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体备课--晋公子重耳之亡(祝敏)二稿

晋公子重耳之亡

——磨难 · 财富

主题:通过阅读重耳出奔、流亡到回国夺取政权的故事,我们从中体会到如何在磨难中成长以及如何对待生命赐予我们的苦难。

课程设想:

阅读材料:

要求学生在上课前阅读《左传》中的《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对整个故事有大致的了解。

————————“积累与萃取”

课堂讲解

结合重耳逃亡的路线图逐个讲解重耳途经各国发生的小故事,着重引导学生思考这些小故事,以便从多个方面启发学生的思想,引导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确认。 ————————“交流与合作”

讨论引导

引导学生结合课堂上所涉及的思想进行讨论,这是“交流与合作”的进一步落实,同时,在言语和思想的碰撞中,“思索与顿悟”可以开启。

————————“思索与顿悟”

作业布置

可采取写读后感、课堂发言、文学创作等多种方式进行,关键在于将自己的体验升华为文字进行表达。

————————“体验与升华”

阅读材料

主要推荐:

文本:《左传 僖公二十三年》和《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晋文公重耳得以成就霸业,《左传》连续记述了他从出亡到通过城濮之战取得霸业的全过程。请课外选读《左传》有关晋公子重耳的其他几则故事。

晋朝杜预《春秋经传集解》

——现存最早的《左传》注解

相关艺术作品:北宋画家李唐与《晋文公复国图》

1

——李唐:(约1050-1130)宋代杰出画家。其画法远追李思训,变小斧劈而创大斧劈,笔意不凡,使人产生一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开创出南宋山水画的新画风。他亦善画人物,《晋文公复国图》即为其代表作之一。

集体备课晋公子重耳之亡祝敏二稿

其它参考书目:

唐朝孔颖达《春秋左传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0

? 清朝洪亮吉《春秋左传诂》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4

? 童书业《春秋左传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xx年。

? 徐仁甫《左传疏证》,四川人民出版社,19xx年

? 沈玉成、刘宁《春秋左传学史稿》,江苏古籍出版社

课堂讲解(2课时)

孟子曰:“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看来磨难是成功人士的必修课,而先贤志士们也不乏在磨难中成长奋斗并进而成功的例子。于他们而言,磨难是生活赐予的一笔宝贵财富。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还有越王勾践十年生息十年生聚等等事例不一而足。

今天要学习的晋公子重耳之亡的故事也再次给这一观点提供有力佐证。我们将从以下三个大的方面来学习探讨:

一、 阅读文本,结合历史背景,了解重耳流亡十九年并在流亡途中成长的经历

2

二、 分析重耳在磨难中成长的种种因素,包括但不限于个人的成长、随从的贤德、三位妻

子的深明大义等等。

三、 多角度分析并理解该故事给我们的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启发。

四、 结合当今大学生的实际生活或真实案例进行讨论。

一、文本阅读与讲解

集体备课晋公子重耳之亡祝敏二稿

文本:

晋公子重耳之及于难也,晋人伐诸蒲城,蒲城人欲战,重耳不可,曰:“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有人而校,罪莫大焉。吾其奔也。”遂奔狄。从者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

【交代出奔背景和随从人员,并由此反映出重耳的善良和仁爱。】

狄人伐廧咎如,获其二女叔隗,季隗,纳诸公子。公子娶季隗,生伯儵,叔刘;以叔隗妻赵衰,生盾。将适齐,谓季隗曰:“待我二十五年,不来而后嫁。”对曰:“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处狄十二年而行。

【讲解】季隗给重耳上的第一节课叫做忠贞,有了妻子的承诺,重耳放心地踏上复国之路。因为他知道,即使他失败了,在狄国永远有他回家的港湾,那里有永远不背弃他的妻子和儿子。每当身处逆境,一想到季隗,重耳就拥有无比的勇重耳第一个流亡妻子叫季隗,是流亡在狄国时娶的外族的美女。重耳的弟弟晋惠公夷吾派人来狄国杀他,被重耳得到消息,就决定离开狄国去投奔霸主齐桓公。临走时,重耳和妻子季隗分别,说:“你等我二十五年,要是我二十五年还没来接你,你就改嫁吧。”季隗说:“你走吧,我现在就二十五了,二十五年后我都成老婆子了,那时还嫁给谁呢。虽然如此,我还是一心等着你。”

