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教学目的及要求】

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基础”课的性质和目的,认识到学习“基础”课与自己的成长密切相关,能否学好这门课关系到自己的未来前途和人生价值的实现,进而激发起努力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教学内容】

1、适应人生新阶段;

2、肩负历史新使命;

3、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4、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明确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及成才目标;树立并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理论品质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什么是大学

大学有着悠久的历史,从最初的作为行会组织的中世纪大学,发展到现在具有教学、研究与服务社会的功能的社会组织,大学走过了近九百年的发展历程。对于什么是大学,历来是见仁见智的,这里给同学们介绍一些中外教育家的有代表性的观点:

1、英国教育家纽曼认为,“大学是一个推动探索,使各种发现得到不断完善和证实的地方,是使轻率鲁莽也变得无伤大雅,使错误通过思想与思想之间、知识与知识之间的碰撞暴露于众的地方”,用一句话说“大学是一个传授普遍知识的地方”。

2、英国教育理论家怀海德说,“大学的存在就是为结合老成与少壮以从事创造性之学习,而谋求知识与生命热情的融合”。在他看来,大学传授知识应该是富于想象地传授知识,这是大学对社会应起的作用。一所大学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它就没有理由存在下去。

(英国牛津大学的导师制教学模式。学生申请入学时,一般是由各学院相关学科的教授审查申请文件,而其中的一位教授,则成为日后学生专修课目的导师,这就形成了牛津的导师制。

关于导师制,林语堂先生是如此引证的:“牛津剑桥的学生所以好,是导师坐在那里喷烟,喷得你天才冒火??是得益于导师制度。”虽然在今天的牛津,喷烟的导师越来越少见,但这种师生共同研讨的情景依然随处可见。导师在牛津被称为Don,与Don们在一起,有一种与朋友或与家人在一起的感觉。所以,导师制维持的是一种朋友或家人般的学习关系,它不是单独存在的,它必须与草地、河边、茶馆、咖啡厅、饭桌、酒吧、书店或彻夜长谈等相随,这种结合构成了学生生活的全部。)

3、美国现代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主要应该关注四件事。即“保存知识和观念、解释知识和观念、追求真理、训练学生以‘继承事业’。

4、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在他看来,大学是一个“知识性的社会”。它是为对知识有热情的人设立的,其使命在于探寻真理。

5、英国牛津大学校长卢卡斯教授认为,“大学的工作是提供有意义的信息,即发明和传授知识。。。。。。大学的首要功能是保持那些国家特有的文化,并促进其在与其他文化相碰撞中或是相互理解中的有效结合。”

6、我国教育家蔡元培先生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大学为纯粹研究学问之机关,不可视为养成资格之所,亦不可视为贩卖知识之所。学者当有研究学问之兴趣,尤当养成学问家之人格。”

7、梅贻琦先生认为,“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一所大学之所以为大学,全在于有没有好教师”。西南联大

8、北京大学原校长陈佳洱认为,“大学自古以来就是人类智慧和知识产生、汇集和向外界辐射和散播的场所。随着‘知识’和‘人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大学被广泛地誉为高素质人才的‘摇篮’和知识创新的‘发动机’。

9、竺可祯说,“大学是社会之光,不应随波逐流。”“大学犹如海上之灯塔

吾人不能于此时(抗战时期)降落道德之标准也。”

虽然这些关于大学的论述都不尽相同,但我们却可以从中看到关于大学的一些共同特点:

1、大学是学习的场所,是知识的海洋:大学是传授知识传播文化的场所,它有着浩瀚的图书资料,先进的仪器设备;接触广博知识,培养专业技能。

2、大学有教书育人的良师:大学聚集着众多的学者和专家,他们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理论,

丰富的科研实践经验,了解最新的学术成果,熟悉教育教学规律。而且还可以从良师那里学到做人的道理,接受人格的熏陶。(大学教师的人格魅力:平等、博爱、无私奉献)

