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斋节演讲稿

发言稿

各位阿訇、穆斯林同胞们:

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高兴能够参加我们穆斯林这个盛大的节日,也非常高兴能够和大家一起再一次认识和学习我们穆斯林的教义教规。借这个机会,我对各位穆斯林同胞寄予以下几点希望。

第一, 做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穆斯林。穆罕默德圣人不仅努力

宣传伊斯兰教,而且教导穆斯林爱国爱家。他在这一方面做得非常好,他爱麦加、爱麦地那、爱阿拉伯半岛。我们要做一个好穆斯林,遵守教门的规矩,更要做一个好公民,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把国家的兴衰荣辱放在心上。

第二, 做勤劳致富的穆斯林。我们的圣人说过:“靠自己劳动

获得的食物最好”,我们回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勤劳的民族,现在国家的政策也更好了,秀水各方面发展迅速,尤其我们村最为明显,在这样好的光景下,我们更应该辛勤劳动,努力致富,使生活水平更上一层楼。

第三, 做有良好修养的穆斯林。如今我们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

提高,我们的道德修养当然得跟上,良好的修养体现在我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大家都知道,一个满嘴脏话,恶语伤人的人是如此的让人讨厌,因此,穆斯林同胞们在与人交往时一定要文明礼貌,树立穆斯林的良好形象。俗话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在生活上,我们必须勤

俭节约,现在生活条件好了,很多人,特别是年轻人们习惯了不节约,这是不对的。同胞们,不管生活怎么样,我们一定要记住不要浪费啊。我们的“斋月”就是发扬穆斯林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

第四, 做追求和谐的穆斯林。自古以来我们都倡导以和为贵,

伊斯兰教也是主谐的宗教,为和谐努力的人将得到善报。首先,家人之间要互相关爱,做到家庭和睦,这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其次,邻里之间要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对别人要宽容,要善意;最后,要能在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之间做到和谐,不斤斤计较,多行善,少作恶。

第五, 做珍惜民族团结的穆斯林。不管是大到国家,还是小到

我们乡村,凡是民族团结的,经济发展就快,人们的收入就好,实惠就多,生活就安定;反过来,如果民族不团结,社会就会动乱,人民就会遭殃。因此,我们穆斯林不但要相互团结,而且要和非穆斯林搞好团结,互帮互爱,共同发展。 以上这五点希望只是我们穆斯林优良传统中的一部分,对于其他的,也希望我们广大穆斯林教亲认真学习和领会,做一个遵纪守法、爱国爱教的好公民。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万事如意!虔诚地迎接斋月的到来!

 

第二篇:开斋节由来

开斋节由来

1、开斋节:是阿拉伯语“尔迪菲图尔”的意译 (“尔迪”就是节日的意思)。伊斯兰教历九月为斋月,斋月的最后一天寻看新月,见月的次日即举行开斋,即为开斋节。关于节日的来源,据伊斯兰教经典记载,伊斯兰教初创时,穆罕默德在斋月满时进行 沐浴,然后身着洁净的服装,率穆斯林步行到郊外旷野举行会礼,并散发“菲图尔钱”(开斋捐)表示赎罪,以后相沿成俗。回族将开斋节视为最大的节日,因此将开斋节称为“大尔迪”。

