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篇:泰伯篇(徐醒民论语讲要讲稿)

第八篇:泰伯篇

第87讲。

下面讲泰伯篇,泰伯是开头的两个字就用这两个字作为这篇的篇名,这一篇多半是讲礼 。礼就是佛家所讲的戒律,戒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这个礼,这一篇讲的不少。开头第一章,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孔子说泰伯,其就是他,他可以说是至德了,就是道德到了最高境界了,为什么他是至德呢?下面讲了,三以天下让。要知道在泰伯那个时候还是周家的小国,周家还没有天下。泰伯三以天下让。孔子这时候已经是周家,而且是春秋时代。实际的说武王伐纣以前,周家还是个小国的时候让的,一般人对泰伯三次的让,怎么样称赞他的道德,是没有办法称赞,因为他的道德太高尚了。文字就是这么解释。但意思的解释我们要追溯到周家,周家的祖先叫后稷,后稷是教一般民众学耕田,农作。后稷是周家的始祖。到后来一直传传到古公亶父,古公亶父原来是陕西邠州,他在邠州的一个小国。但是他常常受到外族的侵略。古公亶父就迁都迁到岐山脚下。到了武王伐纣的时候,把殷纣王伐掉以后,就追认古公亶父为太祖太皇,追武王的父亲为文王。在古公亶父那个时候有三个儿子。大儿子叫泰伯,小儿子叫季历。季历就是文王的父亲。当时继承王位的都是一长子继承国君

的。按照制度,古公亶父要由长子泰伯来继承的。但古公亶父看出来季历的儿子就是文王叫昌的能够把国家治理的很好,能够使周国兴盛起来,但是他没有表明,心理是这么想的。但按照制度应该由泰伯来继承。但泰伯看出来他父亲的意思,他就在他父亲有病的时候,主动到南方帮他父亲采药。实际上他是把他的继承权让出来。他出来之后,古公亶父他第二个儿子叫仲雍也看出来了,他大哥出来了,就跟着大哥一块出来了。老三就不能出来了,他在家伺候父亲。后来古公亶父病重时候,就留下遗嘱,让找回他的两个儿子,后来古公亶父去世了,季历就把两个哥哥找回来了,两个哥哥就把位子让给季历了。他们说他们到南方已经断发纹身了,就不能够祭祀祖宗了,不得已就让季历继承王位。后来他的儿子西伯昌,就是文王。所以孔子就称赞泰伯这种让位的道德就是至德。关于三以天下让。两种讲法。一种是郑康成的注解说泰伯因为去了江苏浙江,太王死时候没有回来,就是一让,季历找他也没有回来是二让,后来断发文身就是三让。第二种讲法就是泰伯知道他父亲想传位给季历,所以到南方采药并且断发文身,不可以继承王位。虽然古人这么说。这个当中的事情很曲折。郑康成的讲法不完全符合经义的。为什么呢?泰伯要出来的时候。古时候有严格的礼,出必告,反必面。儿子要出去从陕西到江苏浙江这么远的路,他父亲死的时候,一定要回来,叫匍匐奔丧。所以三让也不是那么

清楚。我们研究这一章经书要了解,太王能够认识人,他认识到他的孙子能够成大器,能够把周国兴盛起来。这不是普通人能够看出来的,太王能够看出来说明他有知人之明。这不是普通人能够做到的,他是从理性上看到的,他就是至诚之明,所以他不是普通人。再说泰伯。泰伯知道他父亲的意思到南方去了,仲雍一看他的大哥到南方采药,他也明白,也跟着出来了。这样就把王位就传给季历了。泰伯能够由观人心志,仲雍也看清楚,这三人是很了不得的。泰伯三以天下让就是讲礼。泰伯知道这个礼,礼最重要的内容就是让,让国,就是让国君的位子。让也不是很容易的,要有很好的方法。他只说去南方采药。他这种做法他的老百姓都不知道。他让的合情合理的。没有痕迹。他让的很有技术。我们研究论语没有吧历史说明白的话,就不知道他怎么让的。明白的话,就知道他是个孝子,他能够看出来父亲的心志,使父亲的心志能够实现,这种孝不是普通的孝,是真正的大孝。我们普通的学子学习这一章,从这几方面去领会孔子的学术的话,就是去学孝道。所以我们在这里学了这一章,一方面是礼让,另一方面学孝德。这两个要点。这里三以天下让,就是知道王季的儿子得到天下,这里不能这么注解。太王只能看到王季的儿子能够把周家发扬光大。但那时候他就能看到武王伐纣,那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看注解时候要学会分析,学会思考。时间到了。

第88讲。

现在请看362页经文,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这里恭就是恭敬。慎是谨慎,勇和直这四个字都是好的字,但这四个字必须以礼来配合,如果没有礼的话就会儒经文讲的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就会乱了。所以这个礼在这里是非常重要的。先看,恭而无礼则劳。恭敬是好,我们对一切人都要恭敬,恭敬也要讲礼数。比如你见到你的长辈要行跪拜礼,最重要的要三拜九叩。现在见到佛家的法师也要行礼。跪拜几次都要懂得。比如你在公共场所就不能行跪拜礼的。跪拜礼要在房屋里,或者是在道场或者在什么场所。法师让你行几礼,就行几礼,不要自作主张,那就是失礼了。所以不知道这个礼一见到长辈就行礼,就是劳,自己也劳,受礼的人也劳。慎而无礼则葸。憙就是恐惧,谨慎是应该的,但不合乎礼的话,就会畏惧。比如你要拜见一个长者,你要懂得礼就按照礼来行就可以了,但你不懂礼的话,你就会畏惧,进退两难,恐怕得罪对方。就有畏惧的感觉。这都是不懂礼的原因。懂得礼的话你会按照礼数行使。比如提前约好,让主人有准备。拜访的人不知道礼数就会担心怎么样见面好,见面说什么好,这就是憙了。所以礼很重要。那么勇而无礼则乱。勇是很重要的道德了,但勇要和礼,乱就是没有程序。做事情想

