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板书)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 什么是大学?(大学是为大人开设的学校,是让你再长大的学校。)

一、认识与适应大学生活

(一)大学生活新特点?

1.学习要求的变化(被动向主动转化,全面与精深结合)

2.生活环境的变化(管理的封闭走向松散:自治性)

3.社会活动的变化(一元到多元:社会性)

(二)如何适应大学生活?

1.确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

2.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

4.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践行:直接知识);

二、更新学习理念(智商:观念改变)

1.自主学习的理念

2.全面学习的理念

3.创新学习的理念

4.合作学习的理念

5.终身学习的理念(学习力是当今人才的标准);

三、确立成才目标

目标: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意:做人);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知:做事);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做得有力);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情:做得有趣);

第二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1.作用:调整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关系: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C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

2.什么是法律素质?

3.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提高的方法

学习中升华

内省中完善

自律中养成

实践中锤炼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基本内容

1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社会主义荣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和方法

一、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意义

1.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2.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

3.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置,促进全面发展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方法

1.学好科学理论;

2.掌握基本知识;

3.注重联系实际;

3坚持学以致用不着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正确认识大学生活,帮助学生顺利度过从中学到大学的转变的间歇期,从而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同时使学生认识到肩负起新的的历史使命,不断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开拓人生的新境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大学学习生活的特点与新的学习理念;领会学习“基础”课的重要意义;

难点:当代大学生的历史使命;掌握“基础”课的基本学习方法。

三、教学时数:

4学时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教学法与案例教学法。

五、教具准备:

教学课件

六、教学内容:

2

绪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第一节 适应人生新阶段

一、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一)什么是大学?

大学是高等教育的场所。

梅贻琦说:“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国立清华大学校刊》第341期。

大学之大,在于培养具有大知、大识、大德,将来能有大为的人才。大学之大,还有多的意思,比如有学识的老师多、学科多、专业多、资源多、选择多、机会多、学生来源多、毕业去向多等等。因此,大学也意味着大开大合的学,大融合大交叉的学,大目标大动力的学,也极有可能是拉大差距的学,是个人大起大落的学。综上所述,不难理解大学是为大人开设的学校,是让你再长大的学校。从中学生变成大学生,你会发现学生的自由度由小变大,对学生的管理由紧变松,学习目标由一变多,学生接触面由窄变宽。所以大学也要求学生象大人一样上学,唯有如此,才能很好地适应上述转变。

(二)大学一年级新生容易产生的心理问题

新鲜,自由,轻松,快乐,又有一点点隐隐的担忧。表现在:

(1)失望感。进大学前,往往凭着想象,把大学描绘得过于理想化,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和过高的期望。进入大学后发现现实生活中有许多不完善、不如人意的地方,与期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感到困惑、迷惘,继而产生失望、情绪消极低落。

(2)自卑感。不少同学过去是学习尖子,老师称赞,家长夸奖,同学羡慕,自我感觉良好。进入大学后,人才荟萃,高手林立。不少人在学习上的优势将会削弱甚至消失,面临学习成绩的重新排列组合的局面。过去可能是“鹤立鸡群”,现在成了平凡之辈,这种心理上的落差容易导致自卑感。这种地位的变化和心理落差产生了自我评价失调。特别是农村来的同学,没有特长,没有名牌服装,不会讲普通话,自卑感可能会更强一些。

(3)孤独感。同学们在中学时代忙于高考,人际关系的好坏好像不是太重要,不大注重与人交往的方法和技巧。进入大学后,同学们首先面临的是重新确立新的人际关系,重新结识他人,要与来自不同地区,性格习惯各不相同的同学朝夕相处。由于没有人际交往方面的经验,有的同学总是期望别人理解自己,自己又不善于理解别人。有的同学思维方式总是以自我为中心,造成与同学难以沟通。有的同学因缺乏交往经验不会交往;有的同学因性格内向、孤僻不会交往,造成与同学难以沟通,感到孤独压抑,甚至发生矛盾和冲突。

