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三——韩信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三——韩信课堂经典诗歌精编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三——韩信

韩信(?—前196)汉初军事家,淮阴(今属江苏)人。陈胜、吴广起义后,韩信始投项梁,继随项羽,后从刘邦(见汉高祖刘邦)。汉高祖元年(前206),经丞相萧何力荐,始为大将,协助刘邦制定了还定三秦以夺天下的方略。

一、名人事略

胯下之辱

淮阴有个屠户侮辱韩信,说:“虽长大,好带刀剑,怯耳”。并当众侮辱他说:“能死,刺我;不能,出胯下。”韩信注视了对方良久,慢慢低下身来,从他的胯档下爬了出去。街上的人都耻笑韩信,认为他是个怯懦之人。

命运多舛

秦末,项梁起兵反秦,渡过淮河北上,韩信此时带着宝剑投奔了项梁,留在部队,默默无闻。项梁败死后,又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做郎中。韩信多次给项羽献计,项羽不予采纳。 离楚归汉

韩信离开楚军,投奔刘邦,做管理仓库的小官,依然不被人所知。后来韩信坐法当斩,同案的十三人都己处斩,就要轮到韩信了,韩信举日仰视,说:“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夏侯婴觉得此人话语不同凡响,看他相貌威武,就同他交谈,很欣赏他,于是进言汉王。汉王封韩信一个管理粮饷的官职,没有发现他与众不同的地方。

萧何月下追韩信

韩信多次同萧何交谈,得到萧何的赏识,却始终不被刘邦所重用,于是乘月而走。萧何听说韩信走了,来不及向刘邦报告便骑上马去追韩信。追上韩信后,萧何问韩信为什么要走,韩信说:“汉王不信任我,不用我,我留在这儿也没什么意思,想去投奔别人。”萧何说:“你先别走,和我一块回去。如果这次汉王再不封你为大将,你再走也不迟呀。”在萧何的再三恳求下,韩信勉强跟萧何回去了。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有一回,汉高祖刘邦在和韩信的闲谈中,议论朝中将领的军事才能。到后来,刘邦问韩信:“你看我能指挥多少军队呢?”韩信说:“陛下您最多能指挥十万人。”刘邦又间:“那么你能带多少兵呢?”韩信说:“我带兵越多越好(多多益善)。”反映出韩信的自信。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刘邦与韩信议定元年八月吉日,出师东征。当时出征的栈道已被烧毁,不能行军。问韩信该如何进兵,韩信提出"明修栈道,暗度陈仓"的计策,于是派了兵士几百人,装作去修建栈道,自己却率领三军,悄悄地从南郑出发,偷渡陈仓。

断水塞流,大破联军

汉王三年(公元前204年)九月,韩信与齐楚联军对峙于潍水。韩信连夜秘密派人装满一万多个沙袋,将潍水上游堵起来,这样下游河水变浅了。次日上午。当齐楚联军刚刚走到河心,韩信暗令埋伏在上游的汉军扒开沙袋,飞泻而下的大水将正在渡河的齐楚联军截为两段,被大水卷走的士兵不计其数。韩信回兵追杀过去,一举全歼了已过河的齐楚联军。齐王逃跑,尤且(齐楚联军主帅)战死,留在东岸尚未渡河的齐楚联军见主帅已死,纷纷弃甲曳兵,落荒而逃。就这样,汉军一举占领了齐国全境。

四面楚歌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十二月,楚汉两军在该下(今安徽灵璧南)展开决战。刘邦以韩信为主将,统一指挥各路大军。项羽指挥十万楚军,从正面向汉军阵地猛攻。韩信

采用典型的侧翼攻击战法,令汉军中军稍稍后退,避开楚军锐气,而将两翼展开,实行侧击,然后再令中军推进,迅速完成合围。入夜,韩信令汉军四面唱起楚歌,楚军丧失斗志,被汉军一举聚歼于垓下。项羽眼见大势己去,自剔于乌江边。历时五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二、名家点评