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

3

【讲解】重耳性格暴躁,一个逃亡的难民却发起了贵公子的脾气。好在重耳能纳言善听、随机应变。

及齐,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公子安之。从者以为不可,将行,谋于桑下。蚕妾在其上,以告姜氏。姜氏杀之,而谓公子曰:“子有四方之志,其闻之者,吾杀之矣。”公子曰:“无之。”姜曰:“行也!怀与安,实败名。”公子不可。姜与子犯某,醉而遣之。醒,以戈逐子犯。

【讲解】重耳的第二个流亡妻子叫齐姜,是齐桓公收留重耳之后,嫁给他的本家女儿。齐桓公对重耳相当礼遇,给马车二十乘,重耳非常感激齐桓公。可没过几年,齐桓公死后,齐国的黄金时代就过去了。可重耳因为和齐姜感情深厚,舍不得离开齐国。重耳的大臣赵衰、狐偃、魏犨等人就在密密层层的桑树林子里商量,要偷偷地以打猎为名把重耳带出齐国,到宋国去。没想到赵衰他们的密谋却被齐姜的侍女在桑树上采桑叶时全听到了。侍女把消息告诉了齐姜。齐姜不愧是齐桓公宗室之女,为了怕消息泄露,先把侍女杀了,然后劝重耳远行。重耳说这里很安乐,不愿意走。齐姜说:“你是一国的公子,走投无路才到了这里。现在你手下的人期待你能够成功。您现在不想着回国,报答这些跟着你到处漂泊的人,反而贪恋家庭,我私下为您感到羞耻。如果您不努力,怎么可能成功呢?”重耳不听。齐姜为了丈夫的事业和赵衰等人约定把重耳灌醉,然后驾车将其偷运出国。等重耳醒来的时候,发现已经走远了,只好无奈离开。齐姜给重耳上的第二节课叫决断。在大是大非面前,没有第三条路线。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那么在面对选择的时候,只有依靠自己的决断,做出决定。这是一个领导者必备的优秀品质。在重耳的人生道路上,齐姜给他开了个头,而从此重耳自己学会了该如何做决断。

及曹,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僖负羁之妻曰:“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乃馈盘飧,臵璧焉。公子受飧反璧。

【讲解】到了曹国,出现了继齐姜之后的另一个有政治远见的女子形象——僖负羁之妻。她通过细致的观察,敏锐地洞察到晋公子前途无量,并因此劝说其夫向重耳投好。另外,对于僖负羁的宴请,公子接受了饭没接受玉,玉代表的是结盟。而僖负羁是一臣非国君。所以公子不肯接受这块玉,似乎也暗示了以后回来算帐,后来事实也正是如此。此时公子的表现可谓有礼有节。

及宋,宋襄公赠之以马二十乘。

及郑,郑文公亦不礼焉。叔詹谏曰:“臣闻天之所启,人弗及也,晋公子有三焉,天其或者将建诸?君其礼焉!男女同姓其生不番。晋公子,姬出也,而至于今,一也。离外之患,而天不靖晋国,殆将启之,二也。有三士足以上人而从之,三也。晋,郑同侪,其过子弟,固将礼焉,况天之所启乎?”弗听。

及楚,楚子飨之,曰:“公子若反晋国,则何以报不谷?”对曰:“子女玉帛,则君有之;羽毛齿革,则君地生焉。其波及晋国者,君之余也。其何以报君?”曰:“虽然,何以报我?”对曰:“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櫜鞬,以君以周旋。”子玉请杀之。楚子曰:“晋公子广而俭,文而有礼。其从者肃而宽,忠而能力。晋侯无亲,外内恶之。吾闻姬姓,唐叔之后,其后衰者也。其将由晋公子乎!天将兴之,谁能废之?违天,必有大咎。”乃送诸秦。