(4)空虚感。我以前学习时都有老师监督、提问、还有相应的复习资料和每周测试,如今这一切都没有了,我该学习什么,怎样学习?过去同学们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行动有方向,每天感到很充实。经过紧张的高考进入大学后,极易产生一种满足感和松懈感,一下子没有了明确的目标,失去了方向,心理上出现了 3

无目的状态,不知干什么。有的同学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常常抱怨、后悔、气馁,出现消极情绪;有的同学没有掌握大学的学习方法,学习上(同中学相比)好像失去了手杖,没有了依靠,不知所措。于是经常上网聊天、玩游戏、打#9@k、看小说等,明知不该如此,却又控制不住。

(5)被动感。由于对学校环境、规则、运作缺乏了解,有的同学还是用过去的思维方式来应对大学生活,因而显得处处被动。例如,大学没有固定的教室,有的人直到上课铃响后还未找到教室;有的同学早上起不了床,因为过去都是父母提醒;有的同学不能安排好日常开支与消费,以至于常为生活费倍添烦恼。过去凡事都有班主任安排好,现在什么都要靠自己,感到很不习惯。

总之,环境的改变容易使人产生各种各样心理,有些心理是可以理解的。例如生活不适应、想家等,我们的态度是,应当主动地调适自己的心理,积极主动地去适应这种环境,而不是抱怨,也不是逃避。对大学新生的同学而言,要适应大学生活,首先要了解大学生活的特点。

(三)认识大学生活特点

1、学习要求的变化(被动向主动转化,全面与精深结合)

(1)学习内容更为广泛。

◆首先要完成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

培养目标课要求的课程顾名思义是你要想拿到毕业证必须要学的课程。大学实行的是学分制,你要完成规定的学分需要上必修课和部分选修课,必修课是学校规定你必须学的;选修课是根据个人兴趣或者为了凑够学分自己选修的课,你所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一般会采取考试或考察的形式来判定你的成绩,这些课程要求你至少达到六十分,如果不及格要补考,补考不及格就不能拿到毕业证。所以,你要想拿到毕业证顺利毕业,你必须按时来上课,必须完成老师布臵的作业,考试前认真复习,考场不能作弊,否则将前功尽弃。当然,你要想被评为三好学生,或者是想拿到奖学金的话,考试分数是越高越好。

◆其次,还需要学习提升素质类的内容。

你们毕业后是要走向社会的,大学是一个半社会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结束、走出校门找工作时,仅仅拿到毕业证是不够的,还需要知识面广,语言表达能力强,能够恰当地协调人际关系等等。这就需要同学们不能仅限于学习学位课要求的课程。还要从其他渠道获取知识,课余时多到图书馆借些书来看,要尽量多听些讲座,要进行体育锻炼,参加社团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从课堂以外获取知识,提升个人素质。

◆第三是要学做人。

学做人是要学做一个快乐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成功的人。大学是一个精英荟萃的地方。硫酸泼熊,虐猫的,得抑郁症的,诈骗的,自杀的都有。他们的悲剧在于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没有学会做人。实际上,我们学习只是手段,目的在于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在于获得人生幸福。精英荟萃的地方,要能够容忍别人比自己强,有时候,不是你不优秀,只是别人太优秀了,中国有句古 4

话“人比人得死,货比货得扔。”要能够容忍自己暂时是一棵衬托别人的小草,要给自己几年甚至几十年的时间让自己成长为一棵树。在被人鄙视时要能够昂起头,保持自信和尊严;在面对贫困和苦难时要能够保持坚韧和顽强;在平淡的生活中要能够保持内心的和谐和快乐,是你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应当认真学习和体会的。

◆第四,学处事。

人是社会的人,当你成功时希望有人为你喝彩,当你失败时希望有人同情和安慰,如果无论你干什么都没有人理睬,那将是一件多么恐怖的事情,人生在世是需要别人关注的,所以我们必须学会恰当地处事。要确立善为本的理念,要宽容,注意讲话的技巧,细心观察那些交往能力和沟通能力特别强的同学,看他们是如何处理交往中的冲突、如何表示赞许和反对、如何表达对别人的尊重和真诚。认真观察模仿。

