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

观《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感想

《3 idiots》中文是《三傻大闹宝莱坞》、《三个傻瓜》、《三个白痴》,初见《三傻大闹宝莱坞》是在某类似与优酷的网站上,只是没留意也就没看。有一次看同学的个性签名“三个白痴”,当时还纳闷这好好的姑娘干嘛骂人呢,因为忙也就忘记问这事了。最后让我下决心去看这部影片的是《大学生》杂志,我非常钟爱的一本杂志,里面有个影片推荐,就隆重介绍了这部电影。可不很快在豆瓣网上也看到了相关的评论,我不能再等了。马上看吧,第一次看这电影时候的天气是阴雨天,而我的心情却格外爽朗,屋内不是发出我朗朗笑声。

影片时不时让我发笑,因为诙谐的台词,因为精彩的情节。影片还让我抑制不住的流泪,因为感动,感动三傻之间的友谊,感动兰彻为朋友所做的一切。男主角兰彻,太有才,不循规蹈矩,一个热爱工程学、动手能力特别强的大学生!对这个角色的喜爱无法用语言来表达!

影片除了呼吁现在大学制度改革外,除了歌颂友情外,还谈到了三傻的职业选择问题。兰彻热爱工程学,最后成为了科学家兼职乡村教师,他的这条路是自己选择的,也是自己喜爱的。他的朋友法汉,学着工程学,热爱的是野生动物摄影,家里的墙壁上挂满了很多成对的野生动物,很有这方面天赋的孩子,因为爸爸认为他学工程有出息,他 才去学的,但效果很不佳,基本处于垫底的位置。是兰彻的鼓励、是兰彻跟他们打赌之后的获胜,他不得不鼓起勇气,为自己的摄影理想而跟父亲好好地谈一谈。父亲打骂“兰彻这个片子忽悠你这么做的”,法拉说“兰彻,只是简单的希望我能把自己的兴趣当成职业”。这话真的很朴实,我知道我们中的大部分人,工作只是工作,工作只是我们是安身立命、养家糊口的工具而已,能有多热爱呢?很少有人真能把自己的兴趣发展成职业或事业。我们大多数是普通人,从事着普通的工作,不怎么喜欢也无多大成就感。其实这样也没什么,认清自己,他踏实的再平凡的岗位上工作,客观上也是对手社会的一种贡献,兴趣爱好可以在8小时之外发展,去拓展自己去追求成就感。

可悲的时候,工作之外的兴趣,我们似乎也找不到。说起工作有多少人会说自己喜爱呢,但被问“那你自己喜欢做什么,能做什么的时候”,我们也很少有人能答上来。也许是从小到大的分数教育,让多数人会考试,得高分、一步步考取重点中学、重点大学,考得再差也有书念的。考试也不是我们的爱好,我们其实根本没有爱好。看着现在的孩子,所谓的提高素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小孩们除了早早的学习其ABC、唐诗宋词外,还得学钢琴、练书法,以培养孩子的特长。特长是培养出来的?有家长诉苦,现在不让孩子去参加这些培训,怕孩子成为“特短生”。……懒得码字了

值得一看的电影!

写于20xx年10月27日下午

 

第二篇:影评:三傻大闹宝莱坞

三傻大闹宝莱坞

摘要:20xx年上映的印度电影Three Idiots《三傻大闹宝莱坞》(又译作《三个傻蛋》、《寻找兰彻》等),由拉库马?希拉尼(Rajkumar Hirani)执导,改编自印度畅销书作家奇坦?巴哈特(Chetan Bhagat)的处女作小说《五点人》(Five Point Someone)。这是一部喜剧/爱情/歌舞片,更是一部与青春校园有关的励志电影,也是一部关于理想,回忆,人生价值与梦想的电影。

关键词:Three Idiots、印度电影、励志电影

1. 引言

虽然这电影起了个没什么气质、翻译成中文越发山寨的名字,但这并不妨碍它两年前一上映就成为印度最卖座影片,也是豆瓣网、时光网的文艺青年们追捧的对象,并且在迟到了两年才在中国公映时,还能吸引文章、黄渤、汤唯等明星配音。这就是“三个傻瓜”的魅力。

2. 影片分析:

《三傻大闹宝莱坞》讲述了一个跟青春、梦想和成长息息相关的故事。影片虚构了一个以严格著称的理工大学,男主角兰彻是校园里的另类。他挑战僵化的传统和制度,公开顶撞教导主任,带着两个室友兼死党在学校里干各种疯狂的事,鼓励他们勇敢地追逐自己的梦想??最后,这个傻瓜还赢得了教导主任女儿的芳心。《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故事应该会让很多人觉得似曾相识,因为在无数次想把教科书撕烂的日子里,在无数个赶作业的深夜里,在无数场对梦想和未来的期待里,很多曾经的少年都做过这样疯狂、美好又不愿醒的梦。

一、 影片立意

这部电影反映了许多印度的社会问题:教育制度,贫富差距,高校自杀率,医疗状况等等。当然,重点是教育制度。与此对应,通过主人公Rancho之口提出了“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的人生哲学和求学态度(与我们老祖先“追求而不强求”的人生哲学有异曲同工之妙),反击了功利的教育动机和机械的教育制度,电影中励志性的口号“Aal izz well”。 “Aal izz well”来自于英文的“All is well”,意为一切都会顺利,一切都会好的意思。这种印式英语也为口号本身增加了喜剧和乐观的色彩。

二、风格上

“辛酸的喜剧感”是本片一大特色。一部满是自杀、贫穷、疾病和压力的片

子却拍的完全没有沉重和压抑。这种用幽默化解痛苦的风格结合印度歌舞片的热闹正好承载了本片“aal izz well”的乐观精神;

三、台词对白上,经典层出不穷。

你的朋友不及格,你感觉很糟;你的朋友考第一,你感觉更糟。

害怕明天,怎能过好今天呢?学习是为了完善人生,而非享乐人生。

心很脆弱,你得学会去哄他,不管遇到多大困难,告诉你的心‘一切顺利’。 他的脑子一定很值钱,因为从来都没被用过!