3、大学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不仅是一种物质存在,更是一种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大学文化体现的是一种共性,其核心与灵魂则体现于大学的精神。可以说大学的一草一木,一楼一景,都蕴涵着大学的文化。北大的未名湖,南大的北大楼、燕大的燕鸣湖等,以及大学的历史发展校风校训,学校师生长期以来形成的一种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都是大学的一种文化。大学的校训,是学校学术和文化的结晶,是大学精神的象征,是学校办学理念集中的体现。北京大学:“提倡新学,主张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淳朴雄伟、励学敦行;北京师范大学:“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同济大学:“同舟共济,自强不息”;上海交大的“饮水思源,爱国荣校”。哈佛大学:“truth”(“真理”;有人译为:“让真理与你为友”)。耶鲁大学:“light and truth”(“光明与真理”)。华盛顿大学:“通过真理取得力量”。都离不开“真理”两字。

4、大学有浓厚的学习研究和成才氛围:大学是知识传播、运用和创新的基地,是培育创新精神的摇篮,是接受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熏陶的园地。同学们可以在大学里深入学习科学知识,广泛地汲取各种新的思想和学术成果,不断培养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索创新能力。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尽快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二、大学生活的特点

(一) 学习:

1、变化: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增强;课程的多样性;教师讲课方式的变化

(管得少讲得快);学生学习方式方法的变化(内容多了自习多了)。

2、树立新的学习理念:

自主学习的理念:自主学习的理念强调的是自学能力的培养。大学生的学习正逐步从依赖老师和教科书转向自主性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大学在学习时间的支配上,在学习计划的安排上,在学习潜能的发挥上,拥有更广阔的天地。在大学里,学生拥有较多的自由支配时间,所以有些人会忙得不可开交,或学习,或上网,或组织参加各类讲座、活动;有些人则会闲得难受,无所事事,或整天与周公梦游。作为大学生,我们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主动掌握相关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坚持自主学习,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性;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教育家B.F.Skinner曾说:“如果我们将学过的东西忘得一干二净时,最后剩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的本质了。”所谓“剩下来的东西”,其实就是自学的能力,也就是举一反三或无师自通的能力。在大学期间,学习专业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还是要学习思考的方法,培养举一反三的能力,只有这样,大学毕业生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未来世界。 自学能力必须在大学期间开始培养。许多同学总是抱怨老师教得不好,懂得不多,学校的课程安排也不合理。大学生不应该只会跟在老师的身后亦步亦趋,而应当主动走在老师的前面。最好的学习方法是在老师讲课之前就把课本中的相关问题琢磨清楚,然后在课堂上对照老师的讲解弥补自己在理解和认识上的不足之处。

全面学习的理念:学习专业知识及与专业有关的其他方面的知识;不仅学习知识,更重要的是掌握科学方法,培养探索求知的热情;不仅向书本学习,还要向实践学习,向生活学习,学会关心他人、尊重他人、与他人合作,学会按道德准则和法律规范做人处事。

《礼记-学记》上讲:“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也就是说,大学生应当充分利用学校里的人才资源,从各种渠道吸收知识和方法。除了资深的教授以外,大学中的青年教师、博士生、硕士生乃至自己的同班同学都是最好的知识来源和学习伙伴。每个人对问题的理解和认识都不尽相同,只有互帮互学,大家才能共同进步。

有一句关于实践的谚语是这样说的:“我听到的会忘掉,我看到的能记住,我做过的才真正明白。”在大学里,同学们应该懂得每一个学科的知识、理论、方法与具体的实践、应用如何结合起来,尤其是工科的学生更是如此。

无论学习何种专业、何种课程,如果能在学习中努力实践,做到融会贯通,就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知识体系,可以牢牢地记住学过的知识。因此,我建议同学们多选些与实践相关的专业课。实践时,最好是几个同学合作,这样,既可以经过实践理解专业知识,也可以学会如何与人合作,培养团队精神。如果有机会在老师手下做些实际的项目,或者走出校门打工,只要不影响课业,这些做法都是值得鼓励的。外出打工或做项目时,不要只看重薪酬待遇(除非生活上确实有困难),有时候,即便待遇不满意,但有许多培训和实践的机会,也值得一试。

