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和医事读后感

姓名:于倩

班级:4班

学号:09170425

《协和医事》读后感

在我成为一个医学生之前,“协和”这两个字就在我的脑海里留下了印记,成为一名医学生之后,对这两个字更是充满了敬仰与向往。北京协和医学院,这所诞生于二十世纪初的医学院,从任何角度看,她在中国医学、医学教育乃至卫生事业发展中,都占有不可忽视的地位。《协和医事》就是一部关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如何培养专家、医生和医生如何对待病人、造福社会的书。通过协和的建立。协和的教育、协和怎样服务社会、协和人的传奇故事.展示协和文化、协和精神和协和传统。

协和在实施“淘汰制”“宽进严出”之后,成就了中国医学界的大半精华,他们每一位都撑起了中国半个世纪的医学世界。协和在校园里和医院里,它曾拥有一批医学专家,教学严格并带有强烈的启发或鼓励学生“以病人为中心向病人学习”,一批批年轻人在协的气氛中茁壮成长,内心的热忱被激发体会着怎样成为一位好医生。

读《协和医事》感触最深的是给病人以温情的社会服务,社会工作,任何一个医院如果只是设备精良,管理先进,医疗水平高,而没有社会服务部设置,就不能称为一流的医院,它呼应了现代医学的全面观点;认为任何一种疾病特别是性病,显然受心理情感和社会因素的影响,对疾病的治疗要进行综合治疗,社会治疗是一方面,是说“治人而不仅是治病”。

我们工作人员应帮助病人与医生合作,应了解病人来医院看病是不是简单看完病就走了?医院是否了解病人家庭经济状况有没有困难?病人能不能交费?病人能不能和医生配合?信不信医生?吃不吃药?了解这些情况后治疗才能取得比较好的效果,最使医生感到有帮助的是随访,对病人进行病案调查和病人谈话做到家庭访问。

烙印进我脑海的还有一个字,那就是“严”。 协和对学生的选拔培养上是非常严厉的。协和从19xx年开始招收医学预科学生,前后经过8年的艰辛努力,

近乎残酷的淘汰制换来的第一届协和毕业生只有三人。所谓名师出高徒,协和的导师不仅名而且严,这样严格的名师带出的医生不仅学到了他们的经验和技巧,更受到导师们思想境界和人格风范的感染,将来注定会成长为一名好医生。正是如此苛刻的宽进严出,如此严格的名师,培养出了一支以一当千的精锐之师。这支精锐之师是病人们最信任的,最需要的,他们不仅治疗病人的身体疾病,更为病人解除被疾病所折磨的心灵之痛。

不仅是对学生,协和对规章制度的坚持也是相当严厉的。协和的内科大查房从医学院创建至今已有80多年的悠久历史,是协和典型一景。大查房的五大步骤每一个环节都认真严格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绝无后来学术沾染上的浮躁、作秀、走过场的色彩。正是这种坚持,使它的生命力如此顽强,令不少圈内人士为之惊叹,并被它背后散发的力量所震动;正是这种坚持,让这一制度历经八十余载而生生不息;正是这种坚持,成就了协和。

协和有三宝:图书馆、病历和住院医师培养制度。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协和教书育人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己上图书馆查资料、查文献,而老师只是告诉其方法,评判其努力的结果。而协和的图书馆是当时国内最好的医学图书馆,各种最新、最权威的医学书籍和期刊都能在这里找到。所以,协和的学子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在当时的条件下,在中国,还能有这么好的学习条件,实属不易。病历,是一个医院真实记录病人病情的文字记录,在协和,完整地保存着从开院到今天几乎所有病人的病历,几经磨难,都没有销毁一份,甚至在抗日战争末期,日本人要失败了,最后想毁掉协和的病历,都没有得逞。从历史的记录里,我们才知道,孙中山先生不是死于肝癌,而是死于胆囊腺癌,癌细胞侵入肝体阻塞胆管,并向肺、腹膜及肠广泛性转移。因为协和的病历里,至今仍保留着当年尸检后的病理检查报告结果。从病历里,我们还知道了许多名人不为人知的“秘闻”,包括梁启超被错割了“腰子”,少帅张学良是如何戒毒的,甚至有冯玉祥将军因腹股沟疝住进协和医院,手术时坚决不用麻药,说我是军人,岂能怕疼?真的,如果把协和病历稍加整理,一部长长的电视剧就出来了,而且,肯定很吸引人。当然,票房好收入就高了,稍带着捐点钱给协和也是应该的。或者说,今天中国的洛克菲勒在我们自己的医学教育上花点儿功夫,撒点儿银子,那将是惠及后代万世的。住院医师管理制度,是医院对住院医师各种医疗行为的规范和要求。协

和医院的这个住院医师管理制度,应该说是最严格的,比如,要求24小时住院医师值班制,住院医师不得结婚等等这些今天看来近乎不讲人情的制度。但是,就是这些看似无情却有情的严格制度,保证了医疗的安全,保证了病人的利益,而牺牲掉的只是医生的个人利益。所以,选择了从事医疗工作,就选择了放弃你的部分个人利益,你就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就要为你今后从事的事业负责。我们今天也就不难理解,协和名医林巧稚为何终身未嫁了。这就是一个以事业为第一的女人的选择,这就是一个协和医生的情操和博爱。