【讲解】已由胸无大志的公子成长为成熟的政治家。

4

秦伯纳女五人,怀嬴与焉。奉匜沃盥,既而挥之。怒,曰:“秦晋,匹也,何以卑我?”公子惧,降服而囚。

【讲解】重耳的第三个流亡妻子叫怀嬴,也叫文嬴。她是秦穆公宗室的女儿,本来是嫁给重耳的侄子晋怀公圉的,后来圉偷跑回国当了国君,就把怀嬴留在了秦国。重耳本来不想娶怀嬴,说这毕竟是侄儿媳妇,可秦穆公一力支持,重耳的大臣赵衰等人出于政治上的考虑,也劝重耳答应。于是双方结成秦晋之好。

一天,怀嬴捧水给重耳洗脸。重耳洗完后直接挥手示意怀瀛下去。怀嬴沉脸,生气地说:“秦国和晋国是兄弟之邦,您是晋国的公子,我也是秦国的公主。我俩的地位是一样的,您为什么要这样羞辱我呢?”重耳听了,马上跟媳妇道歉,请求怀嬴的原谅。

怀嬴给重耳上的第三节课叫自尊。虽然看上去怀嬴是再嫁之身,但她没有把自己看得低人一等。在她心里,无论丈夫是谁,都应该得到尊重。一个自尊的人首先会尊重别人,在尊重别人的同时获取别人的尊重。重耳在怀嬴身上学会了自尊,在处理国家事务的时候就知道自己的位置,既不妄自菲薄,也不盛气凌人,不卑不亢,有礼有节。

他日,公享之,子犯曰:“吾不如衰之文也,请使衰从。”公子赋《河水》,公赋《六月》。赵衰曰:“重耳拜赐!”公子降,拜,稽首。公降一级而辞焉。衰曰:“君称所以佐天子者命重耳,重耳敢不拜?”

二十四年春,王正月,秦伯纳之。不书。不告入也。及河,子犯以璧授公子,曰:“臣负羁绁,从君巡于天下,臣之罪甚多矣。臣犹知之,而况君乎?请由此亡。”公子曰:“所不与舅氏同心者,有如白水!”投其璧于河。

济河,围令狐,入桑泉,取臼衰。

二月甲午,晋师军于庐柳。秦伯使公子絷如晋师。师退,军于郇。辛丑,狐偃及秦,晋之大夫盟于郇。壬寅,公子入于晋师。丙午,入狱曲沃。丁未,朝于武宫。戊申,使杀怀公于高梁。

历史背景:纷乱的列国斗争。

其一,晋国内部。公子重耳离开晋国逃亡这件事的本身,就是晋国内部权力斗争,主要是晋公子王位之争激化的结果。

骊姬之乱:当初,晋献公宠幸骊姬,把骊姬立为夫人。骊姬生了奚齐。骊姬为了把奚齐立为太子,和中大夫预谋害死太子申生。骊姬对太子申生说:“国君梦见了你母亲齐姜,你一定要赶快去祭祀她。”太子到了曲沃去祭祝,把祭祝的酒肉带回来献给晋献公。晋献公在外打猎,骊姬把祭祀的酒肉在宫中放了六天。晋献公打猎回来,骊姬在酒肉中下了毒药献给献公。晋献公洒酒祭地,地上的土凸起成堆;拿肉给狗吃,狗被毒死;给官中小臣吃,小臣也死了。骊姬哭着说:“是太子想谋害您。”太子逃到了新城,晋献公杀了太子的师傅杜原款。

有人对太子说:“您要申辩。国君一定会辩明是非。”太子说:“君王如果没有了骊姬,会睡不安,吃不饱。我一申辩,骊姬必定会有罪。君王老了,我又不能使他快乐。”那人说:“您想出走吗?”太子说:“君上还没有明察骊姬的罪过,我带着杀父的罪名出走,谁会接纳我呢?”十二月二十七日,太子申生在新城上吊自尽。

骊姬接着又诬陷重耳和夷吾两个公于说:“他们都知道申生的阴谋。”于是,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5