创新学习的理念:如果说中学的学习是重在知识的积累上,那么大学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方式则逐步从记忆、理解现成的结论向确定独立见解的方向转变,更具有研究、探索创新的性质。中学生在学习知识时更多的是追求“记住”知识,而大学生就应当要求自己“理解”知识并善于提出问题。对每一个知识点,都应当多问几个“为什么”。事实上,很多问题都有不同的思路或观

察角度。在学习知识或解决问题时,不要总是死守一种思维模式,不要让自己成为课本或经验的奴隶。只有这样,学生潜在的思考能力、创造能力和学习能力才能被真正激发出来。如工科学生的自选试验、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等,文科学生的社会调查报告,都包含了探索性和创造性的特质。进行创新学习,首先要脚踏实地,打下扎实的专业根底;同时又要善于思考,勇于开拓,不断激发自己的创新意识,努力从事探索活动,培养创新精神。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要善于组合、加工、消化已有知识,而且要力求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养成科学的创造性思维的习惯。

终身学习的理念:毛主席说的活到老,学到老,讲的就是一个终身学习的问题。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知识、信息的更新和增长空前快速的时代,要树立终身求知、终身学习的理念。

3、培养优良学风 勤奋、严谨、求实、创新

(二)生活

1、生活环境的变化:衣食住行,人际交往

2、培养提高独立生活能力:

确立独立生活意识:大学是个小社会,从一定意义上说,进入大学就意味着独立地走向社会,走向生活。在这样一个新的起点上,为了给自己的人生理想夯实基础,就需要摆脱依赖、等待和犹豫,树立自信、自律、自立、自强的精神,勇于面对社会和生活。自己的事情要学会自己处理(举例:比如办理户口迁移,比如与各类人交往,自己理财)。对生活环境上的变化,要努力地去适应。自主而合理地处理好个人的学习和生活问题,培养独立生活的能力,要自觉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和作息时间,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要积极参加学校、班级组织的文体和第二课堂活动。在生活中,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虚心求教、细心体察:独立并不意味着孤立和自我封闭。在新的生活环境中,我们随时都可能遇到过去所没有遇到的问题、矛盾和困惑。过去没有接触过的人,需要去交往;过去没有做过的事,需要学着去做;过去没有遇到过的问题,需要自己去解决。为了更好地处理这些问题,少走弯路,我们就可以在各个方面虚心求教、细心体察,多向周围的老师、同学学习。(如同学在一个寝室生活,有生活上的问题可以互相帮助)。

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经验:人们常说“生活是最好的老师”,也就是说任何能力都是在实践中积累起来的,都有一个从不会到会、从不熟练到熟练的过程。不要惧怕失败,只有在生活的实践中不断磨砺,才能逐渐提高独立生活的勇气和能力。

有效管理时间,科学安排时间。

合理运转“个人财政’。

学会处理生活中遇到的各种挫折和压力

(三) 社会活动的变化

进入大学,党组织、团组织、社团、学生会、班委会等组织各项丰富多彩的活动,要求大学生要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精力合理地安排业余文化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

第二节 肩负历史新使命

一、认识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

所谓使命,古指使者奉命出行,后引申为肩负重大的任务和责任。人们在社会中生活,不仅要走完自己的人生历程,还要完成各种各样的人生任务。其中,人们担负的重大的历史任务和重大的历史责任就是历史使命。

“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对国家而言,就是要服务社会、建设祖国;具体到个人,首先要成才,成才再具体到这四年大学生活,就是要学好知识,全面发展自己,做好准备工作。而要真正不虚度时光,又要先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认清国家形势,从而督促自己,奋发成才

21世纪是中国走向世界的世纪,更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世纪。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展现了广阔的前景,也对大学生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代大学生作为继往开来的一代,伴随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历史进行,肩负着光荣而艰巨的神圣使命。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时代特征与变化趋势,充分了解中国的现实国情与发展目标,努力使自己成为新世纪的合格人才,是每一个大学生义不容辞的职责。