(2)学习的途径更多。

1、书本,中国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高尔基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能让你变的智慧和强大。2、老师,大学里聚集着众多学者和专家,他们精通本专业的基础理论,具有丰富的科研和教学经验,有着丰富大人生阅历,向他们请教通常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3、同学,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细心观察,同学们身上有很多值得你学习的长处。4、互联网。内不修,问老婆;外不修,问百度。注意网络安全。

(3)评价标准多元化。

高中时,老师家长同学评价你好不好的标准只有一个,是什么呀?是分,确切说高考科目学习成绩好就是什么都好,高考科目分数低就什么都不好,以分定英雄。现在到了大学,好的标准有所变化,学习好是好学生,领导和组织能力强是好学生,有特长能歌善舞、能写能画是好学生,能够进行理论创新和发明创造是好学生。

(4)大学阶段学习的重要特点。

自主性特点:要求学生增强主体意识,自主能动参与学习。

大学阶段的学习,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大大增加,专业方向确定,需要大力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有些学生习惯了高中时代的生活,上课、作业、考试及活动,均由老师或班主任统一安排。乍一离开这样的环境,确有不适应之处。仅就学生而言,确有一个急需转变观念、尽快适应大学生活的问题。大学的学习方式相对中学而言有更多的不同,主要是依靠学生的自觉学习,不仅上课所学的要靠你的自觉性去消化吸收,即便你整个的知识体系也要靠自己去补充完善。大学由于知识的广度和深度的加大,而且课堂时间有限,讲课方式不同于中学,很多课基本上都是满堂灌,上课一般不提问,如果你上课不认真听讲,只要你不影响课堂纪律,老师也不会提着名字批评你,老师基本上只管传授知识,听进去没听进去是你自己的事情。课余时间学习不学习也是你自己的事情,考试能不能及格, 5

毕业能不能找到工作也都是你自己的事情,你要是自己管不了自己,不能自觉地学习,那么你的大学算完了,白上了。

广泛性特点:学习的多层面、多角度。通过各种途径和渠道吸收知识。

毕业找工作时,你有大学毕业证,别人也有,你凭什么比别人的竞争力更强呢?就看你在大学里是不是比别人学到了更多的知识。除了专业学习外,应适当涉猎课外知识,使自己丰富起来。大学主要实行的是学分制,除了公共科目、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属于必修之外,各专业都开设选修课,同学们可以根据个人兴趣和能力选修相关课程,还要尽量多听课外讲座、学术报告,另外扩大阅读面。利用学校各种可用资源,大学图书资料和各种信息丰富,获取知识的渠道更加多样化,熟悉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搜索资料和掌握信息,成了必备的学习技能。这里没有老师无所不在的监督,没有家长每时每刻的检查,也不会有密集的考试,你要时刻记住,你今天多点努力,你找工作时就会少一些困难。

2.生活环境的变化(管理的封闭走向松散:自治性)

(1)日常生活以自主管理为主。

中学阶段多数同学不住校,有些学生拥有自己的独立生活空间,起居由父母安排。进入大学之后,同学们离开父母远离家乡,住集体宿舍,共同起居,独立生活,衣、食、住、行、学等日常问题都要自己安排。特别是要学会计划用钱,开始一两个月用不完,后来越来越不够用。

(2)业余时间充足。

中学阶段生活领域较窄,基本上是两点一线(从家门到校门),生活的中心内容是学习,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犹如从“小天地”来到“大世界”,生活的领域大大拓宽,校园内有各种社团和协会。这对自理能力强的同学会很快适应,应对自如。对自理能力弱的同学,可能会计划失当、手忙脚乱、顾此失彼。

(3)人际关系是多方位的。

中学生大多依赖性较强,由于父母的照顾和学习的压力,不善交往,交往的渴望不那么强烈。进入大学,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兴趣爱好、生活习惯存在差异(如:饮食、语言、作息、卫生等习惯),大家共同生活在一起,生活习惯难免会有些不同,有步调不一致的时候,同学们要学会和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主动加强沟通和交流。

