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关于勤奋学习的名言警句

★业精于勤而荒于嬉,行成于思而毁于随 --韩愈

★天才就是无止境刻苦勤奋的能力 --卡莱尔

★聪明出于勤奋,天才在于积累 --华罗庚

★好学而不勤问非真好学者。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勤劳一日,可得一夜安眠;勤劳一生,可得幸福长眠 --达·芬奇(意大利) ★形成天才的决定因素应该是勤奋 -郭沫若

★人的大脑和肢体一样,多用则灵,不用则废 -茅以升

★你想成为幸福的人吗?但愿你首先学会吃得起苦 --屠格涅夫

★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列宾

★贵有恒何必三更眠五更起,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成功=艰苦劳动+正确方法+少说空话 --爱因斯坦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自古以来学有建树的人,都离不开一个“苦”字。

★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 --爱迪生

★艺术的大道上荆棘丛生,这也是好事,常人望而却步,只有意志坚强的人例外 --雨果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到用时方恨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少年不知勤学苦,老来方悔读书迟。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关于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

少年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时间一分,贵如千金

●最亮的东西是阳光,最宝贵的东西是时光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放弃时间的人,时间也放弃他(莎士比亚)

3、在世界上我们只活一次,所以应该爱惜光阴。必须过真实的生活,过有价值的生活。——巴甫洛夫

 

第二篇:勤学敏思警句

勤学敏思格言警句

作者:佩剑青年 提交日期:2010-4-24 9:19:00 | 分类: | 访问量:359

百尺之高,累于九基之上。

——出自《庾子山集 · 拟连珠》。

意思是:百尺的高楼,是由一层层累积起来。比喻只有循序渐进,才能攀登学问的高峰。

※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汉乐府 · 长歌行》。

意思是:时间象江河东流入海,一去不复返;人在年轻时不努力学习,年龄大了一事无成,那就只好悲伤、后悔。

※ 博学多识,疑则思问。

——出自(汉)王符《潜夫论 · 叙录》。

意思是:广泛学习,增长学识,有了疑难问题就向人请教。

※ 博学而不穷,笃行而不倦。

——出自《礼记 · 学记》。

意思是:博求学问而不知停止,切实地去做而不知疲倦。

※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出自《论语 · 子张》。

意思是:学习要广博,意志要笃诚,肯于恳切地向别人请教,并且要勤于思考。

※ 博学切问,所以广知。

——出自(宋)张商英《素书》三。

意思是:广泛地学习,恳切的求教,所以才有丰富的知识。

※ 不骄方能师人之长,而自成其学。

——出自(清)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意思是:不骄傲才能学习别人的长处,从而促进自己学习的成功。

※ 不能则学,疑则问。

——出自《曾子 · 制言》。

意思是:不懂的就要学,有疑问的就要请教。

※ 不虚则先自满,假教之亦不能受。

——出自《朱舜水集 · 论王十川刚伯规》。

意思是:不谦虚则首先自满,假如教育他,他也不能被接受。

※ 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闻多记而守以浅者广。

——出自(汉)刘向《说苑 · 敬慎》。

意思是:聪明而又有才干还处处持守几分愚笨的人,一定能获得更大的益处;多听多记,还持守几分浅薄的样子,他的知识一定更广博。

※ 大志非才不就,大才非学不成。

——出自(明)郑心材《郑敬中摘语》。

意思是:没有才,宏伟的志向就不能实现;不学习,就不能成大才。

※ 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 ——出自《意林 · 唐子》。

意思是:比喻不断积累学问,可以成为杰出的人才。

※ 怠者不能修,而忌者畏人修。

——出自(唐)韩愈《原毁》。

意思是:懒惰的人自己不学习修养以取得进步,而忌妒的人害怕别人学习修养取得进步事业。

※ 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出自《礼记 · 学记》。

意思是:如果只是独自一个人学习而不和大家一起讨论,就会孤陋寡闻。

※ 读书三十年,方悟惭愧二字。

——出自(清)王 日卓《今世说》卷三。

意思是:比喻学海无崖,永无止境。

※ 读书无源委,有如断港流;濡润涔蹄间,不能溉田畴。

——出自(清)吴履泰《读书一章示诸童子》。

意思是:读书如果不从头到尾地精心钻研,就象把江水给截断似的;牛蹄印里的一点点水,怎能灌溉田野呢?

※ 读书最怕是自满。

——出自《格言联璧 · 学问类》。

意思是:读书学习最忌讳的是骄傲自满。

※ 短于从善,故至于败。

——出自《资治通鉴 · 汉纪》。

意思是:不肯向优秀人物学习,这便是失败的原因了。

※ 多闻以为富。

——出自《孔子家语 · 儒行》。

意思是:见闻广博就会丰富自己的才能。

※ 多闻博辩,守之以陋。

——出自《淮南子 · 道应训》。

意思是:虽然学问渊博,富有见识,但自己只当很浅陋无知似的。说明只

有不自满,才能进步。

※ 耳有所闻,不学而不如聋;目有所见,不学而不如盲。

——出自《意林》卷二。

意思是:你的耳朵虽然能听见声音,但如果不学习,就连聋子也不如;你的眼睛虽然可以看见东西,但要是不学习,就连瞎子也不如。

※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出自《论语 · 述而》。

意思是:下决心学习,连吃饭也忘记了,有了心得便高兴得忘记了忧愁,不知道老年就要逼近了。

※ 凡读无益之书,皆是玩物丧志。

——出自(清)王豫《蕉窗日记》卷一。

意思是:凡是读没有意义的书籍,都是醉心于玩赏某些东西,就会丧失进取的志气。

※ 凡诸艺业未有学而不得者,病在心力懈怠,不能专精耳。

——出自《唐书》(唐太宗语)。

意思是:技艺和知识没有学不到手的,学不好的原因都在于不肯用心思、花力气,精力不够专一。

※ 非学何立?非书何习?终以不倦,圣贤何及。

——出自(宋)苏颂《书帖铭》。

意思是:不学习怎么能建功立业?没有好书怎么能学习?只有终身孜孜不倦地学习,就是圣贤也不如你。

※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出自(明)顾宪成《对联》。

意思是:劝道人们必须勤奋学习,关心国家大事。

※ 夫所以读书学问,本欲开心明目,利于行耳。

——出自《颜氏家训 · 勉学》。

意思是:读书求学是为了使心胸开阔,眼睛明亮,更好地做事情。

※ 夫学何尽之有?善之中又有善焉,至善之中,又有至善焉。

——出自(明)陈确《大学辨》。

意思是:学习根本没有尽头,好中又有好的东西,最好的东西中还有最好的东西。

※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无,以就懿德。

——出自《后汉书 · 列女传》。

意思是:一个人求学,应每天知道自己所不知道的知识,以慢慢养成良好的道德。

※ 好问则裕,自用则小。

——出自《尚书 · 仲虺之诰》。

意思是:善于请教别人收获就多;自以为很聪明对人不谦虚,所得就少。

※ 好学而不贰。

——出自《左传 · 昭公十三年》。

意思是:好的学习态度是专心一意。

※ 好学近乎智。

——出自《礼记 · 中庸》。

意思是:喜欢学习的人,就和聪明相离不远了。

※ 好学虽死犹存,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出自(十六国 · 前秦)王嘉《拾遗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虽然死了,好象还活着;不学习的人尽管活着,也象一具活死尸。

※ 好一则博,博则精。

——出自《韩诗外传》卷二。

意思是:思考问题专一,学问就能广博,广博就能专精。

※ 何思何虑,居心当如止水;忽助忽忘,为学当如流水。

——出自《格言联璧 · 学问类》。

意思是:思考问题,应当象不流动的水那样,安下心来;学习不能一会儿用功一会儿忘记,要象流水一样孜孜不倦。

※ 和氏之璧,井里璞耳;良玉修之,则成国宝。

——出自《意林 · 晏子》。

意思是:和氏璧不过是一块璞石,经过优秀的工匠的雕凿,才能变成国宝。比喻人经过学习、培养才能成为有用之材。

※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出自(唐)颜真卿《劝学》。

意思是:年轻的时候不知道勤奋学习,到年老的时候才读书后悔也晚了。

※ 后生才性过人者,不足畏。惟读书寻思推究者,为可畏耳。

——出自《小学集注》卷五。

意思是:青年之中,才智过人的并不值得敬畏;只有那些认真读书、善于思考的人,才值得敬畏。

※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出自(元)关汉卿《窦娥冤 · 楔子》。

意思是:花凋谢还有再开之日,人老了青春不会再来。这句话告诫人们在

青少年时,要珍惜大好时光,努力学习,奋发图强。

※ 黄金未是宝,学问胜珠珍。 丈夫无伎艺,虚活一世人。

——出自《全唐诗补逸》(王梵志诗)。

意思是:和学问比,黄金就不算宝了,珍珠也比不上它。如果一个人没有学识、技艺,就是白活了一辈子。

※ 挥汗读书不已,人皆怪我何求。 我岂更求荣达,日长聊以销忧。 ——出自(宋)黄庭坚《宁浦书事六首》(选一)。

意思是:我努力读书的目的,并非为了取得高官厚禄、荣华富贵,而是把学习当成人生的一件乐事。

※ 昏和庸,可限而不可限也;不自限其昏与庸而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 ——出自(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愚钝和平庸,是能限制人而又不能限制人的;凡是不被自己的愚钝和平庸所限制,而能坚持学习的人,就是自求上进的人。

