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纳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怀念纳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怀念纳什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当地时间23日,诺贝尔奖和阿尔贝奖双料得主约翰·纳什在美国新泽西州因车祸去世,享年86岁。同时去世的还有他82岁的妻子。纳什被认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数学家之一,他的学生认为,纳什对数学的贡献与巴赫对音乐,简·奥斯汀对文学的贡献一样。虽然以纳什为原型的奥斯卡获奖影片《美丽心灵》已被众人熟知,但纳什曾表示,电影情节和他的真实人生并不一致。

“这个男人是个天才”

纳什19xx年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布卢菲尔特。他的父亲是一家电力公司的工程师,母亲在结婚前是老师。

纳什的父母极力为他提供教育和书籍,并允许他在高中时就去进修当地大学的数学课程。之后,纳什入读卡内基技术学院(今卡内基美隆大学)三年。随后,他获取了普林斯顿大学的奖学金并取得了数学硕士学位。

纳什在进入普林斯顿大学之前还发生了一段趣事。

纳什的指导教授和前卡内基技术学院的R.J. Duffin,写了一封推荐信给哈佛大学,信中只有一句话:“这个男人是个天才。”随后哈佛接受了纳什。

不过,普林斯顿大学在此之后向纳什抛出了橄榄枝。普林斯顿的数学系的所长Solomon Lefschetz向纳什提供了约翰·肯尼迪奖学金,再加上普林斯顿距离家乡更近,以及哈佛大学对他的评价没有那么高,使得纳什最后选择了普林斯顿。

也就是在普林斯顿,纳什开始研究他的“均衡理论”。他的同事们曾回忆称,那时候的纳什高大英俊,怀揣着远大的抱负并很快因他出众的才能而出名。他还有一个奇怪的习惯,纳什在谈话的时候,会踱着步子,不停地吹口哨。

19xx年,纳什获得普林斯顿大学的博士学位,他在那篇仅仅28页的博士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也就是后来被称为“纳什均衡”的博弈理论。他的理论被运用在市场经济、计算、演化生物学、人工智能、会计、政策和军事理论上。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

30岁之前,纳什既聪明又努力,在年轻人里颇有成就,没有出现任何精神症状,这正符合了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起病较晚的特点。其妻子

回忆,在19xx年纳什30岁的时候,他的行为开始有些古怪,他坚信所有戴红领带的人都是一个政治阴谋团体的成员,并要加害自己,随后纳什还写信给大使馆称这个团体要成立一个新政府。此时纳什出现了偏执型分裂症最具特征性的症状: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

随着病情的进展,疾病逐渐影响到了纳什的工作和生活,妻子也提出离婚的要求。在一次演讲上纳什表现的词不达意,自说自话,完全沉浸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同事们终于发现了问题,将他送入精神病院。医生发现纳什除了坚信一些错误的观念并无法说服(妄想)外,同时还有敏感多疑的性格,他在独处时还会听到耳边有人在和自己低声细语(幻听),并伴有轻度的抑郁情绪。于是纳什被诊断为“偏执型精神分裂症”。

纳什在精神病院治疗了9年,接受了药物和胰岛素昏迷治疗等治疗手段(这种治疗手段现在早已停用,取而代之的是更安全高效的无抽搐电痉痉挛治疗方式)。在患病以后,他并不承认自己的思维出了问题,并多次自行停药。他坚信自己是对的,只不过大家不理解他的思维方式罢了,这也是精神疾病患者普遍存在的现象——对疾病缺乏“自知力”。自知力是指患者对自身精神病态的评价,有的患者终其一生也没有恢复自知力,这就是精神疾病最可怕之处,很多患者家属也曾抱怨过,患者认为自己没病并私自停药,导致疾病反复加重甚至出现自杀、自伤、伤人等意外的经历。