办就办,整件事情应该有程序的但不按照礼和计划执行就乱了,就是做一件好事或者有道德的事情,如果做的过了或者不到都是不好的。自己乱了,别人也乱了。礼是什么,礼就是天地的秩序。天地的秩序春夏秋冬不会乱。我们的天地之间的人,我们一切的行动言语都要效法天地,就是有礼。比如在家里的物品,用完了都要归到原来的地方。古时候讲动物归原。一个人待人接物,修养这方面讲伦常,伦就是有秩序,个人要尽到之间的责任,就是尽份。尽分就是自己的职责。做儿女的要尽孝。做父母的要慈悲。这就是伦常。能够把自己的本分和做事有次序,在日常生活中修养自己。念佛的人都知道一形不乱。就是按一定的程序,就不乱了。这就是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直也很好,很直爽。但直也要有方法。直的表达是对对方有好处。但是你不注意方法,过于耿直的话,你的好意人家不接受。绞是剌的意思,绞是两根绳子相交,越拉越紧,就是乖剌的意思。郑康成的解释绞当急字讲,就是越绞越紧急。意思是一回事。乖剌就是很紧张,急是很急切。这个就是不懂礼,只讲直。你这样直心待人很好,但话说出来对方受不了。比如你看到对方有什么不对的地方,你当面指责他,当面批评他,这样就会不合适。不能在大众面前指责他。只有在没有人的时候,而且还要看对方的修养。要看这个人是否闻过则喜。像子路颜回等人,但一般人很少有这样的修养的,一般人你直接指责他,他就

不会接受。那你就要从对方考虑他能够接受道什么程度,婉转的跟他说。不懂礼的话,就会让人家下不了台。从这几个方面来看。恭敬,谨慎、勇敢、直爽都是好字,但必须讲礼。我们佛家简的五戒。含的意思也是很多的。所以孔子的弟子颜回问礼。孔子就说克己复礼,礼就要学人情世故,就说要通达人情世故,你就是背会了礼的文章。也不行。必须从圣人的言语,一点一点的体会。跟别人相处,要看对方对你的反应,就要学会察言观色,久而久之你就会明白。跟别人说话办事不要伤害别人。这必得要懂得人情世故,懂得礼,不要劳,不要葸,不要乱,不要绞。

下面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这章经上面没有子曰两个字,古人认为这章不能和前面混为一章。后面这一段和前面的文法和语气都不一样。所以这一章好像是曾子讲的,但也没有根据。因此现在这一章不能和前面的是一章可以确定,但不能确定是曾子还是孔子讲的,我们就来研究这一章经。这一章经文和孔子讲的意思不相违背。君子就是在位的人,主要指国君,诸侯,卿大夫,就是这些君子对待他人亲人很厚道。对于父母兄弟不管对他好不好,他都能够尽到有爱之道。夫妻都能够宽容。国君能够对待家人能够这样宽厚,那你的天下人都能够兴仁。论语讲孝悌是人的根本。君子能够笃于亲。外面的人都会学,就会兴于仁。故旧就是故人。就是老朋友。我们交了很多好朋友。

一讲到老朋友,就是念旧的。故旧不遗,则不偷,偷就是刻薄,就像偷工减料就不厚了,就薄了。你要对待老朋友要厚道,就会养成厚道的风气,就不刻薄了。雪庐老人讲了一个例子。孔子的一个朋友源壤跟他不是一个理论,但他一直当他是朋友,源壤母亲死了,他还在那里唱歌,孔子还帮他准备后事。孔子的弟子就说,这样的人你还帮他干什么?孔子说亲者不失其为亲,故者不失其为故啊。孔子告诉他的学生,亲者无失其为亲。他实际上是为他为母亲而高兴。我也不能失去这个老朋友。能够这样厚道待人的话,就会养成厚道的社会风气。时间到了,讲到这里。

第89讲。

下面一章经文:曾子有疾,召门第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这章经文,我们在研究之前,说说任何人都有生死问题。曾子这时候有疾,就是病的很重,他也知道自己好不了了。为什么他知道如此,还如此从容的交代。不像我们普通人快要死的时候,都会有恐惧,不管有钱有权是人都会恐惧。而曾子没有,就是因为曾子学道,学道就会明白我们人人的身体都会死,但还有不死的东西,就是我们的本性不会死,一切智慧都是从本性里面出来的,本性不会死,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有这个认识很不容易,禅宗悟的也是本

性【,佛家研究的也是有本性。儒家也一样,孔子讲的性相近,习相远。曾子在大学里讲,明明德,明德就是本性,中庸里面讲的天命之谓性,这个性和佛家的没有两样。知道这个本性,就去修行,怎么修呢,就是要去掉障碍本性的东西,身体会死-,身体本身-就是障碍法。不学道的人,钱财越多越怕死,官位越大越怕死,还有著作越多,因为他迷上了,也怕死。这些都是障碍本性的,两个字一个是名一个是利。都是执着。把这些名利去除掉,本性才能显示出来-。要去除这个很难的不容易的,要去除这些名利,要证道自己的本性的话,要从哪里学呢。要从仁上面学平,仁就是关心一切人,就像古时候的夏禹,看的天下人受水灾的话,就像自己收灾一样,后稷看到人们打猎,不仁慈,就教人学种五谷。就是要关心天下人。讲到深处就是要从孝悌之道。论语讲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也。孝悌就是仁的根本,得到人仁的根本,再推广,充实,你这个仁就学好了。就能证道自己的本性。就会知道人是生生灭灭的。道从哲学来看,那个富贵功名就像一眨眼那么快。没到一眨眼-,天地随时都在变化。了解了生灭法,就知道,一切名利都是生灭。本性是不生不灭的。所以朝闻道夕死可矣。朝闻道,就是早上明了了本性,懂得生灭的话,夕死可矣。曾子就明白了这个道理,死是身体死了,本性并没有死。他就明白身体从年轻到老就像一座房子,年久了,就要换座房子。这个房子是父母给的。没有

