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岩松哈工大演讲

先从一个问题说起吧。我经常会面临一个问题:请问对您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什么?对你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谁?我的答案永远是标准的:对我影响最大的一个人是我妈,对我影响最大的一本书是《新华字典》。没有我妈就没我,没有《新华字典》我就不会认识那么多字,也不会看那么多书。这个答案看似标准,但在背后隐藏着我的另一个看法。当你的生命一路上就像一条奔腾不息的江水,总有很多分支不断地给你注入新的能量,一本有一本的事就是如此,但是突然有一天,有一个提问很残忍,让你说哪一本书最重要,这个时候你突然发现手心手背难以割舍,你怎么去回答呢?或许《新华字典》才是最标准答案。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不同的书籍给你舔著了不同的营养。甚至有趣的是,你都以为你忘了,你都以为你没有受过它的影响,但是遇到某一件事情或者思考某一件事情的时候,你曾经阅读过的一本书还会再次的触动你和激活你,因此没有孰轻孰重。

今天早晨的时候有一个人打电话问我“我们现在在大学,在大学这个的阶段里头,是读万卷书重要呢还是行万里路重要呢?”我对他的回答是“你的这个问题太学院派了”。因为你在大学的这四年时间里头,我可以明确地告诉你,你想行万里路你做不到,不光是一个物质条件的问题,还有一个大学四年的学习生涯的问题。那么,就读万卷书吧?但是接着我又告诉他,其实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一样,也还不是最重要的,是你用什么样的态度去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这几年我经常会想这样的问题:在老子写《道德经》的时候,他一定没有行万里路,更没有读过万卷书,但是今天又有几本书超过了老子的这几

千字的《道德经》呢?是什么,是什么让他在没有行万里路,也没有读万卷书的时候,却指明了未来的相当多的人们内心的困惑,到今天不仅不过时,还依然散发着更大的光芒。举两个例子:比如说,我当然不主张30岁以下的人看《道德经》。为什么?因为书有的时候也是这样的,当你很年轻的时候就把它读了,读完了之后你就以为你读过了,其实是错过了。当你在太年轻的时候,有些书的味道是读不出来的,但是你以为你读过了以后就没有在你到达了需要它的年龄的时候再次跟它相逢,那我觉得这是一件很遗憾的事。但是也不妨碍里头有些很优秀的地方,比如说,对我影响非常大的,有很多事情我想不明白,但是突然有一天《道德经》里头的五个字一下子就给我想明白了,这五个字叫“无私为大私”。那有时候我就以我的感受去给这五个字去分享,生活中的很多事情这五个字都能把你点破。“无私为大私”,什么意思——你越无私了你得到的东西越多。过去在很多的时候我们在很长的时间里都走了弯路,“我们要大公无私”、“我们要很狠斗私字一闪念”,但是大家不要忘了人性是自私的,谁也别跟我说你不是自私的,这是人性。大家有没有想过邓小平改革的最大的变化在哪里?邓小平的改革最核心指出就是他尊重了“人性是自私的”这一个基本原则。你有没有发现,中国的改革是从安徽的凤阳土地承包按上手印开始的。为什么是土地承包呢?土地承包最核心的原则就是“你先为自己干,在干的过程当中你会获得利益”,当更多的人开始为自己干和努力干的时候,我们整个这个国家就富起来了。后来你看所有的改革,股份制改革等等、等等,都是在顺应着人性中有自私的这一

面而去捋顺相当的关系,因此激活了这个社会最大的生产力。所以邓小平的改革回到最核心之处就是邓小平他老人家读懂了“人性是自私的”这一个基本原则,然后顺应时势最后使国家富足起来。但是,这句话听着又有一些...不舒服。哦,人性都是自私的,那你看,突然有一天我发现中国的古人比我们更聪明多了,他完全明白“人性是自私的”这个基本原则,但是他又希望有更高的道德。因此,老子在那么多年前就说“无私为大私”,他用“大私”去诱惑你无私,对吗?希望让你得到的更多但是你所用的方式确实无私的。那你说,读一本书有的时候把你过去岁月30多年的所困惑的一些东西一下子就激活了。再比如,在《道德经》里头有一句话,说“什么样的官员是最好的?什么样的君主是最好的?”那在座的各位一定会去想,最好的君主就是被人尊敬的、被人爱戴的,对吗?但是《道德经》离里是这么说的,“最好的君主是感觉不到他存在的君主”不是吗?“最好的君主是感觉不到他存在的君主,排第二位的是被人尊敬和爱戴的,排第三位的是被人敬畏的,最差的是被人讨厌的”,为什么感觉不到他存在的君主反而是最好的君主呢?是啊,你感觉不到他存在却把整个社会井井有条的运转起来,难道这不是以后总最高的境界吗?所谓“无为而治”是不存在的,还是用一种类似无为的东西完成了整个的这种顺畅的治愈。再比如说《道德经》让我做了一个很大的改变,当时我在当制片人的时候,最后演变成了这一个节目演变成了三个节目,两个日刊一个周刊,大概一个《新闻会歌厅》、一个《东方时空》的《时空联系》、还有一个是《中国周刊》,我一个人当制片人。当这三个栏