从纳什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典型的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特点,这与一般人印象里精神分裂症患者不同。他没有目光呆滞,没有主动攻击行为,没有衣不掩体,没有蓬头垢面,没有到处捡垃圾。这一类型的患者通常起病缓慢,性格敏感多疑,精神症状通常表现为妄想和幻觉。妄想内容以关系妄想和被害妄想为主,患者会觉得别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自己的(关系妄想),有人跟踪监视要杀害自己(被害妄想)等等,他们受妄想内容的支配做出一些另人难以理解的言行。比如,患者认为有“黑社会”监视自己,所以白天在家里把所有的窗帘都拉上,自己藏在被子里不敢出来。幻觉主要以幻听为主,如患者独处时会听到有声音在耳边咒骂自己,或是命令自己去做一些自己并不愿意的事情。偏执型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能力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可以保持完好,能够进行正常的工作生活,当然如果不进行治疗,病情仍会慢慢恶化,如果治疗及时得当,就像纳什一样,即便是精神分裂症也挡不住“天才”的光芒。

可以说,当年纳什患病的时代,在治疗精神病方面的医术还是很有限的。比如胰岛素休克疗法,它是指通过注射胰岛素引起低血糖反应,达到治疗精神症状的目的,使用这种方法的患者感到痛苦亦很危险。到了今天,对于精神分裂症的治疗方法有了质的飞跃,比如广泛使用的第二代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对于精神分裂症患者来说,具有良好疗效且安全耐受性好。而且,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心理治疗(尤其认知行为疗法)对于改善精神症状及情绪困扰有良好疗效。另外,

改良电休克治疗及其他生物调控疗法如经颅磁刺激疗法(TMS),对于改善某些类型的精神症状效果显著。

纳什患病还曾经影响到了其获得诺贝尔奖。在20世纪90年代早期,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开始调查探讨授予纳什经济学奖的可能性。

虽然当时纳什已经康复,但还是有人质疑把奖颁给一个曾经患严重精神疾病的人。好在纳什的同事们并为纳什的疾病进行辩护,并说服了诺奖评选委员会。

19xx年,纳什和其他两位博弈论学家一同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纳什在诺贝奖的颁奖典礼上发表获奖感言时曾说,“我一直相信数字、方程式和逻辑关系。它们总是为我指引真理。但追求了一生真理之后,我问自己,什么是真正的逻辑关系?真理又是有谁来决定?最终,我还是回到现实中,找到了一生中最重要发现,在爱的支持下,任何逻辑关系和真理都会被发掘。”

艺术和现实

像很多传记电影一样,编剧、导演在创作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伸出上帝之手,在人物命运最嶙峋的地方使用魔术,让传奇有了更合理的弧线,让戏剧有了更动人的节奏,让命运有了更跌宕的看点。

现实中呢,作家沈诞琦在《自由的老虎》中写到约翰·纳什的真相是:“约翰·纳什教授在我所选的博弈论课上做客座演讲,40分钟里,他一

直在讲他所写的几篇论文,太深奥了,恐怕学生中没一个能听懂。”约翰·纳什靠意志和精神疾病共处的传奇经历,则是另一种真实。毁灭了创造力的他,螳臂当车地对臆想中的室友说,你不是真的,我想念你,但是我不会再跟你说话了。真是伤感又戏剧。

异常心理学的教授认为,真正治好纳什的也许不是他过人的智力和意志力,而是荣誉。作家沈诞琦写道:“也就是说荣誉降低了社会标准的尺度,在荣誉的光环下什么都变美了、变正义了。狂乱的行为在正常人身上被贬斥为发疯,在诺贝尔奖得主身上便被赞美成特立独行。那么,有没有可能纳什教授的疯癫并没有被治愈,倒是普罗大众治愈了他们审定疯癫的标准呢?”

纳什的理论表明,即便人类的自私并不优雅,但达到均衡的方式总是十分美丽。纳什的人生则证明,即便命运的演绎满是粗粝,但美丽心灵的交融终将书写传奇。无论世事如何无常,无论博弈如何复杂,Love will keep us alive。

(环球医学编辑:丁好奇 )

 

第二篇:《天才在左疯子在右》读书报告

天才在左 疯子在右 上学期期末的时候,身边有同学在看这本书 ——“天才在左,疯子在右。”第一次听到这个书名:

我:关于哲学的吧?