身体我们凭什么=去学道呢?所以一定要孝顺自己的父母。就像曾子知道死了之后换一座房子,不学道的人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来到人世间。下面我们看经文。曾子有疾,就是病得很重。他召门第子说,就是召集他的学生说。看看我的手看看我的脚。然后说诗云,小雅里面有一篇诗。战战兢兢,战战是恐惧,兢兢是戒也,就是警戒自己,战战兢兢指的是,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就如同走到很深的水边,就如同走到大海深处,站到悬崖边,一看的话,深怕掉下去。如履薄冰。在台湾看不到,在内地黄河边,冬天结了冰,就可以走,到春天暖和了,冰薄了,就恐怕掉下去了。雪公过去讲,在冰上走,要带个竹竿子。就是提心吊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前面讲看手看脚,就是要爱好我们的身体,身体是父母给的,所以我们要爱惜自己的身体,他比喻他这一生,身体是父母给他的生命和身体,因此要保养好自己的身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是讲身体,讲到高境界的话,就是立身行道。就是有人格。立身就是站起来走。行道就是自己懂得这个道理。我们学佛的人,自己念佛就要行孝道,念佛就是要解决生死这个大问题。我这一生从身体发肤不敢毁伤,到做人之道。都做到了。孝经讲,古时候一个人做不好,人家会骂他的父母没有家道。所以我们每个人不能做坏事,做坏事的话,父母就要挨骂。所以曾子说看手,看脚,战战兢兢,就是说自己道德没有缺德,最后说,而今而后,可以免

乎,就是从今以后,可以免乎,免的是什么就是孝道,有的人晚节不保,曾子的孝道是很好的,他说自己死了以后就不会伤害这个孝道了。小子,就是他的门弟子,这个时候就是他用身教。曾子是个大孝子。众生恩,佛家讲四恩。其实我们人到世间来,受那么多的恩德,就应该报达人家。坚决不能不报恩,还诈骗人家。学了这一章,就是要我们学道。古人讲,受人点滴报以涌泉。汉朝韩信,在漂母给他一点饭,将来要千金报漂母。知恩报恩。到了最高境界,就能够正到自己的本性了,本性就没有生死了。

看下面一章。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接着前面,曾子病的很重。孟敬子是鲁大夫。时间到了。

第90讲。

这章经文我们已经读过了。现在我们就来看看里面的意思。孟敬子知道曾子有疾就来慰问曾子。曾子就跟孟敬子讲,就告诉孟敬子。鸟之将死,其鸣也哀。就是说鸟快要死的时候,它叫的声音很悲哀。人之将死,人类将死的时候,就是快要死的时候,其言也善。言就是说的话,善意的没有恶意的,先把鸟和人提出来和孟敬子讲。这是个埋伏。后面讲的

才重要。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前面他说的是为了告诉孟敬子,他说的话是真的。动容貌,容是心底,貌是面貌。就是以什么样的面貌对待人,就是待人接物时候要注重自己的容貌。不要见了面了,古人讲不要拿笑脸迎人,要体现书生本色。不要嬉皮笑脸。你要以正当的容貌跟人家见面的话,斯远暴慢也。暴是不尊重,慢是怠慢。你能够注重容貌啊,那么人家就不会对你粗暴无礼,傲慢不尊重。正颜色,就是整体的态度行为要庄重。斯近信也。斯就是能够做到正颜色。近信,就是人家能够相信你,对人庄重人家就相,信你。出辞气。辞就是言辞,气是语气,说话和说话语气,说的清清楚楚,说的很明白,人家能够接受你的话。斯远鄙倍也。鄙是鄙视,倍就是背,不合道理。气就是声音不要太高,也不要太低。高了人家感觉是噪音,低了对方有听不到了这些都不行。根据距离发出不大不小的声音。明明在对面发出的声音像在两座山上喊的山人。这就是言辞要正当。语气要适当。笾豆之事,就是祭祀的事情。笾是用竹子编的容器,豆是木头做的。这些事情,这些礼节,有专门管理的人,孟敬子是鲁大夫,郑康成说敬子是孟公的儿子,他的名字叫孟孙捷。因此他是鲁国三家卿大夫的一家,这三家掌握了政权,尤其是军权。孔子对这三家很不满意,认为他们过分了,是僭越了。曾子也一样,但这三家对孔子曾子他们很尊重。所以他就来探望曾子。曾子就告诉他人在临死之前会有的表现来取得孟敬子

相信他讲的话。这三者虽然是劝告孟敬子的,我们学儒学道的都要注意这三者。过去雪庐老人讲的时候拿礼记的要求来对照讲。你要学礼就要懂得一般人的心理。守住这个原则跟人家相处就不会失礼,在礼上就是修道。各位看讲义333页,第五行。曾子讲的这三件事,依照这三者而行,则身心言语都合乎礼,一见其效果。这样就可以参考礼记曲礼。开头就讲勿不敬,就是要办一件事情办好,就是敬。动容貌诚于中,形于外。比如一个人发怒的时候,脸上有青色,也有红色。中庸里面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喜怒哀乐在心理一动,马上就静止下来,不要让他表现出了。正颜色就是严若思,就是身体在哪里都有他正常的行动。古人讲的行动都有标准。古人讲正襟危坐。就是做到正正当当,不能歪斜。坐有坐相,站有站相,都是严若思,就是身体保持很安静,不要乱动。安静到好像在哪里思考某件事,出了神,一动不动。就是身体不乱动。不合理就是手足无措,身体乱动。所以佛家讲要庄严。安定辞,就是言语安定,就是很安然,不快不慢。比如长辈不问就说就是傲慢,问了不说也傲慢。说的时候要安定。最怕的是长者没问就滔滔不绝的说,你见长者就是请教,所以要听他说。再比如你一边说一边笑的话是演戏的小丑。在这里就是出辞气。雪庐老人说语气很重要。要正正当当的说。这样比较的话,就是这三种都要合乎礼。我们知道孔子讲的游于艺,开头就是礼,礼在本

质上讲就是恭敬人家,让人家。就是不要生功利心,贪嗔心。就是佛法讲的破除我执,破除法执。曾子虽然是对孟敬子讲的,但适合我们每个人。他讲的这三者,从文法上讲,前面讲行动,后面讲的是效果。比如,动容貌,远暴慢,就是效果。大家一定要注意因果。除了眼前的效果,还有深层的效果。至于笾豆之事,就是简单的礼,交给有司就行。只要把握住以上三条,就一定都能够做好。