目都还不错,都火起来的时候,我就辞了。在辞之前也是《道德经》里的一句话给了我很大的触动,《道德经》里头说的是“当杯子满了的时候里头就再也什么都装不进去了,想要装进新的东西的话,只有把这杯水倒了”。那后来我也用了现代化的方式把它解读了“不管您手里的计算器完成了多大数字的计算,想要在计算新的,就必须清零”,对吗?哪怕刚才屏幕上显示的是20万,对不起,哪怕接下来要做一个1+1,您也要先清零,那么人生不也算是如此吗?当你沿着既得利益或者某些道路已经走到了尽头的时候,其实就相当于已被满了的水。满了的水我还可以喝一口让它少一点,但人生不会,那只有换一种方式。就像20xx年的时候,当时我似乎很火,因为悉尼奥运会回来,又是得这个奖又是那个奖,等等。然后作家刘恒有一天碰见我,说“诶哟,老弟诶,如日中天小心太阳落山呐。”我们是很好的朋友,他是我大哥,我对他说:“大哥您放心,我会换一个地平线再重新升一回”。所以那一年我从悉尼奥运会回来了之后,关掉了手机,我去打造新的栏目,离开了电视一年。有很多回来说“诶哟,当主持人的,离开银屏一年你就不怕别人把你忘了”,我对他说“但凡离开电视一年就被人忘了的,你现在玩儿命做别人也记不住你”。

事实如此。

所以,想《道德经》这样的东西你回头去想,当初的老子没有行万里路,没有读万卷书,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感受?那好了,从读书的叫的就要回来了:您使用什么样的态度在看书呢?你是看别人的书然后记住它还是看到了你自己?还是激活了你自己?我们要从书籍

中获得什么?

人的一生不同阶段,面对书的时候态度是各不相同的,所有的书,当你开始学文化的时候,书是为了结题而用的,对吗?我们的学习往往来自于被动,如果要没有考试,好多书您就不看了。所以在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老师家长会说课外书,然后我们大部分人会更喜欢看课外书,因为它更有趣,因为不是它又去,而是它不考试那我们最初的阅读都是从要解决考试的难题被动的开始了我们的阅读,但是阅读与阅读是不同的。我们有没有注意到最近在图书市场上很火爆的是民国时代的小学和中学的课本在流行,有丰子恺他们的,比如说《开明的读本》,比如说它的这个大书店的读本。去年三联书店出了一本书叫《巨流河》,在巨流河那边,从咱东北巨流河过去的,到台湾成了文学教母,她当初做了一件很重要的事就是为台湾的学生重新编教科书,哦,你这时候明白了不同的教科书在不同的时代给予人的完全是不同的品味。大家也能看到过去改革这30多年我们的教科书的陆续演变,甚至现在会有很多人会很不乐意,当删掉某一些课文的时候民间开始反对。其实我觉得,教科书就是应该回到一个...什么是最大的政治呢,在教育领域里头——育人是最大的政治,所以我觉得这是另一种讲政治的方式。但是不管怎么说,我们最初的阅读是被动的,但是希望这个社会给被动的孩子提供最准确他们该阅读的东西,因为他们没有选择的机会。所以说道“书香高校”,那么另外一个词就是“书香校园”,好的书香校园是从我们一读书开始就让他对读书有兴趣做起的。我们的小学非常重要,他的课本有趣吗?我看

了《开明读本》的时候真的很有趣,想想看,丰子恺给配的画,然后每一篇课文都不长,都很短,很丰富。所以曾经有有人向我..不叫请教了,问我“孩子要上学了”,我说“小学啊?”.“啊,我准备去名校”我说“小学的头两年名校不重要,最关键的是你能不能碰到名师”。因为小学的头两年最重要的不是学到了什么,一般所有的咱们大部分的小学水平基本一样,但是如果那个孩子在上小学的前两年碰到了好老师,这个好老师善于培养他的自信,让他对学习有乐趣,他一生受益。我的孩子头两年上小学的时候离我们家只有150米,现在那个学校都解散了,但是很幸运的是他碰到了好老师,总在鼓励他,而且有趣的是由于他的学校离我们家只有150米,奶奶每天早上都能看着他进学校,一次他可以睡得很晚,从来没觉得上学辛苦,到现在他从来不厌倦学习。那么,回头就去想,是不是要感谢那最初遇到的老师,和上学的这种兴趣呢?所以,针对我们人生最初阶段的阅读,我特别想说的是,希望全社会努力,让我们的孩子能对阅读有兴趣。等到高校的时候,您在玩儿命的去培养的时候,已经略微晚了一点。

