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医传承中医文化运动演讲稿

大医传承中医文化运动演讲稿

全民健康 中医复兴 人人知医 天下无医

---大医传承

导读:一直有人问我大医传承是什么?大医传承目的是什么?大医传承传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大医传承?今天我把大医传承的演讲稿找了出来,相信大家读完以后会对大医传承有一个新的认识。

各位领导、各位女士、先生们:你们好!

我们必须面对今天这样一个现实:全国(世界)人口总数的95%是有病的人!任何国家政府都无力支付这笔医疗费用!这种状况正在逐年增长。(总人口95%以上是病人,每年有一千万个家庭因病返贫。)面对这个健康危机怎么办?这是人人的问题,人人都有责任去思考怎么办?

这个健康危机是从哪里来的?会是什么恶果?怎样去解决,政府在思考,医学界在思考,人民也在思考。今天我们没时间说造成健康危机的历史原因。我想只用一句话说:我们离开自然规律越远,我们的灾难便越多。医学离开生命规律越远,疾病便越来越多!解决的方法只有一个:回归自然!我今天说的回归自然不是复古,不是离开文明!不是!是文化的复兴,人类文明的大发展,诠释生命本能的中医学问世。

提到中医,我们不能不提到近百年中医遭到的三次封杀,五十年改造。这四个事件看似没有联系,然而它们却有一个共同的本质,有一股势力在操纵着这一切行为。今天我不讨论这个问题。我只想问一句:全国中医院有多少位中医还在用传统的思维方式治病?中医药大学毕业的朋友们对中医还留有几分自信?还有几分感情?我们今天也 1

不讨论这些。但是我们必须知道:今天中医的局面是昨天造成的。我们不知道昨天的原因怎么能知道如何改变今天、创造明天 的新格局呢?请诸位注意:我们把精力放在创新,不在于惩旧!

这十数年来,特别是科技部贾谦教授开始做中医药发展及战略研究课题以来,我便听到“挽救中医”、“思考中医”、“救救中医”。其实,一个文化体系的兴衰,自有它自身内在的原因在,任何神仙皇帝也不可能生杀一个文化体系。中医也一样。封杀也罢,改造也罢,无论阴风鬼火,暗剑明枪,中医以其五千年的根文化,没有任何动心任性,在五十年默默的思考,在冻土中孕育着生机,等待着泰来,静待着春信。“构建和谐社会”,“科学治国”,“自主创新”,“春风”已经发动!一个新的中医体系的出现,为我们带来了高疗效,低成本,无药源性疾病,无医源性疾病,无终身服药疾病,无不可治的疾病,而且一方多治、多人一方。中医出现了融合中医大小流派、各个辨证体系的,医家认识自己、能说明白自己,也能使人人明白中医是怎么治病、是怎么治愈病的系统理论。而且穿越地域,无分时序、国界、人种,世界人类所共同的生命本能医学。同时中医传统的传承方式比之分科教学的学校模式,复制临床全科医生缩短至少七至八倍。

中医药21世纪的新发展,生命本能系统中医学以无与伦比的优势,担当起全民健康中医复兴的责任。全民健康中医复兴,千头万绪,最重要的关键在“大医传承”。 2

什么是大医?善治未病者为大医。什么是未病?大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肿瘤及免疫性疾病——在萌芽之前、形成之初,谓之未病。虽然没有疾病的现象,但身体内部已经形成必然发生大病的机制。此时施治是“明者见于未萌,智者避于无形”。具备这样能力的医生谓之大医。凡能治未病者都必然能治已病,当然常见病、多发病都在大医能力范围之中。“大医传承”用祖传与师承的传统方法,师父把一生的积累、成功的成果,无保留、无偿的传授给弟子。这便是大医传承的简单过程。

“大医传承”的成功,乃中医向人民宣布:中医复制临床大医只须一年时间,高效、廉价、简单、易行、一方多治、众人一方、无毒无害。

我所说的向人民宣布,是广义的人民,包括曾经封杀过、谩骂过中医的人。中医是和谐文化的核心,中医没有敌人,它从不吝惜把健康给每一个接受它的人。中医本身便是和谐的载体,它会把中华和谐文化带到世界人迹所到之处。

曾有人问我:百分之九十五的病人是多少?全民健康如何能实现?难以想象,能解释一下吗?