其二,重耳在流亡过程中,受到不同的礼遇,同样跟当时列国之间的斗争形势有关。重耳当时经过的小国,如卫成公、曹共公、郑文公等,皆“不礼焉”;而经过的各个大国却反而受到规格不等的礼遇,如齐桓公妻以女,宋襄公赠以马,楚成王享之,秦穆公纳之。这决非偶然。从当时列国形势大局和地理位置来看,齐、宋、楚、秦虽和晋是异姓国,但因都在争取霸权,急需获得同盟的力量;而晋国正是他们争取联盟的首选目标,所以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采取了礼待的态度。卫、曾、郑说起来还是姬姓国,和晋国是同姓共祖之国,但因平时深受大国欺凌、侵扰,以故不予礼待。事出有因,而并非仅仅因为这些小国国君目光短浅。

故事中的重耳就是在如此尖锐复杂的诸侯争霸斗争矛盾之中,从一个缺乏雄心壮志、耽于安乐的贵族公子磨炼成为一个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故事最后,公子重耳在秦穆公的全力支持下,经过秦国军队的直接干预和策划,终于返回祖国,夺取了晋国的政权。其时,重耳的八个同父异母兄弟都先后去世,当政的晋怀公是晋惠公夷吾的儿子,即重耳的侄子。但重耳在夺取政权后。毫不留情地把怀公杀掉。这不仅是巩固晋国政权的需要,也是晋文公志在争取霸权的前提条件。

二、分析重耳在流亡中成长的种种因素。

重耳是如何在流亡途中成长的?重耳的成功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在流亡生涯中,重耳从一个易怒的公子变成了灵活变通的政治家。那么这样的流亡生涯到底给了重耳什么?

流亡途中,晋公子遭受了身体上的饥饿和情感上的冷遇羞辱之苦,但是这些并没有把他打到,反而成为了他成长的养料。在苦难面前,他不断学习不断成长。

晋公子在狄国待了12年了,行前却对妻子说出让她等25年的话,典型的贵公子形象:天真幼稚。相比而言,季隗就比较聪明了。而季隗的“请待子”一席话,也让重耳受教不少。 经过卫国,向百姓乞食,百姓扔给他一泥块。公子发怒,想要打他。在当时晋公子只是一个逃亡的“难民”却发起了贵公子的脾气,实在不是顾全大局的做法。但好在他还能听进子犯的劝诫,很快平复下情绪来。

在齐国,重耳沉溺与当前、贪图安逸,不愿离开他喜爱的妻子。好在齐姜有政治远见,教会他要学会放弃,大是大非面前要果断;还有重耳的随从们都有勇有谋,及时采取行动制止了重耳继续沉溺。

经历前面几件事情后,重耳性格已经基本转变。在曹国,面对曹共公的无礼观浴,他没有当场怨怒,而是沉着隐忍,留待秋后算账;并且在对待僖负羁的宴请拉拢上,有礼有节。 到楚国,此时的晋公子不卑不亢,与楚王针锋相对,俨然已经成长为一个有智谋的政治家。

在秦国,面对怀瀛的不满,他马上感觉到了不妥,及时道歉,表现得谦逊有礼。及时挽救了这场政治婚姻,为其日后获得秦国的鼎力相助开了好头。

“乞食野人”的故事,发生在他刚离狄.开始踏上周游列国之时,遇事粗暴,“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退避三舍”的故事发生在他流亡生涯结束的前夕,遇事冷静,洞察幽明,当楚成王一再问他“何以报我”时,他的回答是“若以君之灵,得反晋国,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若不获命,其左执鞭弭,右属囊犍,以与君周旋。”态度不卑不亢,表现出重耳对晋楚日后必争的预见和决不牺牲国家利益的坚定立场。

由此可见,故事中的公子重耳已经具备了成长的主客观因素。

6

主观上,知人善任,纳言善听,自我成长。从上面重耳的成长过程中可以看出,重耳在接受改变。这是非常关键的!如果一个人在磨难中一蹶不振抑或顽固不化,断然是听不见别人的劝诫也看不到自身的不足,其结果必定是在磨难中继续消沉直至灭亡。所以我们看到的重耳在不断修正自己,从易怒到隐忍、从贪图安逸到有政治抱负、从傲慢的贵族公子习气到谦逊有智谋的政治家,这些都是他愿意自我成长的表现。于是看似苦难的流亡生活,最后成了重耳称霸在思想、精神、性格、意志等方面的准备过程。