到了中学的时候,我们现在的孩子很忙,要考高中。考高中毕考大学难多了,我不知道大家现在有没有这种感受,在相当多的地方,考高中要比考大学难多了。但是我经常会反问一个问题“这你自己的孩子吗?你希望你的孩子拥有什么呢?”如果你只是希望你的孩子拥有一个替你增光添彩的学习成绩,而不是一个健康的让你放心的一种心态,那你可以去压榨他;如果不是的话,在中学阶段你也应该鼓励他体育锻炼和培养个丰厚的阅读兴趣,激活他的某种潜能,我觉得在

中学这都是很重要的。

好了,这都不谈了,到大学了。我之所以当初考广播学院很重要的一点是因为,我当时...很多人问我“你是不是从小就有新闻理想?”我85年上的大学,当时在我们那个地方,在哈勒尔,那时候已经不贵黑龙江了。在我们哈勒尔是没有新闻这个说法的,为什么呢?北京的报纸出完三天之后才到哈勒尔,所以我们从来看不着新闻。通过广播电台,为什么我们队广播亲呢,我从小对广播亲也跟这个有关。因此,我那个时候会有什么新闻理想呢?“那你为什么考北京广播学院呢?”因为在那个时候,过年还的确是人走到对方家里透拜年的,不像现在,手机短信一通滥发,然后有很多人浪费了一毛钱什么效果也没有,为什么呢,忘了署名了。他都天真的以为世界上所有的人都能记着他的名字他的手机号,这不可能。最后你经常被祝福了一圈儿冷不知道是谁。这都不谈了。我妈是老师,她的学生有一个是我的师姐了,两种师姐,中学是师姐,高中也是,她考到了北京广播学院。结果有一年春节的时候,就在我考高中那一年,她去我们家给我妈拜年,她们在里头聊天儿。我估计当时候是放鞭炮在外面冻着了,进屋暖和一会儿,就听这个学生跟我妈说“广播学院特好,考试特容易过,我们大部分时间都是在看闲书”,就在那一瞬间我立下了我神圣的誓言,我说我一定要报考考试容易过而又能读课外书、读闲书的广播学院。我非常感慨85年到89年这四年的大学生涯,因为的确它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

我刚进学校的时候,我一个同学问我“你哪儿来的?”我说“我

呼伦贝尔草原的。”他问我“你怎么来的?”我当时开了个玩笑,我说“我骑马来的。”他一点都没乐,继续问我说“你骑了几天呐?”不幸的是这个问我的同学是新疆的。所以对于我来说刚走进大学校园的时候甚至会有一些自卑感,会觉得里这个世界的中心还很远的很,但是在大学毕业的时候,我们已经能够用新闻的思维去理解这个世界,更重要的事我赶上了中国文化的一次非常粗犷的、不讲理的、然后包容的一次爆发和启迪的岁月。我刚进高校的时候,你知道那个时候北京新华书店经常排队,为什么?第二天有一本什么书要出了,头一天晚上就去排队,不如说,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最初要重印《复活》、《安娜.卡列尼娜》等等这些书,书店要通宵排队。那个时候回听说“啊?出了一本书叫房龙的书叫《宽容》”。我们会专门进城去买这本书。当时出三毛书,友谊出版公司是分了两年的时间才把三毛的书出齐,我们隔三差五就要去找。当然,那个时候经济条件很差,偷书是一种习惯。我们那个时候...那个时候院长...我从来没偷过书,我发誓。之所以没偷过书是因为我胆小,不是没有过想偷书的心思冲动。我们很多广播学院的学生去王府井新华书店去偷书被人给抓住了,“叫什么名字?”男生回答“叫常振铮”,又有女生偷书,“叫什么名字?”“叫刘济南”。没隔俩月这事儿不好使了,为什么,王府井新华书店发现北京广播学院的院长交常振铮,副书记叫刘济南。那个时候每一本书都会成为热点。但是我在总结80年代末文化浪潮有一个要跟今天勾兑一下的是“为什么那个时候,在饥渴年代的时候的阅读印象深刻?”就跟你饿了很久吃的那口饭会觉得特香一样,什么饭