他:差不多。

我:看我猜的多准。

他:看了一个晚自修,也想了一个晚自修,头都疼了。 我:夸张了吧,讲什么的?

他:精神病人的故事。

我:你的故事?

他:别开玩笑了,我觉得我再看下去,我也要成精神病了。 这就是那段让我下定决心要看这边书的对话。也似乎暗示了全书的风格:一段又一段的对话。

一名精神病患者总是穿一件黑衣服,撑着把伞,蹲在草丛前,什么也不干。一个医师为了弄清楚他到底在干吗,也做了同样的装扮,蹲在病人的身边。过了很久,病人终于开口了:你也是蘑菇吗?这是很多人都听过的一个笑话,但现在,作者不会笑了,我也是。看完这本书,你就明白了。

很庆幸,看完这本书的我并没有像那位同学一样想到头疼,除了在那些量子物理上。我觉得那些精神病人的逻辑很正常,或者说,很多都和我一样。没准,我就是个精神病呢。

作者的工作就是接触各式各样的精神病人,了解他们的情况,进入他们的内心,用他随身携带的录音笔,记录那些对话。而我们看到的,就是那段真实的对话,不过语言方面,作者可能重新组织过。我想作者写这本书的目的,第一是由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第二是想让更多人对精神病人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人都是大家在电视上看到的蓬头垢面,见到人就要吃的形象。至于同学讲到的哲学成分,里面有个精神病人做了解释:人们总喜欢把自己理解不了的的道理归为哲学。

这又让我想起一件事。有个同学在看哲学书,我问他什么是哲学。他随便翻了一页给我看。

他:看得懂吗?

我:看不懂。

他:那就对了,哲学就是你看不懂的东西。

我:你看得懂?

他:看不懂。

我:那你还看。

他:就是看不懂猜想把他看懂嘛,都说哲学家就是精神病人。 书中有着各种各样的精神病人:多重人格的,能把人看成动物的,从另一个宇宙将当时的记忆传输到地球的,能看到偷取时间的人的,也有提出各种各样奇怪的观点的。总之,我把他们大致归为两类。第一类就是像多重人格,或是能看到什么别人看不到的东西这样的不能为普通人所接受的。这类人中,有真正精神病症状的,也有我们证明

不了他们到底是拥有那些能力还是精神病的。而另一类只是抒发各种各样许多人理解不了的观点,而这类人的逻辑往往非常严谨清楚。他能很流畅地说出自己想说的,也就是能让部分人接受的。当然只是这样,他们也不会被送入医院。抒发自己的观点也没什么错,现在不照样有很多人在电视荧幕上说些什么人也听不懂的观点么。他们一般都是不断地在完善自己的观点,不断想的过程中有时会遇到一些难关,怎么想也想不通的时候,就会有狂躁表现,对他人产生影响。而正常状态下,他们还是与常人无异的。

这本书有很多让我感触非常深的地方。就谈谈一个比较贴近生活的好了。那位精神病人和作者在讨论一个问题。我记得很清楚,不看书也能基本还原书中的对话。

病人:你喜欢干什么。

作者:看看书,吃吃东西,顺便拜访几个病人。

病人:你为什么不喜欢跑步呢?跑步多好呀。

作者:跑步?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喜好吧。

病人:你看,经常出去跑跑步,不但能锻炼身体,没准还能遇上个也在跑步的美女。你们可以聊聊天,聊着聊着没准就成了。结婚以后生个孩子。你看,你们两都跑步,身体肯定好。那生下来的孩子身体也会很好。所以说,跑步很好的,你也去试试。

作者:可是你都在假设啊。我也可以假设你遇不到美女…

病人:不假设,你能听得进去我说话吗?人做一件事之前,不都要先假设一下要怎么去做那件事吗。比如跑步,你要先假设一下怎么

跑,跑会怎么样。如果假设符合心理期望,那你才会去跑。如果在你假设中,做一件事会有一个不好的过程甚至结果,你还会去做吗?