下面一章: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91讲。

请各位找出论语讲要334页。我们就从这章开始研究。经文上回念过了。下面开始研读。这章是曾子讲的,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能是才能,有才能的人问没有才能的人。多是多闻多见的见识多,寡就是见识少。这都是双方面的。有若无,实若虚。是单方面的,就是指自己个人,有就是知识才能,但有感到好像没有。实就是有实际才能的,若虚,好像是空空洞洞的,不是虚无的意思。而是对实来讲,不够充实。比如学诗书的时候觉的不够没有那么多。这是单方面的,是静态的,就是对本人而讲谦虚,不表现出来。犯而不校。犯,就是侵犯他,就是不尊重他,而不去报复他。

一般人对侵犯的人都会有报复心理。这句话是由彼到此,就是彼此对待的关系。犯而不校就一般讲人对他不礼貌的话,人一般是自辱而人辱。这里没有自辱的意思。或者是他没有跟人家争夺事情人家来侵犯他,他不报复。这就了不得了。这是指谁呢?就是指的他的一个朋友。同学为朋。同志为友。曾子说昔者吾友,就是和曾子一块学道的人,这是谁呢,没有提出名字来。从此这就是上面讲的三个方面。尝从事如此,就是做到了这三件事情。后人研究,曾子所讲的人就是颜回。他讲的时候颜回已经去世了。这几点很难能可贵。经文很好懂。但论语每一章的内容都是让我们去修行的,一讲到修行,就很不容易。我们一般人读书多了,总感到自己学的不少,要我们问不懂的人,我们就不好意思问。子入太庙,每事问。孔子的才能很多,他都能问下面的办事人员。比如孔子学琴跟师乡来学的,孔子的音乐才能师乡也是赶不上的,我们要把这几条仔细的研究了,就今日之下我们就是个好学之士。好学主要就要按孔子子说的去做去修行。开始学的时候,办的到吗?办得到。只要肯学,进步非常快。

下面一章:曾子曰:可以拖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仁舆,君子仁也。先讲托孤,古时候天子本人要去世了,这之前,他继承君位的太子没有成年。六尺是他的身高。六尺在古时候很小。古时候讲五尺之童,六尺就是还没有成年的时候。君主知道自己要离开人世间的

时候,君主就把六尺之孤,拜托给可靠的大臣。托给朝中的大臣,请他辅助他治理国家。可以寄,寄就是百里就是封分的疆域,一个国君叫百里侯,他在去世之前可以寄百里的命令。令是命令。就是托孤的时候也要发布命令。受了这个托孤,也受了寄托的百里之命。接受了之后要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就是遭遇到国家受到威胁的时候,或者这个孤王有什么危险的时候,你要尽一切能力保护孤王。人家无论用什么办法,孟子讲威武不能屈。比如三国时候,诸葛亮受刘备的托孤。刘备把儿子托给诸葛亮,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啊。曾子说以这样的人是君子吗?后面一句就肯定的说,这一定是君子。在这里我们要知道,托孤的君主要有眼光,要有智慧,要认得清人,要有眼光。这里虽然讲的托孤,我们在世间办事的时候也要找个志同道合的人,办事要认人认错了,也是很不容易的,就是有九个君子,一个小人也会办不好的,所以要学会认人。

下面: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是读书人,古时候分成四种,士农工商。士就是读书人,士与其他人不同的地方,就是他读书读好了,可以为人们办事,就是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因此不可以不弘毅。弘当大字讲,毅就是强有力的,有决断的力量。一个读书人,读书时候就要有强大的毅力,宏大的力量。毅力就是强而能够断,就是天行

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循环不断的运行。学君子就要效法天的自强不息。毅就要效法大地的宏大刚毅。读书人一开始就要有这个心胸,为什么要这么宏大呢:因为任重而道远。如何重,又有多么的远,下面要解释了。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从事政治,治理天下,要帮助君子实行仁政。实行仁政你不去就算了,要做的话,就要负起他的责任。这个责任不亦重乎。那国君要不实行仁政的话,你要劝诫他,这个任务很重。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就是一直干到死了以后,那有人会问,你一直做到死,你不退休吗?古人也有退休,但虽然退休了,国家有大事情的时候君主还是要问,还是要关心国家大事的,我们现在的官和公务员都要学的。不是为自己职位有多高,利益也多少,纯粹是为了给老百姓利益,实行仁政。孔子的政治观点是为君子儒,不为小人儒,就是自己修道,同时教化天下人。就是舍己为人,就是把个人的烦恼舍得愈多,断的愈多。就会成就圣人,就是君子儒,就是成己成物,就是佛家讲的行菩萨道,就是自行化他。就是要弘毅,到老死了,君子儒才能成就圣人。小人儒只能独善其身,成就不大。所以我们要学孔子曾子。时间到了。

第92讲。

下面一章经文: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我们先看看集解,包咸说兴是开始的意思,就是从学诗开始,礼

就是人的身份要立得住,我们要顶天立地,就要学礼,乐所以成性,讲道圆满的境界,就是把诗和礼融汇起来,成就圣人的性德,据说成性。现在我们研究古人注解也很多,我们根据雪庐老人过去讲这章经的时候来研读。为什么要先兴于诗呢?无论是天子国君,诸侯。民生问题很重要,你办政治要让老百姓的生活很好,这是基础。在一个就是教育。教育就是要开发让人人本有的性德,要明心见性。这章经讲的是教育的问题,孔子讲的是以人为本,就是人本教育。古时候孩子读书就要读三字经-,就要儿童从做人开始,就是学做人的本性。你讲本性,儿童是不懂得,所以叫儿童先学做善事,善事情做好了,就能成就圣人了。所以从儿童时候就就要儿童从本性上就要,本性是不动的,但如如不动是不行的必须要起作用,要动出才行,性是静态的,情动态的,圣人的情是友善的,就是慈悲,就是纯粹的利他的,我们普通人没有到那个程度,我们有本性,但我们一动就会有情,我们的情是有善有恶的,就是杂乱心,有时候我们想做善事又怕做不好,就会起了名利心。圣人那个把那个情定于一,就是定在一个志向上。尚书说,诗言志,就是有一定的目标,情有善有恶的,把这些情定在一个志向上,在心为志,发出为诗,所以说,诗是言志的。所以孔子说志于道,就是发出作用的时候,纯粹是善良的,所以作诗要做言人向善的,诗的文字要温柔敦厚,就是人人学厚道,这才能够一点一点往道