※ 击石乃有火,不击元无烟。人学始知道,不学非自然。

——出自(唐)孟郊《劝学》。

意思是:石头本身没有火,只有在互相撞击时才能迸发出火花。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懂得道理,不学习是不会自然获得知识的。

※ 积薄而为厚,聚少而为多。

——出自《战国策 · 秦策》。

意思是:比喻谦虚好学,聚少成多。

※ 积财千万,无过读书。

——出自《颜氏家训 · 勉学》。

意思是:积累很多的财产,还不如读书有用。

※ 积学以储宝,酌理以富才。

——出自(南宋 · 梁)刘勰《文心雕龙 · 神思》。

意思是:积累学识如同储藏珍宝,明辨事理来丰富自己的才能。

※ 积学于己,以待用也。

——出自(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

意思是:自己积累学问,以等待需要时发挥作用。

※ 兼收并蓄,待用无遗者,医师之良也。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意思是:读书应当象高明的医师,平时各种药品都采集一些,准备有朝一日用上。

※ 见博则不迷,听聪则不惑。

——出自《牟子》。

意思是:善于观察的人,就不会被某种事物所迷惑;听觉灵敏的人,就不会上当受骗。

※ 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出自《论语 · 季氏》。

意思是:看见人家有高尚的品德,象来不及学习似的;看见人家犯了过错,就马上引起警惕。

※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出自《韩诗外传》。

意思是:虽说宝剑锋利,但不磨就无法砍断东西;人的天资虽然好,但不学习便不能进步。

※ 今之学,须是如饥之须食,寒之须衣始得。

——出自(宋)朱熹《上蔡先生语录》卷中。

意思是:学习要象肚子饿了想吃饭,身子冷了想穿衣那样迫切,才会有收获。

※ 荆山之璞虽美,不琢不成其宝。

——出自《晋书 · 景帝纪》。

意思是:比喻人有好的天资,如果不学习,也不会成才。

※ 境遇休怨我不如人,不如我者尚众;学问休言我胜于人,胜于我者还多。 ——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 · 药言剩稿》。

意思是:说明对待处境和待遇要知足,不要怨天尤人,要与低的人相比;对待自己的知识和学问,要虚心好学切忌自满,要与高的人相比。

※ 聚少成多,积小成巨。

——出自《汉书 · 董仲舒传》。

意思是:一点一滴地积累,就会由少变多。

※ 君子爱日以学,及时而成;难者不避,易者不从。

——出自《意林 · 曾子》。

意思是:君子能抓紧时间学习,碰到难处不退缩,遇到容易的地方也不马虎随便。

※ 君子临事而不眩,制变而不扰者,非学安能定其心哉。

——出自《逊志斋集 · 杂诫》。

意思是:君子遇事而不感到迷惑,碰到事变而不被扰乱,如果不是由于平时努力培养学问,怎能做到这样呢?

※ 君子莫大于学,莫害于昼,莫病于自足,莫罪于自弃。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对于高尚的人来说,没有比学习更重要的事了,没有比懒惰更有害的了,没有比自满更糟糕的了,没有比自暴自弃更坏的了。

※ 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出自《论语 · 学而》。

意思是:高尚的人吃的不求满足,住的不求舒适,做事敏捷而说话谨慎,亲近有道德的人来纠正自己的过失,这就可以叫做好学啦。

※ 君子之为学也,将以成身而备天下国家之用也。

——出自(清)宋纟熏《药言剩稿》。

意思是:君子努力学习的目的,是为了求得成材,准备为天下百姓服务。

※ 君子之学必日新,日新者,日进也;不日新者,必日退。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君子学习要天天都有新的所得,这样,才能日日有进步;如果每天没有新的收获,必然是日日退步。

※ 君子之学,博于外而尤贵精于内,论诸理而尤贵达于事。

——出自(明)王廷相《慎言 · 潜心篇》。

意思是:君子读书一方面要博,但更重要的是要精;研究书中的道理固然要紧,但更可贵的是为了了解世事,增长见识。

※ 君子之学贵一,一则明,明则有功。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学习贵在专一,能专一,就会理解透彻,理解透彻就会取得成果。

※ 君子之学进于身,小人之学进于利。

——出自《文中子 · 天地篇》。

意思是:高尚的人学习的目的在于改造自己,而卑劣的人学习是为了谋取私利。

※ 君子之学,死而后已。

——出自(清)顾炎武《与人书》六。

意思是:高尚的人对待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到死为止。

※ 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

——出自《荀子 · 劝学》。

意思是:高尚的人的学习是为了培养自己优美的品质;卑劣的人的学习是为了向人炫耀,取悦于人。

※ 君子之学也,忧不得乎实,不忧名之不得也。

——出自《薛方山纪述》。

意思是:高尚的人追求学问,担心的是得不到实际的效益,而不忧虑得不

到名气。

※ 看书如服药,药多力自行。

——出自(元)陈秀明《东坡文谈录》。

意思是:读书就象吃药治病,能坚持服药,自然见效。

※ 露才,是君子大病痛,尤莫甚于饰才。

——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 · 药言》。

意思是:炫耀自己的才学,是君子的大毛病,但还没有那种明明没有才学却装得满有学识的人毛病大。

※ 虑,求也。

——出自《墨子 · 新考定经上篇》。

意思是:思索考虑,就能求得真理。

※ 面墙而立,不成人也。

——出自《晋书 · 梁武昭王传》。

意思是:不学习的人不会有出息。

※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出自《论语 · 公冶长》。

意思是:聪明而又好学,不以向地位、学识较低的人求教为耻辱。

※ 莫不知学问之有益于己,怠戏之无益于事也。

——出自(汉)陆贾《新语 · 资质》。

意思是:谁都知道知识对自己有好处,怠惰嬉戏对事业没有益处。

※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出自《论语 · 述而》。

意思是:学习的时候,不声不响地记在心里,务求领悟;研究学问时,毫不厌烦;教导别人时,不知疲倦。这对我来说有什么难做的呢!

※ 男儿不艺则已矣,艺则须高天下人。

——出自《射阳先生存稿 · 后围棋歌赠小李》。

意思是:男子汉如果没有决心去钻研一门技艺也就算了,既然有志学习它,那就应该精益求精,高出众人之上才是。

※ 骐骥之局躅,不如驽马之安步。

——出自《史记 · 淮阴侯列传》。

意思是:千里马踯躅不进,就不如劣等马一直走着。比喻天资聪明而不努力学习的人,就比不上愚钝而刻苦用功的人。

※ 千虑之计,有劣于一虑之得;百艺之能,有粗于一技之习。

——出自(宋)崔敦礼《刍言》卷中。

意思是:考虑再周到,也可能在某一方面有所疏忽;技艺再全面,也会有某一种本领没有掌握。

※ 樵童牧竖劳相问,岩穴从来出帝师。

——出自(唐)李咸用《题陈处士出居》。

意思是:碰见樵夫和牧童,也应该向他们请教,帝王的老师从来就出在民间。说明卑贱者最聪明。

※ 清扬似玉须勤学。

——出自(唐)刘商《送刘南史往杭州拜觐别驾叔》。

意思是:要想自己变得象玉石那样洁白美丽,就要刻苦学习。

※ 邱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出自《庄子 · 则阳》。

意思是:原来说明合异为同,方见道德高尚。现可用来比喻渊博的知识,都是靠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 求其巧矣,法在人,故必学;巧在己,故必悟。

——出自(宋)陈师道《后山谈丛》。

意思是:欲求取巧妙方法的人,必须善于学习;只要自己掌握了巧妙的方法,就会融会贯通,一切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 人安重,则学坚固。

——出自《近思录 · 为学》。

意思是:人能安静自重,则气实神满,所学自然牢固。

※ 人不读书,其犹夜行;二毛之叟,不如白面书生。

——出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

意思是:人不读书,就象夜间走路容易迷失方向;应趁年轻时奋发读书,否则,一旦人老了,就后悔莫及了。

※ 人才不甚相远,只看好学不好学,用心不用心耳。

——出自《仕学正则》。

意思是:人的天资本来没有多大差别,只看好学还是不好学,用心不用心罢了。

※ 人才虽高,不务学问,不能致圣。

——出自(汉)刘向《说苑 · 说丛》。

意思是:有的人虽然天资很高,但如果不努力学习,最后也不能成才。

※ 人多读书则识进,且能自见瑕疵,故终身都无足处。

——出自(清)王日卓《今世说》卷一。

意思是:多读书就能增长见识,并且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之处,这样的人一辈子都不会骄傲自满。

※ 人多以老成,则不肯下问,故终身不知。

——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意思是:人常常自认为阅历很深、通达事理,就不肯放下架子向别人请教,所以一辈子都没有学问。

※ 人而不学,其犹正墙面而立。

——出自《尚书 · 周官》(孔氏传注)。

意思是:人如果不学习,就象面对墙壁站着,什么东西也看不见。

※ 人而不学,虽无忧,如禽何!