开斋节在各地尽管称谓不同(在新疆,穆斯林称这一节日为肉孜节,是波斯语的意译),但实际上就是一个规模盛大、礼仪隆重的节日。节日早上,清真寺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有的还要悬挂“庆祝开斋节”的横幅和彩灯,张贴赞颂真主的对联。家家户户要打扫卫生,成年男子沐浴净身,小孩子也要把脸洗干净,男女老少都换上民族服装。大约早晨八点以后(有的地方以敲响会礼钟声为准),人们汇集到清真寺或出荒郊举行会礼。当阿訇宣布会礼开始,人们自动跪成很整齐的行列,向圣地麦加古寺克尔白方向礼拜。这种会礼比平时主麻的聚礼要隆重得多。礼拜后,人们齐向阿訇道安,接着互道“色俩目”(和平、平安、安宁)问候。整个会礼结束后,由阿訇带领或各户分散游坟扫墓,为逝者祈祷。随后串亲访友,恭贺节日。节日中,家家户户都准备馓子、油香、课课、花花等富有民族风味的传统食品,同时还要宰羊、鸡、兔等,做凉粉、烩菜等,互送亲友邻居,互相拜节问候。在节日的第一、二天,已婚和未婚的女婿要带上节日礼品给岳父母拜节。许多青年还在开斋节举行婚礼,更添节日气氛。

尔德(Eid)的意思是集合的日子,来自“阿达”(Aada)这个词源,原意是返回,因为人们定期返回,参加穆斯林大众的集会。

伊斯兰的两大尔德庆祝活动是先知穆圣确定的节日。根据阿纳萨的传述,先知穆圣迁移到麦地那之后,发现当地的人继承蒙昧时代的习惯,一年有两次庆祝活动。穆 圣说:“当我来到这里时,你们延续过去蒙昧时代的传统保留两个纪念日。真主启示我告诉你们,这两个庆祝日将用更好的日子代替:一个是奉献牺牲的日子,一个 是结束斋戒的日子。”

大学者谢赫.艾哈迈德.巴纳说:“这两个更好的日子是因为,宰牲节和开斋节是真主降示启示定为合法的节日,是真主为他的人类仆人选择的吉庆日。穆斯林遵守 这两个节日,标志穆斯林五大功修中的两项获得圆满结束:斋戒和朝觐。这两个日子,真主给完成朝觐的人和完成一个月斋戒的人无限量恩赐,同时对所有被造物降 下了仁慈的恩惠。蒙昧时代的两个节日,人们祈求好天气,好运气。这二者有本质的不同,有理智的人应当思考其中的奥秘。”

从《古兰经》和圣训的教导中,我们看到一年中的两个尔德节与任何民族的节日或习惯的节日很不相同。《古兰经》说:“我为每个民族制定一种供献仪式,让他们有所遵循,绝不是让他们为这事与你争论。你应当召唤众人来崇拜你的主,你确是在正路上的。”(22:67)

根据圣训教导,穆斯林的节日一共有三个:每个星期的主麻日和两个一年一度的尔德节,即开斋节和宰牲节。穆斯林在这三个节日里“返回”和参加礼拜集会。这些 是伊斯兰的节日,宗教性质的节日,因为在这些节日里,主要的活动是礼拜和敬畏真主。这是真主和他的使者为我们规定的聚会日子,凡遵守者都能获得许多倍的回 赐和真主的恩典。从真主那里启示而来的任何指示都是完美的引导,两个尔德节和每周主麻的定制是穆斯林完美生活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

穆斯林应当重视尔德节的庆祝活动。根据圣训的教导,在这些节日里,穆斯林应当沐浴净身,换上最美的或最干净的衣服。开斋节那天不许守斋戒,但也不许可我们 不停地吃喝。开斋节是大集会,穆斯林从各方聚会在一起礼拜、祈祷、记念真主的尊大和清高,互相问候、关怀和表示友好。

尔德节必须以伊斯兰的方式庆祝,活动的主题应当是时刻记念真主和学习穆圣。尔德节不是民族文化的节日,也不许可把尔德节降格为地方或少数人群的娱乐活动。 民族节日活动的目的是寻求欢乐、节日休息、互相送礼、借机会吃喝,但是,尔德节日必须是以崇拜真主,记念穆圣为核心的内容,非此就没有资格称作是尔德节, 那是伪尔德节;如果排除了加强信仰的目的,尔德节被彻底篡改了性质,那么,伪尔德节不是把穆斯林引向光明,而是引向罪恶。因为,偷梁换柱转移目标的伪尔德 节不敬畏真主,偏离了主道,任