上去学,就是让人学厚道,就是中庸里面讲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起来就是烦恼,不起来的话就存在哪里,我们每个人都有烦恼,多生多界积累下来的,发不出来就是中,发出来的话要节制,就是教人扶得住烦恼,不让他起来现行。烦恼伏的住,长期能够把烦恼断除了,那就一步一步走向圣人了,中国是礼乐志邦,诗在发喜怒哀乐时,要用礼把他制止在一定范围之内。有些人喜怒哀乐太过了,都会受到伤害的,对别人来讲,对对方有愤怒的时候吗,就知道不好,心里一动还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就把他制止了。人动念头是最早的,就是在行动,声音,颜色都会有变化的时候,就要制止住这个念头,自己起烦恼自己别人都会受到时候,无论喜怒哀乐的念头一起就能止于礼。这还不算,还要成于乐。音乐是配合温柔敦厚的诗书,让礼在里面不起烦恼。这是一种艺术,这种艺术,就是比较完美的,你看看中国的学术,哪里能够找到这样的思想,他就在欣赏音乐是时候修道。当然极乐世界也是诗书的世界,音乐的世界,礼的世界。声音里面就有法,就用宝树,风声都是那么和谐,借助这种音乐艺术,就能够成佛,就用这样的世界吧人的烦恼去掉。极乐世界就是这样的,我们讲的最高境界可以和这个相似。孔子的教育就是让我们用诗书,礼和音乐来学习,礼是自然的秩序,我们也是从礼上学习天地自然的艺术,这种教育既是根本的教育,又是艺术的教育,所以孔子就是要

我们用这三句话自己修养,待人接物也要按照这三句话来,要讲究艺术,不要伤人,不要跟人结怨,要跟人结好的法缘。

下面一章,子曰:宁可使由之,不可是知之。这一章经古人读起来没有什么问题。现在人读起来就起来很多误解。认为现在是民主时代,认为这不符合民主思想,有批评。联系上一章,诗是很好的没有止境的,礼和乐都是很好的,从本性上起来的声音,无论礼乐,一般人都是办不到的。所以就礼乐来讲-,古时候讲的礼乐,天子要要德有位的人才能制礼作乐,没有德位的人,都不能制礼作乐,就是做出来也没有用,但是天子没有德的话,做出来的礼乐也是害人的,就像现在国家的宪法,都是要有道德的人来这里宪法,制定出来以后换要让民众执行。所以礼乐你要让一般人知道是很难的,就像我们一般人得了病的,照药方子吃药就行,不必要研究病理,病情,药性的话,就很难了,所以虽然吃药不知道原理,但病治好了就行了。这里民可使由之,就是要老百姓照着做就行,发乎情,止乎礼,一切讲究和谐,就行了,就不必让人知道礼乐为什么会如此,不如叫他找这个方法行就行。从小孩子洒扫应对进退,就是做就行,就是叫家里的子弟,动物归原,就是用完了放回原处。讲原理就很多了。如果不是动物归原。就是提高效率了,用到修养,修道上面,必须心理不乱,有定力。就是通过家里的事情,心定下来,才能明心见性。不可使知之,就是你不用把明心见性的道理

都讲清楚。这里通过行动来做好,就是儒家的特别法门。时间到了,下次讲。

第93讲。

下面一章,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这一章分成两段。先看第一段,好勇疾贫。就是这个人好勇,勇是勇敢。疾就是当患或者憎恶讲,贫是贫困。这种人容易乱。对贫困的人都没有什么好感。所以礼记里面讲,贫与贱,人所恶也。这也看是谁,君子贫困时候会安贫,但小人就穷斯滥也,什么事情也会做的,好勇本身就做的很过分了,在憎恶贫困就会乱了。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人不能安守贫穷,就会做危害别人的事情,疾之就是别人如何对待他了,他已经是个不仁的人了,你再把他当恶人看,已甚,是太过分了,就乱了。本来他就乱了,你在疾恶他,就跟乱了。孔子讲这个道理就是告诉我们遇到这样的人我们怎么样对待他。看见很容易犯罪,很容易作乱。我们就不要给他刺激了,本来他就有乱的倾向。大家在憎恶他,就更乱了。所以孔子的意思就是要好好的感化他,让他把好勇疾贫的思想教化过来。我们对待一切人都要宽容他。对这种好勇疾贫的人更要感化。这种人不能感化而且憎恶的过分的话,那他就更容易作乱了。所以我们要以宽容的心教化他,感化他。这样就会少一个作乱的人。这是研究这章我们个人遇到

这种人,尤其是在这个时代,各位想想看,国内国外都是好勇疾贫。因为现在社会讲功利主义,讲发财的,重要能够发财,他什么都敢做。我们对这种人疾之太甚的话,就只能以宽容的心与他们相处。比如现在我们到书店里看。到处是如何发财,儒家的经典很难找到。大家求的都是富贵。我们不要跟他们学,但我们也要用宽容的心来看待他们。果然我们能够体验认识古人的智慧,过一段时间,就会在修道上进步很快。这样练习就是学圣人。

下面一章。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已。周公是周文王的儿子。我们先帮助武王伐纣,成功以后,他又帮助武王的儿子成王治理天下。这个是孔子最敬佩的圣人。这里讲,如有周公之才之美。周公道德至上,也是多才多艺的,假如有周公那样的才能,办事情非常妥善,之美,就是非常的好。如有,就是假如有。假设他骄傲有吝啬,其余就不足看了。一个人占上骄傲,自己觉的必任何人都高明,吝啬是什么,就是自己有的不愿意给别人,不只是财富,就是学问都不愿意给别人。如果占着骄傲和吝啬,【就是有其他很多长处也不足观了。过去雪庐老人告诉我们如果有周公的才艺没有周公的道德,各位可以看看四书集注里面,也举出他的老师程子的解释是把周公的道德并在一起讲。我们无论讲什么,先要把经文的文字看清楚,先消文,然后才讲他的意愿。朱子把周公的道德和才能一起说周公之

美,所以我们现在学道的人要把自己的骄傲心克服下去,骄傲是一切众生都有的,我们学道的人要把这种心,伏的住,然后才能断除。吝啬就是不肯布什,就是是给人家。就是施舍给人家。如果周公骄傲吝啬的话。周公代理天子。一方面治理天下,一方面教育成王。等成王成长,就把王位交给成王。那么这一章我们老师提示出来,开头这一章就要把经文看清楚了,不能拿周公的道德比,只能拿他的才艺比,