——出自(汉)杨雄《法言 · 学行》。

意思是:人不学习,虽然不会有大的忧患,但和禽兽又有什么两样呢?

※ 人而无学,则不能烛理;不能烛理,则固执而不通。

——出自《观物外篇》。

意思是:一个人没有学问,就不明事理;不明事理,就会固执己见,而不知道上通下达。

※ 人非生而知之,熟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出自(唐)韩愈《师说》。

意思是:人不是生下来就有知识的,怎能没有疑难问题呢?有了疑难问题不向老师请教,最后还是不明白到底是怎么回事。

※ 人贵知足,惟学不然。人功不竭,天巧不传。

——出自(清)袁枚《续诗品注 · 勇敢》。

意思是:在对待物质生活上“人贵知足”,这个道理惟独不能用在学习上面。如果不竭尽全力,就无法学到高超的技艺。

※ 人皆知以食愈饥,莫知以学愈愚。

——出自(汉)刘向《说苑 · 建本》。

意思是:人们都知道用食物来解除饥饿,却不知道用学习来治疗愚昧。

※ 人莫不知学之有益于己也,然而不能者,嬉戏害之也。

——出自《淮南子 · 泰族训》。

意思是:大家都知道学习对自己有好处,但很多人并没有学到真本领,这是由于被贪玩所害。

※ 人莫欲学御龙,而皆欲学御马。

——出自《淮南子 · 说林训》。

意思是:人们不要想去学习驾驭龙的技术,却要想学习驾驭马的本领。指在学习时,应当学习实用而又急用的东西。

※ 人生要当学,安宴不彻警。 古来惟深地,相待汲修绠!

——出自(宋)黄庭坚《送李德素归舒城》。

意思是:人在任何时候都应努力学习,即使在赴宴之中,也不放松警惕。要想有深刻的思想,必须要坚持长期的苦学。

※ 人虽有性质美而心辩知,必将求贤师而事之,择良友而友之。 ——出自《荀子 · 性恶》。

意思是:人即使本质很好,又有聪明才智,但也要向老师学习,选择高尚的朋友互相帮助。

※ 人有知学,则有力矣。

——出自(汉)王充《论衡 · 效力》。

意思是:只有努力学习,掌握了知识,才能成为有力量的人。

※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出自(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做学问有难易的不同啊!学起来,难的也会变得容易;不学,容易的也会变得困难。

※ 人之未知学者,自视以为无缺;及既知学,反思前日所为,则骇且惧矣。 ——出自(宋)朱熹《近思录》。

意思是:人在未学习前,总以为自己什么都好;到了知道学习的时候,一回想以前的所作所为,便觉得惊骇恐惧了。

※ 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

——出自《欧阳修全集 · 诲学说》。

意思是:人的本性随环境而改变,如果不学习,就不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而沦为小人。

※ 人之学不进,只是不勇。

——出自(宋)朱熹《近思录集注》卷二。

意思是:人的学习没有进步,只是不努力。

※ 人之学如渴而饮河海,大饮则大盈,小饮则小盈。

——出自《意林 · 物理论》。

意思是:这里指人们对待求学的态度,应如饥似渴。

※ 人之知识,若登梯然,进一级,则所见愈广。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人学习知识就象登梯子一样,循序渐进,步步登高;每进一步,都能接触到更多的知识。

※ 人知药理病,不知学理身。

——出自《抱朴子 · 勖学》。

意思是:人人都知道使用药物来治疗自己的疾病,却不知道努力学习来陶

冶自己的身心。

※ 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

——出自《诗经 · 周颂 · 敬之》。

意思是:日日有所收获,月月有所进步,这样不断学习,就能到达无比光明的境界。

※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出自《论语 · 子张》。

意思是:随时知道自己还有没有学到的,随时复习自己已经掌握的,可以说是好学了。

※ 若不学,比如无目而视,无胫而走,无翅而飞,无口而语,不可得也。 ——出自《意林 · 正部》。

意思是:说明不学习,就什么事情也干不成了。

※ 若心不在学而强讽诵,虽入于耳,而不谛于心。

——出自(北齐)刘昼《新论 · 专学》。

意思是:如果心思不在学习上而勉强读书,即使耳朵听到了,脑子里也是不清楚的。

※ 若要好,问三老。

——出自(明)唐海《中山狼》第三出。

意思是:要想把事情办好,要向有经验的老年人请教。

※ 三冬劳聚学,驷景重兼金。刺股情方励,偷光思益深。

——出自(唐)孟简《惜分阴》。

意思是:应当利用冬季三个月的时间努力积累学识,飞驰的光阴比成倍的金子还要贵重。只要有了“头悬梁锥刺股”、“凿壁偷光”的勤奋学习精神,才能掌握更深的知识。

※ 三亩棉花三亩稻。

——出自(清)王有光《吴下谚联》卷二。

意思是:喜欢晴天的棉花和喜欢下雨的水稻各种三亩,不管什么样天气必有一得。比喻人应掌握几种本领,才能应付各种情况。

※ 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出自(明)朱舜水《书读书乐卷后》。

意思是:三天不看书学习,说起话来便感到枯燥无味,人的精神面貌也一定不佳。形容人一刻也离不开学习。

※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出自《论语 · 述而》。

意思是:三个人同路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以当我老师的人。说明要虚心向

别人学习。

※ 色白匪染弗丽,虽云味甘匪和弗美。

——出自《抱朴子 · 勖学》。

意思是:白的东西不染上其他颜色就不绚丽;甜的东西不和其他味道调配就不香美。比喻天资好,也须学习各种知识,方能成材。

※ 山不让尘,川不辞盈。

——出自(晋)张华《励志诗》。

意思是:山不拒绝细小的尘埃,因此才那样巍峨;江河不嫌弃细流,所以才那样浩瀚。

※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出自(三国 · 魏)曹操《短歌行》。

意思是:山不厌烦高耸,土石越多越好;海不厌烦深,水量越多越好。比喻虚心好学,永不满足。

※ 山径之蹊间,介然用之而成路;为间不用,则茅塞之矣。

——出自《孟子 · 尽心下》。

意思是:山坡的小路,经常去走,便变成大路;只要一段时间不走,那就会被茅草堵塞。比喻做学问要持之以恒,方能取得成功,浅尝辄止,就会失败。

※ 善读书惟其意,不惟其文。

——出自《射阳先生存稿 · 两汉书抄序》。

意思是:善于读书的人,要只注重文章的深刻含义,不单追求其文采。

※ 善读书者,始乎博,终乎约。

——出自(清)珏琬《尧峰文集 · 传是楼记》。

意思是:善于读书的人,开始是广泛阅读,最后又有所侧重。

※ 善读书者曰攻,曰扫。攻则直透重围,扫则了无一物。

——出自(清)郑板桥《随猎诗草 · 花间堂诗草跋》。

意思是:善于读书的人,采用钻研和浏览的方法。钻研就能深入理解,浏览就能博览群书,不致遗漏。

※ 善人,不善人之师;不善人,善人之资。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师;不好的人可以做好人的借鉴。

※ 善学者尽其理,善行者究其难。

——出自《荀子 · 大略》。

意思是:善于学习有人彻底了解其中的道理,善于实践的人探究事物的艰难之处。

※ 善学者于心,治其乱,收其放,明其蔽,安其危。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会管住自己的寸心,不让其混乱,不让其放荡,去掉所受到的蒙蔽,使不安的情绪平静下来。

※ 善学者,若齐王之食鸡也,必食其跖数十而后足。

——出自《吕氏春秋 · 用众》。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就象齐王吃鸡一样,一定要吃到几十个鸡爪才满足。比喻学习应当博取众家之长。

※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出自《礼记 · 学记》。

意思是:善于学习的人,不用老师费很大的劲,就能收到双倍的效果,并感谢老师的功劳;不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辛勤地教,结果却事倍功半,他不检查自己,反而埋怨老师。

※ 上学以神听,中学以心听,下学以耳听。以耳听者学在皮肤,以心听者学在肌肉,以神听者学在骨髓。故听之不深,即知之不明。

——出自《文子 · 道德》。

意思是: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全神贯注来听讲,中等的学习方法是用心思来听讲,不好的学习方法是用耳朵来听讲。用耳听的学到的只是皮毛,用心听的学到的是内容,用神听的学到的是精髓。因此说,听讲的方法不当,就学得不深刻,理解得也不透彻。

※ 上智不教,而成下愚。

——出自《颜氏家训 · 教子》。

意思是:有天资很高的上级领导,如果不虚心求学,也会成为最愚蠢的人。

※ 少不勤苦,老必艰辛。

——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意思是:少年时期不勤奋学习知识和本领,年老体弱时必然要备受艰辛。

※ 少而不学,长无能也。

——出自《孔子家语 · 三恕》。

意思是:少壮时不好好学习,长大了就没有本事。

※ 少而好学者,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者,如日中之光;老而也学者,如炳烛之明。

——出自《孔子家语 · 三恕》。

意思是:一生好好学习,就能找到光明。

※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出自《文选 · 古乐府 · 长歌行》。

意思是:年轻力壮时不努力学习上进,等到年纪老了只有枉自悲伤了。

※ 圣凡之分,学与俗而已。习于学而曰圣,习于俗而曰凡。

——出自《陈确集 · 瞽言》。

意思是:圣人和平庸之辈的差别,就在于学习有益的知识,还是做世俗的俘虏。善于学习就能成为圣贤之人,不善于学习就成为平庸的人。

※ 圣人无常师。

——出自(唐)韩愈《师说》。

意思是:圣贤的人没有固定的老师。说明学习贵于广泛从师,博采各家之长。

※ 圣人之道,未有不一者也,一则未有不贯者也,二三则非道矣。 ——出自《朱舜水集 · 一贯应岛田守政之需》。

意思是:圣贤之人做学问的方法是专一,能专一就可融会贯通,如果三心二意,就不是圣人的学习方法。

※ 圣学之要,只在慎独。

——出自《陈确集 · 别集 · 学谱》。

意思是:圣人学习的关键,只是在没人注意的时候,仍能谨慎从事。

※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一学而不精,可乎?