四、镜头语言的应用上

Rastogi跳楼时,让他的脚挂到台灯线,然后用台灯的运动代替跳楼的画面,效果比直接拍摄跳楼更悲壮;影片一到Rastogi的家时就变成黑白片,还故意整出劣质胶片的粗糙,这种幽默的方式化解了Rastogi家贫如洗的沉重感;大家兴奋的把遥控直升机升到Joy Lobo的窗前时却拍到他上吊的画面,巨大的感情反差给观众突然的震撼;

五、叙事方式

Three Idiots在叙事上的一个最大特色,在于采用了双线套层结构。影片开头的一场打赌,将“回忆中美好的校园生活”与“现在的真实的社会生活”两者连缀了起来,交替穿插,彼此呼应。于是,传统校园青春片中“校园战争只能在校园内部解决”的局限被打破,“校园/社会——理想/现实”被有意构建成一种对应的隐喻关系,伴随几位主人公寻找兰彻的旅途,他们之间的矛盾与对抗绵延到校园之外更加广阔的世界里。十年之后,一切物是人非,对观众而言,一种“社会现实感”油然而生。

如果仅仅从“校园/回忆/梦想”这一层面的叙事来看,与上文所总结的经典三幕剧结构完全相符,主人公兰彻作为一个异质性入侵者,对皇家工程学院的教授与学生们,以及校长的权威性不断构成挑战,包括校长女儿生产的一场高潮戏,也完全照搬“危机——团结在主角周围——共度难关——和解”这一经典模式。然而,仅仅是这样的大团圆,并不足以说服和感动观众,Three Idiots在叙事上最大成功之处,是在“梦想/现实”两个层面上,设置了双重的意识形态对抗与想象性解决,并且巧妙地通过矛盾的转移与错位,将两个层面有效缝合在一起。

在这场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残酷竞争中,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是校长,不

遵守规则而成功的典范则是主角兰彻,不遵守规则且没有成功的,是因不能顺利毕业而自杀的学生,遵守规则却未能成功的,包括未能考入这所学校的落选者,也即校长所谓被杜鹃挤出鸟巢的竞争失败者。

这里有两组有趣的暧昧元素:一组是“消音器”为代表的模范学生,他们是规则彻头彻尾的拥护者与奴隶。表面来看,“消音器”遵守规则,也一直洋洋得意于自己的成功,然而在与兰彻的斗争中,他永远都是可怜又可笑的失败者(考试总是第二名,更被兰彻利用其“遵守规则”这一条尽情捉弄)。

另一组是兰彻的朋友法函与莱俱,他们跟随兰彻特立独行的方式,却一路跌跌撞撞,加上家庭问题的困扰,几乎濒临绝望。直到毕业前夕,奇迹同时发生在两人身上,他们通过不同途径找到了理想的工作,成了“成功者”。

于是我们看到,“成功”这一概念,在故事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微妙的游移,“什么样的成功是真正的成功”,这个问题在“回忆/校园”这一层面中其实并未真正解决,而要去“现实/社会”这一层面中去寻找。

在十年之后寻找兰彻的旅途中,有关贫富分化,有关阶级地位与身份问题,有关金钱与婚姻,一系列更丰富的社会问题被展示出来。将校园里的残酷规则沿着时间维度向前延伸,于是我们看到,找好工作之后是挣大钱,买好车好房,娶漂亮老婆,做成功人士,总而言之,沿着单向度阶梯不断向上爬,做金字塔的塔尖,将其他人踩在脚下。

3.总结:

也许有人会觉得《三傻大闹宝莱坞》的故事太理想主义。因为在现实生活里,追逐梦想并没有电影里那么简单,成功的道路也不会像男主角那样一帆风顺。正是因为这样,《三傻大闹宝莱坞》才不是严肃枯燥的说教片,所有的道理都通过最潜移默化的方式传达给观众。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中充斥着各种笑料和搞笑桥段,而且这些笑料绝对不会因为语言和文化的差异而和中国观众有什么距离。当然,也会有很多敏感多情的人在影片最后半小时里边笑边哭,这也不是什么丢人的事儿,因为“三个傻瓜”的故事确实有让人笑着哭的魔力。当看到“三个傻瓜”做出种种疯狂之举,看到教导主任被气得眼斜鼻子歪,看到几个人终于艰难地取得一次次微小但意义重大的成功,很多人也许会为自己的青春释怀。当然,

《三傻大闹宝莱坞》不是在教唆学生挑战老师。影片结尾,以“恶人”形象出现的教导主任终于肯定了兰彻的能力。实际上,“三傻”中并没有彻底的坏人,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完人,既有令人捧腹的段落,也有自杀等残酷场面。影片展现出大学校园里的死板和残酷,但同时又让观众明白兰乔的理想主义在现实中行不通,梦醒之后是现实:追求卓越,成功就会在不经意间追上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