(唐)刘禹锡:将略兵机命世雄,苍黄钟室叹良弓。遂令后代登坛者,每一寻思怕立功。(《韩信庙》)

(宋)钱若水:筑坛拜处恩虽厚,蹑足封时虑己深。隆准若知同鸟喙,将军应有五湖心。(《题韩信庙》)

(宋)张耒:登坛一日冠群雄,钟室仓皇念蒯通。能用能诛谁计策,嗟君终自愧萧公。(《韩》信》)

(明)袁祟焕:一饭君知报,高风振俗耳。如何解报恩,祸为受恩始。丈夫亦何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变易,遑问赤松子。所贵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听蒯通言,身名己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吕雉。(《韩淮阴侯庙》)

(清)周永年:一市人皆笑,三军众尽惊。始知真国士,元不论群情。楚汉关轻重,英雄出战争。何能避菹醢,垂钓足平生?《吊淮阴侯》

(清)袁保恒:高帝眼中只两雄,淮阴同士与重瞳,项王已死将军在,能否无嫌到考终。(《过韩侯岭题壁》)

(清)包彬:鸟尽良弓势必藏,千秋青史费评章。区区一饭犹图报,争肯为臣负汉王。(《淮阴侯庙》)

三、适用话题

话题1:感情亲疏和对事物的认知

材料加工:

同一样事情放在不同的人身上,会有不同的评价。在我的记忆里,“能屈能伸”这个词好像就是因为韩信才创造出来的。似乎,韩信就代表着我们这个民族对能屈能伸的最有力的说解:男子汉大丈夫应该能屈能伸,看看人家韩信,当年能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后来还不是当上了刘邦的大将,比追随汉王多年,身经百战的樊唉和周勃还厉害!

事实上,在强权面前不做任何的抵抗而采取韩信的办法,双膝跪地从别人的裤档下爬过去,只能说是一个有尊严的人的耻辱,算不上什么光荣的事情。试想,如果韩信后来毫无“成就”,只是一个浑浑噩噩过日子的小混子,那么,人们会不会转而评价说:“那是一个从年轻时就不知廉耻的东西。”但是,我们却把韩信从地痞无赖的胯下爬过去的行为夸奖成多么了不起的举动,是不是因为韩信后来有权得势了?生活中常常有豆腐渣“变成”一朵花的现象,归根结底,都是感情惹的祸。(20xx年全国卷优秀作文《可耻的韩信》节选) 话题2:转折

材料加工:

韩信是我国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军事天才之一,所以刘邦说他:“运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随便几个战役都是经典:“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木婴渡军”、“声东击西”、“以少胜多”、“四面楚歌”、“十面埋伏”等,遗憾的是他不知道在形式发生转折的时候改变自己,最终成了悲剧英雄。

韩信一生相当精彩,在天下大乱之时尚能逆势而为,能忍辱负重,能坚持理想,最后终于成就大业:但当天下已定,却不能调整自己惕励勤勉,洞悉时势变化,更不能始终珍惜艰辛创业所带来的可贵友谊,一时的寡断与自私,将白己的前途当场断送。对于有能力的英雄好汉来说,再恶劣的环境都不足以击垮他,反而是时势造英雄,英雄创时势的绝佳机会。但必须谨记:太平之日才是英雄最危险的时局,太平盛世是“政治人物”活跃的舞台,英雄

们该审时度势,找回自己的价值,谨守进退之道,明白“马上得天下,却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如果当时韩信洞悉事情己经发生转折,坚持“英雄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情操,就不会身死人手,至少可与刘邦分庭抗礼,历史恐怕己经改写。(20xx年北京市高考优秀作文《转折》节选)

话题3:双赢的智慧

材料加工: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张良与韩信如同两颗星辰,在历史的星空中熠熠闪光。张良善将将,韩信善将兵,二者配合,才有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成功,才有了汉王朝的统一兴盛。是双赢的智慧,使张良与韩信在汉朝树了威信,建立了功业,使历史的星空中又多了两颗耀眼的星辰。(20xx年山东卷优秀作文《双赢,你我共辉煌》) 话题4:圆形与星形