客观上,流浪生活的磨练和手下贤臣的辅助。流亡生活中,必定少不了身心的煎熬,这些都是磨练重耳的性情、意志的重要方面。而手下贤臣的鼎力相助,也使得重耳逐步往好的方面发展。

跟随重耳出亡的从者数量众多且才力超群。据本篇介绍,其随从者有狐偃、赵衰、颠颉、魏武子、司空季子。参以《史记》、《国语》,则知重耳的从者还有狐毛、贾佗、介之推等许多贤士,称得上是人才济济,并且大都是当时晋国的栋梁之材或智能之士。比如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宏图霸业。正如僖负羁之妻所说:“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返其国;返其国,必得志于诸侯。”他们给重耳出谋划策,帮助重耳克服贵公子的陋习,激励重耳树立远大的志向,向霸主的目标奋进。总之,他们与主人公重耳不但彼此依附,而且相互依赖,因而在主仆之间建立了少有的休戚与共的关系。如同齐桓公与管仲,秦穆公与蹇叔、勾践与范蠡、文种那样。不同的是,晋文公手下的智囊不是一个两个,而是一批一群,实力更加雄厚。后来,晋文公执政后不但一心依靠这些曾经患难与共的从者,而且知人善任,充分发挥他们的力量。《国语》:“晋公子好善不厌,父事狐偃,师事赵衰,而长事贾佗。此三人者,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咨焉。”可以和本篇所述相印证。

另一方面,他们毅然决然跟着重耳流亡,备尝艰难困苦,说明重耳能得人心。同时,也说明这些追随者有见识,有胆略。他们预见到晋国日后的形势必将朝着有利于重耳的方向发展;暂时的坎坷和磨难,必将换来日后的胜利和乐观的前景。即使是挫折和不幸,如他们的亲人被晋惠公、晋怀公杀掉,也在所不辞,死心塌地跟着重耳坚持到底。

此外,公子重耳流亡期间所幸遇的几个女子几乎都是值得称颂的。如季隗对爱情的坚贞,姜氏和僖负羁之妻在政治上的远见,怀赢对个人命运的自尊自重等。文本尽力赞美这些女子,刻画她们的品质和美德,虽然笔墨不多,但对于鞭挞重耳的弱点、督促他克服轻狂、贪图安逸、任性骄傲等贵公子的劣性和陋习,显然也起着比照和催化的作用。

三、重耳的成功给我们哪些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启示?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磨难总是不经意地出现在每个人生命中的某个转角。那么,我们该如何面对这些或大或小的磨难呢?

1、 与太子申生相比(生存的重要性)。

非常重要的一点:要想方设法地在磨难中生存下去!在任何磨难面前,保存自己的生命是最重要的。有些看似一时过不去的坎儿,其实希望就在转角,关键在于能否生存着等待曙光。

故事中因愚忠而自杀的太子申生和出奔后劫后余生的重耳就是鲜明的对比。三国时期,诸葛亮劝刘琦屯兵夏口时就曾对他说过“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生”。

前面提到过的太子申生是个悲剧性的人物,是骊姬阴谋诡计的牺牲品,同时也是他所信奉的观念的牺牲品:既已知道罪魁祸手是谁,却为父亲的“幸福”而不愿揭露;出逃本可以成为一条出路,却以自尽来证明自己的清白。 这种悲剧性的人物多半只能在古代注重孝慈、 7

仁义的氛围中才能找到,他们把自己所信奉的道德准则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宁可自己含冤而亡,也不让自己的所作所为有损于应当忠孝的对象。申生为之牺牲的对象,在我们看来肯定是不值得的。实际上,他还可以有更好的选择,完全可以既避过陷害,使搞阴谋者得到应有的惩罚,又以此来表明对父王的忠诚。 有时候则可以凭智慧设法躲开恶,申生的两个兄弟——公子重耳和公子夷吾正是这样做的。

2、 与夷吾相比 (自我改变的重要性)