再看下面: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这个谷子,是指吃的粮食。道后来解释有人当善字讲,也当俸禄讲。这里就是采用当俸禄讲。你求学读书不至于谷,就是学习就在学习,求知识上,不在于求俸禄上。古时候士农工商都有分工。读书人要先把书念好。古时候就是道朝廷里面做官。读书人不做农工商,就是一心帮助国君天子做治国平天下的事情。就是让天下人都能够得到政治上给他的好处。读书人在读书的动机要正,就是不是为做官要多大,是为人民服务的,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是为天下人来造福。这就叫不至于谷。三年有了基础,他心理想的不是书念的越多,他的职位越高,俸禄曰高,孔子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就是要我们读书人不是为自己将来私人的利益,是为天下人谋求福利的,有人问我为什么不能够有这样的想法呢?这就是孔子叫我们要学做圣人,要了生死,你学道,从哪里学呢?农工商都可以学道。但是政治这是公权力。就能够为天下人带来更

多的利益,所以利用政治的力量来为天下人做事,你才能有功德,才能够舍己为人。要不然,按世人的想法,我读书投资那么多,做事情得点俸禄也是应该的。我们只能以出世间的法来研究,就是要了生死,学圣人,这种有私心的修养是与道相违背的,这样研究的话,我们自己的修持就落实了。我们将来有机会,可以竞选,我们当选之后,要纯粹为选民服务,就是你的功德,如果反过来,你投了钱,一心想收回来,那你就不会有功德。

下面一章: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也,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第94讲。

经文上一讲已经读过了。先讲前面两句,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好学,好是个动词。善道这个善字也是个动词。好学是一个人要好学习。善道,道就是所学的道要善于学习,孔子之赞美颜回好学,为什么呢?因为颜回这个求学问和修行的功夫结合在一起,孔子赞叹颜回有不善自己未尝不知,颜回心理起了念头不合乎道,他就知道,知之未尝不行也。这叫好学,这种好学就是修道,所以颜回几乎就到了孔子的境界。不好学怎么能够得道呢?修道能够成就的话就从好学来的。好学就是把自己学到的都能够实行,就是儒家讲的知

行合一,即知即行,学论语知道学礼重要就要礼让。有人说现在这个竞争的时代,你让人家不就不符合这个时代吗?你怎么办?你要笃,笃就是深信,不管别人怎么讲,你主要是为修行。笃信就是不听别人说的话,善道,是善于学,会学,怎么是善于学呢?儒家讲的道都是中道,儒家的中庸讲的很明白了,我们一般人都是偏的很厉害,知道什么是中道,现在人了了解的不多,善道就是学中庸之道。能够学中道就是善于求道。假如别人说你这样学习是吃亏了,要随时代学习,现在是竞争和功利主义,你不讲不行,其实也不是不讲,而是要求中道,不管别人怎么样批评,我们都要守住这个善道,守到什么时候,守到死,我们果然有这样的决心,我们一定会成就,这一生不能够成就,一生一生的修行,一定会有成绩的。道路是遥远的但我们一定要守住。下面两句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守死善道,好学,也要有环境的,没有好的环境也很难的,要有太平环境才好,所以孔子讲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孔子那个时代是周天子,那时候天子已经很弱了,危邦和乱邦也不少,国君不听天子的,大臣子不听国君的命令,乱臣贼子很多,危机很多。而乱邦是之已经发生叛乱了,拿齐国来讲。齐国的大臣子陈恒弑君,杀了齐君,就是乱邦。还有像卫灵公,卫国也有内乱。孔子说你是好学善道的人,就不要到这些国君中去。原来你在这个国家,你就不要在哪里呆了,就搬走。因为这样的国家不能让你修行,反而受害。

所以让修道的人选择好的环境。下面一句天下有道则现,无道则隐。如果一个国家有道,你就可以道这个朝廷去做事。如果没有到就隐,隐就是不出来做官。下面一句是邦有道,贫且贱焉。有道的时候,你就应该出来做事,有道的时候你这个读书人贫贱,说明你对国家没有功劳,自己的知识不能够用出来,或者是我们没有能力去做事,那时候羞耻的。反过来,邦无道,富且贵,邦无道就是国君不考虑人民的死活,只顾自己享受,这样的国君,你这个读书人到他的朝廷做事,就是帮助他搜刮老百姓的钱财,而且你还要得一份。你富且贵了,那你也是羞耻。富且贵比如说苏秦张仪就是,他们通过口才来富贵,是可耻的。这章经首先要好学善道。其次就讲环境,后面讲行道的时候,行道就是要把道推出去,这是你的功德。行道时候要有选择,这章经是有逻辑次序的。讲这个环境要选择的话,古时候还可以选择,今日之下选择就比较难了。看起来在政治上全世界有的乱,有的不乱,但从修道来看,注重人心,现在全世界的人心都乱啊。就拿美国来说,人心也不稳定。他们只知道谋求财富,没有心灵的追求,随时能够看到青少年拿枪杀人。我们现在有些人把美国留学作为第一个目标,我们到底要去学什么,回来用什么。所以现在我们真正的要学我们的传统文化,学孔子的学术。把我们的心灵开放,那就广阔的很,财富也是微不足道的。我们要爱护我们中国这个地方。我们善道好学,真正爱护天

下人,爱护我们自己的国家。

下面一章: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位是地位,举例来讲,政治无论古时候还是现在。哪一个朝代,都是设官管理的,春秋设六官春夏秋冬都有他的职责。春官不能够官夏官的事情。比如古时候冬官是官制造机械的,技术考工记。不是这个官,你是不懂这个的。小的事情来说,陪你做一个小官员,你管民政,你就干好自己的事情。在讲个人,我们都有自己的专业,我们就要在自己的本位上求发展。本位制外的你就是不务正业。圣人讲的一体万用-,不止在政治上,就是我们生活上也是这样。鲁哀公问政,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讲细节的地方,细节的地方你就是干涉政治,你干涉政治,别人就记恨你,那就来了祸患。比如你朋友家庭的问题来问你,你也只能讲原则,你也不能够帮他出主意的。出主意的话,将来你就倒霉。劝和不劝离。如果你帮他出主意让他赶快离,将来他们夫妻好起来,你就是他们家的敌人,这就是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啊。我们学孔子的任何一句话都要知道一体万用。用出来要知道怎么用法,要善于学道啊,用的不到,就是道没有学好。所以孔安国注解,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孔子的意思是欲各专一其职也。就是要尊重专业,各部门都要尊重各自的专业,这一条这样的去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