材料加工:

张扬自己的青春,人生才会灿烂多彩。然而过于张扬就成了张狂。张狂是幼稚的表现,它可能会让你跌入万丈深渊。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面对着刘邦别有用意的提问,韩信低头看着棋局,漫不经心地回答。在关键时刻,他不懂得内敛,依然口出狂言。殊不知他这句话更加坚定了刘邦要灭掉他的决心。张狂使他将自己推向死亡。我们要懂得在张扬中学会内敛。(20xx年福建卷《张扬与内敛》)

话题5:说“安”

材料加工:

幼苗长成参天古木,是因为它安于土壤,不求凌云之高;石砾被冲刷成卵石,是因为它安于河底,不求跨洋之远;沙石被浸成珍珠,是因为它安于蚌壳,不求骄阳之暖。人又岂非如此,只有安于现有的,才能最终有所收获,过多地追求享受,反而会阻碍前进的步伐。 这个道理其实谁都懂,可人偏偏是不安份的生物,总喜欢不断追求所有东西,到头来往往是一无所获。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当年战功赫赫,封为齐王。而他却毫不满足,拥兵自傲,索地觅封侯,终被降为淮阴侯,又因谋反罪被杀,三族诛灭。若他也能像张良那样,拒绝刘邦的封赏,而甘居小小的留地,又怎会莽送了一世英名?身居高位,已属不易,为何不好好珍惜,非要更上一层楼呢?自古圣贤,都是懂得安于现状而谋大计的,晋文公重耳身受迫害,亡走诸候,饱尝颠沛流离之苦才成为一代霸主;勾践二十年卧薪尝胆。才有了一字千金的《吕氏春秋》,试想这些人当初如果都不肯安于现状,岂非是重耳伏剑自刎,勾践以卵击石,不韦愤愤而终?安于现状,并非是让人不求进取,而是在一种不断磨炼中,完善自己,厚积薄发。正如楚庄王“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20xx年北京卷《说“安”》)

话题6:人格

材料加工:

人常说韩信受胯下之辱是将才之过,是忍辱负重,是大才不拘小过,我却怀疑其中有谬误之处。

韩信受胯下之辱时正值少年,当时他并不知道将来有子牙之谋,管仲之才,将来韩信成不成大事谁也不知道,如何便说他是大才不拘小过呢7所以,韩信受胯下之辱,与他后来的纵横沙场毫无关系。倒是后人通透了韩信的一生后,才牵强附会说韩信能忍辱以成大才。 韩信受胯下之辱实则是韩信厚颜无耻之举,缺乏气节之过。中国文化重视人格自尊,讲求骨气,不吃嗟来之食。“不为五斗米折腰”早为国人所提倡。韩信丧失人格,正是体现于胯下之辱,即使是后来韩信成就了将才功名,建立了赫赫功勋,仍然有很多的人骂他"无耻胯夫",何也?这难道不与他的人格丧失有关吗?

故我今日读史感叹:世人误传韩信受“胯下之辱乃忍小谋大,误导久矣!” 我不提倡世人学习韩信此举,是为倡导人格之贵重也。(《评论韩信》节选) 话题7: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材料加1:

每一个人都不可能是十全十美,也不可能是一无是处的。尺虽比寸长,但也有不够长的时候:寸虽比尺短,但也有用得上场的时候。“金无足赤,玉有微暇”,“愚者千虑,必有一得”都说明了这一道理。《史记》里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有一天刘邦与韩信闲聊,刘问:“爱卿与朕孰能耶?”韩曰:“若论带兵,上不如我,信将兵多多益善。”刘又问:“卿何故为我所御?”韩曰:“上善将将,信不及。”韩信的回答实在妙得很,既维护了皇帝老儿的面子,又说出了人各有所长的道理,难怪刘邦听后得意得“嘿嘿”直笑。(《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节选)