菜最香,您知道吗?不是海参,不是牛肉,而是你饿了之后吃的最香。为什么现代人为什么觉得饭不香了?我想问问你,你多久没有饿过了?好了,阅读也如此。为什么那个时候每本书津津有味?因为饥渴,还因为好书不多,让你有时间把每一本好不容易拿到的书耐心的读完。就跟现在我们为什么觉得流行音乐不好听了,就在于你已经没有耐心再去听第二遍了。但是在80年代和90年代,我们那时候有一张好专辑起码要听十几遍,也就听出它的好听了。可是现在人们没有那种耐心了,好多人看一本书看一个标题,OK了。现在在座的很多年轻人在看140个字的阅读,对吗?这都算长了。你们在上网的时候是标题性阅读,请问它有什么价值和意义?你只是知道了!我再问你你知道了什么,你都回答不上来了,但是你随时能插话,因为你知道,“啊对,正打利比亚”那边“是,日本的那个那个东西扔海里去了”...再深的一点,不知道了。为什么?因为我们进入了标题性阅读。所以在大学的时候,我很感慨那段阅读岁月,不管是你在谈恋爱也好,还是在晚上的卧谈会也好,还是那个时候的社会的风潮也好,那个时候不阅读很难混。那个时候的女孩喜欢男生看尼采、萨特、叔本华的,我觉得那个时候看尼采、萨特、叔本华的70%都是为了谈恋爱,剩下20%是为了在卧谈会的时候能插的进去嘴,还有10%是听说别人也在看。

但是这就是那个时候的风气,因此在80年代在我们上大学的那段日子里,经历了文化的复兴、摇滚乐的第一回、琼瑶,等等等等。那个时候看书很有趣啊。我为什么会觉得古龙、金庸的东西好看?因

为一定比你们看的还离奇和充满悬念。因为那个时候...比如说一套金庸拿来了,只有一套,不可能有第二套,所有的男生宿舍,我们这一个班,抢到第几本就从第几本先看起。所以好多哥们儿是先看的,比如说是《笑傲江湖》的二,然后拿到的是四,然后看二,然后看一,您想想,我们每个人看得金庸的《笑傲江湖》都不是一个内容,所以我们会觉得很精彩。现在,什么东西当你轻易的都获得的时候,她就都贬值了。

前几天我在做节目的时候说过这样一句话“但凡能用钱买到的东西都便宜”。因为现在你随时可以获得。现在中国每年出版的书有几十万种,但是奇怪的是现在人经常会说“现在没什么好书可看的”。您什么时候细看过呢?当你真的细看的时候,一本原来被你忽略不计的书也会读出别样的味道来。所以,当你进入到大学的时候,拥有了大量的阅读的时间的时候,可惜了了,您开始里阅读越来越远了。请问,您现在有多长时间交给电脑?又有多长时间交给一本书?

我原来也曾经以为,阅读要的是海量。结果有一天,98年的时候,当时是和写过《唐山大地震》的钱刚,我么一块儿在珠海半夜聊天,他就跟我谈起了一点,他说人有的时候阅读需要的是海量,但有的时候是要逮着同你口味的东西把它读透。他说他曾经有几个月的时间翻来覆去的读梅里美的《时光》。恩,我觉得对,就像我翻来覆去的把80年代出版的一本《朦胧诗选》读透了一样,而《道德经》于我现在也是有空就翻翻,有空机翻翻,它会慢慢地给你注入一种能量。

那么对现在的大学生来讲,要有深阅读。我今天跟媒体汇报了

一个...也在谈读书的问题,我说对于我的阅读来说,每天有三种阅读:第一种阅读是我今天晚上的工作阅读。什么意思?因为我现在每天做的《新闻1+1》都是直播,每天中午订选题,每天晚上九点半直播,那么当定完选题之后我下午就要看相关的背景材料,而且完全出乎意料。新闻是一个可爱又可恨的东西,新闻的可恨就在于你永远无法预知未来,可爱不也正在于此吗?我永远不知道明天我会做什么节目。现在我可以准确的告诉你们说我明天网上要做节目,可是要做什么题目我不知道。原来我失眠,是因为总为第二天担心,现在我从来不失眠,因为我都不知道第二天会发生什么。这就是一个新闻人每天的生活方式。那么,我每天的第一中阅读就是工作性阅读。今天晚上要播中国老百姓抢盐了,那我马上就得去研究中国到底有多少种盐矿、中国人平常吃几种咸盐...平常本没有兴趣读这些东西,但今天晚上你要做这个节目,那么你就必须去读。好了,第一种叫工作性阅读。第二阅读就是职业性阅读。我每天至少要去一次报刊亭,买大量的报纸、杂志等等,因为我是一个新闻人,我要去捕捉各种媒体里的各种新鲜的东西。那是我的职业,其实也是我的生活方式。第三种阅读,在我看来叫生命式阅读,或者叫生活式阅读。我每天或长或短,一定要读点儿跟眼前没关系的、跟这个时代没关系的、有趣的、有料的、有种的、有方向的或者说有历史感的等等各种各样的杂阅读,人需要这些东西。我越来越觉得人生在世要拿出足够的时间多做一些没用的东西。当然故人已经说过,用有趣的事去遣无聊的生涯,就是说有限的生涯要用无聊的事排遣,比如说打牌、喝茶等等。那你回头看,