——出自(宋)杨万里《庸言》一。

意思是:孔子说,饮食不嫌精细,鱼肉不嫌精致,但学习不挑选最好的东西行吗?

※ 识进则量进。

——出自《薛文清公读书录 · 器量》。

意思是:掌握的知识越多越深刻,那么人的心胸也越开阔了。

※ 士不厌学,故能成其圣。

——出自《管子 · 形势解》。

意思是:人能学而不厌,所以才会成为圣人。

※ 士人三日不读书,则面目可憎,语言无味。

——出自(明)东鲁古狂生《醉醒石》第七回。

意思是:一个人三天不读书,精神面貌一定不佳,说话枯燥无味。

※ 士欲宣其义,必先读其书。

——出自(汉)王符《潜夫论 · 赞学》。

意思是:一个人想明白道义,必须先读书。

※ 世人不问愚智,皆欲识人之多,见事之广,而不肯读书,是犹求饱而懒营馔,欲暖而惰裁衣也。

——出自《颜氏家训 · 勉学》。

意思是:不管是愚蠢的人还是聪明的人,总想自己见多识广,但不肯读书,这就等于想吃饱却懒得做饭,想暖和却懒得缝制衣服一样。

※ 嗜书如嗜酒,知味乃笃好。

——出自(宋)范成大《寄题王仲显读书楼》。

意思是:喜欢读书如同喜欢饮酒一样,领略到其中的滋味,就会真正地爱好。

※ 饰治之术,莫良于学;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出自《抱朴子 · 崇教》。

意思是:培养自己的最好方法,莫过于学习;学的知识要广博,在于孜孜不倦;要不倦地坚持下去,在于有坚定的志向。

※ 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 唯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 ——出自(宋)朱熹《读书之要》。

意思是:书上的东西一时记不住,多读就可以记住;书中的意义一时不理解,细细地思考,就可以精通。唯有没有树立志向,就是有气力也无处可使。

※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出自《古谚》。

意思是:知识到需要用的时候,才恨自己平日学习得少;事情没有经过去做,就不知道其难。

※ 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 ——出自(宋)苏轼《又答王庠书》。

意思是:书籍又多又杂,不可能全读,须有选择、有重点地阅读,才能得到收获。

※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出自(明)于谦《观书》。

意思是:书卷内容丰富,与我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从早晨到黄昏,终日陪伴着我,使我的生活得到了快乐。今天刚刚看了三千多字,心中的一切杂念便一扫而光。

※ 书卷浩如烟海,虽圣人犹不能尽,古人所以贵博者,正谓业必能专而后可与言博耳,盖专则成家,成家则己立矣。

——出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 假年》。

意思是:书海茫茫,就是连圣人也读不尽。古人所以有广博的知识,是因为有专心致志的学习精神,然后有渊博的知识,成家成名,流传后世。

※ 书生如鱼蠹书册,辛苦雕篆真徒劳。

——出自(宋)刘过《从军乐》。

意思是:死读书如同蛀书虫,再辛苦也是徒劳无益。

※ 书史足自悦,安用勤与劬?贵尔六尺躯,勿为名所驱。

——出自(唐)柳宗元《读书》。

意思是:经书、史册已经足以使你高兴了,何必再那么辛勤地去读那些无用的书呢?人贵在用知识武装自己,不必去为虚名奔波。

※ 书味在胸中,甘于饮陈酒。

——出自(清)袁枚《遣怀杂诗》。

意思是:心里体味到了书中的含义,那甜美的滋味胜过于饮陈年老酒。

※ 黍头低,麦头昂;昂者露,低者藏。

——出自(清)金埴《不下带编》卷一。

意思是:黍穗低垂着,麦穗直挺着,直挺便外露,低垂便含蓄。比喻有学识的人不卖弄自己;而浅薄的人却好自我炫耀。

※ 树义不制胜,不如不开帙。

——出自(清)法式善《读书四首》(其四)。

意思是:读书首要的问题在于培养自己的高尚品德,如果不能以义理克服邪恶,还不如不读书呢!

※ 水则不决不流,不积不深。

——出自《抱朴子 · 勖学》。

意思是:没有缺口的水不会奔流,不积蓄就不会深广。比喻不学习,不积累知识,就成不了有本领的人。

※ 水之不舍,通乎昼夜,圣人之不已,贵乎古今。

——出自《启集 · 赤子之心与圣人之心若何解》。

意思是:水昼夜不停地流动,贤能的人学习古今的知识就同流水一样永不停息。

※ 思索生知,慢易生忧。

——出自《管子 · 内业》。

意思是:勤于思索,就能增长智慧;疏忽粗心,就会招来优患。

※ 思则睿,睿作圣。

——出自(宋)周敦颐《通书 · 思》。

意思是:思考就能聪慧,聪慧就能成为圣明的人。

※ 死辱片时痛,生辱长年羞。

——出自(唐)孟郊《苦学吟》。

意思是:死,只不过是片刻的痛苦,而活着不学习,不能做出一番事业的耻辱却是终生的羞愧。

※ 夙兴以求,夜寐以思。

——出自《汉书 · 武帝纪》。

意思是:早晨起来求学,夜间睡时再加以思索。

※ 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意思是:追求丰富的知识,一定要有收获,微小的和宏大的都不舍弃。点起油灯,夜以继日,经常一年到头勤勉不懈地用功。

※ 天地所以循环无端,积成万古者,只有四个字曰:“无息有渐”,为学亦然。

——出自《格言联璧 · 学问类》。

意思是:做学问要象天地运行那样,循序渐进,循环往复,永不停息。

※ 天见其明,地见其光,君子贵其全也。

——出自《荀子 · 劝学》。

意思是:天以明为贵,地以广为贵,而高尚的人则以学问全为贵。

※ 外物之味,久则可厌;读书之味,愈久愈深。

——出自《二程语录》。

意思是:名利地位等身外之物,贪多了就会使人厌恶;读书能永不满足,学得越广博体会得越深刻。

※ 为道不在多,自为已有。

——出自《抱朴子 · 微旨》。

意思是:研究学问不在数量多,而在于如何巩固、运用已经学到的知识。

※ 为人第一谦虚好,学问茫茫无尽期。

——出自(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 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意思是:做人第一要谦虚,因为学海无涯,还有许多知识需要我们去探索。

※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出自《尚书 · 旅獒》。

意思是:本想堆成一座高山,由于只差一筐土而没有完成。比喻做事、学习,贵在持之以恒。

※ 为善最乐,读书更佳。

——出自(清)阮葵生《茶余客话》卷十二。

意思是:为人做好事是最大的快乐,而读书是人生更大的快乐。

※ 为学从切实处下手,自不落空。

——出自(清)王豫《蕉窗日记》卷一。

意思是:学习要从切实需要处下手,就一定会有收获。

※ 为学大病在好名。

——出自(明)王阳明《传习录》。

意思是:钻研学问的人最忌讳的是追求虚名。

※ 为学大益,在自求变化气质。

——出自《琼琚佩语 · 修己》。

意思是:学习的最大好处在于潜移默化地改造自己。

※ 为学固不可迫切,亦当有穷究处,乃有长进。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做学问不能急于求成,每学一点应彻底弄懂;这样,才能真正学到知识,取得进步。

※ 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学习最怕的是没有碰到疑问,弄懂了疑问就有进步了。

※ 为学虽有聪明之资,必须做迟钝工夫,始得。

——出自《朱子语类辑略》。

意思是:作学问即使是天资很好的人,要想取得成就,也必须下死工夫。

※ 为学务日益,此言当自程;为道贵日损,此理在戒盈。

——出自(宋)苏轼《张寺丞益斋》。

意思是:学习应当每日追求进步,应当把这话当做奉行的计划;而在研究道理时,贵在每日觉得自己还很不够,这个道理适用于感到满足的时候。

※ 为学须先立志。

——出自《朱熹语录》。

意思是:做学问的人首先应当立志。

※ 为学正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

——出自《朱熹语录》。

意思是:做学问就象撑着逆水的行舟,连一篙也不能放松。比喻学习不要自满,要持之以恒,否则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 为学之道,必本于思。思则得知,不思则不得也。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学习必须以思考为根本,思考就能得到知识,不思考就得不到知识。