话题8:利益

材料加工:

韩信与钟离昧“素善”,他为了改变自已在刘邦心目中的地位,竟然拿了朋友的头去取悦刘邦,把朋友对他的信任出卖了,叫卖得一干二净。钟离昧的头却没有为他换来安宁,到了最后,还被当初最赏识他的萧何与吕后共同谋害了,连同他的九族,当时身为丞相的萧何,原是韩信的保荐人,应该说和韩信关系不错,这时候为了保全白己,不得不屈于吕后的意旨,诱杀韩信。结果,萧何就因诛韩信有功,从丞相晋升为相国,加封食邑五千户。孔子说“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古往今来,在利益面前,有为了大义不动心的吗?(《韩信被诛的真正原因》节选)

话题9:用人之道

材料加工:

太史公用如椽大笔活现了淮阴侯韩信一生沉雄悲壮的历史。在楚汉相争的历史大决战中,能够叱咤风云,纵横捭阖,决定鹿死谁手者,非淮阴侯韩信莫属。然而正是这位赫赫大将军,曾几何时命运多舛,历经坎坷,险些为历史大潮淹没、吞噬。且不说“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遭受“胯下之辱,人多厌之”:即使事楚之际,归汉之初,依然未能运交华盖。名位低浅,碌碌无为乃至始而亡楚归汉,继之归而复亡。

古人云:“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淮阴侯韩信亡楚归汉,不正是一面历史明镜吗?他自己也照过镜子,被重用后也重用贤人、智者,哪怕被用者原是降将。广武君即是其人。韩信问计于他,说:“——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道明了用人的症结与真谛。所以,揭去亡、归二字头上的神秘面纱,不难看到,无论亡者、归者均系于一个”用“字,不“用”则亡,“用”则归也。(《韩信亡楚归汉浅议》节选)

四、成品展示

陷阱

(2003河南高考优秀作文)

他紧缩着眉头,背着手,一步一步缓缓地走着,走到这头,又折回去,走到那头,又折回来。堂前的那炷香缓缓地燃烧着,烟气缭绕。在堂外,吕后派来的使者垂手站立,静静地等候。

韩信迟疑了。这位曾在战场上吐阵风云处事果断头脑冷静的人迟疑了。吕后派人请他参加庆祝汉王打胜仗的宴会。隐约地,他感到有一丝危险,凭着他多年驰骋沙场的经验他感觉到了。他明白兔死狗烹的道理,却没想到这厄运来得这么早。这么说,汉王已经决意要除

掉他了?尽管他早已被剥去了王权,只保留了一个大将军的虚名。

他的手心渗出了汗,如果不去,该怎么向吕后交代呢?他抬头望了一眼那使者,恰好和那使者的目光交遇。使者并没有躲避,而是轻轻地说了句:“萧丞相也将出席。” 这句事先由吕后交代好的话似乎洞穿了韩信的心,他的眼睛豁然一亮:

“萧丞相!”是的,萧丞相是他的挚友,良师。韩信望着那缭绕的烟气,陷人了沉思。 同邑的人嘻嘻哈哈地笑着,要他从他们的胯下爬过,韩信缓缓地弯下了腰。 漂母每天给他拿来食物,尽管她自己也穷得靠洗衣为生。

他缓缓走出刘邦的帐下,对着皓皓明月长叹一声,心里充满着迷惘,痛苦。

他随着逃亡的士兵漫无目的地走着。身后一阵马蹄响,萧何那清晰的声音如同那清冷的月色一起穿入他的心中:“韩信留步!”尔后是月下对酌,畅叙心曲。

那晚,他会心地笑了,如那轮满月一样清纯。

“是的,萧丞相是我相交多年的知己,若没有他,就没有我的今日。”韩信的眉头舒展开来,重重地吁了口气,恢复了往日的神采:“走吧。”使者露出了一个不易觉察的诡秘的笑。 韩信轻快地跳上了前来接他的马车。马车“嗒嗒”地响着,扬起岁月的风尘,向末央宫驶去。那天,韩信没有从未央宫走出,以后也没有。