何邪恶的行为都可能发生。

穆斯林的尔德节不是休息日,因为穆斯林的功课和职责时刻不能放松,一天不能缺少。而在记念真主和穆

圣的节日里,责任只能加重,而绝不可能减少,绝不许可把开斋节或宰牲节搞成庸俗化的“为娱乐而娱乐”

的日子。

尔德节是伊斯兰的珍贵日子,在节日里,每个穆斯林参加各种祈祷和礼拜活动,提高个人的品性和道德,

指望真主的更多恩典,祈求真主恩赐两世幸福,期待比平日更多的收获。

如此,尔德节是自我反省、自我更新、仁慈好施的日子。那一天,应当多想到平日可能被遗忘的老人、亲

友和附近的孤儿、寡妇和穷人。由于,我们祈求真主赏赐恩 惠,我们首先应当感赞真主已经赏赐我们的恩

典,而以自己富裕的条件施舍给精神和生活需要的其他人。通过一次成功的尔德节日,使我们个人、家庭

和全社会都在真主的绿荫下提高一个阶梯。

临夏风味小吃

河州的回族风味小吃,在广大的西北地区是很有名的,不论面食,肉食,不仅做工非常考究,而且品种繁多,色香味美,令人百吃不厌。这些年,河州的风味小吃虽说也跟着河州人的足迹下深圳、上西藏、逛京城、闯世界。一面面“河州风味”的招牌挂在饭庄餐馆的门口,随风摇摆,像是在炫耀,像是在诱惑。然而,一旦走进去坐下来品尝,总让人不能满意,味道也不如家乡的可口。究其原因,回答说这里的水不行。怪不得一位曾在临夏工作过,后来调到北京的老先生曾多次写信给河州的故旧,要他设法捎些河州的酿皮子去北京,给他解馋;说北京也有河州人去卖酿皮的.而且成了抢手货,但他总觉得不地道。

的确,河州的回族对茶饭是相当讲究的,特别是在过去,人们普遍认为,闯天下,拉家务是男人们的事,妇女们只须呆在家中,全心全意地侍候好男人就行了。所以,衡量一个女人是否有本事的标准,被约定成俗地认为应该是“上炕当裁缝,下炕当厨子”。也正是因为这种具有浓厚封建色彩的衡量标准。河州的回族妇女很小就跟着母亲学习烹调技术,到了出嫁的年龄。对于茶饭便十分的精通了。尽管如此,在新婚燕尔之际,婆家还要让新媳妇擀一张“试刀面”,以此作为考核。这种传统习俗一直延续到了今天。

河州的回族妇女精于茶饭,男人也同样擅长烹饪。不同之处是妇女们施展本领的天地在厨房,男人们的擂台在饭馆,故河州有“好厨子出在男人中间”的说法。尽管河州街头大大小小的清真饭馆林立,倘若技艺不高,便很难找到一块儿立足之地,万般无奈,只好远走他乡,另立门户。这恐怕也是河州风味小吃在异地便味道平平的原因之一吧。

所以,假若有机会,到河州来品赏河州风味小吃,感觉肯定会好得多。在夜幕降下,华灯初放的时候,来到临夏市南门广场,在夜市里,不仅品赏到许多种风味小吃,还会饱览河州的回族风情。

每逢夏秋之际,临夏市南门广场夜市非常繁华热闹。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吃过晚饭,都喜欢走出门户外,到这里来溜达一圈,有的甚至图个方便,领着全家到夜市上共进晚餐。他们中间,有佩戴不同颜色的盖头,显示着不同年龄的回族妇女;有头戴号帽的男子,当然也不乏穿着时髦服装的年轻人。有本地的,有外地的,只要来到广场,大多都要赏赏这里的风味小吃.