※ 为学之功,要在应事接物处见,若但虚讲道理,而于情事茫然,学问便成无用事。

——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意思是:作学问的功夫在于能解决实际问题,假若只会空谈道理,对处理实际问题一窍不通,那么这种学问就是没有用的了。

※ 为学作事,忌求近功;求近功,则自画气沮,渊源莫极。

——出自(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意思是:求学、作事最怕求速效;如求速效,就是给自己画一道界限,使志气沮丧,知识的深远的本源就无法探求到。

※ 为义而不讲之以学,犹种而弗耨也。

——出自《礼记 · 礼运》。

意思是:想求得大义而不通过学习,这好比种了庄稼而不除草似的。

※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出自《弟子规》。

意思是:如自己的德行和才学不如别人,就要勉励自己迎头赶上。

※ 惟教学半,念终始典于学,厥德修罔觉。

——出自《尚书 · 说命下》。

意思是:教然后知困,困是学的一半,始终坚持学习,不知不觉中就学成了。

※ 惟有书味甘,行行堪没齿。

——出自《小仓山房诗文集 · 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余天性不饮故反之作不饮酒二十首》。

意思是:惟有书味是最甘甜的,每一行都是终身难忘的。

※ 惟有吟哦殊不倦,始知文字乐无穷。

——出自(宋)欧阳修《戏答圣俞持烛之句》。

意思是:只有孜孜不倦地吟哦每一个文字的含义,才其乐无穷。

※ 谓学不暇者,虽暇亦不能学。

——出自《淮南子 · 说山训》。

意思是:说没有时间读书的人,就是有了时间也不会去学习。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出自《论语 · 为政》。

意思是:温习已经学过的知识,又有新的体会,就可以做老师了。

※ 温故非难也,温故而知新,则难也。

——出自(宋)杨万里《庸言》一。

意思是:复习并不难,难的是通过复习旧的而有新的收获。

※ 文学之于人也,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

——出自(唐)皮日休《鹿门隐书六十篇》。

意思是:比喻读书应有持之以恒的学习方法。

※ 闻义贵能徙,见贤思与齐。

——出自(宋)陆游《示儿》。

意思是:听到正义就遵循它,看见贤人就向他看齐。

※ 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出自《论语 · 述而》。

意思是:我不是一生下来就知道的,而是不断勉励自己勤奋学习的结果。

※ 握其机,半部有以定天下;要之极,一言可以行终身。

——出自《续通鉴》。

意思是:读书能掌握其精神实质,就能象赵普那样半部《论语》而定天下;往往最重要的一句话,可以作为一生行动的指南。比喻读书贵精,贵在领会其要旨。

※ 乌号之弓虽良,不得排檠,不能自任。

——出自(汉)刘向《说苑 · 建本》。

意思是:乌号这种弓虽是良弓,如不经过辅正弓弩的器具加以校正,它也是无法自己辅正自己的。比喻才华虽高,如果不读书,仍不能获得大的成就。

※ 无才无学,士之羞也。

——出自(清)李惺《西沤外集 · 药言剩稿》。

意思是:没有才学对于读书人来说,这是最惭愧的。

※ 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出自(唐)韩愈《师说》。

意思是:无论贵贱,无论老少,只要是有道德学问,就可以做我的老师了。

※ 无道涂,涉暗阻,非日月之光,炬火之照,则不可进矣。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人没有太阳、月亮、烛光就不能行路。比喻人没有学识就不能做好任何事情。

※ 无好学之志,则虽圣人复出,亦无益焉。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你自己不好好学习,即使圣人出来教你,对你也不会有多大帮助。

※ 无曲学以阿世。

——出自《汉书 · 辕固传》。

意思是:不要搞邪僻之学去迎合世俗的嗜好。

※ 无羞亟问,不愧下学。

——出自《战国策 · 齐策》。

意思是:不应认为向别人请教就是可耻的事,也不应不好意思向地位、学问不如自己的人请教。

※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出自《论语 · 卫灵公》。

意思是:我曾终日不吃,彻夜不眠来思考问题,结果无所收获;倒不如认真学习收获大。

※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出自《荀子 · 劝学》。

意思是:与其整天坐在那儿苦思冥想,不如花一点时间去学习有所收益。

※ 吾观上达者,下学每精到。 所贵撷其英,而无袭其貌。

——出自(清)程晋芳《舟中读书》(其二)。

意思是:我观察过高尚的人的学习方法,他们总是时常向不如自己的人学习。学习的方法贵在取其精华,而不要只学它的表面形式。

※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出自《庄子 · 养生主》。

意思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识是没有止境的。

※ 吾资之昏不逮人也,吾材之庸不逮人也;旦旦而学之,久而不怠焉,迄乎成,亦不知其昏与庸也。

——出自(清)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意思是:我的资质愚钝又不如别人,我的才能也很平庸又不如别人;但我对待学习孜孜不倦,持之以恒,直到成功,那么愚钝、平庸也就与我无缘了。

※ 物在天地间,有散亦有聚;惟有书藏胸臆闲,鬼难风灾吹不去。 ——出自(清)袁枚《题蒋元葵进士藏书楼》。

意思是:天地之物有失散之时,也有相聚之时;只有胸臆间的知识,鬼难不掉,大风吹不走。

※ 习乎习,以习非之胜是也,况习是之胜非乎!

——出自(汉)杨雄《法言 · 学行》。

意思是:学习啊学习!把邪说学习得精透有时尚且可以战胜真理,更何况学习了真理可以战胜邪说呢!

※ 先民有言,询于刍荛。

——出自《韩诗外传》卷三。

意思是:古代的贤人曾说过:即使碰见樵夫也要向他请教。

※ 贤者,吾敬之以为法;不贤者,吾敬之以为戒。

——出自(宋)崔敦礼《刍言》卷下。

意思是:对于品德高尚的人,我尊敬他,把他作为学习的榜样;对于品德不好的人,我尊重他是为了以他为借鉴。

※ 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

哉!

——出自《荀子 · 劝学》。

意思是:小人做学问,耳朵听了,口里说说算完事。口耳之间相距只不过四寸,这又怎么能使自身得到好处呢?

※ 心暗于道而强学不已者,譬聋者之歌无以自乐。

——出自《太平御览 · 学部 · 叙学》。

意思是:对一些观念、思想体系心中无数,而勉强学习不止,这好比聋子唱歌,自己不能从中得到欢乐。

※ 心枝则无知,倾则不精。

——出自《荀子 · 解蔽》。

意思是:在观察事物或读书的时候,如果不能全心全意,就无法了解其中的旨意;如果心里想着别的,所知也不能专精。

※ 行忍情性,然后能修;知而好问,然后能才。

——出自《荀子 · 儒效》。

意思是:如果做事能克制自己的情性,就能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如果懂得事理又能虚心向别人请教,就会成为有才能的人。

※ 学博而不精,则流于驳杂。

——出自(明)胡居仁《居业录 · 学问》。

意思是:读书的面很广,但不能专精一个方面,就会流于庞杂。

※ 学必激昂自进,不至于成德不敢安也。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为学必须振奋精神,昂扬以求自进,不成就美德,便不敢苟且偷安。

※ 学必求其心得,业必贵于专精。

——出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 博约》。

意思是:学习必须求得领会其精神实质,学业贵在专心致志。

※ 学必无所蔽而后可。

——出自(宋)陆九渊《杂说》。

意思是:学习到了完全没有迷惑的境界,才算是已经学到家了。

※ 学不进,率由于因循。

——出自《薛文清公读书录 · 论学》。

意思是:学习之所以没有进步,是由于因循守旧,没有独立思考的精神。

※ 学不精勤,不如不学。

——出自《周书 · 李贤传》。

意思是:读书没有勤奋和专精的学习精神,还不如不学习。

※ 学不躐等也尚矣,自一年至七年皆有所观,九年乃大成。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儒言 · 阙疑》。

意思是:学习贵在循序渐进,能坚持一到七年就有所收获,九年就会获得丰硕成果。

※ 学不至于圣贤,只是有不诚之处。

——出自《薛文清公读书录 · 论学》。

意思是:学习没能使自己成为品学兼优的人,是因自己的心还不够诚笃的缘故。

※ 学不足以修己治人,则为无用之学。

——出自(清)方苞《年谱序》。

意思是:学识不能用来改造自己,为社会服务,则是没有用处的。

※ 学从名利入手,如无基之房,垒砌纵及丈余,一倒莫救。

——出自《颜习斋先生言行录》卷下。

意思是:如果学习只为了捞取名利,就好象没有根基的房子,即使砌到一丈多高,一旦倒塌,就不能挽救。

※ 学道至于乐,方能真有所得。

——出自(宋)罗大经《鹤林玉露》卷二。

意思是:专心读书达到了乐境,才能真正有所收获。

※ 学而不化,非学也。

——出自(宋)杨万里《庸言》一。

意思是:学习如果不化为己有,就不算是学习。

※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出自《论语 · 为政》。

意思是:只是读书,却不动脑筋思考,就会茫然不解;只是空想而不去读书,就会疲惫而无收获。

※ 学而不思则罔,章句之弊也;思而不学则殆,心学之弊也。 ——出自(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意思是:学习不知道思索就会茫然无所得,这是做学问的弊端;只思索而不学习就会疲惫而无收获,这是思想修养方面的弊病。

※ 学而不思,则疑阂实繁。

——出自《抱朴子 · 博喻》。

意思是:学习时如果不动脑筋思考,就会遇到很多疑惑障碍。

※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出自《论语 · 述而》。

意思是:虚心学习,不知厌倦;耐心教人,不知疲倦。

※ 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出自《韩诗外传》。

意思是:学习不能停顿,直到死去才肯罢休。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出自《论语 · 学而》。

意思是:学过的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情吗?