我说,非常好。按现在国家总人口的95%应该不少于十二亿五千万,

大医传承中医文化运动演讲稿

这些人每年 3

支付的医疗费用是个多大的天文数字!而且病人在每年增长。从这个现象,与现今的医疗体制,国家的经济状况来看,当然是不可实现的!而且这是昨天的状况。我讲的是明天。我想先说明天的医疗条件。我们总人口百分之七十五以上是所谓“亚健康”(亚健康是外国人的病名,我们早在一千八百年前便知道是一种病,而且治愈率理论上是百分之百)。“亚健康”的发病原因又正好是药源性与医源性造成的。而且“亚健康”又是大病发生的基础条件。没有“亚健康”便没有大病的发生。没有药源性、医源性伤害便没有“亚健康”。如果我们切断“亚健康”的发生之来源;在二年内治愈已发病的“亚健康”,又切断了大病发生之源,我想我们的病人会减少绝对多数。这不过是三、五年的事。做到这点,我们已经具备了所有的条件,唯有缺少合格的中医师。我知道,我们现在有执业资格的中医师能治未病、大病的不多,而取得中医执业资格的考试很难。但我等能给予你治未病大病的行医能力。我不能给你行医资格。我想,这个问题是绝大多数学子们所忧虑的。我在这里敬告诸位:你不必担心,人民所需要的,便是国家的需要。只有具备了能力,才能获得资格认证。

全民健康,中医复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大医传承”是实现上述目标的第一步!到中医复兴之时,也是全民健康之日。中医复兴的第二目标是“人人都知医,天下无枉死;有病自家治,大病可商量”。中医的最终发展到“天下无医,生民无病”。郭生白代表朱良春先生、周仲瑛先生、陆广莘先生、祝总骧先生及科技部贾谦教授再次向诸位致意,谢谢!

4

 

第二篇:传承中医文化的人

传承中医文化的人

——记区政协委员刘新桥

2009-07-31

刘新桥,东城区政协委员,现任首都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附属鼓楼中医医院内科主治医师。在任东城区政协委员的这十一年中,刘新桥认认真真参政议政,撰写多份关于发展中医文化的提案,为促进东城区卫生事业发展献言献策。

他出生于北京一个中医世家,是方氏医学的第四代传人。方氏医学的第一代创始人方伯屏老先生生于山东,青年时来京学医、并在京行医。因其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临床疗效卓著,求诊者甚多,被当时的《北京地名典》评为“十大名医”之一。曾先后在北平国医学院及华北国医学院任教,教授《伤寒》、《内经》等经典著作。刘新桥的外祖父,自幼随父学医,18岁悬壶京师,至今行医60余年。解放后,参加国家组织的中医学习西医班,系统学习了西医的基础知识。六十年代,方老被调到北京朝阳医院中医科任科主任,与西医同道一起治病救人的过程使方老学贯中西,对中医经典理论亦有了独到的见解。

方和谦老虽有子、女多人,但因时代关系,只有刘新桥的母亲在外祖父的影响下,从事中医工作。受家庭环境的熏陶,刘新桥自幼即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尤以中医典籍为著。在外祖父和母亲的教导下,他从中医基础读物学起,熟读《汤头歌诀》、《药性赋》、《濒湖脉诀》等书籍,并在外祖父的亲自教授下,系统学习了中医四大经典医籍。后又系统学习中医针灸和推拿技艺。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鼓楼中医医院中医内科,从事中医临床治疗工作。 在工作之余,刘新桥还到北京中医药大学继续深造。长期的医疗实践使刘新桥深得祖父方和谦的辨证论治之精髓,加之多年临床经验,他应用古人之法却不拘泥于古人之方,在处方用药中,一切从病情需要出发,辨证合理,用药少而力专,经他治疗过的大部分病人的病情都大为好转,很快出院了。很多被他医治好的病人,为表达感激之情送来锦旗。至今仍有许多病人请刘新桥到家中诊治,他从不推辞。

在20xx年11月刘新桥拜外祖父方和谦为师,荣幸的成为第四批国家级师带徒学员,学期三年。刘新桥想通过自己的努力, 不断深化自己对方氏医学思想的认识,真正掌握好中医学之精髓,并灵活应用于临床工作,更多、更快、更好的为病人解除疾患痛苦。 任何事物都是要发展的,传统中医学也要与时俱进。对此刘新桥认为:传统中医学要发展,必须与现代医学的理化检查手段、治疗手段相结合,这样对中医的病位确定以及病情愈

