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前5分钟演讲在语文实践中的作用

课前5分钟演讲在语文

听说教学中的实践

内容摘要:课前演讲的形式是实现听说和读写之间链接的重要手段。学生要准备演讲内容,或推荐优秀文章,就需要广泛阅读;或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就要认真写作。阅读是内化的过程,写作是外化的过程。对演讲者而言,演讲就是将他人或自己的文章融入感情地表达出来,这是外化的过程。对听演讲的学生而言,听的过程为内化,将听后的感悟表达出来,又是一个外化的过程。这样,内化和外化的循环往复,就是学生语文知识和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

重读写、轻听说,是中学语文教学存在的普遍现象,虽然教材编写者把“口语交际”纳入语文教学体系,但因为中考并不涉及此项内容,所以,在教学实践中,许多教师对“口语交际”并不作处理,即使有所涉及,也是蜻蜓点水、浅尝辄止。面对“听说”遇到的尴尬,如何寻找一个突破口,强化“口语交际”教学,是转化教学论必须解决的问题。根据“转化教学论”的“实践性、整体性、投入性、综合性”四大原则,用课前五分钟演讲的形式对学生进行读说听写的训练,是提高学生知识和能力转化的有效做法。 我于近几年,以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为切入点,坚持在教学中安排了课前五分钟演讲实践活动。在实施过程中,虽然经历了一些坎坷,但最终的结果还是令人感到欣喜的。学生由开始时的不敢上讲台到现在的争着要上讲台,由开始的无话可说到现在的滔滔不绝,由开始的忸怩拘谨到现在的声情并茂,由开始的不知所措到现在的潇洒自如。教学实践证明,这项活动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收到了较好的成效。我也由此对课前演讲实践活动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 1

会。

一、提高了学生参与意识和表达的胆量

学生刚刚入学时,一般都显得比较腼腆,带有较明显的对同学和学校的生疏感,这种状况或多或少地影响着课堂学习。消除这种状况的最好办法之一就是语文课前的演讲。开始的时候,有的同学非常胆小,不敢上台来,或者一上台来就紧张,甚至哆嗦以至于满脸绯红,手脚无措,摸鼻子、抠手指等等。好不容易开口了,可是说得语无伦次、结结巴巴。

记得班中一男生,初一时的第一次演讲,竟然紧张地仅说清了自己的名字,就语无伦次起来,声音小得连坐第一排的学生都没有听清。眼睛也一直无措地看着地面。此时,我一方面反复地做示范,鼓励学生放开胆量说,只要开口说了,一切都会好起来。另一方面也要求全班同学给予宽容理解,更给予鼓励的掌声。并明确地告诉同学们,开头时,我们只要求练胆量,不必顾及其他的方面,甚至不必考虑说得对错。放开思想的包袱,只要说了,大胆地说了就是好样的。营造一种轻松的氛围,让同学们慢慢地说出口了,说顺口了,也说上口了。一段时间以后,再逐步提高要求,比如态势语言的运用,言谈举止要落落大方等。有些学生家长后来惊喜地告诉我,孩子进入中学以后变化非常大,不仅待人接物时说话的胆量大了,而且也会说话了。

二、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

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内化,说到底需要学生自己的体验和实践。教师单向灌输知识的教学模式,学生处于被动的位置上,心智处于压抑的状态中,积极性和主动性无法真正调动起来。只有当学生以主人的姿态出现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语文教学才有脱胎换骨的变化。其实,学生都有很强的参与意识,他们都希望把自己的观点、看法表达出来, 2

都希望赢得同学们的赞赏和老师的肯定、鼓励。课前五分钟的演讲活动,为学生提供了参与的平台。虽然每次演讲只有两个同学,但所有同学都在听,甚至比听老师的讲课精力还集中。为了获得演讲成功,每个学生都在积极准备。有学生在周记里说:“在台上说不出来时真尴尬,真想找一个地缝钻进去”,为了台上那几分钟,课后学生会精心地去搜集材料,特别是靠后面演讲的学生,他们及早就准备了,有时花了很多时间准备的材料,突然有一天哪一个学生讲了,他们又得重新准备,一个学期下来,几个循环,学生积累的材料比原来搞的摘抄还要多。学生普遍感到,演讲开阔了大家的视野,拓宽了知识面。所以我认为这是语文学习的最好时机,学生学得主动、投入,我们老师就要不失时机地予以鼓励。哪怕是一点点优点、一点点可取之处,都毫不吝啬地加以表扬、肯定,甚至夸大他们的优点,表示老师的欣赏。演讲活动的开展,唤醒了学生的主体意识,学生感到自己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在学习中感到知识的魅力,体验成功的快乐,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就极大地调动起来了。