虽然我不是协和的一份子,但我们每一位医学生都是祖国医疗事业的一份子,都应学习协和的精神,发扬协和的品质,为祖国的医疗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心系人民。就像感动中国的华益慰一样,真真正正的奉献社会,让大医有魂,让协和的精神一代代的流传下去。

 

第二篇:读《协和医事》有感

读《协和医事》有感

寒假花了十天左右的时间读完了《协和医事》,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薄薄的一本书,而且协和从创立至今都一直贯穿始终的协和精神,它深深地触动了我,让我明白医生是多么一项责任与使命感并重的职业,没有坚强的意志与善良的品性,是很难想象能够成为一名合格的医生。

《协和医事》通篇都用丰富翔实的史料、鲜活感人的事例、生动活泼的笔触,展现了协和从创立至今九十余年的历史,使我深刻地了解到协和的由来、理念、特色和成绩。协和有辉煌的年代,也经历过跌宕起伏,几起几落,但总体来说,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还是良好的。它锻造出来的第一代名医,多已不在世上,但名字恒久流传,成为不可复制的神话。西医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医疗再次成为中国的尴尬问题。今天的协和,更象一个警世者,提醒着人们什么是更纯粹的医学意义,什么是以实现这纯粹意义为目标的医学生活。

说实话,从河海回到南医之初,我很不适应,不适应这么大的学习量,不适应这么繁重的课程,然而,当我看到了协和学生所经历的刻薄学习要求时,我发现了学校在大一把我们留在综合性大学学习的良苦用心,,更明白了原来人都是被逼出来的,作为一名医学生,就必须要有刻苦耐劳的精神。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作为铺垫,何来日后的妙手回春?没有年少时候的悬梁刺股,何来日后的悬壶济世?由此而生发的感想是在是太多太多,仿佛一夜之间我的世界没有了那么多的抱怨与不满,取而代之的是全新的踌躇满志,我似乎又回到了当年孩提时候老师问我们的理想时,那个满脸稚气的我有着最坚定的回答——是的,一名白衣天使,是我从小的志向,只是,我在成天的忙碌中慢慢迷失了自我,如今,我又重新找回了我的目标,我的信心,我相信,我肯定,我可以成为一名好医生的。

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我应该如何成为一名好医生?

想当年是鲁迅,用笔作为一把手术刀,试图切开中国人麻木的灵魂,终成一代文学大师,在中国文坛别树一帜。而一个医学生所应具备的品质,科研精神和自学能力。因为我们日后不仅仅是优秀医生,还要具有独创力和想象力。这是我们7年的医学院生涯所应学到并具备的。南丁格尔,这个外形娇小的贵族女人,内心却有着强大的力量。她相信自己能使眼前的这一切发生变化,改变护士的定位,让护理成为一门科学职业。她用五年的时间身体力行,写成医疗卫生界公认

的“头等重要的著作”和“划时代的稀有著作”——《护理札记》。所以,作为一名医疗人员,本身就应该具备善良的品性,一个内心不善良的人是无法放下自己的利益,而一个斤斤计较于自身利益的人又怎能无私的奉献出自己的力量呢?她的病人们又怎能将自己的生命托付与之?对待病人,我们应有和蔼的态度,使病人感到温暖,“三分治疗,七分护理”,像母亲一样去关爱自己的病人,照顾他们,并且把所学知识无遗漏地运用到工作。

曾经的我,也有过这样的疑问,在正式跨入医学院之前的医预科准备,究竟有多重要?是不是浪费时间?也许对于医学生来说,在正式接触医学之前,非常重要的铺垫是——准备一颗人文心和一副科学脑。这就是为什么学校在大一让我们在综合性大学学习的原因吧,只有在那样的氛围中,我们才能更好将理性与感性处理好。张孝骞说过:“医学是一门应用科学,需要极为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医学人才的培养是一桩艰巨复杂的工作。”他一再强调在复校之后,知识一定要学得宽一点,基础要打得扎实一点。强调能力培养,而非死啃书本;强调基本功培养,未来发展才能厚积薄发;强调科学严谨,养成认真求实的习性;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在参与解决实际问题中成长,培养创新意识。

当我们有一天离开校园,正是跨入工作岗位时,难免会遇到医疗纠纷——耐心解释、富有同情心和对病人决不耍态度,我觉得这是必备的素质。人心都是肉长的,你对病人给予了最真心的关怀,病人和家属自然也会回之以礼。想到了为医之道和为医的幸福感,然而,今日的医生却都普遍丧失了从业的幸福感,我不知道是不是现在社会的压力太大,还是我们的心被太多肮脏的东西污染了,我只希望医生永远可以拥有一颗赤子之心,在对待这份神圣的职业的时候。我希望,一名医生,觉得自己平凡至及,你会感觉到她生活在一个几乎与世隔绝的、有着自净过滤系统的、清苦的世界里。那个世界看起来象旧日某个熟悉的场景,洋溢着另外一套标准评判之下的幸福。我心目中理想的医生就应该是这样子的,而不是那些成天想着“大处方”、“拿回扣”、“拿红包”、技术主义的妖魔化的医生。我坚信,有良知有道德的医生终是主流,他们在默默地奉献着自己的学识与力量,永不言弃的拯救着这个世界,他们是最美丽的白衣天使。

让我们为了医学事业更加美好的明天努力奋斗吧,这就是我新年的愿望,真心希望我们可以为医学事业奉献出属于自己的小小的力量。