后的判断会提供大量详实的依据,对患者十分有益。为中医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刘新桥会尽自己之全力,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完善。(于妍妍)

从《内经》讲起 传承中医文化要有"上工"(图)

【进入论坛】 【推荐朋友】

传承中医文化的人

【关闭窗口】 20xx年01月17日 09:54

段鹏阳

在五千年优秀中华文化的传承发展中,中医文化是一颗璀璨的明珠,她是伟大的中华民族养生、健身、防病、治病的文化。中医是一门具有极强传承性的医学,几千年来,在师傅带徒弟口传心授的传承中,继承了中医的望、闻、问、切、辨阴阳、辨五行、辨病机、辨证、辨症施治的医学理论和治病方法,同时,也传承了静

心观性、返观内求的内证实践和修持方法。在中医文化的传承发展中,涌现出了像扁鹊、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朱丹溪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中医大家。

中医振兴要有德修深厚医术高明的“上工”大家

中医文化几千年来得以发展传承沿续至今,正是因为有了一大批大道中医人才,这些中医大家史称之为“上工”。

《黄帝内经》将医者分为上工和下工,所谓上工,当然是高明的医生,下工就是一般的医生了。何为上工?《内经》中指出:“上工守神,下工守形”,神是无形的,形而上的道的范畴,是心明的东西,人之疾病,十之七、八来源于心明失调,从而演变发生器质性的病症,器质性疾病是有形的,是下工所守,《内经》明确提出“上工治未病”。

中医治病是看患病的人,西医治病看的是人的病。中医治病首在望、闻、问、切,是在辨证、辨阴阳。西医治病首在化验、CT、核磁共振等,是根据指标断病。

人体是复杂的,生命是奥秘的,现代的西医学以解剖学下手,寻找生命的物质,于是出现了细胞、神经、血管、脏器、DNA??中医学注重养生,强调返观内求,探索生命的功能,找出了精、气、神、脏腑、经络、穴道。

《内经》中讲,“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未病也是病,就是人的机体尚未发生器质性的病变时你去治疗,就会取得最佳效果。只有对人的本体生命有深入透彻认识和把握,具有上工之术,才能做到神形俱守,以神为主,防病于未显之时,把病扼杀于萌芽胎状之中,这正是大道中医的精妙之处。

中医“上工”必须是精于望、闻、问、切的大家。望而知之为神,闻而知之为圣,问而知之为贤为巧,切而知之为上工。望、闻、问、切含有看、观、辨、透的深意,一个能求内证的高明的中医,当他面对病人时,一望就能知道对方是否有病,病在那个阶段,是否形成器质性病变,这便是具有了上工的本领,看形体而观内在,辨气血而知阴阳,透脏腑而通经络。历史上,很多中医大家都具备这种技术。扁鹊观齐桓公,一望就知病尚在皮肤上,而在皮肤上治疗,当然就省劲了。闻其声而了解对方的身体状况也有许多例子。就切脉而言,何为切?切包含了进入的意思,不单单是把手指搭在脉上,而是进入气机。一个真正的上工切脉有三点,其一,首先自己能松静调息,用其长期修持而生成的真气,从食指、中指、无名指切入病人的寸、关、尺、循环而过,气运探寻病人的阴阳,查脏腑阴平阳密,辨识气血运行是否畅通。其二是凝神守一,根据病人脉气的阴阳查看病因病症。其三是集于三指,根据指尖、指肚的轻微反映来辨证、辨经、辨病。望、闻、问、切是中医辨证论病的基础和主要医术。

中医“上工”完成了望、闻、问、切的诊断后,在辨证施治的开方中不仅仅是下药,开方包含着开出季候、地域、服药时辰、引经药等。在什么季节患病,所处南方还是北方,根据药的君、臣、佐、使、寒、热、温、凉、升、降、浮、沉而在剂量上把握,而且不同的病症服药的时辰也不同。

