于美一点也不陌生,可大家更多的只知自然美,外表美,往往忽视了美的外延和真正的涵义。对于我们这些不懂的人来说,就如同哲学家追求本质而我们仅仅看到一点点表面现象,如此肤浅。现在虽然接触到这个词语,也是老师说的“几分肤浅,几分拾人牙穗”,根本还没迈到它的殿前。至于旅游美,只要静下心来体会,旅游美时刻在我们生活中。它带有随意性,业余性,娱乐性,最重要的是非功利性,是一种幸福或善,会使你得到心灵上的恬静,精神上的愉悦。

美是客观存在的,旅游美则是其家庭中的一员。旅游美是以视觉为主体的综合感官体验活动,是人们从第一空间转移到第二空间的诗性生活。在旅游过程中,审美客体即欣赏的对象刺激了审美客体即人,产生了审美态度和美感经验,于是为美学和旅游搭好桥,旅游美学便孕育而生了。因其神秘不可言说,人们就用上帝式的语言来描述它,以不受具体时空的时代局限的人的话语来讲述美学,我们是极其自由的言说。“我思故我在”,人的伟大或许就在于有思想,会思考。也有人持一种观点,旅游美是游客在旅游活动的过程中创生出来的,似乎“创生”更具有客观性,也很合理。人们面对客观符号化了的事物,产生了审美文化。就如尼日加拉大瀑布一文,通篇比较写实,没有过于骈藻,文章读起来很有层次,能揪住读者的心,感觉自己也身临其境。这种生理之感和文化之感的结合,把旅游美贴近生活的一幕展现的淋漓尽致。美学并不是要最美的文字才写得出那种感觉,相对上篇,

相模滩落日就像农民一样朴实憨厚了。按照时间顺序描写太阳下山的过程,一步一步的向前推进,直到太阳落山为止,整个过程简单明了。它们的共同点是带我们进入到旅游美的世界,无论是从肢体感官上还是从心理上。还值得一提的是余秋雨的《庐山》,考察了某地成为审美文化的过程,强调审美文化必须按历史学的方法和规范来做。实际上叙述了庐山的旅游审美文化形成的过程,借助他人的力量。

旅游美也并不是凭空出现,也有自己的理论体系。旅游美的三大理论:旅游活动创生旅游美;旅游美感符号化为旅游审美文化;旅游地建设要按美的规范来塑造。理论指导实践,旅游美就在三大理论下有条不絮的工作。此外,内因和外因是旅游美不断前进的动力。当游客置身于独特的人文或者自然景观时,眼球会不由自主的被紧紧抓住,受不了对象的诱惑,心中便产生要去旅游的激情,这是出去的概率很低。但当人们有闲暇时间,多余货币及具备一些文化知识时,旅游成为现实。真正的旅游也不是很简单的事,有其自己的步骤。它可分为愿游、行游、居游、憩游、忆游,在五个阶段产生相应的五个经验,即神话诗性、抒情诗性、畅爽诗性、狂欢诗性、梦幻诗性。我们可以根据《梦游天姆吟留别》来分析,当有了原型,经过大众的传播,旅游动机就产生了。人们把原型进行夸张放大,但并不是虚构造假。最终以名篇来代表旅游标示物,以达到“思接千载,神通万里”的抒情意境中,这是游客获得的旅游美美感经验。,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 “给我一片荒地,我能开发为一片旅游区”,这句话不知不觉烙印了下来。似乎是我们的发财之道,身边的一切都是宝。还要有变废

为宝的能力,努力打造旅游标示物,学会从不自觉的利用神话到自觉的利用神话,从不自觉的制造神话到自觉的制造神话,这就牵涉到我们的看家本领,历史学知识的利用了。在这,突然醒悟为什么学历史却要来学习美学呢?经过老师展现他自己的杰作后,体会更深刻了。对大方梯子岩的设计,六盘水的南开花场的开发,还有其他的设计构想,让我们大开眼界。若有所思,要有所成就就必须对自己狠点,不要把自己当人来看,持一颗恒心,坚持下去。每次上完老师的课,最大的感慨:思想总是在发生改变,大脑在运作,会思考:视野也开阔了不少,观念不断更新,心灵受到一次又一次的洗礼。但很多时候上课下来一无所知,即便上课很有激情,气氛也很好。可这些不重要,因为每次上课都是一种享受。自己也会不停的思考老师说过的话,觉得很有意思。

“人是万物的尺度”,我们对于美学持有不同的观念,对于旅游美学也有不同的想法,这是旅游生活中必须的。不同的想法促进百花齐放,正是它们的存在,美学才会不再沉寂。人生的过程也是旅游的过程,所得的知识在美学领域即是获得的美感。这里我们需要的是纯粹的旅游,而不是亚旅游、超旅游或者非纯粹的旅游。

日常生活中,旅游与审美越来越受到关注,趁此我们就把握机会,轰轰烈烈的在不可预知的世界做自己喜欢做的事,使美学不再独自呻吟,融入到人类的意识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