喝茶有什么用呢?打牌有什么用吗?最后你会发现人生中值得回忆的往往是谢无用的事,而你真正有用的你倒不一定去回忆。我觉得现在的中国人做无用的事太少了。你会不会在一个阳关灿烂的午后捧着一本闲书,你翻几页风翻几页;你会不会觉得写一首诗是一个浪费时间的事情?一个工程师对这个世界重要还是一个诗人对这个世界重要?我真不敢说那个是标准答案。但我起码知道,几年年初我去过一趟浙江的富春富阳市,这个城市经济很发达,但是是一个曾经在这个城市寄居的一个落魄的画家,在这儿创造了一个《富山春居图》,现在成了这个城市永远的象征,当时这个城市并没有善待他,然而,当时这个城市没有善待的这一个当时所谓“没有用的”文人,却成了这个城市未来最大的标志。礼拜有用吗?可能在当时有用的事权臣、是工程师或者其他的一些人。

好了,这些也不说了。而我们一定要知道生命该怎样安置。有很多人跟我去说,工作是最重要的,事业等等等等。喝酒、踢球、打牌、游泳、工作、事业同样重要,它是我生命的不同的完成方式。于是,读一些闲书的需求也便显现出来。我一直不知道现在中国一直令人非常困惑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都在急匆匆的向前赶,为名忙、为利忙,对吗?但是生命是什么?就像我在书里写过“人,只有一件事情是无法更改的,就是人生是一条单行线,面向死亡的重点永远不会改变”。那为什么中国人显得奔拿儿走那么着急呢?您能慢点儿吗?而且,你要知道,好多优秀的创意恰恰是在慢下来过程中诞生的。甚至让你去了解生命中应该有的意义。现在,比如说同学聚会很火,同学聚会有

什么用吗?有人说“同学聚会有用啊,我找关系啊,等等着这个办事儿啊...”真正好的同学聚会是不办事儿的,就瞎聊天儿、喝酒,但是你会觉得聚完以后你又可以轻装向前进,因为你心理上得到了一种巨大的满足。所以,我觉得在我们现代的这个时代里头,非功利性的阅读越来越重要。去读一点有趣的文字,去读一点闲书,去读一点跟这个时代没太大关系的,它会对你的生命有用,还有什么比对你的生命有用更有价值呢?所以,阅读请不要太功利。

接下来,关于阅读,我还有一个也许是错误的观点——要去多读那些让你感到别扭、你不赞同、甚至你反对的内容。我们有的时候阅读是为了证明自己,去寻找一种共鸣、共振,喜欢读自己喜欢读的东西。但是你有没有一种感觉,阅读我们也应该打开自己。往往收获巨大的时候是在读到自己过去没有想过、别扭甚至不同的意见当中慢慢读出它的趣味来,就像一个优秀的社会不仅要接受正确的声音,也要让别扭甚至错误的声音有存在的空间。这才是一个伟大的社会,说明它自信,而制止任何错话的社会一定没有真话。就说说读书吧。您是不是遇到自己不喜欢的书就扔到一边儿,遇到自己不顺撇儿的就会扔到一边?但是它可能会是对你的帮助最大的,因为它会开启你过去没有思考过的空间、没有进入过的领域。读书不要厌恶,我觉得要厌恶的是那些水平太差的,比如说,我真不推荐,非常抱歉啊,肯定的罪人,我非常不推荐大家阅读很多现在翻译的国外的书,因为翻译的太烂了。我只看到一个有一个英文单词被翻译成汉字被罗列在那里,我再也看不到像傅雷他们那个时候翻译的充满了中国文化的意向跟国