※ 学而为名,内不足也。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学习只是为了追名逐利,心中必然没有真正的所得。

※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根。

——出自(唐)杜牧《留诲曹师等诗》。

意思是:比喻学习要追本溯源,而不能停留在表面上。

※ 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思愈远;思正有功于学,而思之困则学必勤。 ——出自(清)王夫之《四书训义》卷六。

意思是:学习不会有碍于思索,而且学得越广博,思索得越深远;思索得成功有助于学习,思索感到困惑,学习必然更加勤奋。

※ 学古不泥古,学我国不抱成见,学今人旁搜囊括,重实践化裁创新。 ——出自《唐书 · 孙思邈传》。

意思是:学习古人,但不要拘泥于古人,要弃粗取精,弃伪存真,重视实践,有所创新。

※ 学古希古心,不学古人面。

——出自(清)程鸣《论画答王耕南》。

意思是:学习古人,希望能学习古人的精神,而不要停留在古人的表面文章上。

※ 学贵得师,亦贵得友。

——出自(明)唐甄《潜书 · 讲学》。

意思是:学习要有老师的讲授,也要有朋友间的砌磋。

※ 学贵乎成,既成矣,将行之也;学而不能成其业,用而不能成其学,则非学矣。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学习贵在要有所成果,并赴之实践;如果学习后不能运用、实践,这不是真正的学习。

※ 学贵乎日新。

——出自《伊川先生集》。

意思是:学习贵在每天都有收获。

※ 学贵有常,而悠悠害道,循序渐进,与日俱新。

——出自(宋)何坦《西畴老人常言》。

意思是:学习贵在坚持经常,循序渐进,每天都有进步,增长新的知识,而切忌休闲自得,得过且过。

※ 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出自《格言联璧 · 学问类》。

意思是:学习贵在懂得提出疑问,有小的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小进步;有大的疑问得到解决,就能有大进步。

※ 学贵专,不以泛滥为贤。

——出自(宋)程颐《为家君作试汉州学策问》之二。

意思是:学习贵有专攻,而不以漫无目标地涉猎为可贵。

※ 学既积于心,犹木之敷荣;根本既坚好,蓊郁其干茎。

——出自(宋)欧阳修《赠学者》。

意思是:胸中积累了很多学问,就象树上开了花;根子牢固浑厚,它的支干就会郁郁葱葱。

※ 学愦愦,混真伪。

——出自(清)金埴《不下带编》。

意思是:糊里糊涂地读书,便不能辨别真伪。说明读书应当善于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 学莫贵乎自得,非在人也。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学习贵在通过自己的努力而有所得,不是依赖于他人。

※ 学莫先于立志。

——出自《陈确集 · 别集 · 学谱》。

意思是:要学习就得先立下远大的志向。

※ 学能变化气质。

——出自《象山先生全集》卷三十五。

意思是:学习能使一个人的气质发生变化。

※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出自《礼记 · 学记》。

意思是:学习之后,才知道自己知识的欠缺;教别人之后,然后体会到自己知识的贫乏。

※ 学人言语,未会十分巧。

——出自(宋)辛弃疾《千年调》。

意思是:摹仿别人,总不可能十分象样,这样永远不会超过别人。

※ 学人一骄便不能为学,是以第一要去“骄”字。

——出自(清)谭嗣同《论学者不当骄人》。

意思是:读书的人一有骄傲就不能学得进东西,反“骄”是读书人的第一要务。

※ 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出自《论语 · 泰伯》。

意思是:学习好象追赶什么似的,生怕赶不上;已经赶上了,又生怕把它失掉了。

※ 学如弓弩,才如箭镞,识以领之,方能中鹄。

——出自(清)袁牧《续诗品注 · 尚识》。

意思是:学问就象弓弩,才华就好象箭头,如果能用见识指导它,就能射中目标。

※ 学如牛毛,成如麟角。

——出自《太平御览》卷六0七。

意思是:学习的人多如牛毛,但真正取得成就的人却如凤毛麟角,非常罕见。

※ 学,身之砥砺也。

——出自《尸子》。

意思是:学习,是人的磨刀石。比喻学习可以使人变得能干有作为,象磨刀石可以使刀变得锋利一样。

※ 学士简练于学,成熟于师,身之有益,犹谷成饭,食之生肌腴。 ——出自(汉)王充《论衡 · 量知篇》。

意思是:学者应当努力学习,通过老师指导使自己有大的进步,这好比把谷子煮成了饭,人吃了对身体有益,使人长胖一样。

※ 学所以成己也,岂是以求人之知?

——出自《经世文编》。

意思是: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己成才,哪里是为了求得别人的称赞呢?

※ 学所以益才也,砺所以致刃也。

——出自(汉)刘向《说苑 · 建本》。

意思是:人经过学习,才增长才智;刀经过磨砺,才更加锋利。

※ 学所以开人之蔽,而致其知。学而不知其方,则反以滋其蔽。

——出自(宋)陆九渊《送杨通老》。

意思是:学习是为了解决人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而使人明白。学习如果不了解学习方法,就反而使人更加迷惑不解。

※ 学所以治己,教所以治人。

——出自《意林 · 任子》。

意思是:学习是为了改造自己,教育是为了改造别人。

※ 学未有得,徒事华藻,若持钱买水,所取有限。

——出自《元史 · 国子博士》。

意思是:读书不能领会其中要旨,而只注意华丽辞藻,这好比用钱买水,所得是有限的。

※ 学问不厌,好士不倦,是天府也。

——出自《荀子 · 大略》。

意思是:能勤学苦练,不耻下问,永远爱惜人才,这样的人必然收获很大。

※ 学问涵养人,虽当盛怒时,毕竟无过激之言,暴厉之色。

——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意思是:有学问的人,能培养出好的道德涵养。虽然发怒时,能克制自己,没有过激的语言,没有粗暴的脸色。

※ 学问勤中得,萤窗万卷书。三冬今足用,谁笑腹空虚。

——出自《神童诗》。

意思是:学习要靠勤奋才能获得,经过三年就会学得满腹经纶。

※ 学问尚精专,研摩贵纯一。

——出自(清)曾世霖《论学问》。

意思是:学问贵在专心一意,研究切磋贵在纯粹。

※ 学问实自静中有得;不静,则心既杂乱,何由有得。

——出自《薛文清公读书录 · 论学》。

意思是:静下心来学习,必有所得;不静下心来,心繁意乱,有何所得。

※ 学问须严密,体会愈细密,愈广大,愈精确,愈高明。

——出自《郭嵩焘日记》第一卷。

意思是:做学问必须严谨慎密,这样体会得越细密,增长的知识越广博;理解得越精确,见解越高明。

※ 学问有诸己与否,须临事方信。

——出自《习斋记余 · 言卜》。

意思是:学问是否化为己有,必须在处理事情时,才能知道。

※ 学问欲博,而行己欲敦。

——出自(唐)魏徵《群书治要 · 新语》。

意思是:学问要广博,为人要厚道。

※ 学问在早年,光芒如初旭;晚岁则已迟,夜行仅秉烛。

——出自《归庄集 · 生日自述》。

意思是:读书学习要在早年,光芒四射如初升的太阳;晚年才学习就迟了,好比夜间拿着烛光照路,蹒跚前进。

※ 学问之道,贵能下人;能下人,孰不乐告之以善!

——出自(明)唐甄《潜书 · 虚受》。

意思是:做学问的人,贵在能谦虚向别人请教;这样,还怕别人不乐意把知识告诉你吗?