三、活跃了课堂气氛 活化了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机械训练,而是师生互动、思想碰撞、心灵交流、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一节课45分钟,如果光是我们老师在台上唱“独角戏”,没有教师和学生的双向互动,这样的课是沉闷的,也是低效的。课前五分钟演讲实践活动还有一项作用,就是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课前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上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学生学习起来也一定会主动多了。不仅在演讲过程中课堂气氛热烈,而这种课堂活跃氛围和学生积极的心态会覆盖影响延伸到整节课。经过半学期的锻炼,很多同学都盼望早点轮到自己上台,如果由于某些原因没能进行当天的演讲,学生也会流露出遗憾的神色。而这五分钟也某种程度上成为孩子们抒发、倾听内心情感的欢畅时刻了。 3

四、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人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做任何事情都要有兴趣才能做好。让同学们对语文学习产生兴趣,课前演讲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最好的方式。

语文学科,有别于数、理、化等课程,不是某段时间集中做题就能奏效的,而是要有一个漫长过程,要有一个阅读量的问题。有些学生之所以对语文不感兴趣,就是学语文一时难以见效这个问题使然。而课前演讲实践活动有目标地让学生自己去阅读,读后又把自己的感受、体会传递给其他同学,这无疑就大大地激发了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比如,不少学生因为听了名著推荐,而去翻阅家中收藏已久的名著,阅读后又在演讲中抒发自己的观点,表达自己对书中人物的感受,还常有不少新颖的观点出现。因为学生的喜好不同,有些喜欢李白的浪漫,有些喜欢杜甫的沉郁;有些喜欢光怪陆离的小说,有些喜欢飘渺梦幻的神话,大家各抒己见,甚至出现了课堂上为一个观点发生争论的场面,很好地培养和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了学习中情感的体验和价值观的形成。

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和能力

我实施的“课前演讲”,还伴有多种形式的听说训练,以达到以说促写的目的。有时,我会要求学生针对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现象进行批评,如“上网影响学习吗?”、“前途=钱途?”等这些发生在学生身边的事,学生谈起来自然会有话可说,甚至是头头是道,是非曲直也因此显而易见。说和写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想。一个人想清楚了,说起话来就会流畅自如,有条不紊,把说的话经过加工写下来,就是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具体生动的文章。这种“课前五分钟演讲”以它独有的形式,仅用每堂课前的5分钟的时间来强化学生的听说训练。通过这一途径,有助于完善 4

学生的语文知识结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读写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质。它融听说读写为一体,对学生进行多层级的语言训练,产生一箭多雕的育人效应。

六、有效开发了学校语文资源。

语文教学并不等同于语文教材的教学,母语教学的教学资源应存在于社会生活当中。我认为语文教学至少应包括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语文课的教学,语文教材是语文教学资源的一部分,这是学生学习语文最基本的途径;第二个层面是其它各科教学及各种课外活动,包括各种演讲会、讨论会和网络等;第三个层面是家庭和社会,包括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重大事件、日常生活和学生自身的语文活动等。美国教育学家华特曾说过:“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绝大多数同学解决了“敢说”的问题。特别是每节课上都有可能出现新奇的演讲内容,对学生产生了较大的吸引力。多种多样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打通了语文和生活、语文和不同学科、课堂内外、校内外的联系,拓展了学生学习语文的视野,调动了他们学习语文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开辟了语文学习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名师讲语文之尤立增讲语文》于漪 刘远主编 语文出版社出版。

5

 

第二篇: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前演讲

在中职语文教学中开展课前演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