外文化的结合,让你信、达、雅全有。我们现在的翻译经常出现什么样的状况呢?也许哈工大也有——一个出版社把一本国外的书拿来了,“你们宿舍几个人?”“仨呀!”“来,十二天给我翻译完,多少多少钱”然后这哥仨一宿舍的,一共二十一章,“来,你,一到七章,你,八到十四,你,十五到二十一。”十二天翻译完,交了。仨人翻译的,文风都统一不了,誇,没几天,出版了。现在有一些好的国外的书我愿意找台湾的版本,台湾翻译过来的版本还是相对靠谱儿的。还有,名著的缩印本。我最反感现在的出版社搞了一些名著的缩写版给我们的中小学生读。一本名著的伟大从来不是因为它的主题,虽然大部分人都回答主题,说“为什么《简·爱》会成为女性的圣经啊?”回答说“因为它描写了男女平等。”抱歉,写男女平等的书多了,“为什么会是《简·爱》?”生活中有好多问题是经不住第二句在问的。“对啊,有那么多描写了男女平等的书,为什么是《简·爱》呢?”伟大的作品都具有一个共性的特点,是因为拥有太多人人心中有、处处比下无的伟大细节,诠释了那些亘古不变的真理。因此,名著决不是因为它的主题伟大。中国从小的教育当中有一个很糟糕的地方就是,所有人都要写中心思想,那请问,您让着最牛的老师把这意识流的中心思想给我写出来,那尤利西斯你怎么写中心思想?它是意识流。

好了,这个咱也不谈了。名著的伟大之处永远不在于它的中心思想,而在于围绕着它的中心思想的无数的伟大的细节。《简·爱》如果没有罗杰斯特和简的那段对话,没有类似的那些细节,它会在文学

史杨拥有如此显赫的地位吗?再比如说,《约翰·赫利斯朵夫》,如果我们看一本名著是为了看它所谓的中心思想和最简单的故事的话,不用看了,傅雷在翻译的时候已经把中心思想写在了五卷本的扉页上, “英雄不是没有脆弱的时候,只不过是不会被脆弱政府罢了。”您只要看了这句话,如果是为了看中心思想才来看《约翰·赫利斯朵夫》的话,这本书可以不翻了,因为傅雷已经把它提炼了。好了,现在我们特别多的所谓浓缩的名著的这些简本,就是在骗中小学生,把一个拥有丰富细节的东西细节给拿掉了、优美的文字给拿掉了,只给了它一个故事的框架和一个中心思想,然后不幸的是孩子们以为他们看过了这些小说,今后再也不会去看那些原本真正伟大的名著。我们许多的孩子为什么不喜欢名著?看那简化本您会喜欢吗?

好了,的确在图书当中拥有许多不值得看的、垃圾的东西,但是跟我说的让你看那些让你感觉别扭、和你的意见不一样的书不是一回事。对我相当多的成长触动都来自于最初步接触的一些东西。,甚至不顺差的一些东西。我举个例子,比如说,以我的性格、我的文字,我喜欢鲁迅的文字,但是一点不妨碍我在林语堂的文字里读出别样的味道,一点不妨碍当我不用“汉奸”这个词考虑周作人的时候在他所有的《苦雨斋》的文字里看到了中国原来我们的传统教育文化当中所没有的另一套系统的东西,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现在相当多的人会对知堂,就是周作人的这些东西格外的感兴趣,但是在过去他被政治化了,因为他汉奸等等等等,但是周作人跟鲁迅,如果单从文学的角度上看,不相上下,只不过格式一条路。但是我的确喜爱鲁迅,鲁迅的我两句

话就可以是我热泪盈眶,他在讲“人和人是不同的,有人去凭吊皇陵,有人去祭奠荒冢”,就这么简单的两句话让你热泪盈眶,对吗。现在我们生活中不也有的吗?有人就去皇陵面前跪拜了,有人就去黄忠,,荒冢,就是莫名土地上的荒坟去感受某种东西,这都另说了。所以,阅读的另一个意味就是用包容的心去看。

那接下来还有什么...比如说以我个人的经验,不是所有的书都要从第一页开始读一直到读完;有的书当你翻了一下你已经读完了;有的书当你读完它的前三分之一的时候你就已经读完了,有的书确是你读两遍你还没读完呢,你比如说,我从来不认为像《道德经》这样的书我已经读完了;还有的书是你快到读完的时候你会恋恋不舍,因为这是你特殊生命时段的一种相遇和旅程。就像我当初读《曾国藩》的时候,那天下午我一辈子也忘不了,当我意识到只有三午页的时候,没一字都很珍惜,但是你终将告别,在和它告别的时候我写了几千字的感想,现在还保留在我的笔记本里呢,这就是你不忍告别。但是有好多书是你看完目录就OK了结束了,不妨碍我买它,我可能把它买回来放在书架上,然后再也没有翻过,因为我知道我已经读完它了。有的书很厚其实很薄,有的书很薄其实很厚,这是不一样的。因此不要强加自己,所有的书都要读完,反而成了一种苦处,读书需要点儿随意、需要点儿直觉,别给自己那么大的压力。我觉得生命中当你和书最佳的缘分开始的时候是你不要再看每一本书都要考试的时候。