 

第二篇: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12

人物类作文经典素材及使用范例十二——阮籍

一、生平经历

阮籍,三国魏文学家、思想家。他兴趣颇广,博览群书,多才多艺。他攻读儒家经典,也爱读老庄,并且学习击刺武艺,能长啸,善弹琴,还喜欢喝酒。阮籍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后期变为“口不臧否人物”,常用醉酒的方法,在当时复杂的政治斗争中保全自己。

阮籍为了躲避曹魏与司马氏政治斗争的牵连迫害而归隐山林,是魏晋名士风流的代表,也是“竹林七贤”的代表人物。他逃避现实,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怅惘,无法实现在梦想和现实之间起舞的人生境界。

(一)人物事略

1、挂名秘书阮籍

阮籍是三国时魏国的名士,一位有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同时也是我国古代的一个秘书工作者。

阮籍先是在魏国元老重臣太尉蒋济的幕府中任尚书郎,后来曹爽辅政,又召阮籍为参军。曹爽被诛后,大权在握的司马懿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他的儿子司马师、司马昭相继辅政,他们也都先后任命阮籍为从事中郎。尚书郎、参军,从事中郎都是幕府的属官,职责是掌谋画和文翰,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从事参谋文字工作。

需要说明的是,阮籍虽然先后任过蒋济、曹爽、司马懿、司马师和司马昭的秘书,但这一职务多半是挂名的,实际上他是不大做具体的秘书工作的,甚至连文书也很少起草。他不过是挂个名,领一份俸禄,以解决生计问题。任用他的人也只是图个虚名,表明他们爱才惜才用才,以笼络人心,也并不指望阮籍做具体的事务性工作。因此,阮籍这个挂名秘书,还是照样读他的书,写他的文章,做他的名士。

不做事,却可以拿到一份优厚的俸禄,这看起来是件美事,实际上却没有那么美妙。魏晋之际,天下多故,那些当权人物,为了争取民心,取得朝臣的支持,纷纷拉拢名士以壮声威。但他们一失势,名士也就跟着倒霉。“名士少有全者”,就是那个时代名士的普遍遭遇。阮籍的名声很高,自然成了各方拉拢的重点对象。为了争得名士的支持,权臣们威胁利诱,软硬兼施,什么手段都可以用上。所以说,阮籍的这些秘书职务,大都是在迫不得已、推辞不掉的情况下担任的。

正因为阮籍不情愿担任这些职务,所以一旦有适当的理由,他便推辞不干。他从蒋济、曹爽的幕府中脱身出来,都是以病作借口的。他离开曹爽一年多后,曹爽便在权力角逐中被司马懿杀掉了,同时被杀的曹爽集团成员及家属也有不少。阮籍如果没有及早脱身,这回自然也难免杀身之祸。他何尝不想从司马氏身边离开呢?只是一时找不到恰当的理由罢了。 但后来他终于寻思到了一个理由,而且一经向司马昭提出,便顺顺当当地得到批准。 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年,阮籍听说步兵校尉兵营的伙夫善于酿酒,而且那里存有三百斛正宗好酒,于是灵机一动,何不借喝酒的名义,辞掉从事中郎这个僚属职务,去担任那个有职无权的步兵校尉呢?这虽然没有完全脱离司马氏集团,但和他们的关系毕竟拉开了一段距离。报告打上去后,他果真如愿以偿。

为了喝酒而要求调动工作,这本来不成其为理由,司马昭为什么偏偏同意了阮籍的这个要求呢?这是事出有因的。原来竹林名士个个饮酒,而阮籍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酒仙。史书上说:“文帝初欲为武帝求婚于籍,籍醉六十日,不得言而止。钟会数以时事问之,欲因其可否而致之罪,皆因酣醉获免。”这虽然是阮籍借醉酒以摆脱别人的纠缠来保全自己,但也说明他对酒的嗜好确实非同一般。以这个借口辞去司马昭的秘书职务,也就显得顺理成章了。 严格地说,在南北朝以前,像参军这类僚属职务,虽然地位显赫,身处权力中心,其实并