※ 学问之道,其得之不难者,失之必易;惟艰难以得之者,斯能兢业以守之。

——出自(清)魏源《默觚 · 学篇》。

意思是:得到学问若很容易,失去必然也很容易;惟独艰难得到的知识,才能兢兢业业地把它守住。

※ 学问之道,惟虚乃有益,惟实乃有功。

——出自(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意思是:求学的人,只有谦虚才能进步,只有诚心才能取得成果。

※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出自《孟子 · 告子上》。

意思是:求学问的道理没有别的,就是把自己那丢失掉的心追回来罢了。

※ 学问之于身心,犹饥寒之于衣食也。

——出自(清)章学诚《文史通义 · 假年篇》。

意思是:对于一个人来说,学问对身心的好处就象寒冷时有衣穿,饥饿时有饭吃一样。

※ 学,行之,上也;言之,次也;教人,又其次也;咸无焉,为众人。 ——出自(汉)杨雄《法言 · 学行》。

意思是:有了学问,最好是用来指导自己的行动,其次是著书立说,再其次是用来教育别人。以上几点都做不到,就是平庸的人。

※ 学须静,静可以一心志,凝思虑;不静则学或骛外,不能向里。 ——出自(清)张謇《张季子九录》。

意思是:学习需要安静,安静可以专心致志,凝聚思虑;不安静,那求学的心志或许会骛外而不能向里深求了。

※ 学须静也,才须学习。

——出自(三国 · 蜀)诸葛亮《诫子书》。

意思是:治学需要安静思考才能长进,才智必须学习才可增长。

※ 学要来身上做。

——出自(明)胡居仁《居业录》卷三。

意思是:学习是为了改造自己,充实自己,使自己成为有用的人。

※ 学也者,固学一之也。

——出自《荀子 · 劝学》。

意思是:做学问的人,首先要学会专一。

※ 学以治之,思以精之,朋友以磨之,名誉以崇之,不倦以终之,可谓好学也已矣。

——出自(汉)杨雄《法言 · 学行》。

意思是:通过学习来锻炼自己,依靠思索来求得精通,依靠朋友来纠正,依靠名誉来提高,依靠不断努力来完成,这可以说是好学的人了。

※ 学由自得,则得为真得。

——出自(明)唐甄《潜书 · 宗孟》。

意思是:学习,自己要有所心得,这样的心得才是自己学到了真正的知识。

※ 学犹殖也,不学将落。

——出自《左传 · 昭公十八年》。

意思是:学习,如同播种耕耘,不学习就会落后。

※ 学有思而获,亦有触而获。 思而获,其觌亲;触而获,其诣速。 ——出自(宋)杨万里《庸言》一。

意思是:学习需要思考才能有所得,只要长期渐进思考,一碰到机缘,一下子全领悟了。

※ 学则乐,君子无处非学,故无处非乐。

——出自(清)申涵光《荆园进语》。

意思是:学习是乐事,高尚的人无处不学习,所以无处不感到快乐。

※ 学则正,否则邪。

——出自(汉)杨雄《法言 · 学行》。

意思是:研究学问,就会走上正路,否则就会步入邪途。

※ 学则治,不学则乱。

——出自(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意思是:有学识就能治理事物;没有学识,事理就会混乱。

※ 学则智,不学则愚。

——出自(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意思是:学习就会聪明;不学习就会愚蠢。

※ 学者犹种树也,春玩其华秋登其实。

——出自《颜氏家训 · 勉学》。

意思是:学习就象种植果树,春天开花,谈天结果。

※ 学者必志于大道。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上 · 论学篇》。

意思是:为学的人应该立志为大义而献身。

※ 学者不长进,只是好己胜。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学习不能长进的原因,是自以为是,骄傲自满。

※ 学者不长进,其病根只在护短,恐人笑己之不知也。一笑即耻,而终身之笑,顾不耻乎?

——出自《格言联璧 · 学问类》。

意思是:学习的人没有进步,其根本原因在于护短,怕别人笑话自己无知。既然笑话一次是耻辱,被人笑话一辈子难道就不是耻辱吗?

※ 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

——出自(三国 · 魏)徐干《中论 · 治学》。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学识不渊博,而怕志向没有确立。

※ 学者不患立志之不高,患不足以继之耳;不患立言之不善,患不足以践之耳。

——出自《薛方山纪述 · 上篇》。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怕志向立得不高,就怕不能持之以恒;不怕作品里的话说得不漂亮,就怕自己不照着去做。

※ 学者不可不通世务。

——出自《琼琚佩语 · 政术》。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不可以不顺时代潮流。

※ 学者不自着实理会,只管看人口头言语,所以不长进。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学习不能长进的原因在于,自己不肯动脑筋理会书中的要旨,只是人云亦云。

※ 学者大不宜志小气轻,志小则易足,易足则无由进;气轻则以未知为己知,未学为已学。

——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意思是:学习要树立大志,没有大志就容易自满,自满了就不易有长进了。学习要有勇气,缺乏勇气,不懂的东西会自以为已经懂了,没有学到的东西会以为已经学到了。

※ 学者当务实,一有近名之心,则大本已失,尚何所学哉?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为学的人应在真才实学上下功夫,一有贪虚名的念头,就失去了根本,还能学什么呢?

※ 学者当自树其帜。

——出自(清)郑板桥《与江宾谷江禹九书》。

意思是:学习的人应当努力在前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 学者读书穷理,须有实见;然后验于身心,体而行之。

——出自(清)张伯行《薛敬轩先生传》(引欧阳修语)。

意思是:学习读书应当深究道理,必须有自己切实的见解,然后检验自己的身心、言行,身体力行。

※ 学者读书,先于易晓处沉涵熟后,切已致思,则他难晓者,涣然冰释矣。若先看难处,终不能达。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学者读书应先易后难,等到领会清楚后,再反复钻研,其他难懂之处,也就象冰那样熔化开了。如果先从难处入手,最终不能得到好的效果。

※ 学者工夫,宁下而勿高,宁沉而勿浮。

——出自(明)胡居仁《居业录 · 学问》。

意思是:学习的方法,必须扎实,不能好高骛远;必须深入思考,不能浮在表面。

※ 学者工夫,须要极细密,越细密越广大。

——出自《枫山章先生语录 · 学术类》。

意思是:学者的工夫在于要特别的精细周密,越精细周密就越博大精深。

※ 学者贵于行之,而不贵于知之。

——出自(宋)司马光《答孔文仲司户书》。

意思是:学者贵在能把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而不仅仅是了解知识。

※ 学者能集众长,合而为一,若易牙以五味调合则为全味矣。

——出自(明)谢榛《四溟诗话》。

意思是:如果学习能博采各人的长处,合而为一,就象古代易牙把五味调合在一起,显得更有味道了。

※ 学者切不可以富贵为大事。

——出自(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意思是:学习的目的,万不能仅仅就是为了求得个人的富贵。

※ 学者舍其固有,而求之外铄,何异提灯乞火矣!

——出自《朱舜水集 · 虚灵不昧》。

意思是:学者如果放弃自己本有的东西,去追求表面的华美,这和提着灯向别人家乞求火有什么两样呢?

※ 学者始患其不鹅进,后患其不鹅出也。

——出自(清)王有光《吴下谚联》。

意思是:学习的人开始读书时怕钻不进去,钻进后又怕跳不出来。说明读书要钻得深,领会书中要旨,但不生吞活剥,死搬硬套。

※ 学者用功,须是渐进而不已,日计不足,岁计则有余,若一曝十寒,进锐退速,皆非学也。

——出自《朱舜水集 · 题安积觉逐日功课自实簿》。

意思是:学习应该循序渐进,持之以恒,这样每天虽然进步不多,但时间久了,知识自然会丰富起来。假如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或进步快,退步也快,都称不上是学习。

※ 学者先要会疑。

——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三。

意思是:治学首先要善于对书中提出怀疑,惟有如此,才会思考。

※ 学者学所以为人。

——出自(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意思是:求学就是学怎样做人。

※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

——出自《礼记 · 学记》。

意思是:学习的人有四种失误,必须教育他知道:一是学习贪多,消化不了;二是学得太少,不够消化;三是光靠向老师请教,自己不动脑;四是自己独自思考而不向别人提出疑问。

※ 学者有所言而不著乎心,不见乎行,则其所闻,固自他人之言耳,于己何与焉?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求学的人虽然有所见解,但不存放在心上,即使听了老师的教诲,又不见之于行动,那还是人家的主张,这些话对自己又有什么帮助呢?

※ 学者有益,须是日新。

——出自(宋)晁说之《晁氏客语》。

意思是:作学问的人要有所进步,必须每天都能学到新的知识。

※ 学者之病,最忌自高与自狭。

——出自(清)方正学《赠俞子严溪喻》。

意思是:求学人的毛病,最怕的是自高自大,胸怀狭窄。

※ 学者之患,莫大于自足而止。

——出自(清)黄宗羲《宋元学案》。

意思是:求学的人最怕的是因自满自足而停止前进。

※ 学之广在于不倦,不倦在于固志。

——出自《抱朴子 · 崇教》。

意思是:求得广博的学问,在于孜孜不倦;能孜孜不倦,是由于有坚定的志向。

※ 学之染人,甚于丹青。

——出自《太平御览 · 历学篇》。

意思是:学习能改变一个人的气质,比丹砂青靛染物的效果还要明显。

※ 学之之博,未若知之之要;知之之要,未若行之之实。

——出自《朱子语类》卷十三。

意思是:学得广博,不如掌握其要旨;掌握其要旨,不如切切实实地去实践。

※ 学只要鞭辟近里。

——出自《论语 · 卫灵公 · 程颢注》。

意思是:学习要学得深刻、透彻。

※ 学至于行之而止矣。

——出自《荀子 · 儒效》。

意思是:求学的人能把学到的道理用于指导行动就可以了。

※ 询问者智之本,思虑者智之道也。

——出自(汉)刘向《说苑 · 建本》。

意思是:询问别人,是增进知识的办法;常常用脑思考,是促进智慧的方法。

※ 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出自(宋)朱熹《读书之要》。

意思是:读书的关键,那就是循序渐进,反复阅读,专心思考。

※ 仰高山,慕景行。

——出自《三国志 · 魏书 · 杜畿传注》。

意思是:仰慕有高德、有明智行为的人。

※ 业广因功苦,拳拳志士心。

——出自(唐)孟简《惜分阴》。

意思是:所以能取得渊博的学问,都是用心苦读的结果;有志之士对追求功业始终怀着恳切的心情。

※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

——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意思是:精通学业在于勤奋,学业的荒废由于游戏玩乐;事业的成功在于深思熟虑,事业的失败由于因循随意。