河州的风味小吃除细若发丝的长面、薄若蝉翼的面片、巧若雀舌的七花面等等之外,“酿皮子”称得上是河州一绝,是夏令食品中的佼佼者。它是把优等面粉用水洗渍,将面筋和淀粉分离出来,精制成一种冻状食物,和华北地区人们喜爱吃的凉粉相似。把这种食物切成长条,装入碗中,再拌上青蒜、椒盐、芥末、芝麻酱、辣油等佐料,吃起来香味扑鼻,耐人寻味。加上价廉,很受人们的喜爱,吃的人也特别多。

[手抓羊肉]被认为是河州风味食品中的“代表作”,具有很浓的地方色彩。它是选用精心喂养,膘肥肉嫩的“羯羊”,请阿訇按伊斯兰教规宰后,分成若干件,入锅煮沸,再加入适量花椒。青盐、生姜、草果等佐料用温火炖熟,切成大块,食用时不用筷子,而用手抓来,或用腰刀一块块割下来,蘸上盐沫,就着大蒜享用。肉质细嫩滑爽,不油不腻,美味可口,好吃极了。

[桶子肉]是手抓羊肉里的上乘货,它较之普通的手抓羊肉在选择羊肉上更为考究,必须是小龄羊,所以肉质更加鲜嫩。之所以被称之为“桶子肉”,是因为旧时小贩把这种手抓羊肉乘热装在桶里,挑上担子,走巷串户地叫

卖,故被人称“桶子肉”。羊的里物。也就是下水烹制的“羊杂碎”,也很好吃,当地有句谚语叫做“腮肉肚梁子,蹄筋油葫芦”。说的是吃羊杂碎讲究腮肉、肚块,蹄筋,余下的小肠用面浆灌成面肠,大肠用剁成碎末的心、肝、肺灌成肥肠,蒸好后,再加爆炒,配上陈醋、辣油、蒜泥等佐料,吃上一碗,颇提精神。 [鸡蛋醪糟]虽说其他地方也有,但河州人炮制醪糟却别具一格。这不,他们煮醪糟,明明放着电炊具,石油液化气之类的先进灶具不用,偏偏拉起一把小风箱,用木炭做燃料,小风箱前,一位小伙子头戴着号帽,肩上搭一块洁白的擦布,把风箱拉得吧哒吧哒作响,很富有音乐节奏,小烟筒里的火舌映在他的脸上,忽明忽暗,给人以诗的联想。醪糟泡上糖酥馍饼,作为早点,非常受用。当夜市上的游人越来越少的时候,夜也深了,大多数生意人便陆陆续续收起摊子回家了。但有的小铺依然灯火通明。那是黄酒铺,铺里几张小桌子仍然座无虚席。食客们一边聊天,一边喝着黄酒,脸颊红润,到了高兴处,还要唱几段酒曲,借以助兴。说起黄酒,自然不能不谈谈河州的“黄酒肉”。

[黄酒肉]可算是河州人的独创。它将肥嫩的“羯羊”肉切成薄片,肥瘦搭配,放入滚沸的黄酒中,只等血水一千,便连酒带肉倒入碗中,撒一些葱丝之类的佐料,喝一口黄酒吃一片肉,提神解乏。“黄酒肉”具有活血补气,疏经通脉的医用功效。产妇在月子里服用黄酒肉,体质恢复快,还会增加奶汁,所以颇得青睐。

[临夏酿皮子]在临夏大街小巷,看到一种色泽晶莹透亮,滑明如玉,缕切成筷子粗细的长条状食品,加上酱油、香醋、蒜汁、辣椒油、芥末、精盐等调料,供人们凉吃的食品,被称为临夏酿皮子。