中医“上工”熟于术数的运用。数术通天地,在人类社会中,数字是一种载体。就“用”而言,现代科技把数字作为一种媒介,实现了广泛的应用,使电子科技进入到数字化时代。从其“体”来讲,数字的内涵还要大得多,数字是含有生命源场的。每个自然数都含有阴阳,含有五行信息,宇宙气息。很多年以后,在破译人体生命密码,揭示宇宙奥秘方面,数字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关键是怎样找到切入点。

在中医、中药组方中,数字在防病、治病上也早已被用于实践。中药组方中,每单位药的克数、针对病症的用药属性数、药的剂量数、服药的时辰数等,无一不体现人天相应,易医相通。在一代名医张仲景对大枣的运用中,就充分体现了数字之阴阳五行对人体及疾病的重要性。《灸甘草汤》中,用大枣30个,“大枣,性味甘平,能扶脾养胃,助阴补血。”为什么养阴药方中用30个大枣呢?数字中有阴阳,自然数中的1-10的基数中,2、4、6、8、10皆为阴,而这五个阴数相加,正好是30,是群阴凑集一起。在另一个养阳的《当归四逆汤》中,同样用大枣,但却是25个。1、3、5、7、9这些自然单数归属阳数,而五个阳数凑集一起也正是25。一个养阴,用30,一个养阳用25,充分证明了数字对于发挥药材作用的重要性。如果不这样做,只能证明你不是一个通晓易医的上工大夫了。数字在药方中是可以达到治病效果的,而数字也能单独在帮助人体健身、祛病、养生延年上起到极大的功效,关键就在于术了。有了术的帮助,数就能发挥作用了。所以《内经》在开篇中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知道就是得道。知什么呢,就是心明了。当你达到一个心明觉者的境界层次后,你就得道了。

中医“上工”要易医相通。中医里最重要最核心的医理是阴阳。《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的开篇即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周易主要也是讲阴阳变化,所以,易医相通。“治病必求于本”,这个本即是本于阴阳。中医治病,主要考虑的宏观的人体阴平阳秘的状态,因此,治病在于调整阴阳。人天是相应的,天人是合一的,作为宇宙、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人体本身和宇宙、自然界中的阴阳五行紧密相关,相互感应。人体对自然环境所构成的有质有形、有质无形的各种场辐射是有感应的。作为一个中医上工,需要懂得自然环境阴阳五行场与人体的关系。《内经·素问》篇说:“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易·系辞》也讲“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是最大的也是最主要的最终的归纳。中医上工一切从阴阳入手,一切从阴阳结束。而其中始终贯穿运行的便是五行的生、克、制、化、合。五行中木、火、土、金、水是广义的,而每行中也是含有阴阳的。例如:火对应人体五脏中之心脏,但火有相火、君火、神火、邪火、虚火、实火、上火、下火等,而心脏中这个心,却不是狭义的脏器管,这个心是神明,是道器合一。所以明心、养心、静心都是为了追求观性、追求本质,以达养生。

自然界中的各种含有生命的物体,其阴阳五行的变化也会影响到人的健康,特别是这些物体本身阴阳失衡的时候。例如有一个学生脾胃经常会产生过敏性痉挛痛,去了许多家医院也查不出病因,治愈不了。后经一中医上工随查,发现这个学生每天上学路上经过的一棵几百年古槐是“病因”,学生本体阳本受古槐散发的阴气大补而呈亢盛,本体阳木气(肝)太盛,克其脾胃气(土),使脾胃产生了过敏性痉挛痛。知道病因后,学生避开这棵古槐,就没有再犯病。

天人合一,人天相应是大道中医的重要理念,它与中华民族儒、释、道文化的天人论是相融相通的。佛学讲明心见性,道家讲修心练性,儒家讲存心养性,中医讲静心观性,在这里

都是追求一个人的本然。人能看清自己的本来面目时,就能把握阴阳、运用阴阳,取天道之有余,补己身之不足。天地巨能可为己所用,开发调动人体内存的潜能,激发生命活力。

造就中医“上工”必须走大道中医之路

无论是中医院还是西医院里的中医门诊,究竟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医,能不能代表中医的真正水平?如果真正的中医就是我们现在看到的状况,对形而下的器质性病症治疗时动不动就让来看中医的病人去化验、去照CT,动不动就以西医指标、病名来开中药,而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望、闻、问、切的辩证,失去了一个中医自己对病人的诊断,也就是脱离了大道中医之路,背离了中医最基础的医术。从中医理论到中医实践,无不凝聚着中华哲学思维,从《易经》、《道德经》到《黄帝内经》,无不渗透着天道与人道统一的认识,“天亦然,道亦然”。如果中医离开了对包括中医在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守和发展,大道中医“上工”人才就难以脱颖而出。