作者:你这是把问题复杂化了。

病人:正好相反。我正是把问题简单化了。很多人不知道自己活着究竟本质上想要的是什么。很多人会说是钱。但当他们有了钱以后,他们还会想要房子,有了房子还要车,要美女,要权力。他们根本就不知道自己本质上要的是什么,是为了什么而活。

作者:你是说人的贪欲让他们忘记了自己想要什么。

病人:差不多。不过不能说是贪欲,只是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搞清楚自己想要的,而在之后的生活中,忙碌而又没有目标的行动就会让他们逐渐忘记要去追逐自己本质上那个期望的东西。而我不同,我活着就是为了活着。我很简单,跑跑步,拥有一个好的身体,就这么活着,从不想其他什么东西。所以我才是把问题简单化了。

作者:我真正想要什么,还真没想过。

病人:你们说我们是精神病人,其实你们自己才是。你们用自己的想法来规定别人的想法。如果有你们接受不了的想法,你们就会觉得是精神病。其实这个世界被精神病人占据了,所有正常人都在这个你们称之为精神病院的地方呆着。不过这样也好,省的我们和你们搅在一起,把我们也搅得稀里糊涂的变成精神病。

作者在这一章的结尾说了句:其实我觉得他不是精神病,我才是。的确,他们有很多话值得我们去反省反省。为什么有那么多人在忙碌的生活中穿梭来穿梭去,到头来却连自己想要什么都不知道。

还有一点很重要的是,现在有太多的人喜欢用自己的想法来规定别人的想法。当别人一有自己接受不了的意见,好点的也就左耳进右耳出,不礼貌点的直接就是否认对方的观点。我觉得这样的人很傻,总认为只有自己认为对的才是对的,只要是自己认为错的都是错的。换做是我的话,如果别人有和我不一样的观点时,只要他能讲得有道理,我就会将他的观点暂时留在脑子里慢慢消化,如果最后得到确切的证明,我就有能获得很重要的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啊。

抒发观点是每个人的权力,但也有那么些人不允许别人发表自己的观点。你可以不接受,但你总不能限制他们说出自己想说的。书中就有提到,你要发表观点,可以。但是我不会去支持我认为错误的观点。

书中还有一个值得全人类反思的问题。拿美国说吧,最近美国闹出的电影院杀人事件是很多人都知道的。那个称自己为蝙蝠侠中“小丑”的少年,杀了很多人,也遭到了应有的判决。杀人是犯罪的,但是美国那些在其他国家进行各种战争的士兵们,他们不也杀人了吗?他们杀的人有多少是犯下罪孽应该收到制裁的人呢?都是无辜的百姓啊。为什么他们带着沾了无数鲜血的双手回到祖国时,迎来的却是大家的喝彩。同样是杀人,为什么不用受到制裁?为了多数人的利益去杀人就可以吗?只要背后有一个大的集体撑腰,就可以为所欲为?

还是书中的那句话:人们总是把那些自己接受不了的观点当作毫无根据的荒谬之言。其实不是没有根据,只是我们没有能力去找到那个根据。如果我们现在来到那些丛林部落,向他们说明手机这样东西,

那些土著们能够理解用一块铁皮能和遥远的同伴进行交流吗?他们一定认为你是一个疯子。很多精神病人其实只是智商到了普通人无法理解的程度,他们构想出来的东西不能被一般人接受而已。也许现在这种想法只是一个精神病人的荒谬之言。可是谁又能肯定再过多少年,那个设想不会变为现实呢?

这本书教会读者多去聆听别人的想法。一切存在逻辑的话语都有其可能。书中关于把另一个宇宙中的自己的记忆传输过来的理论,在通过那个精神病人的详细说明后,与作者同行的量子物理教授也承认了,那个在理论上完全是可行的。除了获取记忆以及压缩记忆,其他很多地方以现在的技术就可以做到。当然前提是多宇宙论的真实性。所以,我们不能只是一位得去否认别人的想法。就像清代中国闭关锁国一般,这样是得不到进化的。一切新想法一开始都很难得到人们的认可,但如果人们认可了他,便能够得到进步。

作者在全书的末尾放了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见。我也想把这句词放在这里。天才在左,疯子在右。人生若只如初见,也无天才疯子之分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