(4)竞争是多元化的。

中学时代人际交往较为单一,主要限于学习交往。从中学到大学之后,我们跟周围的人所比较的范围发生了变化。进入大学后与别人比较的方面越来越广泛,而不仅仅是学习成绩,比如还有体育、文艺修养等,当选班干部,入党,找工作等,学会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变得非常重要。

因此,同学们要尽快适应新的环境,既要学会过集体生活,又要学会独立处理学习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

3.社会活动的变化(一元到多元的变化:社会性)

6

(1)校园内的社团活动丰富多彩。

中学时期课余时间很少,校园生活单一。进入大学后,党组织、团组织、学生会、班委会等各种社团组织活动增多(百团大战),各种课余活动也丰富多彩,展示自己的机会也多了,这些活动既可以锻炼组织协调能力,也可以培养人际沟通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志趣、爱好参加各种社会活动的机会大大增加。建议同学们参加一到两个社团,不要贪多,正确处理好各种学生组织工作与学习的关系。合理安排课余生活,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身素质。 (2)社会实践活动形式多样。

参加社会活动,可以学习团队精神和沟通能力,培养领导和组织能力,在社会活动中表现出色、担任领导职务的人比较受用人单位的青睐,就业时选择的余地大。但是参加社会活动也不是越多越好,可能会羡慕那些出去赚钱的同学,我建议大家把必须做的事和尽量做的事分开,根据你自己的大学规划,把你要做的事情分为两类,必须做的事就大胆实践,勤奋严谨,努力做到最好。尽量做的事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尽力而为就可以了。

4、管理制度的变化。

第一从教学管理看,中学实行学年制,学生必须读满规定的学年,考试合格才能毕业。大学实行学分制,(学分是衡量学生是否完成教学要求的标准),学生不受学年限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可提前修满学分提早毕业,也可以延长学习时间。

第二从管理方法上看,中学时代学校、老师(特别是班主任)对学生采取直接管理,事事由班主任安排。大学则更多强调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约束。

第三从管理系统上看,中学的管理大多是通过班主任实施,而大学的管理属于“全面管理”、“网络管理”,学校各个职能部门都直接参与学生管理(如思想教育管理、学籍管理、宿舍管理、社团管理、课外活动管理等)。

(四)积极适应新环境

为了尽快适应新环境,缩短适应期,掌握大学生活的主动权,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大学生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努力。

1、树立自立自强自信自律的生活意识。

(1)学会生活

刚入大学的新生,首先应学会日常生活的打理。要学会准时起床、运动,学会自己料理床铺,收拾房间,学会自己洗衣服,缝补衣服,学会自己照料自己……在学习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和同学进行交流就更好了,因为同学间的互相影响和互相学习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生活自理能力的提高。

(2)学会理财

大学生在经济上尚未独立,要体谅父母的难处,要把住生活关,善于自律。要注意考虑:在生活中,哪些开支是必须的,哪些开支是完全不必要的,哪些是可有可无的。钱要花在刀刃上,要避免完全不必要的消费,可花可不花的尽量少花。 7

此外,还要根据父母的经济能力来进行日常消费。有了这些基本情况的分析,再确定自己每个月的“消费计划”,使之切实可行。并且要尽量按照计划执行,多余的钱可以存入银行,以备急需时使用。

(3)学会适应集体生活

上大学前,即使住校的大部分同学的生活也是以家为基础的,日用品和衣服是从家里拿的,生病了父母马上就会到身边照顾你,遇到难以解决的问题是父母会帮助解决,家是你生活的基础,安全的屏障。在大学里,没有日用品要问室友借,生病室友照顾,遇到问题要室友为你出谋划策,实际上在这个校园里,宿舍就是你的家。你和宿舍同学的关系是否和谐,关系到你的心情是否愉快以及是否有安全感。处理好和宿舍同学的关系非常重要,几点建议:1边界,是同学不是家人,说什么做什么,必须尊重别人,考虑对方的感受。例如,值日。2注意讲话技巧,没有实质性的矛盾,不要咄咄逼人,要委婉一些。3要宽容,不要斤斤计较。 总之,上大学后,大学生应该摆脱过去的依赖心理,在辅导员、班主任指导下自觉主动参与集体生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独立处理生活与学习中的问题。注意向高年级优秀学生学习,听取他们介绍自己成长的体会和经验。