第95讲。

现在讲348页。下面一章。子曰:师贽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师贽。师是鲁国的太师,管理音乐的长官。贽是他的名字。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诗。先指出师贽作乐,关雎,乱是指最后合奏的时候,洋洋乎就是指音乐做的好。先要看关雎之乱,这个不是我们一般人认识的乱,他这个是有乱也有当治理的治字讲,他的乱不是暴乱的意思,是治理的治字。按照刘宝南使用的刘太公的论语评当合奏讲。过去雪公讲这章经按原来的意思是很难讲。他讲的大概的意思,就是过去古时候祭祀的时候,祭太庙。无论开始还是结束的时候,都有歌乐。歌就是诗经。乐就是奏乐,主要是用笙这个乐器,乐器都有有指挥。古时候就用笙做指挥,后面合奏的时候就要各种乐器都要奏起来。比如说唱的歌词是诗,有六种。这就叫乱。为什么从开始吹笙,最后要合奏呢?整个祭祀的音乐都要和平又要庄严,不能够乱,整个祭祀整个礼就很成功了,不能错,所以就整个来讲,既是和平又和谐。所以孔子说洋洋就是很美,盈耳,就是在耳朵里听着很美。古时候凡是大礼的时候都会有音乐,以后失传了,现在很难了解了。只能知道个过程。关雎等六篇要被合奏合唱,听了非常美。音乐平时听了很美,特别是大礼是时候,必须要合乎音乐的音律配合的恰到好处,宫商角徵羽最适当就是和谐,和谐能够引发人的真实的性情。情是从本性里面起作用

就是最和谐的,让听的人能够明了自己的真性。从本性里面的情。从儒家讲就是仁,从佛家来讲就是慈悲。各位可以自己体验一下,我们听外面那些乱歌,听不得的,我们听国乐和佛家道场听的音乐,就会使我们安静和平。就会中正。这就是我们的本性。所以这章经了解一下,使我们自己能够辨别音乐。帮助我们修道。

下面一章。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这章经先讲这个仁。狂,二是侗三是悾悾。这三种都不是很好。古时候狂有点不同,孔安国讲狂有进取心,积极推行,这种狂人要直,直就是心里想的说的都很直爽。而这里讲的是狂而不直,就是口是心非啊。狂而直还是可以理解的,这里说的是狂而不直,不直就是相反。侗就是一个人很笨不聪明。古人解释就是愚蠢的意思,愚蠢就愿,愿是做事很谨慎,很老实。不愿就是不老实。过去雪公讲个例子说一个人不聪明让他开门,他就好好看门。就是愿,不愿就是连门也不好好看。悾悾就是看起来很老实,但不信,就是不讲信用,不老实。这三种人是我不知之矣,我不了解,实际是说很难教化他。比如说狂者他不直,你就很难教化他,他是不听教化的。这个总体讲这三种人很难教化,狂这坚持自己的主张。侗者愚笨,但还不老实,他还好自用,他不明白事,他既不能命,又不能受命。他没有领导的才能,还不接受别人领导。雪公讲的这种人,现在也不少。悾悾更多了,

他说起话来仁义道德,做起事来尽做诈骗的事情。圣人都了解,不知道怎么去教人。圣人教人,必须要学生诚心诚意的求学。听了一句话就自用,就去谋自己的利益了。虽然如此,孔子讲这句话是让我们自己去反省。我们都还是普通人,没有一个不是自私自利的,不管是深是浅,都有私心,我们就要防止做这三种人。尤其是当日之下,书念的很多,脑筋也很快,但我们不能够像他学,就是得了利益也会有因果的。遇到这种人我们也不要和他讲理,也不要骂他。不要理他,不要和他结怨,也不要得罪他。否则会促使他变的更坏。孔子最后只说,我不知之矣。

下面看下一章。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这章经要做两句话读,不能够把他当成一句话。连在一起就不通了。雪公过去讲朱子,程子当一句,就是学习如有不足,就怕把他失去了。为什么讲不通,学如不及,就是开始学的时候,害怕落后。犹恐失之,是学到以后害怕失去。学如不及,就是要每天学新的东西,就像我们读经一样每天都要读,人家读的快,我也要努力赶上人家。每天都要读生书。最低也要跟上人家,犹恐失之就是把生书读熟了,不能把前面的东西忘了,就要温习一遍。古时候就是每天要背熟,就是诵书。学如不及,就是每天要读心的书,不要忘记。所以要分开来讲。时间到了。

第96讲。

各位看351页。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这里只讲舜禹,没有讲尧。舜禹有天下,而不与也,与就是禹有天下是舜给予的,但这里说不与,就是尧舜不能够把天下给他的而是天命,就是舜禹他们只讲做的事情与天命相合,什么是与天命相合,天地是爱护老百姓的他们也是爱护老百姓的。就是孟子讲的这就是和前面讲的子禽问子贡,夫子之于是邦也,必闻其政,求之与给之与,孔子到那个国家,那个国家的国君拿他们的政治问题请教孔子,是孔子求来的,还是国君送来的呢?子贡回答他,这既不是求来的也不是给来的,而是孔子温良恭俭让得来的。这里不是尧舜给他们的,是自己的道德能力合乎天命才会有天下。读舆,解释为舜接受天下也不是一下子就得到天下,而是经过多方面的锻炼考察,还把两个女儿嫁给他,这样的话,是凭自己的道德以及办事的能力得到的,完全凭借他的道德能力,当舜帝到尧帝的朝廷办事所表现出来的能力。他也没有想到要得到天下,欲不是有这个欲望,就是一心一意把事情办好,没有多的欲望,禹王也是一心一意的治水。就是不欲求天下。综合起来讲,舜禹做了天子,并不是尧和舜给的,也不是他们欲的的。那就是告诉我们现在做任何事情,自己的动机很重要,不要一起念头就为自己着想,起来念头只为自己是不好的,虽然我们不是圣人,不能完全为别人,但总要为别人