※ 一日不书,百事荒芜。

——出自(明)李诩《戒庵老人漫笔 · 古人引用谚语》。

意思是:若是一天不读书,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

※ 一日不学则心坠,一时不敬则心放。

——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意思是:一天不学习意志就堕落,一时不谨慎心意就放纵了。

※ 一时劝人以言,百世劝人以书。

——出自《格言联璧 · 惠吉》。

意思是:用语言能劝导别人一时的进步,用书本能教育人家一世的进步。

※ 宜力学为砻斫,亲贤为青黄,睦僚友为瑶金。

——出自(唐)刘禹锡《犹子蔚适越戒》。

意思是:应当努力学习来磨励自己的才能;应当把亲近贤者看成一生最大的乐事;应当把和同事的和睦相处,看成象瑶玉黄金那样宝贵。

※ 以富贵骄人者,固不美矣;以学问骄人者,其害岂小哉!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因为有钱有势而看不起别人,这固然不是美德;因为自己学识渊博而看不起别人,这种危害难道还小吗?

※ 以积货财之心积学问,以求功名之心求道德。

——出自《格言联璧 · 惠吉》。

意思是:以积累财富一样心情去积累学问;以求取功名一样的心思去求取道德。

※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出自《论语 · 泰伯》。

意思是:向不如你的人请教,向比你知道得少的人请教。

※ 以书为御者,不尽马之情;以古制今者,不达事之变。

——出自《战国策 · 赵策》。

意思是:按照书本上的方法来驾车的,就不能够完全合乎马的脾气;用古人的章法来约束今天的人们,就不能通达事物的变化。此句是批评教条主义。

※ 盈乎万钧必起于锱铢,竦秀凌霄必始于分毫。

——出自《抱朴子 · 博喻》。

意思是:比喻学习应当循序渐进,不断积累,就会攀登佳境。

※ 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

——出自《礼记 · 中庸》。

意思是:除非不学习,学习不到就不停止;除非不问,问不懂就不停止;除非不思考,思考不会就不停止。

※ 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

——出自《论语 · 泰伯》。

意思是:有学问的人,态度谦虚,好象没有学问似的,就是有人触犯了他,也能大度包容,从不计较。

※ 有学而无问,虽读书万卷,只是一条钝汉尔。

——出自(清)郑板桥《随猎诗草 · 花间堂诗草跋》。

意思是:只管自己埋头苦读,而不去请教别人,虽然读了很多书,只不过是个笨人罢了。

※ 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

——出自《格言联璧 · 持躬类》。

意思是:有真才实学的人,必定不会夸夸其谈、骄傲自满。

※ 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出自(宋)苏轼《又答王庠书》。

意思是:书海茫茫,希望学习的人每次读书,都要确定一个明确的目标,并引导自己去钻研。

※ 杂施而不逊,则坏乱而不治。

——出自(汉)刘向《说苑 · 建本》。

意思是:不加选择地学习,将没有成就。

※ 早岁读书无甚解,晚年省事有奇功。

——出自(宋)苏辙《省事诗》。

意思是:早年读书对书中所说的道理还不是很理解,但到了晚年审察事物好象得了神助似的。说明年轻时生活阅历浅薄,理解能力不强,随着阅历的加深、经验的丰富,人的认识、理解能力都增强了。

※ 造诣不尽者,天下之人品;读书不尽者,天下之书。

——出自(明)彭汝让《木几冗谈》。

意思是:造诣没有达到尽善尽美程度的是天下人品的培养;读书没有读完的是天下的所有书本。

※ 真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

——出自《荀子 · 劝学》。

意思是:只要坚持不懈地学习,自然能登堂入奥;一个人应当活到老,学到老,直到生命结束时才肯罢休。

※ 整瓶不摇半瓶摇。

——出自(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二十三回。

意思是:比喻有真才实学的人总是谦虚的,知识浅薄的人倒反而自以为了不起。

※ 知不务多,必审其所知。

——出自《孔子家语 · 五仪解》。

意思是:掌握知识勿需求多,应当善于思考自己已经学到的东西是否正确。

※ 知不足者好学,耻下问者自满。

——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意思是:知道自己还有不足的地方,就会专心学习;羞耻向人请教的人,就自满自足。

※ 知人无务,不若愚而好学。

——出自《淮南子 · 修务训》。

意思是:聪明的人无所追求,便比不上愚笨但用功好学的人。

※ 知为慊,便是鄙陋。

——出自《陆象山集 · 语录》。

意思是:稍微有了一点知识,便感到满足,这是庸俗浅薄的表现。

※ 知学之人,能与闻迁。

——出自《战国策 · 赵策》。

意思是:真正懂得学问的人,能够随着新的见闻而改变旧的看法。

※ 知一不难,难在于终。

——出自《太平御览》(王符经)。

意思是:学习一点东西不难,难在坚持到最后。

※ 知有浅深,则行有远近,此进学之效也。

——出自(宋)杨时《二程粹言 · 论学篇》。

意思是:说明要掌握循序渐进的学习方法。

※ 知之必好之,好之必求之,求之必得之。

——出自《近思录集注》卷二。

意思是:理解了就一定要爱好它,爱好它就必定要追求它,追求它就一定要争取得到它。说明学习必须要有孜孜必求的精神。

※ 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出自《老子》。

意思是: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卖弄渊博,卖弄渊博的人没有真知。

※ 只常常看得自己有不是处,学问便有进无退。

——出自(清)申涵光《荆园小语》。

意思是:只要常常看到自己有不足的地方,这样学习起来就不断前进。

※ 中浅外易者,不足以当大事。

——出自(清)魏源《默觚上 · 学篇》。

意思是:头脑中知识浅薄而且对事情随便、掉以轻心的人,不足以办成大事。

※ 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出自《论语 · 卫灵公》。

意思是:整日不吃饭,通宵不睡觉来苦思冥想,结果不如学习好。

※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寻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出自(宋)辛弃疾《青玉案 · 元夕》。

意思是:从人群里找他多少回了,总也找不到,猛一回头,却见那人正在灯火零落的地方。比喻研究学问,追求真理,经过下苦功夫,千百次地寻觅探索,突然有所领悟,有了突破,终于能有所成就。

※ 昼短夜长须强学,学成贫亦胜他贫。

——出自(唐)杜荀鹤《喜从弟雪中远至有作》。

意思是:白天时间短,就把夜间的时间也利用起来攻读,有了学问就是贫困也比没有学问的人的那种贫困强得多。

※ 著述须待老,积勤宜少时。

——出自(宋)欧阳修《获麟赠姚辟先辈》。

意思是:著书立传要等到老年时再着手进行,但从少年起就应努力学习,积累知识。

※ 专习一家,硁硁小哉!宜善相之,多师为佳。

——出自(清)袁枚《续诗品注 · 相题》。

意思是:专门学习一家之言,就会见识不广!所以应当彼此学习,多向别人学习为佳。

※ 椎鲁朴钝,非学者之患也;聪明绝异,学者之深患也。

——出自《震川先生集 · 别集 · 六言六蔽》。

意思是:迟钝质朴,不是搞学问的人所害怕的;特别聪明却是搞学问的人要分外担心的。说明治学光靠聪明不行。

※ 自古圣贤,盛德大业,未有不由学而成者也。

——出自(清)黄宗羲《明儒学案》。

意思是:自古以来,圣人贤人的盛德大业,没有不是通过学习而成就的。

※ 自家漫诩便便腹,开卷方知未读书。

——出自(清)张月楼《自忏》。

意思是:自己先别夸自己的大肚皮里装满了学问,去翻翻书,才知道自己并未读过几本书。说明读书能够使人变得谦虚。

※ 自始学至老,未尝一日去书不观。

——出自《新唐书 · 权德舆传》。

意思是:从开始学习直到年老,没有一天不读书。

※ 综学在博,取事贵约,校练务精,捃理须核。

——出自(南朝 · 梁)刘勰《文心雕龙 · 事类》。

意思是:综合学问在于广博,选取事例贵在精简,考核提炼力求精辟,采摘理论必须核实。

※ 总然有志也蹉跎,欠明师指拨。

——出自(明)冯惟敏《海浮山堂词稿 · 醉太平》。

意思是:就是有志学习的人,如果没有高明的老师指教,也是白费工夫。

※ 作事宜和缓,进学宜果断。

——出自(清)申居郧《西岩赘语》。

意思是:做事情要缓和,应有节奏,不要急于求成;而在求学业进步上却宜于果断。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