大道中医是要有师承的,能否迈入大道中医之门关键是师承。中华文化中很多都是讲究传承的,传是领入门内,承是宏扬发展。中医理论中对人体生命的诸多命名,决不是坐在那里猜想出来的。在两千多年前,没有解剖学给你配合,但是人体的气血、经络、穴道、五脏六腑是任你怎样苦思冥想也想不出来的。这都是有着高境界、大智慧、修持有素的先哲圣贤通过返观内视求证出来的。在中华文化诸多方面的传承中,有很多“精要”是师傅带徒弟时口传心授的。师傅这个称谓有几种含义:1教师,2老师,3师傅,4恩师,用学校中现行的情形比喻:教师就是给你上课的老师,教语文、数学、物理等。老师那是你的班主任,除了学习外,还要关心你其他方面的事。师傅犹如导师,指导你在某一个领域深入学习,进一步造化。恩师就不一样了,恩师是徒弟迈入他的真传中,是他的入室弟子,负有继承弘扬学术大道的使命。每一门派皆有师傅,但传承这一门派的使命就是入室弟子之事,我们每每听到某某是某某京剧大师的入室弟子、传人等等。中华文化有很多传承是徒弟找师傅,但真的大传承一般是恩师找徒弟。

《黄帝内经》是大道中医的经典,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泉源,它是用阴阳五行学说解释人体内环境及宇宙自然环境统一性的典范。如果我们现在从事中医事业人士能真正读明白并会求证这部经典,也就打开了成就中医上工的“一扇门”。《黄帝内经》涉及到易经等十几种门类的文化,它注重道器合一、提倡阴阳五行、讲究形而上之气。周易文化是一门反映宇宙自然中阴阳五行场生、克、制、化、合的规律的系统学说,周易中有关天、地、人、阴阳五行的含义,与中医阴阳五行、人天相应、天人合一观念是紧密相融的。周易中有着自然界的时间空间,真气运行,卦像物像,与中医人体中阴阳、气血、真气运行时辰,五脏经络卦像是相应的。人体小宇宙与天体大宇宙的人天相应是易医之本源,而连接这一本源的就是易医中之阴阳,阴阳变化,五行运转而使天人合一。翻开历史我们看到,在两千多年的中医文化发展传承中,无论是张仲景、孙思邈还是朱丹溪等中医大家,基本上都是因熟读并明彻了《黄帝内经》和《周易》而取得巨大成就的。

中医是一门养生的文化,作为一个中医上工必须学会修持方法。无论是望、闻、问、切,为病人看病,还是自己修炼养生,都必须首先做到静心观性。怎样才能静心,怎样才能观性?如果没有一种真正的入门方法是无法达到的。养生中强调心死神活,这里的心是指的人的主观意识,只有主观意识的思维淡化,才能入静。这里的神是指心明,是人的潜意识的发挥。潜意识活跃了心明了,才会有返观内照的功效,才可以用经典中的理论去探求内证。时间久了功夫深了,你便具备了望的技术,最起码你有了脉的切入技术,任何一个中医上工的传承

者,都有师傅口传心授的养生心法。当然不是上工并不等于不做中医,有很多中医大夫依靠多年治病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就其大道中医内涵来说,如果缺失了静心观性的形而上之道气,终难成就传承弘扬中医文化使命。

老子《道德经》曰:“道可道,非常道”,非常道即大道。大道无形,大道唯妙唯玄,中医是讲大道的。大道中医根据人天相应关系,在把握和运用阴阳五行上有着独特的方法及手段。由于人是生存于大自然的怀抱里,人体的小天地和宇宙的大天地有着相生、相克、相合、相冲的规律场关系。综合看影响人体健康的原因有六个方面:人元场、婚元场、德元场、欲元场、宅元场、境元场。每个元场所造成或产生的疾病状况是不一样的,百病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诸症莫离气、血、痰、食四因。大道中医是在生活中修持,在修持中生活。我们解读中华民族文字“患”病的“患”字,便有重要发现,人之所以有病,是因为心上压上一串东西。而治病的“藥”字则是“快樂”之上一把草。由此可以窥见中华文化与大道中医的融通之处。只有心明身澈,体中的斥力场充盈了,各种场因素而造成的损害就会减少或没有了,身体也就健康了。其实人的一生就是一个身体净化,心灵净化进而完成生命净化的过程。大道中医就是使人养生健身、祛病延年、完成生命净化的优秀传统文化。只有走大道中医的道路,用优秀的中医文化才能造就一大批中医上工人才。

