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读后感

《论语》读后感

——孔子的仁

《论语》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经典之作,也是儒家思想的核心著作。宋宰相赵普曾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足以看出论语在政治指导方面的卓越成效。然而,论语如果仅仅说政治,那也便不是传诵至今的论语了。我认为其中所贯穿的知识分子对整个人、社会以及整个世界的思考,才是其中最闪亮的部分。

初看论语,不过是一本语录,与当今的微博有些类似。然而细看,却发现孔子和他的弟子的政治思想、人生观、世界观、教育理念等几乎都包含在语录的字里行间,不觉引人深思。折服于孔子的人生智慧。

世人将孔子的思想总结为仁、礼、中庸。“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礼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的根本与标准。中庸则是运用礼与贯彻仁德方式方法。三者互为支撑,形成了孔子的思想支架。

仁是孔子的道德观思想。孔子认为“克己复礼为仁”、“仁者爱人”仁并不是丧失原则的无条件宽宥他人,而是以一种理性平和的态度对待每一个人。我以为仁的前提是爱自己,只有先爱自己才能真正的去爱身边的每一个人,真正的做到仁。从小爱到大爱,从小我到大我,因为爱自己所以要修身做君子,因为爱他人爱社会,所以要治国平天下。到此便想到了孔子的政治抱负,他力图恢复礼乐制度,在那一个礼崩乐坏的乱世,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突然让我觉得很感动。这是一条遥远而不知归期的道路,一条通往自己内心的朝圣路。路上艰难而坎坷,但我却于渺远中看到他的微笑。他的心中始终有爱,对自己的爱,对他人的爱,对整个社会的大爱。因为心中有仁,所以世界以痛吻我,我却能报之以歌

仁精神价值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恕,所谓恕便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门弟子多以“忠恕’作为贯通孔子学说的核心内容。简言之,忠恕之道就是尽心对待自己,然后用对待自己的方式去对待他人。在当今社会,我们更加的需要恕,学会设身处地与他人相处,考虑他人的感受,也体现了仁的思想。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称自己并不是圣与仁,只是在这条漫长道路上努力前进的旅人之一。不可否认,孔子在世世代代的传承中,逐渐的被神圣化。被推上圣人舞台的孔子,成为统治者维护自己统治的工具。然而,在论语中,我们依然能看到那个敢哭敢笑、真性情、洒脱而睿智的知识分子。颜渊死,子恸哭称天丧予;季氏八佾舞于庭,孔子称是可忍孰不可忍;孔子自嘲自己为丧家之犬。此间种种,我们都可以看到孔子作为一个真实的人的真性情与大悲悯。李零说任何怀抱理想,在现实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园的人,都是丧家狗。在那个纷繁的乱世,或许孔子就是那独行的丧家犬。

孔子与其思想在历史上起起落落,曾被供上神坛,也曾被打落深渊。在当今的社会,人们不断的呼吁道德的回归。正是因为如今道德的滑坡,激发了人们于传统之中寻找道德回归的途径。而孔子的仁爱思想,则正是照亮我们前进的明珠。

王田田

1319130327

 

第二篇:论语500字读后感

<<论语>>里认为对自己的父母不懂得感恩,就不可能做到博爱。情感透支造成生命体验的缺失,即使勉强学习也无法体会先人的情感与思想。君子专心致力于修养孝悌精神,仁与道都以孝悌为根本,孝悌不但是为人子、为人臣的根本,还是追求仁与道的至高境界的基石。 <<论语>>里,孔子与学生讨论对待父母的态度时认为,当时的社会普遍把赡养父母当作孝顺,然而赡养父母是犬马也可以做到的事情,所以仅仅赡养父母还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尊敬他们,那么人子与犬马的孩子没有什么区别。父母最担心的是孩子的健康,孩子出游在外,要保持身体健康,不让父母牵挂担忧;父母在世的时候,孩子经常陪伴在左右服侍,不要远游,如果一定要远游也要有一定的方向,让父母知道自己的行踪。而意气风发的少年常常向往流浪的生活,早年不顾父母苦苦劝阻挽留背井离乡,无论衣锦还乡或浪子回头往往为时已晚,不免酿成子欲养而亲不在的遗憾。孩子不可以不记得父母的年龄,一,要为父母高寿庆贺喜悦;二,父母年事渐高,离我们远去的日子也就越来越近,作为子女要时常感到悲伤,才会更珍惜父母在世的时光,尽心尽力侍奉父母。

<<论语>>强调孝的实际行动,孝不仅仅是事之以礼、葬之以礼、祭之以礼,生活中任劳任怨服侍周到、心中常常怀念都是不够的,要努力完成父母的理想,继承和发扬他们的优点。孩子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作为孝子,要让父母的精神也在自己的身上延续下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