酿皮子是一种面粉制成的食品。将优质面粉加水合成硬团,然后在清水中揉搓,使面粉中的蛋白质和淀粉分离。面粉中的蛋白质,俗叫面筋,被分离出来后,另外放置。游离于水中的淀粉,待其沉淀于容器底部后,调成稀糊状,随即舀入大平底盘中,上笼蒸熟,成薄圆片形,待凉后缕切成条即成。面筋则另外蒸熟,切成薄片,随碗搭配入内。食用时,将切好的酿皮,上面放几块面筋,再伴上青蒜、椒盐、芥末、辣油、醋等佐料。看起来色泽鲜亮吃起来质地柔筋,咸、酸、香、辣、鲜五味俱全,使人食欲大振,愈嚼愈香。酿皮子价廉物美,其味独特,既可当零食小吃,也可当作主食来用。这种凉食的面制品,在夏秋炎热天气,极受人们喜爱。

[酸酸的浆水面]说人各有所好,这话一点不假,按说这些年的河州人,凭着自己的挣巴,日子过得够红火了,不论冬夏,新鲜蔬菜从不断顿,街头的肉架上,鲜嫩的牛羊肉都是现宰的,随你指到哪块,就割哪块,真真大块吃肉,大碗喝酒、理应很自在了。可是,连着几顿油汤肥肉,就有人念叨起浆水来了,为 啥?腻的!有人说,浆水算个啥,酸溜溜的,没个吃头。可是,只要你吃惯了,过几天不吃一顿,还想得慌,有不少人还吃上了瘾。其实,浆水并不难做,先准备好一只坛子,舀一碗现成的浆水倒入其中做酵子用,再把蔬菜洗干净了煮熟,勾少许面水,稍晾一会儿倒进坛子里,搅匀了把坛盖封好。冬天用棉被捂住,放在火炉旁,夏天就不必了,三天后启开坛盖,浆水就算做成了。做浆水用的蔬菜,可随意择取,芹菜、萝卜、土豆、紫花苜蓿等等均可。浆水菜既可做饭,又可充当饮料,是极好的夏令食品,具有清热败火,利肠润肺的功能。嗜好浆水的人认为,在酷暑盛夏,与其花那么多钱去喝啤酒、饮料,还不如痛痛快快喝两碗浆水,凉丝丝的,那味酸的醇厚,形容个沁人心脾,一点不过份,既解渴,又解乏。浆水面的吃法多种多样,可素食,用清油将葱末炒成葱花,然后调入浆水滚沸,象浇臊子一样拌面吃,其味清淡适宜,也可把浆水直接凋入锅中,做成“一锅面”吃。这两种吃法,最好是在吃了象“手抓羊肉”之类油腻食物之后享用,那味道,那感觉太棒了,真正是“金不换的浆水面”。浆水面的另一种吃法,是跟牛肉相配,将新鲜牛肉剁成肉末,同样用清油将葱和牛肉爆炒,再倒入浆水滚沸,用来拌面,牛肉火大,浆水性凉,二者合一,正好中和,特别是在盛夏,不吃肉嘴馋,想吃肉又嫌腻,于是河州人想出了牛肉浆水面这样的独特吃法,馋与腻的矛盾便因浆水而解决了。在河州,说玄乎点,家家户户都做浆水,也就不咋稀奇了,一旦离开了河州,便想的入骨三分,望眼欲穿,梦寐以求了。前些年,原国民党西北行政长官马步芳的侄儿马师援先生,携同夫人从尼罗河畔的开罗回国探亲,一进家门,便嚷嚷着要了一海碗浆水,仰起脖子一饮而尽,连称,“可想死我了……”浆水面,这独特的风味小吃,那说不出的淳香滋味实在令人永生难忘。 花儿的故乡

花儿,是绽放在西北高原上的一朵艳丽芬芳的民间艺术奇葩,是流行在甘肃、青海、宁夏、新疆和陕西部分地区的一种源远流长的民歌。深受回、汉、东乡、保安、撒拉、土和部分藏、裕固等民族群众的喜爱。曲调之丰富、唱词之浩瀚,可位列全国民间艺术的前茅。被人们称为“西北之魂”、“西北的百科全书”而饮誉艺坛,闻名中外。