(4)客观全面认识自我。

◆要正确看待自己跟周围的人的差距

◆要客观对待别人的优势

◆要不断吸取别人的长处,提高自身的修养水平

我们要心悦诚服地看待别人的优势,虚心学习别人优点,而不能耿耿于怀。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细心观察,同学们身上有很多值得你学习的长处。 要主动地取人之长处,补己之短处,人生是看未来的,不是比现在的。

人生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马拉松赛,很多人都中途止步不前了,谁坚持不懈地前进,谁就会成为最成功的人。

2、提高明辨是非善恶的能力

是非:法律、制度

善恶:道德、良心

如何提高:学习、体察、实践

3、虚心求教、细心体察(领悟〃间接知识:关键在于打开交往之门,站在前人肩膀之上);

人际交往在青年学生的生活中也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进入新的生活环境,接触到新的群体,并在其中生活相当长一段时间,不能不重视人际环境的变化和适应问题。人际环境的变化所提出的适应问题,是接踵而来的一大挑战,处理不好就会造成心理障碍。部分大学生在交往方面存在如下问题:一是交往能力缺乏,主要是交往经验不足所致。二是交往方式过于被动,主要因为“心理断乳期”特有的心理闭锁现象,以及学习任务的繁重所致。部分大学生交往主动性明显不足,有的大学生甚至很少交往。三是交往范围过于狭窄,交往对象过于单一,与社会人群的复杂性形成明显的反差。四是交往行为过于拘谨。由于自我意识的不成熟, 8

容易出现自负与自卑的两极性心理。这种不良的心境导致了交往的拘谨,特别是在异性面前。五是交往模式的理想化。对交往的对象、过程、结果的期望值过高必然在实际生活中碰壁。上述问题在具体的大学生身上程度有异,不可一概而论,但影响很大。

大学里有着众多的不同专业和不同层次、不同年龄的师生员工,众多的学生社团,来自各地甚至国外的友人,这是一个高文化品位的环境,对于人才的锻炼成长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适应这种人际环境的变化,学会与这些不同的人进行沟通、相处与交往,不仅对完成学业十分有利,而且对今后自立于社会,以至参加社会交往也是大有裨益的。

◆怎样建立新型的人际关系?

a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

大学里的人际交往首先不能以个人好恶为标准,不能以自己的标准来要求其他人。这是一个最起码的原则,重在相互协调,不断调适,不是简单的单方面服从。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一种能力,在不断的调适过程中,能够掌握主动,既解决了问题,又跟各种不同的人保持了和谐的人际关系。

b正确对待同学之间出现的摩擦或冲突。

同学之间产生摩擦和冲突是必然的,不可避免的。因为来自不同地区的同学生活不一样,各种各样的生活习惯、各种各样的做事方式,要想达到一致,关键就是怎样来看待这种摩擦和冲突,可以说绝大多数同学都不是故意跟谁过不去,这是很重要的一个前提。这样,问题就可以通过交流、沟通来解决。

c要主动交往。交往总要有一方主动才能开始,不能处处等着别人给你打招呼。要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还要参加集体活动,创造交往的氛围和条件。 d要把握好“度”。君子之交淡如水,平淡方能持久。

e要尊重他人。诚实守信,光明磊落,宽容待人,讲正气,重大义,才能获得真正的友谊。古人云:爱人者人恒爱之。(举例)

f换位思考。

防止错误倾向:功利、情绪化、老好人、一味退让倾向。

4、大胆实践,积累生活经验

◆思考与讨论

入学后,你感觉到大学和中学的不同?