(一)在新的起点上继往开来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大学生是未来各行各业的骨干力量。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如何直接关系着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大学是人才的摇篮,大学时期是青年成长的重要时期。作为新世纪的大学生应当紧紧把握时代脉搏,明确历史赋予的使命,把自己的命运和前途同祖国的命运和前途紧紧结合起来,努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对照党提出的期望和要求,为了肩负起我们的责任,努力地投入到大学生活中去,努力学习,立志成才,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信念,脚踏实地地为实现党在现阶段的基本纲领而奋斗。

(二)在现实的基础上迎接挑战

1.世界科技文化发展的挑战。

“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科技发展水平在相当程度上决定各国在全球舞台上的定位。在当代科学技术发展中,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新材料技术发展最为迅速,每年都有新的突破。因特网再度腾飞,现在全球已有12亿用户,跨越240多个国家和地区。因特网正在更新换代,下一代因特网的速度要比目前快1000倍。电子商务正在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成为网络经济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这将对人类的生活方式,对现有经济运行机制和管理体制带来根本性的变化。生物学的新变化将改变医药、农业、制造业等,以人们难以想象的方式改变着未来的世界,生物学发展能使人们操纵生命。克隆技术的发展,跨越了医学、化学、材料学和遗传学的全新领域,培育人体的各种组织器官,将使临床医学发生一场深刻的革命。具有优异性能和应用前景的一款新型材料异军突起。新材料技术的前沿是纳米技术已经在制造业中应用,并已制出只有米粒大小且能开动的汽车,只有蜜蜂大小的直升机。在军事、医学等领域也有广泛使用前途。有人预言,纳米技术所引起的世界性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将会比历史上任何一次技术革命对社会经济、政治、国防等领域所产生的冲击更为巨大。由于科技竞争力决定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未来世界竞争中的地位和前途,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进民族凝聚力的关键,各国政府都十分重视本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制订新的对策:提升决策层次,加强宏观调控,强化科技投入;实施积极有效的科技人才战略等。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焕发出新的活力,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对推进现代化建设、实现人民生活总体上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做出了重大贡献。但是,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与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相比,与发达国家的水平相比,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还相对落后。大学生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必须有高度的责任感,勤奋学习,努力锻炼能力,提高综合素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自己应有的力量。

2.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的挑战。当代国际政治局势风云变幻,国际关系正式经历着深刻的变化。世界多极化趋势加速发展,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经济全球化,使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将进一步调整。国际局势保持总体和平、缓和与稳定态势,但局部性的战争、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地区性的战争和暴力冲突此起彼伏,局部性的动荡与紧张有所加剧,当今世界很不太平,和平与发展面临的问题愈加紧迫,使我国的经济发展和安全面临着新的挑战。因此,当代大学生应当具备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强烈的忧患意识和宽广的世界眼光,保持冷静的头脑,培养大无畏的胆略和气概,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推进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使

社会主义中国在新世纪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是当代中国大学生的庄严的使命。

当代社会对大学生提的要求: 在思想道德方面要政治坚定,思想进步和道德文明;在科学文化素质方面,要有科学的方法,科学的思维习惯;有实事求是,严谨踏实,客观公正,坚持真理的科学态度;要有不畏艰险,勇于创新,团结协作,平等民主,敬业献身的科学精神。能力素质方面,要有良好的自学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独立的思考,选择能力,还要有良好的组织管理能力和创造能力。在身心素质方面要有强健的体质,健康的心理品质。

3.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任务的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在共 产 党的领导下,在全国人发的共同努力下虽然在许多方面中国都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绩,但是中国仍然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面临着发展的挑战。当今时代发展的总趋势:机遇与挑战并存。俗语说:思想决定行动,行动决定习惯,习惯决定品德,品德决定命运。大学生要改变以往不良习惯,沿着既定目标,学会获得知识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有要危机感和紧迫感,要实实在在的思考和实践,按照21世纪对人才的要求努力培养自己,抓住机遇,迎接挑战。真正做到:“会做人、会求知、会合作、会审美、会健体、会生活”,以进取的姿态承担起历史赋予的使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新阶段的宏伟目标。