成功保存性命之后,是在磨难的余生中苟延残喘还是蛰伏改变、卧薪尝胆,以便寻机翻身呢?夷吾和重耳的不同命运又再次证实了后者的重要性。夷吾逃难后不久虽伺机回国夺取了政权,但是喜怒无常、背信弃义、众叛亲离,最后也落得被放归后病死的下场。所以在困境中,我们要做的不是急于求成,而应该带着忧患意识隐忍谦逊、厚积薄发,等条件成熟之后再伺机翻身,如同勾践卧薪尝胆之时亲自为仇人夫差牵马,最后打败夫差时夫差含羞自缢。正所谓“君子报仇,十年不晚”,重耳在43岁的不惑之年出逃,流亡19年后回国夺取政权时已经步入62岁的晚年阶段,虽然在位只9年而亡,然晋国的霸权却存在了长达百年之久,并从此奠定了其春秋第一强国的地位。由此可以看出,任何时候做出努力和改变都不晚,任何机会和磨难都值得把握。

3、 与西天取经的师徒相比 (信念和能力的重要性)

《西游记》中的师徒历经九九百十一难才最终取得真经。他们成功的故事说明在磨难中,信念和能力必不可少。唐僧有着坚定的信念,无论路途中的妖魔鬼怪、危险困境,抑或是美女酒色的诱惑,他都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但是仅有他的个人信念还不行,必须有孙悟空战胜各方妖孽的能力才能协同唐僧成功取经。

4、 与慕容复父子相比(应历史潮流的重要性)

最后,哪怕主观各项因素都具备,但与历史潮流相悖,磨难中恐怕也是很难翻身的。《天龙八部》中的慕容复父子有着坚定的复国信念,也苦练武功、能力超群,但最后却以失败告终,他们没有应历史潮流而动是根本原因。

讨论引导(2课时)

组织:

围绕“磨难”这一中心问题,结合《晋公子重耳之亡》这一经典文本,师生共同研讨,发表各自意见和看法,相互启发、集思广益地进行学习交流。这种交流的关键是引导学生结合现实生活进行审视和批判,通过问题的提出和思考,培养学生对观察现实、思考现实、批判现实的能力。至于其形式可以多样化,本课拟采用的方式将学生分组,每组选派代表进行发言、讨论、交流。

另外,文中的几位女性可谓是“磨难”主题之外的另一亮点,她们的性格特征值得我们细细回味。讨论过程中,也可充分引导学生对文中的几位女性形象进行探讨。

讨论题目设定:

1. 你如何看待重耳的逃亡和成长。

2. 我们应该如何面对现实生活的磨难?

3. 如果我们周围的亲友正陷于磨难之中,我们该落井下石还是雪中送炭?如何正确对 8

待那些需要帮助的人?

4. 故事中的女性形象对于我们今天的女性有什么借鉴意义?

附参考——

“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行也。怀与安,实败名。”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若以相,夫子必反其国。反其国,必得志于诸侯。得志于诸侯而诛无礼,曹其首也。子盍蚤自贰焉。”

“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

这几句简约但深刻动人的言语就出自故事中的女性之口,却无疑能给人以震慑人心之感,耐人寻味。

文章塑造了八位女子,在这八位女子之中有三位是公子重耳在流亡期间所幸遇的几个不平凡女子——对爱情忠贞的季隗、在政治上极富远见的姜氏和僖负羁之妻、对自己人格及命运自尊与自重的怀赢,她们都是以妻子的身份影响教育着重耳,不仅对重耳人格的成熟,由一个缺乏雄心壮志,任性轻狂,贪图安逸的贵族公子磨炼成为一个有深谋大略的政治家并成就了一番大业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她们作为女性还成就了自身的声望与价值。

叔隗和季隗是以俘虏的身份被分别赠送给赵衰和重耳的,文章对季隗个性的塑造比较鲜明。她身份卑下但是却对爱情坚定而执着。面对重耳极为渺茫而不可知的二十五年的承诺,她毫不忧郁地作出了“我二十五年矣,又如是而嫁,则就木焉。请待子。” 的回答,震慑人心,尤其“请待子”三个字,能让读者内心激荡不已。这短短的一句回答蕴涵着季隗太多太多的情感:不舍,对渺茫未来的惧怕,妻子对丈夫的哀怨……而最能够让人心潮澎湃的是她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仅仅几个字就突显出她作为一个女人的坚强与不平凡。之后广为世人称颂的杨过为小龙女守候16年都无法与之相比。