刚才我说了不要为功利去阅读,而且好多的阅读也不是为了考试。最后一个我一定要和大家说的,就是刚才我已经和大家说过这句

话了,读所有的书的最终目的是读到你自己。你觉得我们读书是在读鲁迅、读周作人、读梅里美、读约翰克里斯多夫、读傅雷...都不是。真正的阅读走到更舒服的、愉快的境地的时候是你在读每一本书你都是在找寻你自己、都在塑造你自己。

在座的相当多的都是大学生,我一直都会开玩笑的是,我不反感大学的时候谈恋爱,但是我比较替大学期间谈恋爱提早的进入了两人世界,然后错过了一生当中最不该错过的集体友情的这四年而感到万分遗憾,因为我看到我们学校当时就有,进大一两人就恋爱了,然后永远是两人如胶似漆,大四的时候分手了。然后他们就错过了这四年的那种十几个人、几十个人的那种永远无法复制的友情,一帮人山呼海啸,骑着自行车,然后几十公里,骑到哪儿去;还有看完球的时候我们决定从工体走回广播学院,最后走两个多小时...等等这种莫名其妙的...还有无聊,无聊到吃晚饭哥儿俩就用猜丁壳决定是向左走还是向右走,结果晚上十一点多的时候发现离学校越来越远了。但是无聊也是人青春中的一道风景,将来等你人到中年的时候想无聊都没时间了。

但是人生就是这样啊。舒婷曾经在一篇散文中这样说过“人生中年,友情之树日渐凋零”。那我的感慨就是人的朋友的多少跟人头发的多少成正比——当你头发最茂密的时候,你的朋友最多,但是人终将会走向越来越孤单的岁月。当你拥有了一种阅读的习惯的时候,你永远不会孤单。当我最孤寂、最一个人的时候,我随便拿到一本书,就如邀请到了一个朋友——你可以跟他对话,你可以反对它的意见,

你可以突然跟它找到共鸣,你还可以把它放下顺手拿起另外一本书让第三个人再插入你们的谈话......你永远不会孤单。因此,阅读永远不是一个功利的事业,阅读该是一种生命方式,是生命中的一种不可获取的东西,或者说它就是我们每个人的生命方式。就像我们永远无法皆无音乐一样。

你说音乐有用吗?可是为什么爱因斯坦临死的时候说“死亡意味着什么?意味着我再也无法拉我心爱的小提琴了”?哦,音乐原来这么重要。有人说,真么是音乐?一个名词解释就是“当文字结束的时候,音乐开始了”。也就是说当你无法用文字描述的时候,音乐能够描述你更复杂的感情,而且同样的一段音乐,会在你不同的人生阶段触碰你不同的感受。

所以我越来越觉得越不光是文字,包括好的电影。比如说前段时间我看了印度一部电影叫《三个傻瓜》。我主张相当多的搞教育的,或者正在被教育的都要看看这个电影。看完这个电影之后让我有一些不满足,又有一些伤感,在中国人眼里怕是稍稍还是瞧不起印度的,对吗?但是只杀在看完这部电影,后来我又开始恶补印度的电影,又看了《我的名字叫罕》,最近又买了《风筝》准备去看... 突然发现为什么中国拍不出好的电影?是什么?我们为什么都是《满城尽带黄金甲》呢?灵魂在哪里?我们需要有灵魂的东西。那么,在印度的电影当中你会看到,这个仿佛屡次被你瞧不起或者说没太高看的国家有好多比你高的地方。要善于看到别人比和你好的地方。

所以说在当代有好多好的电影、好的音乐、好的文字都是阅读,

不是一个狭隘的文字的阅读,但是不管是什么,最后都是要完成一个跟你自己的对撞,是在读你。就像我的书刚出来的第一天我就说“从今天开始,这本书就再也不属于我了。”为什么?因为我希望你在这本书中读到你自己。有人介绍说你这本书叫《你幸福了吗》,我说对不起,这本书没“你”,我的书名上只有“幸福了吗”。就是说每个人都是“我”,我没有权力在这个上写“你幸福了吗”,跟我没关系,首先这是我的困惑。所以说,最后跟在座的大学生或者说“书香高校”的交流也是我最大的感慨——人生不管喧哗,还是最后的孤寂,有书在,永远踏实。更何况你人到中年的时候还面临着一个新的、更大的挑战——你要寻找很多人生的答案,让绝望处有一点希望。你总会有许多的焦虑、不安、担心,这个时候,很多的阅读会帮你,有的时候阅读,读着读着,你会发现,焦躁的心突然就平息下来了,然后突然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安全感,你会发现你所困惑的东西,千百年来你的那么多的同伴都已经探索过了,然后提供了各种答案。因此,在书里有没有颜如玉,我不太知道;但是在书里有我在未来所有焦虑和不安全时刻的保护神,我是相信的。更重要的是,我相信每一本图书当中蕴藏着未来我更期待的那个我自己。

谢谢各位。

提问:

1、有过什么遗憾吗?