二、明确当代大学生的成才目标

当代大学生肩负的历史使命是继往开来,迎接挑战,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完成如此重大的历史使命就要按照我党的教育方针和高校的培养目标要求自己,尽快成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对人才素质提出了全面发展的新要求。正如有人云:一个人“没有文化知识,是次品;没有健康的体魄,是废品;没道德,是危险品。”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兴邦安国,教育为本;教书育人,德育为先。“成人、成才、成功”。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础。

3.体是人才素质的条件。“体育是社会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一个标志,体育事业发展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和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人的身体素质是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物质基础,也是一个民族和国家强盛的基础。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还指出,“体者,载知识之车而寓道德之舍也。”

4.美是人才素质的重要内容。美可启真;美可储善;美可怡情;美可净化灵魂。有一位专家曾说过:智育一旦走向极端,只能生产出毫无个性的机器人。美育的价值就在于涵润人活泼而丰富多彩的个体感性,培养人的想象力和创造性。近代学者王国维认为,“真者知力之理想,美者感情之理想,善者意志之理想也。完全之人物,不可不备真善美之三德。”美育通过熏陶、感发,“兴发”人的精神,激励、净化升华人的精神境界,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美的感受力、鉴赏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树立美的理想,发展美的品格,培育美的情操,形成美的人格。

蔡元培曾说:“美育者,应用美学之理论于教育,以陶养感情为目的者也。” 在美育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伴随着强烈的感情活动,处于美感的激情状态。歌曲《黄河大合唱》表现了滚滚黄河雷霆万钧、一泻千里的雄伟气势,以及它所孕育的中华民族百折不挠、坚强不屈的伟大性格。师生在教学过程中,都是动情的。因为,歌曲崇尚的美使学生始终处于美感的激情之中,甚至于课后,那澎湃的激发仍要长久地留在同学心中。梁启超也曾说过:“人之读一小说也,往往既终卷后数日或数旬不能释然,读《红楼》竟者,必有余恋有余悲,读《水浒》竟者,必有余快有余怒”。 情感的陶养,一方面是要防止卑鄙丑恶的东西腐蚀人们美好的情感,另一方面则要用美的事物对人们进行情感教育。达?芬奇也警告说:“如果所爱好的对象是卑鄙的,它的爱好者也就变成卑鄙的??”现在有些低劣、卑俗甚或色情的文艺作品,给人以丑恶低级的感官刺激或颓废变态的迷乱情感,这对大学生的心灵具有腐蚀作用。大学生应当多用美的事物浸润自己的心灵,使自身不断地、长久地被美的情感所陶醉、所滋养,从而“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以实现美育教育目的。

三、塑造当代大学生的崭新形象

(一)理想远大、热爱祖国。

(二)追求真理、善于创新。

(三)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四)视野开阔、胸怀宽广。

(五)知行统一、脚踏实地。

第三节 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时代为当代大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对当代大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学生要适应时代的要求,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需要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专业

能力,又需要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已成为社会选人、用人、评价人的基本尺度。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最根本的是要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在思想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的理论创新,是我们党深刻 总结历史经验、科学分析当前形势提出的一项重大任务;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适应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适应了社会主义先进文 化建设的要求,适应了现阶段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的要求,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对于团结、引领全体社会成员在思想上、道德上共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也是引领当代大学生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一)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灵魂;

1、性质;2、作用;3、特点;4、态度。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主题

1、地位;2、内容;3、特点;4、意义。

(三)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 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精髓

1、地位;2、内容;3、作用。

(四)社会主义荣辱观——基础

1、地位;2、内容;3、意义。

三、提高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和社会主义法律的关系

(二)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关系

(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中心环节和根本要求

(四)引导大学生自觉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贯穿“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主线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一)有助于当代大学生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二)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和法律素养打下知识基础。

(三)有助于当代大学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有才无德,人们敬畏你;有德无才,人们可怜你;德才兼备,人们敬佩你。” 有德无才,无用;有才无德,危险。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一)注重学习科学理论。科学的理论指导科学的实践。

(二)注重学习和掌握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的基本知识。

(三)注重联系实际。联系实际才更真。

(四)注重知行统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理论与实践的统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