非官名,而步兵校尉却实实在在是个官名。它是汉武帝设臵的京师屯兵八校之一,职掌上林苑门屯兵。一直到晋朝,都沿袭设臵此官。按理说,这是一个武官,然而从此官开始设臵起,就不必为武人,可见这也是一个有职无权的挂名职务。此官虽然也属挂名性质,但因为它确实是个官名,所以现在的一些辞书,在“阮籍”这一条里,就只提他“曾为步兵校尉”,而对他的秘书职务,却一字无涉。这大概也算是官本位思想的一种表现吧。

有趣的是,阮籍先后任过五个人的私人秘书,史书上却没有记载他做了什么秘书份内的事情,倒是在他辞掉秘书工作,去担任步兵校尉之后,却实实在在写了一篇公文。这件事发生在公元258年,也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魏国差不多要完蛋的时候。

这一年,魏国的傀儡皇帝曹髦下令,要为司马昭加九锡。所谓九锡,就是古代帝王赐给有大功或有权势的诸侯大臣的九种物品。后世权臣篡位之前,辄先加九锡。因此,加九锡也可说是皇帝移位的预演。本来,曹髦要加司马昭九锡,就加九锡好了,但司马昭却装腔作势地再三谦让,而那些公卿大臣们见溜须拍马、大献殷勤的机会到了,便苦劝司马昭接受九锡,并且公推阮籍撰写劝进文章。这可为难了阮籍:写吧,有为司马氏吹喇叭抬轿子之嫌,自然要毁坏自己的名士地位和声誉,这是他所不情愿的;不写吧,又要得罪司马昭。司马昭这个人心狠手毒,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因此阮籍不能不考虑自己的脑袋搬家问题。那些溜须拍马的公卿大臣公推阮籍起草这份劝进表,自然是考虑他名声高,影响大,哪晓得阮籍虽然身不由己倒向了司马氏,但内心里,他对司马氏的政治野心一直是不满的,何况他本来就不是惯于阿谀奉迎的小人,要他写劝进表,真使他伤透了脑筋。

迫于司马昭的淫威,他不能正面拒绝这件事。他于是故伎重演,像以前拒绝司马昭为儿子司马炎提亲和对付钟会“引蛇出洞”的阴谋诡计那样,天天酗酒,企图再次借醉酒来摆脱纠缠保全自己。但这回无论如何摆脱不了了,因为人家已经逼上门来取稿。无奈,阮籍只好在醉意朦胧中,伏在几案上完成了这篇劝进表。据说,这篇醉后草成的劝进文,竟是一篇文笔清丽、气势雄壮的好文章。这一年阮籍四十九岁,再过五年,也就是公元263年,五十四岁的阮籍便逝世了。阮籍死后第二年,司马昭称晋王。公元265年,司马昭来不及做皇帝就死了,把皇帝的宝座让给了他的儿子司马炎。因此,晋真正取代魏,是在公元265年。但在不少著作和文章里,或称阮籍是魏末晋初人,或干脆称阮籍是晋朝人,这是不确切的。在《晋书》里,有《阮籍传》,这是事实,但阮籍毕竟不是晋朝人,这也是确定无疑的。 像阮籍这种挂名秘书,历史上尚有不少。只有在动乱的封建社会才会产生这种人物,可以说这是那个时代的特殊产物。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在我国古代秘书队伍中,还有像阮籍这样的挂名秘书;同时我们也可以了解,封建制度对人才的摧残是多么残酷无情!