民谚云:“陕西的乱弹,河州的少年”。河州是临夏的古称,是花儿的故乡,脍炙人口的“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

均发源在这里。各族人民用高亢豪放的歌喉和智慧的心血培育了花儿,花儿也作为劳动人民心中的歌,漫唱在翠绿葱茏的无际田野里;飘荡在突兀陡峻的深山密林中,飞扬在石破天惊的黄河水弦上;应响在举世注目的丝绸古道间。许多规模盛大的花儿会场,更使各路花儿交融荟萃,放射出奇异的光彩。人们用花儿倾吐着对幸福生活与爱情的美好向往,一件件散发着花儿馨香的文艺作品争奇斗妍在祖国的百花园里。

河州花儿,又名“少年”,从保留的音调、早期唱词及遗留的民俗等综合推断,是古代羌,汉民歌融合而具雏形的,后经回、东乡、保安、撒拉,土等民族的演唱趋向完美,流传在西北各地。由于各个民族语言、音调等的相互影响,使河州花儿的唱词格律奇特,产生了“上去个高山者望平川,/平川里有一朵牡丹;/看去是容易者摘是难,/摘不到手里是枉然”的单、双字尾唱词;曲调异彩纷呈,流传 着“河州大令、二令、三令”、“尕马儿令”、“白牡丹令”、“六六儿三 令”、“大眼睛令”,以及用民族命名的“保安令”、“撒拉令”等上百个曲令。

耸立在临夏州和政县陡石关口的松鸣岩花儿会,是河州花儿的传统会场。这里四峰并峙,古松参天,野牡丹开满山坡。据记载,明代开始建寺,先后修了玉皇阁、菩萨大殿、独岗寺等庙宇。每年“四月八”(农历四月二十六至二十八日)举行佛教的龙华大会,“花儿会”也由此而兴起,到清代是已颇有名气,陇人祁魁元“我亦龙华游盛会,牡丹听罢独徘徊”的诗句是当时真实的写照。花儿会上以男女对唱、齐唱为主,常用咪咪、唢呐、四弦子等乐器伴奏。赴会的多为临夏、定西、甘南等地区的各族群众。

莲花山花儿属于“洮岷民花儿”的北路派,流行在莲花山附近的汉、藏群众中。音调古朴,以“莲花山令”为基础曲令,还有“羊沙令”等。唱词数量繁多,即兴创作的速度惊人。三句式的花儿为多 见,也有四句式和六句式的。清人吴镇的“花儿饶比兴,番女亦风流”诗句是较早的赞美之词。

由淡红色花岗岩组成的形似“莲花”的莲花山,位于临夏、定西、甘南三地区交界的地方。山上林木茂盛,风光秀丽。古庙宇中残存有明代的遗物,大概与松鸣岩是同期建造的。每年农历的六月初一至六月初六举行的“六月六”花儿会。从四面八方汇集来的歌手们打着凉伞,摇着彩扇,由善于编词的“串班长”牵头,组成三人以上的演唱班子,用领唱、独唱、齐唱等形式相互赛唱。初一、初二先在临夏州康乐县的足古川拉开序幕,当地群众多用马莲绳拦路求歌,歌手们则以响亮的声音和美好的语言获得通行。初三、初四游山对歌,使花儿会达到高潮,歌声在莲花山上此起彼伏,昼夜不息。就像歌手们齐唱的“莲花山,九眼泉,花儿常开水不干,口漫花儿透心甜。”初五下山向30里外的王家沟门移动,在河滩里围篝火夜歌后,初六黎明又向20多里的紫松山攀登,新朋老友以歌互颂,敬酒道别,这才落下花儿会的帷幕,演唱形式的别致,赛歌场面的宏大,是令人叹为观止的。

近年来,花儿漫得更欢了。花儿会也越来越红火了,花儿之乡的各族人民正在用嘹亮的歌声迎接着八方的“宾朋”呢! (文/ 王 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