提倡中医文化促中医发展——访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长刘文瑞

任 壮 中国中医药报

刘文瑞是重庆市颇有声誉的中医,也是中医药文化的忠实拥趸。他师从乃父、名老中医刘少林,从事中医药理论研究和中医药保健产品开发多年,执笔出版过《中国民间草药方》、《中国民间刺血术》、《中国民间推拿术》、《中国民间敷药疗法》等多部医药专著,被评为首届全国自学成才标兵。然而让他声名更为响亮的还是他创办的中国民间医药博物馆,馆内收集了上万件医药文物及数千册古医书、标本、历代史料。近日,记者通过电话采访了刘文瑞,请他就中医药文化的话题谈谈心得。

刘文瑞认为,中医既是医学的中医更是文化的中医。文化不彰,医道不辨,医术则不明。他说,从《黄帝内经》开始,中医药文化的哲理就十分清晰,阴阳学说、五行相生相克、经络气血、四诊八纲、整体宇宙观、辨证论治的哲学思想基础已经奠定。随着社会形态、物候等环境因素的变化,形成了以《黄帝内经》思想为前提的和而不同的中医药文化流派,比如寒凉派与温热派、十四经络与奇经八脉的内外治病,都是根植于中医药文化哲理,只在疾病理解和施治上有所区别。

中医药文化广阔、深邃、丰富,中医药文化的空间包罗普遍联系为整体的宇宙万物。刘文瑞进而阐释说,宏观世界的万物运动和微观世界如脏腑、经络、气血等存在着相互联系和影响;中医药文化的深邃,在于人文时代的精神土壤,与儒、佛、道思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与现代文化理念与表达方式存在相当的时空疏离感。中医药文化之丰富,体现在历史发展中理论与治疗方法、养生方法等的积累和融汇,也体现在相关的诗歌艺术、通俗民风、心理情操等的表现与演进。

然而,由于受西医的理论观点与思维方式的影响,目前中医药的传统文化哲理被模糊、扭曲,其认知和应用也趋于狭窄、浅薄和简单。其原因一方面在于西学背景的人士对中医药的研究只是简单地与西医理论对接,中医药界的许多研究者也急功近利,没能够真正深入下去,在基础理论上发展出合乎当代认知环境的明晰脉络;另一方面,中医药深沉的历史文化

背景,在现代传播环境中也制造了自身的神秘,也就导致了社会上中医药文化的贫乏。凡此种种,于是才有商人、学者,巧借中医药养生概念及思维方式,宣传推销不中不西的谬论和伪劣产品,进一步歪曲和败坏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文化要传播普及,首先面对的是教科研中的各种现实的障碍。现代中医教育的方式,让学生苦读多年而未能临床执笔处方;而临床中医院的中医技术,更像西医的拷贝,为了经济利益,宁可让患者在反复检查中煎熬,也不愿发挥中医的辨证施治;对中医药科研的论证方式照搬西医模式,根本没有建立中医药特色的科研评价体系,有水平、有经验的名老中医的科研项目在另类科研思维方法束缚中,特色全无,也越来越像西医的科研成果。在这样条件下很难想象会有华佗、张仲景、李时珍式中医大家的出现。

针对如何发展文化中医的问题,刘文瑞开出自己的“药方”。其君药:中医药理论创新,特别要在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和跨学科交叉研究上下功夫;其臣药:中医药临床技术创新,在治疗重大疾病、疑难杂症上有突破,进一步规范常见病的诊疗技术;其佐药:推进中医药产业化,有特色鲜明、个性专一的中药产品问世;其使药:是创新中医药教育及中医药行政管理体制,创新政策法规制度,创造有利于中医药文化的全面发展的环境。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