大学和中学的10大不同

1.校园:大学的校园比你所读的中学的校园要大许多倍,这是不用说的事实了。最大的不同是校园的“风景”。在中学所有的人的目标和节奏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一心奔着高考、跨入大学的门槛。因此大家都一起上课上自习和吃饭睡觉,倒也没有什么不同的:大学校园却是另一道别致的“风景”,在这里聚集了成千上万的人,也许每时每刻都有人在学习,也有人在睡觉。有人在吃饭,有人在玩(上网),有人在恋爱……当然不能否认大家都是抱有成才的目的的。

9

2.学习:中学要学习,大学也要学习,但学习的目的和方法却是有区别的。中学时为了高考你的任课老师会不厌其烦地“传道、授业、解惑”,负责的态度一点也不亚于父母对你的关心,而你也会时时感到有了老师的辅导,真是处处方便;大学里你一开始肯定有点不习惯,怎么老师一上完课就不见踪影了?是的,你必须得明白,大学是靠一个人的自觉性。所谓“师父领进门,修行靠个人”,指的就是这种情况了。

3.学分制:许多人也许中学时就听说过大学的学分制,并计划用多少时间修完学分。但要提醒你的是,中国目前衽的伯是学分制与学年制相结合的学籍管理制度。除了修满学分,你也得有在校园里呆够四年或五年的心理准备。

4.恋爱:你的中学校长可能不止一次在全校大会上告诫大家“绝对不许恋爱”,为了前途你即使情窦初开也得狠狠地埋藏在心底,这当然是可能理解的;大学里你却绝对听不到校长类似的发言或公开表态也找不到学校关于恋爱问题的明文规定。不过不要太走极端了,大学也没有哪条规定是鼓励恋爱的,全看你个人了。

5.老师:从上面所列你就可以明白,中学老师不仅陪你上课,也陪你上自习;大学老师会给你上课,却不会陪你上自习。这一点形式上的不同,也是不同吧。

6.图书馆:中学时代你进过图书馆吗?相信大部分人会摇头;在大学里你能不进图书馆吗?相信所有的人都会肯定地说:不能。大部分有成就的人都不会否定大学图书馆的用处。

7.人际关系:中学里的人际关系要简单些,一是同学多半来自同一个地方,另外有许多同学是不住集体宿舍的。可大学里与你同居一室的却来自五湖四海,有不同的背景,不同的方言和语言,更重要的,集体宿舍中不同的性格如何磨合,是个新问题。都是同龄人,又都是尖子生,俗话说:“一山难容二虎”,好好考虑一下如何相处吧。

8.休学创业:休学在过去的名声总是不太好,即使你是正当理由的休学。现在不同了,大学已经允许休学创业了,当然它的前提是创业。如果你充满自信又确实有能力,搭上这趟车可是件令人羡慕的事。

9.打工:大学生打工早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过去大家都选择去做家教,这不也是打工吗?现在大学生打工的范围和形式都已经更广泛更灵活,如果你会外语懂电脑交际能力强,不妨趁学习的间隙去打一份工吧,既锻炼能力,又多一份收入,何乐而不为呢?

10.讲座:除了某些实验中学和师大附中之类的,很难想象校园里会出现讲座。但大学校园里,海报却辅天盖地贴满了校园的广告栏,让你眼花缭乱。该不该去听,该听什么样的讲座一定是挺让你头疼的事。有句话说:“大学者,非有大楼也,乃有大师也”。有幸聆听大师的讲座,是读大学的一大收获。重视大学里的讲座,是你大学生活里一大妙处。可千万别大意噢!