答:然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我怎么会没有遗憾呢?为什么我愿意去

回忆生命青春最美好的时光呢?好多人说在我们生命当中青春是最美好的,其实我可以准确的告诉大家:在人生当中,青春是最难过的。但是为什么回忆都是美好的呢?那是因为你把不好的东西都过滤掉了,你用一个温柔的面纱隔着青春去看当然好。当然青春也有好的地方,那就是你可以随意的去犯错误,因为将来有大把的时间让你去改正错误,到了我这个年龄就不太敢犯错误了,因为该错误的时间越来越短了。

那你要让我说求学的时候的最大的遗憾,我觉得有两个:第一个就是,那个时候太饿了。那个时候我们天天吃不饱,不像女生。我们那个时候没钱,晚上五点多吃完饭晚上九点多就饿得一塌糊涂,更何况我是一个足球专业的,我自诩为足球专业的。每天夜宵就是买一个馒头藏在宿舍里头,但是经常回来十有八九是被人偷走了。由于过分饿,我觉得身体没有得到更充分的发育,所以这是个遗憾。第二个遗憾来自于我的语言,那个时候我学俄语我觉得很占便宜,因为我们全广播学院整个一届才5个学俄语的,因此考试很好混。可是当我离开校园的时候,我再也没有机会去用俄语了。后来我又去自学英语,可是自学英语的时候再打底儿就很难。我就很遗憾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多想点功夫不去偷那点眼前的懒儿,那么后来就不会那么艰难了,因为语言的确是一个工具。我希望俄语很好,那个时候也能把英语弄好。所以这都是遗憾。

2、平时陪儿子踢足球吗?

答:当然啦!我今儿早上之所以脸色儿不佳,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明明

知道今天早上六点就要出发,但是我昨天看球看到了一点,那是因为儿子逼着我陪他看球。他是多特蒙德和国米的球迷。昨天先看的多特蒙德的球,接下来看国米的球,但是我后来扛不住了,只看了半场。昨天多特蒙德开场之前我就告诉他,说多特蒙德顶多平局,诶,最后1:1平。然后,国米上半场没进球,我说放心,国米上半场没进球是在弥补他输给沙尔克零四的,这个感觉他要,慢慢找,下半场他肯定进球,隔一会儿我都快睡着了,冲进我屋儿“坎比亚索进球了!”我当然会陪他踢球,我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足球的料。

3、你幸福吗?

答:不知道。幸福跟鞋一样,舒不舒服你自己知道。我觉得...我幸福吗...我是说我起码我现在开始问自己了,我觉得问自己是一个不错的开始。我们有多少人出发了太久忘了当初为什么出发了呢?

我个人总结幸福于这三个东西有关系:物质、情感和精神。每一个人,在做的每一个人,都可以用这三个纬度去思考这个问题——你什么比较充裕、你什么比较欠缺?缺啥补啥呗。就跟我下午在那儿签售就在那儿后悔,中午我该吃点鸡爪子,因为吃什么补什么嘛。但是我看下来的是,与幸福有关的这三个关键词,物质是基础,基础很重要,因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情感是依靠;精神是支柱。人生都想获得圆满,说物质有基础、情感有依靠、精神又有支柱,不容易;但是起码我们可以求其次,让充裕的更充裕、让不足的有所弥补。但是我们过去犯了两个错误,过去我们没太搭理情感和精神这两件事儿,而都以为如果物质的这事儿解决了不得幸福死啊,如果有一天我

要富了,我XX喝豆浆,两碗豆浆,我喝一碗我倒一碗。等你真富了的时候你就发现你的胃已经不好了,豆浆不香了。我一这就是为什么只几年中国人不得不面对“幸福”这个字眼一样,因为物质基础我们不那么薄弱了,咱都玩儿成世界第二了,但是当你的物质基础达到此昂当丰厚的地步时候,我们过去的充沛的精神和情感早已经垮塌和坠落了,甚至这个时候经常让你感觉幸福感居然不如以前。

好了,我们又到了从新要思考幸福的时候,所以咱每个人一起去问自己,您这三点平衡了吗?那个充裕一点?拿一张白纸写上,然后该去补一些什么...我觉得起码要过了一个没有物质万万不能,但物质不是万能的,恐怕现在的中国人要做的更多的是情感和精神方面的东西。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回忆大学时光会格外的幸福,你说那个时候我们物质毫无基础,但是拥有者充沛的、丰富的、犹如98年的松花江那样决了堤了的情感和精神,所以很幸福。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