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电影《孔子》观后感

——对比《论语》

记得高中时候我的语文老师很注重国学,主办了学校的国学社,并且极力向同学们推荐国学作品,尤其是《论语》。当时,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要读论语,有些经典句还要背诵。刚读时觉得很枯燥很无聊,可是读的多了,发现其中的一些智慧真的很耐人寻味,也渐渐对这位古人充满崇敬和好奇:这样一位仁义的学者究竟是怎样的呢? 后来,电影《孔子》拍出来了,一时引起不小轰动。很多学者怀疑短短的两个小时是否能把中国的一种孔子文化、儒家思想表达出来,而普通群众大多只想关注一下周润发,周迅这些明星。当时,由于没有时间,我没能去看这部由经典国学故事拍成的电影,颇感遗憾。这次,竟然在思修课上有机会重新回味一下以前在《论语》上看到的经典,我怀着好奇的心情仔细的观看起来,想把书本和电影结合起来,从孔子的言行举止中,感受他所推行的礼仪,仁德。

孔子十分注重礼仪,这一点在影片的很多地方都有表现。如孔子与弟子们一同饮酒时,是将酒杯一个传给一个的;还有孔子在君主面前行礼作揖时,动作幅度很大,十分规范;孔子被受官时,认真遵循周礼拜了三拜??这一点在《论语》中也有提到,孔子曾因为当时某些大臣偷懒在做拜礼时动作不到位而十分看不惯;又比如,在《论语——八佾篇》,第一则就是“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八佾之舞应当是天子才能用的礼仪,季氏这样做,是严重的僭礼,所以孔子说“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以此表达自

己内心的反感与愤怒。

还有一处能表现孔子重礼的地方也是本片的重头戏——孔子见南子。当南子提到诗经中的句子时,孔子认为诗经所表达的是思无邪。《论语》也有子曰:“《关睢》,乐而不淫,哀而不伤。”《关雎》,正是《诗经》里的篇章,说明孔子认为无论哀与乐都不可过分,都有其可贵的价值。当然,这一片段最让我感动的是孔子临离开之前,送了南子一句话“朝闻道夕死可矣”,就在孔子离开卫国的同时,南子被刺杀了,她临死之前露出笑容,估计是想到了孔子送她的这句——早上领会了人生道理晚上就可以死了。这也表现了孔子对仁礼道德的看重。

或许有人会觉得这样中规中矩是没有意义的,很庸俗。但孔子所表现的礼,是以仁为基础的,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是中国传统美德的最根本的表现。并且孔子所注重的礼,是有内而外的,而不是一种表面形式。就像《论语》中有一则提到林放问礼仪的根本,孔子这样回答:“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就是说礼节仪式的一般情况而言,与其奢侈,不如节俭;就丧事而言,与其仪式上治办周备,不如内心真正哀伤。

孔子所要表达的核心思想是仁,这个仁就包含仁慈。《论语》中有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电影中,鲁国季相国的葬礼上,有一个小男孩被指定陪葬。他因为不想死,就趁看守不注意时逃跑,被发觉后季孙斯派了还有很多士兵进行抓捕。逃跑的的路上,他被孔子的弟子冉求救回了夫子家里。在一次朝会上,

孔子向君上请求赦免这个小男孩,并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提出了很经典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尽管殉葬是当时的一种礼仪,孔子还是向这种惨绝人寰的殉葬制度发起了攻势,最后他战胜了世俗偏见。这也正说名孔子认为仁是在礼之上的,仁是高于一切的。 孔子还是一个充满智慧的人。孔子任中都宰的一年,鲁国大治,引起邻国齐国的不安,试图通过相约会盟的方式挟制鲁国国君。孔子深知这是一次不可告人的政治阴谋,于是求季孙斯援兵五百乘。但当鲁国国君和孔子到达夹谷时,兵车并没跟来。当齐国准备发动军队挟制鲁国国君时,孔子让弟子假装让敌人以为有千军万马,硬生生收了兵,还归还了之前被抢的汶上三城。这一战充分展示了孔子的足智多谋,让我对孔子有多了一层敬佩。

在影片中,除了孔子,最让我感动的就是颜回了。在《论语》中就早已知道颜回是孔子最赞赏的弟子: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不仅赞赏颜回的朴实,知礼,还称赞他好学:“有颜回者好学,不迁怒,不贰过,不幸短命死矣!今也则亡,未闻好学者也。”而影片所出现的颜回之死,更让我险些泪下。本来他是可以活下来的,而正因为他的重道,爱师,他宁愿扎进水里去就老师的书,这也是体现他对“朝闻道夕死可矣”的理解。孔子失去这样一个少年知己可谓是一生中最伤心的事了,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难怪在《论语》中有孔子大呼“天丧予!天丧予!”了。

我觉得虽然这个电影无法表达孔子的全部思想,但总体上还是不错了,带给了人很多思考。唯一遗憾的是,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并没有看全这部电影。我很想找个时间再仔细的完整的看一遍。

总之,无论是《论语》还是这部电影,都带给了我感动和思考。在这个浮躁的时代,我们是否也该从内心关注国学,关注那些古人留给我们的智慧呢?

 

第二篇:《孔子》电影观后感

《孔子》这部电影比较真实的还原了春秋时期儒家思想的代表——孔子的一些政治想法。比如他在救下季氏家小奴并在鲁国君臣面前为之辩护的那一幕就体现了孔子仁政的思想。在春秋时期,孔子有一套仁政的政治思想,许多诸侯国的国君也都认为仁政礼治是正确的治国之道。但为什么就连最支持他的鲁公到最后也退缩了呢?我认为不是孔子的思想不好,只是不适合。

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之间战争不断,都把夺取天下当做自己的梦想。连年的战乱使百姓苦不堪言,人民的生活质量很低孔子心生仁者爱人的儒家思想大概也是在看到了百姓的痛苦后的结果。然而他没有看到诸侯王们所追求的核心利益,孔子追求一种国家软实力的强大,即文化实力和人民素质的提高。在烽火连天的春秋时期,各国都想在乱世中生存并击败对方,换言之,是一种硬实力,即军队的战斗力。春秋时期人民生产力低下,各国必然没有时间去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但反观现在的社会,在人民生活基本能过得到保障的情况下,孔子的一些思想是不是对我们有些启示呢?当下,国人的道德滑坡已经到了令人瞠目的地步,老人摔倒竟无人敢上前扶一把,撞伤人后竟下车连捅八刀,各种文艺节目中充斥着越来越多的浮躁。人民文化和道德水平的滑坡是统治阶级不可回避的问题,世风日下,官员日益下降的道德和百姓渐渐麻木的神经似乎正在使这种不正常的现象正常化,这时候我们需要孔子这种安静的思考,和教人向善的文化引导。我们正陷入一场道德和文化的危机,我认为《孔子》这部电影应当给人关于这方面的启示。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