三、确立成才目标

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要确立的成才目标。

10

要坚持和实践“四个统一”,即:“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坚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按照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要求,努力把自己塑造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1.德是人才素质的灵魂(意:做人)。

在今天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德在青年人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同学们从进入大学校园起,就应当自觉接受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统领,以理想信念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公民的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以全面发展为目标,增强遵纪守法观念,促进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协调发展。

在中国的教育中,一个基本的问题就是德才关系问题。宋代著名史学家司马光在他的《资治通鉴》中,对德才有这样的精辟论述。他说“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

2.智是人才素质的基本内容(知:做事)。

“智”是大学生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际本领,是能否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才的重要基础。在智育方面,同学们需要刻苦学习,努力掌握科学文化知识,掌握本专业比较系统扎实的理论基础和应用技能,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领域,培养解决理论和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提高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

智不仅是指人的智力,更体现人的文化素质。文化素质是一种基础性的素质,它对于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大和很强的渗透力。文化素质体现在广博精深的知识储备,合理的知识结构,更新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体是人才素质的基础(体:做得有力)。

健康的体魄是大学生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条件,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在体育方面,同学们要了解体育运动的基本知识,掌握科学锻炼身体的基本技能,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养成锻炼身体的良好习惯。身体健康,才能胜任今天的学习任务和明天的工作职责。

健康的体魄、良好的身体素质已成为人才竞争的物质资本。20xx年世界精神卫生的主题是,健康体魄+健康心理=美好人生。拥有健康的人生是拥有成功人生的前提。惟有健康的人,才有精力发展事业,也才有机会享受成功的果实。

4.美是人才素质的综合体现(情:做得有趣)。

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美育方面,同学们需要提高文化艺术修养,养成良好的审美观念,加强审美修养,提高审美能力,认清什么是美,什么是丑。 11

大学培养目标所要求的德、智、体、美方面的素质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统一体。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就是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是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当代大学生应努力成长为健康发展、和谐发展的一代新人。

第二节 提升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

一、思想道德与法律

1.作用:调整人们思想行为、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手段。

2.关系: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提供价值基础; B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提供制度保障; C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法律和道德共同发挥作用。

二、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

1.什么是思想道德素质?

2.什么是法律素质?

3.思想道德素质与法律素质提高的方法

学习中升华

内省中完善

自律中养成

实践中锤炼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内涵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包括以下4个方面:(1)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体;(3)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4)社会主义荣辱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础。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1.国家的价值目标:富强、民主、文明、和谐

2.社会的价值取向:自由、平等、公正、法治

3.公民的价值准则: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这三个层次的理念相互联系,实现了国家、集体、个人在价值目标上的统一,兼顾了国家、社会、个人三者的价值愿望和追求。这些关键词,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追求,又蕴含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精髓;既有精神层面的指导意义,又有落实在行动上的可行性,为引导民族地区形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很好的方向。

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大意义

1.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价值支撑

12

2.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精神动力

3.引导大学生进德修业、成长成才的根本指针

当代大学生的“三观”教育情势较为复杂,原因是:1、社会越来越开放,相互碰撞的各种观点和思想良莠不齐;2、网络社会信息传播快,越来越难以控制和把握;3、大学生已经是成年人,基本的“三观”已经形成,其改变的难度大于中小学生;4、社会的阴暗面会被大学生放大,使一些学生变得偏激和焦躁,这也成为改变“三观”的不确定因素;5、就业、学业、感情等压力以及校园内个别不公平现象会导致三观受影响;6、宿舍、班级、校园等地域小圈子,还有同学、老师、辅导员等人际小圈子,容易形成交叉影响。

然而,当今大学生“三观”的主流是好的,体现在:1、普遍赞同和支持改革开放,认同其带来的好处;2、爱国主义和民族情感始终保持,但需要引导;3、求实进取是大学生的主流;4、封建迷信思想较少;5、有正确的善恶判别标准。 胡锦涛同志指出:“青年代表未来,青年创造未来。只有赢得青年,才能赢得未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积极引导当代大学生,使他们努力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入学习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坚定信仰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积极传播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模范实践者。

第四节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和方法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课程。是在总结大学德育工作的丰富经验和长期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法律意识和心理素质教育的系统理论和知识。是大学生的必修课。其目的在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高社会主义法制观念、法律意识和综合素质,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跨世纪接班人。

一、“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性质和任务

1.性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为主体,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帮助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素质的一门课程。