2、阮籍不拘礼法

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肫,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毁瘠骨立,殆致灭性。籍又能为青白眼,见礼俗之士,以白眼对之。及嵇喜来吊,籍作白眼,喜不怿而退。喜弟康闻之,乃赍酒挟琴造焉,籍大悦,乃见青眼。由是礼法之士疾之若仇。 籍嫂尝归宁,籍相见与别。或讥之,籍曰:“礼岂为我设邪!”邻家少妇有美色,当垆沽酒。籍尝诣饮,醉,便卧其侧。籍既不自嫌,其夫察之,亦不疑也。兵家女有才色,未嫁而死。籍不识其父兄,径往哭之,尽哀而还。其外坦荡而内淳至,皆此类也。

3、阮籍谨慎

提起阮籍,人们多半会想到他的张狂奇悖,那个仙姿风雅的隐士,嗜酒越礼的狂人,我行我素的乱世贤者。然而这位竹林七贤之一,又与孔融、嵇康等人不同。相对于他们的刚硬,阮籍则是圆润的——狂放的外表下,是极为谨慎的心思。

阮籍是个众所周知的酒徒,他主动提出担任步兵校尉一职,竟也只因打听到那里有个厨师是酿酒好手,并且,有三百斛酒的库存。生平有大醉60天的记录,然而也就是这60天,

使司马昭欲与其联姻的意图泡汤,酒在阮籍手里,更像一件人生工具。醉翁之意不在酒,虽放浪形骸于外,内心却综艺在冷眼旁观中清楚明了,就像醉拳,形醉而神不醉。只是身逢乱世,正直的社会价值观荡然无存,朝野的你争我斗直如一个大泥坑,这坑,自然是不能跳的,然而世界却又不是想回避就回避得了。当权者对名士的穷追不舍,让人不合污易,不同流却难。阮籍则巧妙地即在方内,又在方外,张狂处世,谨慎做人。

孔融、嵇康的死就多因毫无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终为小人所害。而阮籍却善于借酒避忌,让人怎么也抓不到自己的小辫子。喜怒从不形于色,从不揭别人的短,更不批评时局,这一点,即使七贤中的其他淡泊之士,也做不到。向来货从口出,有影响力的人,更是称为当权者的“眼中盯”,他们的一个动作,甚至一个表情,都被予以超乎寻常的关注,更何况那些愤世嫉俗的言辞。在乱世,尤其是那个大批文人名士被杀戮乱世,想存活下来相当不易。连司马昭

也说:“天下最谨慎的人要算阮籍了,和他谈话,听到的一定都是些深远的哲理,他绝口不提时事,更不论人是非。”

阮籍做过这样一个比喻,说跳蚤在兜档里筑巢,饿了即吸食人血,三餐无虑,安全可靠,却怎么也不会跳出兜档。当时所谓君子者,与跳蚤何异?而几千年后,有个女子在上海滩的灯红酒绿中,也幽幽长叹一句:生命是一件华丽的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二、精彩范文

人与路

想到路,眼前挥之不去的,只有阮籍。

是他,驾着破旧的牛车,一坛酒,独自驶向城郊。路旁,奇花异草,奇峰怪石,他视而不见,投以白眼。上方,落单的飞雁凄凉鸣叫。此时,牛车停了,老牛回过头来,仿佛在说:“没有路了,该往哪里走?”他无奈,只有无奈地答道:“路在哪儿,我怎知道?”说罢,取瓢捧起浊酒,喝罢,继而大呼,继而大号,最终一把辛酸泪,沿原路而回。此所谓,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只不过没有路罢了,为何痛哭?他哭的不是眼前的穷途,而是人生的穷途。

这条路上,笼罩的是东晋司马集团的阴影;这条路上,洒下了多少眼泪!为慈母,慈母身亡,他号哭,即使吐血数升;为好友嵇康,嵇康被斩,为正义而被斩,他开始是沉默,当行刑前,嵇康弹起空前绝后的《广陵散》,他只好大哭,用泪,用心泪为友人送行;为陌生的兵家女孩,女孩美丽而具才情,未及出嫁,染病身亡,他冒冒失失地奔向灵堂,用泪为美好的生命饯行。