谋福利才行。我们无论做什么事情按照孔子的要求多为别人考虑,才会有点功德的。我们多为别人,虽然免不了也会为自己考虑,但要多数为别人考虑那才是做的功德,

下面一章;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前面讲舜禹,这里接着讲尧。舜禹接受天下,尧很了不起。在尧之前也不是禅让的,这里用大哉来赞美尧帝。尧帝为人君是非常伟大的,伟大到巍巍乎,就是很高很高的山。用什么来相比呢。唯天为大,就像天这样高大,只有尧才能效法天地高大。这样效法天地。荡荡乎,表示广大无边,民众没有办法能够说出来他的高大。没有办法说出来,只有从他所做的事情来才能够说以说。他做的事情,全部是说不出来,就像天空那么广阔,能够说出来的就是让了天下,最重要的是,他治理天下时候,他办的政治,一般人都受到了利益,一般人都能够非常自由自在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现在都办不到。无论国内国外,那些办政治的人都利用民众来满足他的权利欲望。虽然现在讲民主,讲自由。但还不如尧帝时候的政治,让民众都能够自由生活,安居乐业,帝力与我何有?财富虽然很重要,但空气没有就不行啊。我们依靠空气才能够生存,但我们不能够了解他的重要。我们受之与天。其有成功也,那些更深远的道德人们不知道啊。其成功也,也是焕乎其文章,文章是什么呢?文是他做的各

种事业都是为天下人的所以叫文。章就是这些事情都有规矩,章法。这样事情才能够办成的,一般人凭这些才能够了解一下。这就表示尧的道德和治理天下的能力,孔子用大哉,就是学佛天的。史书记载尧帝到民间,民众唱的歌。我们学道的人要了解,孔子讲的话,孔子借尧的治国才能,告诉我们世间最苦最难解决的是在心理,我们现在虚妄心,自私自利的心在作用。以政治这种做法表现他的教育。我们现在台湾民生很苦,根本上解决困苦的话,就教他学圣人。我们一步一步学圣贤的话,才能逐步的自由。否则的话,贫穷富贵都没有自由。不受一切权利欲望支配,我们能够支配外面的环境,而不是被环境所支配。那种自由,就是生死都能够自己做主,那时候多么自由呢?

下面一章:子曰: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这章书是拿舜帝一直到周武王。舜帝之后是夏朝,之后是殷,后来是周,很长一段时间,每个朝代都有圣人,这些圣人治理天下,他们不能自己一个人治理,他要任用那些贤能的臣子,才能把天下治理的好,开头讲舜帝治理天下的时候,他贤能的臣子有五个人,这五个人就能治理天下太平,接着讲武王说他有乱臣十个人,乱臣就是治乱之臣,就是帮他治理天下的臣子有十个人。孔子说,才难,

治理天下很难,贤能的人越多越好,但舜帝只有五个人,武王也只有十个人,这十个人,唐虞之际,在尧舜之际,夏朝,殷朝到了周朝,以斯为盛也,就是有十个人就是最为盛的时候,就是这十个人中还有一个妇人,其余只有九个,因为妇女是管家的,周家的太太都是了不起的妇女,他们有时候也能够帮助天子治理天下,只能够内在的帮助天子。妇人的主要任务是教育儿女。所以除了这个妇人,那就是9个人帮助。为什么说三分天下有其二呢?实际上那时候已经有三分之二的国家归顺他了。所以说他有至德。今天就讲道这里了。

第97讲。

读一下经文。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这一章孔子对于禹王非常的赞叹。他说禹,就是夏禹王,舜帝把天下让给他,间然,就是空隙,就是没有缺点的,闲是门里木,间是门里日。无间然,就是没有非议的,没有可以批评的,就是无可非议的意思。他是没有缺点的,圣人讲话用事实做根据的,下面就说了,菲就是薄 的意思,菲饮食,就是自己吃的很简单,不好,可是对鬼神,鬼神就是自己不在世间的亲人,神是对社会人群做了贡献的人去世后就成为神灵了。这一句就是说禹王自己吃的不丰富,但祭祀的时候祭品很丰盛了,就是能够尽到孝道,就是致孝。父

母在世的时候,供奉父母衣食住行,同时也要立志行道。儒家讲行道就是要学做圣人,就是要解决生死问题。所以敬鬼神,祭祀的时候祭品要丰富。恶衣服,就是自己穿的衣服很粗糙的,而上朝的时候,都要穿礼服,上衣下裳,衣服上面有图案,12中图案,有日月星辰,还有很多其他的文采。黼黻就是12章中最后一种图案,黼黻就是两个已字,背对着,一个绣成青色,一个绣成黑色,并在一起成为黻文。12章以最后这个文采做代表。冕是带的官帽。就是上朝的时候或者祭祀的时候穿的很美很好。卑就是低微,很卑下,宫室就是他住的的地方。他主的不好,但他的能够尽到哪里呢,尽到沟洫,沟洫就是农田水利方面的疏通利修理。古时候以农业为主,一个国家,他虽然有工商,但是以农业为主,以沟洫说明禹王注重民生,民需。这三种相互比较起来。能够看出禹王的伟大,别人对他还有什么好批评的,所以孔子讲,吾无以间然。这章书,孔子赞美禹王的时候,也是对当时周天子的弱,包括各诸侯没有能够和禹王相比的,这是像作诗一样,就是说给当时那些国君的,他们想创霸业,就要学习禹王,不为自己,要完全为天下苍生。最后黄侃解释论语,他说,既世既王,三代三王,有圣人也有暴君,暴君虽然名称是王,孟子讲一夫而已。纵欲,他们自珍馐而穷祭祀,自己穿的衣服是美服,但祭祀时候不讲究规矩,自己住的很华丽,而不去管理农政,所以亡国亡身者,凡有国有家者,要警惕。

要学习禹王这个模范,孔子的教育就是要人学做圣人,就是学禹王这样,自己一切都要简单,不要讲究,把能力贡献出来为别人做事。为天下人做事,开发自己的道德,就是证到自己的本性了,我们研究论语,讲的政治都是叫人家一步一步的这样学,这样从事政治才是修道,修德。不懂的话,觉的自己当官,就是为了财富,为了私欲,就造了恶业了。这一章就讲到这里了。后面就是第九章了。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