2.任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针对大学生成长成才过程中面临的思想道德和法律问题,对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修养教育和法制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增强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二、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意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是一门融政治性、思想性、知识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课程,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现实性、针对性很强。学习本课程 13

的意义在于:了解党和国家对大学生思想、政治、道德和心理素质等方面的基本要求,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奋斗目标,提高精神文明和法律素养。

1.有助于认识立志、树德和做人的道理,选择正确的成才之路

大学期间不仅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还有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会做人。本课程帮助同学们正确认识学习知识与学会做人的辩证关系,避免走入“重智轻德”的误区。全面、深入地理解素质教育和“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思想,深刻领会提高思想道德素养和法律意识对自身、对家庭、对国家、对社会、对民族的重要意义。同时在课程的学习中从不同方面理解做人的道理。

2.有助于掌握丰富的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为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打下知识基础

从本课程的特点来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特点是深刻的思想性、较强的理论性、突出的综合性、鲜明的实践性。强调引导学生通过“知”、“行”统一进行自我修养。青年时期注重修养,陶冶情操,对自己的一生将会产生巨大的促进作用。

3.有助于摆正德与才的位臵,促进全面发展

从人才的评价标准来看。人才的评价和选用通常讲德才兼备。德的内涵包括个人品质、伦理道德、政治品德;才指才智、才干、才华等。对于人才来讲二者不可或缺。一般强调德更为重要,所谓“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就是这个道理。在“德”与“才”的关系上,我们应该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既重德又重才,坚持以德为先,而非等量齐观。德为导向,才是基础;德靠才来发挥,才靠德来统帅。比如有的企业用人的标准是:有德无才的人可以用,有才无德的人坚决不用,有才有德的人必须大用。甚至于有的说“有德有才是正品,有德无才是次品,无德有才是废品,无德无才是毒品”。可见,品德是衡量评价人才的重要标准。

当代大学生要掌握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和最前沿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要坚持以德为先,德才兼备。目前社会上出现的社会腐败和高科技犯罪等现象,为人们敲响了正确把握德才关系的警钟。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德”绝不是可有可无的。德才兼备是衡量大学生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准。

三、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方法

学习《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要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具体地要做到以下几点。

第一,注重学习科学理论。这里所说的科学理论,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这是构建本课程的理论基础和贯穿本课程的灵魂,也是学习本课程要把握的重点。同学们在学习中,既要注意学习和掌握课本中的结论,更要着重把握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并用来分析纷繁复杂的社会现象,认识和解决人生和自己成长中的重大问题。

第二,注重学习基本知识。本课程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伦理道德和法律知识。这些知识是人类在长期社会实践中形成的思想成果,是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本课程要注意汲取和把握这些思想成果,加强自我修养、提高思 14

想境界、培养法律素质。在学习好本教材的基础上,广泛学习其他方面的知识,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

第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学习理论只有与实际结合起来,才会生动而具体。本课程的内容来源于现实生活,又对现实生活具有指导意义。同学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定要密切联系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市场经济条件下思想道德建设、民主法治建设的实际,密切联系自身的学习和生活实际,真正领会和掌握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精神实质。要积极主动地向英雄模范人物学习、向人民群众学习、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从实际生活中汲取丰富的精神营养,在社会实践中加深对思想道德和法律知识的理解。

第四,坚持学以致用。本课程具有鲜明的实践性。学习本课程要把“知”与“行”结合起来,把学习规范和遵守规范结合起来,使知识转化为内在素质。前人说过:“修以求其粹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也。”加强思想道德和法律修养是知、情、意、行辩证统一的过程,只有通过个人的主观努力和亲身实践,在学中做,在做中学,不断增强自我教育、自我约束、自我激励的能力,慎独自守,防微杜渐,才能实现提高自己思想道德素质和法律素质的学习目的。

学习与思考:

1、谈谈你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的理解。

2、进入大学后,如何从小事做起,迈好人生的重要一步?

能力训练:

(要求以书面形式写出,不少于1000字,下周上课时交,手写和打印稿都行)

1、我准备这样渡过大学生涯……

2、我有一个梦想……

15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