这条路,满是眼泪。

泪流尽了,路上只有沉默,沉默得有些吓人。当名士裴楷前来拜访,他只报以白眼。裴楷明白,阮籍的人生之路早已超越了礼义的范畴,而他本人仍在礼义之内,所以裴楷只好,也只能按礼义之数,向阮籍作揖三次,然后离开。是的,阮籍人生之路上的亲人,旅伴,还有那些美好的生命,都已消逝。他只能将沉默这件外衣披上,抵御寒风,来自人世的寒风。接着,踽踽独行,移向自己的路的尽头。

这条路,我们难以体味,只能用“猖狂”将他形容,形容成一个远离尘嚣远离人世的繁杂的陌路人。世人用冷眼审视着他,看他一个人在路上表演。然而,我们怎能知道,这出表演包含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在他身后的路上,抛下的是世俗的指责,世俗的猜疑…… 如果时光能够倒流,我希望能坐上他的牛车,同他一道奔向城郊。还是在青草杂生处,我会跳下,为他拔除野草,拔除他路上所有的杂草。然后,打一下牛背,让牛载着他在自己的路上继续前进。而我,在这条路上,会望着他的身影,面向夕阳,诚恳地弯下九十度。 为他,也为这条路。

两把钥匙一扇门

天似镜,风如纱,竹涛阵阵,流水综综(淙淙)。正是个好日子,李白与阮籍同到神的脚下寻找快乐幸福之门。

神睁大眼睛看这两个人:李白,腰挂酒葫芦,身着白青纱,胯下小毛驴,顶上飘飘发,不时用手抚一下那长长的山羊须;阮籍,坐在只眼老牛的破车上,酒瓶东倒西歪,头发凌乱如草,衣服半只扣子也没有,用一支树枝挂住,潦倒非常。

神引他们进了一个房间,各给他们一只破耳壶,壶中装有半壶酒。阮籍摇一摇又往壶里看一眼,叹气道:“神怕是偏心这西域浪子,我只有半壶酒罢,他却有一壶吧!”李白笑了笑:“神看来是对我们很好呢,我有大半壶仙酒,喝,味道一定美极了!”

神饶有兴趣地看了两人一阵子,微微一笑,把他们带到一个分叉路口,让他们各自走去。 李白的路不好走。赖棘刺丛生漫路,泥淖的山石路让小毛驴弄伤了脚,他从驴身上落到了泥水中,青白衫顿时一片黄一片黑,鸟儿从树丛中惊飞。他哈哈一笑:“这回酒可醒了,可以好好走路,再说,八只脚总比四只跑得快。”他又呷了一口酒。走了不久去碰到断崖,无路可走了。他吟了一句:“无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小毛驴,你可不必受我压迫了,有缘再会”!说罢动手往山下攀爬。

阮籍也不如意。正当他看着那半壶仙酒叹气时,一只猴子抢走了他用来遮风挡雨的破帽子,他想抢回来,却打翻了大多半的酒,人也倒在路旁,棘刺刮破了皮肉,鲜血直流。他又叹:“唉!天不助我呀!”爬上车走未几刻,断崖在眼前出现了。他顿时悲从中来,忆起伤心往事,哭天抢地地喊了起来:“叫我如何是好,如何是好……”眼前一黑,他晕倒在车上。 李白历遍艰辛,终于爬到了山下,眼前是一片从未见过的美好境地;金色的树枝,宝石的果子,银白的叶片,云雾缭绕,花影丛丛,神正笑着对阮籍说些什么,他跑了过去。 神于是宣判他们寻找的结果。点了点他们的酒壶,一阵红光闪过,两人手中多了一把钥匙,一把刻着“悲观”,另一把刻着“乐观”,李白成功地打开了门,而阮籍,无语叹息。 神笑着说:“乐观就是劈(披)荆斩刺的一把刀,悲欢则是阻道的石。你们也看到了各自的结果,乐观,则幸福快乐,悲观,则无所事成。”

顿时,两人心中,风清气爽,豁然开朗。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