但细细想来,“季隗”这一形象却是具有时代局限性的,她的“请待子”并不一定是因为她献身于真正的爱情,因为他们并不是因为彼此间相互爱慕而结合在一起的,而是作为一名中国传统的女子,身受贞洁观的影响,认为一个好女人就应该全尽一生侍奉自己的夫君,即使明知自己下辈子要独守空房,也不应有二心。所以季隗这一形象的塑造实际上隐含着中国古代对于女性思想的束缚与压制。同学们可以对这一形象少些欣赏而多些思考。

在中国传统上有着“妇人之见”的说法,作为女辈仿佛一定总是居于小节,见识浅薄,目光短浅的,女人不上公堂,不言政事。然而〈重耳之亡〉却有所超越,其中有不只一位目光远大,颇有政见的女子,姜氏和僖负羁之妻就是典型的代表。

齐姜为了成就重耳的事业,出乎意料地杀掉采桑女以保住秘密,这种行为与思想已经不输给男子了。然而她又为了重耳的“四方志”,舍弃了儿女情长,说出了“行也。怀与安,实败名。”这一颇有深度且一针见血的劝言,实属不易,更为难得的是,在重耳执意不走的情况下,是她与子犯商议:灌醉重耳,让未然成已然。这种爱超脱于世俗,她没有了小家子气的对丈夫的占有与依赖,不作对方的绊脚石,而是倾尽自己的能力让丈夫能够成就一番伟业,这种不平凡的爱另世人景仰。

再有一位具有政治才能的就是僖负羁之妻了。之所以说她不平凡,是她能够见常人之不能见,即“晋公子从者,皆足以相国”,从细微处见大变故,即“反其国则必得志于诸侯”并建议僖负羁馈盘置璧,为自己的将来考虑。这种思想足可以让她立足于政坛,只可惜她身为古代的妇女。

这两位女子可谓是具有超强的政治远见和政治敏感性,真正是巾帼不让须眉。而秦穆公的女儿——怀赢,她所表现出的对自己命运的驾驭和人格上所呈现的自尊与自重让人深感敬佩,她心中有自己,为自己而活,能活出自己的自尊与价值。在古代,女子的地位普遍比较 9

低下、卑微,而怀赢却改变了古代女子的低贱形象,当她遇到自己捧着盛水的器具,给重耳浇水洗手,而重耳洗完了,就挥手让怀赢离开这种情况时,她没有隐藏自己的不快,而是不带丝毫的卑微正声说出“秦、晋匹也,何以卑我!” 这样自尊而骄傲的言辞,让任何人都能感受她所具有的特殊魅力!

最后还想提一下后文中出现的赵姬这一形象,作者塑造的她既具有中国女性的贤良,又有着超于普通女性的聪慧、豁达和远见。

赵姬本是赵衰逃亡之前在晋国的妻子,而叔隗是赵衰在流亡时娶的另一个妻子。在常人眼中她们两人应该有着天然的矛盾与戒备,但是在赵衰回国后,赵姬却再三请求迎接赵盾和他的母亲叔隗。说出了“得宠而忘旧,何以使人?必逆之”的话,并在叔隗和赵盾回来以后,坚决向赵衰请求,把有才能的赵盾作为嫡子,而让她自己生的三个儿子居于赵盾之下,让叔隗作为正妻,而自己居于她之下。可见她心胸的豁达,看问题的超然,尤其是她的行为中所流露出的智慧,表面上她好象是为自己找了一个“竞争对手”,共侍一夫,自找不快,其实她的做法反而赢得了赵衰对她倍加的信赖与宠爱,为自己的将来铺好了道路,既然“一妻一夫制”在当时是奢望,为何还让自己陷入无用的争风吃醋当中呢?改变可以改变的,适应不可以改变的,这才是智人之举。

作业布置

请同学们收集我校“打工王”同学的真实事迹材料,制作一本宣传册。

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